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的工作计划(精选8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1一、班级情况简介
202班,班主任zz老师。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该班是z老师从一年级直接带上来的一个班级,平时,肖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非常认真。所以该班学风好,班风正,学生纪律性强,学习自觉性强。从第一周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能积极动脑,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不多,个别学生小动作比较多,注意力不能保持,需要教师时时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共有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共三课。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共三课。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共三课。第四单元:你好,祖国妈妈,共三课。第五单元:愉快的收获,共三课。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拿主意,自信,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帮帮有困难的人的积极情感;在大自然中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研究的能力;热爱祖国和人民英雄的积极情感;体会到自己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大的收获。使学生在伴随年龄的增长的同时,能力,情感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三、教法透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是新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材编写内容,大多以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看书后,从中获得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书中有丰富的图片资料,并附以文字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地加以利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品德行为实际,引导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不能离开品德课教学的初衷,为考试而教。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自学辅导法、讨论法、实践法、个案剖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2、课堂上,以学生自读悟理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获得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行为的变化。(编辑:http:///)
3、搞好组织教学,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教学中加强针对性。
5、作业以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情况为重点。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至三周:第一单元
第四至六周:第二单元
第七至九周:第三单元
第十至十二周:第四单元
第十三至十五周:第五单元
第十六至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质量检测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2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成长的变化。对比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2、认识同学和老师,愿意与他们交往。了解学校概况,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生长的基本情况,手的作用及保健。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3、尊敬国旗,学会唱国歌。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知道规则在学校生活中的作用并自觉遵守。热爱集体,乐于与他人合作,生活中有自己的创意。
4、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构成及他们之间的伦理和血缘关系。形成初步的小主人意识,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感受家庭生活愉快、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
5、了解元旦和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民俗文化,认识十二生肖,学会区别公历和农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创意的能力和交往、合作的意识。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充分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能够尝试一物多用,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等工具。积极参与新年联欢活动,并体验节日的快乐。
四、教法设想: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3第一单元教学要求
1、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2、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下和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
3、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5、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他人。
6、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7、初步认识规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8、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第二单元教学要求
1、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爱护花草树木。
5、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6、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7、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8、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教学要求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4、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7、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8、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运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四单元教学要求
1、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2、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5、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6、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7、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
8、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4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5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要求,以实施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推进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进一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加强集体备课力度,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结合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规律,搞好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形成。
二、主要工作
(一)课程改革工作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指导工作。
经常性深入学校听课及参加年级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集体备课活动。了解当前思品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学科中心组的研究活动,增强中心组的凝聚力和幅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具体教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研究,积极规划、组织、指导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2、加强对本学科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研能力,把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扎实开展好新课程培训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和教师自身的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强化研究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改进和创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研品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在学科教学中以体验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程,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关注教学一线典型的新课程案例,积极发现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渐丰富新课程资源,使教师们在实践与反思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
