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壮族(精选11篇)

壮族 篇1

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3年12月6日)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力量,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现就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1.到2017年,非公有制资本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全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达7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5%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0%以上。到2017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非公有制企业4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非公有制企业2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非公有制企业3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非公有制企业2家以上;在国内同行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名列前三名的非公有制企业10家以上。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不断提高。

二、进一步清除市场准入障碍

2.切实放宽准入范围。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发〔2010〕76号)等有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外,一律对非公有制资本开放,不得单独设置附加条件。

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资本可以参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扶持帮助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改革优化审批准入程序。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政府不再审批;在项目核准备案、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措施,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企业年检制度改为报告制度,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切实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

三、进一步疏通拓宽投融资渠道 5.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项目对接指导,建立政银企交流合作机制,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贷款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开发适应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实施分类帮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融资租赁等服务方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应收账款、仓单、存单、股权、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发展信用户联保体和信用户共同体,对其信用户发放信用贷款;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和各种不合理收费。

6.强化担保服务。充分发挥自治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对国家、自治区鼓励发展产业的非公有制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的机构给予风险补偿,提高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担保能力,担保机构对有产品、有信用、有发展前景的非公有制企业要适当降低担保收费标准,不得强制搭售其他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运用符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拓宽抵押范围,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贷款抵押方式。

7.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增设为非公业户服务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特色柜台;推动股份制银行在非公有制经济相对活跃、金融需求旺盛的地区增设机构网点;支持鼓励地方性银行机构加快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完善网点;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非公有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证券机构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提供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境内外上市、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保险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农业、进出口信用、科技、国内贸易、贷款保险保证等创新保险产品。

8.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整合金融、税务、海关、工商、质监、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信息资源力量,注重引入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评估,打造非公有制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失信主体惩戒机制,促进诚信经营,为企业融资奠定信用基础。

四、进一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

9.加大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将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全区重点技术改造或重大科技攻关工程项目,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帮助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10.支持增加研发投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对非公有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可迅速做大或带动产业发展的产品或项目予以扶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非公有制企业研发机构在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人才引进等方面与公办研发机构实行同等的支持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将符合产业政策、方向的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纳入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扶持。11.扶持内部创新。实施非公有制强优企业培育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强优企业;支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和争创自治区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申报知识产权。

12.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合作发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微型企业支持扶持政策,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自治区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开拓市场,共同发展,做大做强。

五、进一步健全财政税收土地政策体系

13.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引导拉动作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科技研发和创新等专项资金,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给予倾斜支持,逐年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比重。各市、县(市、区)政府用于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也要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规模,不断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市场开拓、信用担保、规划编制、人才队伍建设等。

14.积极促进创业投资产业发展。按照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注入自治区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通过参股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重点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向符合自治区产业政策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型企业。

15.加大企业税收优惠支持。从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止,对新办的以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的非公有制企业,自取得第一笔主营业务收入所属纳税起,给予5年免征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从2013年1月1日起新办并经认定为高新技术的非公有制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自认定(复核)批准的有效期当年起3年内,予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自2013年8月1日起,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暂免征收增值税;对营业税纳税人中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暂免征收营业税。

16.加大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支持力度。非公有制企业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5年,第6年至第10年减半征收;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减免资产过户费用和服务性收费。

17.加大用地支持力度。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和投资1亿元人民币以上、每亩投资强度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优先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养生农业种植基地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改变原土地现状和用途情况下,鼓励采取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入股方式使用土地;属于特别重大产业项目并且确需征收集体土地的,经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其用地可采取“只征不转”的方式办理用地审批手续。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的使用国有未利用地,且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工业项目用地,其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5%-50%执行。

18.优化支持供地方式。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科技和非营利性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其项目用地符合《划拨土地目录》的,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应;对属于依法应当有偿使用的土地,除房地产用地开发外,可以采取租赁方式供应;实行用地办理“绿色通道”制度,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用地,及时受理,及时审查,特事特办。对急于用地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协助项目业主办理控制性单体工程审核审批和先行用地手续,确保项目用地及时落实。

六、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软环境

19.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集聚吸引人才。认真落实各类人才进入非公有制企业的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等政策,完善教育、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等支持政策,继续执行关于在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内降低企业缴费费率的政策;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区外优秀人才,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家队伍建设,定期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创业者开展管理提升培训;非公有制企业的职称申报及评定与公有制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将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类人才纳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优秀人才选拔培养范围。

20.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制度。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全面清理和整顿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严格规范执收行为,除法律、法规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任何部门无权制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凡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的行政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均一律取消;非公有制企业除依法缴纳税费和依法接受监管外,不再承担其他社会负担;严格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各种侵权行为,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

