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离子方程式(精选8篇)
1、金属钠投到硫酸铜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 Na2SO4(先冒气泡再蓝色沉淀)
2、金属钠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2Na+2HCl=2NaCl+H2↑
3、氢氧化钠方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4、金属钠放在空气的氧化:4Na+O2=2Na2O (银白色变暗)
5、金属钠在空气燃烧:2Na+O2=Na2O2 Δ (生成淡黄色粉末)
6、过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7、过氧化钠与酸反应:2Na2O2+4HCl=4NaCl+2H2O+O2↑
8、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9、氧化钠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
10、氧化钠在空气中燃烧:2Na2O+O2=2Na2O2 Δ
2
11、氯气与铁的反应方程式:2Fe+3Cl2=2FeCl3 点燃 (红棕色的烟)
12、氯气与铜的反应方程式:Cu+Cl2=CuCl2 点燃 (棕黄色的烟)
13、氯气与氢气的反应方程式:Cl2+H2=2HCl 点燃 (苍白色火焰,生成白雾)
14、氯气与钠单质的反应方程式:2Na+Cl2=2NaCl 点燃 (淡黄色的烟)
15、工业制漂白粉:
2Cl2+2Ca(OH) 2=CaCl2+Ca(ClO) 2+2H2O (为Ca(OH) 2石灰乳)
16、氯气与水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
17、消毒 、处理多余的氯气、制84消毒液:
Cl2+2NaOH=NaClO+NaCl+H2O
18、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ClO+CO2+H2O=2HClO+Na2CO3
NaClO+CO2+H2O=HClO+NaHCO3
19、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 2+CO2+H2O=CaCO3↓+2HClO
20、 次氯酸见光分解:2HClO=2HCl+O2↑ 光照
2
21、氯化铁通入沸水中制氢氧化铁胶体:
FeCl3+3H2O=Fe(OH) 3 (胶体)+3HCl Δ
22、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过)=2NaCl+CO2↑+H2O
Na2CO3+HCl(少)=NaHCO3+NaCl
23、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24、碳酸氢钠与碱反应方程式: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Ca(OH)2=2H2O+Na2CO3+CaCO3↓
25、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Δ
26、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Na2CO3+CO2+H2O=2NaHCO3
27、浑浊石灰水变澄清:CO2+CaCO3+H2O=Ca(HCO3) 2
28、碳酸氢钙受热分解:Ca(HCO3) 2= CO2↑+CaCO3+H2O Δ
29、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
4Fe(OH) 2+O2+2H2O=4Fe(OH) 3(由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再变成红褐色沉淀)
30、保存氯化亚铁溶液:
2FeCl3+Fe=3FeCl2 2Fe3++Fe=3Fe2+
3
31、制造印刷线路板:
2FeCl3+Cu=2FeCl2+CuCl2 2Fe3++Cu=2Fe2++Cu2+
32、2FeCl2+Cl2=2FeCl3 2Fe2++Cl2=2Fe3++2Cl-
33、Fe2O3+3CO = 2Fe+3CO2 高温
34、Ba2++SO42+=BaSO4↓ Ag++Cl-= AgCl↓
35、Zn+Cu2+= Zn2++Cu Zn+Fe2+= Zn2++Fe
36、溶洞的形成:
CO2+CaCO3+H2O=Ca(HCO3)2
Ca(HCO3)2=CO2↑+CaCO3+H2O Δ
37、NaHCO3+BaCl2 ?不反应 (一般情况下,强酸才能制弱酸)
38、工业上制取水煤气:C+H2O(g)=CO+H2 高温
39、自然界通过放电把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N2+O22NO 放电 (NO无色、难溶于水)
40、工业上制备氨气:N2+3H22NH3 高温、高压、催化剂
4
41、一氧化氮在常温下被氧化:2NO+O2=2NO2(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42、工业上制取硝酸、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3NO2+H2O=2HNO3+NO
43、氨溶解于水:NH3+H2ONH3·H2O(一水合氨、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44、一水合氨的电离:NH3·H2ONH4++OH-
45、氨与盐酸的反应:NH3+HCl=NH4Cl
46、工业上制备硝酸需要的一氧化氮的方程式:4NH3+5O2=4NO+6H2O 高温 催化剂
47、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CO2↑+H2O Δ (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施肥时埋在土下)
48、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NH3↑+HCl↑ Δ
49、铵态氮肥不能与碱(如草木灰)混合施用:NH4++OH-=NH3↑+H2O Δ
50、实验室制氨气: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Δ(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5
51、硝酸受热分解:4HNO3=4NO2↑+O2↑+2H2O 受热或见光 (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阴凉处)
52、铜与硝酸的反应:
Cu +4HNO3(浓) =Cu(NO3)2+2NO2↑+2H2O (遇浓硝酸生成二氧化氮)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遇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
53、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4HNO3(浓)+C=CO2↑+4NO2↑+2H2O Δ
54、硫单质铁的反应:Fe+S=FeS Δ
(硫单质的氧化性、S黄色或淡黄色固体,不溶水、微溶酒精、易溶CS2)
55、硫单质与氧气的反应:S+O2=SO2 点燃
(硫单质的还原性、SO2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56、硫粉遇碱发生歧化反应:3S+6NaOH=2Na2S+Na2SO3+3H2O Δ
57、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S+2KNO3+3C=K2S+3CO2↑+N2↑
58、二氧化硫被氧气氧化:2SO2+O22SO3 催化剂 Δ
59、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发生归中反应:SO2+2H2S=3S↓+2H2O (H2S臭鸡蛋气味)
60、浓硫酸与铜加热发生反应:2H2SO4(浓)+Cu=CuSO4+SO2↑+2H2O Δ
6
61、浓硫酸与木炭加热发生反应:2H2SO4(浓)+C=2SO2↑+CO2↑+2H2O Δ
62、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SO2+Ca(OH)2=CaSO3↓+H2O
63、二氧化硫与氯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64、酸雨的形成:2SO2+O22SO3 粉尘等催化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65、海水提镁第一步:Mg+2H+=Mg2++H2↑ (盐酸、稀硫酸)
66、镁与氮气的反应:3Mg+N2=Mg3N2 点燃
67、镁与二氧化碳反应:2Mg+CO2=2MgO+C 点燃 (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68、海水提溴单质:2Br-+Cl2=Br2+2Cl-
69、半导体硅与氧气的反应:Si+O2=SiO2 Δ(自然界没有游离态的硅)
70、工业上制粗硅:SiO2+2C=Si+2CO↑ 高温 (光导纤维、沙子和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
7
71、硅与氟气的反应:Si+2F2=SiF4
72、硅与氢氟酸的反应:Si+4HF=SiF4+2H2
73、制作黏合剂:Si+2NaOH+H2O=Na2SiO3+2H2↑
74、玻璃与烧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Na2SiO3的水溶液称为水玻璃)
75、二氧化硅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SiO2+CaO=CaSiO3 高温
76、刻蚀玻璃:SiO2+4HF=SiF4↑+2H2O
77、工业制玻璃:
CaCO3+SiO2=CaSiO3+CO2↑ 高温
Na2CO3+SiO2=Na2SiO3+CO2↑ 高温
78、金属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2=2Al2O3 点燃
79、铝热反应:2Al+Fe2O3=Al2O3+2Fe高温
(铝粉与氧化铁粉的混合物称为铝热剂,用于焊接钢轨)
80、金属铝与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8
81、金属铝与碱的反应: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四羟基合铝酸钠)
82、实验室制氢氧化铝:AlCl3+3NH3·H2O=Al(OH)3↓+3NH4Cl(白色沉淀)
83、氢氧化铝溶于强酸中:Al(OH)3+3H+=Al3++3H2O
84、氢氧化铝溶于强碱中:
Al(OH)3+OH-=[Al(OH)4]- (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
85、氧化铝溶于强酸:
Al2O3+6H+=2Al3++3H2O (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
86、氧化铝溶于强碱:Al2O3+2OH-+3H2O=2[Al(OH)4]-
87、碱式碳酸铜的制取:2Cu+O2+H2O+CO2=Cu2(OH)2CO3 (绿色)
88、铜与氧气的反应:Cu+O2=2CuO Δ
89、铜与硫粉的反应:2Cu+S=Cu2S Δ
90、4CuO=2Cu2O+O2↑ 高温 (黑色物质变为红色物质)
9
91、CuSO4·5H2O=CuSO4+5H2O↑ Δ (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92、氯化铝与少量的氢氧化钠反应:Al3++3OH-=Al(OH)3↓
93、氯化铝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Al3++4OH-=[Al(OH)4]-
94、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与酸的反应:[Al(OH)4]-+H+=H2O+Al(OH)3↓
95、实验室制取氯气:
4HCl(浓)+MnO2 =MnCl2+Cl2↑+2H2O Δ (黄绿色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
9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
高中化学有效学习方法
怎么快速有效提高化学成绩
背好化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化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点其实都是很基础的,如果你能够把一些基础知识全部背下来,你的化学成绩即使不是很好,但也不会太差,化学的知识点其实是比较零散的,有些知识点是不能够理解记忆的,这部分的知识点就要死记硬背了,死记硬背的知识内容,当然是需要我们去下功夫努力去背的。