(二)课题研究工作。
严格执行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强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中给一线教师创设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争取今年下半年结题。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形成合力,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导、学、做统一的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工作安排:
二月
1、下校检查开学工作及备课情况。
2、学科中心组及思品学科教研组长会议。
3、课题组活动。
4、集体下校。
三月
1、各年级教材培训及集体备课。
2、课题组及中心组活动。
3、集体下校。
4、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五、六年级研究课)
四月
1、下校听课。
2、课题组活动。
3、教学交流研讨课活动。(三、四年级研究课)
五月
1、下校听课。
2、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二年级研究课)
3、课题组活动。(成果收集及整理)。
六月
1、下校听课
2、课题组活动。(课题组研究课)、七月
1、学期总结工作。
2、收集学科资料。
教育局教研室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篇6一、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他们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学习,热爱劳动,关心他人,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孩子。
二、所教学科教学目的及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三、所教学科教材内容分析及学生状况
本册教材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是“今天吃上什么”又分三个小节,共6课时。第二章是“我的手儿巧”分三个小节。第三章是“我有许多好朋友”分三个小节。第四章是“快乐的小问号”,地五章是“我爱美丽生命”。
这五章从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培养训练孩子们的表达,动作,创作,思考,行为能力。学生学习起来劳逸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手脑共用,十分愉快。
四、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2、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劳逸结合。
3、钻研教材,作到备好课,上好课。
4、多参加户外活动。
五、本学期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一、教学结构方面
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这是《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课性质的权威表述。通过对其深刻的研读与剖析, 我们得到这样几个结论:生活不仅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学生开展活动要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对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来讲, 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线、四面”, 即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的生活。
三条轴线是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什么要将儿童的自我发展作为课程的第一条轴线呢?这是因为课程所提出的回归生活是回归儿童生活, 是以儿童为发展主体的回归。这种活动需要从认识自我、建构自己的主体性开始, 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 是尊重儿童人格、权利 (主要指尊重其学习和生活的权利) 的生动体现。儿童与社会轴线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儿童初步认识社会, 形成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的观念, 初步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思想,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关心社会、爱别人、有责任心、品德良好的优秀公民, 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意识。儿童与自然这一轴线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 从正确对待身边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入手,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成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小公民。自我、社会、自然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 其中必须明确的是三条轴线的核心是儿童。
四个方面生活是指: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其实, 这也是对儿童生活习惯、态度、方式、能力和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但是, 四者间的不同是其各有侧重。健康安全地生活是第一层面上的, 是儿童生活的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第二层面上的, 是侧重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是第三层面上的, 是引导儿童学会关心, 培养其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第四层面上的, 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发展自己的思维潜力, 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从小就养成不盲从、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方面
儿童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 除了在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到之外, 还有一部分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但是, 品德课程教学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 同样也是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其教学的设计, 往往是围绕儿童本阶段的成长规律来设计的。这样, 从教材设计到教材内容, 其本身也是一个回归现实的过程。把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是培养学生用生活体验来思考问题的需要。对于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来讲, 它必须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 也必须指导儿童的生活实践。概括地说就是要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 一切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儿童生活体验的丰富性与开拓性, 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广泛性, 其教学场所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或教室本身上。虽然其教材也是来源于儿童的生活, 但是必须要回归自然, 亲身体验过之后, 才会更有意义。所以, 对其教学内容来说, 更应该走向自然, 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品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的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 又指导其生活实践, 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会更有现实意义。
同时, 在教材内容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 虽然其教材也是对儿童生活的一种写照, 但它不具有时效性, 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 有目的地来扩展教材内容, 不能仅仅被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局限。比如, 在品德课中会讲到要孝敬父母, 课本中也会提到如何去孝敬, 会有一些具体的做法。教师在讲这些知识的时候, 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之外, 还应该让他们去实践, 如回家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等。这其实就是一个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 而且是不能忽视的过程。再比如, 教师在讲到遵纪守法时, 可以针对当下一些具体违法现象, 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不应该局限在课本内容中的文字上。
三、教学形式方面
