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社会医学(推荐8篇)
实践小组共24名同学又分为7个小组,在白鹤社区及其周边的6个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实习。每个小组3~4个组员,有一个小组长带领,在一个站点实习2~3天后,换到另一站点,这样依次轮转,整个实习为期10天。6个服务点分别是白鹤医院、丹顶鹤卫生服务站、丹凤卫生服务站、孔雀卫生服务站、儿童保健科和防治保健科。
白鹤医院实践的同学主要在内科实习,他们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如量血压等,同时做老师的助手,有时也做一些护理工作。星期一有个中暑病人昏倒后前来就诊,我们的一位同学协助老师参与抢救,及时有效地替病人缓解症状,为老师进一步治疗争得时间。还有一些老年病人往往行动不便,同学们就会上前搀扶,领他们配药,注射等。这些都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称赞,虽然比较辛苦,但我们无比自豪,因为这一点一滴都是为人民服务,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无私爱心的奉献。
在丹顶鹤卫生服务站实习的同学们为病人量血压、测体温,做一些基本的护理,为他们解答一些日常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等。通过实习,我们对医生的角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医生惟有具有技术、责任和爱心才能成为受患者爱戴和尊敬的好医生,才能不辜负病人对医生的期望,才能对得起病人把生命都托付给医生的这种信任,才能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号。看到现在这么多病人受慢性病的折磨和一些不治之症,我感到医生们任重而道远,而这就是我们将来的使命,是我们若干年后的神圣职责。社区医生们和蔼耐心的态度,细致认真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一个又一个的好榜样,那天在丹顶鹤站,医生听到急忙前来的家属说90多岁的老人躺在家很不舒服,他急忙拎起医药箱,顶着烈日出诊,这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医德教育的课堂。丹凤和孔雀卫生服务站也是为其邻近居民解决常见健康问题,同学们在那边也受益匪浅。
儿童保健科是专门面向儿童,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效地预防各种易发病提供咨询,保健服务,并为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在饮食,营养,睡眠,运动等各方面给予各种建议,指导家长科学地养育子女。我们在这里了解了儿保科医生的工作,他们细心地为每一名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定期为他们体检,为家长仔细解释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防治保健科是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为主的站点,接种各种计划内疫苗和自费疫苗,来接种的大都是一些儿童,防保科为每个儿童建立数字化资料,并及时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家长带领孩子前来接种。我们在防保科了解了各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次数,也帮助那里的老师整理接种记录等资料,建立传染病报告等档案,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赞扬。
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同时也促使我们把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跟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医疗服务主要为社区居民解决常见健康问题,是社区居民的首诊医院,社区医生大都接受过全科医生专业培训,是社区居民的首诊医生,他们采用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广泛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促使新的医学模式的运用和执行,他们用全科医学的理念,为病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的服务。他们提供一种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预防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并且白鹤医院与李惠利医院建立紧密的交流合作和转诊关系,李惠利医院派出各种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来支持白鹤社区的医疗工作,白鹤医院遇到疑难病例及时向李惠利医院寻求支援,这样从全科医师到专科医师,强有力地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来就诊的病人大部分是复诊,以老年病人为多,尤其是慢性病人,他们与社区医生建立了一种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医生们对很多病人都很熟悉,医患关系就跟朋友、熟人之间的关系一样,社区医生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这跟大医院的医患关系有很大区别,那种医生与病人的默契是我们在各大附属医院实习时体会不到的。对于离休干部,白鹤医院还为他们建立详细完整的健康档案,定期上门随访或给他们体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体验到的,它们很好地把全科医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我们不但更深刻地理解了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这些理念在工作中的执行以及它们的优点,使我们对社区卫生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们将来的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人才观,评价体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 医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 医学教育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并体现“职业性”。国内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性”较强的专业如医学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基本的岗位技术能力、高级职业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完满职业人。笔者认为, 医学院校教育的终极目的应是培养具有一流医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具备高尚医德和社会责任的医学人才,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责任”的养成, “社会责任”的养成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养成的重要意义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1)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的社会义务的认识及其自律。
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首先是由社会现实的紧迫性决定的。人才队伍建设与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密切相关, 关乎我国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社会和谐、稳定。而现今医护人员社会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医疗事故频发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医学院校作为我国未来医学人才的摇篮和主要培养基地,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养成中责无旁贷。
其次, 这是大学生实现个体价值的需要。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小胜凭智, 大胜靠德”, 个体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个体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群体, 离不开社会对他们的认可, 尤其从事医学的人, 社会责任心强, 以服务他人为荣者, 患者“慕名而来, 医者声名远播。事实证明, “医者父母心”, 社会责任是社会对医者的期盼, 也是医者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要因素。
最后, 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钱老曾问我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 培养不出诺贝尔获得者,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我国教育的“物化”是重要原因。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将来谋得好职位, 找个好工作, 缺乏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献身精神, 而无献身精神的人是攀登不了科学的高峰的。医学院校大学生缺乏献身精神, 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 是很难在医学上有大作为的。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有基础教育“社会责任”培养缺失, 医学教育定位的偏颇, 教育的功利化, 教育评价失当四方面的原因:
