浣溪沙宋词赏析

2025-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浣溪沙宋词赏析(推荐11篇)

浣溪沙宋词赏析 篇1

浣溪沙

方千里

杨柳依依窣地垂,曲尘波影渐平池。霏微细雨出鱼儿。先自别来容易瘦,那堪春去不胜悲。腰肢宽尽缕金衣。

方千里与周美成为同代人。并有酬美成词《和清真词》一卷传世。今存九十三首词作,大抵皆留连风月、念远怀旧之作。风格纤弱浓丽,香软虚浮。情调低迴婉曲,温情款款。在“熏香掬艳”的道路上虽不如周美成走得远,但其词亦未能跳出“玉艳珠鲜”“柳欹花嚲”的艳科藩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首《浣溪沙》即属这类作品。

词的上片全为景语,为下片抒怀铺设环境。

首句“杨柳依依窣地垂”既着景又交待时令。那参差拂地、婀娜多姿的`杨柳枝条在春风中轻柔地摇摆。依依,语出《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这里状柳枝轻柔貌。窣(sū苏),拂地。“曲尘波影渐平池。”.曲尘,本指曲上所生之菌色淡黄如尘,这里状初绽芽叶的鹅黄色的春柳。渐,浸也,引伸为倒映水中。此句紧承首句,写淡黄色的杨柳倒映在平静澄澈的池塘水面上。一个“渐”字用得鲜活灵动,使静景中又有了动势。令人仿佛如见池塘水面阵阵涟漪,柳影倒映,摇曳多姿。第三句“霏微细雨出鱼儿。”霏微,朦胧貌。写迷朦的连绵细雨中鱼儿跃出水面。上片由池边杨柳披拂写到池面水波映柳,再写到池中游鱼出水,视点由外而内,依次写来,条理分明。同时,杨柳依依,淫雨霏霏,很自然令人联想到《诗·小雅·采薇》中描述的那久戌归来的士卒所遭遇的凄苦悲凉的处境,为下片思妇伤春怀人安排了适当的氛围。

过片“先自别来容易瘦,那堪春去不胜悲”二句用递进句式,强调思妇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劳损。本来离别就最易令人容颜憔悴,更何况又逢春归花落这令人不胜悲愁的季节。惜春伤春本是古典诗词中渲染闺妇凄苦情感的传统手法,词人袭用这一手法目的是突出一个“瘦”字,以便使煞尾句“腰肢宽尽缕金衣”顺势而出。“腰肢宽尽”四字翻用柳永“衣带渐宽”成句,言思妇因伤春怀人而日渐消瘦,乃至饰以金缕的舞衣腰围变得十分宽松肥大。“宽尽”二字极言消瘦得十分厉害,比之柳氏“渐宽”要更进一层表现出思妇为离别之苦所折磨的情状。

浣溪沙宋词赏析 篇2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眼看着春天的花儿凋零落败, 却只能无可奈何。梁前呢喃的双飞燕, 好像是去年的旧相识又重新归来。触景添愁, 而词人只能在沾满落花的小路上, 独自徘徊怅惘。这首词通过“夕阳西下”“落花”“归来燕”几个意象, 表现了词人对春意衰退的痛惜和时光流逝不复归的惆怅, 表面上看来是惜春怀人的佳作, 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 这首词中暗含了晏殊更深刻的生命意识。因此, 下文将从文本细读和主题诠释两个方面来解析这首《浣溪沙》。

一、对《浣溪沙》的细读

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用六句话, 四十二个字, 展现了词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揭示其对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上片前两句是词人生活的写照, 下片前两句是对现实情境的描写, 而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和现实情境, 引起了词人对时光不再 (夕阳西下几时回) 和人生孤寂的思考 (小园香径独徘徊) 。写一首新词, 饮一杯美酒, 生活舒适且随意, 然而, 身处在与去年一样的环境 (天气、亭台) 中, 说明时间和空间是重复的, 词人似乎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无聊的生活, 即使新词、美酒也难免变得乏味, 而就在这种生活境遇中, 只有夕阳不是去年的夕阳, 也就是说, 时间和空间可以重复, 但是只有时间一去不再来。

