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1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县农机化发展势头强劲,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25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14226万元。耕整地配套农机具1.1518万台(套),联合收割机242台,插秧机35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7137台(套);农机购置补贴从2005年几万元中央补贴资金到现在的550万元中央资金,补贴机具也从十几台(套)机器增加到现在的两千多台(套),兴国县农机化发展实现了新飞跃;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和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机来完成,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3机耕面积33900公顷,机插面积3000公顷,机收面积23152公顷,全县水稻机耕、机插、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69℅、4.2℅、41℅,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06℅。

二、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规模经营受限。一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田块划得更细,种植品种多样化,插花田随处可见,既不利于机械的通行,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严重制约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二是油价偏高。受市场因素影响,燃油价格一直在高位,有时还会出现燃油供应紧张局面,致使农机作业成本剧增。虽然现在国家将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纳入了农业

综合补贴,但它是按田亩直接补给农户,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却得不到补贴,致使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受挫。

(二)、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有待提高。有些适应山区丘陵地带使用的农机具,但价格偏高,补贴金额又有限,如:一些小型的半喂入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田间道路越来越小,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和维修网点少,农机出现故障后,往往要等到生产厂家的技术员来维修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机械利用率不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农机具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缓慢。一是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只有5家注册,农户入股的资金少,没有形成整组或连片入社,土地经营规模不大,机械化作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够明显。

三、发展农机化的建议

(一)、制定政策对农田作业所需燃油供应上要予以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机户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根据各地区情况,适当调整农机品目的补贴比例,使农民买得起自己所需的农机具,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三)、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建立农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围绕我县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利用农机服务粮食、果树、蔬菜、烟叶等四大产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发展全程机械化,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场所。

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激发,农机化活力,推进,农业发展

0 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间, 国家制定实施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基本构建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政策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标志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支撑, 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确保粮食增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靖宇县农业和畜牧局针对现代化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产生的强劲发展需求, 制定出了一整套适合本县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的方式方法, 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丰富的生产手段、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活力,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历史的客观必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 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地带动模式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由农业传统种植模式向林果业、药材业转变。靖宇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 气候冷凉湿润、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四季分明, 有着丰富野生林果和中草药材资源。蓝莓、山葡萄、五味子、树莓等野生浆果非常适合生长。以园参、西洋参、林下参、天麻、蒲公英、龙胆草、返魂草、平贝母等为主的地道中草药材, 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及天然无公害的成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进入平常百姓家中并远销国内外。面对市场的需求, 靖宇县政府通过对外宣传, 招商引资, 政策扶持等方法积极推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引进了以吉林东北虎药业、正旺蓝莓、吉林修正药业、中国皇封参集团、北京同仁堂、吉林通宝药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在三道湖镇和赤松乡建设万亩优质浆果种植示范区, 至2013年底, 示范区内野生浆果种植面积要达到12 000亩。以龙泉镇建设万亩长白山地道中药材种植示范区, 至2013年底全县利用农机开垦中草药材示范区面积达到了3000亩。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结合全县各乡 (镇) 特色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特点, 充分发挥新型农机具的作用, 积极引进和改革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和培训农机技术人员。根据种植方式改进机具, 先后研制出适合特色农业使用的等距离起垄犁、机械精量播种器、中草药材采收机等适用性强的农机具。从开垦荒地到深松整地起垄、精量播种、采收全程农机机械化作业, 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合理利用农机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为全县大面积发展林果、药材种植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全县各镇农机基层站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业生产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地, 将农机化先进技术和机具, 优先集中在示范基地上应用, 并定期召开农机作业现场会, 推广普及先进农机技术, 利用农机具搞特色农业生产, 充分发挥农机化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 带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及农机作业生产技术在全县各乡 (镇) 特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得到又快又好发展。

2 发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是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是农业生产发展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的重要途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现象日益严重。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发展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农机化对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 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出新型农业主体, 从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机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现代农艺技术集成应用规模推广的物化载体。发展农机合作社, 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集约化生产, 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

