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自己的路(精选14篇)
突然很想写写东西送给自己……
有时候,人会很伤感,会很想听悲歌,就如现在的我,不知缘由。像似迷路的小孩,找不着回来的路,找不到准确地前进的方向。好茫然,好迷惘……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
提起手中笔,却无法表述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该如何是好?现在我才明白当拿起笔时,却连一个符号也写不出来时的那种“空虚”。失魂落魄,傻瓜般望着天空,我希望我可以,散漫地坐在太阳将要升起或是快要落下的海边,看云听风,或者随手写上几行字,记录生命、山林和鸟兽。所有的事物,无不缘起而生,缘散儿灭;因缘聚合,遂成一段尘路故事。前途、梦想,教我如何去实现?我不甘寂寞地存活于世间……人来人往的黄昏,只是想随便走走,每种擦肩的眼神,每种过路的体温,可是时间总会留下些回声。快乐是别人给的,烦恼是自找的,只能一个人笑自己。
人生正如一场戏,比如爱情,不是你错过他,就是他错过你,可能就在那一瞬间,那一个眼神,那一个微小的细节。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可心里应时刻秉持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世界万物,兴许正是他∕她的不认可、不接受,你才有机会进行下一个旅程,才有机会欣赏更美丽的风景,所以,不必事事纠结,该放手就勇敢放手,该坚强就继续勇敢往前走,相信自己是可以的。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戏演完了也就结束了,毫无意义的观众在身边经过又能如何,也只不过是个过客罢了。演戏的人要是入戏深了,那当局者就会迷茫、失去本真,唯有旁观者清,能知道各人命运结局如何。先苦后甜,我期盼自己有个美好的未来,幸福的归宿。坚持走自己的路,自由飞翔,就为这颗有梦的少女心。机会要靠自己主动去争取、去把握,幸福也要靠自己去创造、去构建,拥抱你想要的人生,相信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羡慕你。
人生必需经过风雨的洗礼,困难和磨砺总是穿插地出现,失落也会意外地来敲门,但这一切最终只是一场初春小雨。多坏的天气,也总会有蔚蓝天空的角落,试着在心灵的调色板上调出一片没有磨痕的纯净,试着在记忆的磁带上抹上一段初春的绿意。生活也许无奈,心情也许沮丧,理想也许幻想,未来也许彷徨。但我们必须在旅途中收获无法欠缺的成长历程,痛并快乐着,因为我们年轻。
黄昏里,看着人来人往……年轻,就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吃着冰淇淋在街头傻笑的感觉;年轻,就是赢了自信满满,输了依然自信满满的心态;年轻,就是犯错了,还有痛改前非、浪子回头的资本;年轻,就是坐在阳光底下大声唱歌、忘却忧愁、依旧可以笑地灿烂的情怀。
一朵花儿开, 就有一朵花儿谢。花谢花开终有时, 是宿命, 是天意?当崇祯皇帝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过着醉生梦死, 纸醉金迷的荒唐日子时, 在白山黑水中崛起的满族人的金戈铁马已兵临城下。一代皇朝在兵荒马乱中黯然谢幕, 换来另一个王朝的雄起。勃兴于辽阔的蒙古草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风卷残云之势灭宋, 何尝不是如此。
江水如阔, 烟波浩淼。暮雨潇潇, 如丝如缕。我看到岳武穆怅然凭栏, 北望故土, 仰天长啸, 怒发冲冠。赤胆忠心, 精忠报国, 有直捣黄龙之志的英雄, 却终生壮志难酬。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七出祁山却终未如愿, 一代名相, 抱撼千古, 遗恨五丈原, 在风雨飘摇中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英雄谢幕, 总是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总让壮士扼腕, 让后人叹息。但是他们却让人看到了不屈服于天命的坚毅和决绝。
人生应是如此, 不要去管结果, 应该去奋斗。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明知道自己的结局, 但他坚毅地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 这是怎样的勇气和魅力。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用一身民族的正气, 挺起了他坚实的道路, 但他决然无悔, 其气震苍天, 憾大地!
