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分析调查报告(通用8篇)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
司旺雄 744400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质量 教师 学生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过程。目前中学正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为生物学科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从我县生物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着手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一.生物学科教学的基本情况
纵观近几年生物学科教学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我县生物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目标要求,而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目标要求,这对培养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思路:强调基础性﹑体现先进性﹑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知识面的拓宽。构建教材结构的领域、学科、模块,实现了体系化。
在近几年的生物教学中,学科老师都能认真研读大纲﹑教材,通过参加国家和市县培训﹑不同层次的研讨交流,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从而提高教研教改水平,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校倡导“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简称“521教学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标本采集和模型制作及环境污染﹑污水处理等社会实践调查。制作植物标本达上千种,动物剥制和浸制标本上百件,制作DNA等模型百余件,收集自制教具若干件,收集学生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千余篇,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生物学科教学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我县高考质量近年来稳步提升,特别是2013年综合排名位居我市第一名,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的理综学科成绩尤为突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课堂教学改革和老师的扎实教学以及学生的勤奋学习有很大关系。
1、教师教学现状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多数教师能够深入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落实在教学之中。具体表现在:
(1)教学目标的变化
新课程体系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为一体。教学目标的变化,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全面提高学生素
质转变,由教“书”转为育“人”。
(2)教学方式的变化
教师由原来的备教材、备教参,转为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的实际,在完成课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课堂上少了“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考你应”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多了启发、引导和点拨。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并且重视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和实验报告的撰写与交流等。
(3)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以传承文化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百倍的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学生学习现状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倡导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的突破口,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教材遵循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活动,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方式发展;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使用新教材以来,教师们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新教材、新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展示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中学生物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但就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确实不容乐观。经对每次考试生物试卷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从卷面看,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知识的迁移和转换能力差,多数学生答题习惯不好,表现为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错别字、白字多,主观题空白较多。充分反映了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差,不重视本学科的学习。只有一部分同学能认真学习,其他同学上课不带生物书。课时被随意挤占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危害极大,到了高中就得从头学起这些所谓的“小科”。对高中的教学压力不小,从而影响高考成绩,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中考不考,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不重视,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负面影响严重。多数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学学习计划。多数学生都把课余时间放在了语、数、外、物、化上,课前没有预习生物课本的习惯;课堂上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课后也没有系统复习的习惯;对于考试,大多学生采取的时“临时抱佛脚”式的背诵复习。加上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会使学生对这门本来很具诱惑力的学科产生厌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涣散,长期下去也影响了学
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危害也是严重的。
3.教学方法不科学。
由于实行了新课改,生物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其中就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很多教师觉得新课改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并且很多教师在改变了教学方法以后不但自己不适应,学生也同样不习惯,反而出现了考试成绩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教师又开始沿袭过去的老路,按照老方法来上新教材,这样就使得新课改失去了实际效用。另一个极端就是这一部分教师由于认识到了新课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的作用,于是在教学过称中完全抛弃了过去的教法,而全部以各种学生活动加以代之,结果可想而知了,在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中,由于缺乏组织性和科学性,很多学生活动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一落千丈。以上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方法说到底都是属于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都不可能起到好的作用。
4.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新课改的实行,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然而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方式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由于目前对于生物课程的评价依然是以各种考试形式为主,因此,很多教师在实施新课改措施的时候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事实上,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多的优势,因为考试具有客观、公正、统一、便于操作等优点,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过于单调,甚至只有考试这一种形式,那么势必会使得教学工作陷入到“应试教育”的泥沼。很多教师就反映说:“现如今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说到底还是要看考试的分数,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能力的培养上,即使能力培养出来了,但在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很多能力却无法反映到分数上,从而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降,这样不但会让学生无法接受,同样也会受到很多家长的埋怨。”因此,在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下,教师要想真正地落实新科改的措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5.教学条件落后
①实验条件落后。大多数农村中学没有专用的生物实验室和实验员,仪器设备大多与化学实验共用,基本的观察仪器显微镜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有的数量也不够开实验;模型、挂图少而不全。虽然农村的生物资源丰富,但受其他条件的影响,许多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根本没开,实验室“做实验”成了课堂上的“讲实验”。这对重视实验教学的生物教学来说很不利,也加剧了生物课枯燥乏味的程度,其教学质量显然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②图书等资料缺乏。大多数农村中学都没有订阅《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报》、《中学生物学通报》等与生物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相关书籍在学校图书馆也找不到。
③部分农村中学没有多媒体教室,即使有,利用率也很低。宽带上网的条件也不成熟,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利用,这不利于生物学的直观教学
二.加强与改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措施及提高质量的对策
1.提高生物课的重要地位