3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管理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管理是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坚持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头戏”, 摆上更加重要位置,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靖宇农机管理总站根据各辖区农机具装备情况, 成立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 (点) , 实行农机跨区作业, 逐步扩大代耕方式合作, 由目前一家一户的代耕向整村整乡代耕推进。做好有关市场信息的整理、汇总工作, 根据跨区作业的进度和机具到位情况, 及时更新作业市场信息, 及时向参加跨区作业的中介组织和广大机手、域内 (外) 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这几年推广的土壤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统防统治、田间管理等先进农业技术, 都离不开农机社会化服务, 并且作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根本目的。另外, 靖宇农机管理部门积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机“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 把“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列入全县农机化工作重点之一。实践证明, 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是农业技术集成化应用的物化载体, 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把机具补贴发放工作做好、做实, 达到购机户满意。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措施, 成立了专门机构, 任务落实到人, 明确具体工作任务, 及时、准确通知购机户领取机具的地点、办理手续等事项。机务人员严格按照发放程序为购机户办理手续, 做到热情服务, 确保购机户及时领取到补贴机具。同时, 积极加强与财政、金融、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力度, 争取扶持政策, 重点向农机专业户、农机服务组织倾斜。

林西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 篇3

【关键词】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

林西县是一个农业县,全县拥有耕地面积80000多公顷,拥有农机总动力25万千瓦,农机总值2.2亿元。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各类农业机械,尤其是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新式农机具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生力量。

1 全县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到36家,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覆盖面达到全县乡镇总数的80%,吸纳社员4423人,注册资金总计4340万元。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4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6台、小型拖拉机132台、配套农具397台(套),配套比为1∶1.6,联合收割机1台。年完成机械化作业总量达40万标亩,年农机作业收入达2934万元。建设农机“大院”36个,其中标准“大院”4个,建设面积2.33万平方米,建设办公室、活动室、修理间、场库棚125间0.3万平方米,机具停放场36处2.03万平方米。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培育,农机合作社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林西双赢农机合作社2009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2年被国家授予首批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统部镇的金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吴宝全被国家农业部2010年授予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

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2.1 能人带头型

由农机能人、经纪人牵头,联系种粮大户、农机手、农民等自愿以机械、土地入股形式组建农机合作社。

2.2 农机大户牵头型

由农机大户发挥自身机具多、服务能力强、作业范围广的优势,吸纳农户、机手入股组建农机合作社。这种类型是目前的多数。

2.3 村委会主办型

主要依靠村集体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些村一般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建设资金主要靠村委会筹措,由村干部领办,联合本村农机户成立的农机合作社。这种类型合作社的特点是村干部有带领农民勤劳致富的强烈责任心,村集体有一定经济实力用于扶持合作社为本村开展农田作业,而又不以赢利为目的。

3 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与经营模式

在经营管理上,合作社从设立之日起,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成立了社员大会及社员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内部设置了办公及财务室。通过组织召开社员大会,讨论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制定了工作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形成民主决策、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利益分配机制;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在经营模式上,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采取社员以农业机械、自有耕地入股、承包农户土地和给农户托管土地(代耕代管)三种形式,并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原则,制定了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并开展了以玉米、马铃薯、甜菜全程机械化生产为主,葵花、杂粮杂豆等作物为辅的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服务。在利润分配上,谁多劳谁多得,按作业期合算,年终分红。

4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4.1 有利于创建和谐新农村

合作社通过承包、托管土地的方式开展农机作业服务,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又办不好的事情,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五十家子镇千户同心农牧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机分社面对现在土地利用率越来越低,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年老体弱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怎么会有多余的经历去打理土地的现状,农机分社积极充当起了“土地保姆”的角色,瞅准这一机会,与缺少劳动力户签订代耕代管合同。农机合作社向社会公开收费标准,并做出服务质量承诺。不仅让荒废的土地焕发新的活力,还可以通过科学种植,增加农作物收成,也让外出打工人员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创业、挣钱,实实在在的增加农民收入。

4.2 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相对单一农机户而言,合作社无论在装备水平、作业质量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统一作业标准和统一开展耕、耙、播、收,能够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有的还联合起来,既开展农田作业,又从事维修、工程修路等其他业务,不仅扩大了服务领域,开展多种经营,统部镇金土地机械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农机局的指导帮助下,合作社理事会2010年重新理思路,探路子,将合作社的运转步入正轨。为此,该合作社确定了自己的服务范围:一是机械化开发农田;二是机械精细化作业;三是机械化铺设光缆、电缆、开沟、铺线回填一次性完成;四是农业产、购、销服务;五是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服务。金土地机械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运转,合作社由建社当初的14户,发展到合作社现有各类农机具18台,入社成员63户,辐射带动农户90余户。合作社现有土地58hm2,其中承包土地34.5hm2,入社土地23.4hm2。