多做精题。刷题刷好题是必不可少的,平时老师给我们发的卷子和习题我们都要做好,老师发的卷子或者是习题,老师一般都会讲解的,这样你就能够哪些是化学的重要知识点,自己不会的题,老师也能够讲解到,如果你能够跟住老师的发的题并且很好的利用,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大的,US哦一对老师发的题一定要认真的对待,只要你肯下功夫,不怕化学学不好。
学霸如何学习化学
学霸在学习化学的时候,都会制定化学的学习计划,每天应该怎么学习,这都是有规定的,学霸们在制定计划之后,都会认真努力的去执行,这样最后的效果非常显著,化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化学实验,从化学实验中我们能够得到很多结论,基本贯穿着整张化学试卷,从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如果是自己动手做的化学实验,理解的会更加的透彻,也记忆的更加牢固,所以也要多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丁的科幻作家和生物学家Joe Hanson博士仔细考量和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得出人体的化学分子式。
他表示,“人体化学分子”可能包含3.75亿个氢原子,1.32亿个氧原子以及0.85亿个碳原子。将化学分子式写出来的话,人体就是Co1Mo3Se4Cr7F13Mn13I14Cu76Zn2,110Fe2,680Si38,600Mg40,000Cl127,000K177,000Na183,000S206,000P1,020,000Ca1,500,000
N6,430,000C85,700,000O132,000,000 H375,000,000。
Hanson博士声称,这个分子式仅代表刚出生婴儿的化学物质组成。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化学物质的比例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而体内一些其他元素,比如重金属元素等会不断变多。
在自然界98种元素中,只有大概30种元素对地球上某些形式的生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学者相信,宇宙万物仅由四种元素组成——土、水、火、空气。现在看来,万物比这复杂了点,生物由细胞构成,细胞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但古老的想法并不完全荒谬,也有正确的部分,如97%的生物仅由这四种元素构成。
Hanson计算得出,每个人体平均约有16kg的碳原子以及大量的氧原子,而这么多碳氧原子几乎与6只大象体内的碳氧原子相当。
另外,人体也容纳了与蓝鲸体内相当量的氢原子,而氮原子的量更是与400升尿液中氮的含量无异。
高一化学碳族元素方程式: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Si + O2 == SiO2↑(加热)
SiO2 + 2C == Si + 2CO↑(高温)SiO2 + CaO == CaSiO3(高温)
C +2Cl2 == CCl4(加热)C + Si == SiC(高温)
2H2SO4(浓)+ C == CO2↑ + 2H2O + 2SO2↑ 加热
C + 4HNO3(浓)== CO2↑ + 4NO2↑ + 2H2O
SiO2 + 4HF == SiF4 + H2O 制磨砂玻璃
NaCO3 + SiO2 == Na2SiO3 + CO2↑
CaCO3 + SiO2 == CaSiO3 + CO2↑ 此二者需高温,为制造玻璃的步骤
金刚石、晶体硅:原子晶体 石墨:混合晶体
别称总结
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NaHCO3 漂白粉Ca(ClO)2
碱石灰CaO、NaOH的混合物 石膏CaSO4“2H2O 生石膏2CaSO4”H2O
高岭石Al2(Si2O5)(OH)4 石英SiO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 盐氧化物:CO、NO等
净 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 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 一元酸:HCl、HNO3
合 按电离出的H+数分 二元酸:H2SO4、H2SO3
物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 按强弱分
质 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性质 外观 均
一、透明 均
一、透明 不均
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 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或石膏()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 叫硅胶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四、离子反应
1、电离(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HCl = H+ + Cl-HNO3 = H+ + 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HSO4、NaHCO3
KCl == K+ + Cl―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
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时微粒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实例 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基础)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第三步: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5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
高一化学方程式分章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2. 物质的量n(mol)= m/M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④ 布朗运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2FeCl3+Cu=2FeCl2+CuCl2 2Fe3++Cu=2Fe2++Cu2+
2FeCl2+Cl2=2FeCl3 2Fe2++Cl2=2Fe3++2Cl-
Fe2O3+3CO = 2Fe+3CO2 高温
Ba2++SO42+=BaSO4↓ Ag++Cl-= AgCl↓
Zn+Cu2+= Zn2++Cu Zn+Fe2+= Zn2++Fe
溶洞的形成:
CO2+CaCO3+H2O=Ca(HCO3)2
Ca(HCO3)2=CO2↑+CaCO3+H2O Δ
NaHCO3+BaCl2 ?不反应 (一般情况下,强酸才能制弱酸)
工业上制取水煤气:C+H2O(g)=CO+H2 高温
自然界通过放电把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N2+O22NO 放电 (NO无色、难溶于水)
课题: 引言 授课班级 课 时
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了解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化学在工农业及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热爱化学这们学科。
2、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重 点
化学的新认识 难 点
高中化学的知识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引 言
一、再说化学: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
二、学习内容
三、学习特点: 我的几点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放一组现代化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图片
[导入]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科学,从现在开始,我和同学们一道来探索化学的奥秘
[讲]化学研究的领域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反应,一些现代生物领域及物理领域都需要我们化学家参与研究,如刚才看到的几组图片,可以说无论从生活还是将来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板书]
一、再说化学: [展示并总结]
1、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1)解开许多物质结构之迷,在工厂大规模生产化工产品,如人工牛胰岛素(2)合成并开发诸多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新物质和新材料
(3)为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4)利用化学高效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使国民经济能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2、化学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①衣:由于化学纤维、染料的合成与发展,人们穿上了各种鲜艳、光彩夺目、非常漂亮的化纤服装,生活丰富多彩。
②食:由于化肥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使农作物增产增收,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让人们的餐桌更为丰富,吃得营养、吃得好。
③住:钢铁、水泥、玻璃、涂料等一些建筑、装饰材料的生产,使用,建起许多高楼大厦,使人们住得舒适,生活愉快。
④行:人造橡胶的合成、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是汽车工业普及的基础;镁铝轻合金、钢铁、钛等金属材料和一些功能材料得应用,制成了飞机、轮船,宇宙飞船,使人日行万里不再是梦想。
⑤硅等半导体的发展和应用,是当今计算机发展的基础,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大大加速了高新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3、基础化学知识对于识别伪科学,判断某些商品是否会影响环境质量或人体健康等也是必需的。
[点击试题]1)、下列说法,违反科学原理的是 C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闪电时空气中的N2可变为氮的化合物 C.添加少量某物质可将水变成燃料油 D.在一定温度、压强下石墨可变成金刚石 2)、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D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矿泉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氧、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展示并总结]
4.现代化学已经成为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源泉
[讲]现代社会的众多领域都需要在某种场合应用到化学成果,像电子学、半导体、原子能、信息工程、宇航工程、研制药物、消除公害、保护环境、合成材料等等,都离不开化学。展望未来,化学一定会在综合开发各种资源,多方面应用新能源,设法研制各种新材料,进一步探索生命、海洋、空间的奥秘方面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问]化学是什么?