21.实行挂钩帮扶制度。建立各级领导、部门和干部与非公有制企业的联系帮扶制度,对非公有制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实行挂钩服务;对经营困难企业、弱势企业实行挂钩帮扶,帮助企业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问题,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2.建立维权举报制度。由各级监察机关设置的12388举报电话负责非公有制企业对纪检监察对象违法行为的举报。要及时接听答复企业诉求,对查实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惩处;实行非公有制企业评价部门单位服务质量制度,把各职能部门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违规检查行为,相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23.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监测工作。统计部门要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准确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情况;投资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切实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把握非公有制经济动态。

24.加强服务机构建设,强化督促考核。引导和支持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信息、培训、技术、创业、投融资、质量检验、企业管理咨询等服务;调整充实或组建自治区、市、县(区)三级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切实保障机构、人员和经费,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强化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职能;每年对地级市和自治区相关部门支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业绩评价。

25.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力度,提供“一站式”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客观公正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宣传非公有制企业的先进典型,总结介绍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

壮族 篇2

吕余生院长说, 举办研究成果推介会是我们社科院科研工作重要环节, 是我院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个有益的尝试, 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积累一些经验。壮族山歌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研究其发展和繁荣的途径是我们科研工作任务之一。黄信章、蒋斌、何明等领导同志也作了发言。与会专家、教授对《壮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变迁》 (下称《变迁》) 研究成果作了中肯的评价, 并就山歌文化发展和繁荣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对《壮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变迁》的评价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二级译审关仕京认为:杨昌雄副研究员撰写的长篇研究报告《变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本课题以传统壮族山歌和歌圩为研究对象, 对民国为起点至今一百年的壮族山歌的发展变化作历时性的研究。对其流变的原因和应变措施作专门研究。探讨了壮族山歌文化在当代全区经济一体化、文化的多元化背景下的传承、保护、发展和繁荣问题, 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为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建议;二是《变迁》能够比较系统地探讨壮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变迁, 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民国时期至今一百年间, 壮族山歌及歌圩文化的流变过程, 壮族歌圩如何从民间的歌唱习俗登上都市大舞台, 作者能够胸有成竹地娓娓道来, 有理论探析, 有实例说明,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三是作者谙熟壮族山歌和歌圩文化特性, 分析到位, 抓住重点。比如对壮歌的种类、壮族的语言结构、壮歌的韵律, 对勒脚结构及韵律都能恰如其分地分析, 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汉壮语文功底;四是作者对壮族歌圩习俗、内容和形式、民国早期山歌与歌圩文化到当代壮族山歌文化的流变, 作了深入具体分析, 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流变的轨迹, 更清楚地了解了壮族山歌文化的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更让我们更充满信心地去发展和弘扬具有悠久传统的壮歌文化。

三月三杂志社长覃祥周认为, 《变迁》是广西历史上第一次由社科部门对壮族山歌和歌圩进行系统的研究, 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人参与, 广西山歌文化大有希望。社科院专家挂帅, 研究专家层次高。没有文人参与, 山歌太土, 难以弘扬出去。该课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壮歌的分布、特点, 歌例典型 (使用壮汉文) , 歌圩的变迁, 山歌文化的发展趋势等, 层次分明, 论述清楚, 一目了然, 很有说服力。对壮族山歌的研究、保护是当务之急。《变迁》这一课题, 正好为党委和政府做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决策时提供重要依据, 很及时, 很重要。《变迁》让世人正确地认识壮族山歌, 为专家学者提供一份难得的研究资料, 同时又是山歌手和山歌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广西教育厅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周克依同志认为, 《变迁》有四个特点:一是《变迁》课题意义重大。现在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时代, 必须呼唤和重振民族优秀文化雄风, 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作为多民族国家, 必须有赖于各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山歌是绵延壮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该课题指出了壮族山歌和歌圩文化衰微之由, 提出了振兴之法、繁荣之道, 对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 实乃掷地之声, 十分给力;二是选题新颖。以往研究壮族山歌虽多, 但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去研究很少。这个成果可以看作是壮族山歌文化发展简史, 对人们认识和把握壮族山歌文化发展百年发展脉络和变化特征很有帮助;三是研究方法适当。本课题涉及多学科领域,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如文献法、田野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通过翔实的壮族山歌文化史进行对比、分析、整理、归纳, 理清其逻辑关系, 把握其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 进而提出改进之对策, 可谓水到渠成;四是时空周全。本课题虽然只截取100年时间节点, 但空间范围比较完整, 文中所引山歌案例涉及壮族地区东西南北中, 山歌种类也基本涵盖了诸多类型, 比较全面还原了壮族山歌的总体面貌, 避免了以偏盖全的弊端。

蓝克宽研究员说:《变迁》有四章, 可以作为单篇论文发表, 也可合并起来成为专著。作者分析得有根有据, 令人信服。这样的成果值得肯定和点赞。但是, 如果《变迁》增加广西各族山歌文化交流的内容, 就更能臻至完美。还应吸收诸如蓝鸿恩等名家的论述, 使其锦上添花。

与会者一致认为, 《变迁》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是壮族山歌文化发展研究之佳作。