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机制,确保生物课重要地位,才能改变生物学科在中学教育中不受重视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对高考生物教学成绩提高有很大帮助。建立完善的学生素质评估体系,将对中学生物教学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2.学校要为教师的生物教学和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不但要正确认识生物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认识到新课改后生物学科将在高考中赋分提高。健全生物教学资源,进一步规划各门学科的资源配置,加强生物学科的教学设备,包括生物实验室的标准化和生物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以及增加生物学课外活动的资金投入。在课时调整上不要随意压缩节次,开足开齐生物课。要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学校还要要充分调动全体生物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生物学学习。
3.加强中学生物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培训和交流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充实中学生物学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培训,引导在职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特别是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培训,培训的覆盖面要广, 使身处一线的生物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内容不仅要有教育理念的传播和改革的理论的探讨, 而且要加强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帮助一线教师从“教会”到“会教”。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鼓励校际间老师的交流任教,通过聆听不同学校其他老师的课或者自己上示范课,面对面交流, 扬长避短,各取所需,不断提高各自的专业素养。
4.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世纪又被很多科学家称为“生物世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物学科在现在和未来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国家要想发展,取得科技成就,就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生物人才。关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为生物学科做好“广告”,让学生能够领略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平时课的时候就可以注意把课堂知识同现代前沿的生物科技如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等联系起来,或者把生物知识同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切身体会到生物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5.把传统教学方法同新的教法相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传统教学讲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对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新课改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像是探究
式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课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这样对于生物教学工作的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6.上好生物实验课。
实验课是生物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受到来自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都在争分夺秒地向学生灌输各种考试重难点,而常常把生物实验课压缩,甚至是完全省略,而代之以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实验课,试想这样的实验课又怎么可能到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呢?因此,在课堂上运用师生所自制的教具,学生上起课来会感到更兴奋有一种成功感,学起来更投入,当然也就有了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考改革方案的最大亮点, 在于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 自由组合高考科目。[1]”这样一来, 学生便会从中选择一些易学、兴趣性强的学科,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基于此状况,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以H大学学生为视角, 了解师范院校学生对高考改革与生物学科影响的态度, 结合笔者对生物学科的认识, 提出展望, 希望对生物学科教师及师范生有所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H大学图书馆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220人。为了调查的经准性, 这220人来自图书馆的各个楼层 (共4层, 每层55份) 。
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调查方法。问卷在H大学图书馆中发放, 图馆共4层, 各层随机发放55份问卷。本调查共发出问卷220份, 收回219份。回收率达到99.5%, 该调查有效。调查资料采用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2]。
2.3 问卷的编制。
在设计问卷时, 笔者事先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文献和新闻资料, 加上笔者对高考改革对生物学科的影响的一些思考, 最终形成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 了解被测人的基本情况, 如是否关注高考、高中生物成绩等;在第二部分分别在文理分科、生物学科的应用和高考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了解;第三部分在高考后生物的地位变化、应用变化和间接变化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学生基本信息分布:
3.1.1 性别分布。男生21人, 占9.6%;女生198人, 占90.4%。师范院校普遍具有女多男少的特点。3.1.2类别分布。师范类学生136人, 占62.1%;非师范类学生83人, 占37.9%。3.1.3专业分布。非生物专业学生190人, 占86.8%;生物专业学生29人, 占13.2%。3.1.4是否关注高考改革。关注的学生共139人, 占总人数的63.5%;不关注的学生共80人, 占总人数的36.5%。分析:师范院校理应更加关注高考改革的动态, 然而发现仍有36.5%的人不会去关注高考改革, 这一比例与非师范类学生的比例37.9%相近, 推测, 是否关注高考改革与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3.1.5高中生物成绩分布。生物成绩非常好的占43.4%, 中等的占44.7%, 较差的占11.9%。分析:高中生物的难易程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 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占88.1%, 笔者猜测, 由于高中生物较简单, 改革实施后, 应有较多的学生会选择生物这门学科。
3.2 调查对象对高考生物的基本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66.2%的学生赞成文理分科, 27.9%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文理分科, 5.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文理不分科对高中生影响大的学生151人, 占68.9%;认为影响不大的学生28人, 占12.8%;综合分析, 六成的学生不赞成文理分科主要原因在于改革会对高中学习量有巨大的调整, 学生不一定会适应高考改革的新方案。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遗传方面的内容较复杂, 大多数教师将重点放在必修二上, 但调查结果显示,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也同样重要, 在生物教学中应渗透环境教育,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第5题和第7题, 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应该朝向实验操作方向发展。大多数人忽视实验操作, 然而, 这一点正是生物今后所要发展的方向, 学习生物, 更要学习生物实验中的原则和方法;在其他这一选项中, 有3位同学填写, 分别是:建立生物模式思维、注重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生物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4 结论及不足
4.1 通过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4.1.1 高考改革对生物学科影响归为3个因素。高考改革前生物学科地位变化因子;高考改革后生物学科的应用变化因子;高考改革后生物学科的间接变化因子。4.1.2相关分析。所得结果的大体概况是说明高考改革后生物学科的地位与高考改革后生物学科的间接变化相互影响。说明生物学科的地位会影响生物学科间接变化, 如:生物教师需求量, 改革后的“地位”变化, 实验操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而其他基本信息与这三个因子的相关程度不显著, 说明性别、专业、类别、学历、是否关注高考改革、高中生物成绩排名及文理分科最大弊端对高考改革前生物学科地位变化和改革后生物学科的应用和间接变化等并无太大影响。4.1.3单因素方差分析。类别和专业及自高中生物成绩排名的显著性差异最为明显说明师范类与非师范类, 是否是生物专业以及高中生物成绩排名的高低与高考改革前生物学科地位变化影响显著。目前文理分科最大的弊端与高考改革后生物学科的应用变化因子的显著性差异最为明显, 文理分科与生物学科应用方面紧密联系, 最终关系到就业问题。改革方案一经出台, 便有调查指出, 选择生物学科的人数最多, 学生人数多, 对生物教师需求量变大, 可能会供不应求。
4.2 不足
4.2.1 可供参考资料少。在制作调查问卷前,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将问卷分为三个维度, 分别是:目前生物学科的地位变化;高考改革后对生物学科应用方面的影响;高考改革后对生物的间接影响。由于该方案并没有具体的实施, 多数人抱着继续观望的状态, 且研究该方面的文献甚少, 可供资料不足。改革内容包括文理不分科, 发现大部分研究文理分科和高考改革对英语学科的影响, 没有查阅到高考改革对生物学科的影响的相关资料, 但根据网上教师和高中学生讨论总结出关注点, 编制本问卷。4.2.2编制调查问卷能力有待提高。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怎样编制调查问卷的学习, 后期学习发现, 编制调查问卷的难度很大, 可通过阅读和向老师请教来提高自己编制调查问卷的能力。
5 展望
通过本文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高考改革对生物学科的影响较小, 可能会对生物教师的需求量, 学科内容的设置有所改变。在本调查研究中,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6个选项中, 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后, 能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只有8.7%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可以为今后学习医疗、农牧业、环境保护等奠定理论基础, 可见学生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看法仍处于传统阶段, 建议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多注重与生活实际间联系。生物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到了解人体的常识, 大到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等, 我国生物科学较西方发展落后, 关键在于公民对学习生物科学的意识不够, 学生从小接受该方面的知识甚少, 以至于长大后从事生物方面职业的更少, 是我国生物技术落后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J].基础教育论坛, 2014 (9) :59.
