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一角作文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院一角作文(共15篇)

小院一角作文 篇1

我以前所居住的的地方有个大院子,院子里有六七户人家。有子孙同住的大家庭,也有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其中沈叔叔是一位老警察,退休在家,闲来无事,便在院子的一角开辟了一块土地种些花花草草,葱蒜青菜,自己得以宽慰,也给邻居们带来好处,大家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可以随时闻到花香。

沈叔叔喜欢种花,迎春花、月季华、牡丹花、菊花……尤其喜欢种菊花。每到春天,菊花发芽的时候,沈叔便整天呆在小地里,摆弄各种菊花芽,称作插菊花。等到苗长大之后,沈叔除了自己移栽之外,还送给邻居中喜欢栽花的人。到了秋天,全院子里只有沈叔的菊花开得鲜艳、饱满,香味扑鼻。沈叔会在菊花的整个生长期都呆在它们的旁边。每天清晨,沈叔都会拿着水桶、锄子、剪刀呆在小地里不停的忙碌,浇水、捉虫、剪枝……那认真的样子,很是令我钦佩。菊花盛开的时候,院子里不仅会有菊花的清香味,还有来赏花的人,络绎不绝。沈叔每天都喜笑颜开,遇到特别高兴的时候,还会连盆带花送给人家。院子里每天人来人往,笑声不断,沈叔好像有年轻工作时的激情了。

美好的时光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在我住进院子的第六年秋天,沈叔被医院检查出了胰腺癌。从菊花打苞一直到菊花败落的时间里都很少见到老人家,他一直在外求医住院。菊花没有沈叔的陪伴,也垂头丧气,没有精神。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偶尔会看见沈叔在搬花盆,搬一会儿便要休息一会儿,沈叔说话没力气。我们都为他感到担心,但是他却关心他的这些花草,没有人会像沈叔那样细心的.照顾这些花草。过了不久,它们便东倒西歪,毫无生气!我一直不敢跟沈叔讨要花草,因为有一年春天,我看老人在插迎春花,便上前跟他说我也喜欢迎春花。沈叔便拿了几个枝条给我,让我回去插。我回家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盆,便把他们丢在了一边,哪知被公公丢进了垃圾桶。就有这样凑巧的事,被沈叔看见了,老头子很生气,直接给拿回去了。因为这件事,沈叔很生我的气。我也不好意思跟沈叔解释。所以再也不敢跟沈叔要花了。但是那天,沈叔却让我搬一盆菊花回家,他说自己已经搬不动了,分给大家留个念想。

到了冬天,菊花还没落尽的时候,沈叔就过世了。大院一下冷清了许多。小花园里的菊花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株牡丹,一丛迎春花,几棵月季,还有一棵梅花。在这期间,我也从大院里搬到了县城。因为公婆还住在那里,便经常回去。冬天能看见梅花开,春天能看见迎春花开,牡丹花开,月季花开……但夏天、秋天却什么花都看不见了。想着以前满院菊花飘香的时光,心里飘起深深地怀念,那个笑容可掬的老人再也看不见了……

小院一角作文 篇2

1981年秋天,经友人介绍,我专程去拜访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溥任先生。行前,友人一再叮嘱,溥老平素以金友之行名于世,他甘于淡泊,喜欢平静,极少谈及爱新觉罗及其家事,所以,见面要称金老师,免得访问受阻。

这是京城一处很古旧的普通住家。一抹斑驳矮墙,闪出两扇简陋的木门。什么门楼、门墩之类的装饰,一概皆无。连起码的门面都没有,这难道就是当年赫赫皇族后裔的家?我迟疑着按响了门铃。

应声开门的正是金友之老师。他高高的个子,满脸微笑,一身儿洗得发白的蓝涤卡中山服,甭问,看模样就很像溥仪,只是比他更精神、更魁梧。金老师客客气气地在前面引路,穿过一重小院,进入主人起居的三合正院,金老师止步了,他谦和地让进、让座、让茶,然后静静地听我说明来意。出乎意料,他沉思了片刻,还是同意为我所在的刊物写稿,只是说明,只写些他熟悉的昔日王府的生活趣事。他主笔的“醇亲王府的回忆”连载了一段时间,我因此和溥任先生的交往不断加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日子长了,我也从频繁的接触中,对溥任先生和他的夫人张茂滢女士的为人处事,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深深感到这是一位出身不凡家庭的平凡老人。

金友之老师本名爱新觉罗·溥任。1918年出生在北京什刹海北岸醇亲王府(今宋庆龄北京故居)。按照当时颁发的“优待皇室条件”,那时,醇亲王府依然维系着昔日的显赫。说这个醇亲王府不同凡响,是因为这一家三世“两度潜龙”,先后出过两位皇帝:一位是溥任的二伯父光绪皇帝,另一位是他的大哥宣统皇帝。他是醇亲王的第三代传人。