1842年3月,在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演讲激励着年轻的惠特曼:“谁说我们美国没有自己的诗篇?我们的诗人文豪就在这里。”这位当代大文豪的一席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讲话使台下的惠特曼激动不已,热血在他的胸中沸腾,他浑身升腾起一股力量和无比坚定的信念,他要创作出不同凡响的诗篇。
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了。这本诗集热情奔放,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它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草叶集》的出版使远在康科德的爱默生激动不已。他给予这些诗以极高的评价,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是奇妙的”、“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
《草叶集》受到爱默生的褒扬,使得一些本来把它评价得一无是处的报刊立马换了语气,温和了起来。但是惠特曼那创新的写法,不押韵的格式,新颖的思想内容,并非那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他的《草叶集》并未因爱默生的赞扬而畅销。然而,惠特曼却从中增添了信心和勇气。1855年底,他印起了第二版,在这版中他又加进了二十首新诗。1860年,当惠特曼决定印行第三版《草叶集》,并将补进些新作时,爱默生竭力劝阻惠特曼取消其中几首刻画“性”的诗歌,否则第三版将不会畅销。执著的惠特曼却不肯让步,他对爱默生表示:“在我灵魂深处,我的意念是不服从任何束缚的,《草叶集》不会被删改,就任由它自己繁荣和枯萎吧!”他又说:“世上最脏的书就是被删减过的书,删减意味着道歉、投降……”
第三版《草叶集》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后,它便跨越了国界,传到英格兰,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爱默生后来回忆说:“偏见常常扼杀很有希望的幼苗。”所以,为了避免自己被“扼杀”,只要看准了方向,就要充满自信,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
边走弯路边欣赏风景 马亚伟
我加入了一个驴友群,大家经常相约骑自行车去山里玩。有一次,我们打算到30里外的山里看红叶。大家兴致勃勃地出发了,“带头大哥”是群主,熟悉各地路线。
山路曲折,我们在蜿蜒的山路间穿梭。骑了很久,突然有一个人说:“咱们这样走是在走弯路,其实有一条路也通向目的地,那条路比这条路近多了。”“带头大哥”停了下来,环顾了一下四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确实走错路了,刚才有两个路口,我选错了方向。”大家骑了半天车,有些累了,听说带错了路,不由抱怨起来,有人甚至小声嘟囔:“连路都不认识,还叫什么带头大哥,干脆叫迷路大王吧。”
正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有个人大声说:“大家看啊,我们眼前的风景多美啊。走弯路更好,可以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我们出来玩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看风景吗?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走弯路也要懂得享受风景!”
经他这么一说,大家才抬眼望四周的风景。那时正是深秋时节,有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柿子熟了,满树的柿子真漂亮,仿佛挂着无数个小灯笼。柿子树就像一棵棵精心装饰的圣诞树,流光溢彩,灿烂辉煌。满山的柿子树更是壮观到了极点,火红的柿子染红了每一座山,山山相连,树树相接,红色铺天盖地,绵延而去。
如果不是那位驴友提醒,我们都忽略了这壮美的画面。大家停下来欣赏,有的拍照,有的还摘下柿子吃,玩得很开心。享受了这样的美景后,我们继续向前骑行,直到抵达目的地。后来我们才知道,那里是当地有名的“柿子沟”风景,因为我们走了弯路,才得以欣赏到那里的美景。回想一天的行程,都觉得非常有意义,走了弯路,却让我们享受到更多的美景。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很多弯路,如果在生活中无法绕过,倒不如就以欣赏弯路美景的心态来面对。我的一个朋友,他大学毕业到40岁之前,一直天南海北地奔走,北京、天津、广州、上海,去了很多地方,换过很多工作,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成绩,而且很多经历都算是他人生的失败。一路辗转,最后才在小城扎下根来,做起了装饰材料的生意。我们都说他,如果早在小城做,说不定早做出成绩了。可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这么多年里,他走过无数的弯路,但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种财富,也是一段风景,经历的时候,感觉丰富精彩;回味起来,也觉得无怨无悔。走弯路,人生会多一些美丽的风景,所以要懂得享受属于自己的风景。
走弯路是人生的常态,即使弯路上怪石嶙峋,枯藤老树,或者“冰塞川,雪满山”,都有值得欣赏的风采。走弯路,也要懂得享受沿途的风景。
以退为进的策略 烟雨
有一年,在比利时某画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为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两人唇枪舌剑,谁也不肯让步,谈判进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被烧了,感到十分可惜。当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时,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也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这位印度人把心一横,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美国画商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这最后一幅。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钱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三幅画是一样的价钱吗?”结果,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以600美元的价格成功出售。
当时,其他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首先,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便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画,正是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当然,要想成功地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必须要有一定的后盾,把握好分寸。“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国人喜爱古董的习惯,不能肯定他一定会买下那最后一幅画而去烧掉前两幅,那么印度人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你退一步,按照你所掌握的对方心理,只要对方愿意采取令你满意的行动,你的以退为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妨让自己的头脑灵活些,欲擒故纵、以退为进都常常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母爱最伟大 车车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
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听完他的一番自述后,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成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年轻人听了非常高兴,谢过高僧,就欣然下山了。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时,他彻底失望了。日落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是我,妈妈。”他沮丧地答道。
门很快便打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1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在灯光下,母亲流着泪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母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伟大的。在你失意、忧伤甚至绝望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你身边立着的母亲。不管你是怎样的卑微和落魄,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你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
雕鹰与蓝天 星辰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鸟,它有着“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
但谁又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藏着泣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自行飞翔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儿。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
第二步,母鹰会把幼鹰带到高处,然后把它们摔下来,有的幼鹰因为胆怯而被母亲活活地摔死。但母鹰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
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只能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它们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够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受痛苦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则会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就会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飞上蓝天的翅膀,但在生活中,只有忍受住痛苦,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幸福的资本 红彤彤
我家门前有两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两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一样,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汤。因此,有一段时间,张记的门前冷冷清清。有一天早上,因为我起床晚,只好来到张记的豆腐店。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板走过来,笑着问我豆腐怎么样。我实话实说:“味道还行,就是豆腐有点软。”老板笑了笑,竟有几分满意的样子。我说:“你怎么不学学潘记呢?”老板看着我说:“学他什么呀?”我说:“把豆腐做得结实一点呀!”老板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学他呢?”沉思了一下,老板自我解释说:“我知道了,你是说,来我这边吃豆腐的人少,是吗?”我点点头。老板建议我两个月以后再来,看看会不会有变化。
“走自己的路让,让别人说去吧!”但丁的这句名言,我们经常可以听见,所以并不感到陌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是否这样去实践他那?