[板书]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
二、学习内容
[投影]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化学I和化学II 选修课程:
1、化学与生活
2、化学与技术
3、物质结构与性质
4、化学反应原理
5、有机化学基础
6、实验化学
[讲]高一我们将完成必修部分的化学I和化学II,计4学分,高二开始根据自己未来人生方向不同将从六个模块中选修一门(每个模块2学分),修满6学分后,高中化学结业,理式方向的考生,将从剩下的5个模块中选取2-3个模块,迎接升学考试,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本学期我们将完成必修I的内容,本书共分为四章,从实验化学入手,围绕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展开
[板书]
三、学习特点:
1、高中化学的特点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1、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 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惯
2、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
3、不遵循学习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讲]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大半,我们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该怎么办? 初三的化学学得怎么样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没什么影响,有学好的想法,肯学,就一定能学好!要学好就要有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大家应该更新学习方法,不能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学高中的化学!
我的几点要求:
1、化学我们现在有一本教材,一本学案,一本实验报告册,还需要准备纠错本,一本笔记,还希望同学们自己能有一本习题册或辅导书(不作硬性要求,不具体规定,但你必须得做题)
2、纪律是一切的保障,除遵守班规外,上课打完预铃,就把化学书,练习册,笔记,卷子等一切跟我化学教学有关的东西准备好
3、按时完成作业,早晨进班就把化学作业放到讲台上,上早自习之前,科代表收好,第一节课下课,课代表查清化学作业并送到我办公室。不交作业者严惩不待。
4、必须记笔记。主要记书上没有明确写的,我补充上去的知识,和我总结出的规律。以及我在做专题训练时讲的典型题。要想记好笔记,一方面要求课前预习,另一方面要求同学们课后整理,(整理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上课没记全的,二是你们在看辅导书中发现一些比较好的例题或解题规律,及时补充上去;三是我们平常做卷子时的错题,要将题抄上,正确解法记上,并要在下面标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以便复习时候用)。尽管我们现在付出很多,但高二会考复习及高三总复习的时候这些笔记将成为我们的宝库。要求:每周检查一次,每周二早上科代表把笔记跟作业一起收,送到我办公室。从下周起就开始。
5、及时做对应的练习册,不用我提醒,跟我进度做,我讲完新课都会及时讲练习册,讲之前随堂检查
6、同学们手里要有一本适合自己的辅导书或习题集,也跟着进度做,有什么问题及时来找我。
7、答疑制度:希望同学们积极主动利用下课时间和午休时间去办公室找我,也可以在第八节课让科代表找我进班答疑。我的教学经验:问题的多少与你们的成绩成正比。如果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我希望你们能深入的学习,我不相信化学竞赛只属于尖子班,只要你们需要,我可以为你们提供一切帮助。
作业:认真预习,并回顾一下初中化学实验都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引言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学生的怨言:面宽,琐碎,难学,易忘。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让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充满信心与挑战。
教学回顾:
课题: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授课班级 课 时 1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知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加深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等实验的认识
3、初步学会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实验安全标识、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进而掌握实验的基本准备常识,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初步学会模仿、移植现有的例子,撰写实验报告
3、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对物质性质研究的同时,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4、初步尝试在实验探究中与人合作与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逐渐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 点
过滤和蒸发的操作方法 难 点
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离&物质的提纯
2、操作原则:四原则&三必须
3、基本实验方法: 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一)过滤和蒸发(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实验1-1粗盐的提纯
实验1-2 SO42― 等离子的检验与除杂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需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那么大家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就是“从实验学化学” [板书]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投景实验室全景)[引]这就是我们准备做实验的化学实验室,看到实验室,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化学实验是化学的精灵,我们做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有良好的实验品质,在做实验前,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讲]做实验前,要先读实验室规则,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只有明确了实验室规则,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实验室。有的同学一定认为化学实验很难并有一定的危险性,还有的同学认为做好实验很好玩。其实,化学实验是用来检验、探索物质的操作,是学术性的研究,不能依靠个人的一些喜好、情绪来做实验,实验有一定的安全要求,只要你能做到安全要求,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实验,那么,实验的安全又有些什么内容呢?
[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以及你在初中所学的知识,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学生讨论并投影总结]
1、取用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按用量取药,若无用量说明,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用酒精灯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
(1)在使用前,要先检查灯里有无酒精。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2)在使用时,要注意几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燃着的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并盖两次。
(4)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谎,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3.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着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浓硫酸灼伤时先用干布小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讲]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多关于实验安全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大家还要注意常用的危险化学标志。请见课本P4。
[讲]实验安全是为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要想我们的探究实验取得成果,我们还必须遵守实验的有关原则、安全措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板书]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过渡]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项,正确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思考与交流]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沙里淘金是从含金量相对较大的沙里淘金。根据金是游离态存在,密度比沙大的性质,可以用水洗法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
如果是沙和铁屑的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取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出来。)[过]以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方法。
[板书]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 分开的过程。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原则: 四原则:
(1)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3)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4)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三必须:
(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3)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3、基本实验方法:
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
[设问]大家初中时学习了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哪些?(过滤、蒸发、结晶等)[设问]过滤使用于什么类型的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固液分离。)[讲]现在我们来利用初中学习的过滤和蒸发的方法来提纯粗盐。[板书](一)过滤和蒸发(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实验1-1粗盐的提纯
仪器 : 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 步骤 现象
1.溶解:称取4克粗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粗盐逐渐溶解,溶液浑浊。
2.过滤:组装好仪器,将1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
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3.蒸发: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蒸发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投影总结]
1、过滤
原理: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操作要点: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
注意: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2、结晶
原理: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部分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不大的物质。
(2)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温度,使溶液冷却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重结晶指的是重复冷却结晶。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明显减小的物质。
注意:通常我们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1)进行蒸发时,液体放置在蒸发皿中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2/3,以免加热时溶液溅出。
(2)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致使液滴飞溅。[思考题]如何将NaCl 和KNO3 分离?
