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一课时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共9篇)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 篇1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连环画,可以是电视连续剧。

生:(自由举手应答。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看过。)师:能说说你对诸葛亮的印象吗? 生1: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生2:诸葛亮是个很讲情义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十分感激,就帮助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说得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生3: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非常大,被人称为“卧龙先生”。师: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周瑜临死前说:“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说,既然生了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师:哟!你知道得还真多!当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诸葛亮。等会儿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生5: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我觉得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一个人。师:好!看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今天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诸葛亮。学《草船借箭》就等于是会会诸葛亮这个老朋友。是吧?

生:(齐答)是!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赶紧去见见诸葛亮这个老朋友。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请你从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师:好!读完课文,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这四个人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这四个人,如果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鲁肃第四。师: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前面两个不变。师:哦!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

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觉得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鲁肃排第四。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不一样吗? 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鲁肃第三。师:好嘛,鲁肃第三,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 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师:你认为曹操最笨,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你觉得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

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师:咱们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师: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读几遍,可能对你的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再请一个同学读一遍。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停!停!鲁肃怎么说? 生2:吃惊地说。

师:对呀!吃惊地说!再读一读,体会鲁肃的吃惊。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好!这样读才有吃惊的味道。继续。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注意!诸葛亮笑着说,得有笑容,得有笑声啊。谁来读读诸葛亮笑着说? 生3:(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微笑着说。谁还愿意读读这句话?

生4:(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大笑着说。你也想读?来,请你读。

生5:(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这笑,真是出自内心的笑!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5:(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这个令可没下好!电视上见过大将军下令吗?那个威严,那个响亮,那个果断。这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生:(自由练读。)

师:来,请曹操下令!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1:(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活脱活现一曹操。稍有一点遗憾,那个曹操说的是不要“轻易出动”,你这曹操说成了不要“轻举妄动”,两个曹操,哪个说得更准确?自己体会体会,好吗?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嘛。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2:(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师: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你继续往下读。

生2:(朗读)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师: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生3: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生4: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生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生4: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生4:(朗读)“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

生3: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生4: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生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生4: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他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生4:(朗读)“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嘴上这样说着,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5:他想到了周瑜肯定是使的诡计,干脆就来个将计就计。生6:他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生7: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已经观过天象,知道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也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所以他肯定想到了借箭这回事。

师:尽管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知道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呢,是孙权的都督。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周瑜这样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完全可以回到刘备那里去呀。

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所以,诸葛亮是从大局来考虑借箭的。师:看得出,你读过不少书,对当时的历史情况很了解。你讲得很对,孙刘两家只有联合抗曹,才能战胜曹操,保住自己的领地。但是,刚才你的发言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其实,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所以是孙刘联合,而不是吴蜀联合。请你接着读。

生3:(朗读)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师:好的,请坐。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有了自己独特地体会和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多遍了,尽管读了二十多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但我又很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甚至傻想着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众大笑)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生:(齐答)想!

师: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1: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2: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3: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4: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5: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师:这些问题我也都想过,不过通过读书,我都已经搞懂了。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生1: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啊!因为这个问题事关诸葛亮的身家性命啊!咱们

是不是这样,先独自看看书,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讨论,行吗?(学生先默读思考,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

师:讨论非常热烈!看来,困扰老师多日的重大问题,就要在你们这里解决了。好啊!请教大家,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然后他才敢跟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师:有道理!老师继续向你们请教,这个计划当中该有哪些内容啊? 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想到了长江上三天之后会有大雾。

生3: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生4: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而且,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以他对鲁肃的了解,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生5: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师:是啊,这些问题,哪个问题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生:(齐答)神;师:诸葛亮他妙不妙?;生:(齐答)妙;师: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师:是啊,这些问题,哪个问题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想好,能借到箭吗?天气不想好,能借到箭吗?曹操、鲁肃的性格不想好,能借到箭吗?这个计划,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细致啊!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师:诸葛亮他妙不妙? 生:(齐答)妙。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 篇2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我看第一课时 篇3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关于程序教学的论述中认为:“一种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可以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握知识内容,理解学习过程,以及增强自信心,感到任何内容都可以学会的。” 当然,罗杰斯同时也认识到程序教学的不足:“(程序教学)倘若它成为思维的替代物,或成了强调事实性知识比创造性知识更重要的例子,那就会构成真正的危险。”因此,我想,第一课时应该有一定的范式,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也就是说,从大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便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一、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现象之一:僵化。

【场景扫描】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分析课文。

【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却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这会使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化。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将会失去激情,学生的学习将会失去兴趣。

现象之二:错位。

【场景扫描】

1.启发谈话,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登台演示,或说,或画,或唱……热闹非凡,资料一个又一个地呈现。

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逐一指导,学生逐字描红临写,写字教学挤占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导入揭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反复诵读。而教师置身事外,不做任何指点、引导,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效果如何,是否出现困难,教师不得而知。