4.3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以往,农机户多为“单打独斗”,独自外出作业。有了合作社后,农机户“抱团闯市场”,由专人负责寻找作业市场,联系作业项目,为社员和机手增收创造条件。从调查情况看,社员入社后,农机作业收入比以前“单打独斗”时提高1/3。另外,合作社的规模经营使更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

5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5.1 宣传发动与培育典型相结合,提高合作社建设标准

自2008年全县确定了重点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方向后,县农机局制定了《林西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措施,组织人员分组、分片深入基层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在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发展前景后,统部镇统部村村委会副主任任宇决定带头建一处标准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本村的22户农机户,将自有农机具和土地以入股和托管土地的形式,于2008年7月10日成立了林西县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林西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了培育好典型,县农机局组建工作组对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规划设计、制度建设、经营机制、收入分配、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跟踪指导。经过四年多的培育,双赢农机合作社由22户增加到现在入户股东达到 180户,社员518人;注册资金由86.86万元增加到358万元;场库棚建设由70㎡增加到873㎡,办公场所由60㎡增加到150㎡,2011又新建了社员食堂、社员浴室等服务性设施。生产作业服务范围由本村扩大到周边乡镇和友邻旗县,服务功能由单纯农机作业发展到农机具租赁、生产资料购销、农产品销售和农产品生产订单于一体的规模化经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2009~2010年承担了自治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圆满完成,取得了显著效果。生产的马铃薯在工商部门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薯之源”牌马铃薯远销北京、天津、河北、呼市等地,打入了大中城市的蔬菜市场。对于等外的马铃薯自己又上了一条加工淀粉、粉条生产线。在典型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取得了良好的典型引路效果。

nlc202309041152

5.2 政策扶持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推动农机合作社发展

在抓好双赢农机合作社的同时,农机局加大力度推进全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先后组织多次现场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9月召开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促进了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发展上采取了政策扶持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对农机合作社进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用好用足,做到用多少补多少,推动了农机合作社机具装备的优化升级。二是对全县农机合作社建设成绩突出的实施重奖。林西双赢农机合作社和千户同心农机合作社连续三年获得了县政府重奖。三是搞好建设机制创新,在总结双赢农机合作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县农机合作社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推行了“三种经营形式”、建立“四个保障组织”、实现“五个统一”。

三种经营形式:第一是以土地入股形式,合作社给入股社员每亩一定数量的现金作为保底,在此基础上,按实际收入计算,超出部分的利润70%分配给社员,30%留给合作社作为积累,此形势非常有利于土地流转;第二是承包土地形式,合作社以一定的价格一次性承包农户的土地,农户不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解放了劳动力,农户可以打工就业;第三是托管土地形式,农户的耕地由合作社代耕代管,农户支付机械作业费用,收入归农户,此形式非常适合劳动力少或现在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家庭。三种经营形式,满足了不同农户的需要,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户收益。

四个保障组织:第一是管理调度组,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和作业调度;第二是作业技术组,负责合作社所有机械的生产作业;第三是生产供应组,负责合作社生产资料的采购;第四是经纪人组,负责合作社农产品的销售。四个组织的协调配合,提升了合作社的管理效能。

五个统一:一是根据生产要求,统一由合作社供应组负责引进优质种子和农资;二是由合作社生产作业技术组负责,根据农时,统一进行标准化作业;三是按照作物农艺技术规程,合作社统一进行田间管理;四是统一作业调度,由合作社管理调度组负责,按生产季节提前做好生产计划及生产时的作业调度;五是统一销售,由合作社经纪人组负责,按市场最高的价格联系外地客商前来收购。五个统一,确保了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效益。