将两者的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加少量100摄氏度热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不断少量加入热水并搅拌,直至混合物完全溶解;停止加热,冷却(可以用冰水水浴),当温度降至 30摄氏度时硝酸钾晶体析出;过滤混合溶液得到较为纯净硝酸钾晶体;蒸发滤液,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钾晶体
[思考与交流]从上述实验中我们所制得的实验是纯净物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它们?
[讲]海水中含有可溶于水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所以食盐中也可能含有这些物质,而它们可溶于水所以在过滤中无法除去,也即是我们现在所得的产品中含有这些杂质,那我们该如何检验出它们是否存在。请大家先思考一下,在进行物质检验时,我们采取的步骤是什么?
(先对试样的外观进行观察,确定其颜色、状态、气味等。当试样是固体时,有时需要先将少量试样配成溶液,再进行鉴定。)[思考与交流]我们现在要设计实验来鉴定食盐中有可能含有的CaCl2、MgCl2 以及一些硫酸盐。
[实验设计]现在有一份经过过滤蒸发提纯的实验,要除去其中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请你设计实验将它们除去。
[实验步骤]将0.5g 盐放入试管中,加入2ml的水,先滴几滴盐酸酸化,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 离子。
加盐酸酸化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碳酸根的影响,改用硝酸可以吗?不可以,因为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为硫酸根)
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过滤。最后加入Na2CO3 溶液。[投影总结] 杂质 加入的试剂 化学方程式 硫酸盐 BaCl2 aq BaCl2 + Na2SO4==BaSO4↓+ 2 NaCl MgCl2 NaOH aq MgCl2 +2 NaOH ==Mg(OH)2 ↓+2NaCl CaCl2 Na2CO3 aq CaCl2 + Na2CO3 ==CaCO3 ↓+2NaCl [思考与交流]加入试剂的顺序能否改变,你设计的实验有引入其他杂质离子么,如何除去?
(能改变,只要保证Na2CO3 在BaCl2 之后,盐酸加在最后就可以;因为BaCl2 +Na2CO3 ==BaCO3 ↓+2NaCl ;最后会剩余OH―、CO32― 这两种杂质,为除去,可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边加边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总结]我们这节课进行了的提纯实验,主要是练习过滤和蒸发的操作。另外,我们还学习了用化学方法鉴定物质,请看下面的练习:
课后作业:P10-2、3、7 通过实验室的全景的感受,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实验室的一些想法,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自己走进实验教学,为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实验安全知识比教师讲的要深刻得多,通过学生自己得到的东西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有长久的印象,并能成为以后受用的知识。
通过对实验的一些安全内容的记录,学生能认识到安全实验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安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认识各图标的意义。
学生阅读P4注意问题1、2、3,学生回答实验注意问题,教师穿插、补充、完善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片与提示,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课题: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二)授课班级 课 时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 重 点
萃取与蒸馏的原理;萃取与蒸馏的操作及注意事项。难 点
萃取与蒸馏的操作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二)蒸馏和萃取(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
1、蒸馏 实验1-3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2、萃取 实验1-4 碘的萃取
3、分液
萃取与分液的步骤: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加入溶液,加入萃取剂,振荡 c.静置分层 d.分液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粗盐的提纯,通过除杂质过滤的方法得到比较纯的盐水,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把盐水变为淡水,该怎么做呢?
比如说在海边,渔民们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郑和下西洋的那段历史,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解决长期在海上漂泊的吃水问题吗? [展示]海水变淡水
[引]做汤的时候,观察过锅盖吗?锅盖上有水珠,这水珠与汤不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水珠?水蒸汽凝结?为什么水蒸汽会凝结成水珠?
[讲]汤沸腾后,水蒸汽遇温度低的锅盖而凝成水珠附于锅盖。那么这是一个什么过程,我们在化学中应怎么称呼?大家想一想蒸馏是不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果是,那么是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过]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除了过滤、蒸发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新方法:蒸馏和萃取
[板书](二)蒸馏和萃取(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过]首先,让我们利用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杂质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来学习蒸馏的过程
[板书]
1、蒸馏
[引入]我们引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不是。因为自来水厂使用了消毒剂氯对水进行了消毒。使水中含有Cl―。我们可以利用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
[实验演示]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讲]有明显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向上一堂课中使用化学方法,加入试剂反应除去?
(不能。加入试剂后会引入新的杂质,达不到我们实验目的。要想得到纯净水。可以使用加热将水变为水蒸汽,然后再冷凝为纯净的液态蒸馏水。)[小结]实验室就是使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投]
(1)原理: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给液体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某一组分变成蒸气再冷凝成液体,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蒸馏一般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例如蒸馏含有Fe3+的水提纯其中水份,蒸馏石油提纯不同沸点的有机组分)
(2)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胶塞、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胶管
[实验演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投](3)蒸馏时的注意事项:
a.烧瓶内液体的容积不超过2/3,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烧瓶中还要加入沸石(碎瓷片)防止爆沸。b.温度计下端水银泡应置于烧瓶支管处,测量逸出气体的温度。c.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
d.实验开始时,先开冷凝水,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
[讲]锥形瓶中的液体就是蒸馏水,我们再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实验演示]蒸馏水加入硝酸银溶液 [投影小结实验]
实验1-3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沉淀不溶解
2、在100 mL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如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总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 mL 液体,停止加热
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到100℃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蒸馏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加硝酸银溶液于蒸馏水中,无沉淀 [思考]
1、为什么冷却水通入方向与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
(为了使蒸馏出的蒸气与冷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带走尽可能多的热量)
2、为什么温度计水银球的顶端要与圆底烧瓶支管下沿处于同一水平线?
(对于蒸馏来说,只有精确控制蒸馏的温度才能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而蒸馏烧瓶支管口的温度正是被蒸馏变为气体某组分的温度,故温度计水银球顶端要与圆底烧瓶支管下沿处于同一水平线)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或制造无水酒精。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先蒸馏出来的物质是什么?
