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高老师公开课体会(精选12篇)
民主小学体育组徐周几天前听了一节高老师上的体育公开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一些心得、体会。收获真的很大,期盼以后有更多机会听这样优秀的教师上课,下面我就说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高老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高老师课下准备一定非常充分,教学形式的多样可以感受到这点。其次是教学器材的使用,能把一种器材多样化也是值得我去学习的,还有课上的队形转换,上课时调动学生的能力也让我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些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部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最后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好榜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现在自己的知识,能力与体育组教师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觉醒,才能立足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一、教什么?教给学生阅读与欣赏的方法
不管你是什么个性、什么风格、什么流派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你都必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语文”,也就是要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语文”。通俗地说,就是要有 “干货”。所以,研究教学首先要敲定的问题还是“教什么”。
曾经以为,怎样读就怎样教。所谓的阅读教学就是将自己阅读课文的心得与过程 “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怎样读和怎样表达自己的心得。于是乎,再进一步,自己的心得越是新颖、自己的阅读思路与过程越是独特,也就越有新意,越有价值。可是, 静而思之,这个“自己”是谁呢?是教师。 可是教师的阅读心得与过程是专业的吗?是符合常道的吗?值得怀疑。因为我们崇尚创新,因为我们可能不是用专业的眼光来解读课文,于是,新则新矣,却常常可能会因为刻意创新而沦为怪异,甚至诡异,甚至荒谬。
换一个角度说,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他们要学习的,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教给他们的还是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的常道和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才是尝试非常道,探求别解新解。特别强调,非常道的别解并非不可教给学生,但必须是以按照常道的解读求得正解为前提,否则会让学生不明白语文的基本规律和专门道理。
课堂之中,韩军老师用杨绛的两段话, 引出“人有命运吗”这一设问,然后从“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 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 族群的运、时代的运”等10个方面对杨绛与老王的“命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本文主旨是”“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觉察和感悟),对于命运不平的叹惋(感叹和哀婉), 幸运者对不幸的愧怍(惭愧和惭怍)”。这应该是作者融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解读文本所生发的独特感触,未必是错误的。但是,韩军老师将文中的“幸”解释为“幸运”,不是 “幸福”。其实,文中并没有谈到“幸运”的意思,难道“幸运”的人就不“幸福”吗? “幸运”和“幸福”其实也是相互关联的。可见,将“幸”解释为“幸运”不是“幸福”, 不但缺乏文本依据,而且有点逻辑含糊。这样的解释未必是《老王》所要表达的主题, 也未必是作者的本意。自然,这样的解读方法也未必是解读的“常道”。
再回到《老王》的教学上来。我们要教给学生的,首先是从文本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出发,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旨以及所运用的技巧,而且,最好的方法还是将二者融合起来。
二、怎么教?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
怎么教?李华平先生提出,教师的“教” 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要使学生有方向地“学”,有条理地“学”,有方法地“学”,有习惯地“学”,有滋味地 “学”。这样的“五有”教学观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具体到语文课堂之中,怎样教涉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诸多要素,其中最核心的还是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要顺着学生学习的思路去教。就方法而言,我们都比较反对“一讲到底”,反对“填鸭式”“灌输式”;就教学过程而言,我们现在似乎对先介绍作者再解题再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分析写作特点再布置作业这一套也很有些反感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怎样读就怎样讲也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是这个“读”,一定是蕴含了语文要素,一定是用语文的知识与方法来解读课文,而不是用非语文的比如政治的历史的以及不尊重原文的解读。所以,就一般的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书,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并且用语文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文本的较为深透的阐释,并且从中领悟到阅读的基本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常道。
