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课程反思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研修课程反思(精选9篇)

校本研修课程反思 篇1

为了让研讨活动更加高效,本次活动创新地采用了分享汇报、学科教研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多种教研形式。教研沙龙上,郭海燕老师、李昶慧老师、李朋老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秀实践者,分别分享交流了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经验。郭海燕老师分享的《生活研究院――快乐Show》、李昶慧老师分享的《创意生活DIY》和李朋老师分享的.《同行 同思 共成长》都赢得了老师们的热烈掌声。校本课程中那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异彩纷呈,体现了学校“培养明理品正、自信阳光的快乐学子”的育人目标。活动中,李晓蕾校长为她们颁发了奖状,并对三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老师们交流分享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点点滴滴“勇敢尝试――实践反思――完善改进――实践收获”的历程,在精心的分享中收获,在快乐的点赞中前行,教研沙龙好不热闹!

佛小“童真”教育里,一行人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不断追逐着佛小人心中的“童真”教育梦!

校本研修课程反思 篇2

每当我走近校门口,看到大门上的对联,“培兰五州施教育此湾有沃土,积步千里增学识乡村有天路”,首先想到的是兰州湾学校的教师队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湾学校教师勤于钻研,乐于奉献,敢于创造、勇于争先,他们观念先进、工作踏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些与我校多年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坚持正确的校本研修方向,开展丰富多样的研修活动是分不开的。

一、高度重视,校本研修不断完善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让每一位教师得以生动持续的发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制定相关的制度、采取相关的措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校本研修工作得以不断完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用发展观完善研修工作制度,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在我校的《兰州湾学校教师工作发展性评价》中明确指出:“鼓励教师自主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和特长”,从评价上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了依据。制定了教师岗位责任制、聘任制、研修制度、奖惩制度等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基本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断修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激励教师主动学习、自主成长。

完善了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随着教师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特点,我们与教师共同商量,建立了一套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与学校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与教师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相适应的的校本研修制度,从而降低研修工作的重心,凸显教师的研修主体地位,变革和优化研修活动方式,切实保障研修工作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服务于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如,继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包括学历进修、在职进修、参观(利用暑期到关内参观学习)培训,并以制度的形式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给予时间、资金的保证和相应的奖励措施,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奠定厚实的理论功底。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增加教师研修工作考核内容,各教研组加强平时教学岗位的工作检查、考核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年终和学期考核奖励中。

我校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研修工作摸索出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具体的组织管理是:计划———实施———(教师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措施———(教研组定期活动、过程管理、交流)———总结。

2. 制定符合学校特点的研修计划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对组织的贡献。在研修工作中强调人文关怀,将研修与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让教师认识到:通过研修,自己会有更好的发展,是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途径。站在这样的出发点,教师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教师就会自觉地投入到研修活动中。

每学期我校都能根据全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及教师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校本研修计划。同时,每学期的计划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教师教育技能方面,我们组织了教师升级达标和学生集体舞(东北秧歌)校本研修等内容;在教师教育观念方面我们组织了“创先争优”“三培养”等活动;在教师师德修养方面,我们结合“六育人”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和读书活动等,努力使教师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3. 打造精良的教师团队

针对学校教师在学历、个性、风格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专业发展上的不同需求,我们建立满足教师需要的多层次学习、工作、研究模式,获得个人与团体的共同提高。

根据学校“六育人“工程计划和“创先争优”中的三培养活动,我校对教师的研修进行分层次的管理,针对新踏上工作岗位三年以内教师进行多给机会外出参加专项培训,对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鼓励积极参加玛纳斯县教研室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如,我们成立了“一对一”培养,对工作三年以内的教师进行基本的工作规范、课程知识、各领域教学法的培训,每学期一个专题,分别由本校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或聘请县教研员来校讲课。

二、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搭建平台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主体参与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教师培训也不例外。我校多年的经验表明,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为了突出教师在研修过程中的主体性,我校在研修活动过程中能够尽量克服单纯的我讲你听的简单做法,重视双方、多方的互动与实践。针对学校教师在学历、经历、阅历、教历背景方面的差异,在个性、智力、风格和教养上的不同,从而带来的专业发展上的不同需求,需要我们建立满足教师“自我成长”需要的多层次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搭建平台。