2009年的高考(生物)是江苏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二次高考,无论从考试的内容、试卷的结构和题型、能力的要求等等都与2008年的高考相类似,但与前几年的考试有较大的变动,对老师和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009年高考试卷分析
1.1.题型结构
200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题型结构与2008年有一些小的变化。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34题,取消了选做题。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共25(20题+5题)题,55分,其中第1~20题为单项选择题,40分;第21~25题为多项选择题,15分;非选择题共9题,65分。试题符合2009年考试说明中的题型及分数比例的要求。
1.2.考点分布
2009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考查内容与2008年有一定变化。考试内容的变化在2009年考试说明已详细列出,这里不再分析。从考查内容的分值分布对应到考试说明中与2008年比较如表1和表2。
知识内容(75%):实验内容(25%)=90:30
必修模块三本书考查分值如下:必修一33分,必修二36分,必修三26分。
1.3.2.覆盖率:知识部分——25个知识要点中考查了22个知识要点(包括实验相应知识点),覆盖率达到了88%。没有赋分但有相关体现的内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实验部分——20个实验(必修共14个、选修共6个)要点中考查了14个知识点(包括涉及到的实验),覆盖率达到了70%。
1.4.试卷特点:
200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科试题,内容符合考试说明的指导思想,考查内容基本上都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说明中考核内容的覆盖率高,总体来说试题新颖、灵活,试题的难度比去年明显增大。主要特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4.1.试题凸显长、难、深
“长”:2009年试题题量减少了,但题干长了,学生的阅读量大,题干字数6500多字(不包括图表),导致学生花去许多时间去读题,由此思考的时间缩短了,严重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大多数学生是在匆忙的时间内答完全卷。同时图表比以前的高考试题更加复杂,需要学生分析和思考时间更长。
“难”:全卷基础容易题所占比例偏少,中等难度及以上的题型较往年明显增加。单项选择题共20题,但一眼看出答案的题(容易题)很少,同时在许多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不是单一,选项的相互干扰也较多,某些选项已经超过了学生的知识范围等等,这些都导致选择题难度明显增加;非选择题的题干材料增多,图形复杂,甚至在一道题中,出现了既有图又有表(32题)的情景,分析难度增大,能力要求更高,每一道题都需要学生边分析边思考边作答,加上时间紧迫,因此大大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深”:一些题目从考试说明中的A级要求的内容为背景,将结果呈现改为图表形式出现,进行相关的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識的同时,要能将必修知识进行有序地综合性渗透。如:第34题,以基因工程为背景,结合一幅非常复杂的图,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同时题目的命题立意新颖,试题在较大程度上设置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新情境,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从而使一些常规的应试方法失灵。如:第28题,“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第26题,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所进行的变异方法等。
1.4.2.查点分散,重点突出
从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来看,在10分以上的知识块只有1个:“遗传的基本规律”。其余的108分则比较分散,但从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来看,还是考查的重点,即使是实验也是对应着主干的知识。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等主干知识所占比例与往年差不多,达到60%以上。
1.4.3.联系实际,考查能力
2009年高考生物试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总体上看,试题重视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注重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图表曲线应用能力和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较以往更注重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大都采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相关情境进行设问,关注人体健康,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涉及人类疾病、医学治疗、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内容;试题既体现了江苏省的地方特色,又联系了当前的热点。
1.4.4.创新实验题型的考查
实验能力是高考的要求之一,考试说明从四方面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提出要求,这些均在高考试卷中有所体现。试卷中考查有关实验方面的内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设计分析题,通过这三方面的试题考查了考生多层次的实验能力。其中,考查基础实验(教材实验)中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考查根据研究目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实验题所占分值呈上升趋势。试卷改变了历年来以单一实验题考查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的方式,以各种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1.4.5.增大图表类试题
设计图表试题,一般重点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理解、提取、处理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2009年试卷中出现了表示实验数据、生物学现象、过程图、细胞分裂模式图等。并且还考查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图表的量也比往年有所增加,在全卷34道试题中有17道题配有图表,比例达到50%。部分图形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如:单项选择题中的11、12、16题;27题画坐标图中的柱形图;28、29题对示意图的理解。
1.4.6.部分试题疑似超纲
从整个试卷各题的要求来看,总体上符合考试说明中的要求,但在部分题上,有明显的超纲或超越学生能力的问题,如:33题中对基因型几率的计算、34题中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种类的图形分析,学生明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虽然在其他地方的高考试题中出现过)。
2.今后高考生物命题态势
2009年试题基本符合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精神,也符合命题者对本试卷的期望。因此,按照江苏省高考模式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今后几年生物试题的命题大方向也将相对稳定。
2.1.体现稳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
由于今后高考考纲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所命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命题范围、考点分布等,总体上也应该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2009年的试题难度较大,所以如果有新的突破的话,应该不是知识难度的突破,而是新情境试题量的突破、基础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的突破。今后会对基础内容的考核更加注重,并且在选择题中增加基础题量。
2.2.突出主干知识,加强学科内综合
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等主干知识仍然是命题重点,但试题可能由对某个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向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转向(2009年试题已经有所体现)。考题将对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深入,例如:假设—演绎法、对照实验的设置方法等。
2.3.运用图形、表格,注重能力考查
教材中的插图隐含了大量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2009年高考试题以教材图形为背景考查的比较少,但今后的试题图表将会较多反映教材中的插图、表格。并可能对图表进行适当转换,高考试题将会进一步要求考生学会作各种类型的图形或制作表格,并可能对概念图、建构过程、流程图进行考核。
2.4.关注社会、生活、经济、环境及江苏地方特色
背景取材于社会、生活、经济或环境等试题,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常有体现,也可能在今后的江苏高考试题中延续。因为此类试题的命题背景源于生产实际,便于综合考查相关联的生物学科内知识。与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江苏生物考题的地方特色尚不鲜明,今后将会进一步关注江苏地方特点(工业、农业、生态等)与生物学科的关联。
2.5.实验题型的命题稳中求进
近几年来,实验题分值比例在逐渐增加,答题时的文字书写量却逐渐减少了。今后的高考,实验与探究试题仍然是必考题。命题重点仍然可能有对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进行评判;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等老的试题形式,但不排除模仿国外考题的新型题型的出现,而繁杂的实验设计类试题应不会再整体出现(要考虑学生的分析答题时间),只对其中的过程或结果分析仍可能再现。
3.今后高考生物备考建议
3.1.切实把握高考方向
2008年起江苏实行了新的高考模式,要认真思考,钻研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研究已新课程高考模式下的各省市试卷,把握高考方向,不断及时调整复习思路,避免事倍功半。应对高考一定要精心研究,紧扣教材,吃透教材,以不变应万变。高考试题无论怎么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特别是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进一步研读教材,研读考试说明等,离开了教材的备考属于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同时需要对各地的历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找到与江苏高考的相通之处,指导学生应对各类题型的方法。
3.2.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该记的记,该背的背,该默写的要默写,督促学生做好“广积粮”,为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考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时的根基有没有打牢。同时复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在解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3.3.培养创新实践意识