韩军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很长的一句话来讲述他对课文中的“惭怍”(原文是“愧怍”, 不是“惭怍”)一词的解释。
弥留之际,老王给杨绛送鸡蛋、香油, 一方面,是来看望杨绛,与他最敬仰的杨绛教授作告别,同时老王也奢望从杨绛这里得到最后一丝的人间温情;另一方面,也必须强调,在计划经济年代,老王也靠从农村贩卖鸡蛋、香油、冰块等物资到城里,赚取少许合情合理的利润(当然还包括蹬车赚钱), 养活自己,维持生存。因此,老王此时送鸡蛋、香油,并非“免费赠予”,老王此时真的有一点“功利”目的。这种“功利”目的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与跟杨绛的情谊并不矛盾。
老王弥留之际来看望杨绛,一方面,是老王知道自己大概不久于人世,于是与杨绛夫妇作最后的诀别——因老王一直敬仰杨绛夫妇,把他们当作知心人或亲人。另一方面, 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埋葬)做准备, 比如用鸡蛋、香油来换钱,买白布——老王是回民,死时,裹着白布。
可是,老王弥留之际的“病状”,实在太 “恐怖”了。杨绛作为胆小的女子,的确被吓着了,只顾了“胆怯”“慌张”,没有顾及其它——比如留老王坐下,问病,关怀,安慰,喝茶,啦呱,嘘寒问暖等等。还要说明一点,杨绛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 并没有像老王敬仰杨绛那样,同等地把老王当作知音、知心人、亲人——这也是可理解的,毕竟,两人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相差过于悬殊,难有共同语言、共同话题、共同情感。杨绛只想与老王“平等交易”“不亏欠” (甚至我们合理推测,也许多给老王一点钱)。 所以,给老王钱并非“侮辱”。老王来卖出香油、鸡蛋拿钱,不是义务赠送,丝毫也不 “低俗”。
这一大段分析,近600字,可以看作是韩军老师对写《老王》的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的分析。可是,其中一些具体的推测与判断似乎是很缺乏依据的,比如“老王也靠从农村贩卖鸡蛋、香油、冰块等物资到城里, 赚取少许合情合理的利润(当然还包括蹬车赚钱),养活自己,维持生存”;“老王此时送鸡蛋、香油,并非‘免费赠予’,老王此时真的有一点‘功利’目的。这种‘功利’目的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与跟杨绛的情谊并不矛盾”(后面学生作文中写到“明知道你送鸡蛋香油只是为了顺便和我唠嗑,求我安慰, 仅此而已”,这样的解释似乎比韩老师更恰切一些);“杨绛作为胆小的女子,的确被吓着了”;“杨绛只想与老王‘平等交易’‘不亏欠’(甚至我们合理推测,也许多给老王一点钱)”,等等。最要命的是,韩军老师这样总结:
当杨绛听说老王“早埋了”,不能不感到震惊,震惊于老王“命运”的悲惨、残缺、 不平、无常,更惭愧招待弥留之际的老王不周,惭愧对待老王有精神上的亏欠。就是 “惭怍”。
这样的阐释似乎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杨绛 “愧怍”的深沉的含义。有经验的读者一定会从杨绛的“愧怍”联想到《孟子·尽心上》 中的一段话: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贯通起来理解,就是“俯仰一世”对得住天地良心,对得住自己周边的人,对得住所有的生灵。原来,杨绛的 “愧怍”里是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的。从表面看,这“愧怍”里包含的是一个正道直行的知识分子的自责,但隐藏着的却是作者对正义与良知的秉持,包含着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对天地良心的坚守,包含着一个纯净的灵魂对于正义与善性的呼唤。
《易·谦》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读《老王》,我们就会从字里行间发现,杨绛先生就是一个真正的“卑以自牧”的“谦谦君子”。一个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深陷困境,可是,她并不只是为自己的不幸而落落寡欢,并不只是为自己的不公正的待遇而牢骚太盛,并不只是为自己身处困境而绝望……她良知觉醒,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愧怍”是对不住天地良心, 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是没有“兼济天下”的能力和机会,感到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叹惋,还有内疚,还有沉郁, 还有愤慨……如果扩大一点,这似乎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精神上是完全等同的。这才显出作者杨绛作为一个谦谦君子在精神上的伟大与崇高。读出了这些意蕴,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心思。
或许,这样的解读才是真正触及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灵魂的。要真的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也就要让学生这样地“贴着文本”解读,让学生在这样的丝丝缕缕的分析中去理解文本,与作者的灵魂沟通。
三、公开课如何上?读出新意才能教出新意
