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篇1

----------体育教育叙事

我们学校是县重点初中,体育课一直按国家要求正常开足开齐,作为体育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的我,基本做到体育课大胆创新,务必每次课都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健身锻炼效果。我在上课的开始部分习惯于让学生喊出口号:“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实践证明,口号能调动学生体育课的激情。

我们学校的田径操场在修塑胶跑道,体育课只能在教学楼下和楼前的广场和树林下,进行体育课教学。冬季提倡适当跑步锻炼身体,冬日暖阳的天气里,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热情很高,非常想在阳光下游戏、做运动。我上午第四节课是七年级30班的体育课,学生们提前几分钟就在教学楼下整齐的站好队,体委整队检查出勤情况,并向我报告。我和学生师生问好,说明本次课教学设想、目标和要求,然后按照惯例由体委带领学生成一路纵队绕教学楼慢跑五分钟,我播放跑步音乐在后面跟随,绕教学楼和小广场一圈大约300米,五分钟大约五圈,学生慢跑下来基本能达到热身的效果。冬天里最好的运动就是慢跑,学生们大约跑3圈的时候(我跑的慢落后到队伍的前面了),有个男生气喘吁吁的跑到我面前说,有个男生头碰到了墙角上,流血了!我迅速跑到出事地点,看到一名男生手捂住额头,手缝里流出了好多血,血流到脸上,其他同学帮忙用手纸擦,学生围拢过来,场面失控,男生女生都惊讶的不知所措。我急忙疏散围观的学生,并招呼体育委员把学生带回教室,看着上自习。我小心的搀扶着受伤的学生前往班主任的办公室,同时询问受伤原因,观察伤情,安慰学生不要害怕,鼓励学生坚强面对。班主任不在办公室,可能在上课,我让一名学生去通知班主任,又让一名教师打电话给校卫生室余医生,让校医做好准备。我呵护着受伤学生很快到了校卫生室,余医生给受伤学生清洗伤口,进行消毒和包扎处理,这时候班主任也及时赶到,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及时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要求家长尽快来学校一趟。十分钟左右家长到了,校医说明了伤情,额头撞墙造成的开放型伤口,大约一厘米,已经清洗、消毒包扎好了,过几天就愈合了,请家长放心。班主任又向家长说明学生受伤的原因,跑步的时候和其他同学打闹着玩,猛一回头碰到了墙角上,是学生本人不小心造成。家长听后,态度也很诚恳,对班主任和校医表示感谢,然后向班主任请假,带着孩子就离开校园。家长还对班主任说,心里还是不放心,打算去县医院进行缝合,这样伤口愈合的快一点,并强调医疗费用自己可以通过农合报销,决不会给学校添麻烦。校医说,学校学生都有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和药费也可以在学校通过保险公司保险。

学生家长走后,我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对自己的疏忽造成学生受伤深表歉意。同时,我也进行了体育课的反思,开始部分我没有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身为体育教师,没有能够时刻监护着学生的安全,这就是最大的责任。我应该预见到,围绕教学楼跑步,学生距离墙壁太近,容易发生碰撞事故,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很容易受伤。另外,校园的地面都是坚硬的水泥地,不适合学生长时间跑跳,对学生的骨骼发育不利,地面坚硬,学生摔倒很容易造成受伤。

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高涨,需要体育教师适当的控制运动量,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教学楼前的广场做轻松的游戏,或者做广播体操,让学生在教师的监控范围内健康快乐的做运动才是最安全的。正是我的疏忽和懒惰,没有预见到可能的安全事故,没有陪伴学生一起跑步,才出现学生打闹,以至于出现意外伤害,我很惭愧和自责。

学生体育课意外伤害事件时刻警醒着我,时刻提醒我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体育课做到健康第一,安全第一,让学生健康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希望。

在我校体育组教研会上,我也把自己的课堂感悟分享给了其他体育老师,并要求他们引以为戒,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尽可能的上室内课,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体育课学生伤害事件。

利辛中学:任天水

2015年12月1日

描述: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即课程”的观念成为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一种主流话语, 反映出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为预设好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作为知识的传道者存在, 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设计主体。教师面临这种转变如何应对?这需要教师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重构。