1. 医学教育定位的偏颇
研究表明, 不少教育者将医学教育定位在培养具有高超医学水平的一流人才上,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医学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先脱节, 大学未能发挥伦理道德坚守的“精神场”的作用。教育的特质是对“人”的“生成性”建构, 教育的本质必须奠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之上才能得到说明。 (2)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育应先完成人的社会化。“救死扶伤”、“白衣天使”这是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刻板印象, 也是医学人才首先应该接受的天然使命。医学院校的教育在传授知识, 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更应该使其逐渐领悟遁迹于知识背后的精义与伦理价值,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基础教育“社会责任”培养缺失留下的隐患
学前和小学教育阶段更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性阶段, 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 学生的德性发展被遗忘在教育的角落, 使学生“缺少一些做人首先应该学到的东西”。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当然在于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 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 则靠及早练习。” (3) 然而, 教师“知识论”教育理念支配下的教育, 使我国中小学生错过了道德教育的“关键期”。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小学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欠缺给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造成重大障碍。
3. 教育价值的误读:功利主义取向
受市场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使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僭越于教育的生命价值之上, 致使教育对人的培养失去了道德向度。父母千方百计送子女就读名校, 只是为了子女将来能谋得一个理想工作岗位。高中毕业生在报考医学院校时不少也是出于就业形势的压力, 而并不是揽着一颗“治病救人, 奉献社会”的责任心步入这片高尚的土地。正如刘云杉所言, 在我国“教育成为各种稀缺机会、优质资源分配的代理者, 教育成为利益分配的代理机制。” (4) 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混淆, 造成人们对“为何教育”、“教育何为”认识的迷茫,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丧失其中。
4. 不正当的教育评价
不正当的教育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医学院校也不例外。社会对一所大学的评价更多的是看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多少, 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和知名度是多少, 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 学校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很少被列入评价指标的行列。大学是一个繁杂的社会系统, 利益相关者众多, 而失去利益相关者的大学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此等教育评价机理使高校不得不将学生、家长、企业等的评价理念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在这一“指挥棒”的作用之下, 教师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社会责任感教育被“技能”教育淹没在泥潭里。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重塑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塑,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准确定位, 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观
学校培养目标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导向作用, 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意识首先要准确定位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的合理设置等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 高校还应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树立高校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
2. 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不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已被“无欲”淡化, 要重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羞耻心”和“责任感”。洛克指出, 道德教育就是要形成儿童的羞耻之心, 使他们对做错的事情感到愧疚。高等教育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 使他们对自己背离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感到羞愧, 从而形成良好的责任自觉。
3. 构建以社会贡献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对高校及其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规范、提升作用,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是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活动重“就业”, 轻“发展”的重要成因。社会以就业率衡量学校办学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以人才数量评价高校等, 这些都造成技能培养与道德培养课程、学时的失衡。社会、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合力着手改变这一不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社会贡献为主要标尺衡量医学院校的办学水平, 树立高校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 建立家校协同的道德教育模式
家庭是个体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父母的影响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毕业生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就业观念、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受到父母的深刻影响, 学校教育是基于一定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抵消”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塑必须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 医学院校要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 开放办学, 吸引家长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到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来, 建立家校协同的道德教育模式, 群智群力, 共谋发展。
党的“十八大”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 医学院校的发展为我国建设高质量的社会医疗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而“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响应力和社会责任标准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才培养”, (4) 医学人才的质量重在能力, 更在“责任”, 教育部门、医学院校应重视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注释
1廖荣榆.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2薛忠祥.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15;32;34.