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其理论联系生活的过程, 也是一种生活再现的过程, 这样就要求它的具体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儿童阶段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其生活再现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 生活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 他们还没有想成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 在儿童的生活体验中, 他们大多是在模仿学习, 然后创造性地再现出来。对于品德课教学形式来说, 它必须随着儿童生活形式的多样性而不断变化, 单一的教学形式不会真实地再现出生活的本来面貌。
儿童阶段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这就决定了其生活体验也是非常丰富的。在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过程中, 其教学形式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教室中, 而应该不断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让儿童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多种创新的形式中再现出来。
在儿童阶段的心理发育时期, 他们不会有抽象的概念, 只会记住事物的具体特征, 表面看上去是什么就是什么, 老师告诉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所以,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巧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了解生活全貌, 并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比如, 在讲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 让学生能够很直观地记住交通规则的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表演出来, 接着让他们结合身边的交通情况, 谈谈具体到自己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做。除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到知识以外, 教师还可以知识问答的形式来展开教学, 比如对于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礼貌知识、交通知识等, 可以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再现那些知识点。或者是把知识点写在黑板上, 请两个同学上来配合, 一个表演形式, 一个猜出知识内容, 这样在贴近生活的同时, 又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 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教学策略方面
小学品德课程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灌输, 而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很多学校在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大多采取的是讲读的教学手段, 即教师把文字读一遍, 学生听一遍, 这样根本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或者就是以按部就班的模式来教学, 即严格按照教材的具体环节来展开, 很少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对于课程教学的策略来说, 它必须是一个活学活用的过程, 不能过于僵硬、死板, 而应该尽可能地去挖掘有用的元素,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常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比较有效的策略是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有的人会认为, 教材本身的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 其基本思想也符合儿童的成长需要, 所以就不需要过多地再去挖掘问题, 只要把它复制下来就行了。其实, 这种教学策略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在品德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把教材中的生活情况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尽可能挖掘当下人们的生活元素。比如教师在讲《我们的合作》这一章节时, 不能仅仅是向学生来讲授怎么样去合作, 而是应从学生们每天做的广播体操讲起, 来讲述合作的重要性, 然后引申到一些生活实例中去, 最后归纳出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学会合作。
针对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的生活实例, 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再现, 而对生活实践的指导就是要从这些生活实例中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 教师在讲到法律这一章节的时候, 可以举例说妈妈由于工作原因, 又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险, 就把他反锁在家里, 这是否侵犯了孩子的人身自由权。可能不懂教学策略的教师, 就会在“反锁”的问题上来讨论,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侧重的是是否侵权, 应该讨论的是法律问题而不是反锁问题。
五、教学目的方面
儿童阶段的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体验为基础, 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这些生活知识, 最终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这个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的过程, 就统称为生活化教学。所谓的生活化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去认识生活, 更要让学生去学会生活,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 它分为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其一是教会学生生活品德知识, 其二是用所学的生活品德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要想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 就要求教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 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目标之外, 还应该要有具体的实践目标, 而且必须以实践目标为侧重点, 因为所学到的知识还必须要回归到生活指导中去。虽然教材内容是对儿童生活体验的一种再现, 但那仅仅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理论情况, 并不代表所有学生的具体行为, 因此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在于使学生具备普遍的生活理论, 然后用于他们的具体生活实践中。
品德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无非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生活, 所以, 这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必须的。在品德课程中, 其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比如在讲《我掉了一颗牙》这一章节的时候, 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讨论掉牙或者蛀牙的情况, 以及掉牙或蛀牙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这样, 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来讲述掉牙或者蛀牙的生活常识。当教师把问题引申到日常牙齿保护上时, 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保护牙齿健康的经历, 最后由教师来总结牙齿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以及如何去保护牙齿, 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 这就是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学会生活中培养更多的良好生活习惯。
小学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是一个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 这其中要实现的是两次飞跃:其一是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其二是对品德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指导生活实践。在具体的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 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两次飞跃所包含的具体含义, 只有认清了生活化的实质, 才能真正做到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刘长青, 刘丽萍, 陈丽香.浅议《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5) .
[2]李新梅.把生活融入品德课堂的教学尝试.广西教育, 2011 (19) .
[3]冯长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3) .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联系生活、是非观念、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验、感悟渗透在生活中。该课程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呢?
