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精选8篇)
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为此,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
一、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各项管理做到精细化。
一是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绩效,实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人员经费的分配。
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制订绩效考核、教育教学教研、职称评定、课程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细则,形成学校管理制度化。
对已经制定的制度,要进行重新梳理,去除虚伪性注重实效性,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反复讨论,采取既民主有集中的制度,确定人文性的各项管理制度。
制度要关键在于执行,通过宣传和教育把执行制度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加强执行制度人员的公信度和责任感,做到有法可依,公平正义,制度执行坚决,叫全体教职工心悦诚服。
二是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等重大问题,由全体教师协商讨论,最后由教师代表大会通过,由学校下发。
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及时宣传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及时公开有关信息。通过民主化的管理,使学校的工作更严谨,人际关系更和谐,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更强劲。
二、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一)、配合“师德建设”活动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教育的人是关键。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一方面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我们要提升教育质量,首先要有一支具有强烈质量意识、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要求行政人员要争当学者型、创新型、实干型、勤政型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开创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机盎然的新局面。一是行政人员要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1本教育理论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提升人格魅力,树立团队精神,工作中不推诿、不拖拉、顾大局、互理解、共支持。三是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并将此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另一方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质量之本。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一是立足校本培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提供不同的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今年的校本培训工作以师德师风建设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机会,开放课堂,积极探索并推行教学公开观摩和同伴互助制度。课堂开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让每位教师不仅开放自己的课堂接受观摩与学习,也有机会进入他人课堂观摩学习。使学校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逐步形成校内公开教学制度。每学期组织开展教研课、示范课、青年教师竞教课等活动。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将一如既往加大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考评、奖惩,注重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学习教育,健全师德师风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导,重视与中老年教师的沟通交流。
(二)落实创新德育活动
“树人先树德”、“成才先成人”。提升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此,我们确立“初中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的育人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我校三年中,通过学习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美好的灵魂,从而让其一生受用。一是构建新时期德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加强德育评价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关心学生,关注生命。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教学、开展各项活动要以学生为本,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活泼、聪明、向上。三是形成各方参与的大德育网络,多方形成合力,与家庭、社会联合打造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指导。四是加强团队建设,丰富团队活动,发挥团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效能。五是加强我校心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和指导,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体系,做到心理教师人员、心理健康辅导、心理辅导场所的三落实,上好“心理发展教育”课健全心理教育档案,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各班主任要随时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不健康的心理苗头要及时给予纠正,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做实教学常规,坚守教育质量主阵地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是务必使教学常规落在实处。
第一、以教导处为管理中心,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研究中心,坚持两手抓,随时查的方式,向常规管理过程要质量。
第二、实行三个不定时:学校领导不定时听课,掌握课堂教学现状,教导处对教师实行推门听课,听课结束后,随即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点评,并纳入教师常规工作考评;教导处不定时检查作业批改情况,掌握教师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状况;不定时了解班级的学习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映,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学常规工作,学校实行周检查制,考核结果学校在每月末教师会上公示。教学常规检查将严格按照学校奖惩制度执行,做到奖罚分明。
第三、举行学生作业展览评比制。学校要求教师平时加强对学生作业本保洁,字迹书写,作业格式的指导,在每年三月、五月、十月、十二月举行作业展览,展出优秀作业。在全校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推进学生的钢笔书法学习和练习工作。
第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杜郎口的教学经验可知“教不会的不一定学不会,听不懂的不一定学不懂”,事实证明这也是可信的。利用好自治区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增加学科知识的实践活动,加强理化生的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聚焦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促进专业的自我更新
以各教研组为主要阵地,组织教师认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自我更新,自我重建。在学习的基础上,每位教师积极、自觉地开展日常的研究性的教学实践,即主动和充分关注实践中新教育理念的综合渗透、研究实践和反思重建。第二、开展推门听课和跟踪听课活动。每学期听随堂课不少于16节(其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每学期不得少于20节),被随堂听课教师不得少于全校教师总数的80%,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第三、优化教师教学策略