3[英]约翰.洛克著, 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68.
医疗工作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非等价的特点。某一治疗手段实施后,医生觉得没留遗憾只能算是一个方面的成功。病人满意、社会认可才是关键。
我经常跟人说起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文革”前,我参加下乡医疗。一天晚上,有个老乡跑来敲我的窗子。我以为有人病了,没想到他却说他家的老母猪难产3天了,求我想个解决办法。我想都没想就说:“那好办,剖宫产呀!”剖开老母猪的肚子,我发现9个小猪仔已经跟子宫粘连在一起,就切除了老母猪的子宫。第二天,老乡竟然把母猪给宰了。再三询问下,老乡才坦言相告:“乡下人养猪是为了下崽。这头母猪不能下崽了,养它还有什么用?”由此我想到,一个医生不懂社会,连当个兽医都不称职。所以,医生应该懂一点社会学、心理学。
现在,医学进步了,以往的一些不治之症也有了治愈的希望,比如白血病。但是,很多病人依旧无法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他们找工作的时候碰钉子,单位害怕增加负担;找对象的时候不顺利,对方考虑到病情有复发的可能:连想要个孩子都不能如愿,全家人都担心疾病遗传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病是好了,但生活仍被疾病的阴影笼罩着。所以,做医生的应该多为病人着想。人都是讲感情的,你为他着想,他也会为你着想。这样,医患之间就不会是坚冰冻结,而是暖意融融了。
7.18,第一天主要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注意事项及如何与病人沟通。在实践的七天中必须8点正式上班,听从医生安排。对待病人,要聆听病人主诉,对病人进行必要检查。在言语方面,必须亲和友善,不能命令不能冷淡,要与病人及其家属如亲人一般耐心询问。当天晚上做好小结。
7.19-7.20,按张医生的指导,给病人量体温、抓药、换药。
7.21-7.22,向医生、护士学打针、挂点滴、测血压。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输液换液的基本要领;掌握了测量血压的要领;抽血的要领等。下面简述血压测量方法:患者坐位或者卧位,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气囊绑在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塞进一指为宜,听诊器应放在肱动脉处,缓慢充气。放气后出现第一音时为收缩压(高压),继续放气至声音消失(或变调)时为舒张压(低压)。刚开始还抓不住要领,后面测了几回,慢慢才有点感觉,动作也越来越规范。
7.23-7.24,学习如何料理卧床病人及张医生对我此次实践做出评价几提出今后工作的意见。
医德方面。医务工作者承担着的“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唐代“医圣”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论大医精诚有这样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寒灵之苦。”因此,医生必然要掌握先进医疗技术,同时更要具有爱岗敬业、廉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从这几天的实践观察中,每位医护人员的真诚笑容,对病人和家属的亲切问候,都深深地打动着我。医生治病救人的初衷一直都存在。要做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有好的品德。我一定会牢记于心的。
个人方面。虽然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见习生,但是我有着真心求学的态度。在七天与医院的亲密接触中,我明白了,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作为见习或实习生,要做到:
1、待人真诚,学会微笑;
2、对工作对学习有热情有信心;
3、善于沟通,对病人要细致耐心,对老师要勤学好问;
4、主动出击,不要等问题出现才想解决方案;
5、踏踏实实,不要骄傲自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再过两年我将真正走进医院见习实习,这次的经历为我以后的学习提供了经验。
在这期间,我发现医护人员真的很辛苦,每天都要微笑面对每一个病人及家属,给予他们温暖和信心。至于红包送礼的问题,也由于制度严格,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严谨,这种一切为了病人的心,真的让人感动。我所追求的,不正是如此么?