近年来生物高考有关实验的内容越来越多,考查的内容呈多样化,有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有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还有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开放性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等各种题型,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近几年考生对实验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多数考生的答题和标准答案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表现在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表述上。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多动脑练实验试题。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培養创新意识。
3.4.培植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复习过程中加强变式学习和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较大帮助,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进而提高复习效率。复习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典型例题的命制原则、考查内容、答题技巧等,同时设计一些典型试题的变式训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根据试题设问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强调以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能力范围很广,主要是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新材料新情境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包括图、表等)表达能力等等。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把知识教活、把发展能力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
3.5.增强复习应考信心
在高考复习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各种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复习和考试。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通过不断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强化学生自信心。如经常回忆、体验自己过去学习和考试中或在其他活动中成功的状态和心情,相信自己能再现当时的状态并取得成功等;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因为恰当的目标定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发挥出最佳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一、概述
2011年下学期xx区初中生物结业考试是属于xx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阶段水平测试。由xx市教研室具体负责命题,统一时间考试,由各区改卷,本区采取集中网上分散阅卷形式。本次考查要求着重考查课标中教学要求及与高中衔接的内容。考查学生掌握主干知识、核心概念、原理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情况。注重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命题从生活、实践、新颖的角度去设问,题目灵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本报告按照全区21所学校(含2所企事业办校、3所民办学校、16所区属学校)共32名教师所教的7624名考生成绩的样本数据进行评价分析。21所学校平均分为61分,难度系数为0.6
1命题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7月第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xx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保准(生物)》以及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共四册书进行命题。各占分值如下表:
教材名称 单元和章节名称 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约25%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学 七年级(下册)约25%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约25%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学 八年级(下册)约25%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学习并没有结束二、数据与分析 1.试卷题型结构
题型
题数
占分及比例
分数
分数权重(%)选择题
简答题(含填充、图表等)
合计
描述分析:命题方向、结构一致
本次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情况做一个水平评估,命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选择题的难度系数为0.64,简答题的难度系数为0.47。简答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科学方、法技能的基本情况,总结前一阶段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本次期中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
2.数据总体描述
(1)全区学校总体情况
(2)得分率最低的6道题分析如下:
◆9.血液流经肾脏后,所含成分的最明显变化是
A.二氧化碳减少、尿素减少 B.尿素增加
C.葡萄糖减少、尿素减少 D.尿素减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题目是拐了一弯,让学生分析血液和尿液的区别,以及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这道题难度比较大,得分率为0.29。37%的学生选择了C,15%的学生选择了A。学生认为血液流经肾脏后葡萄糖会减少,说明学生对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没有理解。[课件 ]课本中82页有一段总结的文字“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充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这回到血液里,而身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了尿液。”学生要解答这道题,首先对尿液的形成过程要理解,然后对血液和尿液的区别要理解,同时要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掌握最明显变化的成分。另外在A答案中出现了二氧化碳,增加了学生分析的难度,因为学生要把前面的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也要运用上,血液流经肾脏后带走了二氧化碳等废物,所以二氧化碳应该是增加而不是减少,这也说明有15%的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知识理解不到位。
10.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
①肺泡数量多 ②肺泡由一个细胞构成 ③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这道题争议比较大,本身题目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肺泡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关于在题干里用“肺泡”表述,有老师认为①就不能作为肺泡的特点,如果题干是用“肺”表述,则①就能作为肺泡的特点;有些老师认为,肺泡多就是从数量上的特点,如果题干是用“结构特点”表述,则①就排出在外。因此这道题从出题的角度来说是不够严谨。
11.下列不属于血浆成分的是
A.水 B.血浆蛋白
C.血红蛋白 D.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
本题目难度不大,考学生的识记能力,关于血浆的成分不是重点知识点,一般教师不会太过于注重学生识记其成分。
14.关于下图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B.②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本题考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查关于消化液的种类和作用。本题的得率为0.4,正确答案是A,①是肝脏,肝脏分泌胆汁,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没有消化食物的酶,所以A是错误的。24%学生选择了C,③是胰,能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19%的学生选择D,④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这个选项其实很容易,猜测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把选择错误的一项,看出选择正确的一项。
15.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这个知识点是难点。本题的得分率为0.52。学生对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路径要掌握得非常清楚,才能解决这道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归纳、抽象能力。
(2)主观题存在问题及分析,得分率最低的5道题
知识点内容试题号得分率
基因的传递3330.09
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3230.3
4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53,3540.4
5反射弧的结构321.3220.49
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341,342,343,3440.53◆33.(8分)下图表示人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1)A是,它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
(2)B是 _________,C是 _________,C的染色体数目是 ________。
(3)亲代的遗传物质是通过 _____________ 传给子代的。
(4)D表示 __________ 过程。胎儿通过 __________ 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
本题是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主要考查了“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包括了生殖系统产生两性生殖细胞;受精的定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及关系;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等几个重点内容。这几个知识点在知识性目标是属于理解的层次。学生也接触过类似的题型,但如果不能真正懂得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及产生生殖细胞时的数目变化,那么学生就容易弄错混淆。该题体现了很好的区分度,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第(3)小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传递知识的识记。本题难度并不高,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得到答案,但是这道题的得分率特别低只有0.09。典型错误卷如下:
此例卷中,学生知识点混乱,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从此答题卡中也看出,学生平时并不重视术语的书写,例如“卵”字,还有学生将“胎盘”写成“胚盘”、“胎盆”。对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直接让学生记忆,可能会混淆,有学生将“23对46条”记忆成了“64条”。第(3)小题学生写了通过“血液”传递基因;有的只答了“精子”或卵细胞,说明学生对基因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理解不到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概念,对应相应的知识并辅助练习加强巩固。对于相似的术语要区分出来,重点纠正学生的常见错误。
◆32.(6分)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箭头代表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 1 ]_________感受刺激,产生冲动并沿着[ 2 ]传到脊髓里特定的[ 3 ]_________,由其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 4 ]________传到[ 5 ],引起大腿上相应肌肉的收缩,使小腿突然弹起。
(2)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________功能。
(3)“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反射是与____有关的反射,这是人类所特有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反射弧的结构,复杂反射。第(1)(2)(3)小题要求是了解层次的,对学生的要求并高,第这道题中第(3)小题答对率只有0.34;题目来源于课本关于复杂反射的例子“望梅止渴”。课本第103页解释了复杂反射与大脑皮层特定的神经中枢有关。这也说明平时学生没有重视看书,提取有效的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在阅读基础上理解一些核心知识。
◆35.(6分)2012年3月19日,一只狼在袭击了山东滕州两名村民后,被当地警方击毙。几天后,山东滕州警方又活捉了一只“白色母狼”。但有网友见到该动物的新闻照片后,发帖称是他家丢失的宠物狗。到底是狼还是狗?一时众说纷纭。
狗和狼到底有些什么区别呢?嘉明同学决定通过上网及查阅资料的方式寻找答案。他检索到以下资料,请你分析:
资料1:狗(家犬)和狼的分类地位:
中文学名家犬狼
纲哺乳纲哺乳纲
目食肉目食肉目
科犬科犬科
属犬属犬属
种狼狼
亚种家犬
资料2:①研究发现,狗和狼的骨骼结构极其近似。②现已发现的狼化石最早可追溯到40万年前。③狗起源于狼。④通过对狗和狼的基因检测发现,中东地区狼和狗的基因组成相似度最高。
(1)(多项选择题)根据资料1可以推测,狗和狼隶属于同一个()。
A.纲 B.科 C.种 D.亚种
(2)资料2中,属于事实的有_______,属于观点的是______。(请填编号)
(3)狼的体细胞内有39对染色体,如果这只“白色母狼”被确认为家犬,则它的染色体数目是()。
A.39条B.78条
C.78对 D.无法判断
(4)综合资料1和资料2,用_________的方法鉴别山东警方活捉的“白色母狼”,可以得到最可靠的答案。
本题要求是分析、推理、应用层次的,要求比较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生物分类的知识,遗传的知识,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本题第3、4小题得分率只有0.45,推测部分学生对同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是一样的,不理解,所以在教学中不是简单让学生去识记知识和概念,还要让学生懂得迁移,应用到具体的事物中。就是说在教学中主要变式练习。这道题难点深了一点,因为在题干中出现了亚种,课标并不要求掌握到亚种,这个信息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另推测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资料,或者说学生不懂得在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第4小题完全从资料2中获得答案。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4.(6分)今年3、4月间,xx市出现了较严重的流感疫情,各所学校采取了多项有力应对措施。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流感患者在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中属于。
(2)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传播。
(3)为防控流感,学校落实“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4)加强对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清洁和消毒,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5)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体内的淋巴细胞能产生,这种免疫方式属于。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健康的生活》这一主题下的“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知识点,包括了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几个重点内容,考察了结合实际现象分析问题等能力。这几个知识点在知识性目标是属于理解层次,在技能性目标是属于应用水平。学生也接触过类似的题型,但如果不能真正懂得传染病的病因,如何传播的,那么学生就很难找到预防的切入点,也容易将传播途径弄错、混淆。该题体现了很好的区分度,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题的得分率是0.53,还有47%的学生没有掌握这个内容的知识。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典型卷),以及暴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例一:
例一中,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如将“传染源”写成“感染源”。能看出来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但科学是严谨的,今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练,也要明确基本概念的涵义。不要跟近义词混淆。
例二:
例二中,学生将“控制传染源”答成“切断传染源”,也犯了类似例一中的错误。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中学的不扎实,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强调,以免犯类似的错误。
例三:
例三中,学生将“特异性免疫”答成“非特异性免疫”,显然对知识点理解错误。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特别的关注一下个别学生的反应,达到学有所成,为其终身发展着想。
考查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具有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但从答题情况看,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不牢固,一知半解,不求甚解。造成科学概念混淆、模糊。其中原因一是教学时间紧,练习不足。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及细节强调不够,没有关注学生的层次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关注学生通过细节练习使学习能力提高。
三、建议:
1.关注学生,分析学生。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先分析学生,了解学生。首先是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那么教师的课堂就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用鲜活、与时俱进的实例讲解知识,不要用陈旧的东西。其次是了解学生的爱好,投其所好,事半功倍。比如现在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关注一些新鲜新潮的东西,比如微博、游戏、IpAD、电视剧、电影等。因此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接受一些新鲜的、健康的事物,可以和学生一起交流。三是学习一些学习心理学,掌握学习的科学,及时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遗忘规律、概念图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
2.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对课本不熟悉,平时教学时候没有注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本的内容。在每一届的结业考试题目中都有涉及到分析资料解题的题型。本届结业考试题中第35题是典型的分析资料解题的题目,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学生没有仔细阅读资料的内容,并从资料中分析获得解题的有效信息。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分析资料的内容。在课本中有很多“资料分析”的栏目,教师要细致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解决讨论的问题,不要包办代替,或者没有给学生自行阅读和分析资料的时间,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资料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3.关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迁移。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而是进行了简单的死记硬背,感觉差不多的,就将以前做过的题目答案填上去,从而导致了这题的得分不高。看出教师平时的教学导向,有可能是偏向于让学生背,即重知识,轻能力。而教师的这种行为,又是由教育方针政策直接导致的。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只有思考了才能理解。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提供新的学习情景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关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以证实的,因此,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和探究活动的教学要落实到位,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地积累实验、探究的经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死背实验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平时的教学要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如提出问题、确定变量、作出假设、设计对照、预期实验结果、作出实验结论以及评价实验方案等,作专题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5.关注识图能力、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每次结业考试都要考到关于识图的内容,并且要求越来越高,从单个知识点的识图,到综合知识的识图。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解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试题特点分析重视双基,立足基础,推陈出新相比去年,试题仍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线,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运用。
