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免一补工作总结(共7篇)
“两免一补”工作总结
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保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按时就学,我乡各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免除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各级各部门、领导对“两免一补”工作非常重视,对我校非常关心,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取得较好成效,工作的开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乡政府为加强对“两免一补”工作领导,成立了 “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登辉(小河山乡乡长),副组长(各村支书):杨本仁(大河村支书),张海龙(石板坪村支书),陈永付(大田坝村支书),组员有(各校校张):戎成斌(小河山学校校长),熊发开(大河小学校长),吴昭卫(石板坪小学校长)。我校为了保证此项工作有效地正常开展特成立了学校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戎成斌,副组长:晏定林、贺运法,组员:余中全,全乡1-9年级各班班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总务处。日常工作由贺运法同志负责,负责“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广泛开展宣传
为了加大对“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力度,我们利用学期开学初和期末召开的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传达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同时,通过班会开展“两免一补”政策宣传,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印制《关于 “两免一补”工作的上级文件、通知》等宣传资料发放到各班,班主任一份,班级一份,在班内宣读学习,再在教室张贴。如:把(瓮教发[2008]71号)等文件及时地、确实地把“两免一补”工作文件精神传达给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务必使每个学生了解“两免一补”政策意义、包含项目、金额、申请条件、申请办法等。我校在开学典礼及家长会上进行了免费教科书发放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的公布。学校还通过校园广播、墙报等形式宣传“两免一补”工作。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宣传,使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对“两免一补”政策有了全面了解,有力的促进了“两免一补”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严格操作程序 操作流程的规范,是政策落实到位的保证。为切实做好“两免一补”工作,严格规范“两免一补”工作流程,我校制定了《小河山学校2008至2009学“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方案》,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明确申报资助学生条件为:①父母为双农并且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②持有农村特困户低保证的家庭子女;③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650元的家庭子女;④父母重大病症丧失劳动能力或父母残疾的贫困学生;⑤父母离异(双亡)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⑥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子女;⑦当地政府规定的其它需要资助的学生(如:二女结扎户);⑧因灾返贫家庭的学生。我校在开学后不久专门召开了“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进行“两免一补”业务培训。为使农村困难学生资助申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农村困难学生“两免一补”申报以班为单位在开学时进行,首先学校发放通知在班内学习,由个人根据实际困难写相应项目的申请表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学生监督意见讨论审定,然后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名单,学校“两免一补领导小组”审定,将拟定名单进行公示7天,7天中受理师生、家长及群众投诉,公示无异议后,学校“两免一补领导小组”确定名单,发正式申请表格填写由村委、乡政府签字盖章后上交学校,公示无异议的学生名单再上报到教育局复核审批,上级部门款项到位后学校把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费按月发到了受助学生的手中,并且学校为其建立专门的食堂,每天按时向寄宿生提供餐饮食,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对中央免费教科书,先由县新华书店提供的教科书品种统计表进行统计,做到中央免费教科书通教育局统一采购,同一年级教书种类、版本一致。在定额定员的前提下,学校对“两免一补”受助学生名单打印成册。开学时,学校及时把教科书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受助学生和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在名册上签名。寄宿生 生活补助的款项经费到我校户头后,学校马上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制表,于即日起逐班发放,由学生个人签领,资金发放到受助学生个人手中,受助学生和班主任在名册上签名。为加强资料建档管理工作,我校对各班学生数、贫困学生数、贫困生经济状况和受助情况贮存电脑中,定期更新,动态管理。目前,还没有发现财政供养人员家庭的学生及农村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进入救助范围。
四、强化资金管理
我校为了确保“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的运行安全,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实行了“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管理,学校设立专项帐户,专款专用,接受上级审计和监督。经费到位后由财会人员进行发放,享受者必须勤俭节约、合理使用好补助金,使之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若发现享受的学生乱挥霍或不思进取或纪律散漫或品行不端,评定小组可以停止其补助资格。中途转学者,享受资格转移给其他同学。
五、严肃操作纪律
为确保“两免一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至每个贫困学生手中,学校严格督查,发现有减免政策不落实,真正贫困学生得不到减免,而减免的学生不是真正贫困家庭,将及时追回资金另确定受助学生,若有个别班级擅自将“学习成绩好”作为“两免一补”条件之
一、将及时纠正。学校明确规定,对于本补助,学生用于在校生活开支,先保证在校生活,不能领回家用于家庭开支;班主任不能擅自许予学生补交其他费用。针对出现的问题,学校将严肃处理。
六、我校“两免一补”工作取得成效
我校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工作,用好43个贫困寄宿生名额,确保得到公平和正义。这个补助力量最大,每生全学年750元,另,我校共获得免费教科书名额,在2008年秋全乡共851人,总金额54182.21元;在2009年春全乡共851人,总金额48481.21元。这样,全乡各校共有1745人次享受 “两免一补”政策,他们沐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肩负着人民的厚望,他们定将发奋图强,共同托起中华民族的希望。由于我们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好补助经费,也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得到了落实。