在民间,常常会把公开课分为示范课、 研究课、观摩课、合格课等诸多层次。合格课就是上得中规中矩、教学生学语文的家常课。观摩课比合格课高一个层次,可以观看, 有优点可以借鉴,也可能存在不足。研究课则是要体现一种观念、一种主张、一种思想, 是为了供大家进行学术研究的需要,让大家自由评说,并且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碰撞中相互启发,以此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示范课应该是最高层次的了,虽不说是尽善尽美、无可挑剔,至少也是经得起理论来检验的,这样的课可以让听课的老师看到“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看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且可以在某些方面“学以致用”。
或许,韩军老师在上《背影》《老王》《雷雨》等公开课时,恰是为了“独领风骚”,引领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而刻意创新,力求教出新意。“一般来说,《背影》的中心该是父子间的亲情,而韩军老师不落俗套,讲成是生命的感悟。生命是短暂的,是忧伤的。”这样的赞许正是对韩军老师的肯定。殊不知, 又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主观上刻意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让不少的教师与专家在惊叹之余,静默沉思,感觉到这样的课堂与语文教育的“常道”相悖,甚至相悖甚远。
有老师听课韩军老师的《背影》 《老王》 等课后发出感叹,“不知道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了”。这里的困惑也说明韩军老师的这些公开课可供研究,值得评说,具有研究课的性质。从理论上讲,韩军老师的课大致与他倡行的新语文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更加注重人文性与创造性和教师的自由发挥与个性展现。 但是,要回扣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语言、 文学、文化等重要的语文要素和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这样的课似乎的确是显得有些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甚至与语文基本素养的培育有些不太扣合。所以,让不少的一线语文教师感到困惑,受到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语文教育学者与专家的批评。
韩军老师的公开课《老王》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是:将自己读课文所生发的“人有命运”的独特理解灌给学生;然后训练,让学生以作者杨绛的身份给天堂里的老王写信;然后让学生以现任北京市长的身份给天堂里的老王通电话;然后给老王补开追悼会……这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从教学策略上看,至少这里不是首先直接地面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读,而是用文本来解释杨绛的两段话和韩军老师提出的“人有命运”这一论断。这可以算是讲解经典的一种方法,但肯定不是解读经典的好方法。就算这样的解读是好的,从教学策略上来说,比较恰当的做法还是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如果学生有了“人有命运” 的理解,再引入杨绛的两句话,帮助学生更为深透、准确地理解这一论断。
还有课堂中有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请以杨绛的名义给老王写一封信。题目可以是 ‘遥寄天堂——一封愧怍的信’”;二是“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题目可以是‘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三是给老王补开追悼会,引出一段“叹老王, 好苦命”的唱词来总结课文——这样的设计, 形式似乎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的。可是,似乎并不是老老实实地教语文的做派,有耍花招、玩花样的嫌疑,而且一节课,这样的自由表达的环节太多,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咬文嚼字、诵读品味了。这样的创新活动,应该更精炼、更精致一些才好。
要教好并教出新意,也必须在教什么与怎样教这两方面下狠功夫,甚至是下死功夫。 读懂是教好的前提,读出新意是教出新意的前提。这就是说,教出新意绝对不是玩花招,而是要在认认真真读课文、老老实实备课的基础上来出新和创新。或许,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常道”,也是语文教育的“正道”。
---让阳光的味道洒满心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我听高金英老师讲座后的最大的感受。作为一个刚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来说特别需要这种阳光的心态,此外,作为一名班主任,还应该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给以正能量,让阳光的味道洒满课堂,让爱的力量播种在心田。
高老师的心态非常平和,独具着女性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她事业成功,婚姻美满,儿孙满堂。但这些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忙成一团糟,相反的,这些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乐趣和享受。她做事兢兢业业,做人坦坦荡荡,不怕吃亏吃苦,并时常保持着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且乐于与人分享这种积极坦荡的心态。一个人能做到这种境界,是值得崇尚的!