5.3 集中开展技术培训,使新机具和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在发展中,县农机局始终把开阔视野与技术培训摆在重要位置。组织科技人员对农机合作社进行操作、维修、管理、财务等知识培训,带领合作社人员参加各种新机具新技术演示会和外出考察,开阔眼界。以双赢农机合作社和金土地农机合作社为平台,连续两年引进了先进的甜菜生产机械设备,成功地举办了全市甜菜移栽演示会和全县甜菜收获演示会,并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全县甜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新突破,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6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林西县虽然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建设、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辐射面相对比较窄、影响带动小,应对市场的能力还比较脆弱。二是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功能不强,绝大部分是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在其他领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三是规章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亟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标准化建设不平衡、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四是对新机具新技术,特别是一些高性能农机具的操作、使用和维修等方面,尚需不断更新和提高。五是合作社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普遍简陋,建设农机“大院”投资少,需要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投入。

7 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7.1 领导重视,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资金投入

要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供政策倾斜。

7.2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对合作社优先安排项目。上级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机新技术推广、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和资金向合作社倾斜,给予重点扶持。融资方面,帮助合作社适当放宽或降低贷款门槛,为其融资提供贴息等优惠,破解合作社发展上的资金“瓶颈”。

7.3 搞好社员培训

既要加强对社员的技术培训,又要强化对合作社负责人的经营管理培训。要对合作社的负责人灌输新的理念,逐步转变家庭式、作坊式经营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使驾驶员懂技术、会保养、会操作,提高农机田间作业技术,从而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活力。

7.4 建议国家燃油补贴直接补到从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28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燃油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用燃油补贴与粮食直补打捆,按耕地面积直接补贴给农民,农机手用的是高价位的燃油,应该享受燃油补贴而没有享受,相当部分没有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户享受了燃油补贴。农机燃油补贴应该从“一卡通”的综合补贴中分离出来,严格按法律规定把农用燃油补贴直接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

7.5 建议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

目前农村机耕道还比较少,大中型农业机械难以进入田间开展作业,成为阻碍农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积极盼望地方政府和农机部门在搞好农机补贴的同时能够进行农村机耕道项目建设

总之,林西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深信,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种问题将迎刃而解,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林西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农机合作社成为促进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引领全县农业走向现代化。

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4

多年来,青海省农机化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购臵补贴资金逐年加大,农机化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科学快速地发展。

一、青海省农机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

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440万千瓦,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均达到26万台左右,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的配套比为1:1,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11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500多台。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53%。主要呈现六个特点:

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由于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臵补贴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购臵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全省各类拖拉机拥有量26万台,配套机具达到26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全省新增大中型拖拉机0.3万台,达到1.11万台,与“十一五”末相比增长37.5%。特色产业机械持续快速增长。全省马铃薯种植收获、保护性耕作、牧草收获加工、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幅。动力机械与机具的配套比由2010年的1:0.87达到1:1。1 农业机械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功能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明显改善,大中型、优质的农业机械增加较快,区域布局趋于合理,资源利用率在提高,服务功能在扩大。“十二五”末农机总动力达到445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加24万千瓦,增长5.7%;全省农业机械总值达到29.62亿元。

2、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65.09万亩、404.96万亩、203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3%,较“十一五”末提高6.3个百分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该项技术以来,从“十五”末的3万多亩,逐年增加实施面积,扩大实施范围,目前该技术已在我省16个县实施,“十二五”期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75万亩。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多年来采取累加农机购臵补贴的办法,将马铃薯机械机具补贴比例提高到50%,重点补贴发展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该机具的保有量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十二五”末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比2010年翻两番。小麦、油菜等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稳步提高。

3、农机购臵补贴资金投入不断提高。

2010年,国家投入青海省农机购臵补贴资金8800万元,2014年达到10700万元,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900万元。“十二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青海省的农业机械购臵补贴资金为41528万元,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补贴资金9.22亿元。

4、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全省现有经工商部门批准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77个,比“十一五”末增加23家。目前全省农机服务组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生产,凸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社将农机手与作业市场连接起来,有效的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

5、农机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农机化学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牧草加工等项目的培训任务,争取培训资金上亿元,累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万多人。

6、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展顺利。

近几年来,省财政安排资金,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共建立12个平安农机示范县、74个乡(镇)、271个村、6105户农民,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有效减少农业机械伤亡事故的发生,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均在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二)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全省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 其它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但其它粮食作物的马铃薯、玉米等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是我省农机化事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机械化整体水平发展的瓶颈,也是我省农机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