七、“两免一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改进的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领导小组成员及各班的努力下,我校“两免一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部分班级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助学档案还不十分完善。二是我乡校贫困生较多,初中部寄宿生活补助指标少,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也较多。由于国家“一补”资助名额有限,个别群众见利相争,给资助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三是个别班级材料上报不及时,给全校“两免一补”公示、上报、归档时间不紧。
八、“两免一补”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在“两免一补”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下一步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事情。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还不够,要做到“人人皆知”,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支持“两免一补”工作的局面。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两免一补”工作的监管,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好国家、县有关文件和规定,坚决杜绝不规范操作现象。三是注重对受助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为确保救助取得实效,在救助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有特色有影响的系列活动,激励广大受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四是要进一步拓宽贫困救助资金筹措渠道,广泛发动社会、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贫困助学,以筹措更多的资金,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救助。
瓮安县小河山学校
2009年7月5日发放对象: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可向所在学校申请省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资助(其它人员不得申请和享受):
1、父母为双农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父母双亡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
3、农村单亲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
4、农村因父母残疾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
5、农村因病致贫家庭的学生;
6、农村因灾返贫家庭的学生。
1“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分析
一个社会在发展中, 众多的问题与不足总是存在的, 但是, 如此众多的问题只有上升到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时, 才能称为政策问题。“两免一补”是国务院出台的一项具体的教育政策, 它的出台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背景以及国际背景都有一定的联系。袁振国教授认为, “教育中的问题, 能为政府认定为教育政策问题, 努力去加以解决, 那么这一问题必然是对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有威胁的。”可见这项的政治性非同一般。在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 贫困家庭占了不少比例, 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成为他们比较沉重的负担, 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 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目前, 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更有必要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于是, 消除贫富差距、追求社会公平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诉求, 关注弱势群体、资助贫困人口成为社会上越来越响亮的一种呼声。
2“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2.1 符合义务教育的法理内涵
义务教育是从英文compulsory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 compulsory的意思是“必需做的, 必修的, 被强迫的, 被强制的, 义务的”。由于法律赋予了公民有在一定年龄段内有接受教育的义务, 因此, 可以视义务教育为一种强迫、强制实行的教育。既然是强迫的, 就应该是免费的, 这已经是多数人达成的共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 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 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 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尽管“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在新《义务教育法》出台前就已经实行了, 但仍然可以把此法视为该项政策的直接的法律依据。
2.2 符合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Samuelson) 把社会产品分为三类, 即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按照他的分类标准, 义务教育应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持同样的看法, 他认为我国存在五类性质的教育, 其中, 义务教育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 政府应该成为供给者。“将义务教育划归为公共产品, 奠定了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财政手段, 向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 以保证其免费性即公共产品性。”义务教育应该有政府来提供, 以政府公共支出为保障, 通过财政拨款方式, 确保每一个适龄学生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实施正式依据以上理论, 有中央政府出资购买教科书发给学生, 地方政府不让学生交纳杂费, 依靠地方财政给中小学校拨付公用经费, 并且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 中央和地方合力保障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2.3 政府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职责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资源的所有者, 有义务为各地区提供均衡化的教育资源, 促进和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 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因此, 消除教育贫困, 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 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
3“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分析