二、关于发展和繁荣壮族山歌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会议的另一个议题是发展和繁荣壮族山歌文化的问题。与会者踊跃发言, 对壮族山歌今后的发展发表诸多对策和建议。关仕京、潘其旭、黄桂秋、周克依、覃祥周、周中坚、蓝可宽、陆益等专家教授认为, 传承发展壮族山歌文化的关键是保持壮族语言文字的广泛使用。壮族山歌与壮族语言文字是血与肉的关系。传统壮族山歌的衰落与壮语言文字使用的大量减少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广大的壮族城镇地区使用壮族语言文字的人越来越少, 就连农村的一些地方小孩们都不说壮话, 能够使用壮文的人就更少了。因此, 发展壮族山歌文化要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要加强壮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壮族集聚区应使用双语教学, 培养广大壮族青少年学壮文讲壮话, 使山歌文化能够代代传承下来。

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一是山歌内容与时俱进。如过去山歌是用来谈情说爱的多, 当下多用山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计划生育、法规和税收政策等, 让山歌发展挥更大的作用。二是管理上与时俱进。以前唱歌是少数人的事, 如今政府应该管好壮族山歌的发展, 把山歌文化做大做强, 让山歌文化来为经济发展服务。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民族歌舞《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三是演唱形式、传播形式与时俱进。无论哪种山歌形式都应与时俱进, 加进新时代元素, 但不能去民族化。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来传播壮族山歌。加强利用现代舞台来演唱壮族山歌, 让壮族山歌文化红红火火。

壮族 篇3

“壯族”是个音译词,解放前文献基本都写成“撞族”、“僮族”或者“獞族”。一般认为,这个民族形成于宋代。《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记录岳飞灭曹成得杨再兴的战争:“会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又杀飞之弟翻。”这里的“撞军”就是壮族士兵组成的军队。前面所举的另外两种写法在史书中也常见。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二《府县》:“宣德以后,猺、獞不靖,知县苏宽不事事,而獞老韦公秦等,保举莫保之元孙莫敬诚为土官,诏授敬诚特袭知县,时一邑二令,权不相统。”

但是这些音译并不好看,“獞”更是带了拿别的民族不当人看的犬字旁。1951年,在《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出台后,类似于“獞族”这样的音译被废止,只保留比较中性的“僮族”。所以我们读一些五几年的史料,提到各种壮族自治区时都写的是“僮族”自治区。195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的讨论中,很多代表提出“僮”是个多音字,容易读错,建议修改音译为有褒义色彩的“壮”。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这个建议得到了周恩来、李维汉等人的支持。但由于“僮”的音译已具有一定社会性,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当时未作修改。1965年,国务院正式做出《国务院关于更改僮族及僮族自治地方名称问题给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正式将“僮族”的译法修改为“壮族”。

所以说,“壮族”这个译法确实是解放后才有的,但是这个民族本身则是古已有之的。(解答人清洁工:中文专业)

壮族春节习俗 篇4

壮族春节习俗 -春节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人民除过春节外,还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两个节日同样隆重。节日的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过去,有些地区,取回新水后立即过秤,和同量旧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节日期间,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有时竟要连唱三昼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用各色布缝制,四角和底部缀有五绺流苏,中间系彩绳。球心充以谷糠,重约半公斤的活动活动。

壮族优秀作文 篇5

“壮族”为什么叫“壮族”呢?是因为壮族人的语言中大部分词语都有“壮”这个读音,所以叫“zhuang”族,原先叫“幢族”,后来周总理提议改为“壮族”。寓意强盛,壮丽,秀美。

壮族的房居很有特色,分前厅、后庭与两边厢房。前厅是举行活动用的,而后庭才是人们的主要生活区,一家人吃饭,要围着一个火塘。这是老祖先留下的习俗。有时,人们锻炼身体或干一些什么事也都在后厅举行。两边的厢房则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分为两层或是三层,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一家人和和美美,有时有客人来了也住厢房。

另外,壮族还有一种奇特的风俗――踩高跷出、进村。人们出村干活,先在自家门口才上高跷,等到村口时脱下,挂在村口。下地回来后,再踩上高跷,回到家后脱下,挂在门口,第二天再出时,再换上。为什么呢?因为壮族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潮湿,路上非常泥泞,踩上高跷比较干净,就发明了这项习俗。怎样?很有趣吧?