一、用好用活教材,理论联系生活
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例如:在《购物ABC》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及购物中需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體验,学到了物品购买的有关知识,并总结出一些购物的经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开展实践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课内课外结合,寓道德教育于生活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现实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在学生自己观察寻找、体验感受春天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自觉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面向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去感悟。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要求、社会道德标准同客观生活实际有时会有较大的反差,给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带来困惑,教师必须及时引导,消除其负面影响。例如在课本上学习了要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残病的人让座等内容,但现实社会中挤着上车、争抢座位、对老弱残病视而不见的现象仍相当普遍。教师必须教育和引导学生,正视这一社会现实,并让学生明白这些人的行为是不文明的、不道德的,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更说明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每个公民只有按社会主义公共道德标准的要求来约束自己,才能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正确是非观念的树立,也有利于学生内心道德标准的构建。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习,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生普遍都能尊师守纪,团结友爱,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但有时有点过于活跃,需要老师适时调控。
二、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单元《春天的歌》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朗诵、绘画等方式让儿童感受春天给予人类的无限生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感,完成新课标要求的“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人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能欣赏和感受自然的美”;“从不同途径收集信息”;“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等目标。
2、第二单元《今天我当家》抽取学购物、进厨房、对待生病、接待客人四个方面来具体地构建儿童当家的过程。
3、第三单元《我在班级中》从“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我帮你,你帮我”、“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我们共庆六一节”四个方面来立体地呈现班集体生活的乐趣。
4、第四单元《快乐的学习生活》在设计上以学习兴趣为中心,并试图打破将学习仅限于课堂的狭义学习观,侧重对儿童进行愉快积极、负责任、有创意的生活主题教育,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做事用心”,“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高兴地学”,“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等目标。
三、本学期教学的总目标
1、热爱大自然,能主动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特征,对自然现象有探究欲。知道春天动植物的变化,人们衣着的变化,学习有关儿歌,知道种子发芽生长的条件,了解植树节的相关知识,能在活动中初步认识春天的花及野菜,练习综合的观察、绘画、朗诵能力,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2、乐于参与班级的各项集体活动,能感受集体活动的美好,积极参与班级的卫生值日和保结工作,能为班级庆祝“六一”活动布置教室。懂得要爱护公共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理。
3、能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对学习生活的爱与乐趣。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通过寻找校园内、生活中的有趣丰富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了解多渠道的学习方法,了解丰富的学习途径。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有效性。
3、加强课堂评价,提倡多元化评价。
五、教学时间:
34课时。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2
一、 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第1~4课)学做文明人;第二单元(第5~8课)春姐姐的脚步;第三单元(第9~12课)我的兴趣爱好;第四单元(第13~16课)我长大了。
二、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2、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下和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
3、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5、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他人。
6、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7、初步认识规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8、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爱护花草树木。
5、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6、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7、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8、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重点、难点: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4、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7、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8、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运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重点、难点: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2、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5、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6、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7、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
8、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重点、难点: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三、本学期课时安排
周次课 题课外结合的主要德育活动1家里来了客1、 结合各门学科渗透思想教育2、 结合班队活动开展系列德育活动,明辨是非。3、 结合晨会、夕会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 结合家庭、社会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摆正行为。2我随爸爸去做客3我跟妈妈看演出4我会打电话 看电视5春天在哪里6春天的种植7我和春天一起玩8我心中的春天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0游戏快乐多11我与小动物12我最爱读的书13做事不拖拉14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15成长记录袋16更上一层楼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共有两个教学班,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教材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个主题,共12课。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
1、我的一家人
2、家人的爱
3、我为家人添欢乐
4、我和小伙伴
第二单元 走进大自然
5、春天来了
6、小苗快快长
7、我们和太阳做游戏
8、风儿吹呀吹
第三单元 健康生活每一天
9、我换牙了
10、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11、小心,别伤着
12、夏天,我们注意什么
三、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春天的美。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培养“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5、初步了解换牙和牙齿保健的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4