3.1 促进社会公平、消除教育不公的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认为,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 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袁振国教授认为, 在一个追求公平的社会中, 教育与人的成就、事业关系极大, 教育机会均等、受教育权利的公平分配是教育政策的核心问题。对于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 他们应该首先获得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获得入学机会上的公平。据报道, “2003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 小学辍学率为0.34%, 这说明我国确实有不少的适龄儿童没有享受到国家义务教育, 这些儿童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地区。”为了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学, 获得他们基本的教育权利, “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在新农村建设中,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是关键。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没有农村全面普九, 就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因此, 农村义务教育应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各级政府都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推出正是负责任政府的一种作为。
3.3 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需要
在过去旧的办学体制造成了教育投入的地区间差异过大, 各地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从2000年以来, 开始把义务教育权限上移, 推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这种变革实现了以省为范围的大致均衡。能否由中央政府出面, 统筹全国教育资源, 建立一种义务教育资助体系,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 支援落后地区发展义务教育, 显得尤为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行“两免一补”的必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4“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4.1 从政策的结构来看, 它是完整的
“构成一项完整的政策, 应当有三大要素:政策方向、政策目标和实现手段。”从以上对“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过程的分析, 可以看出, 此项政策的方向是为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政策的目标是资助农村贫困家庭、低收入者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实现入学机会的公平, 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的实现手段是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学生“两免一补”, 中央政府负责免费提供教科书, 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4.2 从此政策设计的本身来看, 它是科学的
政策目的是解决农村的“上学难”问题, 比较顺应民意;政策方案合法又合理, 真正实现“义务教育政府办”;政策目标人群清晰, 即资助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执行分工明确, 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 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4.3 从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来看, 它是有保障的
必要的政策资源是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尤其是从政策执行所需要的稀缺资源———资金方面来看, 近些年来, 在实行分税制之后, 中央政府的财力不断增强, 完全有能力实施这一项政策。所以, 在政府有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信念, 又有公共财政资源作保障的条件下, “两免一补”政策就变得非常可行了。
5“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
按照政策科学的观点, 政策执行效果是指政策执行后对政策目标群体和环境产生的综合性影响, 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全国范围来看, “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效果还是很好的。2005年, 实施“两免一补”后, 农村贫困家庭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年分别可平均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210元、320元, 其中寄宿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费200~300元, 使中西部农村地区35万名因贫辍学学生得以重返校园。5年来,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了全部免除学杂费, 先后有1.5亿名中小学生受益于“两免一补”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对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 都使得我国成为全球范围内免费义务教育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说, 这项政策达到了政策主体的预期效果。“两免一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子女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免除学杂费, 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 这一政策被誉为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在实施“两免一补”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正面的和负面的非预期效果。例如, 强化了地方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意识, 为政府赢得了关注民生、体贴民情的好形象;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义务教育, 免费上学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促成了东部一些省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在一些省市, 由于只有公办学校的中小学生才享受“两免一补”, 于是引发了民办学校的学生纷纷“回流”到公办学校的浪潮, 使得民办中小学招生人数急剧下降, 部分民办学校有倒闭的危险。当然, 只要政府把在民办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也纳入“两免一补”的框架之中, 这一问题便可以有效解决。目前, 全国已经有10多个省这样做了。
总之,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从政策理论上来说, 它是科学、合理的, 从政策实践上来看, 运行效果良好, 已经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促进了教育公平地发展, 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因此今后应继续执行和不断完善这项政策, 使其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0]孙效良.政策科学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1.5.
[2][6]袁振国.教育政策学 (第二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18.21.
[3]闵维方, 丁小浩.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59.
[4]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0.
[5]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5.
[7]伍劲松.我国义务教育实施完全免费政策的可行性分析[J].教书育人 (下旬) , 2005. (7) :38.
[8]耿晓亚.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 (0) :50.