(酒精沸点低,先蒸出的是酒精。)
4、从这个实验中,大家可以看出蒸馏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混合物的分离? [投](4)蒸馏的使用范围:
液态混合物中,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思考]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的衣服粘了油渍,可以用汽油擦洗,这就是萃取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的一种分离方法,叫做萃取与分液。
[板书]
2、萃取
[过]我们先来认识这个新的仪器:分液漏斗。
[展示仪器]分液漏斗的组成,分液漏斗的活塞、盖子同漏斗本身是配套的。使用漏斗前要检验漏斗是否漏水。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投](1)定义: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讲解+实验演示]我们通过实验来解释萃取的定义,我们知道碘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碘水呈黄棕色。碘是溶质,水是溶剂。取10ml饱和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接着,按照萃取的定义,我们要用另一种溶剂加把溶质碘从碘水中提取出来,这另外一种溶剂的选择要符合一些条件,[投](2)萃取剂的选择:
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讲解+实验演示]那么,我们根据这些条件可以选择了四氯化碳,由于碘在四氯化碳的溶解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加入4ml就可以了,进行振荡。请大家注意振荡的操作: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注意放气怎么(强调放气的重要性)。振荡后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讲解]静置后,大家发现漏斗中的液体分为两层,下层为紫红色,这一层为碘的四氯化碳的溶液。上层溶液颜色变淡了,证明碘水中的碘已经被萃取到四氯化碳中了,达到了碘和水分离的目的,这就是萃取。
[引导]大家想想,萃取后,如何分离?比如汤上面的油层是怎样弄走的?(勺子舀,吸管吸。。。)[讲]我们试想一下,可不可以想办法使汤使下面流走,让油刚好留在容器中。容器下面有通道,汤从下面流走,在汤刚好流完时,关闭通道,这样汤和油不就分开了吗,这正好符合分液漏斗的结构。
[板书]
3、分液
[讲解+实验演示]最后一步,就是把四氯化碳层和水层分开,这就是分液。首先,打开盖子(塞子),为什么?(平衡大气压)将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漏斗下端口靠烧杯壁。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为什么?(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投影总结]
(1)定义: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且密度不同)分开的操作 [板书]萃取与分液的步骤: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加入溶液,加入萃取剂,振荡 c.静置分层 d.分液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大家要掌握的是萃取剂的选择(三个条件),以及掌握萃取与分液的操作步骤。(四个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提醒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引导出蒸馏的概念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思考与讨论研究,强化蒸馏的操作 课题: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授课班级 课 时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 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重 点
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难 点
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的单位---摩尔(mole)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A,单位为mol-1,数值约为6.02*1023 mol-1
3、注意:使用mol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4.N、NA与n的关系: A1= 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离子)质量。
5、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2)、公式:M= 单位 g·mol-1
6、有关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例1:24.5 g H2SO4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
解:H2SO4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M(H2SO4)=98 g·mol-1。n(H2SO4)===0.25mol。答:略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引言]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板书]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讲]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缺一不可,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符号mol,简称摩。
[投]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的符号 单位名称及符号
长度l(L)米(m)时间t秒(s)质量m千克(kg)
温度T开尔文(K)发光强度I(Iv)坎德拉(cd)电流I安培(A)物质的量n摩尔(mol)[板书]
一、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的单位---摩尔(mole)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过渡]从物质的量设立的目的上看,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这个集体的组成者是粒子,这种集体有大有小,也就是集体内的粒子数目有多有少。因此,物质的量是专门用于计算粒子数目的物理量。那么物质的是的1个单位即1mol表示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5页上内容,理解物质的量在粒子数目上的大小关系 [问]1mol粒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
(约为6.02*1023个)[问]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的?(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问]12C原子特指什么结构的碳原子?
(12C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师]大家回答得很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讲]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也叫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测得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
化学上,我们用NA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单位mol-1,它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数值近似6.02*1023个等于。
[板书]
2、阿伏加德罗常数:
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A,单位为mol-1,数值约为6.02*1023 mol-1 [师]下面请同学们点击试题,看看平常计算中是如何应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点击试题]填空
1.1 mol 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2.2 mol氢分子含 个氢原子。3.1 mol SO42―是 个硫酸根离子。
[讲]物质的量只限制了所含粒子个数的多少,并没限制粒子的种类,所以使用mol 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板书]
3、注意:使用mol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点击试题] 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1 mol氢
B.1 molCO2 √
C.1 mol小米 ×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讲]请大家根据摩尔相关知识,进行如下计算。[例题]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1.1.204×1024个H,合多少 mol?(2 mol)2.5 mol的O2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3.01*1024)3.N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讲]由以上练习,我们得出粒子总个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物质的量n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板书]4.N、NA与n的关系: [讲]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例如可以有0.5 mol O2,0.01 mol H2SO4等,但分子、原子等具体的粒子,只能是整数,就不能说0.5个或0.01个。下面请大家做随堂练习3 [点击试题]
1.0.5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过]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知道它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那么,1 mol粒子的数目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其数目约为多少?
(是以0.012 k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数目为标准得来的;其数目约为6.02×1023)[问]我们初中所学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以碳-12原子为标准得出来的,它是怎样定义的?
(以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师]很好!请大家推导思考题1 [思考]假如一原子的质量为m1,碳-12原子的质量为mC,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1怎样表示?请大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副板]A1= [师]大家表示的都很正确。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m2,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A2又该怎样表示,请大家口答。
(A2=。)[问]A1比A2与m1与m2的关系是什么呢?请大家推导。(A1∶A2=m1∶m2)[师]很正确!这也就是说: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比。[师]下面让我们导出下列关系:
微观粒子 一个C原子 一个O原子 一个Fe原子
mol C原子 1 mol O原子 1 mol Fe原子 宏观质量 0.012 kg=12 g x g y g 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56 [师]由刚才我们对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入理解知道: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比。∴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请大家根据此结论,计算出x值和y值。
[结果]x=16 y=56 [问]1 mol钠原子的质量是多少?1 mol氢原子的质量呢?(1 mol钠原子的质量是23 g,1 mol氢原子的质量是1 g)[问]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都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问]单位呢?(克!)[问]1 mol分子的质量,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因为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克,则1 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克)[师]很正确!那么,对于粒子中的离子来讲,又将怎样呢?请大家阅读课本12页最后一段后回答。
(对于离子来说,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当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时,电子的质量可略去不计,因此,1 mol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离子的式量,单位为克)[师]回答得很好,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副板]1 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离子)质量。
[师]请大家做以下练习: [点击试题] mol H2O的质量是。
mol NaCl的质量是。
mol Na+的质量是。
mol S的质量是。
[师]化学上,我们把1 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板书]
5、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 [师]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2)、公式:M= 单位 g·mol-1 [讲]依据此式,我们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构成物质的粒子集体----物质的量联系起来,请大家口答下列空
[点击试题] 1.Na的摩尔质量。2.NaCl的摩尔质量。3.SO摩尔质量。
[师]大家在解答有关摩尔质量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下面,让我们根据摩尔质量的为进行计算。注意解题格式。
[板书]
6、有关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例1:24.5 g H2SO4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
解:H2SO4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M(H2SO4)=98 g·mol-1。
n(H2SO4)===0.25mol。答:略 [点击试题]
1。5 mol Na2CO3 的质量是多少?
[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1 mol不同的物质中,构成它们的粒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一般不同,故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一般也不相同,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就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在进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和解题格式。
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学生自学,师生一问一答,检验自学成果 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6.02*1023个 2.408*1024 6.02*1023 A、× 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B.√ C.×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1.(2 mol)2.(3.01*1024)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公式 3.01*1023 1.204*1024 ; 2.408*1024 6.02*1023; 6.02*1023 H+、Cl― 各1 mol 10; 6.02*1024 学生推导,教师巡视并指导
教师引发思考,学生展开讨论,一步步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推理,归纳能力的培养
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18g 58.5g 23g 32g 23 g·mol-1 58.5 g·mol-1 96 g·mol-1 53 g 147g ;6;3 ;96g ;3g 108g/mol C 课题: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二)------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授课班级 课 时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从分析研究影响固体、液体、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因素过程中,培养问题的意识,调动研究的主观欲望,体验归纳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学习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美丽、奇妙和和谐。
重 点 气体摩尔体积 难 点
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二、气体摩尔体积(molar volume of gas)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2、符号:Vm
3、定义式:Vm=
4、单位:国际:m3/mol 常用:L/mol
5、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约是22.4L
6、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 mol任何物质的粒子个数都相等,都约为6.02*1023个,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式量。那么,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确定呢?
