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共13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

一、要努力创设美育情境,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 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自内向外地洋溢着美的想象和元素, 如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中可以欣赏到波澜壮阔的意境美, 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中能够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 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可以体会到婉约缠绵的情境美, 从“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中能够迸发出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美。无论是哪一种美, 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情感艺术魅力。对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施教者, 我们应当造就和具备“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从典型作品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 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艺术把其中美的内涵和形象显现出来, 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对他们进行美的洗礼基础上, 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启迪美的想象意识, 促使他们生成美感的情境、体验和交融, 从而把他们引向享受美和孕育美的圣殿。

二、要努力激发美育情感,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莫始于言。”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 用情感来撞击学生的心扉, 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心理因素, 享受并体验审美的愉悦和价值, 在对美的超越和升华之中, 实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追求。首先, 组织反复诵读, 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经典诗词赋文学习中, 反复诵读是实现以情入手、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净化情感、塑造心灵。如反复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能让学生在“悄悄”“轻轻”中感受到轻盈的节奏、深沉的意蕴和美好的情致。其次, 做好引领整理, 促使学生在心灵震颤中引发共鸣。就职高生而言, 他们对于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 远远超出接受理念的说教。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等手段, 用强烈的语言渲染向学生传递炽热的思想情感, 让他们泛起心灵上的涟漪和波涛, 从中赢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再次, 引导想象联想, 揣摩作品美意, 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努力诱发审美体验,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诱导并激发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和惊异感等, 从而有效调动潜力因素, 促使他们在产生审美激情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 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角度确立设计多个审美论题, 让职高生鉴赏评析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作出自由选择。以教学《荷花淀》内容为例:有教师在教学时, 根据文章中描绘的美妙景色、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歌咏的主题情感等美育分切面, 从多个角度认真设计了五种学习论题——“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景物描写”“发生在荷花淀里的对话传神和情深意切”“对荷花淀里对话描写进行比较赏析”“显现在荷花淀中的人情美”“水生夫妇的爱情价值观”, 让学生在尽情感受荷花淀之美的启迪和体验中, 自由愉悦地进行重点选题和鉴赏陶醉, 最终比较轻松地完成自选学习任务。

总之,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开辟一条走向美育之路的绿色通道, 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时, 不断增强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 因而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 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 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 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 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 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2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文章以生活为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主旨,进而寻找它与美育由蕴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学。

一、培养学生感悟美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悟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悟开始,通过感悟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悟审美对象,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行深层的理解。

热爱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处在长知识重要阶段的中学生对大自然更是充满了好奇。作家则是以多情的笔触对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多视觉、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如:气势非凡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观潮》),奇特壮美的《使至塞上》,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哪一篇不使人心醉?哪—课不令人神往?教师可抓住作品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上课伊始,多媒体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大屏幕上投影出一组春意盎然的图片,立刻让人感觉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听完课文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老师投影花团锦簇的桃花图,并配上乐曲声、鸟鸣声。在百花争艳的春花图边、在轻柔曼妙的音乐声里,在唧唧啾啾的鸟鸣声中,学生如同来到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身心完全融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品味课文。

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汤的功用在于可口有味、在于恰到好处。本课教师创设的情境在使学生学习变得轻松愉悦的同时,也审美育人、陶冶情操。

美育是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寄情于山水,融美于心田。山川河流,是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和象征,热爱大自然的人必然热爱祖国。学生如能从语文教学中真正感受到自然美,就会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真谛,把爱景之情升华到爱国之情。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的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语文每一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語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三、鼓励学生拓展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诗歌是文学语言的浓缩,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会给诗歌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诗歌的意境,会使学生受到美的享受。

我在讲解陶洲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

“美在哪里呢?”