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多年来,我校的师资研修工作一直突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以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也不以具体的方法、技能传授为主,而是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研修的主要内容有:校本培训———师德修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认识)、教师的观念更新(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前沿的信息、教育理论)、业务技能的提高(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基本功、方法、教师升级达标)、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我校的三风一训、校本课程)。

我校一直重视学习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从业务学习的内容安排,到科研课题的选择,再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都始终能够把握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使各项工作具有前瞻性。我校通过大量订阅专业杂志、业务学习等途径让教师了解新理论、新信息,学校电脑网络的普及,供教师查阅资料非常方便。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了不断创新与发展。

其他专业理论的学习、业务技能的培训,除了专门的业务学习之外,我们更多的是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研、科研活动之中。我认为,只有坚持研修目标的整体性,才能使校本研修的工作朝着积极、全面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主体参与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教师研修也不例外。因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孩子、引导孩子主动发展,但我们对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尊重有多少呢?如,观摩课前我们常常手把手地帮助教师备课,这无疑多多少少地对教师的发展造成障碍,我们总觉得教师转变观念有困难,其实,难就难在我们总在教给教师东西,而不是让教师自己思考。要培养开放式的、具有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要用新的研修理念和方法,建立开放式的学习机制,为教师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搭建平台,挖掘教师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经验表明,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我们通过组建各种研究小组打造一个共同成长的合作平台,让不同层次的老师在共同的研讨中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创生。

如,我们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形式,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主体性,每位教师根据备课的内容和要求既承担着“主”任务,同时承担其他“副”任务,侧重点不同。在备课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可以提出问题、补充同事的发言。教师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了,教师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火花。

过去,我校的课题研究一般都以领导申报、组织,教师参与研究为主。我校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出发,鼓励教师自主申报课题。因此,目前我校有15位教师分别申报了州级课题。使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变成了教师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三、研修的反思与实践、成果

我校在组织研修活动过程中,也有效地运用了“反思”,引导教师积极生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主要表现在:

1. 通过反思促进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

让教师经常观察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为,引导教师主动与教育观念对照,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效果。通过反思的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更新”水平,以促进教育观念不断向教育行为转化。

2. 通过反思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我校的教科研课题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边实践、边反思,不断调整计划及措施。每个课题都能定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都能进行回顾、评析、总结,并找寻问题的对策,这种课题研究中的自我反思、共同反思的方法,成为培养教师队伍和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经验。

3. 通过反思提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我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时,教师就开始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对每天开展的活动进行反思,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及时记录效果及分析。如今,教师这种每日反思的习惯,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在提高自身“了解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更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视阈:校本研修设计的新途径 篇3

【关键词】课程规划;顶层设计;课程视阈;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30-02

【作者简介】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教师。

目前,多数学校都很重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发展,还可以推动学校发展,可以说,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中成本不高、操作简易、见效迅速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随意,方向不明。

由于对校本研修的目的、意义、要求等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思路不清,过程的安排缺乏条理,活动没有系统性。其实,开展研修前就要思考:这次研修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开这几节研讨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次活动与上一次有何关系?与下一次活动有何联系?一学期需要开展几次校本研修活动?分别研修什么?等等。在校本研修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期待通过开几节课、听几场报告、看几本书、做几次培训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应变革学校的培训方式,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校本研修目标明确,内容系统而有效;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

2.视野狭窄,收效甚微。

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问题,但主流却常常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虽然实在实用,但往往视野不宽,主要集中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上,研修目标主要指向应试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学科成绩的改善,比较功利和短视。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校对校本研修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导致校本研修与学校整体工作无法有效整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目标等关系不紧,校本研修与学校问题的关联度不大,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

以上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校本研修缺乏整体思考和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呢?此概念源自于“系统工程学”,意思是从高端开始的总体设想,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包括选点、规划、实施和评价等。

那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呢?如何从课程视阈进行思考呢?