又一个少有的炎热而漫长的夏天甫过,我应约走进满径花草的小院。溥任先生说,今年的牵牛花开得特别好,紫色白边,“小喇叭”张着小嘴儿爬得满墙满地。我即景生情,就势儿请溥任先生在花丛中留个影。这次谈话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他父亲载沣老先生的几件往事——

我父亲(载沣)有四个儿子:大哥溥仪,1967年病故。二哥溥杰,1994年3月去世。三哥溥倛,幼年早殇。我落生那年,父亲已经35岁了。但是从我一出生,到1951年我父亲病逝,我一直同父亲在一起。

父亲时常对我讲,你的祖父(奕譞)虽然位极人臣,官衔屡加,被赐以“亲王双俸”、“世袭罔替”的殊勋,进宫恩赐“紫禁城内乘坐四人轿”。但他身居庙堂高位,深知政治风浪的险恶,常有高不胜寒、如履薄冰之感。所以他为人谦抑,遇事退让,无事不小心、无处不谨慎,常怀戒惧心理。比如,府里的堂号,他不附庸风雅,而是起名“思谦堂”、“九思堂”、“退省斋”;自己的号是“朴庵”、“退潜居士”。他的次子载湉被慈禧立为皇帝以后,忧惧心理更加强烈。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力辞一连串恩赐的官衔,表明自己在政治上没有野心,克己奉公,安分守己,就连日常使用和陈设的物品上,也常常刻字留文,借以警示自己,教训子孙。

我记得父亲写字时,总要使用祖父遗留下的一把象牙镇尺,微黄的尺面上刻着祖父手书的“闲可养心退思补过”,表明他希冀在难得的清闲中,既可养心,又能补过,落得安享太平。当然,对已然深陷政治漩涡的祖父来说,这八个意味深长的字,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家正堂的条案上,曾摆放过一件黄铜制作的“欹器”。父亲告诉我,那是祖父在光绪十五年(1898)二月,仿照古书的记载,请能工巧匠专门制作的。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桓公的庙堂里见到这个“宥坐之器”(置于人君座右的警示之器)。那意思是告诫人们“满招损,谦受益”。后来,光绪皇帝也叫人做了一个欹器,摆在宫里,警示自己。

奕譞五十大寿时,叫人按照他的意思,精心制作了一面桦木镜。说着,溥任先生从柜中取出了这件文物。只见淡黄的桦木镜面镌刻着他的手书:“有镜之名无其用,吾人鉴之宜自重”14个翠绿的字,很醒目,也很耐人寻味。我反复把玩,照照自己,照照窗外,什么也反映不出来,只有木镜上的字闪着绿光。镜面照不出人,也照不出景,真的是“有镜之名无其用”,我哑然失笑了。溥任先生一旁看着,也绷不住笑了。俗话说,木头眼镜看不透;那做个木头镜子,不是更让人照不见、看不透吗?这又所为何来呢?

溥任先生引我走进他的书房兼卧室,指着墙上一帧古字说:“这是我祖父为后代子孙亲笔书写的治家格言,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要做到能背会讲。当时挂在我祖母的屋内,为的是我们每天请安时都能看得见。”说着,溥任先生念了起来: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

借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

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儿孙祸也少。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

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右古歌,词俚而味长,录以自儆。

退潜居士”

我凝视着挂在卧室东墙上的格言真迹,篇幅不大,绢片已呈古铜色,奕譞端正的楷书一丝不苟,十分醒目。原来这幅格言因为长时间卷着收藏,受潮粘连,已经不能打开。多亏高明的装裱匠把几尽粉碎的绢片展开,重新装裱,恢复原貌,令人叫绝!

而更令人赞叹的是,奕譞的治家格言真迹不仅历尽战争动乱,幸存至今;而且格言的精神果然不走样地传到今天,使他的子孙们不仅铭记,而且能行。

1931年溥仪去了东北,1932年他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改称“满洲帝国皇帝”,溥任和父亲依然住在天津。溥任十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以私人身份去了趟长春,看望溥仪和二哥溥杰。去后见他处处受制于日本人,心里很别扭。当时溥仪不觉悟,觉得自己又当上了皇帝。父亲背着溥仪跟溥任说,当人家的儿皇帝有什么好?连石敬塘都不如!