[9]张治国.“两免一补”政策和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中的农村义务教育[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68
[11]国务院办公厅.实行“两免一补”政策[EB/OL]http://www.gov.cn/ztzl/fupin/content-396672.htm, 2006-09-23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村义务教育中“两免一补”政策的发展进程和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重大意义:联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指出“两免一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的个人薄见。
关键词:“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04-04
“两免一补”政策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教育资助政策。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大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两免一补”政策的进程
“两免一补”政策始于2001年,其初衷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一项资助政策,其中中央财政负责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5]7号文《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的意见>》,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优先权并加大了资助力度,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资金保障措施。
同年的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不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得到了“两免一补”的资助,而且“两免一补”政策开始逐步扩散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
在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国发[2005]43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列出了面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资助计划表。计划2006年起西部地区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中部和东部逐渐全部免除学杂费。面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这“一免”计划,表示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关注,同时也显示了国家要改善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决心。
2007年11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不得收取2008年春季教科书费的紧急通矧》,通知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科书将由国家免费提供。到了2008年春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完全实现了“两免”。
“两免一补”政策从重点资助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中家庭贫困学童;资助面逐渐扩大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贫困学童;以至惠及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免”(免学杂费);直至惠及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免书本费、免学杂费)。“两免一补”政策在我国全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正逐步加强。
二、“两免一补”政策的深远意义
(一)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
“两免一补”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之一。自从2001年国家明确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扩大投入,受到资助的民众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两免一补”政策已成为学生受益、民众(特别是农民)拥护、政府支持的好事。这也显示出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以及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
“两免一补”政策的重中之重是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对农民问题的极度关注,同时也证明了“两免一补”政策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二)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必须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国务院《供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科教兴国战略要首先落实在义务教育上。”
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打基础的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艰苦奋斗中,我们积极探索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国义务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普及义务教育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只有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为农村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
(三)体现“以人为本”,保障公民受教育权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然而根据调查显示,在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流失辍学生,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使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得到了保障,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了解民生、体恤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阻碍农村义务教育进程的最大障碍是农民的经济问题。“两免一补”政策从农民利益出发,对家庭困难的学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以西部扶贫重点县为例,2006年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小学生每生减负200元,初中生340元左右,按我国2004年公布的贫困线——农村人均收入882元计算,分别相当于农村人均收入的22.6%和38.5%,如果加上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这个比例还要提高。资助金额已经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1/5和1/3,这给农民家庭带来的直接经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两免一补”政策,将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个人,可以使贫困农民家庭减少教育支出,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家庭的低收入和低资产状况,无形中增加了贫困家庭在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收益的机会。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学杂费将不再是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贫困家庭可以将更多的支出用于生产或其他消费方面,这大大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
(五)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两免一补”政策作为一项教育财政支出,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一个重要步骤。“两免一补”政策有助于增加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农村孩子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时还能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大幅度积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业。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区域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俗话说:“治穷先治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虽成因复杂,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民文化素质普遍偏底,缺少有效的人力资源所造成的。因此,国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出台“两免一补”政策,并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优先权。这也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据统计,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放的“两免一补”专项资金共达70亿元,约30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2006年起中央政府将用两年时间投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227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同比增长,政策享受面将逐步扩大到上亿贫困家庭学生。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从该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财政部称,这一举措实施后,全国农村中小学每年可取消学杂费达150亿元。