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大家都对贝多芬多少有所了解,他在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自己的曲子也不做技巧上的改造。苏格拉底曾被人说他是“让青年坠落的腐败者”牛顿在小学成绩一团糟,他曾被老师同学“呆子”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映迟钝,不合群,满脑袋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英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 既没读书的头脑,有没有学习的兴趣。试问如果他们不坚持自己的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当然也包括成功,成名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是你很出名才算成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第一,只要你超越自己努力的走下去,我相信你会笑到最后,你就是第一。其实如果你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就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了。契诃夫说过“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会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不管是谁的叫声,都要大声的叫出来,不管自己的想法怎么样,都要坚持自己的感觉,不管自己怎么样都要大胆的走下去。只要你觉得满足,感到你的一生充实高兴就行了,不是吗?所以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是在于你是否努力的去实现自我,喊出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路,顶着属于自己的天。
最近总是觉得很难过,总感觉周围的人,都比自己优秀。有自己的梦想,有毅力,有努力的方向,并且,坚持着。但是自己,却是那么的普通,渺小,不起眼。在人多的地方,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总感觉周围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唯有我一个人,迷茫的要命,连想要的东西都找不到。常常会觉得,如果自己是别人就好了,我不想做这样没用的自己。
不过,有这样想法的我,一下子就清醒了。因为自己不好,就想要成为别人。可是有多少人,在世界中迷失了自己,又想要找回真正的自己呢。我又怎么能放弃自己呢。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就算找到相貌相同的人,也不会整个人生都一样,就算是找到同样经历的人,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因为生命,是独特的,所以谁都不会活成另一个谁,谁都应该活成他自己,也只能活成他自己。
和任何人的人生比较,都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很多时候,我们知道的道理,从来没有明白过。在和别人比较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影响。当我们和优秀的人比较,也许会自卑,和一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比较,会让我们有莫名的优越感。真正的自信,不需要和别人比较才会有。而比我们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我们不需要和每一个人比。比较只是在浪费时间,我们为自己而活,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走,无愧于心,走的慢一点,也没有人能说什么。你只有活出了自己的样子,才会比较快乐。
也许我们都很平凡,但是我们都有存在的意义,对于整个世界,我们是小小的一个,对于我们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并且努力的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当别人站在前方闪耀的地方,也许与我无关,但是我尊重那种人的光芒。当我们后面还有人在努力,也绝不瞧不起他们,能够帮助他们,则伸出援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我们能够影响到别人,但是同样,别人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影响着我们。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代表我们要活成一个样子。大多数人的生活,看似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他只能体味到自己的生活,所以,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我们被别人影响着,也影响着别人,但是也同样都在过着自己的人生而已。有再亲密的别人,有再羡慕的别人,很正常,但是,那都不是我们自己,所以,不要去随便下定义,评论自己的一生,是个什么样子。
实现理想的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排除杂念,坚持内心的目标;另一个则是虚怀若谷,向他人虚心求教。如果我们能将这两点融合在一起,我们与理想的距离将不再遥远。
心无旁骛,虚怀若谷,各有特色。心无旁骛能使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摒弃一切杂念,无视一切风雨,无视坎坷,只顾风雨兼程,到达理想的彼岸。虚怀若谷则能使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是挫折时,向他人虚心请教,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找到通往理想的捷径。两种要素特点互补,缺一不可。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应使心无旁骛与虚怀若谷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实现心无旁骛,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有理性的思维,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应思考做这件事的原因,或是这件事带来的结果。明确我们的目标之后,才能为我们的理想的实现指明一条道路。
实现心无旁骛,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拥有自信和勇气。在我们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自信能使我们最大化的发挥出我们的力量。自信能使我们轻松的越过阻碍我们的障碍。如果没有自信,各种消极的思想便在心中滋生,从而破坏我们达到理想的决心。勇气能使我们坚强的面对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勇气能使我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没有勇气,何谈虚心求教?没有勇气,何谈获得帮助?没有勇气,何谈成功?