以上就是我一周的医院实地学习实践的体会。通过实践,我更加坚定了学医的信念。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时刻以三甲医院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圆我的医学之梦而奋斗下去。
此次社会实践,我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热情,吃苦耐劳,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与其他队员门交流经验,最后与队友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社会医学的任务:
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社会医学的萌芽: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病人”,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和社会治疗学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3、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
4、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
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险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处于职业危害的工人、生活环境有污染的居民等。高危因素是指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如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况。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的社会化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4大类:
1、环境因素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2008年世卫组织调查显示,50%的死亡是由于行为生活方式因素、30%为环境因素、10%为生物遗传因素、10%为医疗卫生服务因素所致。
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应逐步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1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理解病人疾病的同时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综合的治疗方案,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改变预防保健工作只重视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可归纳为4个扩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而全面满足人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卫生服务需求,达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1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14、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
15、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模型的内容:
1、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
2、个体生活方式
3、社会支持网络
4、社会经济地位
5、其他社会结构因素
6、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经济发展和健康的相互关系:
(一)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1、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3、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生活方式的改变
3、现代社会病的影响
4、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
5、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
6、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老年性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性社会。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PQLI>80为高素质人口,PQLI<60为低素质人口。PQLI=(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3 人类发展指数HDI
亚文化: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泛称。
A型性格具有敌意、匆忙和竞争等特点,易得冠心病。C型性格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性格,表现为过分的顺从、忍让和自我克制。易患子宫癌、胃癌、肝癌等。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1、政策干预
2、社会工程设施干预
3、大众媒体干预
4、社区干预
5、组织干预
健康管理:狭义的健康管理是以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向导,通过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广义的健康管理则以现代健康观为指导,通过推动健康组织、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等不同健康环境支持系统的建设行动,实现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和改善公众健康的目标。
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评价研究(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卫生服务评价、卫生项目评价)
4、德尔菲法
5、文献研究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通过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研究人们生活在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发生死亡的概率,以及当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时,危险的降低程度,促使人们改变有害健康的行为,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
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1、选择课题
2、制定研究方案(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其中方便抽样和立意抽样是非概率抽样)
定性研究的方法:
1、深入访谈法
2、专题小组讨论法
3、选题小组讨论法
4、观察法
定量研究访谈法包括面对面访谈法和电话访谈法 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问卷设计的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2、建立问题库
3、设计问卷初稿
4、使用和修
改
5、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社会医学 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健康积极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亚健康: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
老年型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
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PQLI=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3 亚文化: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健康管理:以现在健康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协调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的健康维护、改善和促进行动,通过对家庭、组织、社区、城市、国家、全球等范围内各种健康管理资源的充分调动、协调和整合行动,实现对影响群体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不良社会条件和环境因素的监测、诊断、分析评价和干预,通过推动健康组织、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等不同健康环境支持系统的建设行动,实现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和改善公众健康的目标。健康危险因素评价:通过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研究人们生活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发生死亡的概率,以及当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时,危险的降低程度,促使人们改变有害健康的行为,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