一、整体目标:
1、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相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点:
1、健康、安全地生活——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要求自己。
2、愉快、积极的生活——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爱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二年级小学生的责任,并乐于去承担。
4、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对周围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活动。
三、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由五个单元活动组成,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主题活动。
第一单元新学期,你好
主题一寒假生活交流会
主题二春节知多少
主题三新的学期新的我
第二单元春天来了
主题一春天在哪里
主题二我们播种春天
主题三和春天一起玩
主题四春天的盛会
第三单元欢乐总动员
主题一“六一”大策划
主题二“六一”大行动
主题三开心“六一”
第四单元我要上二年级了
主题一我的这一年
主题二二年级生活怎么样
第五单元暑假来了
主题一怎样过暑假
主题二健康、安全要记牢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5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合,内在联系、均衡、贯穿与螺旋上升和年级的侧重点。
二年级的特点是: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探究,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教学策略:
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1.课前初探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3.课后实践
课标对本学科本册的要求:
⑴、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⑶、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⑷、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⑸、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6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共编排了四个单元,共16项主题活动,每单元四项。规划约课时28完成(每单元7课时)。每周2课时,每学期余下的3周6课时应补充校本德育类课程资源或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6篇课文。
第一单元:我爱我家第二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
1、我的一家5、我掉了一颗牙
2、我是家中小成员6、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3、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7、喝水的学问
4、过家家8、在餐桌上
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第四单元:火热的夏天
9、关心老人13、雷雨来了
10、他们需要关爱14、夏天的小虫
11、小手拉小手15怎样才凉快
12、别把小草弄疼了16、过好暑假
整册教材的`总目标:培养孩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并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愿意亲近自然,能与人合作,交往,诚实友爱,积极向上,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单元:我爱我家
童年是儿童一生中最为快乐和灿烂的时光。在这儿,孩子们被一切无私宽容的爱暖暖地包围着,没有风雨,似乎只有阳光。小到家庭成员的亲情,大到社会大环境的关注。他们都被寄予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他们的心中理应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楞着感恩的爱心……
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本应是和谐的“互爱”的友好氛围,可是“小皇帝,小公主”这些不雅之音却频频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变本加厉),孩子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的关爱,认为接受对方的关心是天经地义,凡事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使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可见,利用品德与生活教学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
一、本单元教材定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儿童家庭的组成,与儿童共同生活的成人的教育态度、方式、价值观以及家庭日常的生活习惯、气氛、人际关系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与家庭合作,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儿童在和谐、民主、温暖的家庭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爱,学会负责,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向重要任务。
二、课时安排:本单元设计了四个主题活动:7课时完成
1、我的一家1课时
2、我是家中小成员2课时
3、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2课时
4、过家家2课时
三、单元的主题结构及关联分析:
由介绍家庭情况,回忆家庭生活——认识自己是家庭小成员,唤起儿童的责任意识——寻找深层次地体会自己在父母的关心下成长,感悟“家”的含义——再现家庭生活精彩片段的游戏活动,感受家庭生活的情趣。
本单元的四个主题活动以家庭生活为核心,以“情感”为线索,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负责。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而且我班学生41人,男生比女生多15人,好动的学生较多,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学生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异,本地学生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以及教材中的活动性较强,由于学生学习环境及条件的限制,个别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全册教学内容
1、我爱我的班集体——本单元设计了“集体生活真愉快”“班集体真温暖”“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我为集体添光彩”四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一年多集体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老师、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够进一步意识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到共同生活的愉快;同时通过开展为集体做好事、为班级做贡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我们的动物朋友——本单元设计了“我最喜欢的动物”“可爱的小动物”和“我们的好朋友”三个主题活动。以引导学生注意通过实际的调查、访问、饲养等活动发展爱护动物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珍爱,并由此树立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的观念,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爱心和责任心。
3、纸和环保——本单元围绕纸的问题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从哪里来”“保护森林,节约用纸”三个主题活动,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纸的来源,了解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奇妙的光——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影子的探索开始,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影子的知识,探索和认识光的一般特性,激发学生对光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5、我们都有一个家——本单元设计了“好大的一个家”“好壮丽的一个家”和“我们的家在哪里”三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了解祖国主要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了解有关长江、黄河的基本知识,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同学团结友爱。
2、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在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从而主动地用实际行动为集体增光。
3、了解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知道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并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4、能注意到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愿意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索,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