实现心无旁骛和虚怀若谷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坚毅的性格和谦虚的态度。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如果没有坚毅的性格,我们无法走完这条充满艰险人生之路。在穿过这条荆棘之路时,有时我们会遇到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这时便需要我们拥有谦虚的态度,当别人对你的行为提出建议时,你就要虚心地接受,这对于我们不走或少走弯路是很有帮助的。
心无旁骛,虚怀若谷,对于无用的闲言散语,无需理会;对于有用的建议,谦虚接受。坚定目标,不断努力,理想就在眼前。【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给了两则材料,可以分别领悟两则材料的主旨,综合考虑,得到立意。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从文体上看,本题限定写议论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新颖,论证有力。
他的朴实、和蔼、谦逊与他的名气、地位、声望是如此协调地集于一身。
而他现在投身的能源研究, 更与当年各个领域的辉煌同样冠绝一时。
他就是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863计划激光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气候变化减排承诺的科学论证及技术问题研究等多个领域扮演开拓者角色和首席科学家。
中国能源消费要进行总量控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成就举世瞩目。能源消费也随之增长, 能源行业的一系列改革, 使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高。本世纪以来, 能源供应紧跟需求拉动, 出现超高速增长。伴随着2011年的跨年钟声, 中国实现了经济总量新的跨越, 但能源消耗也超越美国, 成为了第一能源消耗大国。
谈到世界形势下的中国能源消费杜祥琬说:“本世纪前几年我国能源消费每年平均增长8.9%, 如果保持这个平均增速, 则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将达近80亿吨标煤, 占到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那么在继续保持每年9%的G D P增长的同时, 即使实现持续每五年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20% (多于“十二”五期间单位G D P的能源强度下降16%的目标) , 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也将占到世界能耗总量的30%以上。”
杜祥琬同时提到:“作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 如果中国长期保持GDP及能源消耗的高增长, 那么如此高的能源弹性系数到底能保持多久?这是不是科学的发展规律?我们是否应认识到宏观经济会经历一个由几十年的高速增长, 逐步走向比较平缓的增长, 然后走向中低速增长这样的发展规律?这些严峻的现实我们都无法回避, 长期持续的高增长势态必定会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
杜祥琬说这些是有依据的, 数据表明, 我国2000年的总能耗是13亿吨标准煤, 到2008年就达到了29亿吨标准煤, 增长的方式是资源消耗型, 同时, 压缩性的工业化进程带来复合型环境问题。
2010年, 我国GDP将近40万亿人民币, 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0%, 但我国的能耗却占到世界总能耗的20%, 接近我国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原因是现在的增长内容过高依靠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外需, 使产业结构过于偏重第二产业, 偏重基础原材料和一般制造业, 同时, 用能装备能效低, 煤炭比例高, 也进一步降低了能源的效率。
回忆过去前三十年的发展, 主要没有靠科学技术创新, 而是靠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靠投资拉动, 靠廉价劳动力, 靠引进国外技术。这是典型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经济学家布朗将这种经济模式称作A模式。它以化石燃料为基础, 以小汽车为中心, 一次性产品泛滥的经济模式, 是一种应该被淘汰的, 使人类文明陷入危机的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确实在一定历史阶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这种增长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这个能耗挑战是非常严峻的。”杜祥琬说:“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将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 为支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必须对能源消费提出必要的总量控制目标, 统筹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
高耗能“拐点”在于转变粗放型增长
“你知道美国人的能源消耗量吗?知道如果中国照此消耗的结果是什么?知道中国人扭转高耗能的‘拐点’在哪里吗?美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5%, 消耗了全世界25%的能源 (目前已降到20%) ,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4倍, 简单一算就会知道, 如果中国的人均能耗提高到跟美国一样, 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啊。”
美国发展了二百多年, 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消费想达到美国人均能耗的水平, 显然走不通。这就告诉我们, 中国必须创新自己的发展方式, 由粗放发展转向创新发展, 体现经济环境的双赢。这个问题是中国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杜祥琬看来要改进当前的能源消耗现状就必须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们能源结构当中, 煤炭超过70%, 煤炭的采收和利用的总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了约5 0%。单位GDP能耗高, 2008年, 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 7%, 但是我们消耗了全世界31%的煤炭, 7.5%的石油。中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几倍, 也是日本的好几倍。这个数据说明什么?我们每生产同样多的东西, 耗能比人家多好几倍。所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
对此他提出了能源科学发展观, 将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能源供需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而所谓能源科学发展观即由粗放型供给满足增长过快需求, 向科学式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模式转变。
以煤炭供给为例, 目前在煤炭研究界专家一致提出“煤炭科学产能”概念。所谓煤炭科学产能是指在符合安全、高效、洁净、环境友好等要求条件下的采煤。按照各省煤矿情况和当前技术发展态势, 根据研究, 中国符合科学开采的煤炭产能到2030年能达到34~38亿吨原煤 (相当24~27亿吨标煤) 。而目前中国煤炭实际产能已经达到并超过了30亿吨原煤, 但符合专家定义的煤炭科学产能概念的煤炭却只有不到15亿吨。无疑超出煤炭科学产能的15亿吨原煤的背后是以牺牲安全与环境作为代价的, 也就是说在能源方面至少在煤炭行业没有充分做到科学供给和科学发展, 依然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
再以生铁、钢材、水泥为例, 2009年生铁的生产能力近6亿吨, 占世界47%;钢材将近7亿吨生产能力, 占全世界近50%;水泥产能16.3亿吨, 占全世界54%。如此巨大的需求缘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30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钢铁、建筑专家认为依目前的产能能力, 已经足以维持中国相当大规模的基建 (可以持续满足我们每年同时完成25亿~35亿平米的住房建设, 10万公里的公路, 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 6000公里的铁路, 1500公里的高铁, 新建改建20个机场的基础建设) 。如此看来高耗能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已是应该进入饱和期的时候了, 不需要再增长产能了。
杜祥琬说:“认识到高耗能产业趋向饱和这一点, 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就已经有了基础和前提, 我们不能长期依靠初级生产力要素的投入, 而要转变到注重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内需驱动、健康消费观念这样的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我们不是没有科学发展的驱动力, 而这些驱动力不能只依靠高耗能产业的增长。”