定性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的情况下,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探讨和阐述被研究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的一类研究方法。
健康危险因素: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简答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的是:法国医生盖林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和社会治疗学。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产生背景:疾病谱和死因普的转变、健康需求的提高、医学的社会化、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模型的内容: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经济地位、其他社会结构因素、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政策干预、社会工程设施干预、大众媒体干预、社区干预、组织干预。
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德尔菲法、文献研究。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定性研究的特点: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定性研究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定性研究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定性研究的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发法:深入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观察法。
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经济发展可以为人群健康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保证更多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关联、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双向性作用关系。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
1、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疾病损失、促进教育收益实现、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生目录
招生年份:2010年本院系招收人数:共招收18名本专业招收人数:12专业代码:120402
研究方向
01卫生服务研究 02卫生政策与法规 03卫生行政管理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604卫管综合 复试
同等学历
外国语听力和口试测试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①
专业课考试 ②
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③04健康保障制度(4)802流行病学
考察
05卫生信息管理 06医学教育管理 07医院管理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2010年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参考
书目
考试科目 参考书编著者出版社
《卫生事业管理学》 梁万年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点
击购买
604卫管综合 《社会医学》 李鲁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点击购买 604卫管综合 《医院管理学》 陈洁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点击购买 《卫生经济学》 黄晓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点击购604卫管综合 买
604卫管综合 《管理学》 周三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点击购买 《医学统计学》 陆守曾、陈峰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点604卫管综合 击购买
802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李立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点击购买
版次
第二版
关键词:社会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因素,社会结构
1 社会医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统一的假象
由于社会医学以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己任, 因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经提出, 医学界便认为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和倡导适合于时代的医学模式, 提高维护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措施的效果”[1], 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是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2], “医学模式转变是社会医学的灵魂”[3]。
然而, 社会医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下简称新医学模式) 之间真的如社会医学界宣称的那样是统一吗?基于方法论是任何一门现代科学的核心要素, 它对于科学理论的创立、发展、变革及其成果的特定解释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4], 因此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医学与新医学模式之间存在的对立。
众所周知, 新医学模式的方法论是系统论。新医学模式的创立者恩格尔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从方法论角度把生物医学模式与新医学模式进行对照, 明确地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论是还原论的观点:“生物医学模型既包括还原论, 即最终从简单的基本的原理中推导出复杂现象的哲学观点, 又包括心身二元论, 即把精神的东西同身体的东西分开的学说。”而新医学模式的方法论则是系统论的观点:“对于医学, 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不仅适合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概念, 而且适合于把疾病和医疗保健作为相互关联的过程来研究的概念方法。当一般系统方法成为未来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基本的科学和哲学教育时, 可以预期对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就更易容纳了。”[5]
那么, 社会医学的方法论是否和新医学模式一致呢?
尽管在当前的社会医学教材中没有明确地介绍社会医学的方法论,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对其方法论进行推断。社会医学“主要运用描述、比较、分析的方法, 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技术, 研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人口发展、生活和劳动条件、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发现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 为制定社会卫生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社会因素是指社会各分子之间所表现的交互关系和共同行为的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公共关系、地理气候、地理化学、生物生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法律立法、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国民营养、国民收入、生产水平、情感、交际、生育、家庭、婚姻、阶层、免疫、遗传[1]。从社会医学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虽然社会医学宣称自己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健康问题, 并提及社会各分子之间所表现的“交互关系”, 但最终“社会”、“交互关系”却被分解为一系列的构成要素。通过分解, 作为系统的、整体的“社会”、“交互关系”从社会医学家的眼中消失了, 剩下的只是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医学家们就可以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了。