如第1题细胞的相关内容,通过教材基础知识开头,入口较易,能很好地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再如第5题关于核酸的考察,第6题管和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等均源于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对各选项作出合理的解释、推理,得到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非选择题的设计,四个答题第29、30、31、32题,都是从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层层设问,能很好地控制试题的区分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综合性增强,整合基础知识考查能力今年试题对课标要求内容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结合,注重基础知识综合方面的考查,在知识交汇点处出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构建生物学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能力。注重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基础知识准确记忆的同时,需要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生物学现象的本质,需要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信息,处理数据,解决问题。比如第4、29、31、32题,都要求学生能从图中或所给资料中读取相关信息、处理信息,并且能够运用信息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准确回答问题。
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在30题,但有所弱化,考察的基本是概念和基础知识,如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对照实验设计题侧重于获取信息和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选考题重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两道选考题都比较容易,注重对教材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对生物学过程本质的理解的考查。对答题的语言规范性仍有较高要求填空题仍要求学生能强调了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对学生仔细审题、准确规范答题和严谨的思维要求较高够用生物学语言规范作答。
总之,今年试题考查内容突出了主干知识,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对今后教学、复习的启示:注重回归课本、扎实基础、注重理解,倡导理性思维,努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调查对象
以我校文理合班教学的护理本科专业 (2010级) 和中医专业 (2010级) 学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文科生280人, 理科生223人, 其在学历、录取形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503份, 收回有效问卷503份, 其中护理专业311份, 中医专业192份。现将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1 教学满意度及需求度评价调查
教学满意度主要从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的课时、内容安排,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见表1) 。结果显示,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授课方式总体满意度较高, 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 但对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课时、内容安排方面满意度偏低, 且文科生的不满意程度高于理科生。学生普遍反映课时相对偏少, 尤其在实验能力的培养上, 文科生由于前期相关化学基础薄弱, 表现出比理科生更大的需求度。
2.2 教学效果评价调查
生物化学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学习收获、学习难点、课程掌握度、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5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1) 文、理科学生对本学科的感兴趣程度相当, 均在65%以上, 但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文科生比理科生欠缺自信, 有50.36%的文科生认为掌握有困难, 7.14%的文科生认为完全没有掌握。 (2) 在学习难点评价上, 学生均认为“代谢过程与调节”是生物化学学习的难点, 其中文科生占43.21%, 理科生占51.57%。23.57%的文科生认为“分子结构”内容是难点, 21.52%的理科生认为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是难点, 只有2.14%的文科生和0.90%的理科生认为学习没有难点。 (3) 在学习收获方面, 学生均认为学习最大的收获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迫切需要加强综合分析 (文科生38.21%, 理科生45.29%) 和实验操作 (文科生31.07%, 理科生23.32%) 等能力的培养。这也提示了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2.3 教学改革评价调查
主要针对学生对我校近几年推行的多媒体教学、形成性评价、课后形成性练习、不同教学方法尝试等的评价进行调查 (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 (1) 在教学改革意向调查中, 绝大部分学生比较支持学校的各项教学改革, 愿意尝试PBL、案例法等不同教学模式, 尤其认为形成性评价和课后形成性练习可以综合、动态地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2) 学生评价差异较大的是多媒体教学改革。文科生不太赞成和完全不赞成的共占26.43%, 学生评价主要反映了课件信息量过大, 某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反而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3 改革策略
调查结果表明, 文理合班学生在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总体一致, 说明文理合班教学具有可能性, 但也存在部分差异。文科生在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上欠缺自信, 对实验教学表现出更大的需求度。这主要因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存在差异, 本身具备的素质不同, 对学习的期望也有所不同, 导致其对教学效果的看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前期研究表明, 文理合班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虽无显著差异, 但文科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和综合评分却显著低于理科生[2]。通过问卷调查,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文、理科生在学习掌握度和教学需求度等方面的异同点, 促进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3.1 增强基础化学教学, 注重课程衔接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良好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前提条件。文科生由于前期化学基础薄弱,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相对吃力。为了更好地配合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2011年, 我教研室通过院系教务协商会, 合理设置课程, 注重与生物化学课程衔接, 将医用化学加入护理专业的培养方案, 并考虑该专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普及相关的化学反应知识, 添加溶液相关章节, 强化糖类化学和脂类化学的教学内容, 为生物化学的教学奠定基础。
3.2 完善实验教学, 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 应该严把教学质量关[3]。我教研室在教学评价调查的基础上, 反思实验教学现状, 在实验教学改革上下工夫。以强化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为目标, 一方面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 整合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技术, 去除以往蛋白质沉淀反应、显色反应等定性实验, 增加应用性定量实验, 如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蛋白质定量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测定等定量实验, 实验过程中涉及匀浆、抽提、标准曲线的制作、离心技术以及电泳技术、分光光度计测定技术等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 以“综合研究性”实验项目为载体,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团队合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激素对血糖影响的实验中, 教师除了对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做必要的讲解外, 从动物腹腔注射、腹主动脉抽血、血清提取, 到运用所学生物化学技能测定血糖含量, 分析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学生通过小组团队合作独立完成的,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和对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 我教研室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 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操作练习, 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让学生在学期末递交研究性实验报告,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3.3 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进一步规范教学
针对调查中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提出的诸多问题, 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 规范课件, 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在教师中强化三级听课制度, 开展示范教学, 进一步规范教学。同时, 通过对PBL教学、案例教学、医学渗透等教学手段的尝试, 促进了师生的课堂合作及交流互动, 营造了学生主动探索创新, 收获知识的学习氛围。这种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使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3.4 深化教改, 进一步推行形成性教学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我教研室从201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推行和完善。我们改变了以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 不仅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纳入考核范畴, 还不断完善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性考核, 明确考核要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同时, 强化课后形成性练习的反馈,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也便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 客观、科学的生物化学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 能够动态、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 激励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4], 基于教学质量评价调查的生物化学文理合班教学质量改革, 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了解教学中的不足,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继舫, 秦晓群, 舒衡平, 等.基础医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与成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2) :74-75.