不仅壮族,其他少数名族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壮族只是其中之一。

壮族 篇6

(桂政发[1996]40号)

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柳铁,区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资集资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资建房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充分发挥单位、个人建房的积极性,鼓励职工个人加大住房建设的投入,缓解城镇职工的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并逐步与住房商品化接轨,必须加强对集资建房的组织与管理,现提出以下管理暂行办法:

一、集资建房的原则

(一)集资建房,是指我区城市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为解决本单位职工住房困难,经批准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筹资建设住房的一种形式。

(二)集资建房必须符合城市建设规划,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指导方针。

(三)集资建房只搞公寓住宅,各类住房建筑面积和装修标准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我区城镇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自住为目的,均可参加集资建房。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和危房应优先安排集资建房,并由集资建房单位统一办理有关手续和组织资金筹集。

(五)建有私房和已购买公有住房的职工原则上不能参加集资建房。但对原已购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经集资建房单位批准,也可以参加集建房,但须向原产权单位以原价退出已购住房。

(六)本暂行办法适用于我区城市(包括建制镇和工矿区)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集资建房。

二、管理机构和审批程序

(一)自治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区集资建房工作的指导、协调、管理。

(二)市、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建房工作的指导、协调、管理和资格审查。

(三)各级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与银行房地产信贷部联合对各单位资建

(二)职工按建房费用不低于40%部分集资的,拥有部分产权,可以继承。职工的产权比例按个人集资额占实际费用(含当地届时出售公有住房测定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的比重确定,一般住用5年后可依法进入市场。在同等条件下,集资单位有优先购买、租用权。售、租房收入的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所含土地收益和按规定交纳有关税费后,单位和个人按各自的产权比例进行分配。

(三)已建住房超过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的面积和装修标准的费用均由职工个人承担,不计入产权比例计算。

(四)集资建房获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集资建房单位应与集资职工签订集资合同,合同应包括如下内容:

1、拟建住房的建房面积和装修标准;

2、建房集资额及交款方式和时间;

3、集资建房竣工交付使用时间;

4、集资建房的分配、管理办法;

5、产权比例(房屋竣工后按上述

(一)、(二)条规定执行);

6、违约责任;

7、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五)集资建房竣工后,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集资建房单位持批准单位的批文及单位与职工签订的集资合同到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

(六)集资建房的维修管理,参照各地公有住房售后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七)未按本暂行办法办理批准手续擅自集资建房的单位,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房改办有权责令停工补办手续;不符合集资建房条件的责令停建;已建成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

(八)不如实申报或擅自改变设计造成住房面积超过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规定标准的,由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房改办根据有规定予以处理。

(九)各市、县人民政府可依据暂行办法制定本市、县的实施细则。

(十)本暂行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桂西地区壮族八音现状调查 篇7

壮族八音是流传在壮族生活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一般由八个人八样乐器组成, 主要在红白喜事、欢庆节日等场合演奏, 起到娱神、娱人, 宣示礼仪, 营造气氛等功能。根据卢克刚《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 (载《艺术探索》2005年第5期) 里的说法, 壮族八音有南路、北路之分, 南路八音以邕宁、武鸣八音为代表, 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 而北路八音以隆林八音为代表, 是以马骨胡为主奏乐器的丝竹乐, 二者有一些共性特征, 但差异更明显。笔者曾分别对隆林八音、邕宁八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也在《壮族南北路八音比较与分析》 (载《大舞台》2014年10月) 中对二者进行了一番比较分析, 在乐队形制、演奏曲目及风格、传承状况、发展速度等诸多方面, 南北路八音各有各的特征。

放眼整个广西, 壮族南、北路八音分布状况如何, 它们的传播路径和生存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团队拟分别对桂西、桂中壮族主要聚居区进行调查和研究, 以期对整个桂西地区壮族八音有个整体了解和印象。

一、桂西地区壮族八音分布状况

通过对百色、河池、崇左三地市的调查, 笔者团队基本绘制出了桂西地区南、北八音桂西地区, 北路八音所占比重较小, 只有隆林、西林、田林、德保、靖西五个县, 而其他大部分县区大都是南路八音。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还发现, 虽然大部分县区都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南路八音, 但是不同地方又有不同变化, 例如天峨的八音除唢呐外, 又加入了民族长号, 而百色阳圩等地, 八音功能上有所改变, 只有在丧礼上才用到, 还有些地方如平果、田东、乐业等地, 虽然也请唢呐队, 一般是两支, 一公一母, 也有两件打击乐, 但整个乐队不够八个人八样乐器, 可能是因条件限制等原因, 进行了简化。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那坡县, 东面与靖西相邻, 中间隔云南富宁、广南县与西林县相望, 那坡的八音属于南路八音, 这个是否受云南音乐的影响, 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桂西地区壮族八音生存与发展现状

因桂西地区面积广阔, 短时间内对该地区壮族八音的调查, 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有侧重地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县区作为调查点, 进行抽样调查。笔者团队主要调查了本地西部的隆林县, 西林县, 这也是北路八音的代表, 北部的凤山、天峨县, 南部的天等县, 东部的平果、田东县, 这些县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辐射的区域涵盖了桂西的大部分地区, 其壮族八音生存和发展现状无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桂西地区的壮族八音, 无论南路还是北路, 生存比较艰难, 绝大部分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传承主要靠民间乐手在支撑, 并且随着老一代民间乐手的离世, 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以笔者采访的隆林县新州镇者隘村为例, 整个村子, 能上场演奏八音乐器的有三十人左右, 全能乐手只有十人左右, 年龄以老年人为主, 中年次之, 青年人最少, 男多女少, 八音乐队的组队主要由德高望重老年人进行召集, 乐队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大户人家的捐助和小部分商业演出, 地方政府资金的支持很少。当然, 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 乐队及服装道具配置相对齐全, 在当地有一定的名声和影响力, 活动较多如西林县八索村的八索八音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整个桂西地区的八音乐队数量逐渐减少, 人们日常生活婚丧嫁娶请八音乐队的也越来越少, 生存状况堪忧。