2、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省的有的县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导致一些县农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农机工作裹足不前,给本地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3、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需要进一步壮大规范。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基础条件差,大多数服务组织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形成组织跨区作业的能力,机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二、今后农机化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帮助自己摆脱繁重的劳动,较轻松实现增收愿望。虽目前农业机械种类及产量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一是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初步测算,亩节省人 工5-10人,功效提高8倍以上,亩增产10%以上,亩节本增效600元以上。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包含:种植一体化作业、中耕追肥扶垄喷药作业、灭秧作业、收获或联合收获作业、残膜回收作业。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无人工。

二是油菜和蚕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技术内容:精量播种技术、中耕除草技术、分段收获技术(割晒+脱粒)。能实现亩均节省人工2个以上,提高功效5倍以上,增产5%以上,亩增收节支超过200元。生产全程基本实现无人工作业。

三是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含:行、株间除草、追肥、高效植保、采摘、烘干等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提高功效5倍以上,亩增收节支超过1000元,亩节省人工12人以上。

四是燕麦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技术路线有三条:燕麦鲜草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包含收割、收集运输、揉搓、打捆、裹包等,通过机械化加工,将每吨400元左右的燕麦草增值到800元以上,吨生产成本200元左右。效益明显;燕麦干草生产机械化技术,包括燕麦草调制收获(打破燕麦草角质层,促使快速干燥,保持较高营养成分)、打捆、储存。每吨干草至少增值400元以上。而生产成本每吨不足15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草颗粒加工机械化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将干燕麦草粉碎后添加部分精料后制成草颗粒。燕麦草每 吨增值1500元以上,吨成本不足8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对于调整农机化发展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意见及建议。

(一)建议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发展。

(二)建议对报废农业机械进行更新补贴,加快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减少安全事故和能量消耗。

(三)加大省级农机补贴配套资金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动了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化的发展质量。同时,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示范带动能力强、效果好。

二是完善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有效承载了基层技术推广、政策宣传、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和安全教育等农机管理工作,为基层农机服务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作为农机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把广大机手组织起来,联合起来闯市场,提高了农机的规模化作业程度。

三是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标准化。农机规模化作业和示范区发展,提高了农机作业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起了3处农机化示范区,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四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代耕代种、农田托管、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规模经营,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统一经营向农户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解决农田弃耕、撂荒问题,支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五是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培训平台,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实现共享,增强了标准化生产和协作意识,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农机户以资金入股合作经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减少了一次性投入,降低了农民的投资风险,使农机作业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已经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来,农机作业市场的扩张,技术装备更新,作业模式的创新都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农机专业合社将不断为农民搭建更加广阔的增收舞台。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

按照“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要求,该社实行股份制管理,开展集约化经营和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并面向全市及相邻县市,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农机专业服务。其经营涉及机耕、机播、机收、运输作业、农机修理、信息技术咨询、小型农机具销售等。其利润分配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按股金比例(包括入社股金和拖拉机折价股金)进行分配;二是按出勤作业率和工作效益进行分配,制定统一收费标准和作业金提成,实行单人单机核算,作业收入按10%上交为集体积金,扣除平常正常开支外,其余部分年终按股份进行分红。在管理上,先后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合作社服务纲要》《合作社纲要》《合作社社员管理办法》《合作社机具维修维护细则》《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等5个制度,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农机服务助民富,互帮互助促发展”为主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结对共建”活动。一是推行价格公开制,向服务对象公开承诺耕地100元/亩,收割100-120元/亩,价格低于市场价,使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二是开展帮扶互助活动。党员社员主动与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户结对子,通过“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为困难农户免费提供农机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到目前还只有2家,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主体结构单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青一色的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机插、机耕、机烘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服务明显不足。

三是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厂库棚建设用地短缺,农机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在享受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用电用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仍未能得到落实,或难以执行到位。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明确农机化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合作社为主,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主体,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特别是用地上给予支持,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设施建设,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目前,农机具场库棚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具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亟待各级财政的扶持与投入。