——“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铲除杂草,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月夜归耕图。”

“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

“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意是,陶渊明在下种了—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多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

——“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不愿意做官,就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远离官场。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

—一一“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

——“我认为那是逃避。”

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我觉得,在这里设计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个典范。—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这也许是一种全新的讲法,它打破了一灌到底的讲解,孩子们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氛围里,用丰富的想象、稚嫩的理解、美妙的语言去感悟诗人的情感、思想、精神、心境,实在是难能可贵。

诗歌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美的教育,只要精心设计,就会让孩子们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艺术美、语言美,咀嚼诗中的韵味,品味诗中的人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3

关键词:美育声乐教学审美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和个性发展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最终表现为人的修养、品格、情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过程,同时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声乐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多以单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声乐课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成就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它需要在讲授过程中,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体现出对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培养。那么声乐课教学中美育将如何渗透呢?笔者的体会是:根据声乐教学的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予以体现。一审美中的专业知识教学 概括地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就无法进行各种音乐作品的演唱活动,就无法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声乐课堂上,要切实培养学生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也应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着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训练上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上。这就是说,把每个知识概念和技能要点,都与它的表现意义结合起来,以内涵吸引学生对美的体验的追求,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声乐课堂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

量力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生理条件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技巧的训练,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不切实际的过急过高的要求,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形成难以更改的弊病,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乐趣和信心。可以想象,让一个初入门的学生超出其能力范围去唱难度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拼命喊叫外,别无他法。如果不能驾驭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体验歌曲的美感,只能让学生越发感到学习声乐的艰难。而一首力所能及的歌曲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初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歌曲练唱中,将课堂所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转换为实际演唱能力,就会取得练声和练唱溶为一体的效果。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就能点燃自己表现美的愿望,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发现:原来自己有能力学好声乐这门课。这种“顿悟”让学生信心大增,在此基础上,及时加大练习的难度,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一定要“量”学生的“力”而行。2形象性

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声乐教学应以美为本,尤其在进行基础的发声训练时,要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声乐的美好。教师应尝试着用小型的声乐作品或歌曲中某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利用音乐自身的内容、旋律、节奏和情感,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形成良性呼吸循环,从而使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协调合作,解放学生的嗓音,最大程度地简化发声技术的难点。在给初入门的学生上课时,我常把由著名音乐家黄自创作的《花非花》作为练声曲。练习时从1=D开始,以半音向上移至1=E或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这首歌短小而精美,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在词曲结合中依字行腔,使歌曲犹如吟诵一般,给人无限的柔美感。《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是许多学生既喜爱又想唱的,利用学生的这种歌唱热情,我常把第三部分的结尾乐段作为拓展音域的练声曲,让学生在“啊”的练声中,就有了“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音乐形象。由此看来,把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放在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中,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3愉悦性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无论是音乐技能的掌握,还是音乐知识的了解,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精神,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真切体会音乐的美,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快乐。在声乐教学中,也只有在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学生才易于形成兴奋点,各发音器官才会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才能为“声乐学习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课堂上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的审美形态(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

二审美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4

474166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 王光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第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在教学郦道元《三峡》时,我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1

当然,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感悟自然美的伟大,净化心灵也是一本较好的教材„„

第二、着力创设感染情境,激发美感。

1、加强诵读,由读引情。

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在讲授《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语文书放在投影上,为学生示范朗读。把作者的感情的运动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加之伴随着语义的理解,故能摇荡人心,打动感情。为他们作完示范,让他们自己结合自己看到春天的感受来读,然后小组读,学生之间互相指导,最后指名来读学生和我一起来指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审美教育也得到了渗透。

2、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春》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课上,讲解每一幅图画的时候,都适时出示了相应的精致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直接感受到“春”的美。学生有的能当堂课背诵其中的一段。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第三、启迪想象、入境动情、入境求美。

黑格尔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

本领就是想象。”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课件展示的图片和自己亲身的经历,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描写春天的各种景物,我适时的为他们补充、指导,课下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象的春天,并让他们讲一讲画中的景物。这样学生就能“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笔者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花州书院、卧龙岗,游览丹江水库,参观博物馆时,就有意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六、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5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谈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6

一、数学之美的体现

(一) 构图美。数学中的直线、线段、射线、角、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都是美的图形, 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则, 都体现了构图美。比如, 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体现了对称美。

(二) 简捷美。数学具有形式简洁、有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 很多纷繁复杂的现象, 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数学公式。如, 各种各样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统一用一个公式表示:S=ah÷2。

(三) 严谨美。严谨美是数学独特的内在美, 它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揭示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本质规律, 内部系统协调完备。

(四) 和谐美。数量的和谐、空间的协调是构成数学美的重要因素。例如, 加、减、乘、除的运算意义和法则, 构成一个整体之间的相依关系, 从横向分析, 加与减、乘与除之间存在着可逆的关系;从纵向分析, 加与乘、减与除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

二、展示数学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又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 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 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