1947年,溥任先生在父亲的支持下,利用府里的空房办了个竞业小学,取兢兢业业的意思。载沣是董事长,溥任是校长,妹妹当老师,人手不够,溥任也代课,因为小学是私立的,全靠变卖家里的东西维持。但大家心齐,肯出力,小学办得很有气色,好的时候有200多名学生。

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进驻王府正宅,特务机关也看中了这座幽深的王府,里面秘设了监狱。溥任一家搬到了西侧的花园里。载沣病重,只能坐轮椅活动。全家里里外外、大事小情全靠20多岁的溥任一力担承。那时,大哥溥仪二哥溥杰自满洲国覆灭后生死不知;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围困北京事态不明,而每日艰难不安的生活又受到府内军、特的骚扰,困苦可知。“那真是度日如年哪!”溥任回忆说。

1949年1月30日北京和平解放,盘踞府里的军队、特务一扫而光。王府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卧病在床的载沣心里总不轻松。全家赖以生存的王府产业会不会被人民政府没收,一家老小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答案出人意料,又令全家皆大欢喜。当时的市领导请示了中央,醇王府做为载沣的私产,政府可以出钱收购,以解当时办公用房短缺之急。1949年10月,载沣让溥任出面把王府出售给高级工业学校,同年底,全家迁到东城魏家胡同一个挺大的宅院。1953年3月,遵父命,溥任把王府的金印、银册等40多件珍贵文物和《廿四史》等七千多册珍版图书无偿献给国家文物局。此后,还陆续把府藏的一大批图书献给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等单位。载沣还率先废除了繁文缛礼,欣然同意七女韫欢与一个平民的自由恋爱,并派溥任作代表出席了韫欢和他爱人乔宏志的集体婚礼。这时传来确切的消息:溥仪和溥杰还活着,正在苏联战俘营接受改造。载沣释然了,他相信在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大有希望。1953年2月3日,第二代醇亲王、宣统皇帝的生父、清王朝最后一位监国摄政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爱新觉罗·载沣先生因患尿毒症在北京家中病逝。离他68岁生日仅差几天。溥任先生操办了丧事。将父亲安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亲切地接见了特赦回来的溥仪及其家族的成员。他对溥仪说:“以前你做了3年小皇帝,历史上承认你是中国的皇帝。那时你还小,你父亲掌权,很多事情没有你的责任。张勋复辟的时候,你还在念书,才10岁,还是个孩子,也没有你的责任。到了‘9·18’以后,你二十多岁,成年了,伪满这一段事就得你负责任了。听说当时你父亲反对你去东北。”溥仪听了只是点头,没有言语。说到载沣,周总理说,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不反对宣统皇帝逊位,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有利于革命。赋闲回家后,他抵制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没有屈从日本人的劝诱,不去东北,与“满洲国”划清界限,充分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功。解放后,他率先废除封建礼节,思想开通。周总理特别指出,载沣的国学底子厚,精通满文,对天文学有研究,又是清末、民国、日伪时代的见证人,本应对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贡献,我们也准备请他出来做工作,只是他去世太早。听了周总理的话,一家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望着溥任先生敦厚、谦和的面容,听着他和和气气、从不高声的话语,我的思绪游走飘移,自然联想起溥仪、溥杰和溥任三兄弟所走过的不同的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溥任的一生注定了与父亲相随相伴,在社会没完没了的动荡中奔走京津,维系着醇王府这条古老破旧的大船。他看惯了官场商场的尔虞我诈,经历了一番番潮起潮落,却于五光十色中,平静地选择了以教育为业,承继了父亲“书癖”(载沣自号)的雅好。教育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拓展了溥任的心域。他爱孩子,那是美好的未来。他乐意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一生的知识、感悟、理想、希望交给孩子们;听他们甜甜地叫一声“金老师”,心里比什么都知足。

1957年他把竞业小学连同房产一起交给了国家,在西板桥小学教书,后来又调到厂桥小学。直到1988年退休。40年教学生涯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护。他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桃李满天下。回忆过去,他充满温情:“那阵儿学校里一周20多节课,语文、算术都教,很累。现在我这嗓子说话都很费劲,有慢性咽炎,就是教课说话多了。那时候,每人也就挣四五十块钱,也没人说累,干得还挺来劲儿。

“当老师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孩子们不断成长,有一些人还能有所成就,心里感到很安慰很快乐。走在街上常有一些四五十岁的人给我鞠躬,叫我‘金老师’。教他们的时候,都是不大的孩子,可如今有的都退休了,您说,人这一辈子有多快呀!”

到溥任先生的小书房,时常见他临窗挥毫,画的工笔,写的正楷,如同他的为人:公正平直、一丝不苟。后来眼力稍逊,就只写字了。他秉承了爱新觉罗家族的艺术教育传统,受过清宫如意馆名师的启蒙,自然书画的造诣很深。

1981年溥任当选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1988年又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他还是北京市文史馆馆员,许多书画社的名誉社长、顾问。前些年,先后出访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属大西地、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参加国际文化交流。1998年,鉴于溥任先生的工作精神和对社会的贡献,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第四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光荣称号。凑巧的是,他的次子、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金毓峑也因教学科研多有建树而同时获此光荣称号。

思量着醇王府一家几代人的荣辱浮沉,大清王朝268年的兴衰成败,不由得喟然长叹:那澎湃呼啸、不舍昼夜的时代洪流卷走了多少人的凡与不凡的蹉跎岁月,又留下几许耐人寻思、振聋发聩的哲理呢?