[讲]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作桥梁把它计算出来,[副板书]
[讲]若想要通过质量求体积,还需搭座什么桥呢?(还需要知道物质的密度)[问]质量、密度和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副板书]
*密度
体积======质量
密度÷
[讲]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间是否存在着一些关系呢?也就是说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能否通过一个物理量建立起某种关系呢?也就是说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能否通过一个物理量建立起某种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动手寻找一下答案。
请同学们填写教材P13上科学探究2 [投]科学探究 密度/g·L-1 1 mol物质的体积
O2 1.429 22.4 H2 0.0899 22.4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体积)时O2和H2 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和H2的体积
密度/g·cm-3 质量 g 体积cm3 Fe 7.86 56 7.2 Al 2.70 27 10 H2O 0.998 18 18 H2SO4 1.83 98 53.6 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讲]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并参照投影上1mol几种物质的体积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存在状态跟体积的关系
[投影小结] 1、1 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的物质、体积不同
2、在相同状态下,1 mol 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3、同样是1 mol 物质,气体和固体的体积相差很大。(1 mol H2O在液态时是18 mL,在100 ℃气态时约为3.06*104 mL,相差约1700倍
[问]一堆排球、一堆篮球,都紧密堆积,哪一堆球所占体积更大? 如果球的数目都为一百个呢?
如果球和球之间都间隔1米,在操场上均匀地分布,哪一堆球所占总的体积更大? [投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的图的动画模拟。
[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 [投影小结]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多少;
②微粒间的距离(固态、液态距离小,排列紧密,气态分子间排列疏松)③微粒本身的大小(液态时小,气态时大)[讲]在我们计算中,物质的粒子数是相同的,都是1 mol,那么后两个因素对体积大小有什么影响呢?
[小结]对于固体和液体来说,粒子间距离非常小,主要取决于粒子本身的大小,对于气态来说,粒子间大小相差无几,主要取决于粒子间的距离。
[讲]现在我们清楚了固、液、气态体积的决定因素。再进一步考虑,为什么相同外界条件下,1 mol固态、液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不同,而1 mol 气体物质所具有的体积却基本相同?
[小结]在固态和液态中,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体积不同,而不同的气体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分子间的距离可看作近似相同,同时,由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可知,粒子间距离主要受环境也就是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因此,在谈到气体体积时必须注明外界条件。
[过]事实上,在我们学习生活乃至科研领域,用得更多的气体的体积,而不是质量。无数实验事实证明,外界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体积。这给我们研究气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些,我们专门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二、气体摩尔体积(molar volume of gas)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讲]气体摩尔体积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
2、符号:Vm
3、定义式:Vm=
4、单位:国际:m3/mol 常用:L/mol [讲]我们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将温度为O℃,压强101 kPa时的状况称为标准状态,根据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板书]
5、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约是22.4L [投影]注意:
1.为了研究的方便,科学上把温度为0°C、压强为101 kPa规定为标准状态,用S·T·P表示。
2.气体摩尔体积仅仅是针对气体而言。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只与气体的分子数目有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点击试题] 判断正误
1.标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L。2.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3.标况下,1 mol O2和N2混合气(任意比)的体积约为22.4 L。4.22.4 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 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5.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6.只有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22.4 L。
[思考]同温同压下,如果气体的体积相同则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否也相同呢?所含的分子数呢? [总结]因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各种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所含的分子个数也相等。这一结论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发现的,并被许多的科学实验所证实,成为定律,叫阿伏加德罗定律。
[板书]
6、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讲]对这一定律的理解一定要明确,适用范围为气体。
在定律中有四同:“同温”、“同压”、“同体积”、“同分子数目”,三同就可定为一同。[投影小结]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必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同T、P下,同分子数目的两种气体体积必然相同
3、同温下,两种气体体积相同,分子数也相同,则压强必然相等。
[总结]我们首先研究了影响物质的体积的因素有多种,对于气体,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含有相同的体积,为此,引入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约为22.4L/ mol。只要同学们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涵义,很容易做气体的物质的量和体积之间的相关计算。
引导学生由旧知识的再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采用数据归纳出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导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归纳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理想模型,形象地分析物质体积决定因素,对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和老师一起共同归纳出决定物质所占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 温度越大,距离越大,导致热胀冷缩 压强越大,排列越紧,距离越大(×,物质应是气体)(×,未指明条件标况)(√,气体体积与分子种类无关)(×未指明气体体积是否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只在标况下)(×,不一定)学生思考并回答,由气体摩尔体积概念逐渐过渡到阿伏加德罗定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引导学生推导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简单应用 课题: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专题复习授课班级 课 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章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 点
1、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2、巩固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基本操作 难 点
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能充分认识归纳总结知识的好处。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4、分液的操作方法(二)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气体摩尔体积
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本章专题讲座(一)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
1、平均摩尔质量(M)
2、求算方法
(1)已知混合 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M=(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d混,则M==22.4*d混
(3)相对密度: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d混是一种简单气体A的密度dA的D倍,则D称为相对密度。
D=(二)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CB== w=(四)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m1w1=m2w2 C1V1=C2V2(五)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
1、体积可加合时的混合问题
公式:C==
2、不同浓度的两溶液混合后w的求算(六)十字交叉法
1、原理:
2、适用范围:凡能满足 a nA + b nB ==c(nA+nB)关系的混合问题,均能用十字交叉法。
3、典型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完了第一章的知识,即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那么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都掌握了?有没有缺漏,作业是否做对了,做的时候是否遇到什么困难?你怎么知道你学习的情况呢?通过考试?那考试之前呢?要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的情况,我们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要进行归纳总结。[讲]请同学准备两个本子:一个叫知识归纳总结本,专门用于每章节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另一个是错题本,请记录下你每天做错的题目,并用红笔注明你做错的原因,再在后面附上正确答案。
[板书]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板书]
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讲述]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板书]
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讲述]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板书]
4、分液的操作方法:
[讲]①用普通漏斗把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漏斗内,盖好玻璃塞; ②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分层;
③将玻璃塞打开,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牛口上的小孔再盖好,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④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放入烧杯,待下层液体流完立即关闭活塞,注意不可使上层液体流出;
⑤从漏斗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学生讨论]化学方法提纯和分离物质的“四原则”和“三必须” [讲述](1)“四原则”是:一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二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三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四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2)“三必须”是:一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三除杂途径选最佳。
(二)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物质中所含的“微粒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 = m/M)[板书]
2、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或 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0℃ 101KPa , Vm = 22.4 L/mol [板书]
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 mol/m3(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 2.称量3.溶解 4.冷却5.转移 6.洗涤 7.定容 8.摇匀 9.贮存溶液.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板书]
二、本章专题讲座(一)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
1、平均摩尔质量(M)[讲]假设混合气体为1 mol,组成1 mol混和气体的每一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与其所占体积比的乘积之和,以g/ mol为单位,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平均摩尔质量不仅适用于气体,对固体和液体也同样适用。
[板书]
2、求算方法
(1)已知混合 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 [投影]例
1、已知空气中N2和O2的体积比为4:1,求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 设N2为4 mol,O2为1 mol M== g/ mol [板书](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d混,则M==22.4*d混
(3)相对密度: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d混是一种简单气体A的密度dA的D倍,则D称为相对密度。
D= [投影]例
2、某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14,求该气体分子量。M=2*14=28 [板书](二)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投影]例
3、标准状况下,2.2 g CO2的体积是多少?