名家的讲座,这不是我第一次听。但高老师的讲座,却是我印象最深的,震撼力最大的,也是最值得我钦佩的一位。一天的讲座并没有让我走神,取而代之,是深怕漏掉了她说的某一句话。高老师普通话很好听,特别是朗读的时候,让我如沐春风。我想不仅这是我一个人的感想吧,她那幽默、乐观、豁达,会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与掌声,是我听讲座时所听到的最热烈的,这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让我棘手的问题,总怕处理不好给学生带来阴影。高老师在此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用真心、爱心、责任心对面对我的学生。
高老师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让人百读不厌。高老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有时就会给学生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甚至会让他们用这个标签去塑造自己”。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学生时,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要知道老师的话对学生的皮格马力翁效应是多大,对待问题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备课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由于每个教师的语文水平、教学素质不同,备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当然也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以及如何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应精心备课,而教学设计的新颖,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江璐老师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首先体现在其简明而科学的教案上。无论是目标设置、重点把握、难点确立、还是教法与过程都设计得科学合理。尤其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环节:自主学习,不看不讲;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巩固练习,不练不讲。体现出教学的规律性和其表述的新颖之处。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江璐老师这节课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整个课堂还给了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三,注重学生合作探究。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在这方面,江璐老师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建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3.说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这几个问题设计得简要明确,符合目标要求及课时要求。其次,合作探究的形式是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竞赛,既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又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
尤其应该一提的是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能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等。并设计了专门的表格进行分数评价,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节课在某些方面也稍显不足,如字词教学用时过长,前松后紧,竞赛结果不明等,但瑕不掩玉,总的说来,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多样,气氛活跃,效果良好,不失为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2015/10/28
——听高金英老师讲座之感想
后峪小学王四丑
执教至今十余年,自以为桃李芳菲,殊不料,蓦然回首, 却是黯淡的回忆。十余年杏坛上的默默耕耘,自我感觉如老黄牛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所获业绩却是平淡如水。甚不服气、也气馁过,到最后也就如河底被不停地冲刷过的鹅卵石失去棱角般的无所求了——自己老了,该服输了。而今,聆听高金英老师《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专题讲座。说实在的,一开始就是觉得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赚了钱还在那里自命清高:首先先肯定老师的苦和累,然后用一个个案例把这些苦和累淡化得荡然无存。我们最终得到的也就“乏味’’“无奈”两词。
一路听下来,除了耳熟能详的当好班主任就是要具备良好的师德、爱心和责任心外,其次是要具备本体性知识。这些我都知道。高金英老师说自己喜欢看书,我也有这方面的偏好,但往往是过目即忘,比如晚上睡觉前看过一个小故事,第二天跟学生讲时却往往记不起当中的细节,讲到最后只能草草收场,这让我甚是懊恼。直到高金英老师介绍了她积累故事的经验之后我才茅塞顿开,书——— 原来是要这样读的。这一刻,我才听出了兴趣,听出了味道。一个60多岁的中年妇女,坐在台前3个多小时洋洋洒洒的报告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到的。她的风趣幽默,她的足智多才,都令我无不心向往之—— 什么时候我也能像高金英老师那样从容不迫,语出惊人?她的执着、不依不饶,她的爱心、包容牵挂,无不折射着个人的魅力。另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话题是高老师讲座当中的一个话题“作为老师要敢于教育”。以往,面对学生原则性的错误,一般我会直截了当的批评教育;但如果是有关尊师方面的教育我却是羞于启齿、含糊其词、姑息迁就,因而往往使得学生思想松散、行为散漫、班风与学风涣散,留给自己的是无尽的烦恼与懊丧。有专家说过:“作为老师,教育是任重道远的,教育是首当其冲的。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混沌期,必须严格要求,把根扶正。在矫正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痛苦,但谁会否认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没有裨益?”所以,借着本次教师节尊师活动,我要改变以往做法,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
明代思想家黄宗羲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马卡连柯也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疪,但不能原
谅他的不学无术。’’的确,要想把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传递给学生,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作用、规律、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时刻注意它的新发展、新成就,对有关的课题的内容尽可能作深入、透彻的了解,达到“专”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有关学科知识准确、自如地传授给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
听高金英老师的讲座,留给我的是颇多的反思与促进,我想我会对自己的学科知识进行钻研,尽力提高自身的本体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博取众长,努力使自己朝着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方向发展。
一、师生平等对话的特质
新课改实施至今,“师生平等对话”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已经由新理念变成了经验,说不清是什么。“平等”在词典中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实质为权利平等。把它的适用范围缩小到师生间,就是指课堂上师生都拥有思考、发表观点和与他人争鸣的权利。
对话是一种人际交往。哈贝马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关系,他提倡交往行为的师生对话。交往行为就是实现理解与沟通的互动,向批判与辩护敞开。由此说来,师生对话就是一种理性交往,是个体不失独立性地对他者开放,在开放与封闭的二元对立中实现主体性发展。然而在新课改浪潮下,许多教师热情膨胀,出现了太多非理性的交往:只看到学生的已知,热情给予表扬,看不到学生的不知;对学生的“胡言乱语”没有原则地赞同……上述都是失去主体性,依附他者。
何谓“主体性”?雅斯贝尔斯有过论述。他在《什么是教育》中把“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第二类是师徒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知识霸权,学生沦为被动接受者。第三类是苏格拉底式教育,师生以存在性关系———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的关系———对话,教学氛围开放,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存有,称为“保护存有”的教育;同时教师指出学生认知中的盲区,学生由不知到知,错知得到扭转,从个体存有中走出来,认识整体的存在,称为“突破存有”的教育。总之,实现主体性就是个体跳出狭小的已有圈子,与一个更明朗、更丰富的世界结合为一体,依然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最终更好地成为自己。
综上所述,“师生平等对话”有两个特质:行为特质是师生都拥有思考、表达和争鸣的权利,目标特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从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特质来评价罗易老师执教的《沁园春·长沙》,是否称得上师生平等对话的典型课例呢?