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用“课程”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项工作。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内容、规划和进程,校本研修也具有这几个要素,所以把校本研修当成课程来看是完全可以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序策划和逐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建构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个性的校本研修课程。

在操作方式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来规划,从课程理念、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体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点规划。

选点,即确定校本研修课程的起点。可以从“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入手,对学校及其校本研修进行定位与再认识。对学校的师资状况进行诊断,对学校的研修现状进行把脉,为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做好前测工作,选定研修的起点,保障研修的有效性。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它是一所城市初中,办学理念是“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课程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基于学校情况,近年来在校本研修方面进行了系列规划和探索,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每学年确定一个研修重点,这就是“我要到哪里去”。例如:

2012-2013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理解力。2013-2014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重构力。2014-2015学年,重点是“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这一系列研修设计,目的在于,让教师从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个课程工作者,能拥有一定的课程智慧。

基于以上情况,学校提出了“三叶草”校本研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团队,“三叶”分别代表教师的课程理解力、课程执行力和课程重构力,也暗含“师德课程”、“视野课程”和“师能课程”,使教师成为“三馨教师(厚德、博学、专能)”。学校把教师发展作为校本研修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建构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研修课程。并注意四个“结合”:即实用性与学术性结合,学科课程与学校特色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面向部分培训和面向全体培训结合。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结构,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可以促进科学管理。

2.课程实施。

课程“去哪里?怎么去?去哪里?”探究的是校本研修的重点与方向,“怎么去”思考的是校本研修的方式方法。

(1)校本研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了三个层面的校本研修。校级主题研修,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领导力;组级校本研修,重在提高研修课程的执行力;校本特色活动,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影响力。每次活动都精选研修点,精心策划研修活动,用心编制研修材料,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成效。这样的专题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改变着学校的课堂。

(2)校本特色活动。主要包括基于研修主题的专家讲座、读书交流、演讲展示、参观学习等,目的在于引领、夯实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追求是校本研修的内核,它决定着校本研修的方向与内容。因而,校本研修的选点显得尤为重要。但“点”毕竟是“点”。如果学校只能在“点”的层面进行研修,势必会导致教师能力素养的不系统,影响研修效果。所以在设计研修活动时,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注意由浅入深地把一个个相关的、类似的“点”串起来,做到“连珠成串”,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体系。

3.课程评价。

校本研修的目标主要有两条,一是促进教师发展,二是推进学校的发展。怎么来评价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度呢?这就需要建立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可采用定性与定量测量相结合的办法。

定性测量只要知道一个物理量的性质即可。定量测量不仅要知道变化趋势,还要确定出具体的量,即谁增加多少的时候会使另一个增加多少,进而得出确定的比例关系(或者是函数关系)。

第一,评价校本研修到底有没有促进教师的发展。可以先围绕“教师发展”确定几个测量点,如区级以上骨干数量增长幅度大、教师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撰写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篇幅显著增加、市级以上课题立项数量增长快等等。然后对每个测量点再进行定性或定量测量,如如何定义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进行跟踪测量。具体做法是先制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然后为课堂“建模”,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前测”和跟踪调查,看看教师的课堂变化趋势。

第二,校本研修对学校分层的评价也需要确定测量点,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如学校的社会赞誉度、家长的信任度和师生的自豪感等,再比如学校的教师成长情况,毕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等。

校本研修教学反思报告 篇4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当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用新理念指导实践,才会有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很容易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手足无措。虽然进行个人研修是辛苦的,但苦中有乐,它让我增长了不少教育教学见识,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现将校本研修工作做一回顾,并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

通过校本研修学习,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研修,深刻感悟。

我积极投身校本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校本研修培训,这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苦旅,也是生命与智慧迅即聚核与绽放的过程。我通过课程视频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课程文本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历史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我的研修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四、自主学习,交流研讨。

观摩研讨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五、师徒结对,实践反思。

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六、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个人研修已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本学期,我从实际出发,把坚持个人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努力做到从实践困惑出发,在研修思想的引领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几个月的就要暂告一段落,这此期间了很多让自己受用终生的东西。虽然校本研修活动时间即将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的结束,这只是我新的征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我还要远航。回顾我的研修活动,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需要我去细细的反思。

5校本课程研修总结 篇5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教师首先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其次,教师要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

二、要做终身学习教师

校本研修课程反思 篇6

听了汪主任的讲座,自己恍然大悟,原来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自己也曾做过多次,只不过是没有按照这样严格的格式和高质量罢了。但是,自己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只是不知道叫这个听起来觉得很高难的名字。为了使自己和同事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本次的培训的内容,现将培训过程中记录下的极少的内容整理如下:

一、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

(一)首先理解什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

1、我们所要建设或者说开发的是教师培训课程。不是学生学的课程,而是用于在职教师提高的培训课程,不能一般的理解为校本课程。

2、开发的人员:中小学教师、教师进修院校人员和其他培训者。其中,中小学教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主体。

3、是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开发。要围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培训课程开发。

4、我们开发的培训课程是可以在网络上运行的。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1、探索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途径,使教师在培训课程进程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

实际上是用任务驱动法来激发教师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们在开发培训课程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其中散在的实践智慧进行总结。

2、挖掘教师中蕴藏的巨大培训资源,形成分学段,分学科的教师培训原则课程,实现全员学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内容与规范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选好课程内容。讲什么,讲哪个领域,讲什么问题。

依据教育教学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确定讲什么,越具体越好,越微观越好,具体到课最好。拓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标理解与实践等方面;选择的课程内容要有价值。细化到每个单元每课的具体问题题目,但要注意不能把给学生讲的原封不动的搬出来。要说清:整体地位?大部分人都是怎么上的?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我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操作之后获得哪些效果?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等。总之,选题越细越好。

2、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名称。课程题目要平铺直叙,简明扼要。

有些课程名称具有文采飞扬的特点,没有必要,有的是“浅谈...”、“试论”等都不可以;还有的是带有副标题。如果把正标题去掉,副标题可能会好一些。总之,给大学生讲课,没有文采飞扬的课程,没有说“浅谈...”、“试论”的,更没有带有副标题的。另外,经验体会累的题目也不可以。比较好的题目比如“儿童诗欣赏与创作”、“小学生作文技巧指导 ”等。

3、要明确培训的对象。

4、明确培训目标,让培训对象学完后能达到培训目标。

5、明确课程长度。以4学时为基本单位,所以叫微型课。如果4学时讲不完,可以4学时为基数。

(二)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框架

1、课程概述(讲稿、讲座录像)

讲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概念界定或问题提出(背景、研究状况等)目的意义、实施策略、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或预期效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要注意文体,用课程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允许有探讨,但是引导大家思考。注意千万不要念或背讲稿。尽量找一个号得环境。注意艺术性。时电子文本和录像光盘。

2、课例或案例(讲座本人或合作者的实施过程录像及评点等)

3、相关资料(阅读材料、课件)

4、作业与讨论(设计研讨题目、作业,组织互动探究,学习效果简评等)

校本研修课程反思 篇7

先当学生, 就是要学会专业化学习, 教师专业化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校本学习 (研修) 。近几年, 学校尝试以教育叙事交流与教师读书分享活动为路径, 走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成长之路, 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 进而也改变了成长方式、教学方式,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一、专业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途径

学校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打造敬业型、活力型、研究型、骨干型、专家型教师团队。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首要途径就是让老师们学会专业化学习。一是充分发挥市级学科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课改专家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他们带头上研修课、给老师们做专业发展的培训讲座、担任读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或核心发言人, 带头读好书, 以带动全校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二是丰富研修组的职能, 把过去教研组单纯的教育教学研究延伸成为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育质量的组级活动。组员的读书成效如何, 成为衡量研修质量的重要依据。三是改进原来教研、培训的分离状态, 确保读书时间。学校要求各研修组每周开展一次集中研修活动, 或听课、评课, 或读书交流, 或上网查找教育教学资料。为了便于落实, 学校将研修组的活动上了课表, 并规定节次, 计入工作量。四是创造性地进行集体研备, 上传电子教案, 形成教学资源库。这种大胆改革, 目的是有效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 把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让教师把精力用到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上来。

经过不断努力, 教师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从老师们所写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 一是质量高, 好多老师都能写一篇优美的教育散文和教育叙事;二是数量多, 我校三十来位教师, 文章已编成了几十本专集。