壮族八音在桂西地区的发展, 大部分地区仍旧是由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进行自发地传承和发展。但近两年有个新的现象值得关注, 即地方政府为打造本地文化名片的需要, 加上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觉醒, 开始重视八音, 并提供一定的平台支持, 以期“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达到宣传自身, 发展旅游经济等目的。

三、桂西地区壮族八音调查报告

其一, 通过对桂西地区南、北路八音的调查, 笔者团队大致绘制出南北路八音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 桂西地区南路八音分布较广, 北路八音只分布在隆林、西林、田林、德保、靖西5个县区, 而这些县区的地理位置都位于桂西地区的西部, 毗邻贵州和云南, 而其他南路八音的分布县区主要位于桂西地区的中部和南部, 这种分布态势是否与一定的地缘因素有关, 值得继续关注并深入求证。

其二, 由于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 桂西地区的八音——无论南路还是北路, 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传承发展靠民间艺人自发进行, 有逐渐消失的危险。桂西地区由于地处广西西部, 大部分县区经济落后,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民间壮族八音得到政府支持很少。

其三, 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和新现象。随着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专家学者研究八音的人越来越多,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品牌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并把诸如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作为展示本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进行打造, 例如文中提到的2015年隆林壮族千人八音比赛, 这是近几年来, 壮族北路八音出现的最大盛事, 而南路八音的代表, 在南宁市邕宁区更是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八音节”, 这些举动为八音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并有力地推动了八音的传承和发扬, 这些变化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新课题。

摘要:桂西地区是广西壮族人口主要聚居区之一, 本地区壮族南、北路八音并存, 作者通过调查大致绘制出桂西南、北路八音的分布图, 也对当地八音的生存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和分析, 得出了初步的调查结论, 对于了解桂西壮族八音的基本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壮族“七月香”戏水节 篇8

壮族源流

连山历史悠久,自南朝粱武帝天监五年(506年)置广德县至今已经1500年。其间曾四易县名——始称广德,后改广泽,又改连山,再改程山,复改连山;五换治址——首驻古县坪,后移司城街,移旧城,移永和,又移址莲花坪。多次变动,或升而为郡,或扩而为厅,或废而为镇,时有变化。隶属复杂,一时江南,一时岭南,一时湖南,一时广南:屈省或赣、或湘、或粵,变动无常。但作为政区名称连山,则从元代起已经同定下来。连山作为县名,已有1000多年历史。

据地方志和族谱考知,较早定居连山的壮族有书、覃、陆等姓氏,先后于明朝洪武初年从广西等地陆续迁徙而来,定居在永丰、福堂、小三江、上帅、加田等地。至今壮区还流传着“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食民(壮族)一半瑶(瑶族)”的民谣,即指枫、良、肖、钹、省、江、高乡、石田、上帅九村。从1988年福堂人塘(地名)挖掘出土的文物来看,壮族先民在战国时期就已在连山活动,实属百越族群,因没有文字记载,连山置县至元末这段时期壮族先民的居住,迁徙情况未可考。旧县志有“主壮富,客壮贫”的记述,说明连由原居地壮族长期在此耕耘生息,地理环境好,积累财富多,所以生活得较好:而后来入迁的外地壮族(主要是从广西入迁)成为“客壮”。

汉、壮“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汉族称为七夕或乞巧节。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等。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初六为夕,宋太宗曾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初六过节的。胶东的招远、莱州、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初六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乞巧节又因以女性为节日的主体被称为女儿节,届叫有众多女红斗巧的节目。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便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于、转灯、饽饽、金钟等。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有的还三五凑伙一起到外村去表演。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有的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

壮族的七夕与汉族的七夕有所不同。农历七门初七,壮族也称乞巧节,但民间俗称“七月香”。传说每逢七月初七当日,天上的“七仙女”姐妹都在银河里沐浴嬉戏,午时前后,银河水与人间溪河水汇流,于是这天壮乡河里的水会变得特别清凉、干净,即时饮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人们沐浴后,有消灾、除毒、驱邪、润肤、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等好处。因此,每逢此节,壮家人概不请客加菜,也不务农事,而是集聚到河里洗头、沐浴、耍水、嬉戏,祈求健康长寿、平安吉祥。壮族姑娘更是要入河沐浴,因为据说洗浴“仙水”后,姑娘心身清香,体态健美。另有装“仙水”酿醋的习俗。据说这天从河里取水酿酒制醋,酒香溢远,醋香耐放,且经久不坏,故壮家人又称“七月香”为“长久节”。节日期间各村寨还举行游泳、潜水等比赛活动。