1. 利用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趣闻轶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讲“等差数列求和”时, 可插入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4+5……97+98+99+100=?”的故事, 还可结合第二课堂、数学讲座向学生介绍世界著名数学故事。

2. 利用数学趣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问题, 如“河图洛书”、“杨辉三角”、“鸡兔同笼”、“哥德巴赫猜想”、“罗素悖论”、“费尔玛大定理”、“庞加莱猜想”等。有些问题前人已经解决, 有些问题千百年来始终悬而未决, 等待后人去突破。教学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这些问题, 并引导他们试着解一解。

3. 通过介绍数学美的巨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日常生活、生产中, 很多时候都用到了数学美。教学时, 若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 必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 教学“黄金分割”时, 指出黄金分割不仅在数学理论和运算中是优美的, 而且在建筑、美术、音乐及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引导学生追求、创造数学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 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还能提升创造能力。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斯说的:“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 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 因为数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 一样地工作, 一样地思索”。笔者是这样做的:在提出数学问题时, 经常展示它的新颖、奇异美,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分析解决问题时, 让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方法的巧妙、新奇与别致, 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简捷。这样教学, 不仅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 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不知不觉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 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 数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 不仅要认真体会数学中美的内涵, 还要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 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美育渗透 篇7

关键词:美育;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91-01

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代表着外表的漂亮、帅气、酷等,但这都是表象,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渗透也越来越重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决定了语文的导向性。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味美。而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语文的特点,从字词句篇中去学习。初中语文中的美育教育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对美的兴趣,提高对艺术作品及现实社会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健康、积极、高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审美的生存。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美,形式丰富多样,数不尽数,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就要靠教师带领学生去发现它并感知它。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更大程度地感受到美的震撼,让学生的思想在美的教育中升华,让学生的灵魂在美的教育中净化。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美方面:

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能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语言,简洁优美。朱自清是耳熟能详的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喜欢使用色彩的搭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语言修辞的运用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甚至是出神入化。他的作品主要是使语言达到抑扬的顿挫和节奏上的波涛起伏的音乐美感,而他的主要做法就是利用文字的平仄以及句式错落有致的变化来实现的,如在《绿》这篇课文中的片段“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淡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几个句子的形式就是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一长,两短一长。而这样的节奏读起来起伏变化,具有美感。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时就要从注重朗读,除了注意诵读的常规指导(断句、重读、快慢、高低等)采取不同的诵读形式(因文制宜,先听后读、先读后听读、跟读,仿读,角色读,齐读,师生交叉读,配乐读等)外,更注意学生主体化的阅读。让学生从语言的抑扬、色彩、修辞方法、音乐美等方面去感受,去体会语言的美。

二、从形象美方面:

我们知道,美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文学作品中更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达到美的目的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常常都是具有纯洁的心灵、朴实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以及栩栩如生的动作情态的人物形象,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并激发学生感情的目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赏析那些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形象的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三单元就是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章都是“至情”的文章,这个单元的目标就是学习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如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臧克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课文通过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几件真实事件,展示了闻一多说到做到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精神。学生从文中能感受到闻一多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激励他们。老师要教会学生人物分析的方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去感受他的独特魅力,从这些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

三、从意境美方面:

意境,通俗的来说就是语文课文中引人入胜的情境。想要感受其中的美的感染,就要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的意境。初中语文教材的许多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主要是利用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把自己感受的事物呈现给读者。因此,要想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语文教学必须在启发学生审美想像方面下功夫,才能让学生真实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在心灵与作者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我们最熟悉的《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描写冬景的散文佳作。在文中作者用清新、明快、爽朗的笔调,为读者介绍了济南冬天的景象。读者能从文章感受到温暖舒适,就是因为文中宜人的气候,理想的境界,美妙的雪景和明澈透碧的水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读来别有一番意味,令人百读不厌,陶醉在一种美的意境中。

当然, 意境的美,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感悟”是非常重要的。“感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更谈不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

四、从创造美入手: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再现。每篇文学作品通过对语言、形象、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美,但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这种美运用到现实中。当然,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成为文学家,但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审视和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让他们从中学会创造美。而在语文课堂上,这种创造更多的体现在作文创作中。首先,在作文选材方面就要引导学生选取具有美的价值的生活素材,为作文的美做准备。其次,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对于主题和结构,都不要有硬性规定,而要给予学生自由的创造天地。最后,在评价和赏析作文时,要坚持美的标准为依据,重视的是作文的和谐性和感染力。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xiaoxue.xuekeedu.com