二、教育叙事———草根经验的智慧提升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它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发生的教育问题, 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教育叙事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平凡的, 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 而这些点滴的细节构成了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 但这些“点滴”并不会自然成为学习资源, 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 而不对其作深入的思考, 那么即使有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 也许只会是一年工作的几十次重复。作为管理者, 要引导教师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并提供平台让他们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真切体验记录下来, 把反思成果呈现出来。于是, 便产生了“爱, 令他自信;关爱从细节开始;我被学生投诉了;小天才变形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花开很美, 等待花开更美”等优秀叙事性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教师不断完善、变革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叙述与反思。尤其是一篇名为《蝴蝶》的教育叙事性案例, 让人看到了教师用心育人的生动情景, 更让人在倾听或品读中自觉反思自我行为。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美文吧:

蝴蝶轻扇彩翼, 翩然起舞, 轻盈地徜徉于花间, 成为春天里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可是, 大家眼里的胡蝶却一点也不美丽:个头矮矮的, 身材胖胖的, 做事拖拖拉拉的;成绩不算好, 书写潦草, 有时还不交作业。教了她半年多语文课, 这不起眼的小女孩在我心中还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直到有一天, 一篇日记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那天空堂, 我一如既往地批改学生的日记, 改到胡蝶的日记时, 只见她写了家里有三朵玫瑰, 她把三朵玫瑰全带到学校来, 插在她们小组的花钵里了。写得依旧是那么短小, 那么平淡, 在我心里依旧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后来, 我又看到一篇关于三朵玫瑰花的日记, 那是和胡蝶一个组的刘怡璐写的, 她在日记中写到, 早上, 胡蝶带了三支玫瑰花, 插在她们小组的花钵里,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 几个男同学围在窗台前赏花, 闻香。可是当大家知道这花是胡蝶带来的后, 却一哄而散, 教室里的胡蝶也由高兴变得落寞。落寞的眼神刺痛了刘怡璐, 她把这事记在了日记里, 记下了她的不平, 记下了她的不解。落寞的眼神也刺痛了我, 原来, 胡蝶把三朵玫瑰花带到学校来是要和大家分享的, 她不计较过去大家对她的态度, 她只想让同学和她一起分享美, 多淳朴的孩子啊!于是, 我在班上念了刘怡璐的日记, 我想让大家知道, 我们班有这么愿意分享的同学。

之后, 我开始留意这个不起眼的小女孩了, 她还是那样不急不缓, 有时手里拿着书本或作业, 有时是一幅未完成的十字绣;在小组学习时我发现她也爱发言, 神态是那么平和;日记还是写得不长, 但书写明显是认真了, 日记质量比过去高了。直到上周的某节语文课, 她上台展示, 没想到她竟然是她们组的中心发言人。我心中着实为她捏了把汗:怕她怯场———语文课上, 她可从来都没主持过展示啊!可没让我想到的是, 她依然是那么不急不缓, 依旧是那么平和, 落落大方,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她的表现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她还是一如既往地面带微笑, 可是我看得出来, 她很开心。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她在日记里为小女孩写了一首小诗, 小诗里流露出她对小女孩的同情, 表达了对小女孩的关爱。在展示评价补充质疑时, 我看到了她想举却没有举起的小手, 我想, 还是不太自信吧。于是, 我让她展示了她写的小诗, 她还是那么不急不缓地, 却读得感情充沛。她又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从同学们的掌声中, 我看到了同学们对胡蝶的认同, 我看到了胡蝶的努力, 我相信, 总有一天, 胡蝶也会轻扇彩翼, 翩然起舞, 如蝴蝶般轻盈地徜徉于花间, 成为春天里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真实的案例存于我们的课堂内外、师生之间, 深刻的反思源于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对生本的关注。案例促使我们反思, 反思又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这就是教育叙事, 一种能打动人心的校本研修模式。老师们在育人的同时修己, 在成事中成人, 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自己的生命活力, 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从而让教师能感受到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无不归功于教育叙事研究。2005年, 学校的教育叙事经验在吉林省召开的全国项目会上进行了交流。十多年过去了, 我们的教育叙事研修依旧充满活力, 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老师, 惠利了上千的学生, 也成就了我们的学校。十年, 如果按一学期一次交流, 一次30篇文章, 一篇文章1500字计算, 我们在十年里原创了600多篇教育故事, 高达90万的文字真情流淌。花小教师享受着教育叙事, 也成就于教育叙事, 10年里, 教师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发表文章300余篇, 各级获奖文章400多篇。