[2]朱洁, 申国明, 汪远金, 等.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文理合班教学对策探讨[J].中医教育, 2010, 29 (1) :69-71.
[3]王海潮, 段红, 钱玉梅, 等.深化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76-78.
关键词: 生物高考试题 重庆卷 试题特点
2013年是重庆进入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到2015年6月,已有三年时间。纵观这三年的重庆生物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无论是题型,还是试卷结构,都基本稳定,但重庆市教委2015年3月公布,从2016年起,重庆不再自主命题,所有考生将统一使用全国卷。因此,2015年的高考,对于重庆的教师和考生来说,又是一次过渡。充分认识到2015年高考重庆卷的试题特点,无疑也是一次有效的生物学习。本文就2015年高考重庆卷生物试题内容、三个必修和一个选修模块分数比例及学科能力进行分析,同时分析2015年生物部分的新动向和特点,便于生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2015年的生物高考。
一、2015年重庆卷生物高考试题考点分析
重庆市2015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全卷选择题6道,36分,非选择题4道,54分,满分90分。在试卷结构上,比往年的非选择题多了一题,但基本上可以看成把往年的非选择题第7题的I和Ⅱ拆成了两道题。
由表1可以看出,试题保持了近年来重基础的风格,突出了对书本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不管是和重庆市之前的生物考题,还是和全国卷都是一致的[1-4]。比如选择题2、3,非选择7(1)、7(2)都涉及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知识版块;选择题6,非选择题7(3)和第8题是对现代生物技术版块的考查;选择题5和非选择题8(1)主要涉及的知识版块为遗传部分。在整套试题中,削弱了对考生而言比较难的知识版块的考查,比如细胞代谢这一版块,仅仅只考了一道选择题。
由图1可以看出,近三年来,重庆高考生物试题考点除了生物与环境和生物的进化这两个版块基本稳定之外,其他知识点的分布也有一定波动。这三年来,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是每年的重点考查内容,平均每年所占分值为21分,占到总分值的23.0%。生物的新陈代谢的考查在逐年下降。在2015年的考点分布上,同往年相比,变化较大的为生命的基础和生物的新陈代谢,原因是在2015年实验设计与分析考的知识点是酶活性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而2014年则考的是激素对光合产物输出的影响,所以二者差距较大。减少生物的新陈代谢之一知识板块的考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减轻了考生压力。
二、2015年重庆生物高考内容版块分析
2015年生物的考点分布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占总分的28.9%;必修二《进化与遗传》,占总分的15.6%;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占总分的31.1%;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占总分的24.4%;并且有15.6%的考点为考核教材的相关实验,从考点分布看,较好地实现了全面考查。在分值比例上,必修123分值比约为2∶1∶2,这与近几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必修模块分值设置相近[4-5]。而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全国新课标II卷,则更偏重于对必修I的考查。说明2015年重庆卷的出题者更偏向于全国新课标I卷的出题模式。
三、生物学科能力板块分析
2015年考题中,识记层次的知识占总分的8.9%、理解层次的知识占总分的57.8%、综合运用层次占总分的33.3%;而在2014年的考题中,识记层次的知识占总分的27%、理解层次的知识占总分的58%、综合运用层次占总分的16%,也就是说,2015年的生物高考加强了对考生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能更好地实现对考生分层考查,有利于实验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高考试卷命制目标。在理解层次上的考查,不仅立足于教材,更是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比如非选择题的第7题。
7.(10分)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博拉疫情。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进入人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摇?摇 ?摇?摇,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摇?摇 ?摇?摇,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摇?摇 ?摇?摇,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搖?摇 ?摇?摇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摇?摇 ?摇?摇。
(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质免疫小白鼠,通过?摇?摇 ?摇?摇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答案:(1)抗原,T细胞,特异性免疫;(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解析:该题以2014年广受关注的埃博拉病为试题背景,材料新颖,并且体现了人文关怀。试题考查了对免疫调节的过程中,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注射疫苗的原理;制备单克隆抗体所运用的科学技术这些知识点,均是源自教材的核心生物知识,立足于教材,但高于教材的立意。
四、2015年重庆高考生物试题特点
重庆市2015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全卷选择题6道,36分,非选择题4道,54分,满分90分。考点分布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分值比例为:26:14:28:22,从考点分布看,较好地实现了全面考查。识记层次的知识、理解层次的知识和综合运用的知识比值为:8:52:30,有明显的分层,较好实现了对考生分层考查,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高考试卷命制目标。
在此次高考生物试题中,试题表述规范、清楚,试题坚持了稳中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6]。试题强调核心内容,强调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强调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强调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的命题原则[7]。素材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发展,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关注生活、环境和健康等方面的引导。试题设计以学科实验为载体,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分层次考查,对中学生物教学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整套试卷在突出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与环境和生命的基础等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也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知识的整合,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学科特点,体现了中学课程改革理念。
五、备考建议
对比近几年重庆生物高考试题和全国生物高考试题[4,8-11],不难发现,重庆生物高考命题是和整个生物命题趋势相一致的。因此,无论生物高考怎么变化,考哪种试卷,重庆考生只需像往常一样学习,复习,紧扣教材,围绕核心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建构知识框架,建立概念体系,在考试中做到规范答題,减少失分点,便足以应对生物高考。
参考文献:
[1]张玉.2013年考生物试题分析(重庆卷)[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09:65-66.
[2]周素英.2012年高考理科综合(重庆卷)生物试题分析[J].考试周刊(考试研究),2013,69:1-2.
[3]肖安庆.回归教材注重基础突出能力——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分析[J].考试(高中理科),2014,Z2:99-106.
[4]胡学军,刘华贵.近五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试题命题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13,06:4-7.
[5]张海彦.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29-34.
[6]杨帆.规范中求精致稳定中求变化——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4,10:60-62.
[7]田奇林.2014年高考生物五大命题热点[J].求学,2014,Z2:30-37.
[8]赵东方,谢建平.生物学高考题重庆卷的特点分析[J].生物学教学,2015,01:39-40.
[9]郑小毛.透过2013课标高考卷谈2014后期复习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4,04:61-64.
[10]钟倩萍.评析2014年新课标高考生物卷,备战2015[J].新高考(高三理化生),2014,09:45-48.
生物组曾吉
2011高考大幕已落,分晓已见,而余波尚涌,烟尘未散,或论功行赏,或论责思过,正当其时。我本来未必有不得不诉说的教训,也未必有可供他人借鉴的经验,但应学校要求,故也作回眸状,顾盼来路,挑拣翻索,以冀察明前因后果,提炼一二有价值者。
一、浙江省三年自主命题生物高考试题命题思路初探
2011年是浙江省生物自主命题的第三年,其题型采用6+3形式,即6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其中一道是填空题,往往以科学实验或实践为背景,然后考查学生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第二道是实验设计题,考查学生针对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第三道是遗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对比即可发现这三年的命题思路是基本不变的,那就是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图表的信息转换提取能力,注重考查生物学知识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注重考查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变动之处。1 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