爷爷的小院作文 篇3

春天,院子里的果树开花了,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茶花月季花等。这些花争奇斗艳,还不时的散发也阵阵清香。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的在花间飞舞。一阵风吹过,香味弥漫了整个小院。

到了酷热难耐的夏天,知了在树上高声叫着,好像在说:“真热,真热”!火红的石榴花开了,它们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点缀在满院的绿色当中。傍晚的时候,我坐在树荫下一边吃着西瓜,一边看着天上的云霞,那真叫一个字“爽”!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爷爷的小院也一样精彩,石榴红着脸裂着嘴笑,里面的玛瑙般的石榴籽看得就让人流口水,还有金黄色的大鸭梨,鲜美的桃子看得我不知该先吃哪个好。

冬天的小院,每到下雪天,院子里一片白茫茫。树枝上,地上都像披了一层银色的毯子。这时,我就会叫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开心的玩上一整天。

作文 小院 篇4

小院的两栋楼之间有两棵高高的松树。那翠绿的松枝一层叠一层,像一坐绿色的塔。针尖似的叶子是我和伙伴们最好的天然战斗武器。每到黄昏,我们经常在院子里的松树下开展我们的游戏大战……

院子西墙根种着争奇斗艳的月季。一年四季,除了冬天,它都会开出艳丽的花儿。月季,(茎)经上生枝,枝上生杈,给人一种团结向上的感觉。重重叠叠的花瓣一层层向外舒展,一根根细细的花蕊活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静静地坐在花蕊。

早上,我正在梦乡中时,晨风已经送来沁人的花香傍晚,我在松树下玩耍,常唤起我无边的遐想……

我家的小院作文 篇5

一走进我家的院子,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高大、碧绿的葡萄树。走近它,绿油油的叶子重重叠叠、郁郁葱葱,厚的即使外面下着倾盆大雨,里面也最多滴几滴水呢!它的样子,应该都有十几二十岁了吧!走到葡萄架下,就像来到了一个天然氧吧,空气清新极了。几根粗壮的枝干紧紧缠绕在一起,变成了葡萄树的树干,有一些不老实的家伙,竟爬到了围墙外面,悄无声息地证明着:瞧!我长得多好啊!院子里都装不下我了。葡萄的叶子长得像鸭掌,我找了一下,最小的只有我小指甲盖的四分之一,而最大的居然有我三个手掌那么大!它俩长在一起,真是天壤之别啊。随手翻开几片叶子,一定能发现那一串串小巧玲珑、绿莹莹的葡萄,这里的葡萄和内地的不一样,最大的也就直径一厘米左右,真小啊!由于气候的原因,得等到九月底才能成熟呢。葡萄树的触须长得很有特点:就像大写字母“Y”,两个小杈的末端还有两个小钩子,仿佛时刻准备着死死缠住任何碰到它的东西,一但钩上了,它便会呈螺旋状疯长,生怕那个东西跑了。那边,从葡萄架上垂下的几支葡萄枝居然和金银花藤握着手呢!

葡萄架下,有几只长相怪异的虫子,它们黑黑的,背上有两块硬壳,尾部还有一个夹子。妈妈说,“那是剪刀虫,学名叫蠼螋。我伸出一根木棒,让它爬了上去,可一不小心,它滑落到了地上,还等不到我抓它,剪刀虫便以飞快的速度逃走了。在它逃走的地方,我发现了一个鸡腿菇。鸡腿菇,长得像鸡腿,吃起来也像鸡肉,很好吃呢!一旁,几只鸟儿正津津有味地啄着剩饭,它们不怕人,也不会吃葡萄。

喷香的小院 篇6

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老家的胡同口,奶奶早已在这里等候着我们。瘦弱的奶奶看到我们,喜笑颜开,皱纹都舒展了。她附到我的耳朵上,小声说:“家里有好吃的等着你呢!”“是什么呀?奶奶。”我大声问。奶奶说:“快走吧,到了就知道啦!”

我可是一个小吃货,尤其爱吃嫩玉米、嫩花生,我猜奶奶肯定为我准备了许多。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往家里飞奔。爷爷也站在门口望眼欲穿,老远就唤着我的名字。来不及寒暄,我一脚迈进院门,浓浓的香气——花生和玉米的香气,扑鼻而来。

踏进小院,我惊呆了。只见整个院子的角角落落都铺满了黄澄澄的干玉米,带着泥土的干花生,还有沉甸甸的谷子头。墙根下堆满了红薯秧子和花生苗,只有中间留出一条小道。我失望极了,明明都晒成了干玉米,哪还有我爱的嫩玉米呀!