解法:n(CO2)==0.05 mol。
因为标况下Vm=22.4 L·mol-1。
V(CO2)=n(CO2)Vm=0.05 mol×22.4 L·mol-1=1.12 L。
答:在标准状况下2.2 g CO2的体积为1.12 L。
例
4、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克某气体的体积为672 mL。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法一:解:在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密度为:
ρ标==2.86 g·L-1,标准状况下,Vm=22.4 L·mol-1。
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M=ρ标×22.4 L·mol-1=2.86 g·L-1×22.4 L·mol-1=64 g·mol-1,即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解法二:解: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n==0.03 mol
摩尔质量为:M==64 g·mol-1,即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答: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讲]在进行有关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时,必须熟悉各量之间的关系,对气体进行的计算,尤其要注意外界条件,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通过不同途径来进行解决。
[板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CB== w= [讲]公式在使用时,不带单位,直接带数值,结果处直接加单位。[板书](四)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讲]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质量或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新溶液时,遵循溶质守恒
[板书] m1w1=m2w2 C1V1=C2V2 [板书](五)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 [思考]体积何时可加合?
[讲]若相互混合的溶液均为稀溶液,可看作密度均近似为1 g/cm3,混合前后的质量比等于其体积比,因而V混等于各溶液的体积之和。若相互混合的溶液中有浓度较大的,或浓溶液的稀释由于混合前后溶液的密度有较大变化造成了溶液体积的较大损失,此时V=m/p [板书]
1、体积可加合时的混合问题 公式:C== [板书]
2、不同浓度的两溶液混合后w的求算 [讨论]
设有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两份,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1、w2,密度为ρ
1、ρ2,且w1>w2(1)当两者等质量混合时,w混=(2)当两等体积混合时,w== I、当溶液密度大于1时,w1>w2, ρ1>ρ2,w> II、当溶液密度小于1时,w1>w2, ρ1<ρ2,w< [小结]主要就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的相互换算,解题的关键要进行具体的假设。要么设溶液的质量为m g,要么设溶液的体积为V L;二是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它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由此建立等量关系。
[板书](六)十字交叉法
[讲]十字交叉法是巧解二元混合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若a、b分别表示为某二元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A、B的量,C为a、b的相对平均值,nA/nB为二元混合体系中A和B的组成比,则:
[板书]
1、原理:
2、适用范围:凡能满足 a nA + b nB ==c(nA+nB)关系的混合问题,均能用十字交叉法。
3、典型应用
[投影](1)用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做十字交叉,求组分体积比或含量或物质的量之比。
本题运用了相对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进行综合判断。不给溶液密度认为可加合 求质量分数认为体积不可加合
溶质的摩尔质量大小溶剂,溶液的密度大于1,一般情况下,若M>18,ρ1>1 课题: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授课班级 课 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重 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难 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Na2CO3 钠盐 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
2、树状分类法
二、分散系(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 碱 :KOH 盐:Na2SO4)(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SO2 液体:H2SO3)[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 1.交叉分类法 Na2CO3 钠盐 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 ②Ba(OH)2 ③NaHCO3 ④NaBr ⑤Fe3O4 ⑥H2O ⑦HNO3 ⑧AgNO3 ⑨H2SO4中,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盐的是.[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
二、分散系(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分 散 质 分 散 剂 实 例 气气 空气 液气 云、雾 固气 烟灰尘 气液 泡沫 液液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液 糖水、油漆 气固 泡沫塑料 液固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固固
有色玻璃、合金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由生活实际入手,学生讨论图书及商品的分类方法,理解物质的分类的意义。课题: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二)授课班级 课 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
2、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加工,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重 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难 点
制备胶体的实验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三、胶体(colloid)
1、胶体的分类
2、胶体的制备: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四、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3.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4.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方法: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5、胶体的应用
(1)工业除杂、除尘
(2).土壤的保肥作用(5)豆腐的制作原理
(4)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3)明矾的净水作用。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
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讲]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过]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
三、胶体(colloid)
1、胶体的分类
[投](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讲]如:Fe(OH)3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讲]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e(OH)3 溶胶、Al(OH)3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
2、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 步骤:
1、取烧杯盛25 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聚沉),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e(OH)3 胶体。[板书](1)化学分散法: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讲]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物理分散法,即类似于家里调制淀粉,[转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学生活动]一代表上台演示。
操作:将分别盛有等量硫酸铜溶液和Fe(OH)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
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Fe(OH)3胶体,无此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讲述]当一束强光照射胶体时,在入射光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研究发现。故称其为“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无此现象。因此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那么,造成胶体和溶液这种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投影比较]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旁白]图中红色箭头(粗)代表入射光线,黄色箭头(细)代表散射光。当光线照射到胶体粒子上时,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散射作用,另一部分光透过了胶体,无数个胶粒发生光散射,如同有无数个光源存在,我们便可发现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设问]胶体除具有丁达尔效应外,还有何其他性质呢? [板书]
四、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过渡]由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溶质粒子大得多,以致使光波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尽管如此,我们的肉眼仍看不到它的存在。超显微镜可帮助我们了解胶粒的情况。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的布朗运动。
[旁白]用一黑色小球代表胶体粒子,用动画模拟胶粒的无规则运动。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粒的运动是不停的、无秩序的呢?
[讲述]胶粒作布朗运动,是因胶粒受水分子来自各方面的撞击、推动,而每一瞬间在不同方向上所受合力的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布朗运动使胶粒难于静止沉降,这是胶体稳定的一个因素。相比之下,浊液却无此性质,为什么呢?
[投影比较] [点击试题]
1、Fe(OH)3胶体中,分散质是___,作____定向或不规则)运动。2.NaCl溶液中,Na+和Cl―作____运动。通直流电后作___ 运动,Na+向___极移动,Cl―向___极移动。
[设疑]若给Fe(OH)3胶体通直流电,胶体粒子的运动会怎样呢? [播放录像]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请观察:
现象:通电后,U型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讲述]从现象可看出,阴极附近Fe(OH)3胶粒增多了,说明在电场作用下,胶粒作了定向移动。
[设问]通电后,Fe(OH)3胶粒移向阴极,说明Fe(OH)3胶粒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回答]Fe(OH)3胶粒带正电。[小结]像Fe(OH)3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板书]3.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设疑]为何胶体粒子会带电呢?胶体是否带电?Fe(OH)3胶粒为何带正电? [分析]胶体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Fe(OH)3胶粒只吸附阳离子,带正电向阴极移动阴极区液体颜色变深。
[投影归纳]胶体粒子小表面积大带电向电极作定向移动。[多媒体动画模拟]电泳现象。
[旁白]图中大球表示胶粒,表示被胶粒吸附的离子的种类。胶粒因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而带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
[讲述]一般来说,在同一胶体中,由于胶粒吸附相同的离子因而带同种电荷,如Fe(OH)3胶粒带正电荷。但胶体本身不带电,我们不能说Fe(OH)3胶体带正电。那么,哪些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哪些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呢?
[投影归纳]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土壤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但并非所有胶粒都带电荷。
[讨论]同一胶体中胶粒带同种电荷,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对胶体的性质有何影响?
[讲述]由于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沉降,这就是胶体一般稳定的主要原因。
[投影小结]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
[过渡]方才,我们分析了胶体稳定的原因,其中胶体粒子带电是重要的因素。那么,能否想出针对性的办法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长大而沉降呢?