【共性问题】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现象之三:越位。

【场景扫描】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深读课文。2.揭题导入,初读后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共性问题】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为了出彩,把第二课时的事全做完了。如此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越位了,早熟了。

“第一课时虚脱现象”的存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

二、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那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是做好了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呢?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的发展方向,作为课堂教育来说,字、词、句是关键,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来说,各学段的学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1.低年级

低年级的学生都处于刚接触学习的阶段,对于汉字的学习刚起步。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进行接触性的、情境性的学习,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学校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汉字;对于阅读上,引导低年级的学生爱好阅读,喜欢自己去试着读一些文章。并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2.中年级

中年级是处在三、四年级的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过了低年级的接触阶段,要引导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拼音去认识一些生字;指导学生在写字的时候要按笔顺规则一笔一画地写,激发学生对汉字有很重的求知兴趣,尤其是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有兴趣想去认识它;在阅读上面,要求中年级的学生除了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要能够对课文中的观点、意思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够去欣赏文中的优秀片段,学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中年级的学生还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陈诉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联系上下文,收集文章中的资料,给出自己的解答。

3.高年级

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课文中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知识渐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要求他们在上课前,能够去预习和收集下一次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并且自己了解课文,探寻文章中的深层含义,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性、探究性阅读。

在识字上面和阅读上面,高年级学生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有了很强的汉字学习能力,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一些生字。阅读也是如此,开始去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

当然,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一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学生预习时遇到的词、句障碍较少,就不要把字、词教学作为重要目标,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反之,则以字、词教学为主,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近”的过程。另外,不同的文体,也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偏重字、词教学;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要偏重朗读训练;简单的说明小品文、历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基本构架,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此外,第一课时,还应随课堂偶然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学生的文化和智慧往往在预设和生成中获得积淀和发展,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三、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在对学生的教导中,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开始,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嬉戏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1.学会把握关键部分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带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读,多想,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阅读,让学生在课文中能够抓住关键部分进行文章的分析,找准文章的中心句子。

2.学会交流性朗读文章

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时候进行朗读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要带动学生去多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抛下话题,引发悬念。这样既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3.学会正确的生字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处于学习生字的关键阶段,小学的时候如果不养成好的生字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语文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生字的时候,一定要从写字的结构笔画开始,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写字,减少写错别字、笔画混乱的现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课时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把握好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各阶段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优化环节,步步落实,求新求变,才能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的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责编 钟 岚)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头集学区山王辅导小学陈炎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主要讲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课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尤其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评价和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对话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

【设计理念】

本单元导读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本课时设计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愿景,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个性化解读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体验、探究、感悟,启蒙经典,初步感受名著中人物特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联系本单元的阅读要点,特制定以下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初步领略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特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一、复习概括,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2、请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指导概括叙事性文章的要点)

3、出示单元学习要点,明确本节课要求:抓住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二、品读对话,感受形象。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人物对话。思考:从这些对话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一】诸葛亮与周瑜对话

1、这是本文对话最多的段落,被称为第四十六回的“经典之笔”。

2、生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周瑜的“妒贤嫉能”。

(1)什么是军令状?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3、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周瑜的妒忌之心?

4、引出周瑜和鲁肃的对话,指导朗读。

【预设二】诸葛亮与鲁肃对话

1、出示鲁肃话:“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的了你的忙?”

(1)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鲁肃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2、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算。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引出6、7自然段的对话。)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2)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3)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4)体会诸葛亮的“笑”,用上排比句式说话:

这一笑,笑出了„„

【预设三】品曹操话,感受多疑

1、你们发现了吗?文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对话,你找到了吗?(引出曹操的话)

2、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3、指导朗读。

三、对比衬托,突出主角。

1、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于是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情境创设:想象周瑜此时心理。

(2)指导读出人物语气。

2、出示第一自然段,与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关系?(首尾呼应)

3、探究周瑜不如诸葛亮之处。

四、梳理全文,感悟神妙。

1、过渡: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

2、请生通读全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结。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 篇5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小结:

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诸葛亮)(周瑜)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时第一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三)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这是公事”(要挟对方)“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欣赏评价促进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第三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听写词语:奉命撤退崎岖山涧居高临下斩钉截铁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一)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对比法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 篇6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 立军令状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掉转船头(放箭如雨)神机妙算

创造教育得失

精彩在第一课时绽放 篇7

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陈小平所长强调:第一课时, 目标定位要准, 要与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还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 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要强化文体意识, 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我想, 这应当是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第一课时教学的模式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篇新的课文, 至关重要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真心想学, 真心去学。《剪纸的学问》是一篇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学生大都看过剪枝, 里面的学问是什么, 学生知道得很多。课始教者就利用课件播放各种剪枝的图片, 一幅幅精致的画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 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 准确鲜明, 引人入胜, 提示文章内容,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引导学生阅读, 首先要学会读题目。因此教者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 以一句“有疑就要问, 有问就要学, 剪枝的学问都藏在课文里呢”开头,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 点击学情, 识字学词