戏水活动

壮族的“七月香”,充满了情趣和浪漫色彩。今年的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七),连山壮家“七月香”戏水节暨民族民间艺术节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出镇上古河隆重举行。这天天空晴朗,绿水清澈。沿河两岸山歌瞭亮,锣鼓暄天;万众欢呼,山鸣谷应。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与美丽的壮家姑娘、健壮的壮族小伙欢聚一堂,戏水对歌。浓郁的壮家风情舞、欢快的壮歌声溢满了吉水河两岸。随着一连串“隆隆”的礼炮开幕声,吉水河的两岸顿时欢腾起来。连山县城凯旋门广场河段的拱桥上,美丽的壮族姑娘把绣球抛向河心,数十个壮家小伙子从四周向河中心的绣球游去,大家奋力争先,都想把姑娘抛中的含情绣球抢到手。绣球抢华,载着壮家少女的10多张竹排溯江而上穿过上吉桥前往戏水区。一路上,竹排里锣鼓喧天,两岸男女山歌对唱,此起彼伏。到达戏水区,水上舞台的壮家傩神高举各色旗幡伴随着“咚咚”鼓声隆重出场,众傩神跳起原始粗犷的壮家傩神舞。壮家“七仙女”翩然降临,“山姑戏水”、“耍水歌舞”……情意浓浓的山歌,壮家姑娘优美的舞姿陶醉了两岸游客。

随之两名壮家师公起坛作法请愿:请水神,敬水神,拜水神,接圣水,赐圣水。象征“七仙女”的7名壮家姑娘接过师公赐予的圣水洒向四面八方,随着7声礼炮鸣响,姑娘小伙子们纷纷跳入水中,队伍里外围成3圈,戏水分为3道环节进行。伴着壮家鼓点,唱着“哟——哟——嗨——”的号子,壮家姑娘与小伙子用自制的吸水竹简朝天射水。队伍旋转3圈,继续吸水射水。这一节意为祈求风调雨顺。接着,鼓点急促,情人桥上的壮家姑娘向自己心仪的小伙子拋出绣球,这一节意为寻觅情人。壮家少女选中自己的心上人后,为他挂上壮家绣球,一起手拉手走过河心情人桥。这一节意为有情人终成眷属。

山歌对唱

戏水节期间,还举行水上抢绣球、水上歌舞表演、山歌对唱等活动,山歌对唱,是壮族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著名电影《刘三姐》就是反映壮族民间盛行对歌的代表作。壮族民间以山歌对歌斗歌作乐,相互倾诉内心情怀。内容多为以物托情、以物觅情、猜谜、谈情说爱等。对歌时先以全过山调高喊“吆得”后,接之用旋律简朴、歌声清脆流畅的快调唱之。如梅洞“坐歌堂”斗歌,于春节期间晚上在村边地坪围着篝火进行,赛歌时,男女歌手各为一方,用旋律优美、节奏自由的慢调对唱。男女双方均有出口成歌的“歌师”、“歌娇”作参谋,以便唱胜对方。开场规定中男方邀请女方开唱,对歌结束前,对方以歌道谢。若是相约再唱,最后齐唱“还有好多唱有了,约定明晚再来开”。

上帅的“年晚歌”也是春节期间进行,但赛歌场所却选在河边对唱。因斗唱时伴有水声,歌唱者均用双手捂耳以高调放声歌唱。由于歌声淳朴高亢,加上众人帮腔,往往山现斗歌场面越唱越大,时有斗歌数夜,胜负难分。而“七月香”的对歌斗歌,也是在河边进行。两岸人们特别是青年男女,用自己的歌声,唱出自己的心声。对歌会上人们以水传情,戏水狂欢:以歌会友,高潮迭起。醉人的欢笑,无穷的快乐,构成一幅万人狂欢,万民同乐的河心戏水图。

壮族春节习俗作文 篇9

“除夕”壮家称为“年三十晚”,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这是南宁市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前挂一张美丽的壮锦或者刺绣的桌围,桌上置摆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鸡、鸭、鱼、肉等贡品祭祀祖先。

同时在家中火塘内燃烧一根耐烧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会熄灭,以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

广西壮族三月三习俗 篇10

壮族

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会男女

三月三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低佬族、舍族等民族中,三月三是一个传统节日。

这一天,壮族同胞都赶歌坪,搭歌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们对歌、碰鸡蛋、抛绣球、谈情说爱。侗族同胞抢花炮、斗牛、斗鸟、对歌、踩堂。布依族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色糯米饭,各寨三四日内不相往来。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舍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三月三、踏沙滩

壮族服饰图案探微 篇11

关键词:壮族;服饰图案;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壮族也不例外。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聚集的柳州、来宾等地发现的大量原始文化遗址,可以证明远在旧时器时代的后期,就有了壮族先民的活动。[1]从广西宁明发现的花山崖壁画到广西桂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的蚂拐节,再到广西红水河流域现存的师公舞,无不展现着壮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文化的传承中,服饰图案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支。