学校将利用各种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设计和组织能力,着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第四、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探索符合学校情况的校本研修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使学校涌现出更多骨干教师、科研型教师。各教研组要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针对我校各学科存在的共性问题,力争探讨出有效地解决办法,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科研为教学服务”。
有目的地开展立项课题研究,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我校要把自治区级课题尽早结题,校级课题尽早上报旗级以上课题。
第五,积极探索杜郎口教学模式
杜郎口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弱校变强校的教学模式,他科学有效地遵守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我学会“为“我会学”。从小班额试点操作,增加教师的课前设计时间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的自学、交流和演讲时间。遵守课程标准,不随意提高知识难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形成办学特色,为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鲜明个性,办学特色和素质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办学特色既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决不能走“特色肤浅化、局限化”之路。为此,我们将继续贯彻校本培训为教学、科研课题为教学、教学研究为教学的“三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学校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内涵发展建立外部环境
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隐性课程,而且是校园之内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也能够熏陶、培育人的优秀品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文明幽雅的物质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争创一流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严谨求实的校风学风,应当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
1、整体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三位一体,建设好校园物质文化;坚持学习与反思、创新与实践相统一,搞活学校观念文化;坚持知识与能力、智慧与道德相结合,丰富校园活动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相结合,通过主题鲜明、细致入微的物质文化着力打造具有本校特点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严禁善诱、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严谨规范的学校制度文化。
2、打造校园精神,弘扬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血脉,要打造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拼搏进取、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
3、构建简单、和谐、融洽、便于沟通、利于合作的人际关系,营造融校园、学园、乐园、家园为一园的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宽松、友善、互助的人际氛围,使广大师生产生在学校工作、学习的自豪感和团体归属感,从而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先进文化,和谐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使用成果的方式。包括物质精神制度文化。马克思历史唯物论认为能否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标志。十七大中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培育文明风尚,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公益性文化是以中国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为指导思想,为社会成员无偿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先进文化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主体文化。文化最深刻的本质是人化, 它渗透到人生产生活交往中,在人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提高人的素质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注重先进文化建设。人全面发展包括满足人的基本合理需要,自身素质提高,创造潜力发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现实与未来之间历史过程明确划分为三阶段,党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出发, 努力促进人全面发展。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十七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进行。促进人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
公益性文化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为公民提供教育知识审美熏陶和休闲娱乐。图书馆是人类知识总汇宝库,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博物馆是人们接受历史文化、自然知识、爱国主义及优秀民族传统教育的重要机构。文化馆是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群众培养训练文化的骨干的重要阵地。公益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象征。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积累不能以有多少宾馆酒店作标志。只有卡拉OK的地方只能证明那里文化低俗贫乏。而公益性文化发达却足以证明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深邃,文化积累丰厚。公益性文化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满足国家和大众需求而非盈利,寻求最高社会效益,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或社会捐助。非公益性文化是生产经营企业,以减少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市场来生产文化产品服务进行公司式管理,通过法律税收价格进行间接调控,社会筹集或公司企业投资。内涵上,公共产品服务称为文化事业,满足公民个人文化消费需要的生产商品称为文化产业。通常可以用市场份额、员工人数、资产和生产总值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I代表文化产业化的程度,n代表该行业中主体的数量,N代表该行业中提供主体的总数量,X代表产值份额资产人员总数。当I>0.5时可认为该文化产品产业化趋势明显,I<0.5时该文化产品为事业化运作。事业化条件是投入大于或等于产出,产品价值与市场价格不一致,远高于市场价格不能产业化,在市场中不能自负盈亏。对文化生产只有商品价值与市场价格一致的单位部门可产业化。产品商品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文化生产,多是精英聚集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产品的社会价值极高,市场价格低,应从国民再收入中获得价值补偿。对产品价值与市场价格有时相一致的文化生产单位,只能半产业化。例如,国家给电视台的拨款只占电视台资金的一小部分,电视台的其余资金是靠广告收入。出版社则实行以畅销书的赢利来弥补印数少的学术著作的亏损。这种半产业化不能仅用市场杠杆来调节自身运行机制,要加强国家管理办理。对产品价值与市场价格一致的文化生产单位,可以而且应当产业化,政府只需监管而不需要管理,实现企业自主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属性,是国家投资建设为社会所共享,公益性文化单位要面向社会公众全心做好服务,不断扩大群众文化生活空间质量。公益性产品服务需要政府扶持,公益性产品生产经营,重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与国家水准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保护,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政府提供文化资源保护政策法规服务系统财力支撑。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社会成员无偿获取。文化价值在人们共鸣中得到发展,对真理探索审美追求,文化需求呈现多角度多层次倾向。