数学中的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美的因素,研究其本质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感,逐步提高其审美水平。

教学中揭示美的内涵

1.揭示美的内在联系。较为典型的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转化,通过电脑可得到动态的展示,教师应由此启发学生发现它们的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统一美,产生一种和谐而自然的美感。

2.展示美的表现形式。形式之美大量地存在于数学知识的内容当中,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等。教师选取精美的图片,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其从中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来表现“海上生明月”的情景等,都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引发对美的直觉感受。审美直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数学中也存在着通过美育进行相关素质培养的素材。如讲授垂径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本例题变化图形,并引导学生继续将图形加以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会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创造”之中,在探索过程中产生对美的感受,同时审美意识得到强化,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中营造美的氛围

在美的环境里生活,保持一份美感,无疑能使人们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激发。如果学习的过程有了这种氛围,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营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初一几何引言部分时,教师可从五星红旗上的五星如何画、中国古代的名楼和名塔如何测量高度等入手,将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电脑动画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进入美的情境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转化为几何形式来解决。

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讲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从中发现规律,教师再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学生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就会更高涨。

xiaoxue.xuekeedu.com

3.感受应用之美。如讲到黄金分割时,我简要介绍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美就是因为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比值,国歌的旋律中也能体现黄金分割的原理。数学美用于生活的一些事例,能烘托起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篇9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的人满脑子是数码和符号,做事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不懂艺术不懂美。的确数学不像音乐、绘画那么直观,怎样能与美联系起来呢?作为课程实施主阵地、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将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妙地把美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案例描述

“同学们,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上来摆一摆吧。”(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问题,学生觉得很容易,于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举手要求上台摆一摆,我叫了班级里2位不大爱发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尝试。结果一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放在了正中间,另一位则将其放在中间偏右上一点的位置。

(摆放结束)“这两位同学的摆放如何,美吗?”

对于美,大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老师的话刚一完,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摆放比较美,很对称。”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摆放还都不够美,应该放在图片的右下方的位置比较好些,而且摄影老师也说了这样的取景比较好一些。”

学生这学期正好在学摄影,但能将摄影与数学联系起来,也还有点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让大家来看,这样摆放感觉如何呢,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小声的说:“对哦,看起来比较舒服呢。”接着,我乘机追问:“这样摆看起来比较舒服,那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拉到了数学上来,而且他们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开始高涨起来。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任选一个五角星,测量五角星上C点到A、B点的距离。并计算一下ACAB和BC

AC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通过测量,学生齐声回答):“0.6,相等。”“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教师并指出:“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

51

2512ACAB是。”我的话刚一完,就有一学生疑惑的举起手:“为什么会是呢?是哪里来的呢?”于是,很多学生也开始好奇起来,开始追根问底,疑惑不解。对此,我本想不会有学生提问才是,不是都说以后会说的吗,知道就行了啊,可是毕竟学生是提出这个问题了呀,讲还是不讲呢,不讲学生肯定会失望,看来是非说不可了。“我们如果设AB=2,AC=x,那么BC=2-x,所以由AC

ABBC

AC得到,x22x,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2

解得x=51。所以黄金比是

始轻松起来。512。”通过解释,学生开始明白,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开

这样,再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即在乐器和建筑上的应用。

然后提问:“你会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黄金分割的意义。那么怎样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我们假设”,我刚想说下去——“线段AB=2,那么只需在这条线段上构造长度为51的线段。”

居然有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我们可以先假设线段AB=2,再在上面画出51的线段就可以了哦。”此时,我还真觉得不对劲,居然有学生抢我的台词,这不是很要命嘛,有点惊讶,但也心里确实也佩服这位学生。课后我回想上课的内容,才知道,原来是在向学生介绍为什么黄金比是

是意外的收获。

又有一位学生起来:“那就先做出5再减去1就可以啦。” 学生继续思考,并嘀咕着“怎样做出5呢?”