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拉着我来到厨房。大大的地锅正“呼呼”冒着白气,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灶膛里红红的火苗,一闪一闪。奶奶说:“你猜里面有什么?”我噘嘴嘟哝道:“干玉米呗……”奶奶说:“小馋猫,再等上几分钟,就让你尝鲜。”

我急切地等着。不一会儿,一大盘冒着白气的嫩玉米、嫩花生被端到我面前。城里很少吃到这么新鲜的美味呀,我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然后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明明都晒干了,这些嫩玉米是哪里来的呀?”

爷爷告诉我:“你奶奶知道你爱吃嫩玉米,特别种了一些晚玉米。因为少,就显得金贵,为了不被人摘走,奶奶每天去地里看好几次呢!”原来这些美味都是奶奶的心意呀!我搂住奶奶亲了又亲,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大家围坐在一起,玉米的甜香气和着小院里的笑声,弥漫出一片温馨和芳香……

指导老师:夏宪平

我家的小院作文 篇7

小花圃在房前的桥墙脚边,那里有许多五彩六色的花,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黄的像金,美丽极了,春天,小花圃成了鲜花的海洋,万紫千红,一打开窗就能闻到一阵阵花香。

在院子的西边有一棵粗壮的芒果树,芒果树就像一个守卫一样守在小院里,树上结的芒果,有的像乒乓球这么小,有的像碗口这么大,还有的像手掌这么大,我老喜欢用竹竿把芒果打下来,一个人吃不完,就分给邻居吃。

在院子另一侧有一颗葡萄树,叶子层层叠叠,竹竿上爬满了蔓藤,像一条条小蛇缠绕在竹竿上,秋天葡萄树接的果实五光十色,又酸又甜,每年我都要分给左邻右舍,大家都非常喜欢吃我家的葡萄。

在葡萄树边有一个鸡舍,住着鸡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每天鸡妈妈都要带着孩子们玩游戏,啄虫子,那时我就偷偷的去鸡舍看一看有没有刚生出来的鸡蛋捡。

农家小院作文 篇8

一个初春的早晨,天气格外晴朗,温暖的阳光洒满山村。在一个农家小院里,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悠闲地寻找食物;一盆蒜苗在阳光下,显得更绿了;墙角的石榴树发出绿色的嫩芽。整个小院呈现出勃勃生机。 院子里,小红的爷爷又坐在树底下编筐子。他头戴一条雪白的头巾,古铜色的脸上布满了地瓜沟似的皱纹,下巴上飘着银白色的胡须。他一边编筐一边想:“把这些筐子拿到集市上卖了,给小红买个铅笔盒,她肯定会喜欢的……”“爷爷!”随着一声清脆的喊声,小红跨进了大门。她的脸上显出一副十分高兴的样子。爷爷问:“什么事把你高兴的这样?”

小红蹦蹦跳跳地来到爷爷跟前,把拿通知书的右手藏在背后,左手拢着嘴巴凑到爷爷耳朵边悄悄地说:“您猜一猜?”“小红花?”“不对!”“受表扬了?”“不对!“”100分?”“不对!”“那我猜不着!”“还是让我来告诉您吧!学校选我当代表参加全县的珠算比赛。”爷爷惊喜地问:“是真的吗?”小红连忙从身后把通知书拿出来。小红高兴地扯着嗓子摇着头念了起来:“通知 ……”爷爷听了抒着胡子,笑得脸上像朵盛开的菊花,喊到:“我的孙女有出息了!”祖孙俩的笑声充满了小院。 这时,太阳升高了,温暖的阳光洒在了这个农家小院,映红了爷爷和小红的脸。

奶奶家的小院 篇9

白天,小院前总是人流不断,有去地里干活的,有干完活回家的。但不管哪种情况,只要人们经过奶奶家的小院,都会远远地跟爷爷奶奶聊上几句。还有来奶奶家借农具的、喝水的、休息的……因此,在这儿总有人和你说话,跟你聊天儿,你永远不会感到寂寞。

夜晚的小院更有情趣。你看,院子里放上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一家人围坐成一圈,一边吃着奶奶准备的美食,一边聊着高兴的事,其乐融融。吃完饭,一人拿一张小凳子坐在院子里,吹着清风听着知了叫。这时村里有人过来散步,来到小院也坐了下来。奶奶和一些女人拉家常,爷爷和男人们谈种地的事,什么肥好,什么种优,等等。我们也不闲着,到小院的角落摘了几个绿色无公害的大甜瓜,又香又脆,比城里卖的好吃多了。

闲聊之后,奶奶带我去捉蝉的幼虫。房后有几棵大树,每天晚上都会从地下钻出一些蝉的幼虫,它们慢慢地爬到树上,把身上的“外衣”脱掉。这样,在天亮之前它们就变成了真正的蝉。我们拿手电筒在地上、树干上找,我不敢捉,但奶奶不怕,把它们一只一只放进瓶子,第二天再分给那些大公鸡和老母鸡吃。奶奶说吃蝉的幼虫的鸡下的蛋特别香。当然,如果捉得多,奶奶就把蝉的幼虫用油炸给我吃,味道好极了!