文化是以公益性为桥梁走向了人。音乐歌舞剧团、美术馆、旅游点带给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释放心灵,图书科技博物馆、历史革命纪念馆,传递科学文化,增长知识,提高觉悟,鼓舞干劲,风景名胜散发文化气息魅力。人通过智力培养,训练道德修养,完善科学人生观,形成主观世界,不断丰富发展,获得创造文化能力,使自然人转向社会人,不断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在实践基础上提高文化水平,促进实践能力提高。物质生产为精神生产提供物质基础,精神生产为物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加速物质快速高效生产,为新的精神生产创造条件。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缩短了人们用于劳动的生产时间,休闲娱乐体育等文化活动时间相对延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的精神更加强烈。时间经济上的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服务经济发展,为文化的提高创造条件。文化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这里的人既包括文化服务对象,也包括文化组织中的人即文化从业人员。每个人都有权利从事公益性文化,发展认知才能与审美才能。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水平,在尊重保障公民政治经济权利的同时充分保障文化权利,在不断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促进文化从业人员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主动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关键词】教师评价 内涵 特征
人类自从有教师以来,教师就在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评价。但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却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我国的教师评价开始于60年代,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比较正式的评价。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可归纳为发展性、管理性、放任性和判决性四种教师评价模式。目前,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其“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鲜明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是一种以教师为核心,注重教师个体发展的评价。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对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总结和完善。国内外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称赞这种教师评价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内容。据英国一项调查表明,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教师中间产生了相当大的热情,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参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甚至是一种享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系统被介绍给我国教育界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就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意义以及如何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做一探讨。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理是:教师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认为教师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过程,它不应只是对过去的总结,主要应该面向教师的未来发展。这种评价制度注重教师在评价之后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旨在完善教师的职业素质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它不仅是一个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过程,而且还是通过评价反馈,不断调节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作为过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不看重静态的评价结果,更不以此为依据对教师实施奖惩,而是看重这一评价过程能为教师的未来发展提供哪些促进因素,以及评价的可持续性。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要意义
1. 促进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的融合,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保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才会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正是立足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学校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2.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工作氛围,提高学校工作质量和效益。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奖惩、排序为目的,因此,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一种真诚合作的关系,而发展性教师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这样就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消除传统的教师评价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学校工作质量和效益。
3. 有利于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使得教师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性的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注重的是全方位的工作,因此有利于把教师从只注重课堂教学、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怪圈中解放出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广大教师切实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三、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大面积推进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人的发展,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基于此,我们必须积极实行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如何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立足现实,加强学习,进一步树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教育观念。由终结性教师评价向发展性教师评价转变,实际上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人们只有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加以吸收和内化,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领导者首先要转变旧的教师评价观念,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观念。