四、具体内容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第一周集体生活真愉快
1、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
2、能够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劳动、游戏,相处和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3、懂得集体生活的规则及交往的相关知识。
4、掌握同学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介绍自己及好朋友的方法与能力。
第二周班集体真温暖
1、感受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真情。
2、养成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3、认识到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要帮助别人。
4、掌握交流集体生活感受的技能;帮助同学的相关技能。
第三周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
1、感受团结、合作的愉快;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大。
2、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做事。
3、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各人有特点,能力各不同。
4、掌握要别人了解自己的方法;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第四周我为集体添光彩
1、体会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对集体荣誉产生影响;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
2、认识到集体中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能用实际行动为集体争光彩。
3、认识到集体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争取。
第五周我最喜欢的动物
1、喜欢动物、关爱动物的情感。
2、珍爱生命,保护动物。
3、了解一些动物的基本常识。
4、知道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发展初步的生态意识。
第六周
可爱的小动物1、有爱心并精心饲养小动物,关爱小生命。
2、初步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了解动物的特性,能正确喂养小动物,防止受到动物的伤害。
4、培养观察能力,学写饲养日记,掌握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技巧。
第七周我们的好朋友
1、不伤害动物,自觉保护动物。
2、珍爱生命,拒绝吃国家保护的动物,并学习努力劝阻他人的不良行为。
3、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为人类作出贡献。
4、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动物的事情。
第八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1、感受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纸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九周
纸从哪里来
1、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2、初步养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
3、理解爱护树木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
4、掌握调查、收集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和技能。
第十周
保护森林,节约用纸
1、体验参与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实践活动的乐趣,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2、热爱自然,保护树木,爱护环境,提高环保的自觉意识。
3、了解学校和社区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4、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第十一周
影子的探索
1、对光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2、会自己安排时间,坚持、主动地完成活动。
3、能在生活中正确利用影子。
4、探索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密切关系。
第十二周
我们来造彩虹
1、对光的色彩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坚持不懈、不怕失败进行探索的科学精神。
3、认识太阳的七种颜色。
4、学习一些制造彩虹的方法。
第十三周
太阳光的利用
1、积极尝试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太阳光。
2、学习避免光的伤害,学会保护自己。
3、知道可以利用光丰富自己的生活,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4、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四周
好大的一个家
1、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感受我国民族文化我丰富多彩。
2、初步形成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
3、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初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4、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地、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城市的气温变化,东西两端城市相距较远等相关地理知识。
第十五周
好壮丽的一个家
1、感受我国山河的壮美秀丽,体验家乡生活的愉快与幸福。
2、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爱祖国的山河。
3、初步了解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名胜古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4、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和入口;知道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第十六周
我们的家在哪里
1、初步理解世界是我们更大的家,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大家园。
2、与少数民族小朋友和外国小朋友和睦相处。
3、学习与外国小朋友交往的礼仪。
4、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等简单地理知识。
五、对本学期的期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用学过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能够明辨是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有积极探索的兴趣,喜欢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
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第4课——-4课时
第二单元第5课——第8课-—--4课时
第三单元第9课——第12课----4课时
第四单元第13课—-第16课——4课时
我班共有44名学生,其中男生31人,女生13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老师呼应。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掌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几个学困生,他们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感受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距离。所以我将在本学期的工作中,不断帮助他们,使他们与全体同学共同进步。让这群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育人为本,重在对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引导儿童成为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好学生。
2、学习内容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使学习内容与儿童生活有机结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儿童学习新课程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3、学习方式多样,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愈合时间的活动方式,注重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引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
4、突出了综合性,强调了活动性。课程标准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和选择。
三、教学内容:
第三册教材按照儿童生活的时间线索,国庆节认识祖国开始,安排了“我在集体中成长”、“金色的秋天”、“我们真棒”、3个主题单元。