只有切实解决好贫困地区日益显著的上学难问题,让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才能进一步提高当地人口的素质,从而使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其自身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法律的保障
过去,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地方财政能力十分有限,向学生收取学杂费是弥补公用经费不足的重要渠道。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如果国家的专项资金不能按时按量到位,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如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办公费用短缺,维修资金不足等等,这同时也会对农村义务教育构成重大威胁。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公用经费提前拨款到位、中央和地方责权清晰、责任追究制度可操作性增强的经费保障机制,这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经费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同时标志着国家真正成了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
(八)促进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由于“两免一补”政策严格实行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等制度,资助范围和工作程序都公开透明,这有利于接受群众等有关方面的监督,以及形成相互交织的监督机制。这既能唤起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可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从而提高政策的经济效率。
三、“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资金难以及时到位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是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来保证的。按照规定,“两免一补”资金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国家承担课本费,而地方包括省、市、县,将按照比例分摊学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其中省、自治区负担40%左右的学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其余的60%左右则由市、县来负责。通常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市县的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多数市县的地方财政收入非常低,因此能为义务教育所作的投入也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这些市县,要拿出足够的资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有些市县按政策要求需要支出的资金就相当于当地一年的财政收入。假如把所有的钱都用到支持“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中来,那么教育其它的建设就会没有资金再投入。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减轻负担,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致使有些地方,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所承担的杂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受助生的比例低,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模糊,资助范围较小
“两免一补”受助学生人数指标是由省级政府逐级下达到市、县,再到乡镇学校的,资助名额十分有限。据调查,多数地方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仅占到该地区贫困生的30%到50%左右,这意味着仍然有半数以上的贫困生得不到资助。
“两免一补”政策的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模糊,致使学校对孤儿、军烈属、残疾、单亲等特优先资助之外的资助对象的认定难以到位。当我们关注农村贫困家庭的同时,城市特困户和低保户的生活状况也亟待我们的关注。由于近几年来企业的改革导致了下岗工人人数增多,他们的生活也很困难,多数家庭无能力供子女读书。由于“两免一补”政策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童,因此城市里的这些下岗工人子女并不属于此范围。还有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由于部分民办学校地处比较偏远,其设立是为了弥补公办学校的不足,这类民办学校实际上也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然而“两免一补”政策并没有把这类民办学校中的农村学生纳入补贴范围。
(三)资助力度小,寄宿生生活十分困难
由于地方财政的负担加重,财力缺乏,补助资金很难及时到位,很多农村地区贫困的寄宿生活补助被拖欠,即使发放,资助力度也很小,致使寄宿生生活十分困苦。据悉,各省基本上按每生每天补助一元的标准,这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受助的寄宿生得到的资助标准太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寄宿生的生活与学习问题。
(四)部分地区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对于“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有些省份缺乏有效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以行政监督为主,社会监督以及司法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尚未形成。由于监督不利,“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出现受助名额与学习成绩挂钩,甚至出现受助名额被当作礼物或者人情赠送的现象,并没有让最穷困的学生享受资助。而多数地区对未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及在“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更常用的是批评教育,对这些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没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五)学校布局设计给学生带来不便
我国前几年大规模的“普九”,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合校并点。这个措施对充分利用短缺的教育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地方没有顾及到农村学生居住分散的实际,致使部分学生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学校,这给许多学
生和家长添加了许多麻烦,甚至导致一些学生需要在校食宿,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开支。再加上现在机动车辆增多,以及社会治安等其它因素,学校、家长常为学生的安全担忧。
(六)增添了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难度
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落后,而适龄人学儿童的数量又较多,这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压力原本就很大。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优惠的政策把农村贫困家庭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吸引到学校里。入学人数的增加给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增添了很大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学校班级人数剧增;教育资源紧张,如教师数量不足,教室、课桌、教学设备等落后,甚至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降低等方面。
(七)“两免一补”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比较特殊和复杂的地理位置以及条件,以至于“两免一补”政策没能及时的传达到每位农民,造成了申请“两免一补”的人员有遗漏,即该享受该政策的贫困生没有及时申请,因此错过了资助的待遇。甚者,致使一些不知情的贫困学生丧失入学的机会。这也容易造成群众的不满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四、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教
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其公益性决定了它应由政府提供,而且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还应该是免费的。但事实上,在过去我国的义务教育仍然需要学生买单。随着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以及这几年“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和发展。到2008年春季为止,仍然有少部分学生的家长为其子女(城市学生)的义务教育需要掏钱。因此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教,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国免费义务教育,回归义务教育的本意。
(二)按合适比例保证“两免一补”资金的有效投入
因“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是需要大批资金作保证的,而且其中的“一免一补”需要地方财政解决。多数县的财政收入比较低,但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比例却很高。县级财政的投入有困难,省级财政就进一步调整“一免一补”的资助比例,如省级政府承担80%“一免一补”的费用,减轻县财政的负担,或者考虑到特别贫困县的实际财政收入情况,省里可以帮多承担些费用,保证“两免一补”资金的有效投入。
(三)完善“两免一补”资金的保障和监督体系