[归纳投影]1.加电解质;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演示]向盛有Fe(OH)3胶体的试管中滴入MgSO4溶液,振荡。观察。现象:产生浑浊。
[板书]4.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方法: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过渡]以上我们紧紧围绕胶体粒子大小的特征,研究了胶体所具备的重要性质。借此,可以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板书]
5、胶体的应用
[点击试题1]在水泥和冶金工厂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这种做法应用的主要原理是
A.电泳 B.渗析
C.凝聚 D.丁达尔现象
[讲述]以上一例是胶体电泳性质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电泳原理还可用于医学诊断(如血清纸上电泳)和电镀工业上。
[板书](1)工业除杂、除尘。
[点击试题2]已知土壤胶粒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相等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A.(NH4)2SO4 B.NH4HCO3 C NH4NO3 D.NH4Cl [板书](2).土壤的保肥作用
[点击试题3]自来水厂曾用绿矾和氯水一起净水,请用离子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叙述有关的原理。
答案:2Fe2++Cl2===2Fe3++2Cl-,Fe3++3H2OFe(OH)3+3H+,Cl2+H2O H++Cl-+HClO,HClO起杀菌、消毒作用,Fe(OH)3 有胶体性质,其带正电的Fe(OH)3胶粒吸附带负电的水中悬浮物、泥沙等而造成聚沉而达到净水目的。
[板书](3)明矾的净水作用。
[点击试题4]为什么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 [板书](4)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点击试题5]豆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腐? [板书](5)豆腐的制作原理
[小结]胶体的应用很广,随着技术进步,其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设问]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多少?你认为本课重点是什么?
[总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胶体的性质,并了解了胶体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那么胶体性质与胶体粒子大小的关系是什么?
[投影归纳]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上的科学视野,了解胶体的其它性质。1.许多聚集的Fe(OH)3分子 无规则 2.无规则 定向运动 阴 阳 思路:
胶粒聚集变大沉淀“ [解析1]使用高压电,即利用外加电场,使气溶胶胶粒向电极移动而聚集,从而除去烟尘。答案:A [解析2]土壤胶粒带负电荷,则对含N的NO有排斥作用,这样NO将不被土壤吸附,而随水流失,而其他肥料中的含N的离子全是阳离子,易被土壤胶粒吸附,故NH4NO3肥效相对较低。
答案:C [解析4]河水中粘土等胶粒,遇海水中电解质而发生凝聚作用,逐渐沉降为三角洲 [解析5]盐卤或石膏为电解质,可使豆浆里的蛋白质胶粒凝聚并和水等物质一起聚沉而成凝胶(豆腐)。
课题:第二章 第二节 离子反应(一)授课班级 课 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 点 电解质的概念 难 点
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Flash演示:NaCl 的溶解和电离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ionization)
1、电离(ionization)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2、、电解质(electrolyte):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3、电离方程式:
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AgNO3 ==Ag+ + NO3― BaCl2 == Ba2+ + 2Cl―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引言]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第二节 离子反应
[投影]据初中所学判断,下列物质中能导电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K2SO4溶液、酒精溶液、Cu,NaCl溶液。
[讲]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Flash演示:NaCl 的溶解和电离
[讲]当氯化钠固体还没有进入水溶液的时候,水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时候吸收了一定的热量,请大家注意温度计温度的变化,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板书]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ionization)
1、电离(ionization)[讲]把氯化钠投入水中,我们观察到的是氯化钠溶解的现象,这个现象本质上是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了钠离子和氯离子并结合生成水合离子。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就是他们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
[过渡]现在我们不仅知道溶液里面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么产生的,也知道了溶液导电的原因。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另一个问题的产生。
[追问]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也就是说那些物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导电呢?
[板书]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讲]很好,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板书]
2、、电解质(electrolyte):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点击试题]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A、NaCl 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 溶液是电解质 B、固态NaCl 不导电,但NaCl 是电解质 C、HCl水溶液能导电,所以HCl 是电解质 D、SO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E、Cu 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F、BaSO4的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投影小结]注意事项:
③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②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2CO3 H2SO3NH3.H2O 是电解质
④ 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 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过渡]明确了什么是电解质,我们回头想想,刚才氯化钠的溶解,其根本的原因是氯化钠在水中发生电离,由于水分子作用减弱了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使NaCl 发生电离并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为了方便,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副板书]NaCl == Na+ + Cl―
[讲]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电离方程式来表示。[板书]
3、电离方程式
[投影并分析] H2SO4 = 2H+ + SO42-HCl = H+ + Cl-
HNO3 = H+ + NO3-[讲]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大家能不能一起回答?
[投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讲]非常好,现在大家动手练一下:写出以下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学习中, 本人认为要认真分析题目, 把化学反应中的问题搞清楚, 这样就能把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地书写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实际事实为依据, 不能臆造
这里臆造化学方程式有几种情况:
1. 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就不可能有化学方程式存在, 如把碳酸钙放在水中是不可能反应的, 就不存在如下反应:
2. 物质间能反应, 但反应条件与生成物不对应。如铁在氧气中燃烧写成
3. 把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写错, 如铁在氧气中燃烧写成这类化学方程或都是错误的。
二、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
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 有部分是可逆的, 同学们常因不认真读题, 分不清反应物和生成物, 把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生成物的位置上, 或把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反应物的位置上而导致错误。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应为部分同学常错误写成: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部分同学常错误写成这样不分反应物和生成物, 看起来化学方程式是正确的, 但不符合题意。这样的化学方程式同样是错误的。
三、不能把催化剂作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处理
如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本来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不是反应物, 把写成就不对了, 再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写成也不正确, 这样在化学方程式中就会出现,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原子种类和个数不等, 化学方程式同样是错误的。
四、化学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就是指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个数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 质量守恒定律体现在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一般用奇偶配平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等方法使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原子个数不相等的表达式不叫化学方程式,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 (1) 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即把写成 (2) 也有的同学为了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则通过改变物质的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在右下角的数字, 把写成, 或写成所以必须注意物质的化学式是由物质的组成结构确定的, 绝对不能随便改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不能为了使其满足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 而改变物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否则将会成为化学式不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 或者是所写的化学式表示物质根本不存在。若根据不存在的化学式把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成或写成都错误。因此这里还需强调物质化学式书写的重要性, 要求化学式与物质名称对应。
五、正确使“↑”“↓”“Δ”等符号和反应条件
有的化学反应在没有人为的条件是无法进行或进行得非常缓慢, 在化学反应方程中必须有化学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的体现, 才能算完整。如氯酸钾在常温下不易氧化, 在水作介质的反应中生成物的状态如何, 这里必须强调水作介质。生成物状态在反应物中有气体的, 生成物中的气态物质就不作气态符号“↑”, 点燃、加热、高温等人为条件不能错用或不用, 否则将不符事实, 把:
分别写成:
这样同样不是正确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六、准确把握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名称与化学式
准确地把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与化学式, 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特别关键的一环, 如:某一固体加热后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和两种气体;不知生成物黑色固体和两种气体的名称就写不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如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若不知高锰酸钾、锰酸钾的化学式。同样写不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有许多易错点,它们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必修1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有许多易错点,它们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必修1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化学必修一离子方程式】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化学式必修一10-30
高一化学必修一05-27
必修一化学复习提纲06-22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09-24
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套的教案06-14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1-04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06-08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0-28
必修一离子方程式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