第一个活动主题:我在集体中成长“”,教材安排了“我升入了二年级”、“我们班里故事多”、“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好书大家看”4个课题。
第二个活动主题:“金色的秋天”,教材安排了“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中秋与重阳”4个课题。
第三个活动主题:“我们真棒”,教材安排了“我棒你也棒”、“学做小雄鹰”、“做个快乐鸟”、3个课题。
四、教学措施:
1、紧密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掌握必备的知识。
2、针对教学目标灵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悟,生成良好的情感,并且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班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教学进度:
代娟娟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思想、锤炼学生的品格、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是为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奠定基础一门道德教育课程。
四年级是一个较特殊的年级,是高段的起始点,是学生的新一个适应期。学生在这个年纪段里,身心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比较大的,从听老师的话到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里的孩子,其逆反心理已经初露端倪,其懵懂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正在产生着变化,让其思想会产生矛盾、摩擦。这个年纪段里的学生,对其思想教育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具有特殊意义。鉴于此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思想精神面貌,还是显得朝气蓬勃的;小部分同学,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内向,不自信,不敢大胆和别人交往。学生大部分能够懂得应有的礼貌、礼节,极小部分同学对于思想道德问题,不太重视,还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要求及目的
1、能够养成以诚待人、礼貌待人的习惯。
2、知道家乡的不同风俗习俗,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体会家乡人民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意识。
5、明白集体荣誉是关乎班级里的每个人荣誉的事,要努力做好集体的每一件事,为集体争荣誉。
6、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明白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7、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8、理解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积极参加家乡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10、学会热爱祖国,明白家乡的巨大变化是和祖国的富强分不开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礼貌待人篇、尊敬师长篇、集体荣誉篇 教学难点: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课前,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题。
4、课内运用主体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自我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之中学懂、理解、掌握知识。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 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教师必须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 (社区) 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 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 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 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使用教材, 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 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 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我在教学《进厨房》一单元时, 事先了解到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或农村孩子, 他们已经开始学做家务, 厨房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 在课前我设计了一张活动表, 布置学生回家体验厨房生活, 要求一起和父母做饭,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事后请父母填写活动表现。到了课堂上, 学生们兴奋极了, 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在渲染了课堂气氛一番后, 我让学生把活动表拿出来, 先在小组里交流, 然后选出表达最好的同学全班交流。一时, 课堂上热闹极了, 有些学生说自己会洗菜, 有些学生说自己会炒鸡蛋饭, 有些学生说帮妈妈洗碗扫地……我抓住机会引导他们说说进厨房的体验, 并对学生大加赞赏, 鼓励他们学做更多的家务。学生们通过劳动得到表扬和认可, 都感受到了进厨房带来的快乐。无形中, 品德教育也渗透其中了。这一教学活动中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在课程中进行整合, 使学生有一个学习、接受、提升的过程, 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最终回归生活, 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课堂“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 是儿童发展的基础, 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所以,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 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 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 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 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 玩中做, 玩中思”,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在活动中激发出新的热情。“六·一”儿童节是学生最喜欢的节日, 在上《六一儿童节》一课时, 我精心设计了“巧手装饰我们的天堂”和“六一游园节”两个活动主题。首先进行美化教室的活动。我带着学生们做手工, 画画……我们把各种画剪贴下来, 组合成一串串窗花, 贴在教室的墙上做装饰, 再把小手工作品陈列在教室的图书角, 教室里有了学生们的作品, 顿时生动起来, 我们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日益临近。学生们别提多高兴了, 看着自己的“杰作”, 个个喜笑颜开, 自豪极了。美丽的教室布置好了, 我又组织学生进行游园活动。根据年龄特点, 我设计了“大象贴鼻子”、“捡珍珠”、“双人运球”、“盲人栽花”等游戏, 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到校园六一节的快乐。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 他们在活动中互助、交流、体验、提高, 这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 活动的力量不可小觑,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活动课,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 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课堂应从教室延伸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 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 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 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 相互促进, 资源共享。《品德与生活》教材, 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 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 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 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
“教有定则, 教无定法”。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求和特点。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 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 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 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 从生活中来, 再到生活中去, 才能真正将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儿童的生活, 发展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 引生活之水, 灌心灵之花!