马上又有位学生起来:“可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方法,构造Rt△。”

大家表示赞同:“对哦,做个直角三角形”

这位学生继续回答:“使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唱一答的解决了我抛给的问题,还居然让我当了一会隐形人。

下面,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后随堂练习中找黄金分割点的另一方法。(边演示边讲述)并让学生回答“你能说说这种做法的道理吗?”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慢慢地部分学生开始交流,接着就有人举手,我叫了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讲讲他的思路,让他也当一次老师。结果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最后,“昨天大家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现在你也上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此时,我知道接下来的讲台应该交给大家了。让我也来当回学生吧。课堂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的精彩,举了很多生活中黄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体上的肚脐,眉毛等,健康饮食上,工业上原料的配置等等。通过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也是这么的美,感觉意外之余,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案例评析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512时,学生知道方法,可以设整条线段长为2,这真

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而“黄金分割”(即有名中外比)是古希腊人在探求美感产生的数字化规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美的原则。

1、数学美,美在来源于生活

数学家乔纳森·戈兰也说过:“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它更是艺术。在没有被表达出来之前,大多数数学观念不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而是直觉与美。”于是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让学生再现生活中美的体验,感受生活的美。也正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让学生联系到摄影知识,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这是数学课吗?怎么像在上语文课呢!”

2、数学美,美在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发现新知,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新知,在理解基础上再探其作法,最后进行生活拓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测量五角星来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索等体验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力求做到课堂的结构美;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主张千变万化,给学生神美形也美的感受,从动手体验操作到学生的主动探索到最后的学生相互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这节课的引入,利用flash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片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在学生的“说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了解,一些漂亮的图案都能很生动的演示出来,使得同学们的讲解更加精彩。

3、数学美,美在意料之外

数学史家M.Kline说“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对此,如果教师能因势力导,巧妙地化解矛盾,将会使教学魅力平添,美不胜收。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一个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将数学摄影联系在了一起,结果很好的达到引入的目的;另一个是在讲黄金比值时,学生的刨根问底让我们不得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可正是这意外的提问解释,将给后面的黄金分割作图的探索打下了基础,才出现了学生“抢”老师的话并进行深入思考讨论的过程。这些让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机智也是一种美。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有些落后的农村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学生回家如何查阅资料呢?即使是教师介绍,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吗,对于美的体验能到位吗?对此,《课标》也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地区要尽可能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尽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感受,比如引入中的摆一摆可以拿一盆花让学生在窗台上摆放,同样也可以达到感受美的目的。

(2)对于黄金分割学生都很感兴趣,因此课前的准备都很充分,都很认真的上网查资料,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位或大部分同学来介绍他们的资料,最后也只能是建议他们把资料拿给同学、老师课后进行交流,这样会不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呢。对此,《课标》也指出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想是否可以设立一个课外讨论小组供交流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越发艺术化,艺术也越数学化。它俩似乎曾经在山脚下分手,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教育也一直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对美的教育和对所谓的知识的教育同样重要。美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分清善恶美丑是小学语文必须给学生上的重要一课。小学教师要意识到形成美的思维、热爱美的事物、树立美的理想、拥有创造美的能力和养成美的情操对学生将是受益终身的。目前,小学生具有爱玩的天性,却缺乏自制力,无法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去学习,同时如果老师将美育的教学过程讲得枯燥无味,或是简单照本宣科,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欣赏美、挖掘美的能力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插图”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元素。插图因其具有颜色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特点,老师要结合插图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新疆天鹅湖》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插图:连绵的山峰、青松、可爱的花草等等,在画面中感受美丽的风景,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同伴一起交流自己眼中的新疆天鹅湖是什么样子,老师还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新疆天鹅湖美景的视频,或者老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的思绪更开阔。相信这样的教学更能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大自然的天然美,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从而引发浓浓的爱国之情,这是情感美。除了利用插图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之外,生活中也有很多美的素材,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老师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生活中美的素材,带领学生认识美好的事物,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提高欣赏美和挖掘美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领悟美、追求美的能力

小学生仅仅具有认识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具有领悟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美、向往美的思想。目前,我国的教育中授课始终以老师讲解为核心,学生的参与面很窄,老师的感悟能力远远高于学生的水平,因此无法设身处地体会学生的感受,如果只是自顾自讲很难将学生带入美的景象中,所以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转换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构建美的景象,体会美的心境,真正感悟到美的事物,从而触动甚至震撼心灵。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骄傲吧,祖国》一课时,首先授课老师要搜集关于南极的图片和影像,让学生感受南极风光:神秘的南极没有人烟、没有生命,但是却拥有丰富的矿藏。很自然就引出了地质人员为什么要忍受寒冷与重重险阻在这里生活,学生通过对南极的认识也可以产生对地质人员在这里生活画面的联想,深深体会到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祖国是在为谁骄傲?为什么要骄傲?等等问题的逐层解答,就会唤醒学生为国争光的感悟,至此“美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小兵张嘎》——感悟小兵张嘎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杂交水稻之父》——感悟袁隆平教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感悟科学家的伟大、革命人的无私奉献、同龄人的懂事、孝顺,这样他们的体会更加深刻,才能真正影响他们的思想,改变他们的行动,做一个主动追求美的人。