二、从理答角度评课
罗老师这堂课共有展示、答辩、探究、朗读和运用五个环节,探究和运用环节有五次师生对话,我从理答角度作了整理。
提问1: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特别明显?
提问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提问3:“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问4:词讲的是毛泽东年轻时写文章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提问5: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
理答方式检核表:
理答方式上,罗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回答,反倒时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学生的表达权受保护,言说不受压制,教学氛围真诚、自由、开放。表的最后两列显示罗老师没有追问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这种做法值得质疑。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提供有难度的内容,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超越现有水平达到可能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理智地挑战。如此小步子前进,突破存有,实现更整体的自己。相反,教师不追问,学生不质疑,无法迫近学生的“无知”。再回到罗易老师的课,五个提问学生都答对了,说明开始上课之前学生已经达到这五个提问背后所要求的能力程度。学生轻松作答,老师热情表扬,可能诱发学生的自我满足,造成自我封闭。这样的对话反倒有为了“展示”“必须”的师生对话的嫌疑。总结上述分析,这堂课并不完全展现了师生平等对话,罗易老师在实现学生主体性方面做得不够到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呢?
三、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途径
任何一个超越必须经历一次理智的挑战。教师不妨自己先对文本深度解读,接着在课堂上通过几个试探性的问题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基于此指导学生推进一步,用小步子推进的策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证明了文本深度解读是“突破存有”、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途径。
同化顺应理论说的是:当具备先行组织者,个体面对外来信息,他的心理图式会发生同化和顺应。但是同化和顺应发生作用的可能性大小不对等,同化要比顺应更快发挥作用。个体的固有图式即理解的“处境”,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特征等。它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构成了完整的体系结构。所以,读者面对一个文本,必然会惯性地先用固有图式去观照文本。如果文本传达的客观内涵是读者的固有图式不具备的,也就是不具备先行组织者,读者必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固有图式扭曲文本内涵,事实是读者自我认同。比如把《背影》解读成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动作不潇洒;《皇帝的新装》的启示是向骗子学习;《景阳冈武松打虎》是武松伤害野生动物。新课改下,我们提倡多元解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奥赛罗或者李尔王。对于那些“胡言乱语”,教师必须态度明确地指出并纠正。
第二,原封不动地反映文本言语的表层意义,完全不知深层意味,心理图式和文本内涵互不干涉。联系阅读教学,如果教师不指出学生的“不知”,它会持续存在,然而学生不自知“自己的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外面世界的排斥,结果表现为心理图式狭窄,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条件帮助学生突破障碍,罗老师此处做得不够让人满意。当他觉察出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原本教学设计中安排的内容,他就有必要对文本深度挖掘。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如“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我们初中学过马致远的《秋思》,高一学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
例二:“染”为什么用得好?王实甫的《西湘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两处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有什么不同吗?
提问要能根据情境随时调整深浅,否则它会成为外在师生的规约性力量,之于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讨好。文本深度解读可以把学生“已有”融入“整体”,更好地成为自己。
参考文献
[1]童庆炳.再谈文学解释[J].语文建设, 2009, (11) :51-5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和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教学难点:
品味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默读全文,你记得作者和蔡老师之间哪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些事在对象与详略上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前五件事略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们发生的事情。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后两件事详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之间发生的事,详写是为了表现我与他的感情。
三、分析人物
假如让你们小组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你们会在荣誉证书上写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最的老师”的光荣称号授予蔡老师,并说明授予这个称号的理由。
预设:
1、最温柔美丽的老师,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看出来。师:哪些词语看得出来不是真打?