上片着重通过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思考, 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下片开头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实际上与上片的“夕阳西下几时回”是紧密相连的, 因为“夕阳西下”与“花落去”都是人无法左右的, 是超越人的意志而自然存在的, 人在自然面前只能是“无可奈何”, 这句话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来词人看到“夕阳”和“落花”, 身处在一切事物不复再来的环境中。但是, 此时, 词人仿佛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归燕, “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对“夕阳西下”和“花落去”的一个转折, 因为燕是可以再来的, 但同时, 也正是这归来燕让词人睹物思人:燕尚有旧巢可归, 去年陪伴在身边的人又在哪里呢?睹物思人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只剩下词人独自徘徊孤寂。尽管“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语, 并非晏殊原创, 但晏殊将此语运用于词中, 与“独徘徊”形成鲜明对照, 既衬托了孤独之情, 也表达了词人愿借归来燕慰心灵之感。这首词中的韵味, 令读者回味, 耐心读之, 便能够悟出许多人生道理。孤独善感的词人在香径上独行, 苦苦寻思的是什么呢?可以说是在思念去年此时陪伴在身边的人, 由梁前燕联想到久别之人的不归, 默然怅惘, 而这人可以指昔日的情人, 亦可以指能够与自己惺惺相惜的知己;也可以说是在思考人生的真理;这也造就了这首词的多以理解, 词人的高明之处也就在这里。

从这首词的意象上来看, “词”与“酒”是新的, “天气”与“亭台”是旧时的, “夕阳”是今天的, “落花”随流水而去, “归燕”随春而来, 这些意象都是在新与旧、今与昔、去与来的对比之中的, 而正是在这对比中, 表现了词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悟。词人用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意象群, 景中含情, 用景语将富于深刻哲理的情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将怀人之思与对自然生命的领悟糅合在一起, 使整首词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对生命主题的思考

从上面对文本的细读中可以看到, 晏殊在这首词里除了惜春怀人外, 更多地将笔触延伸到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感悟上。对于这首词有多种理解, 有些人依据晏殊的《珠玉词》, 将这首词理解为上层贵族精神空虚时“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慨, 因为词中每言“金玉锦绣”, 处处透露着富贵闲愁的气息, 艺术风格上也趋于雅丽工整。或许晏殊的其他词存在这样的问题, 但这首词似乎并不能简单视作士大夫对优裕享乐、生活寂寞的描写, 所谓“娴雅有情思”, 对“情思”的解释不应过于拘泥。

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1.写作时间来看, 这首词写于晏殊被贬宋州期间。仁宗天圣三年 (1025) , 晏殊三十五岁, 由于上疏论张耆不宜为枢密使, 触犯了刘太后, 第二年, 刘太后就因为他的一个小错误将其谪降到宋州。虽然他的这次被贬并没有像苏轼那样到偏远的地方挂名一个官职, 但对于一个十四岁就在朝廷担任官职的人来说, 他还是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他开始感受到人生有限、生命无常。这首词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另一首写于此时的《浣溪沙》 (红蓼花香夹岸稠) 也是这一心态的反映。2.在晏殊的其他词中, 也时时透露出人生短促的感叹。如《渔家傲》十四首中的一首:“萦舞袖, 当筵劝我千长寿。”《浣溪沙》 (湖上西风急暮蝉) 中的“不知重会是何年”一句也表现了他对人事变化的敏锐感悟。这说明晏殊虽然身居高位, 但在他的思想中早已有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 而这首词是他最好的表达。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能给人留下深刻感悟的作品, 大都与对生命的思考和男女情感的抒发有关, 《古诗十九首》以来, 文人开始以文学的形式抒发个体的生命意识, 生命主题就成了历代文学的主线之一, 优秀的诗人或作家都非常注重在作品中表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晏殊这首词也不例外, 同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但是这首词又不仅仅是为表现这一主题而写这一主题, 而是将男女情感主题与生命主题结合起来, 以个人情感为基础, 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以理性统摄情感, 从而将作品的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晏殊《浣溪沙》赏析 篇3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他少年得志,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著有《珠玉词》,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王灼《碧鸡漫志》说:“晏元献工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此评语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风格特色。