三、培养学生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利用已有的图片和影像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美,还要有能力将枯燥的课本内容讲述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要抓住各个季节的特点,和学生一起来想象小兴安岭的美景:春天有小溪、积雪、小鹿等等;夏天有太阳、野花、草地等等;秋天有各式各样的树叶等等;冬天有雪花、松鼠等等。四幅美丽的画卷令人神往,学生不仅要体会到这些美景,更要有能力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可以写一遍文章来描述,要是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画卷与大家分享就更好了。这种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过程。

缺少美育教育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更不是完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增加美学知识的比重,让学生充分发现美、感悟美,并有意识地创造美,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学素养,树立“美丽”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侯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实施[D].江苏大学,2011.

[2]刘蕾.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D].南京师范大学,2008.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1

一、美育必须融于小学各科教育教学之中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当中, 我们要把审美教育融合到体育教学当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学生塑造完美的体型, 促进学生的各项机能完善,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身体才是美的, 什么样的运动才是美的, 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当中培养不仅仅拥有健康的身体, 还使自己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学生如果想得到全面发展, 那么体育和美育便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健壮体格, 美育主要是形成人的审美风貌, 而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体育是美育的基础, 只有体育好了, 才能使美育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为美育是通过体育来完成的, 美育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 美育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如果想让美育得到很好的发展, 那么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就必须要把美育融合在其中, 作为一名优秀小学体育教师, 我们就应该把形体美、运动美技巧美等这些美更好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心灵美和艺术美, 使孩子们具有更高尚的情操, 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和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欣赏美, 能够表达美、能够创造美。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小学教学中美育和体育是相辅相成的, 体育是美育的基础, 美育也参与并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

美在体育教学当中既包括形态, 还包括技能, 所谓的美并不是穿着奇装异服、穿着打扮非常的时髦, 体育教学录中所说的美指肌肉发达, 举止大方, 青春焕发, 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拥有匀称健美的体形, 并且拥有高尚的灵魂, 也就是心灵美。让孩子们在体育运动当中形成一个完美的体育健儿形象, 这就要求他们具有, 灵活的身体, 健康的体魄, 精湛的技巧, 使他们身体美与精神美交相辉映。

在体育教学中, 要想美育完美的展现出来, 那么就必须不断创新。体育运动中的创新首先要使学生能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经验, 改变他们传统的对体育运动观念的认识, 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在体育运动中激发其内在潜力, 从而在体育运动中认识美接受美进而创造美, 产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新动力。在当今新的课程理念下, 体育教学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那么就必须要展示教师的魅力之美。教师的魅力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象美。二是着装典雅仪表美。三是内在修养美。四是心灵美和行为美。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有高度的涵养, 优美的风度, 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 才能营造出美的课堂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情感, 并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尊重。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贯穿美育, 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并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结合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 教师的一举一动, 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 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 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 从而让学生拥有身体美和动作美。如以小学足球为例, 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 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 自我锻炼提高, 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 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 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实践, 去探索, 形成自己的锻炼能力。

四、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 既包括体育课上的活动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考虑多方面因素, 比如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兴趣爱好等等, 没有必要拘泥于各班来进行分组, 课外活动项目可以根据学校器材的多少, 学生兴趣爱好人数的多少来进行分组,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水平可以分为普及性和兴趣性的体育活动, 不同的项目可以选择一名体育特长学生负责, 可以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来辅导课外活动,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练习氛围。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给予指导, 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外体育活动中身心得到发展, 审美能力有所提升。

总之,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使学生能够自发自主的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来, 学生有了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美对于学生来说就不难实现了。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美育, 因为美育和体育是相辅相成的, 体育是美育的基础, 美育也参与并渗透在体育教学之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鉴赏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4-01美育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F美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又怎样把美融入教学实践中,来达到对儿童进行熏陶、启迪的作用,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进行的:

1.激发热爱美

美来源于生活,美使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文中感知美,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只要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投入学习。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用清新、流畅的文字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触景生情。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教学情境,以情为导,吸引注意力,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感召,而且还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且生动有趣。如《浪花》一课的教学,先让学生听一首《浪花》歌曲,找一曲轻音乐配上自己的朗读,边放配音时,边放自己设计的动感画片。让学生聆听浪涛声,感受到旋律美,眼见浪花轻轻抚孩子们的小脚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样,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身临其境与浪花嬉戏玩弄,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且起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山川的作用。

2.引导发现美

如我在教学《王小二》,先让学生唱《王二小》这首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随着悠扬的乐曲,低沉的叙说去捕捉文章所传递的悲壮美,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王二小将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遭受袭击的场面。与文中所体现的美形成“共振”,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然后放教学幻灯片和动画录像片,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把握住课文的内涵。学生通过认真细致观察动感画面,分析理解图画,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想象力。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美,为王二小机智勇敢,英勇献身的事迹所感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鉴赏美

鉴赏重在品味、赏析,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是从时代背景和画面来赏析。但小语教材中的作品,教师主要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来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语言文字美,领悟文中的意境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愿望,从而提高鉴赏力。如《荷花》一文,作者用“碧绿的叶”、“洁白的花”、“嫩黄的莲蓬”、“含苞欲放”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用“冒”、“露出”、“饱胀”等词语把荷花写活,似乎想尽快展开自己的花瓣,显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当作者陶醉在美的境界中,“眼前出现了奇特的景象”。产生了自己与满地荷花共舞的情景,展示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这样描述,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且富有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自己就是那含苞欲放的荷花,满池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在湖水中摇曳,共庆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4.表现创造美

鲁迅认为美育足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目的。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潜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并表现美。为此,在教学中,我将游戏法、参与表演法、演讲法、绘画等艺术表演引入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游戏法让学生既掌握了字、词,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参与表演,从中以形象的感染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复述演讲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剪纸、粘贴、素描、简笔画等。为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教学中往往采用简笔画或素描,引导学生在绘画中理解课文。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篇13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在教学的具体各环节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切实实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教材内容 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都把美育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程度。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学生可以领略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如果说缺少美育的建设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缺少美育的语文教学则是残缺的、乏味的、不完美的教学。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只能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新编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意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渗透美育教育。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认真钻研教材,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如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的美。这样文质兼备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不胜数,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

1.人物形象美。

记叙文是通过主人公的关系来突出表现中心思想的,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形象可以说是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有许多是学生学习和行动的楷模,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一座座丰碑。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又是多方面的,在恰当的时候渗透教育,效果更好。如《詹天佑》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彻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讲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蔑视,为祖国的尊严勇敢受命;在讲修路的过程时,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又如《悼念母亲》中作者对两位母亲,生我的母亲和祖**亲,同样怀有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这些人物形象既美丽可亲又可敬,对于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美丽感染和激励教育作用。

2.自然景物美。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美丽、绚丽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美的源泉,特别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美。一篇篇佳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瑰丽的自然美景画卷。“从美丽的小兴安岭……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描写了积雪融化,条条小溪在山间流淌的美景,写出了小兴安岭的动态美、音律美。“夏天,树林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秋天,白桦树和松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把学生引入这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中,让学生理解:林海雪原,青松翠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领悟,感受美,陶冶学生美的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心灵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都有鲜明的形象。如《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在这个简短的童话故事中寄予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入境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使语文课发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功能。

小学语文中的美育内容不胜枚举,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美、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就能达到情感交融的目的,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强化美育的渗透功能

1.借助多媒体中图、声、乐的作用,提高美的感受程度。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无一不蕴含着美的因素,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语文美育”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图、声、乐的作用,增强美的感受。让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更具有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能生动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成为实现“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一方面让学生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的图、声、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爱美之情油然而生。

2.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的功能,达到审美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化静为动,让学生入境参与观赏美的过程,学生仿佛看到了精美的画面,将得到很大的愉快和满足,获得最强烈的美感。譬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好像身临其境,看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象。又让学生观看雨后西湖的迷茫之美,把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的形象送到学生的面前,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之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重视、加强和落实美育渗透,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适度进行审美教育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信息技术培训日志一下一篇:原材料检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