轻轻、笑、好像、石板边上。
师:这里的“迎”换成“挡”好不好,请对比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如果是我送你糖,是礼物,你会用迎,但这里落下来的是教鞭,学生为什么还要“迎”呢?表现了师生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
34、最慈爱、公平的老师。从她排除我和同学纠纷这件事看得出来。
师:她是怎么排除纠纷的呢?
批评了我的“反对派”,还写信劝慰我。
师:她为什么要批评“反对派”?
因为那些小“反对派”们在我耳边喊“哎呦呦„„”
师:请同学们齐读“哎呦呦„„”这句话,听听看哪些词语会特别刺耳?
“哎哟哟”、“回不来”、“炮子儿”等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听了这句话会有什么感受?
伤心、难过。
师:所以,这时候蔡老师的援助,对我的安慰,支持,其作用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四、品味情感
五、面对这么一位温柔慈祥、热爱学生、具有独特教学风格、慈爱公平的老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
喜欢(第8段)、依恋(第10段)
师:文中哪些行为具体体现了我对蔡老师的喜欢和依恋呢?
梦中寻找老师的行为;放假前,我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东西的行为。
师:我是怎么站她身边的呢?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的依恋?
默默地
师:“默默”表示不出声,他心里是否也是默默无声的?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预设:蔡老师,我是多么舍不得你走„„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作者对蔡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除了用细节描写表达感情外,文章里还有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师:这是一句反问句,我们把它改成陈述句,再来读一读。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都会喜欢她都会愿意和她亲近。
师:哪一句更温柔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
原句,体现了作者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
师:那么,原句朗读时,我们怎么读出这份深情呢?抓住重音,“怎么会”。好,请同学们再来读一次。除了这句话,还有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吗?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师:这三个“多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
渐渐富含感激之情的语调。
师:“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这句话也直接点明了作者对蔡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小结
1.目标把握适度:
语言活动《甜蜜的家》的目标主要是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体验家的甜蜜与快乐。2、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体验表达的快乐。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故事中的对话。难点是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和家的甜蜜与快乐。活动中,以ppt图片的出示和分段讲述故事的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及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幼儿也能根据故事情节积极回答问题、积极用语言表述故事中的对话,通过看、听、说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后让幼儿自主表达体验情绪的变化以及拥有家的甜蜜和快乐。
2.师幼互动积极:
活动开始部分,开门见山,出示小房子的直观形象,让孩童感知观察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受小房子伤心的情绪。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置了恰当的设问,并引导孩童大胆的猜测小房子为什么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大胆表述小房子哭的各种原因,有孩童说:妈妈不见了。有孩童说:妈妈死了。有孩童说:没有人住它的房子。这一环节中孩童们畅所欲言。适当的提问让幼儿的思维被老师引领,悬念的设计,更好的激发了孩童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更安静的倾听,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知道孩童们在语言表术方面相当丰富。老师的及时表扬,更激发了他们想知道小房子哭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结合图片,分段讲述中。首先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关注并大胆表现小房子的着急和小鸟的语气和表情,让幼儿感受小房子的伤心情绪和小鸟一家的甜蜜与快乐。
既为实现第一目标奠定基础,又为下面几段的学习做好铺垫。感受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了甜蜜的意义。幼儿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孩童都愿意用语言表述故事。甜蜜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 幼儿对此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符合孩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现实中孩童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甜蜜的家。所以说这个话题离他们很近。讲述过程中结合重点突出、逻辑清楚的图片帮助幼儿记录故事内容,在本次故事的重点段落“小房子的情绪转变”中,教师结合图片,巧妙的提出设问,体现了二个目的,一是帮助幼儿理解小房子情绪转变的过程,二是让幼儿感受小房子最终拥有一个甜蜜的家的过程。
活动过程中发现幼儿能主动地表达、思考着图片中的内容,幼儿听了故事后明白原来甜蜜的家就是拥有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与幸福。图画内容很自然地被幼儿所理解和掌握,最后完整欣赏讲述故事时,边看图片边讲述故事,让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个完整的印象,加深认识和理解。
又是一个崭新的一天。早晨的雨水和沉闷的空气,夹杂着一丝泥土的气息,是我的心情也非常急躁,但那一节课,是我变得轻松起来!