最有趣的是听蚯蚓唱歌。怎么样?没听过吧!我也是这个假期才知道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悄悄地站在泥土边,、竖起耳朵,一种特别细,特别尖,特别长的声音就会从地下传来,那就是蚯蚓在叫,不太好听,但觉得很新奇。

我爱奶奶家的小院。

[教师点评]

奶奶的小院作文 篇10

奶奶家的小院是个动物园。奶奶养了好多只鸡、一只猫和一条大黄狗。每天清晨,一只头顶大红鸡冠的大公鸡都会昂起它的脖子,站在小院的石头上引吭高歌,“咯、咯咯”那嘹亮嗓音,将还在沉睡中的我唤醒。中午,一只老母鸡会领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鸡在大门口附近的草丛里觅食。它们低着头,用尖尖的小嘴在草丛里找寻着,一旦发现小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嘴啄向小虫,之后就是慢慢的享用美食。而此时那只肥胖的大花猫则懒洋洋地眯着眼躺在门口睡懒觉。睡到尽兴之处,还打起呼噜。最可爱的要数那只大黄狗,我给他起名叫“大黄”,因为它全身都是土黄色。大部分时间它都待在自己的窝里,可是只要家中来陌生人,它就会尽职的大叫,直听到奶奶说句:“大黄,这是客人,别叫了。”才停下。因此奶奶总是夸它灵气,听得懂话。

奶奶家的小院是个菜园。院子前面有一片菜地,里面种着粉红粉红的柿子,紫莹莹的弯茄子,火红火红的辣椒。旁边还有一排一人高的架子,上面挂满了带刺的黄瓜,有弯的,有直的。每年暑假回去,那片菜地就成了我和小弟的乐园,我们在里面捉迷藏,不时的摘一个粉红的大柿子或者一根嫩绿的黄瓜喂到嘴里,那味道鲜美异常。

奶奶家的小院更像一个果园。去年中秋节回去,正赶上院里的枣子成熟。一进大门,枣树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红枣,看的人眼馋。我连屋子都没进,就嚷着爸爸给我打枣吃,爸爸从屋里拿来盆子,让我接枣,他则用一个竹竿子轻轻一弹,那枣跟下雨似“咚咚咚”的一个劲的往下掉。我忙着接枣、捡枣,不时的头上还被枣砸着,弹的老远。喂一颗到嘴里,可真甜!

小院的春天作文 篇11

其实我们的小院是这样的:小树发芽;迎春花又重新露出美丽的笑脸;小鸟儿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小院里面开派对……好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样子,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挎上一个假期都从未背过的书包,来到院子里时,小鸟儿们正朝我们“叽叽叽……喳喳喳……”的唱歌;花儿们也正在向我们微笑点头;小树苗也不例外,它也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似乎是在和我们打招呼一样!

当中午回家的时候,小院儿里面变得更有意思了!屋顶上融化后的积雪,一滴一滴地跳入下面的花盆里,去滋润小花儿们,花盆里多余的水自己也会从花盆里跑出来,好似坐上降落艇去土地里的小树苗家里串串门,聊聊天……有趣极了!

到了该午睡的时候,小树苗低垂着头,很不开心,迎春花也不太快活……大概是因为一个原因——我们都要上床睡午觉了,不能再去陪它们玩耍了!

大姨家的小院儿 篇12

小院儿不大,呈“L”形,大概有二百平方米。小院儿里有花草,也有各种树木,两侧都有小亭子,在五彩缤纷的花草植物中,两座棕色的亭子显得格外秀美。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绿色的小草,小草虽然不抢眼,可是如果没有它们,亭子也不会显得这么别致。第一座亭子是露天的,四根柱子上用绿色手工绘制了几种植物,有竹子,寓意节节高;有兰花,寓意品格高贵;有梅花,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亭子上面爬满了凌霄花,它似乎也在告诉坐在亭子里的人们要不断进步。每一根柱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虽然风格粗犷,却仍透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

往里走,你就能看到的一套铁艺桌椅——一张小桌子,配有四把椅子。桌子是用绿色的大理石做的,表面很光滑。四把椅子中,绿色和白色的各两把,色彩搭配独具匠心。它们可不像桌面那么光滑,摸上去有些磨手,可是一点儿也不粗糙,椅子上的花儿都是镂空的铁艺,很漂亮。

再往里走,你就能看到第二座亭子了,它就是“心亭”。这座亭子是带顶棚的,牌匾上面写着“心亭”二字,两侧有副用书法写好刻在木板上的对联,内容是“心底无私乾坤大,亭里有情天地宽”。行草的字体,配以木色牌匾上的绿色颜料,使整副对联跟环境很是搭配,内容也非常富有哲理,让人感觉亭子的空间似乎更大了些。亭子上用稻草搭建的棚子,因为有稻草的反光,整体呈现金黄色,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小院儿里还有各种树木,比如梨树、枣树、山楂树等等;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有兰花、月季、紫藤、绿萝;院子里还有许多的竹子,风一吹,竹林便沙沙作响……所有这一切的生命,都在大姨夫这个画家的笔下得以重生。

我爱这美丽的充满生机的小院儿!