本文采用传记研究的方法, 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式, 对一位高中英语教师的成长经历进行个案分析, 从而探讨教师身份认同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传记研究, 即利用档案、个人生活材料、访谈等手段, 通过对个人关键生活经历的描述, 揭示个体生活的意义。研究者广泛掌握个人生活的不同阶段和在不同场合的学习、工作、生活、闲暇的种种生活资料和书面的文本资料, 然后通过访谈他人或自我叙事, 以及其他的途径, 将收集的材料置入被研究者的历史之中, 将其情境化、具体化, 然后以不同阶段的典型故事为主, 对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最后, 将故事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体生活情境中来解释故事的生活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某省重点中学的一位高中英语教师——M老师。M老师自2000年开始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短短的8年时间, M老师在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他传记式的个人从教经历中, 我们可以看到M教师在重构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教师身份认同的完整性对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M教师的成长轨迹

(一) 思想的引领

M老师走向英语教学工作的岗位受到他的三位中学英语教师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 我有幸遇到了三位英语老师。他们敬业、充满活力而且不失幽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以及平时生活中的随和与感性。正是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 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至在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英语教育专业。 (M教师的自述, 下同)

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与教师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走进M老师的课堂, 这种感性随和而不失幽默的风格在他与学生的交流的细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在M老师的课堂里, 课堂的开场仪式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看似随意的“OK”。学生不用起立向教师致敬, 教师不必以仪式确立自己作为教师的威严。这种随和的风格让学生感到他们和教师是平等的, 无所谓“师”与“生”, 而是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共同构建课堂。M老师在教学中将生活经验带入课堂, 用个人的隐性知识指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 他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的第一次构建。

(二) 执着的追求

在教学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了两年后, M老师被学校评为“校坛新秀”和“优秀班主任”。同时, 他的教学论文也在评比中获奖。M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 而是在自我反思中探寻, 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肯定中摸索。

我认为英语教师的知识中50%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如听说读写的能力;用这50%来寻找30%的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的深层土壤;最后剩下的20%是教学技巧。技巧性的东西是很单薄的, 局限性很大了……只有符合自己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这20%的教学技巧其实也是源于这50%和30%。

在反复的探寻过程中, M老师逐渐形成了教师的知识观, 并且成为指引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执着追求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这种对自我教学风格的追寻可以理解为M老师的身份认同的第二次构建。他在对自身身份构建的同时不断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和自身的不足。通过自主学习, 他的英语口语水平迅速提高。这种成功的学习体验也极大地提高了M老师作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M老师所在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学习的环境, 如广泛的国内国际学习交流活动、教师出国进修等。经过长期的努力, M老师的课堂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和大胆的创造受到师生的好评, 并且在各类教学大赛中屡创佳绩。2003年, M老师获得省高中英语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6年获得校班主任心理辅导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7年在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既是他专业能力的展示和肯定, 也成为了他在形成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推动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不懈探索的动力之源。

(三) 不懈的探索

教师要成为课程的主宰需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个体潜质的发展和自我的超越, 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认定和追寻。M老师就是在一次次的探索和实践中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构。他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得到了教育专家和教师的一致认可。2007年在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中M老师获得一等奖。在回忆这堂参加教学评比的公开课时, M老师说:

这堂课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展, 因为reading很枯燥乏味。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 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写的。我会思考他们对什么会感兴趣、充分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编这个故事。然后我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有悲有喜, 穿插在故事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学习单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M老师的教学设计超越了常规的阅读教学的模式。他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整教材, 创造性地采用故事的方式。M老师对于自己的这堂公开课的感受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酣畅淋漓”。这个词形象地展现出M老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自我超越的满足和欣喜。M老师在创造过程中获得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外在价值与对于教师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之间的统一, 找到了教师可能从工作中获得的外在与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源泉”[1]。在实践中, M老师用心灵去体验教学, 不但积累和培养了自己的表现力, 而且对自我身份进行了重新构建。在创造性的探索中, M老师获得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又一次历练和提升。