三、教师读书交流———名家智慧的精神反刍

春日的一个下午, 学生离校, 校园里顿时安静下来, 学校大会议室里却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老师们正手捧教育名著专心阅读。

54岁的曾平老师是一个典型的慈母型教师, 她在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著作之后, 用优美的文笔写了一篇《为了梦中的那支桃花》。在文章中, 她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古时候欧洲的一位国王, 把自己从阿尔卑斯山采下来的一支桃花作为最高奖赏献给了自己的老师。最后, 曾老师深情地写到:“李老师的书很值得一读, 我会认真地去读, 去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我相信我梦中的那枝桃花不仅仅是一枝, 而是一束, 甚至是一片桃林。”其实, 曾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每一天都在聆听花开的声音, 是在与李镇西老师的对话中, 曾老师才有了自我价值的发现, 更让她一次次感受了做一名老师的喜悦。

舒晓珍老师这样“解读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李镇西的最大魅力源于他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他认为:教师应“做有童心的教育者”。正因为如此, 他能和学生一起去郊游, 捉迷藏, 堆雪人, 打雪仗, 他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和学生一起躺在雪地上, 用人体摆成“一班”的艺术字, 也正因为李镇西的童心使他与学生之间忽略了年龄的界限, 拉进了彼此距离, 走进了彼此的心灵, 因为童心, 使他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无不充满了浓浓的浪漫情怀。李镇西的魅力还源于他爱学生, 他认为“爱只能在爱中去培养”, “教育的过程的应该是充满人情味的过程。”他认为“爱心是教育的前提, 但不是教育的全部, 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虽然, 我们也常口口声声爱学生, 但是, 有多少人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有多少打着“爱”的旗号, 却在伤害学生的心灵的事例呢?又有多少教师像李镇西那样真正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很惭愧!

李毅老师读书的体验更深刻:读到《蓝天下的学校》、《我们到劳动的世界旅行》、《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冬季活动和欢乐》这几个小故事时, 我分明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们在蓝天下游戏, 在田野间奔跑, 在树林里倾听, 这里才是孩子们最为快乐的课堂, 我忽然觉得, 作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再看看我自己, 每一节课几乎都是孩子们关在教室里, 让他们端端正正的坐好, 记下每一句我强调的话语, 同样我的学生们也学到了知识, 但他们并不快乐, 为什么我就不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让孩子们快乐呢?因为我怕, 怕教室外的世界抢走了我的威严, 因为我懒, 懒得去精心的准备和策划, 因为我没有真正的去关心孩子们需要什么?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我一边为故事中的苏霍姆林斯基所打动, 也一面为自己汗颜。

另外, 教师还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确立了各自的学习“专题”。有的读了崔相录的《研究中学习》, 想到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的读了卢梭的《爱弥尔》, 想到做一个受学生信赖, 令学生难忘的教师;有的读了黄全俞的《家庭教育在美国》, 想到“望子成人”比“望子成龙”更重要;有的读了李镇西的《走进心灵》, 想到了教师应该如何《向学生学习》……

读老师们的文章, 那一字字一句句, 带着教育大师们的思想精华, 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真情;那一篇篇深刻的自我反思, 说出的是困惑, 道出的是不足, 在反思中, 老师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那一个个全新的教育理念, 是自身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大家理论的碰撞火花;那一个个鲜活的育人案例, 走近的是学生, 沟通的是心灵, 交流的是情感。

教师读书活动是我们学校一轮不落的太阳, 读书交流是全体教师一道独特的精神大餐。这是我校为打造“书香校园”而开展的活动之一。学校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名著, 并联系实际完成不少于4篇读书心得, 每学期在学校进行一次分享。为促进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 一是创设优雅的读书环境, 提供读书条件。学校建起了温馨怡人的教师书吧, 清雅舒适的阅读环境、各类图书、多样茶饮……让人觉得原来读书绝不再是悬梁刺股的悲壮, 同样有闲适愉悦的享受。二是营造宽松的读书氛围, 让教师养成边读书边反思的习惯, 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表达出来。三是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花小微讲堂。人人都可以走上台, 或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或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这个活动推出以后, 立即引起了老师们的兴趣, 有的几乎是一口气读完2万多字的著作。学校制作了“静待花开”读书文集将优秀读书心得展示出来, 学校网站收录教师优秀作品150余篇。读书交流, 让老师们在书海中畅游, 让书香在校园中弥漫。