服饰图案作为服饰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不仅能美化人体,也承载和沉淀着壮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从服饰丰富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壮族先民“万物有灵”思想的传承,可以看到他们对自然界各类事物及自然现象、植物及动物的敬畏,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大自然的讴歌和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壮族服饰图案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大致可以分类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自然物及自然力方面的图案;第二类为植物、动物类及以它们为依据衍化而出的图案。

1 自然物及自然力方面的图案

自然物及自然力方面的图案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怪石、溶洞等自然界亘古存在的事物;第二类为大自然存在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由于壮族先民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生产力十分低下,一切生产劳作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而大自然中出现的很多自然物(日、月、星辰、河流、山川等)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掌控着人民的生产生活。人们对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及大地干裂、洪水肆虐、蝗虫满天等天灾束手无策。因此,壮族先民们认为有不同的神灵掌管着自然界的一切。

为了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就要尽其所能地讨好这些掌管自己命运的神灵,由此出现了很多祭祀神灵的诗歌、舞蹈、图画等艺术形式。人们将表现自然物及自然力的图案绘制或刺绣在自己的服饰上,以期使自身成为神灵的一员或一部分,从而获得大自然的一些力量。由此出现了表示太阳的图案——太阳纹、圆圈纹;表示云彩、雷电的云雷纹;表示河流、山泉的水波紋、旋涡纹;表示山的齿形纹等。

2 植物、动物类及以它们为依据衍化而出的图案

植物、动物类及以它们为依据衍化而出的图案多来源于原始社会中的图腾。壮族先民对自身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各种猜测,并从这些猜测中认定与自己最接近的或在生产实践中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某一类植物、动物是自己族群的祖先或保护神,将这类植物及动物作为自己族群的图腾。由此可知,图腾观念直接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种族繁衍和物质生产。祖先的观念正是建立在种族繁衍的目的上,而保护神是为了更好地物质生产。因此,此类图案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祖先类,即种族繁衍类的花、竹、鸟、蛇等;另一类是保护神类的树、鸡、蛟龙、蛙、牛、羊、犬、鹿、凤等。

2.1 祖先类图案

(1)花。当人类还处在混沌时代时,宇宙间只有一团由大气结成的东西。后来飞来一只裸蜂,这裸蜂有钢一样的利齿,把这一团东西咬破了,出现了三个蛋黄一样的东西,一个飞向天上,成为天空;一个飞到下边,成为水——海洋;在中间的就是大地。大地后来长草,草上开了花,花里长了一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女人,这就是人类的始祖母——姆六甲。姆六甲受风而孕,撒了一泡尿,润湿了泥土。姆六甲拿起泥土按照自己捏成人形,后来就有了人……[2]

这则神话源于壮族《巫经》,从花中孕育而出的姆六甲是壮族的祖先。传说她住在花山上,满山鲜花怒放、永不凋零。每一朵花就是一个人的灵魂,谁家要生育,她便送给他们一朵,送红花就生女儿,送白花就生儿子。因而,姆六甲逐渐演变成了壮族掌管生育和健康的花婆神或花王神,又称百花仙子。

在广西红水河、左右江流域及桂西南地区,花王节(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要在育龄夫妇卧室门边设祭,用来祈求姆六甲保佑妇女儿童健康,祈求她多送花灵,使得一家人丁兴旺。因此,这些地区的壮族,背孩子的背带芯中心的图案一般都是大花。壮族很多地区妇女的上衣大襟、衣袖、围腰或随身携带的小包上也都绘制或刺绣有各种花卉图案,这些图案寄托了妇女们的殷切希望:生男育女,孩童茁壮成长。

(2)竹。《后汉书》的《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夜郎(秦汉时,在西南与中南相毗邻地区的一个强大王国)者,初有女子浣于遥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候,以竹为姓。

壮族先民之所以崇拜竹子,就是因为“竹能生人”,竹是人的祖先。在广西红水河一带的壮族村寨,长期以来,流行着“架桥补命”和“种竹补命”的习俗。

所谓“架桥补命”,就是在孩子出生之后,为了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举行一种仪式:将长凳(相当于桥)固定在地上,并在长凳前段(相当于桥头)的地方插上一支小竹竿,在小竹竿上拉上一条红线(这根线叫做“补命线”)至主房门口,让孩子从桥上通过。“种竹补命”,就是在屋旁或路口为自己的孩子种竹子,并请师公做法,祈求竹子赐福给孩子。“架桥补命”中,插在桥头的小竹竿有祈望孩子像竹笋一样茁壮成长,经受得住风吹雨打的寓意。因此,竹子的图案多出现在背带芯及背包上。

(3)鸟。《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山海经·海外南经》说:“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日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这些对羽人的描述,说明历史上的壮族先民,认为自己是鸟的后人。

在《布洛陀经诗》中有一位男性创世神——布洛陀。“布洛陀”是壮语的音译,它有多个壮语释义,其中就包括鸟酋长、鸟头人或鸟部落的首领。[3]这说明布洛陀的原型是鸟类。因此,鸟被视为壮族的始祖。