说到公开课,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有些紧张,我也同样如此,再加上烦闷的心情,也不知道这堂公开课,我会踊跃举手吗?
随着一段优美的上课铃声过后,我们便迎来了轻松而又紧张的公开课。这次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陌生又熟悉的男教师,为什么说他是陌生的呢,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教过我们,更别说见过了;那有为什么说是熟悉呢,因为上课的前一天,他来见了我们一面,话说“有些人认识很多年还是很陌生,有些人才见了一面就感觉认识了几辈子”。他和蔼可亲,让我一见他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首先,老师跟我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他说他很喜欢打篮球,但我们看他那不太明显的“啤酒肚”,便在下面窃窃私语,不料,老师猜到了我们讨论的话题,笑着说:“你们是不是不相信我能打篮球啊?”我们异口同声的说:“是――!”这次的`上课氛围变得“热”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流过,教学内容也一点一滴的走过。渐渐地,同学们似乎已经忘了后面听课的老师,也忘记了这位老师的陌生,都纷纷举起了积极的手,课堂气氛更活跃了。顿时,我的心情从急躁而沉闷变得轻松而愉快。也许是老师的课堂的活跃氛围,又也许是小松鼠的乖巧漂亮,给我以轻松而清爽的心情。
设计思路:
最近,我的搭档邓老师生病了,园内的许多老师放弃休息来我班带班,可我们的孩子却并不领情,有的来园时哭了,有的则表现出闷闷不乐,一脸的不高兴。但老师们不断地努力着,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孩子、打动孩子,渐渐地,孩子熟悉了这些老师,常会说“某某老师喜欢我”“某某老师真漂亮”“某某老师什么时候再来”------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师们的关爱。
《课程指南》告诉我们:小班的.孩子已经能用简单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能感受老师的关心,但常带有很大的情景性。所以在活动设计时,我通过录像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孩子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宽松空间。我认为只有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位置时,孩子便会活泼可爱、勇敢开朗;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更为孩子们营造了“想说愿说敢说”的氛围。
当然,在充分沐浴师爱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向老师回报自己的一份关爱。从小懂得真爱是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最后的环节中孩子们又一次体验了“被别人爱是快乐,爱别人也是快乐的”这一积极情感------愿我们的孩子在“超市式”的环境、开放式的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健康、快乐。
教案目标:
1、孩子愿意用普通话大声地说说身边熟悉的事。
2、在看看、讲讲中初步激发孩子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案准备:
一些教师关心孩子的情景录像以及过新年的录像。
教案过程:
一、播放过新年的录像师:孩子们,过新年开心吗?你有什么开心的事告诉我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开心开心!
二、边看边讲:录像——老师关心我们的开心事师:过新年是开心的事,其实在我们桃园幼儿园、在我们菠萝班天天象过年一样,有许许多多开心的事呢!有些什么开心的事,来看录像。
镜头一:老师和孩子做游戏;镜头二:老师带孩子看金鱼;镜头三:老师和孩子一起唱歌;镜头四:老师为他们整理衣裤、梳小辫;镜头五:老师陪孩子们午睡(以上镜头教师以聊天的形式随机插问,并辅以顺口溜提高说话乐趣,如:老师吹泡泡,我们捉泡泡,真呀真开心。老师像妈妈,陪着我睡觉。我们是幸福的小宝贝。)看完录像,师:还有哪些老师也关心、帮助过我们?
教师小结。
一、说说:我们想念邓老师师:怎么会有那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班呢?
师:邓老师生病了,好久不来了,我真想她。吃饭时,我就想,邓老师吃饭吃得多吗?有没有吃蔬菜?睡觉时,我也在想,邓老师睡得香不香,有没有做梦?做游戏时,我又在想,如果有邓老师在,那就更开心了------(幼:我生病时,我想邓老师有没有吃药?------)
【活动设计】
每天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可以说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孩子们都喜欢亲切和蔼,多才多艺的老师。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我利用教师节这个切入点,通过看、问、说、做等各种形式,让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他们的老师,走进对方的心里世界,从而促进和谐的相互信任的班级心理环境。
【教学目标】
1、知道每年9月10日是教师节并了解教师节的来历。
2、感受老师平日工作的忙碌与辛苦。
3、萌发热爱、尊敬教师的情感。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教学准备】教师们工作时的PPT,毕业生的祝福DV,各种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老师本领大。
1、小朋友们,今天早上入园的时候,看到幼儿园门口有一张大大的喜报了吗?我们班的张老师参加了全省的比赛获奖了,看看这就是奖杯!幼儿园里还有很多像这样的奖杯奖牌,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
2、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荣誉室,向幼儿介绍幼儿园里的教师们所获得的荣誉。
3、观看PPT《老师的一天》,引导幼儿思考。
①你看到了谁,老师在干什么?