四、书香校园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营造书香校园, 给老师们带来的收获是丰硕的。其中之一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倍增, 对教育事业更加热爱, 真正把教育事业当成了自己终身的追求,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正如李春霞老师所写的:花坪小学是一个大花园, 其中有绚烂的木槿、娇艳的玫瑰、纯洁的百合、芬芳的腊梅, 也有朴素的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野花、倔强的连花都算不上的狗尾巴草, 他们都有开放的理由, 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丽。我愿作这花园的守望者, 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 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地等待每一朵花的精彩绽放!

由心灵的反思到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 是老师们最大的收获, 唐昌翠老师这样感悟道: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品德后进生, 特别是班主任, 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也许这积极因素对于很多人来讲不屑一顾, 但这却是他总体中的“闪光点”, 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 捕捉这一“闪光点”, 尽管有时还蒙着一层淡淡的灰尘, 轻轻的拂去, 调动它, 利用它, 让其闪亮起来, 它将会成为学生克服自身消极因素的内部动力, 成功改变学生自身道德面貌的“星星之光”。真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追求。

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中, 在与名家对话中, 在与同伴互助中跨越式的发展着、成长着。学校先后产生了一大批自己的名师:省级骨干教师1人, 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 宜昌杰出校长1人, 县、镇级骨干教师 (班主任) 11人, 入选县级培训专家团队2人;80%的教师在各级上过公开课、示范课;100%的教师的论文能在各级发表或获奖。教师的发展促进着学校的发展, 学校近几年荣获各类集体奖励108项。

近几年, 学校接受了来自省内外多个兄弟单位的学习与观摩, 他们的共同感觉是处处能感受到教师成长的氛围!来自咸宁嘉鱼的老师们观摩了教师的教育叙事后, 由衷感叹:这样的研修方式让人震撼……;来校挂职干部肖远新主任在聆听我校读书交流后写到:“花坪小学是我梦中的花园, 是一个能听见花开的地方。走进花坪小学正好赶上教师读书活动。读老师们的文章, 如在春风的沐浴中欣赏一曲曲优雅的音乐, 让人情不自禁的陶醉, 让人不由自主的附和……”

校本研修课程反思 篇8

从高考复习的角度看,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本教学进度很快,古代诗歌教学前松后紧。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诗并不难懂,但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答非所问、寻章摘句等问题比比皆是,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鉴赏能力不足、教师教学不得其法的因素,更有现行教材与复习资料的严重脱节、复习资料编写本身又很散乱造成的因素。

鉴于以上情况,古代诗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就应时而生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许多人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现将本人的一些做法和反思呈现如下,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开发原则

1.继承性原则。建国以来,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也是常改常新。多少年来,无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提取古代诗歌的精华,传承古代诗歌的教育,呕心沥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因此,作为刚刚起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这笔丰厚的财富,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努力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2.创新性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肯定了课程模式创新、教材编写多样、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改革成绩,提出了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力求在古代诗歌教学的内容、结构、方式上有所创新。

3.实用性原则。当今古代诗歌的教与学,很多时候是教师苦讲、学生苦听、作业苦做、考试苦蒙。“出力不讨好”,成了许多师生的共同感受。课本、读本、配套练习、复习资料各成一体,教与学都难以把握。据此,本人编写了上、下两册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读本》,试图在内容编排上全面、系统;在训练上有提示、有解析、有考查标准,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参考书和学生应对考试的好帮手、终身学习的好资料。

二、开发内容

1.加大古代诗歌诵读鉴赏的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目前,人教版《教科书》和《读本》选用了约100首古代诗歌,内容丰富,诗人众多。可是,从实际教学和考试来看,这些还远远不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拓展——一堂课、一黑板、一身灰,有的老师寄希望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赏”到的古代诗歌也就是摆在眼前的那些而已。所以,应该把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代表诗人风格,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具有可比性的诗歌选入到校本课程中来,给师生提供可供拓展的丰富材料。当然,这里所说的“量”,不是“滥”,而是根据一定的鉴赏目的、鉴赏主题、训练要求所进行的既典型又广泛的选用。