(二)实施教师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强调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与他人相比,教师自身最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以及想从评价中得到什么。所以,在评价开始时,学校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即制定科学而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教师才能有目的地收集和分析有关自己教育教学的资料,体现评价的导向作用。 此外,明确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还有助于减小教师自我评价与他评之间的差异。
(三)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和目标,所以评价教师一定要充分获取学生的意见。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同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听取并高度重视学生对自己在教学、师生交往和其他方面的建议,并且根据他们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或者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育教学行为。
(四)实施教师评价一定要注重反馈环节,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提高,因此学校对于评价结果的运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奖惩和评优的处理上,而应帮助教师以开放、坦荡的胸怀面对评价结果,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進步形成清晰认识,并且与教师一起提出如何发扬优势、克服不足的改进意见,教师也应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反思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斌华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s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 中 央、国 务 院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 党 中 央、国 务 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 面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总 书 记 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
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 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和贯彻好国家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最具体、最有效的切入点。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而有效的贯彻,就没有真正全面的素质教育。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特别强调要逐步创造条件,努力开齐开足开好各类 课程。
6、“两条途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这是1999年中 央 和国 务 院文件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我们不能不说,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长处,一个特点。但是,我 们也不能不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靠开设好文化类课程是不行的,还必须开设好音乐、美术、体育类课程,开设技术 类、实践类课程。说到底,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坚持书本学习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7、“两个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这就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的指导。具体讲,素质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尊重教育科学规律。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必须尽快从“应试教育”长期坚持的“时间+汗水”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
8、“三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和则美,美则愉悦;谐则畅,畅则通达。和谐课堂就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基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自由、自主、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去唤醒对话、体验、情感和智慧,使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进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性格不断完善、素养不断提升,成为“乐学、善学、好学”的智慧人。
1.“和谐课堂”是“爱”的课堂
构建和谐课堂,首先师生关系要和谐。没有爱,就没有和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尊重其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其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尊重儿童的生命情致,释放他们的生命活力,给他们以充分的心灵自由。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地看待他们,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去发现他们内心新奇的想法。课堂上教师要懂得善意退让、全程呵护、真心欣赏、静候花开,并且要从生命活动的层面关注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
2.“和谐课堂”是“趣”的课堂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学理论专家赞科夫认为“非智力因素对教学过程起着推动、维持和调节作用,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水平。”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师都要设法尽量唤醒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这门学科,并积极创设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学习充满情趣,从而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要学会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调节课堂,用生动、有趣、益智的活动组织课堂,让课堂处处充满快乐、和谐;教学中教师要从发展动机、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方面调适学生的学习情绪,努力拉近师生距离,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学、乐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妙趣横生、高潮迭起,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教师教得挥洒自如。
3.“和谐课堂”是“慧”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体系中提出:“智育的任务首先是使学生所有学科方面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但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位教育家告诉我们“和谐课堂”是“慧”的课堂。这里的“慧”既有教师教学的“智慧”,又有学生自身“智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也就是说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能局限于抓好课堂学习,而要扩大他们的智力活动范围,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其次要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取决于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运用。教师要考虑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教材性质,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接受快慢和学习情况来科学地安排并随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授课速度;教师要时刻倾听学生声音,关注学生需求,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用自己的真情、热情去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学生心灵舒展、心智开启、如沐春风、精神焕发;教师要通过智慧化的教学促进学生智慧化思维的形成,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被激发、智慧潜能不断被开发,进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4.“和谐课堂”是“动”的课堂