②从老师那儿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③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老师?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特长教师等等。
4、表演唱《老师本领大》。引导幼儿在演唱时抒发自己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二)老师的小秘密。
1、鼓励幼儿讨论,当小记者采访。
①您为什么要当老师?当老师多久了?
②您平时最喜欢做什么?
③您什么时候不开心?
④您喜欢小动物吗?
2、提示幼儿认真倾听,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观看毕业生的祝福DV,分享老师的幸福感。
3、为什么老师笑了,感到快乐和幸福?
(三)老师,谢谢您。
1、还有几天,就是9月10日教师节了,这一天是所有老师的节日。你们想能为老师做点什么事表达自己的心意呢?
2、让幼儿分组讨论自己的形式的方式。
画一幅画;做贺卡;唱一首歌;当一天小老师等等。
3、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礼物送出去
①你准备向老师说些什么?
②你把礼物送给老师后,老师是怎样说的,她为什么会感到开心?
(四)送礼物,送祝福。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1年3月学校组织了全员参加的听评课活动,这次活动让我获益良多。通过各位上课教师有声有色的教学,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这也更加激励我探索特殊教育的信心和责任心。
在这个月的观摩学习中,我不仅收看了名师李艳的课堂实录,还聆听到了汉中聋校席老师、钟老师,以及我们学校大部分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现就这次听课的收获,总结如下:李艳老师的课堂充分渗透了特殊教育走康教结合道路的教学模式,上课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知识层面上,还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放松操,发音运动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语言,肢体,智力开发的康复训练,最终实现了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与康复训练双丰收的预期效果。另外李艳老师的开课环节,调动学生学习气氛的能力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上李艳老师以一幅漂亮的上学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以一首上学歌和学生一起互动演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后面的教学步步为营,层层跟进,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直观灵活的出示孩子们生活的校园场景,指导学生认知,不放弃任何一个特殊体质学生循循善诱。李艳老师们生动活泼的教学对我就是一个深刻的专业引领,他的课堂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明确了特殊教育下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汉中聋校席老师、钟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性强,在对聋班的教学中至始至终都在运用手语,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模拟发声,并配合手势、表情,利用精心准备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人体五官。并通过一系列的双边活动,让学生上黑板贴眼睛,贴鼻子、贴耳朵、贴嘴巴、贴眉毛,最终强化学生印象,使学生达到认字,读音,解意的效果。我们学校我听了杨芳,唐敏,马建芳,郑祥利,张清芳等老师的课。他们的课堂课前准备充
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组织教学严谨,传授知识由浅入深,有条不紊,基本功扎实过硬,语言有激情,讲解、点拨准确到位。
通过这个月的听评课活动,我也强烈意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基本功差劲,不管是手语方面,还是板书方面都和大家有一定差距;二是特殊教育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还不明朗、透彻,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互动环节少,康复训练方法了解少;三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要加强,教师备课时还要多备学生,考虑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水平。四是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启发学生方面方式还有些单一,课堂评价体系需要加强;五是课堂语言不够规范、精炼,普通话不标准,口语化严重。
通过这次听课,使我既看到了差距,又认识了不足。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师高超的专业素质,无一不深深震撼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摸索康教结合的教学模式,要用先进的特殊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其次加强备课,深入研究特殊体质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最后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坚持手语学习,坚持用普通话教学。
陈
捷
【听高老师公开课体会】推荐阅读:
老师您好公开课课件10-30
听公开课心得体会07-01
体育公开课心得体会12-01
消防安全公开课心得体会07-17
《找规律》公开课心得体会12-11
2020观看党校公开课心得体会06-03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07-04
公开课还是表演课11-21
灰雀公开课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