审计机关应依法审计监督“两免一补”专项经费的拨付、管理和使用等情况,教育督导机关组成督导团,进行教育经费的专项督导检查,监督“两免一补”的落实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以社会监督及司法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应加强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落实“两免一补”的检查及监督,以及政府内部专设的监督性管理部门的监督,依法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四)合理确定“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和资助对象
首先,省级政府要加大对本地区财力薄弱的县的支付力度,在提高这些地方受助贫困生的比例以及进一步提高资助标准,还要关注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使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到“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其次,要合理地界定“两免一补”资助生的资格,应综合考虑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主要成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等因素,经核实后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按照贫困事实的等级确定标准。再次,各地及学校要制定并严格执行贫困生资格认定程序,并通过有效途径公开资助信息,还要建立有效的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五)学校领导和教师团结一致支持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学校的压力迅速增大,学校可能一瞬间无法适应。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清楚到这是“两免一补”优惠政策把刚到入学年龄、超过入学年龄因家庭贫困未入学的、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学生全部集中到了学校,应理解这种特殊的情况。学校领导可以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的批准,在当地聘请适当名额的代课老师,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与管理。鼓励教师努力工作,对任务重、教学好的教师应给予适当奖励。“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要靠学校领导与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团结与共同奋斗,“两免一补”政策才能有效实施。
(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多渠道筹措资金
国家要加大“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还应广泛发动单位、个人等社会团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资助贫困生。继续推进“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资助贫困生的项目,采取多渠道来筹措“两免一补”资金,使义务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并在全社会形成经常性扶贫机制。
“两免一补”政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村困难群体的亲切关怀,认真落实好这项政策,对巩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编,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治国,“两免一补”政策和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中的农村义务教育,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3]“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宏观效果与前瞻,管理世界(月刊),2005,(7)
[4]席梅红,农兴强论“两免一补”的实施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的新负荷,贺州学院学报,2007,(6)
[5]沈有禄论“两免一补”政策及其改进,当代教育科学2007,(19)
[6]郜合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周悦,褚湛,崔炜届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问题研究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9)
[8]王冬妮,陈鹏,西部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田,社科纵横,2006,(11)
[9]陶红杨东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性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5)
[10]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新华文摘,2004,(8)
[1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13]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庙
下
二
中
二0一三年十一月
“两免一补”领导小组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了加强我校“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惠农政策工作的领导,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农村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真正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不让一个学童因贫困而辍学,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庙下二中2013---2014学年“两免一补”、落实惠农政策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
王利杰
副组长:
席福录 景旗召 王永国
王路跃 郭
兴 高铁国 组员:
王朝武 王亚鹤 史蕾蕾 王关民 王晓凯 郭梦迪
成向红 贺艳蕾
专干:
王建志
庙下二中
义城完小
五年级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新制度后,对农村初中小学的具体资助政策是“两免一补”:即全部免除学杂费,我省为88个县、市、区的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原则上生活费每学期500元。交通费,我班的情况,每生40元。
资助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救助条件
用于老、弱、病、残子女救助,用于特困户子女救助。享受资助资金的学生的基本条件:
1、遵守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
2、确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即将辍学的学生。
3、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生资助:(1)烈士子女、残疾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3)低保或特困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四、资助申报程序
1、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尊敬的领导:
我叫xx女,汉族。家住xx,在xx上学。我家中有五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妹妹和我。
妈妈因病去世,妈妈住院期间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并欠下了外债。爷爷奶奶七十多岁,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爷爷是多年的类风湿,手指和脚趾关节已严重变形,别说干活,就连照顾自己都成问题;奶奶因患严重的腰椎间盘而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妹妹还小,需要一个人专门照顾。为了养活我们一家五口患有眩晕症的父亲外出打工。
仅靠父亲的辛勤打零工挣得的微薄的收入来支撑,家境十分贫寒。今年开学时候,我攥着全家人凑齐的100元生活费,才来到这里上学,接下来的一年,我的生活费单靠父亲含辛茹苦拼命劳作一定仍是杯水车薪。如今我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为给爷爷、奶奶看病买药确实都已是穷困潦倒了。
每当回家看见爷爷奶奶为我的生活费发愁叹气而偷偷落泪的时候,每当看见父亲越来越苍白的脸色的时候,我多想能够自食其力,能够让父亲别再为我的生活费担心,减轻他们的负担。我不知道我欠他们多少,我只知道用我的努力取得好成绩是最好的回报。我不想因为家庭贫困而荒废学业,更不想辜负全家人对我的一片苦心。
为了能够保证我圆满的完成学业,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孝敬爷爷奶奶、孝顺父亲、回报社会,我郑重地向学校递交此申请书,谨在此恳请班主任及学校领导体谅我的困难,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给予我“两免一补”的救济,以解我的心中忧虑。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早日学有所成,报效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谢谢您们了!
期待学校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xx年x月x日
尊敬的学校领导:
本人系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很不好。我来自市级贫困县,家里共有六口人,家里的经济来源完全依靠父亲一人负担,家庭十分贫穷困苦。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家庭贫困困苦,但是我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奋斗意志。我努力学习,考入这所重点中学,平时我努力勤奋学习。
然而,尽管我如何努力,我目前依旧还是一名学生,我没有经济来源能够供给我学习生活。特此我向学校递交我的两免一补申请。
希望学校领导审核我的情况与条件,予以批准我的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xx年x月x日
尊敬的学校领导:
本人系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很不好。我来自市级贫困县,家里共有六口人,家里的经济来源完全依靠父亲一人负担,家庭十分贫穷困苦。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家庭贫困困苦,但是我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奋斗意志。我努力学习,考入了这所重点中学,平时我努力勤奋学习。
然而,尽管我如何努力,我目前依旧还是一名学生,我没有经济来源能够供给我学习生活。特此我向学校递交我的两免一补申请。
希望学校领导审核我的情况与条件,予以批准我的申请!