《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词为双调,各三句,共四十二字。作者在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中,道出了其对宇宙、对人生、对周而复始永恒回归的世间万物的深刻体会和认识,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作品既有景,又有情,更富含哲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主人公斟满美酒,举杯唱饮的情景。此二句句式错综复叠,语调轻快流利,颇富闲雅雍容之气度。然而,在一样的清歌美酒,不变的亭台楼阁的表层意象下,分明有一种难以逆转的变化,有一种淡淡的消逝之感。接下来的“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使作品的主旨有了进一步地呈现。作者借助“夕阳”这个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抒发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其中,有对美好景物的流连,有对时光流逝的惆怅,更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联系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及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借助“夕阳”的意象,所感所触已扩展到了整个人生,富含耐人寻味的哲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首词的出名和这一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的对句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一句的出名,又和其丰富的理性意蕴密不可分。作为宰相的晏殊,虽然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逸的生活加上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他常抒发“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木兰花》)、“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破阵子》)这类忧思,因而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是其词作的显著特征。花落、燕归本来是很常见的自然景象,但作者一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联系起来,其内涵就变得宽泛多了。谢桃坊《宋词概论》认为此是“借花落春归而寓悼亡”,虽然有待于进一步确证,但词人通过伤春惜时之意暗抒怀人之情却有一定的道理。试想:去年人在,听歌饮酒,何等欢愉?今日景象如旧,人却杳然,怎能不黯然销魂,触目伤神?“花落去”可以是指芳春的匆匆归去,但又何尝不是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燕归来”固然可看作燕子寻觅旧巢的实际景象,但又可以理解为故地陈迹所引起的依稀之感。此两句借物传意,融情于景,情中含思,思之甚广!花落燕归之中,寄蕴着花落事已去,燕归人未归的深沉慨叹。其实,人生的盛衰沉浮,生死聚散,不也如同花开花落?抚昔怀旧,前尘往事,岂非如梦如幻?飘逝无回,去者何其无情;残踪剩影,朦胧仿佛,遗存者又令人感慨万分!虽含愁思,但哀而不伤,感情基调雍容和缓。试比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等宋词婉约派名句,顿觉此作语言风格雅致,更具富贵气象,更有解脱之气度。借平常之景而抒不尽之意,感慨遥深,风流蕴藉,以景而立,以情而胜,以理而深。

“小园香径独徘徊”,落英缤纷,残红满径,孤身只影,踌躇徘徊。思时光之迫促,叹生命之有限。一个既优雅睿智又多愁善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既无“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的奇幻张扬,也无“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刘克庄《卜算子》)的精细描摹。以“香径”反衬“落花”,以“小园”照应“燕归”,含蓄凝练,韵味悠长。无香艳之语,不见雕琢之迹,却自然媚婉,笔姿摇曳,情韵动人。

(王海兰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 748200)

浣溪沙宋词赏析 篇4

作品简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作品原文

浣溪沙⑴

苏轼

游蕲水⑵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⑶,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⑷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⑸?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⑹唱黄鸡⑺。

作品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⑶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⑷潇潇:形容雨声。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⑸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⑹白发:老年。

⑺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作品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作品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作者简介

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宋词 篇5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

译文

那道门隔着深深的花丛,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夕阳默默无语地渐渐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带着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纤纤玉指扯起了小小的帘钩。

坠落的`柳絮静静无声,春天的泪滴在飘零,浮云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东风降临此夜,竟觉得比秋天还冷!

注释

玉纤:纤细洁白之手。

赏析/鉴赏

浣溪沙苏轼赏析 篇6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字词解释:

浣溪沙:词牌名。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黄鸡天天报晓,喻指时光流逝,人生不能长久。

作品翻译: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创作背景:

公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作品赏析: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整首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变故,书写自己为当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悦心情。全词语浅意深,情景交融,韵清格高,表现出苏轼执着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以上这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浣溪沙古诗赏析 篇7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 涵 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本文的体裁属于词,浣溪沙是词牌名。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 以 说 似 曾 相 识 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4、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5、'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感伤,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7、'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落寞、孤独