“和谐课堂”上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绝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等有效互动、相互协调,将给课堂注入巨大的生命力。会使课堂到处呈现出学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错误我矫正、你优点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的新型的课堂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成为探索知识的场所、动态生成的渠道、心灵对话的乐园,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设宽松、有利的环境。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教与学才能同频共振,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才会增值增效,才会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的学力,激发课堂的活力,增强教学的魅力”。
5.“和谐课堂”是“效”的课堂
北京市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本地区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
世界城市的一般概念与理论简析
“世界城市”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引进的新概念, 科学认识它的基本内涵是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前提。
关于世界城市, 国内外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概念和衡量标准。赋予“世界城市”现代概念的是英国城市学和区域规划学家帕特里克·格迪斯, 1915年他在《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把西方国家正在发展的一些大都市称之为世界城市。
早期世界城市研究的建议者主要是从全球性特征和跨国合作经济的角度来定义与探索世界城市的。以后, 美国城市规划学者弗里德曼于1986年提出了所谓的“世界城市假设”, 并进一步提出了18个核心和12个半外围的世界城市的等级结构和布局。由于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等级层次理论是建立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中把主要城市作为资本控制中心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他把世界城市等级理论依赖的几个主要分析标准确定为: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的总部 (包括地区性总部) 、国际化组织、商业服务
《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的作者沙森教授把全球性城市定义为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服务中心, 世界城市的本质是为全球资本提供服务的地方而不是它的具体管理, 所以那种“集中化的指挥部”并不成为世界城市本质性的东西。这是与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定义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在此之后, 卡斯蒂尔斯从全球流程空间的角度, 把世界城市描述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直接影响力”的点以及中心。
尽管学者们对世界城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但仅对现代意义的世界城市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种困难首先在于人们对哪些城市属于世界城市没有统一的认识, 甚至有人认为北京已经是世界城市。在世人眼里, 世界城市的称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美誉度。这就使世界城市的范围难以统一。另外, 即使不同的人根据自己认定的世界城市对其进行定义, 也存在困难, 因为世界城市包括的内容十分庞杂, 已有的公认的世界城市的核心要素和成长路径也不尽相同, 而且世界城市的功能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 每一个世界城市都具有自己的鲜明时代特征。
尽管存在不同认识, 但世界城市的产生发展毕竟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 世界城市也已成为一个被世人普遍接受的概念, 而且现有的研究也为人们认识世界城市提供了基本的十分有价值的参考。这是我们建设世界城市的现实与理论依据之所在。综合现有的理论观点, 我们认为, 依据城市国际化职能的“强度”或高端要素国际流动特征, 一般可将国际城市分为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全球性国际城市 (世界城市、全球城市) 三个层级。世界城市也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综合性世界城市, 其控制力、影响力、表现力是全面的,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包括纽约、伦敦、东京、巴黎, 第二类是领域性世界城市, 这类世界城市都具有经济方面的控制力与影响力, 但在政治、文化方面未必具有世界性的控制力、影响力与表现力, 比如香港、芝加哥、洛杉矶、新加坡、悉尼、首尔等。
北京要建设的是综合性世界城市, 这里试图给出这种世界城市的定性方面的大致概念。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最高端形态, 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形成了核心竞争要素, 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具有全球控制力、影响力和表现力的节点城市。
世界城市的本质及属性
对世界城市的认识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它的本质及其属性。世界城市具有一般城市的共性, 但把它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的却是其内在本质属性。当代世界城市的本质体现在:它是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主要节点, 是世界体系中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指挥控制中心, 发挥着全球的影响力、控制力、表现力, 通过世界城市的连接, 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区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1982年, 约翰·弗里德曼和戈兹·沃尔夫提出, 世界城市是在世界范围内或世界某一个大区域发挥经济枢纽作用的城市。
世界城市不仅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 也是中外文明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 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高度统一体。
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控制力和影响力上:
第一个是控制力。它是世界城市拥有的整合和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能力和权力。它主要体现在要素聚集能力与要素辐射能力两个方面。从城市国际化历史进程看, 要素聚集程度反映城市的吸引力, 而要素辐射程度则反映了城市可以影响的地域空间。如何判断世界城市的全球控制力, 弗里德曼和沃尔夫提出了两项判别标准:一是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包括: (1) 作为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作用; (2) 作为国际剩余资本投资安全港的地位; (3) 面向世界市场的商品流通作用; (4) 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地位。二是由资本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空间支配能力。 (1) 经济规模及其经济实力; (2) 控制全球资本的能力; (3) 对技术创新、政治变革等外界冲击的消化能力; (4) 对跨国资本家的吸引力。从控制对象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国际战略资源, 包括石油、铁矿石等硬资源, 也包括人才、信息、资本等软资源;二是国际战略产业, 包括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要形成全球控制力, 还有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掌握或具有国际战略通道, 比如现代物流必须通过机场、铁路、港口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个是影响力。它是世界城市拥有的主导和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能力和权力。从影响力的内涵上讲,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话语权, 从某种意义上讲, 影响力就是话语权。影响话语权要素包括定价权、信息发布权、文化主导权、技术标准权、市场引领权和规则制定权等六项基本权利。二是软实力, 软实力是影响力的本质。从影响软实力的要素看, 软实力至少包括国际语言环境、国际机制和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明程度和大众传媒。国际语言环境是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世界城市不仅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 也是中外文明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 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高度统一体。
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与核心要素
考察了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 还需要把握第二个层次, 即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和核心要素。这些功能和要素最集中最充分地反映了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城市的根本支撑力在于其核心功能及其核心要素, 否则再漂亮, 也会是暂时的, 没有强大的、高端的功能, 是没有可持续性的, 迪拜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此外, 城市的功能不能随着世界发展趋势而与时俱进, 也会衰落。当代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与核心要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核心功能:以全球化公司、跨国公司和世界级金融机构为核心要素的世界经济管理控制中心。
世界城市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追求最大利益的结果。而全球化公司、跨国公司和世界级金融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角, 世界城市通过它们获得了对全球经济的控制能力, 成为全球生产的管理控制中心, 对全球生产及要素流动产生支配性影响。全球化公司与跨国公司核心控制管理层在世界城市聚集规模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标志着城市的高端竞争力水平。纽约、伦敦、东京是全球化公司、跨国公司或跨国银行总部或地区分支机构最集中的地区。
世界城市作为世界经济中心也必然是世界金融中心, 它凭借世界级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 通过巨量金融资本运作, 掌握着全球经济的话语权、定价权和标准制定权。目前全球每天跨国界的货币流通量的88%都发生在以世界城市为起点或终点的金融交易中。
第二个核心功能:以国家首都地位或国际组织为核心要素的世界政治中心。
世界城市是全球重大决策发生地、全球战略性活动的控制节点。主要表现为: (1) 普遍公认的世界城市主要是一国的政治首都, 是该国的政治决策部门所在地。全球三大世界城市除纽约外全部是首都城市, 但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2) 世界城市背后显示的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地位。世界城市无不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为依托, 只有那些具有全球影响力国家的城市才有资格成为世界城市。伦敦、纽约、东京作为世界政治中心是各自国家全球政治影响力的体现。 (3) 世界城市是国际组织的集聚地, 通过众多的国际机构总部和举办大量国际会议成为国际政治的影响中心, 发挥着对国际社会的管理协调作用。目前, 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等拥有的国际组织总部分别达到208个、57个、21个、16个;每年在巴黎的国际会议超过500个, 成为国际事务重要协调中心之一。
国际政治与事务协调中心功能的发挥不仅有利于世界城市提升其国际服业发展方向。如东京在2008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的全球十大科技城市中排名首位, 申请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占日本的1/4。
世界城市的知识创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创新, 而且是通过众多创意产品、创意营销、创意服务展现出知识产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通过强大的媒介平台和互联网优势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创造发明传向地务品质和国际影响力, 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产生更好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第三个核心功能:以高端人才和高端知识为核心要素的世界知识创新中心。
后工业时代的知识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历史与文化、教育与科技、信息与技术以及一切为公众与社会需要的知识都可以物化成商品或商业活动, 不断衍生出新产品、新市场和就业新机会, 知识成为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力的“第一生产要素”,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高度发达的教育科技水平和知识人才密集特征使世界城市成为知识技术创新所青睐的场所。凭借自己的优势, 世界城市成为全球专利技术的发明聚集地和技术标准的发源地, 主导着全球产球的每个角落, 引领世界的潮流与趋势。
第四个核心功能:以世界级文化资源与品牌为核心的世界文化中心。
世界城市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源、世界级的文化品牌, 是世界文化高地, 具有很高的以城市亲和力、吸引力为特征的文化软实力。例如, 纽约是美国的文化之都, 拥有百老汇、林肯艺术演出中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著名文化设施, 还有2000家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伦敦有“创意产业之都”的称号, 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 拥有英国1/3的表演艺术公司、70%的录音棚、90%的音乐商业活动、75%的广播电视收入, 全世界每年约有1亿人来伦敦参观各种博物馆和画廊。也正因为巴黎的文化魅力, 一些研究者认为巴黎也应该在世界城市之列。世界城市拥有全球级的媒体资源, 掌握着国际舆论话语权、标准制定权, 是引领世界潮流的风向标。例如, 纽约有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2000多种报刊和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伦敦拥有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媒总部。全球四大著名时装周有三个举办城市就是世界城市, 特别是巴黎拥有“服装中心的中心”的称号。
进入后工业社会, 世界城市的非物质生产特征即:文化型、消费型、宜居型、生态型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文化娱乐业被誉为21世纪的十大发展趋势之一, 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城市。
第五个核心功能:以世界级交通体系为核心的世界航运中心。
要素与资源的聚集力与辐射力反映了世界城市的内在本质。全球化和信息化促成了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 在世界城市网络中, 城市不是依靠它所拥有的东西, 而是靠流经它的东西来获得和积累财富、控制和权力。也就是说, 一个城市的地位不仅仅是由城市所拥有的资源量决定的, 也是由该城市是否处于全球城市网络的主要节点上——即它的网络地位决定的。世界城市是国际高端资源的流通与交易中心, 也可以说是五大流的中心, 即: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因此, 世界城市必然是战略性通道的拥有者。当今的时代, 可以概括成航空时代、高铁时代、远洋时代、信息时代, 而航空、海洋、铁路、综合立体化交通以及网络、网络技术、传媒和重大国际会议等都是一些重大的战略通道。
北京要建设的是综合性世界城市, 它是国际城市的最高端形态, 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形成了核心竞争要素, 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具有全球控制力、影响力和表现力的节点城市。