863计划激光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参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承诺的科学论证, 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
中国必须走科学、绿色、低碳的可持续能源道路
“无论气候变化问题有多少争议, 我国能源走向科学、绿色、低碳都是必须的。”
当前经济增长方式显然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 为支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必须对化石能源消费提出必要的总量控制目标, 统筹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消费模式。而且, 目前我国粗放的能源开采与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无论气候变化问题有多少争议, 我国能源走向科学、绿色、低碳都是必须的。”杜祥琬说。
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 实现节能提效基础上的科学的能源供需平衡;“绿色”是指实现环境友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低碳”是指明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控制其排放的增长。这三点正是对杜祥琬所提出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重要概括。
根据杜祥琬的阐释, 作为经济、环境双赢的能源战略, “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包括六个子战略。
第一是强化“节能优先、总量控制”战略。“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 人均资源小国, 必须确立‘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思想。”杜祥琬指出, 如果能基于科学产能合理用能, 把2020年的总能耗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 将是一个十分困难又十分有意义的战略指标, 是转变发展方式实际成效的标志, 也是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关键。当然, 实际的经济运行不得不容忍一定的非科学产能, 年总能耗会高出几亿吨。
第二是煤炭的科学开发和洁净、高效利用以及战略地位调整。杜祥琬说, 煤炭的洗选、开采和利用必须改变粗放形态, 走安全、高效、环保的科学发展道路。煤炭在我国总能耗中的比重应该也能够逐步下降, 2050年可望减至4 0%甚至3 5%以下, 其战略地位将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
第三是确保石油、天然气的战略地位, 把天然气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杜祥琬说, 天然气 (含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和页岩气) 是较洁净的化石能源。据我们的课题组估算认为, 2030年, 天然气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的10%以上。
第四是积极、加快、有序发展水电, 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 使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逐步提升, 成为我国的绿色能源支柱之一。杜祥琬指出, 水电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重点, 具有资源清晰、技术成熟的特点, 在国家政策上, 应促进其积极、加快、有序发展。此外, 应尽早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成为新的绿色能源支柱。“可再生能源 (水和非水) 的战略地位将由目前的补充能源逐步上升为替代能源乃至主导能源之一。”他说。
第五是积极发展核电。杜祥琬指出:“2050年核电可提供15%以上的一次能源。”他说, 论证认为, 铀资源 (国产和进口并举) 不会构成对我国核能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核电的安全性和洁净性可以保证。核能按照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部曲”的基本路线图, 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但需要高度重视从核资源—核燃料循环—核电站—后处理到核废物处置全产业链的配套协调发展。
第六是发展中国特色的适应新能源的高效安全 (智能) 电力系统, 发展非上网等用电方式和储能技术。
建立符合国情的特色能源新体系
谈到我国能源发展的阶段定位, 杜祥琬描述道:我国能源产业要实现转型, 将在2050年前后完成。届时, 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 进入比较自由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
能源发展战略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本世纪中叶, 我国将实现中央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建成中国特色的基本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国内外不同的研究机构给出了各种情景和预测, 反映了不同的发展观。
杜祥琬认为, 按照粗放高速发展的惯性进行外推预测, 是不科学的。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战略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立足国情, 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的发展模式必须进行重大创新, 我国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道路, 只能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实现现代化;我国能源不可能长期维持前一阶段的增长速度, 而必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约束条件, 我国需要逐步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强度, 长期支持经济健康发展;尽管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增加, 但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建立, 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 将可以使我国用有限的能源消费增长, 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必须明显提高能效和能源科技水平, 并努力引领国际能效和科技水平, 为今后长远的发展开创一条可持续的新型道路。
杜祥琬具体阐述了我国能源发展的阶段性定位:2050年前40年, 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 即从比较粗放、污染、欠安全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到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能源体系。这种能源体系的转型, 其结构、颜色、质量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那么到2050年之后, 我们就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 我们将进入一个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阶段。“只要坚持科学发展, 我国未来的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杜祥琬说。
2030年前的20年, 是上述转型期中的攻坚期 (困难期) 。其间, 要花大力气形成节能提效机制、实现新型能源 (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等) 的突破、化石能源的安全环保生产和清洁利用、大力控制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还要解决石油安全供应和替代、优化发展电力系统、使农村能源形态显著进步等一系列重大能源发展问题。
2020年前的10年, 特别是“十二五”, 是上述攻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期, 是全面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期。这期间经济转型应实现重大调整,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结构将有显著成效, 从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需求的模式, 尽快转变为以科学的供给保障合理需求的能源供需新模式, 以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变, 支撑科学发展, 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记:
上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一天早晨,我起床时发现书桌上有一个信封。我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心想:我才11岁,除了上学什么也没做过,谁会给我写信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信。哦,原来是妈妈写给我的信!