三是依法发展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农机专业合

作社的稳定发展。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工作思路和“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使其有序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初级阶段向规范的高级阶段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宗旨是“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机专业合作社隶属于现代农业企业行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内部管理水平高低,代表着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成熟规范程度。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制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议市级财政将培训经费纳入计划,做到专款专用。

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6

一、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背景

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农民对生产资料、农机新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机化发展机制对农民的农机装备水平、结构以及运用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扩大农机化生产和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农机专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量涌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对各种组织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推动作用。合作社是新生事物,如何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农机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为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我们在宣传指导、扶持和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让农民了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推进农机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二是在合作社组建上,农机部门搭平台,给政策,用优先享受国补资金等优惠政策来引导和扶持。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宣传和推广。组织农民和乡村干部进行学习和考察,互相交流,增加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信心。四是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搞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今年,我区成立农机专业合作10家,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形式基本上都是采用股份合作制。即:各农户以自己拥有的农业机械为入股资产,按照入股的农机资产的多少确定股份利益分配,机具统一管理,对外代耕、代运等作业。自愿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具有独立的法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经济实体。这些合作社共有入股社员70人,拥有各种型号农机具259台,资产总额1709.1万元,主要是机耕、机收和机播作业,随着我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我区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不多,但这些合作社在当地都是很有影响力的组织,承担着主要的机械化作业任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先导作用。一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各家各户的机具组合到一起联合作业,既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买不起大机具又避免了重复购置机具,浪费资源,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二是发挥大型机械作用,提高工作效率。以大型机具为核心,从整地、播种、中耕、植保到收获等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整地和播种效率,保证不误农时,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三是促进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四是加快了劳动力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使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发展养殖业,开办加工厂,外出打工,积极投入到二、三产业发展中。五是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改善了乡风民俗,促进建立和睦邻里关系。

四、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营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只有7家注册,机械化作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够明显。二是国家优惠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大,资本投入机制比较单一。国家财政没有专项补贴,金融部门没有专项贷款,农机专业合作社资金筹措困难,难以继续发展壮大。三是培训机制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上由当地的农机户组成,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管理人员,规模化经营管理和组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受到一定影响,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四是发展比较单一。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是以农田作业项目为主,而进行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的很少,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有待完善。我区合作社多数没有标准的农机库棚、晾晒场地和维修设备,机具保养维修难度大,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具体有效的管理制度,长远规划不足,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五、促进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7

1 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宝鸡市辖3区9县96个镇街, 其中纯山区5县40个镇。截至2015年底, 山区5县拥有农机总动力60.36万k W, 拖拉机14 360台/24.9万k W, 其中大中型5 524台/17.4万k W, 配套农具2.6万多台件;机耕面积6.61万hm2, 机播面积5.37万hm2, 机收面积3.57万hm2, 免耕面积0.65万hm2, 深松面积0.41万hm2。近年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动下, 在大力发展川原地区农机化的同时, 平衡发展山区机械化, 引进、示范和推广适应山区地域和产业特点的各类机械, 促进山区机具总量不断增长, 机具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 突破山区机械化发展瓶颈, 为改变丘陵山区长期以来落后的生产面貌,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 山区机械化仍然存在农机具总量少、机械化水平低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1.1 农机装备结构“五多五少”的问题严重存在

一是人均耕地多, 机具总量少。山区5县人均耕地0.187 hm2, 是川原人均耕地的2倍多, 机具总量占全市的30.2%, 每6.7 hm2耕地拥有的农机总动力、拖拉机台数, 分别低于全市34%和8.7%。二是小型机械多, 大中型机械少。拥有拖拉机14 360台, 其中大中型5 524台, 小型8 836台, 大小比为1∶1.6, 转型缓慢, 结构不合理。三是动力机械多, 配套农具少, 配套比偏低。拥有拖拉机配套农具26 244台件, 机具配套比为1∶1.6。四是单项传统机械多, 高效复式机械少。如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秸秆青饲料收获机、复式深松整地机等新型机具在山区县屈指可数。五是粮食生产机械多, 特色产业机械少。相对而言, 粮食生产传统的耕种收农机具较多, 而果园、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方面机械少, 仅仅使用了微耕机、卷帘机、滴灌等机具和设施。