部门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和人口规模。尽管以后在世界城市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该理论仍然是考察全球范围内城市间相互关系的一般性基础理论。
(一)信息技术
1、软件和服务
(1)451010互联网软件和服务
从事开发销售互联网软件和/或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 包括在线数据库和交互式服务、互联网地址注册服务、数据库建立和互联网计服务,不包括互联网零售企业。
(2)451020 IT咨询和服务
互联网软件&服务中未分类的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包括信息技术咨询和信息管理服务。
(3)451030 软件
45103010 应用软件,是为商业或消费市场设计、开发和生产专业应用软件的公司,包括企业级、技术级和娱乐软件。不包括生产系统或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公司。
45103020 系统软件,即从事开发生产系统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公司。
注①料来源:全球行业分类标准摘录
2、技术硬件和设备
(1)452010通讯设备
45201010 网络设备,即计算机网络设备产品制造商,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路由设备。45201020 电讯设备,即电讯设备制造,包括电话,交换总机和交换机。不包括网络设备子类中的企业。
(2)452020 计算机&外围设备
45202010 计算机硬件,即个人电脑、服务器、大型机和工作站制造商,包括自动提款机(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不包括复印机、传真机和相关产品。
45202020 计算机存储&外围设备,即电子计算机元件和外围设备制造商,包括数据存储设备、主板、视频、音频卡、显示器、键盘、打印机和其他外围设备,不包括半导体设备。
(3)452030 电子设备和装置
电子设备或元件生产和/或发行。包括电子分析、测试和测量工具,电子元器件, 以及其他未分类的连接装置和设备。
(4)452040 办公电子用品
办公电子设备的制造商,包括复印机和传真机。
(5)452050 半导体设备和产品
45205010 半导体设备,即半导体设备生产商。
45205020 半导体,即半导体及相关产品生产。
(二)电信服务
1、5010电信服务
501010 各种电信服务
50101010 数据转换,即主要通过高速宽带或光纤网络提供通信和高密度数据传输服务。
50101020 综合通信服务,即主要固定通信网络运营商和同时提供无限与固网通信服务的公司。
2、501020无线通信服务
5010201 无线通信服务,即蜂窝电话或无线长途通讯服务提供商,包括呼叫服务。
信息化:对时代特征的基本判断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时代变化归纳为“ 四化” 特征,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 2007 年,在党的十七大上,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四化”特征, 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特征。“信息化”作为人类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最主要特征,突显出中国共产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目标的提出无疑是顺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也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
1、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智能化工具这一新生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在中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2. 信息化的核心内涵
信息化的核心内涵是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1993 年,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全球掀起了一个新的信息化浪潮,从此,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发生的事件是: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相互交往的方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发展最主要的内涵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是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
互联网始于1969 年,它的发展直到“万维网”出现后才得以真正开始。经过40 年的发展,互联网已形成一个跨越国界、快速传播、即时互动的新媒体网络,构成了人类的网络生存状态。1995 年10 月24 日,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① 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指出“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它的定义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通过全球唯一的网络逻辑地址在网络媒介基础之上逻辑地链接在一起的网络。这一网络的逻辑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互联网时代的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
第二,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 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第三,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来享受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以上所述的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经过40 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以往对互联网的定义已不够全面。那么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呢?它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呢?
注①国联邦网络委员会(FNC), 即TheFederalNetworkingCouncil 。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作为人类的发明,逐步成长为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型存在。它的存在,是其内在属性与外在属性之间的对话与循环。
nlc202309010840
1. 物质性与精神性
作为人类存在的新形式,互联网的第一基本属性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对立统一, 是物质性与精神性在对立中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是一对矛盾,物质性是指互联网外在的形态特征,精神性则是互联网的文化内涵;物质性是外在形式,精神性是实质内容;形式表现内容。对互联网属性的研究,不仅要对其物质实体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揭示这一存在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本质内涵。
互联网的主体性根源于其价值的主体性。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不仅具有客体性本质,而且具有主体性本质,就其主体性而言。互联网的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是互联网的主观性。价值的主观性,具备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它是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互联网作为价值主体,总是按照自己特定的价值需要、价值心理、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来选择和创造价值;其次,它是指互联网作为主体,具有价值认识的能力,主体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主观需要,而且能够认识到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并遵循趋利避害的最优化原则;再次,是它的保守性和随即性。一种价值观念一旦趋于稳定或被模式化便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由于人类对互联网需要的随即性、可变性,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三是互联网的主导性。即互联网作为人类信息社会的传播载体,其作为技术中枢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 意向性与混沌性