我小声地读了起来:“宁宁,妈妈早就想给你写这封信了。这次期末考试,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你说多亏妈妈的帮忙,但是,妈妈认为主要还是靠你自己的努力……”读到这里,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拿着信的手都有点颤抖了。记得考试前,我写完了作业就想玩儿一会儿,是妈妈督促我抓紧复习的,她说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把不懂的内容学会学透。
妈妈的信中,最令难忘的是这样一段话:“妈妈永远愿意为你照亮前进的道路,但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成长的路,还是要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时,我的脸火辣辣的。原来,妈妈最希望的是我能够早日自立,而不是什么事都依靠大人。我以前的那些懒惰的想法,要是被妈妈知道了,她准会很失望的。
我把这封信小心翼翼地收进信封。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书桌上的信,朝我微微笑了一下。我低下头,在心里说:“妈妈,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导,自己的路自己走,肯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沈阳市朝阳一校五年十一班 张栩宁
许多励志书中因为遭遇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以告诉人们的道理也不同。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使学生们容易混肴,也力求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做好。但是往往用不上,甚至觉得自己没用,其实,这种情况是没必要发生的。
励志丛书本来就是作为对新一代的借鉴,没有必要去完全模仿。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成功人士的习惯可能造就一个失败的人,一个失败的人的习惯却也可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人,道理懂得了,自己去琢磨,可真到用的时候,用与不用,还是得靠自己。
人生就是这样,必须一段一段的来。没有人告诉你怎么走是对的,也没有人可以评价什么样是正确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自己选的路,也许艰难,也许平坦,但至少是自己的真实选择。后悔了,没有可埋怨的,选对了,也不必要去感谢谁。或许并不洒脱,但至少随性。
于是,那些“失败的人”便寻找成功者成功的原因,去踏足成功者成功的道路,为了成功,他们不惜一切去模仿那些成功的人们,去强迫自己做第二个别人。
那么,这些人中成功的,只有沧海一栗,原因只有一个,那是因为他们一味地模仿,放弃了自己的本质。
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存在于这世上的意义,只不过有些人飞黄腾达,拥有了无尽的财富,而有的人却默默无闻地坚守自己的岗位。
这世上如此多的职业,其实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不论是公司的企业家,还是小摊小店的卖家;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研究者,还是大街小巷的清洁工。正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岗位,都需要有人来坚守。无论是哪一种职业,对于这个世界来说,都是十分悲剧的。
我们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说法,因为我们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不必在意世俗的眼光,因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从前有那么一个故事:一个书生骑一匹骡子,带着一个书童上京赶考。路上一个樵夫见到他说:“这个书生赶考怎么还骑着匹骡子。”于是那个书生便把骡子送给了别人,自己和书童挑着一大担书步行去京城。不过多久又遇上了个卖鱼的老翁,那老翁嘀咕:上京赶考怎么带着个书童。书生听了连忙辞去书童,独自挑了书去京城赶考。其间又有一个农民道:“这人上京赶考怎么还带着这么多书。”于是那个书生将书扔到河里,只身往京城,到了那儿,听说这个人是来赶考的,旁人都指指点点:“这人来赶考怎么什么东西都没带。”于是那个书生追悔莫及。