1.2 机具偏少, 动力偏低, 更新缓慢, 水平低下

宝鸡市山区5县山大沟深、坡陡路狭, 农田耕作劳动强度大, 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十分强烈。然而, 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不尽如人意。山区5县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12年的今天, 纵向大发展, 横向比较慢, 机具偏少, 动力偏低, 更新缓慢, 水平低下。其耕地占全市34%的山区5县, 农机总动力仅占全市的22%, 拖拉机拥有量占全市的30.7%, 配套农具 (2.6万多台件) 占全市的30%, 每6.7 hm2耕地拥有的农机总动力、拖拉机台数, 分别低于全市34%和8.7%。笔者2014年5月曾在太白县调研得知, 拥有耕地38.3 hm2、人口367人的靖口镇大地岭村, 仅有3台拖拉机 (1台丰收35和2台金马50) 和6台深翻犁、播种机等农机具。再就是农机化水平低下。山区5县2015年完成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面积分别为6.61万、5.37万、3.57万hm2, 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为77.3%、64.7%、43%, 分别低于全市21.6、18.2、24百分点, 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为55.2%, 低于全市21.2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最低的凤县, 耕种收及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5.9%、29.5%、18%和32.6%。

2 制约山区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条件

宝鸡市山区面积1万多km2, 占总面积的56%, 山区耕地面积10多万hm2,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境内秦岭南麓和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等处, 沟壑纵横、山岭重叠, 深山居多, 海拔相对高差大。气候属暖温带干旱半干旱类型, 干旱缺水, 年平均降水量300~650 mm, 且分布不均, 霜冻、冰雹、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块小、坡度大、机耕道路狭窄, 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2.2 经济条件

山区镇村距城镇较远, 山大沟深, 交通不便, 自然环境差, 农民收入低, 贫困人口多, 农民生产生活困难,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山区5县有贫困户3.3万多户、人口11万多, 占全市扶贫人口的34.3%。山区农村信息闭塞, 创业路子不宽, 农民就业不稳定, 加之贫困人口家底薄, 很难抵御和应对市场、自然和人为的风险, 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居多。在特殊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同时, 普遍性的相对贫困人口缓慢增加, 造成农民购买力明显不足, 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有限。

2.3 产业结构

农业比较效益低, 产业体系不完善。山区自然资源匮乏, 人均耕地相对较少,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多层次、复合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大多数镇村缺乏科学和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 主导产业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 特色产业初步建立。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在山区5县呈现出“麟游玉米 (地膜玉米) 、南山菜 (高山蔬菜) 、千阳桑果 (蚕桑和苹果) 、陇烟奶 (烤烟和奶畜养殖) 、凤县西山花椒带”的产业新格局, 但目前尚未形成拳头产品, 不能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现代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4 农民素质

山区农民小农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传统滞后的思想观念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根源性因素、根本性原因。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居多, 大多外出打工, 长期留守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 劳动能力低下, 文化程度不高, 思想保守, 反应迟缓, 导致接受新鲜事物意识不强, 学习操作农机的能力差,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速度慢。

2.5 服务能力

省农机局到延边州调研农机工作 篇8

省调研组听取了延边州农机局关于全州农机工作情况的汇报,对全州农机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农机补贴工作、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探讨。

调研组一行又前往珲春市、汪清县、安图县、敦化市进行调研。认真听取了4个县(市)的农机工作汇报,并就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产业均衡发展、特色产业机械化、出国种地、边疆开发区域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项目建设等进行了研讨,并就存在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在珲春市三家子乡金秋种植机械专业农场和板石镇松哲专业农场,调研组在农家大炕上与农场主、部分农民进行了交谈,“你家种多少,一年收入多少,1公顷土地种植成本是多少,应用新技术了吗,农业机械能满足种地需求吗,农业机械质量怎样、价格如何,对补贴政策有什么要求?”调研组详细进行询问,做好了记录,并就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在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调研组参观了黑木耳生物菌袋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并就生物菌袋机械进行补贴、菌袋机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公司人员进行了座谈。

在汪清县农机经销企业,就农业机械销售、库存、备货、前景等问题进行了交谈,并征求了部分經销商的意见。

上一篇:省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下一篇:《田鼠与家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