浙江省试题的知识点分布相对集中和稳定,在考虑试题的涵盖度同时,十分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必考的知识块是遗传、代谢、调节、生物工程、生态,较少考查的是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包括细胞的结构及生命历程)间或涉及,进化基本不考。知识块在题目中的大致分布是生物工程出两道选择题,生态出一道选择题,免疫出一道选择题。另两道选择题依年份而定。09年是代谢(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一道,结构基础(细胞膜)一道;10年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道,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冲动传导)一道;11年是代谢(光合作用)一道,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动作电位)一道。遗传题是压轴题。填空题与实验题的识点分布也依年份而定,09年填空题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赤霉素),实验题是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降血压);10年填空题是代谢(光合作用),实验题也是代谢(红细胞的渗透作用);11年填空题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顶端优势),实验题是结构基础(Y物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综合可知代谢与调节两个知识块的题目形式是轮换的,代谢出选择题,则调节出非选择题,代谢出非选择题,则调节出选择题。遗传肯定是非选择题,生物工程、生态、免疫都是出选择题。结构基础间年出现,选择题非选择题都可能。
每一知识块所考查知识点也是重点突出。代谢章节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生物工程中基因工程年年考,克隆技术09与10年有考,11年以胚胎工程取代。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里动作电位连续两年出现在选择题里。生态选择题基本考查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遗传题年年考查遗传图解。2 注重对图表的考查
生物题目的信息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结构示意图、曲线图、柱形图及表格形式表现,且图表形式更直观更生动,在实践中应用更多。能够提取图表中的信息,并且对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转换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浙江省的高考题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思想。09年选择题第5题出现结构示意图,第6题与最后的遗传题(31题)都出现柱形图,30题两部分(填空题和实验题)都考曲线图,一考识图,一考画图。10年第3题是曲线图,5、6题是结构示意图,29题Ⅰ部分(填空题)是曲线图,Ⅱ部分(实验题)来自书上的结构示意图,并且要求绘制表格;30题(遗传题)出现表格。11年第2题出现流程图,第3题是曲线图,第5题出现表格,30题(填空题)是曲线图,32题(遗传题)出现家系图。综合而言,选择题中,生态一般以曲线图或柱形图或表格形式提供信息;动作电位通常也以曲线图形式出题;填空题基本上都会有曲线图;实验题则往往要求以图表形式来呈现实验结果;遗传题的杂交实验结果在题干中可以用柱形图、表格、家系图等形式呈现。注重考查生物学知识的应用
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都密切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应用科学。高考题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此不做过多论述。总而言之,凡是与实践生产联系紧密的知识点,都是高考的热点。而高考题也通常以实践或实验形式出现。注重考查浙科版教材的不同之处
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还是有相当细节处的不同,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为维护浙科版教材的权威性,浙科版教材中的亮点之处也是浙江省高考的热门之处。如免疫一章,浙科版对于免疫预防论述较多,10年和11年连续考到免疫预防,10年考主动免疫,11年考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代谢中讲渗透作用时,浙科版涉及到了动物细胞的渗透作用,10年高考以此为背景出了实验题。10年选择题第5题的结构示意图同样来自于教材。11年第31题的第3小题,所填内容也来自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说法稍有区别,比如问RNA全长4500个碱基,翻译成的蛋白质仅167个氨基酸,说明什么?按人教版的说法应该是RNA中含有内含子,以及起始密码之前与终止密码之后还存在不翻译的碱基序列,但标准答案是RNA需要加工才能翻译,这句话就来自
浙科版教材。
二、2011年生物高考试题的新动向
如上分析,浙江省自主命题三年的生物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是大致相同的,试卷整体面貌和试题特点基本无二,如阅读量与书写量都不多,每一题所考知识点相对单一和明确,不考复合选择题,难度值比较稳定。但2011年的高考试题在前两年的基础上仍有所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生物工程知识块考了胚胎工程,取代前两年的克隆技术;生态知识块考了存活曲线,这在新版教学指导意见中是不作要求的,老版指导意见则作为发展要求,命题时仍按老版要求进行考查;实验题前两年考验证实验,今年考探究实验,前两年主要考实验步骤或思路的设计,今年是给定方案问实验目的;遗传题前两年都以基因工程育种为背景,然后运用杂交实验方法选育新品种,今年则考家系图,并且今年遗传题中遗传分子基础章节内容比重有所增加。
参照过往,展望明年高考,可以预测其基本命题思路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主干知识依然不会避免重复。至于细节变动之处则要参照更多信息方可预估。
三、考后反思所得的备考启示
纵览浙江省生物高考自主命题试卷,回望本届两年的生物教学历程,有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1 要处理好平常考试和高考的关系
生物的高考周期是两年,相比其他学科是较短的,但依然是一个长跑过程,除开高考外,肯定会有一些阶段性的考试存在。高考与阶段性考试的关系是既统一又有对立之处的。统一之处是高考如同最后的大决战,阶段性考试是局部战争,局部战争是为最后的决战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的。没有平时考试的出彩,要想取得高考的胜利,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但与决战和局部战争不同的是,高考与平时考试的目标未必重合。囿于生物高考试卷的题量和分值,其涵盖度是较小的,其考查的知识点是十分有限的,高考结束后考生每每发出感叹,早知道学这么多干什么。而平时考试分值大,题量多,知识涵盖广,所考查的更琐碎更细微。如何处理好平时考试与高考的关系,是每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首先我们的大目标肯定是高考的成功,为此我们不应该斤斤计较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但又必须积平时的小胜为高考的大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对不同的考试都有所研究,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阶段考试如市统考、会考、模拟考等,对这些考试也应该细致研究,作出相应部署,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取得阶段性胜利。如果我们眼中只有高考,没有这些平时考试,在阶段性考试中屡屡失利,然后以预期的高考胜利做自我安慰,就算教师有把握,学生也会逐渐丧失信心,并对该学科失去兴趣,最后要挽回也会有回天乏术之感。但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平时考试的高分,而没有对于高考的整体掌握和前瞻,那也会迷失在各项考试之中,疲于应付。因此,教师一开始接触学生,就既要有短期的目标,也要有长期的规划,目标要一个一个的达成,而总的方向时刻要老师去把握。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要通过学才能起作用。一味强调教师如何教,没有学生的内化过程,显然学生是会糊涂的。但忽视甚至放弃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不给予适当讲解,往往使学生把握不住重点,甚至走向复习的误区,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学生当然要有适当的自主学习时间,但绝不意味着老师在复习时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是不了解的,对于知识目标是不清楚的,复习时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需要更科学地把握平衡。要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的关系
上文提到浙江生物高考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每年高考的题型不变,主要知识点也相对集中和稳定,但也会稍加变化。如何处理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的关系,也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主干知识毫无疑问要钻研透彻,非主干知识则比较难办。不钻研吧,也可能考到,而且一旦考到其深度和难度并不会比主干知识降低。细细钻研吧,又会迷失重点,而且知识面铺陈过度,相当于阵线拉得太长,反而难以有所突破。我觉得这就与处理平常考试与高考的关系一样,非主干知识要在平常考试中落实突破,而越接近高考就要越收拢。而哪些是最主干最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自己研究把握,以及收集各方面信息综合考量总结。
其实即便是主干知识,其考查的形式和角度也会有变化,全面总结起来也是篇幅很长的,如何处理也颇费思量,不归纳进来吧,怕学生遇到不会做,全面归纳吧,怕学生掌握不了。以上这些都好比撒网捕鱼,高考试题就是我们要捕捉到的鱼,平时的学习就是在织网和撒网。理论上网越大捉到鱼的概率也越大。但问题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你不可能织一张与海一样大的网,即便可以,也不可能拉得动。我们只能织一张学生能拉得动的网,而网越小,学生越容易拉动。网到底多大合适呢?我觉得既要尽可能大,也要尽可能小。比如一轮复习时网不妨大点,但最后要有所舍弃,即便有漏网之鱼也在所不惜。对于主干知识各种题型要有所总结归纳,但也要提炼最
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如实验题,从目的到假设,再到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分析、结论,无一不可考查,而其类型又可分为探究实验、验证实验、模拟实验等,结果的表现形式又可以是文字或图表等,这些都应该系统予以归纳总结,但也必须提炼到实验题的基本原则、思路和方法,否则是见小不见大。很多参考资料将实验题进行很多分类,仿佛分类越多越详尽越好,其实不然。分类务在涵括,如果能以最简练形式囊括最多内容,何乐不为?再如遗传题,可以划分的类型也很多,大致可分为遗传推断、遗传实验、遗传育种三类,每类又可细分为多个小类。然而总结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最紧要的无非是孟德尔的“假设—推理”方法以及遗传图解方法。总之,教师既要对每个专题每个知识块作细致分析归纳,也要作提炼总结。针对每个专题都能分析出其考查频率、考查形式、可变角度,然后总结方法,做到心中有数,自然能收放自如,给学生以有效和准确的指导。这样才能既大胆预测,又做多手准备。要关注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不同
【高考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分析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高考生物专题总结06-10
生物高考冲刺知识07-14
生物二轮复习高考复习10-12
高考理综生物答题策略07-11
中考生物质量分析09-12
清华附中高考生物模拟试题06-07
高考生物的五种复习方法10-29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生物试卷汇总11-09
高中生物试卷质量分析11-16
高三高考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