关于特级教师评选、管理和研究的若干建议
一、采取“综合荣誉”或“师德+师能”或“师德+师能+X”的标准, 不拘一格评选特级教师。在对参评教师人品、师德等进行综合考评, 在确认其人品好、师德高的基础上, 可以看“综合荣誉”, 可以看“师德+师能”, 也可以用“X” (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业绩) 折合抵充“综合荣誉”。
二、特级教师可考虑分若干等。可设一级特级教师、二级特级教师、三级特级教师等, 等第之间可进可退。如初评者都为特三级, 然后根据其业绩大小和综合表现, 再逐级递升。而特一级则为较难达到的境界, 达到这一境界的可同时授予“功勋教师”之类终身荣誉。从低一级到高一级, 不必设比例限定, 但要有明晰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要求。
三、取消“特级教师终身制”, 改为“特级教师任期制”。一般任期为3~5年, 任期内在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设置“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达不到基本标准和要求者, 采取诚勉告之、延缓评价等措施限期达成, 仍未达到基本标准和要求者, 取消特级教师荣誉。连续3个任期都一次达标的, 可享受终身特级教师荣誉。
四、搭建特级教师人才梯队, 形成特级教师“前引后追”格局。“前引”, 即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领跑效应”, 采取“工作室”、“师带徒”等方式, 带动区域或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后追”, 即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授予诸如“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称号, 作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重点加以培养。
五、启动“特级校长”评选制度。“特级校长”评选后, 既可以避免校长与教师争“特级教师”名额, 又可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一、真实,灵动
鲁洁教授曾指出:“德育教育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社会,而是现实的社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课上的40分钟,更不能为了40分钟精彩、为了环节的紧凑、为了迎合听课者口味而备课,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备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依学情而定,要弹性地使用教材,要有张力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应该遵循的真实、灵动。我所执教的《我换牙了》这节课原本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按进度应该在6月份才会讲到,可是就在上一周,吉林省医大一院的牙科专家来校作专题调查,并为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免费做了六龄齿的窝沟封闭,这一活动在孩子们当中影响很大,原本不被重视的牙齿问题一下子成了孩子们的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于是教师就趁热打铁,临时将课程进行了调整,对孩子们进行了《我换牙了》这一主题的教学。又由于孩子们通过与牙医的接触,使孩子们消除了看牙医的恐惧心理,因此,我在教学时,对于这一问题也只是作为提醒和建议,如果牙齿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去医院治疗,而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去引导和教育孩子。类似这样的处理,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是时有发生,如我们东北的春天来得较河北晚一些,当教材应该讲到“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时,我们这还找不到春的信息,所以我也机动地将教材进行了调整,每一年的春季,我都是待到春意盎然时再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
二、朴实,自然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宗旨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課程回归到人的本身,回到儿童的生活。课程和教材都以生活为取向,追求一种真实的教育。它以生活为出发点杜绝教条的、空洞的理论,拒绝不符合实际的事和人,以使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为追求。而孩子的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烦恼,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成功也有挫折,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而要把真实的生活呈现出来,那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操作中杜绝“假、大、空”,放弃以“完美、好看”为追求。朴实自然地向孩子们展现生活的真相,通过探究和讨论,使孩子明白道理、掌握方法,从而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我换牙了》这一课,其实是品德与生活课中较难操作的一节课,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牙模、挂图、牙刷、牙膏……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前调查,了解授课班级孩子们牙齿的情况以及对护牙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孩子们动手参与、实践的过程。而这个操作过程又是教师最难把握的,因为孩子们要真正动起来,场面是比较乱的,最终也不会像其他学科的操作环节一样有完整的作品呈现,给听课者以完美的效果。可这一环节又必须设计,只有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了,并根据实际情况校医才会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指导,才会使孩子们真正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才会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看似“混乱”的动手操作场面,而这一场面却是最朴实、自然的生活再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立足于孩子的现实生活,朴实、自然地再现孩子生活中易出现的种种不良习惯,逐一纠正,而没有为了课的好看设计花哨的环节。
【品德与生活的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一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07-25
【精华】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11-06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学计划06-18
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09-18
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07-22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什么09-19
品德与生活培训学习心得10-31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09-09
浅谈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论文06-13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