记得那是我正在教初二的日子,班里有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够吃力了。这学期新开的一门物理课对于理解力比较差的孩子就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英语课的学习紧迫性,语文课这门看似比较“轻松”的课程理所当然的成了孩子们其他课程的“补习课”。一开始,我没发现这种现象,只是在课堂上经常见几个孩子埋头认真的读书。我以为他们在默读课文,所以也就未加注意。可连续几堂课下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终于有一天,当我突然出现在后面一排的某个埋头“苦读”的学生的身旁时,发现他手里读的是一本物理书。也许是当时气昏了头,我立即批评了他,并且对班上其他埋头“苦读”的几名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告诉他们,以后语文课上禁止看其他课程的书籍。可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没过多久,这种现象又出现了,而且学生跟老师玩起来“斗智斗勇”,那种看似没看其他书的动作让我起疑,可又无法确定他们在语文课上看没看其他课程的书。这让我当时真的头痛不已。
有一天,我跟其他课程的老师聊天,通过他们知道,班上的确有些学生学起来需要深刻理解力的数学物理的理科课程比较吃力。我也向他们大发牢骚,说这些学生都在语文课上学你们的课了,他们也表示比较无奈,说还是需要语文的教育来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力。这句话深深的提醒了我,对啊,语文才是提高学生理解力,分析力的一门最好的课程,何必来“堵”,而又何不如“疏”呢?想到这里,我已经有了一个计划。
第二天,我一进班里,就对学生说:“今天我来跟大家讲一节语文物理课!”当时学生的表情我记忆的特别清楚——吃惊、疑惑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我确实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从语文的角度跟他们解释了一些物理上的定理、公式,并且有些还用到了一些哲学上的知识,像量变引起质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这些都可以对他们在物理上的学习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有时候我还举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提起学生学习物理等一些理科课程的学习。在最后,我对他们讲:“即使这些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来温习,总结,但不要忘记,语文的学习不是浪费了你们的时间,恰恰相反,语文课的学习正是提高这些课程学习方法效率的重要课程。”经过这堂课以后,学生再也不在语文课上看其他课的书了,而是专心的学习我讲解的语文课。最后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从这件小事情来看,虽然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能够让人铭记一生,但是对于每一个我所教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而是更学会了一种人生态度,就是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他们应该好好做的事情,不要为了其他事情而放弃本应该好好做的一件事。而对于我这名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来说,深深体会到对待学生问题,堵不如疏,更不能盲目解决。有时候换个角度,变通一下,反而把问题解决的更加完美。
当五柳先生陶渊明放弃了官场生涯,试图回归田园时,他的家人劝说他为了自己也要发奋做官,才能重新飞黄腾达。于是他将信将疑的去了,可却不料是“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官场的混沌缠住了手脚,活得不快乐、不自由。等到他再次辞官返乡,就留下了《归园田居》这样的旷世组诗,陶渊明走了自己坚持的道路,他缺乏着物质,却丰富了精神。
当柳三变为皇榜题词时,他苦笑着役想到了结局,于是不顾他人谩笑的语言和讽刺的眼光,他专注着写自己的词,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原来到了酒醒后才成为了最令人恼恨的过往。他生前潦倒落魄以写唱词谋生,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文人们说他的词是不入流的卑微,可他为追求白衣卿相而去的那天,唱歌的歌女摔了玉箫砸了琵琶,满城缟素哭三变。他死后依旧万古长青。
走自己的路吧,经过束缚而改变了走向的花开得规规矩矩且平淡无奇,而漫山上肆意开放的花活出了快乐与潇洒,美得惊心动魄。走自己的路吧,改道后的小河流入大海大江,融入了像社会一样的群体,从此命运已定;而未经开发的河道流向村落,流向大山或平原,每时每刻有不同的见识和不同的欣喜。人是独立而自由的个体,不是由复制粘贴得来的克隆生物,当我们踏上征程,明天将只属于我们!
所以面对艰苦,面对负面的流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面对打磨和针锋相对,无畏伤痛奋勇直前,也许自己选择的路上注定了改变以前,注定了牺牲部分,注定了铺满荆棘,也要淡然踏过,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路由自己选择,便是自己的征程;谣言由道路不同而起,便证明出自己的正确性;失败由放弃和不堪忍受而来,便咬牙坚持走到底,不历风雨,何见彩虹?