作为方法论的系统论和还原论是对立的。“还原论”认为整体是部分之和, 整体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 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 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而系统论则认为, 系统不等于其要素之和, 系统的属性是系统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因此, 系统的属性不仅不能根据其要素的属性进行推断, 反而要根据系统的属性来认识其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和属性。因此, 从方法论的视角看, 社会医学与新医学模式不仅不是统一的, 反而是对立的。社会医学不是从社会视角而是从生物医学的视角研究社会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具有不同于其构成要素的特殊性质, 并对其构成要素施加强制作用, 因此不能将社会还原为各种构成要素。还原论方法致使社会医学在研究社会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2 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局限性
新医学模式的要义是用系统的方法去理解疾病的生理社会心理原因以及病患体验, 实现对“全人”的关怀和服务。生理、心理和社会既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 既不能把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孤立起来, 也不能把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地还原为生理因素的原因、心理因素的原因和社会因素的原因。而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失误恰恰在于把疾病的社会原因还原为社会因素的原因, 这种还原论的方法论致使目前的社会医学研究带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其具体表现主要为: (1) 有些命题只是揭示健康与某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联系, 却无法确定该社会现象究竟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健康。例如, 社会医学在肯定经济发展对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 又承认经济发展也会对健康带来负面效应[1]。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 两个变量之间只有三种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因此经济发展与健康之间不可能既是正相关同时又是负相关的。如果说经济发展不是基本变量, 那么, 影响健康的基本变量又是什么呢?在社会医学中, 这种貌似辩证却让人不知究竟的命题还有:科技进步与健康的关系、城市化与健康的关系、宗教与健康的关系, 等等。 (2) 有些貌似有效的研究方式不能有效地揭示出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规律性, 不具有普遍性, 对未来的健康促进意义不大。例如, 近些年被国内外社会医学界广泛使用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量表。社会医学家花费了大量资源制定的生活事件量表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因为社会生活中不断有新的生活事件出现, 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年代对人造成的刺激以及反应程度也可能不相同。”[2]其实我们还可以加一句: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中, 生活事件的意义也不一样。这表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量表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规律性。 (3) 提出的社会病干预策略局限于个体层面。尽管社会医学把社会病定义为“主要由社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性现象。”[1]认为社会病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行为。但是社会医学提出的干预措施却一直不能超过针对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教育与管理, 全无社会层面的干预对策。
社会学研究表明, 我们的私人经历、个人困境以及成就均为个人所置身的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结构的折射[6], 只有理解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才能更好地洞察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 经济、科学、宗教等各种社会现象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和疾病现象本身也都只有在社会结构中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理解。例如, 当我们孤立地看经济增长与健康的关系时, 我们无法确定经济增长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健康。但是, 如果把经济增长放回到社会系统中去, 就能依据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趋势判断经济发展是否促进健康水平, 即如果经济增长是在扁平的社会结构内发生的或者经济增长导致社会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那么, 经济增长将促进健康水平。因为扁平的社会结构或社会结构的扁平化能够避免经济分化给个人和群体造成的巨大社会压力, 而经济分化的巨大社会压力不仅可能抵消经济增长对健康的直接贡献, 而且还会导致经济以破坏环境的方式发展, 这又将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对健康的贡献。同样, 对社会病的防治, 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病的发生, 否则, 我们就会把引发社会病的责任全部推到个人头上, 无法理解个人吸毒、卖淫、自杀背后的社会原因, 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有效的社会干预措施。
当然, 我们指出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局限并不是要否定社会医学的历史贡献和未来的前途。事实上, 自诞生至今, 社会医学无疑为理解疾病、健康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知识、为推动人们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当代, “由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生态环境污染, 促使一系列的`社会病'、`文明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和精神病等发病率日益增加”[7], 社会医学在当代已经成为医学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但是社会医学要更准确地研究疾病的社会原因, 要推动新医学模式从抽象的理念走向经验科学就必须超越还原论方法转向系统论。
3 社会医学皈依生物心理医社会学模式之路
“社会医学学科体系中的`社会'色彩尚不浓厚, 缺乏应有基本社会观念、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依赖、社会影响与社会视角, 学科体系仍然基本局限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之中。”[8]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有很多, 但从根本上讲, 学科分化及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是关键的原因。纵观社会医学发展史可以看出, 从社会医学产生至今, 从事社会医学研究的几乎全部是医学家而不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甚至在社会医学发展史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社会学家研究医学社会学, 医学家研究社会医学[9]。因此, 要推动社会医学方法论的变革, 使之皈依新医学模式就要打破学科界限, 引进吸收以研究社会为己任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树立反思意识。社会医学家们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科的理论、方法、范例、乃至前人或他人的研究结论进行反思和实践检验, 而不要盲目地遵循前人的研究范例。反思精神是治学的基本精神, 在一个学科形成阶段尤为重要。目前, 社会医学正处在形成时期, 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在大量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过程中, 特别需要注意反思, 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开始解决问题, 才可能避免或少走弯路。