(指导老师 王在英)

秋天的小院作文 篇13

我家小院的西边有一片柏树林。抬头一看原本翠绿的柏树更加葱郁了,仿佛披上了一件厚厚的深色棉袄。尽管秋风呼呼地吹着,但它们依然带着微笑,屹立着腰板眺望远方,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的战士在守护我们的家园。

当微风吹过南边的桂花树,一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桂花树在微风中摇摇晃晃,落下了满地金色的花瓣,远远望去,像铺上了一层暖融融的地毯。走近一看,当我捡起脚边的一片花瓣细细观察,捏在手中软软的,我觉得它们像一粒粒米饭儿。当我随手抓起一把金色的花瓣,缓缓地向天空一撒,花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地散落下来,像看了一场久违的星星雨。

小院的北边有一方奶奶心爱的菜园,里面种满了我们爱吃的各类蔬菜。菜园的景色从早到晚迥然有别。清晨,晶莹的露珠布满了整个菜园,在第一缕晨光的照耀下,露珠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在嫩嫩的叶片上跳跃、欢呼。正午辣椒和南瓜在秋日的暖阳中笑红了脸,菜园变得五彩缤纷。晚上,当皎洁的月光洒在菜园时,蔬菜们在地上投下了斑驳的倩影,它们愉快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金风送爽、金桂飘香、春种秋收、落叶纷飞、果实累累,这就是迷人的秋天。我沉浸

秋天的小院作文 篇14

秋姑娘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人间。她拿着秋风,把稻谷给吹黄了,又向高粱招招手,把高粱给乐弯了腰……这时,秋姑娘看到了我家小院,便前来拜访。

在秋姑娘来拜访的时候,小院里的植物都变了一个样。

你瞧,那棵大树见了秋姑娘,赶快把消息传给了树叶们。树叶高兴极了,在树枝上跳舞。一不小心,从树枝上滑了下来,秋姑娘赶忙用秋风扶着这些“小顽童”。“小顽童”们这才发现自己离开了母亲,忍不住大哭起来,听到“沙沙沙”的哭声,秋姑娘连忙说道:“孩子们,姐姐带你去玩,怎么样?”这些“小顽童”立马不再哭泣了。

接着,秋姑娘又到桂花树旁吹了吹,想让桂花掉下来。可这些小花就是不掉,却把桂花身上的香味给吹走了。桂花的香味飘进房子里,钻到奶奶鼻子里,悄悄告诉奶奶,秋姑娘来了。奶奶连忙拿出席子,放在桂花树下,摇起了桂花。终于,桂花们缓缓落在席子上,奶奶高兴地收起席子,准备去做桂花糕。

秋姑娘拜访完我家院子,又前往了下一家。

叶优良和他的“科技小院” 篇15

5月31日,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的一个特别的农家小院,大门口的对联上写着“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紧密结合传技术,政府专家企业农民共同参与保丰收”,前来咨询的村民络绎不绝。院里住着几名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屋里摆放着实验设备、计算机、远程视频客户端,楼上培训教室的黑板上“农业技术培训会”几个大字显得格外清晰。这个特别的农家小院,就是当地农民熟知并与之朝夕相处的“科技小院”。

2012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以下简称资环学院)教授叶优良和他的研究生团队联手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禹州市农林局、王新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合作社在康城村建立了这个“科技小院”,一方面可以组织师生开展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针对农民生产生活开展科技知识培训、高产高效示范展示、远程视频服务和技术支持,扎扎实实服务三农。学校选派的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小院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开展田间试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让农民受益、政府满意,也让师生得到锻炼成长的农业科教服务新模式。

大学实验室搬进农户试验田

“学校里的实验室研究过程,经常会与实际相脱节,比起实验室里的研究结果,在田间地头得出的数据,更能获得令人信服的一手资料。”驻扎在“科技小院”的资环学院2011级研究生刘海坤如是说。

刘海坤等数名研究生在“科技小院”开展了“施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病害发生状况的影响、配方肥应用效果对比,不同施肥管理模式效果比较、叶面喷施尿素对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73项目。这些研究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高效栽培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院针对本科生开展的大学生飞鹰创新计划,如“玉米、小麦配方肥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玉米黄叶病营养诊断和矫正技术研究”两个项目,也依托“科技小院”高质量地完成。

除了课题研究,“出诊”也是“科技小院”每天的重要工作,他们会针对当季作物出现的问题对村民进行免费培训。大到庄稼生病、施肥播种,小到瓜苗打杈,村民们都习惯性地找“科技小院”。