8、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答: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篇8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赏析:

此为咏物词。词中借咏和风细雨中盛极一时、风情万种的柳枝,塑造了虽青春年少、红极一时而终归要红颜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于被侮辱、被损害的风尘女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借助形象上的比拟与联想,将物与人的命运浑然一体地交织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借柳喻人,以风流蕴藉、温馨旖旎的春风杨柳象征歌妓舞女年轻时的生活和形象。起首一句点明时令。“碧城”是丛丛柳树的形象化比喻。此句从容自而又明快轻灵,给人以和煦的春风飘然而至的感觉,而“碧城”的字面又造成重翠叠碧的视觉印象,故虽平直叙起,却有鲜明的形象感。次句“绿相迎”应上“到碧城”,不仅画出了柳枝迎风飘拂、如有情相迎的动人意态,突出了和风的化煦作用,也传出词人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景象时欣喜的心情。第三句“舞烟眠雨过清明”以概括之笔收结上片。柳枝暮春的晴烟轻霭中飘舞,暮春的霏霏丝雨中安眠,梦一般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了清明三月天。过片巧妙地以眉和柳叶将物与人联系起来。美人对镜梳妆,爱把双眉画成柳叶的形状,歌楼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为曲名。词人巧妙地借柳叶眉、《柳枝》曲的流行来渲染柳枝的声名。结句点明主题,情深意切,希望霜霰莫打杨柳,实际上是说歌妓舞女到人老珠黄时备受摧残,寄托了词人对她们的同情。总之,此词借柳喻人,寄托了作者对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

作者:

浣溪沙晏殊理解赏析 篇9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得篇章。全词抒发啦悼惜残春之情,表达啦时光易逝,难以追挽得伤感。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得现境。从复叠错综得句式、轻快流利得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得感情,带着潇洒安闲得意态得,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得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得“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得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得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得暮春天气,面对得也是和眼前一样得楼台亭阁,一样得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得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得东西已经起啦难以逆转得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得岁月和与此相关得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得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得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有些微微得伤感。于是词人从心底涌出这样得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得,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得流连,对时光流逝得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得微茫得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得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得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得,只能寄希望于它得东升再现,而时光得流逝、人事得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得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得纡细心态。

下篇仍以融情于景得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得,妙在对仗工整。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得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得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得原因。但更值得玩味得倒是这一联所含得意蓄。花得凋落,春得消逝,时光得流逝,都是不可抗拒得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得并不只是无可奈何得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得重现,那翩翩归来得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得旧时相识。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得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得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得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得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得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得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得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啦。渗透在句中得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得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得感情胜于惜春得感情,含着淡淡得哀愁,情调是低沉得。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篇10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

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

劳人只合一生休。

译文

已经习惯了天涯路远的奔波,没必要再添加无谓的要愁。天又冷了,眺又衰了,又是一年秋天来临。不要因为满心的愁绪醒来而又去登楼远眺。

一生劳碌,陪伴我的只有代地的老马。就连天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的牛郎也在笑话我的形单影只。要劳之人只求走完自己的一生才能好好休息。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此词为平韵四十二字体。

浪愁:空愁,无谓地要愁。宋杨万里《无题》:“渠侬狡狯何须教,说与旁人莫浪愁。”

漫:副词,休、莫、不要。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萧萧:形容马嘶鸣声。代马:北方所产之马。代,古代郡地,后泛指北方边塞地区。曹植《朔风诗》: “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刘良注:“代马,胡马也。”

寂寂:形容寂静。牵牛:天牵牛星,俗称牛郎星。此谓天上的牛郎尚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而作者却难以与妻子团聚,故而这人间的“寂寂”连牛郎也为之发笑。

劳人:要伤之人,这里为自指。《诗经·小雅·巷伯》: “骄人好好,劳人眺眺。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高诱《淮南子》注: “‘劳,要也。’‘劳人’天要人也。”

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 篇11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

一、关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9~1685.7.1),清代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

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整首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一是和妻子一起的美好。一是眼前自己的孤单,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越发突出对亡妻的思念。

上一篇:《雾都孤儿》读后感作文800字下一篇:办事处成立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