(2) 树立学习意识。尽管社会医学家在医学领域是专家, 但在社会研究领域却还需要甘做小学生, 虚心向社会学界、人类学界以及其他相关学界学习。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 只靠读一两本社会学教材或专著是不足以掌握社会学的。事实上,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素养的养成都绝非花三两日时间, 读两三本书就能做到的。人文社会医学界常常抱怨生物医学界轻视自己, 我们社会医学界是否也在不自觉地轻视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呢?在学习形式上, 既可以有各级社会医学学会组织邀请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术专家做讲座。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社会医学工作者进修相关学科, 专门从事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研究。
(3) 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方法论的转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真正的转换必须落实到研究过程中。因此, 社会医学研究者可以邀请社会学家组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并共同进行实际研究。这样, 社会医学研究者既可以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还可以为社会医学提供经典的研究范例。
(4)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方法论是现代科学的核心部分, 方法论的转换接近于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10], 因此, 对于长期接受还原论社会医学训练的社会医学工作者而言, 要接受、理解、准确地运用新的方法论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了能够快速培养出掌握新方法论的社会医学人才, 社会医学界可以邀请社会学专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共同进行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 合作承担教学和教学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卢祖洵.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 龚幼龙主审, 李鲁.社会医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 梁浩材.医学模式转变是社会医学的灵魂[J].医学与社会, 2004;17 (1) :1~3.
[4] [美]卡尔·C·亨佩尔.科学方法论的新争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1; (5) :11~20.
[5] Gl.恩格尔.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1980; (3) :88~90.
[6]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7] 龚幼龙.社会医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1;10 (4) :193~196.
[8] 刘继同.社会医学学科体系框架与战略性研究领域[J].中国社会医学, 2006;23 (2) :70~74.
[9] лисичын гоп等, 黎碧莹译.关于社会医学的问题[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84; (1) :36~37.
关键词:社会需求;医学生;就业能力
虽然我国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专业教育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毕竟 “医乃人学、医乃仁学”,医学的神圣性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大学扩招使得医学生供应大于需求,同时医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其就业能力。另外,社会医患矛盾加剧、医生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政策的调整等,使即将就业的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和个人职业前景抱有悲观思想,缺乏职业竞争力,医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专业及其工作的特殊性
1.课业负担繁重,人才培养周期长
医学课程系统学习时间长,国内一般为五年制,某些高等医学院校学制为6-8年,2015年实施新规,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需要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为期3年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本科,这无疑是延长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多、难度高,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庞大而复杂。
2.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工作性质的神圣性
医疗工作是门理性、成熟而又充满同情心的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体;人有不同的需要,诸如生理的需要、健康的需要、情感精神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等等。在临床工作中考虑问题完全个体化,从而才可能得到一个更合乎客观事实的结论。
3.毕业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招工难
大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医疗设备完善、等级较高的大中城市的医院,而不愿去一般的市县级医院、卫生所等,造成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平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因此当前出现医学大学生找工作难,同时也伴随着用人单位招工难现象。
二、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特殊性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终将被推向市场,参与社会的公平竞争,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就是对其能力的“试金石”。因此,医学生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新标准才能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精神境界高远,优秀的道德素质
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遵纪守法,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意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人文关怀充分
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寄予较高的期待和信任,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紧密围绕“人”这一主题,具有依法行医观念,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医者,父母也”,注重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充分考虑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时时处处关心体贴同情患者的思想感情。不但要学习研究人的生物学属性,还要学习研究人的心理和社会属性。
3.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医学人才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变化,只有创新,才能在竞争的职场中取得领先优势,它主要指的是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探索、不断创新等多种智力因素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三、临床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因分析
1.供求关系矛盾
首先,毕业生人数激增,加大了就业压力,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不平衡也导致了医学生严重的就业选择偏差,千方百计想挤入经济发达地区、大医院,而不愿到“缺医少药”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医院就业。其次,许多毕业生好高骛远,手高眼低,对工作条件和薪酬水平有较高期望,造成就业视野不开阔,使之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2.医学生少有职业理想,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展望与自信