通过近一年在“科技小院”的学习和生活,飞鹰创新团队的成员更加热爱专业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求知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5月份,大学生开始毕业实习以来,学生们都积极要求到“科技小院”实习,由于“科技小院”住宿条件有限,学生们只有“轮岗”了。村干部也打心眼里喜欢这群学生,积极争取给学生们改善条件,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入住小院,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欢笑。

去过“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毫无例外地发出这样一种共同的声音:在这里工作和学习,和农民交往,在农田里试验,感觉收获很大,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明白了一个农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汗水洒进农村科普路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靠科技,关键是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小院的师生们经过入户调查及田间检测,对农户田地里目前存在的肥料施用错误、病虫害防治盲目、灌溉不及时等问题进行分析整理。专家们定期举办技术讲座,为农民朋友讲解粮食高产高效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难题。通过河南农业大学的中原惠农网,实现了专家与农户的“零距离”交流。小院先后培训农民20余场500余人次,发放明白纸5000多份。

学生长期驻村“坐诊”,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为农户免费进行技术服务,随时随地为农户解决问题,实现了“科技小院”技术服务的“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为确保农户使用正确的田间管理方法,“科技小院”的学生走在田间地头,时时刻刻为农户检测田间苗情,在田间指导农户如何施肥、打药、灌水等。通过培训、田间指导、示范带动等措施发展了一批科技农民,通过他们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了在技术传播上的“先富带动后富”。把科技示范田建在农户的田里,发展科技示范户,让农户看清农业技术的效果,引领农户科学种田。小院培训农户200多户,发展科技示范户38户。另外,开展测土配方工作,为当地10个村民小组26个地块共计2400亩耕地测土配方。

“种庄稼一有疑问,不管大事小事,到这里串个门儿就把问题解决了,方便还有效。”提起“科技小院”,康城村村民王老汉颇有感触。

搭建农技推广桥梁

为了使肥料、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与技术配套,使所有技术都能够物化、傻瓜化,“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探索出了政府、企业、学校、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共同服务普及农业技术的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的普及率,减少了假冒伪劣农资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增强了企业为农民真正服务的信心,促进了农民的节本增收。

“科技小院”的学生通过田间指导、科技长廊展示等让农户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合作社对入选的农资企业进行初步筛选,再由“科技小院”对筛选出的产品进行小区域试验验证,把质量合格、效果好的产品推荐给农民使用。针对康城村的土壤分析结果,“科技小院”的学生设计了针对本区域的玉米配方肥,由北京根力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当地的王新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合作社负责配送,“科技小院”的学生负责跟踪指导,第一批送来的10吨配方肥已被老百姓抢购一空。而前来参观的种子、肥料企业负责人也纷纷表示愿意与“科技小院”合作。

另外,为了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驻守在“科技小院”的同学们还制作了60余张图文并茂的农业技术宣传展板,整齐有序地布置在街道的两侧墙体上,全长千余米,被形象地称为“千米科技长廊”,村民们茶余饭后经常驻足观看学习和交流。

“科技小院”模式为服务三农、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桥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下基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打通了新的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如今,“科技小院”的学生几乎成为康城村的正式村民,不管是村干部或是普通农户,有啥事都喜欢找他们,当然他们有好吃的也忘不了这群学生,经常给学生送菜送饭,果园的杏还没熟就要采过来让学生们品尝,一些热心的村民还要为“科技小院”的男生介绍对象,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

“小院模式”待推广

6月7日,“科技小院”传来喜讯,小院发展的40余户科技示范户、技术示范田喜获丰收。其中,“一喷三防”技术示范田100亩,产量高出周边平均值约8%;高产高效技术示范田70亩,产量高出周边平均值15%左右。

康城村村委会主任对记者说:“‘科技小院’的兴建,对我们村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其实刚开始许多村民包括我都怀疑,他们只是来这儿看看,最多是走马观花地做点表面文章,所以并没有对他们表现出兴趣和热情。可是看到叶优良教授和他的团队踏踏实实地为村民在庄稼种植、技术推广方面作出的无私奉献后,我们全体村民都改变了原有的认识,打心眼里感谢叶教授和他的团队,希望‘科技小院’能够长久驻扎在基层,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效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会尽最大力量改善‘科技小院’的生活条件。”

谈及小院日益红火的态势,叶教授备感欣慰。他告诉记者:“经过不到一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实现了‘专家学生企业农民’的良性可持续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即选派学生下农村接地气,了解现代农业生产难题和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到学校由专家拿出解决方案,让信得过的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再由学生到农村,通过试验示范、农技培训等模式教给农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参观过“科技小院”后,对“科技小院”的模式赞不绝口,说这是真正给农民做实事来了,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对农业生产有帮助的学生。

上一篇:2019年度第一学期文娱部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家长寄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