在服饰上绘制或刺绣羽人的形象或在头上插羽毛、戴羽冠、穿羽衣,把自己打扮成为鸟的样子,可以得到鸟的祝福及具有的神奇力量。时至今日,馈赠友人的壮锦壁挂上出现最多的还是羽人的图案。

(4)蛇。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虫部》中曾提到:“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也。”所谓“蛇种”,就是以蛇为祖先。至今壮族还有蛮支系,自称“布蛮”,分布颇广。

在《布洛陀经诗》中记载有:“吹风蛇进屋”,“蛇在猪槽互相追逐”,“青蛇缠绞在屋檐”。这是蛇生殖繁衍的暗示,人们尊蛇、敬蛇、祭祀蛇,在服饰上绘制、刺绣蛇的形象,目的就是人丁兴旺,种族繁盛。

2.2 保护神类图案

(1)树。在《布洛陀经诗》中记载:木棉的花开花落是进行农耕的依据,榕树能预报灾情,枫树能感应雷电。故每个壮族村寨都种有木棉、榕树和枫树。它们各自不同的功用与壮族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逐渐成为壮族人的保护神。

树图腾的产生,与壮族先民的巢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赖以巢居的树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高大粗壮,高大才能躲避野兽的侵袭,粗壮便于人们在树上生产生活;第二,遮风挡雨,只有枝繁叶茂,常年翠绿的具有巨大树冠的树木,才能有效地避挡风雨。因此,具备这两种特征的榕树和枫树是巢居比较理想的树木。人们在“树屋”之中,生儿育女,通过木棉树了解农耕信息,通过榕树和枫树了解天气情况,树逐渐发展成为他们的庇护之所,他们的保护神。于是,壮族的先人便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大树产生了亲近感、安全感和神秘感。树的图案也自然成为温馨幸福的代名词。

(2)鸡。在壮族民间传说《侯野射太阳》中,原先天空中有12个太阳,大地被晒得干枯一片,于是侯野射落了11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因为害怕逃到了海里不肯上来,致使天地漆黑一团,寒风刺骨。为此,人们便请公鸡呼唤太阳,[4]使人们得到光明与温暖,大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鸡起到了“逐阴导阳”的作用。现在,壮族服饰上绘制、刺绣的鸡图案逐渐引申成驱除邪恶、回归光明之意。

(3)蛟龙。蛟龙,在壮语里称为“图额”。“图”冠词,无意义。“额”在壮人心目中,是潜藏在水里特别是河湾与深潭的怪物,凶恶而残暴,诡异而多变,能呼风唤雨,毁坏村寨,于是人们便对这些凶猛的动物产生了惧怕,希望它们不要伤害自己。为了使“求安”愿望得以实现,他们认为必须“认亲”,把自己看作它们的“同类”,将这些动物的图案刻画在自己身上或绘制、刺绣在服饰上,让自己成为它们的一员,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就会免于伤害。

(4)蛙。“青蛙叫,雷雨到”,在壮族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布洛陀经诗》中记载,青蛙是雷神的儿子(有些认为是女儿),是沟通天上和地下的桥梁。“当人间需要雨水时,人们只要告诉青蛙一声,青蛙便对天空呱叫,雷王听到青蛙的呱叫声,就知道人间需要雨水了。于是,就把雨水洒下人间,人间就能种出好庄稼。”[5]在《布洛陀和姆六甲》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因此,服饰上绘制、刺绣青蛙与桂北地区每年举行的“蚂拐节”一样,人们希望通过祭青蛙,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保护神除了以上的几种之外,还有牛、羊、犬、鹿、凤等。牛、羊、犬是对壮族人作出杰出贡献的神兽。牛是壮族人心目中有名的莫一大王,曾战胜过邪恶的蛟龙,是个力大无穷的英雄;羊为贫苦的壮族人民带来谷穗,解救他们脱离苦难;犬从天上盗下了谷种,让壮族人得以生存繁衍;白鹿是种祥瑞之兽,一旦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盛世将至;凤并不是真实存在之物,而是人们将鸟和鸡提炼、升华后得到的一种理想化的神物,公鸡头、锦鸡身和孔雀尾的凤,成为了人们心中最完美的化身,这种神鸟不仅兼具鸟和鸡的一切神通,而且能通鬼神,甚至能传送天意,是一种祥瑞之鸟。将它们绘制、刺绣在服饰上,可以保佑人们平安富足。

壮族服饰图案经过长期的发展,经历了历朝历代的筛选和汇集,才形成现在的纹样。几经洗练,历经沧桑的壮族服饰图案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壮族文化的缩影和精华,是壮族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是历史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年鉴2007[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7.

[2]蓝鸿恩,王松.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壮族部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農冠品,曹廷伟.壮族民间故事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上一篇:广东省建设工程监理条例及安全生产下一篇:《口语交际·我们的画》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