2.理顺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知人论世探究诗人思想感情的成因。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理想,症结还是在于没能把握住时代变化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要适当引入诗歌发展简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看那个时代的诗歌。了解了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诗人的性情、主要经历,就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情感。

3.加大经典诗评的容量。就目前的课本而言,多数是注释,少数是诗评。就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方法、表达内容而言,都很缺乏。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时已下了大量的功夫,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情趣和体味,但要他们表达出来,也常常是只言片语。所以,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经典的诗歌鉴赏范文。一则可以在课下静心玩味,体悟诗意;二则可以学会用“行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心得。诗评的选用,可以针对某个时代,也可以针对某一诗人、某类诗或者某首诗。

4.精心设计鉴赏练习题。听而不写为白,学而不练为空。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要有针对性。除传统的练习形式外,可加强朗诵、讲述、改写等审美性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鉴赏选择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增长鉴赏知识;充分利用名家诗评来设题,如“怎样理解《唐诗训解》和《唐诗别裁》中对李白《越中览古》诗格的‘不可多得和‘独创”之类;对于传统篇目的设题同样可以别出心裁,比如大家熟知的《蜀相》,一般重在鉴赏一“空”一“好”,但也可以设此一题:“对诸葛亮的称呼可谓很多,而此诗开篇为何要独称‘丞相?”

5.高三复习阶段,注重针对性训练。本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是注重了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将高考试题从试卷省份、诗选数量、 体裁、作者、出题量、分值、考点分布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并予以综合分析。同时,根据考察的角度——关键词语、意象、语句、想象和联想、思想感情、景与情、表达技巧分门别类,解析回答,进而明了高考题的命题意图,使学生能够把握答题的一般要求,做到一语中的、表达到位。二是将常用的意象、艺术手法、鉴赏术语和常见的思想感情、答题程序等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既可以将它作为资料来查询对照,又可以通过练习熟悉相关鉴赏知识。三是从收集来的往年联考、模拟等题中精选一些试题,来检测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开发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提供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它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还需要开发者做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要有一个积极肯干、团结协作的开发团队,营造一个较为有利的开发环境。一方面,我们自身的条件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我们尽管对统一订制的教材和资料心有不满,可真正改起来却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找几个志趣相投、善于协作的同事来共同完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缺乏经验,虽然较之以前有所提高,给了一些理论指导,提供了一些物质条件,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多争取一些有利条件——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相关的硬件条件、有效的合作机制、校内外的交流学习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

第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从编写的内容上讲,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传统课程之外的拓展提高;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时时有反思、常常有改进,最终形成一本受师生欢迎的校本教材。

第三,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现行教材的编写有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如果另起炉灶、求新求异,效果未必就好。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充分利用,一心超越典范的赏析,很可能出力不讨好,而应该充分吸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法,加以提炼和整合,应用到本课题的开发中。编写出的资料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师生使用,以征求广泛意见,不断地改进完善,一蹴而就的想法万万要不得。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一旦干起来,就得全身心投入。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仍要尽心尽力地干,争取条件地干,注重成效地干——“天道酬勤”,相信我们定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篇9

——《校园植物标本的制作》 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能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开设的《校园植物标本的制作》一课之后,教后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设计中的成功之处

1、使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学基本知识之后还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了生活技能;

2、提升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3、弥补了统编教材某些教育功能的不足,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

4、初步掌握了制作标本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反思后的不足之处

1、制作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制作的标本质量不高。教师应作指导,做一步让学生也跟着做一步,压制时强调要有压力,放在阴凉通风处,勤换纸,这样制作的标本才符合要求,标本的质量更高。

2、很难作到对每个学生每节课或某一阶段课堂的综合表现给出及时客观、有引导性和过程性的评价,出现了课堂评价的客观困难;

3、由于没有发给学生“学材”,学生无法预习,在个人兴趣的支撑下学生们大多上课听的认真,敢于动手,“乐”在其中,但不爱记笔记,到后面临考试的时候对很多内容就早已淡忘殆尽。

上一篇:北师大语文小升初知识点下一篇:美化校园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