一、“两免一补”政策的主要内容
“两免一补”的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简称“两免一补”。
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又从西部地区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达到4880万人。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
二、基于Thomas B.Smith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政策执行
Thomas B.Smith在1973年发表的《政策执行过程》(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文中提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四个因素至关重要,即(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2)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指的是有关一项政策所可能影响的团体及个人。(3)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整个过程中,强调对于外在紧张关系的处理及反馈(张芳全,1999,页273)。
(一)“两免一补”政策的理想化政策分析
Thomas B.Smith(1973)认为理想化的政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相关变量:首先,政策的形式,即政府正努力实施的政策所采取的形式(法律或命令);第二,政策的类型;第三,政策规划;第四、政策的社会形象。
“两免一补“政策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06年,“两免一补”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两免一补”由一项政策上升为法律,为“两免一补“的政策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该政策的执行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国家责任,在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保障方面无疑具有标本性意义(尹力,2009)。
(二)“两免一补”政策的目标群体分析
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指的是有关一项政策所可能影响的团体及个人。Thomas B.Smith(1973)认为包括他们组织化或制度化的程度、接受领导的传统、先前的政策经验。“两免一补”政策所涉及的群体主要包括農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和农村广大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能够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诉求。
(三)“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机构分析
Thomas B.Smith(1973)认为需主要考虑执行机构的结构和人员,领导者的方式与技巧,执行者能力与信心等。有的经济实力强的省份能在规定的时间前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按国务院的执行目标群体进行,可调配的资金充裕,能够保证所有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都受益。
(四)“两免一补”政策的环境因素分析
政策的执行受财力资源制约,财力资源是保证政策顺利执行的物质前提。财力资源充足,则政策执行就会相对顺利一些,相反,财力资源过于匮乏与不足,会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代维维,2009)。国家规定“两免一补”政策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共同分担。对于部分财政困难、财力紧张的地方政府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碍“两免一补”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两免一补”政策执行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地方财政负担沉重,无力承担所需资金。按照有关规定,“两免一补”资金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可是对于大多数市、县来说,特别是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能够投入“两免一补”政策执行中去的是十分有限。
第二,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处罚措施不清晰,监管薄弱。国务院文件指出:“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按规定通过相关财政手段处理。”但是对于相关处理手段并没有详细提及,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三,辍学学生返校数量增加,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学生数额的增加,原本就十分紧张的教师数量和校舍更加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就学的需求。在师资力量短缺素质不高,教育资源匮
乏,普九欠下的债等这些情况下,辍学学生返校必将冲击到农村本来并不高的教育质量。
四、对提高“两免一补”政策执行水平的建议与展望
第一,进一步加强资金的筹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资本应该成为完善教育投入体制的新渠道。地方各级政府应广泛发动单位,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助学当中来,确保资金充足,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第二,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与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强化行政监督和资金管理,应加强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落实“两免一补”的检查及监督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监督,通过有效途径公开资助信息,强化责任意识,层层明确责任,确保资金足额拨付到位。
第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扩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对农村教师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为农村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对农村教师实行岗位津贴,建所需经费由中央,省级政府,县(区)政府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1]Smith, T.B.(1973).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s, 4(2), 197-2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2004).《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2005).《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的意见》。
[5]代维维(2009年).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在乡镇政府中的应用研究.未发表学位论文,辽宁大学.
[6]尹力(2009).社会弱势儿童受教育权利研究总报告.未发表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
[7]张芳全(1999).《教育政策》,台北:师大书苑.
【两免一补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工会系统工作总结工作总结09-21
月底工作总结_月工作总结11-02
工作总结-网络建设工作总结06-30
银行出纳人员工作总结工作总结07-15
工作总结格式:个人工作总结开头10-25
月工作总结_个人月度工作总结06-23
财务工作总结优秀财务经理工作总结05-26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总结工作总结06-10
2022学校工作总结_学校工作总结09-06
中职班主任工作总结-工作总结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