学习生字新词, 落实识字任务, 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我们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 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我们经常把阅读教学与培养兴趣放在一起, 但是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却不同于阅读教学中的兴趣, “识字和兴趣, 兴趣和识字”是辩证统一的。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而识字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 但正是因为有这种特点,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识字写字的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 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并通过当堂书写的形式, 再根据学情对个别难写的生字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还要在会写的基础上把字写美观。我们要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智慧帮学生总结规律, 记准记牢, 这样, 我们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 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 延迟开讲”;还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 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课文新授, 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所谓“书不读通不开讲”, “读通”也是第一课时的重点, 应放手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朗读课文, 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试读中, 教者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 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 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多多鼓励, 人人都可做到。教师还有对朗读技巧的指导, 如长句子中节奏的划分, 句中固定词语朗读指导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标准是“正确、较流利”, 读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以增强读书同学的自信心;读得不好的地方明确指出, 以便及时改正。

4. 变换形式, 了解大意

叶圣陶说:“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 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 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应该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课文脉络的揣摩。因此,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应当落脚在这第四个环节上。当然, 我们也知道, 前面的三个环节扎实有效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良好基础。

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 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 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 但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 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深刻理解课文, 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

从“第一课时现象”说起 篇8

如何走出“第一课时”的怪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呢?

一、 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教学态度

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都上过公开课,在上公开课之前都要花几天的时间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但在上常态课时,你到底花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准备教具、制作课件呢?

其实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上公开课、成名,而是让学生每天能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要达到这个目的却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克服各种困难,每天要挤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备好课,充分准备好上课的各种教具、学具。端正教学心态,让我们的教学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实实在在。

二、教研引领,让每节课都很精彩

每学期里,都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校级公开课、县级观摩课,等等。如果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把研究的主题向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等)倾斜,那么就会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教法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建构完整的教学理念。比如我校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着重讨论下一周的课怎么上,集思广益,让智慧相互碰撞,然后确定一位老师主备,其他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改,加入自己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这样,每节课都能上得扎实、高效。

三、加强检查,科学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平时上课的检查。看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了,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有效,从而引导教师重视对每节课研究,提高每节课的实效性。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推门听课,这有利于领导能真实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有利于领导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现状,从而想办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名青年教师小吕,常常在省、市、县的课堂教学中获奖,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这时,她认为只要上好公开课就能“名利双收”, 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她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展示课、竞赛课上,对于任教班级中的常态课显得较为懈怠。后来,在县、校教学工作抽查中多次发现其上课的质量与其称号不相符,最终被取消了“县优秀教师”的称号。

是啊,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彩的“第一课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篇9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教学的探究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预习导学】

1.想一想:你能回忆起曾经见到的燃烧实例和现象吗?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如 用来煮

饭用的煤炉火、_。

其中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燃烧是一种的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

(2)可燃物要与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

3.议一议: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优点:燃烧得,放出的热

量。不完全燃烧带来的弊端有:燃烧,放热,生成________和小的等物质。

【课堂学习研讨】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一、燃烧的条件:

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

思考:(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3)、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作物质的着火点。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思考: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演示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引出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燃烧时,氧气的充足和不充足,可燃物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以碳燃烧为例:

完全燃烧 :氧气充足、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2、一氧化碳气体是家庭所使用的煤气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

3、一氧化碳的毒性介绍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毒性是化学性质)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讨论】

1、万一发生火灾,你应采取什么措施?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视频。

2、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

(2)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手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补充演示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自燃的实验。(先简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40℃左右;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

实验结果: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

开水中的白磷;将氧气通入杯底的白磷。思考:请学生分析实验,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个分析。

【总结归纳】

谈一谈本节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课堂达标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

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

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D、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4、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汽油燃烧,轮胎爆炸B、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

D、铁制成锅,在晾干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6月中旬以来,俄罗斯中部地区和伏尔加河岸流域,出现罕见的炎热天气,白天最高气温高达40摄氏度。俄卫生与社会发展部部长戈利科娃8月5日表示,据最新统计数据,俄罗斯境内的火灾共造成50人死亡,458人受伤。由于大面积干旱,防火形势极其严峻。目前共有1900多栋房屋被烧毁,3000多人无家可归。

(1)、燃烧的条件:、、。

(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着火。

④档案室、图书室失火。__________

⑤大片森林发生火灾。_____

【课后思考作业】: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以下物品: ① 蔗糖 ② 酒精 ③ 烟花鞭炮 ④ 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

应生成氢气,但是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把一小

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

a可以看到钠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

放出的热量使钠溶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

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b)同样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a实验中钠和氢气燃烧是因为;

上一篇:夏季钓鱼技巧下一篇:徜徉葡萄沟——《葡萄沟》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