不少医学生很少有职业理想,总觉得那是毕业前找工作才面对的事情。加之对就业形势缺乏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使得医学生们只是觉得就业越来越难,对前途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但如何明确目标,坚定职业理想,应对就业难的问题,没有长远的设想和打算,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信心和决心。
3.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较差,知识面狭窄
医学生课业繁重,平时只知道埋头读死书,死读书,而忽略了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医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仅对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等方面泛泛而谈,缺乏对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有待提高。
四、基于社会需求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把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许多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倾向于去大城市、大医院,形成大城市多人竞争一个职位,而乡镇、农村医院无人问津的局面。当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时,会造成就业意向选择的困惑,影响自己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进一步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因此,医学高校应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帮助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树立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精神,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放眼西部、基层以及部队,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和成长。
2.加强责任意识培养,培养敬业爱业精神
热爱本职,忠于职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医生是人类生命的守护神,敬畏这份事业,敬畏自己的岗位,这一切都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因此,作为大学生,从心底里把服务基层民众的健康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核心部分而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才能够把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认清方向。
3.提高工作能力
(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医学是以促进对人的身心健康为服务内容,医学的宗旨就是要培育医术精湛和医术高尚的医学生。所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可以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才,并且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视临床技能操作。医学是一项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较高的临床实践操作水平。临床技能是每一位医生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技能。因此医学生必须重视临床技能操作,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辛劳动,丰富自身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经验。
(3)开拓创新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医学理论、技术及新药物的发明,都需要医生不断创新,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也要求医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临床医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要用超前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去观察、思索。
4.增强社会适应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临床医师的职业性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他也必须具备多种社会生存能力。
(1)虚心学习,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能够影响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的愉悦度。因此,一个人只有虚心请教领导和同事,了解和熟悉工作特点和规律,主动关心和收集有关信息,恰当处理、以及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在与人交往中,心理相容,胸怀宽阔,做有远大理想、开朗、豁达,对人谦让的人,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2)沟通能力。语言交流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临床工作需要与护理人员及其他各科室人员发生联系,医生应当使用恰当的语言使其主动配合完成诊疗活动。并且,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频繁,医患间的沟通对于了解患者身心状况、向患者提供正确医疗知识、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家庭情况、提高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每个临床医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首先要学会欣赏他人,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的积极品质,学习这些品质,充分认识到团队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的互相欣赏和熟悉。其次要包容团队成员。对待团队中其他成员时一定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讨论问题的时候对事不对人。三要具备全局观念。个人要有整体、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5.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一方面从低年级开始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及早树立目标,合理规划职业蓝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对高年级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就业阻碍。
总之,树立医疗为人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注重社会需求是与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相吻合的,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条件。新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成才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具备社会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自强不息,努力拼博,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婷.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45-48.
[2] 朱慧,赵金秀,吴弘萍.医学生就业观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4.
【武汉大学社会医学】推荐阅读:
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是几本06-26
医学专业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11-16
武汉大学中文09-08
武汉大学校史10-10
武汉大学网络12-14
武汉科技大学期末09-13
武汉大学812真题07-07
武汉大学校长讲话07-08
武汉大学党课考试07-21
雷军武汉大学演讲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