有人说我的诗耐读耐品,
有人说我的诗清新脱俗,
有人说我的诗压抑忧郁,
有人说我的诗如黛玉葬花;
我说我有我的风格,
我说我有我的情调,
我说我的经历你不知道,
我说我的卑微你看不到;
我喜欢渲染忧郁色彩的诗篇,
我喜欢用笔描绘我看到的世界,
我喜欢独自搭建灵感的房子,
我喜欢淡淡的.、无华的篇章;
我爱诗,
爱诗的规整,
爱诗的字节,
以及爱诗的一切;
我常常沏一杯香茗坐在屋顶上细细品饮,
我常常采撷不知名的花轻轻夹入书中,
我常常倾听一些纯音乐---卡农是我的最爱,
我常常走在郊外的小径上---宁静是我的向往;
我想这样的我也有个性的一面,
我想这样的我也有放荡不羁的洒脱,
我想这样的我也有歇斯底里的时刻,
我想这样的我也有高傲张扬的性格;
也许你会说我表里不一,
也许你会说我善变不定,
也许你会说我刚柔并在,
也许你会说我性格浮夸;
也许……太多的也许
我会说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我会说这样的我是唯一,
我会说这样的我
不是浮夸、
也不是善变,
曾巩8岁时,母亲就病故了,18岁时,在外做官的父亲又被罢官回到了家里,全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此也断了。父亲身体又不好,养家的重任一下子落在了曾巩的身上。那是一个大家庭,有一个90多岁的祖母,父親已60多岁,还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外加九个妹妹。一家人的吃饭,成了比读书更重要的头等大事。
为了全家十几口人的生活,曾巩不得不放弃科考取士的梦想,当起了农民工,四处打工赚钱。他跑过的地方很多,从江西老家出发,他的足迹到过河南、安徽、山东;横渡长江,越过太湖到达过东海;跨过洞庭湖、鄱阳湖一直到达过广东、南海。一路跋涉,十分艰辛,“在水里见过蛟龙,在山上遇见过猛兽”。曾巩在一篇文章里曾描述过那种感受,“凡是人世间难见的、吃不着的苦我全都吃过了,日夜兼程就是为了全家人的一口饭”。
就在曾巩为生活所迫,感觉喘不上气来的时候,父亲突然接到朝廷的诏书,让他进京。这个消息无异于雪中送炭。曾巩亲自陪父亲来到京城,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可能是朝廷重新起用他做官的事来得太过突然,父亲一下子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惊喜,竟乐极生悲,撒手人寰了。年轻的曾巩在京城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眼见连父亲都无法安葬。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已经退休的宰相杜衍求救,之前与他唯一的联系就是曾写信向他请教过学问。杜衍很欣赏曾巩好学的精神,慷慨解囊,他这才得以让父亲入土为安。
生活再艰难,曾巩也没有忘掉学习。他为自己建了一个书房,取名“金不换”。为什么叫“金不换”呢?他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家边上有块荒地,我给它修修剪剪、翻翻地,然后盖个茅草屋,给它围个篱笆,这就是我的书房。我这个书房好得很,好到什么程度啊?世上有权有势的人多的是,尊贵的人多得是,有钱的人也多的是,我告诉你,你那钱、你那权拿来换我这小茅草屋,我跟你都不换。因为“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我心里有志向,只不过在等待时机。
24岁那年,曾巩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时机。那一年举行科举考试,他满怀信心地去应考,结果却不幸名落孙山。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非常赏识他的文采,为他打抱不平,甚至把矛头直指考试标准,“有司所操,果良法耶?”难道说我们的考试标准一定科学吗?难道不能对它进行改革吗?
然而令欧阳修都没有想到的是,曾巩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要知道,他背负着生活的艰辛,才学又得到当代大家的一致认同,却没有迈过科考的门槛,搁谁心里能平静呢?当年韩愈三次考试都没中,心里不服气,连着给宰相写信抱委屈、鸣不平,可曾巩不是这样,他很平静。他跟欧阳修说:“我没有被录取,主要是我的学问还欠火候。回去以后我再增进自己的学问,我还会再来的。”
落第归家途中,他更是深有感悟。他写信给欧阳修说:“在回家的路上我就看到很多流离失所的人,很多遭了灾害搬家的人,他们的生活特别苦。我就想,我的祖辈是做过官的,所以我自己可以不像他们一样流离失所,我虽然生活很苦,但比起这些老百姓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听到这样的话,欧阳修的反应是:“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原来被曾巩的文章所打动,现在更为他的志向所钦服,有这样心态的人,将来一定有出头之日。
回家以后,曾巩一边照顾家里的生活,一边刻苦攻读,增进学问,耐心等待第二次机遇。然而上天仿佛有意考验他的信心与耐力,35岁那年,曾巩和他的大哥一起,再赴京城,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发起又一次冲击。结果却令人沮丧,兄弟俩双双落榜。比这更令人恼火的是,回到家以后,失意无比的哥俩又被同乡人“水弄”了一番。有人给他们编了一首歌谣:“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对许多人来说,十次君子的热情鼓励,也不及一次小人的无情嘲笑,谁听到这样的冷嘲热讽能不气愤难当呢?可曾巩就是曾巩,“南丰不以为意,力教诸弟不怠”。用句时髦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低头走自己的路。
皇天不负有心人,39岁那年,在经历了21年的艰苦磨砺后,曾巩第三次走进了科场。这一次,他不仅高中,而且创造了一个奇迹:包括他的弟弟、堂弟、妹夫在内的一家同门六人,同年同时中举。
有人说,曾巩的成功与其说得益于他的勤奋,莫如说得益于他的心态,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挫折、失败都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坦然面对,不是从社会和他人身上,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一腔怒气地抱怨命运的不公,阳光迟早会洒满我们的前程。
【坚持走自己的路】推荐阅读:
走自己的路,坚持下去09-24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09-22
走自己的路初中感言11-15
关于走自己的路的事例12-07
坚持自己的初心11-16
不要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散文11-14
路要靠自己走作文600字07-26
坚持不懈造句_坚持不懈是什么意思12-0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07-13
坚持不懈造句--坚持不懈词语释义及反义词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