互联网络的当下应用,其最令人关注的发展之一是网络社区。网络社区不过是各种类型的意义群的聚合,人们在这里寻找与释放的也仅仅是作为人类存在的新形式下的意义与思想的交换。
3. 虚拟性与实践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这个空间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计算机,综合现代各种先进技术,利用数字化方式生成的一个逼真的数字化的三维感知世界。互联网上除了信息之外一无所有。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物质,看不到人的身体,往来匆匆的只是物理信号,即电位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脉冲变化。这种脉冲作为模拟信号,被人类逻辑的表达为数字信号,进而又将数字信号系列/序列化地表达为信息。所以人类在互联网上能够传递信息,但在物理本质上只是对脉冲的一套逻辑命名。这套人为的逻辑命名系统快速传递着人们的思想,为人们编织着交互关系。
对于互联网,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不具有一般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空间的占有性与不可入性。然而它又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它的存在寄生于硬件系统。它是由计算机系统支撑的媒体,是由无数主机、站点、局域网、个人电脑等组成的庞大的交流系统。
4. 自我性与社会性
互联网作为人类的存在,形成人类生存的新环境:网络环境。这种网络环境强化着人们对自我个性的认同,因为“这里聚集着我们个性实验的支持者、观众和游戏者”。在自我认同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探索着个性发展的潜力,这种探索主要是以网络角色扮演来实现的。网络角色扮演最主要的情形有三种:扮演与现实角色互补的角色,扮演与现实角色相近的角色,扮演与现实角色差距较大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完全本我的角色进入网络者微乎其微。其结果是,网络交往张扬了个体与社会性相背离的一面。
同时,互联网又具有社会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交流模式,形成了相互对话、交流、反馈的网际关系,如现在流行的BBS 就是典型的多对多交流形式。我们每一个上网的人都不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而是处于一种交互虚拟存在的环境界面中。
5. 开放性与封闭性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互联网力量的源泉。互联网络环境更大程度地呈现出开放的状态,不受干扰地畅所欲言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典型的网络文化表现出一种自在性、自存性和自身性,即“内在条件性”,这种“自媒体性”是“个人媒体”的特征,博客、微博客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
但互联网络同时又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减弱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淡薄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最终导致人们社会关系的简单化,削弱了人们的集体意识,降低了人们的社会意识。
6. 现实性与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它是深不可测的,但互联网络经过40 年的运作,其社会意义上的神秘面纱已被逐渐揭开。网络远非人们当初想象的那种世外桃源,它仅仅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所具备的一切特征在网络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同时,互联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又扩充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以虚拟身份进入互联网络社会。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和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虚拟性。
网络对于愚昧无知者来说是虚拟的。当然,网络的虚拟是可以避免的,这样一来人们生活中所依赖的网络就会更加突现出其真实性。
7、局限性与超越性
网络的匿名性为人性的充分施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里,没有最高的管理机构, 没有等级、特权,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网民,既是网络社会的中心又是网络社会的边缘。从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造成的各种隔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难以理解,更无法交往。而网络传播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好奇心,填补了知识的各类空白,各种奇风异俗都能在这里得到展现,简便的网络交往手段更提供了相互理解、学习、探讨的渠道。在网络开发的交往模式之下,丰富的人类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这就是网络的超越性功能。
但网络并不是万能的,它在提供给人们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比如,我们无法验证从网络上得到的消息的正确性;网络购物时,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买的商品没有质量问题等等。
8. 在场性与离场性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打破了限制人际交往的时空阻碍。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由于交流场景的虚拟,交流主体的缺场,结果在网络中流动的只剩下意义本身。但在网络中的活动又能确确实实地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电视会议是用电视和电话在两个或多个地点的用户之间举行会议,实时传送声音、图像的通信方式。它同时还可以附加静止性的图像、文件、传真等信号的传送。参加电视会议的人,可以通过电视发表意见,同时观察对方的形象、动作、表情等,并能出示实物、图纸、文件等实拍的电视图像或者显示在黑板、白板上的和图,使在不同地点参加会议的人感到如同和对方在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在效果上可以代替现场举行的会议。
9. 遮蔽性与解蔽性
网络信息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人们隐藏了自己的身份,隐藏了自己的身世、地位和信誉,自由地表达、纵情地袒露心扉,有时还掺杂着非理性的情绪,从而使信息的真伪很难判断。
网络拥有很鲜明的遮蔽性,但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拥有解蔽性。与一般信息相比较,网络信息更容易被监督,因为它时刻处于众目睽睽之下。
回首“网事”,从“虎照丑闻”到“出国考察视频”,再到“躲猫猫”等等,网络监督可谓凭借风起云涌之势,发挥着非凡的威力。
10. 游离性与固定性
“文字与图像以光速穿梭,其繁殖速度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它们不是按树型方式繁殖,如在中心化的工厂中那样;而是按根型方式在任何一个非中心化地点繁殖。”传统时间的线性、不可逆转、可量度、可预测等特性被网络技术冲击得支离破碎。“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向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并形成了“全球与地域动态的新链接”。
11、传承性与背叛性
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提升,既部分重合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又大大超出了传统媒体的功能。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具有更多更强更综合的传播功能。如E-mail 是传统邮电功能的延伸,网络聊天与可视电话是传统电信功能的延伸,网络新闻与电子报纸是传统印刷媒介功能的延伸,网络广播与网络电视是传统广电媒体功能的延伸,同时网络媒介还具有计算功能、广告功能等等。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推荐阅读:
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07-10
乔春洋:品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09-12
学校内涵发展相关材料09-08
石羊小学内涵发展方案11-14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07-07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06-22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07-12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11-20
立足教育质量强化内涵发展11-23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