(四)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 斯滕豪斯就提出教师应当成为“教师—研究者”。他认为没有教师的主动研究和对教育现象的反思, 任何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成效。如今, 行动研究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从目前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情况看, 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行动研究结合在一起, 则更可以体现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的优势。[2]M老师对于新闻教学的研究起源于他对教材的批判性的认识:

经过三年的教学, 我发现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 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 我开始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闻题材的资料。平时, 我喜欢收集各大媒体的新闻如THE TIMES, LEUTER, ASSOCIATION PRESS等。我想这些材料的补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后来, 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我就把新闻教学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

“教材不是圣经”, 而是教师教学的媒体之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M老师将新闻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经过三年的新闻教学的尝试, M老师对于新闻教学形成了系统的模式和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使M老师的身份从一位“教书匠”转变成为“研究者”, 在探索性实践和行动研究中成为“课程的创造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使M老师在教学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空间, 推动了教师的自我身份的构建。然而, 大部分的教师由于自身或外在教学环境的限制无法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增删填补。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外在环境, 为教师的身份重构的实现提供环境支持。

三、总结与反思

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从广义上说是教师基于自己眼中和他人心中的“我是谁”的自我意识, 对自身角色以及特定价值的选择、体验和皈依。[3]身份认同在个体性层面上是指主体对自身的反思、认定和追寻。教师的身份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不断得到深入, 伴随其职业生涯乃至一生。新课程标准的确立给教师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 成为课程的主体。[4]然而, 在现代师范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中, 由于现代教师教育的“麦当劳化”导致教师在被规约和被限制的环境下, 无法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从而在纷繁的教育观念中迷失方向。因此,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身份的转变。在新课程的理念引导下, 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实现身份认同的重构。用鲍曼的话说, 改革期望教师完成一次朝圣之旅。[5]M老师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提供了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自我身份重构的蓝本。由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关注教师的实践知识

教师自我身份的认同与教师接受的教育、人生的经历和教师的个人信仰以及成长过程中重要人物和事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M老师从自己的学习经历中获得英语学习的方法和体验, 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在课堂教学中, M老师依据自己的隐性知识而不是依据教育理论, 依照自己对教学和语言最真切的直觉而不受外在机制的约束去教学。正如M老师所说:“我要留一份心情和我们的学生一起感受英语的魅力, 毕竟美的感受和体验才是学好这门语言的动力之源。”M老师在教学中是凭借自己对语言最真实的感受将自己的经验、思想和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形成自我身份的构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人生的经历中积累的实践性知识构成其建构知识的专业生活场景。因此,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 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对于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也举足轻重。所以, 要实现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必须关注教师的经验情境。

2.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老师在教学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并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他在提高自身英语口语的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进一步成为他实现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影响着他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师的专业承诺、工作动机和教育行为。[6]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内在的教师个体生命的表现上推动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出现的“说的是一套, 做的是另一套”的抵触现象正是由于教育制度为教师设计的理想自我与教师的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没有实现和谐统一。因此, 要实现教师的外在规定的角色与内在的真实自我之间和谐统一必须依赖于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只有从内在价值体验中使教师形成统一的完整的身份认同, 教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

3.关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价值

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主体是教师自身。然而, 大多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不同程度上却忽视教师主体的需要, 教师在被动的专业发展中不但不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身份认同, 反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自我迷失。因此, 学校必须给予教师充分自主决策的时间和空间, 使教师在教学和研究的生活中谋求自主发展的空间。如果将教师行动研究比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 那么给教师自主决策空间的教学管理则是教师自主发展的空气和阳光。教师的身份认同如果缺乏教育环境的支持, 那么他的身份认同就会被分裂。分裂的身份认同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需要学校提高良好的外部环境。从M老师自我身份构建的过程不难发现该校乃至该地区的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关注对教师自我身份构建发挥的巨大影响。

Palmer指出:好的教育不可以沦落到技术;好的教育来自于教师的身份认同和统一的人格。[7]M老师正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完善自我, 形成教师身份的转变, 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从普通教师发展成为教学的艺术家, 从教学的艺术家发展成为课程的研究者。本文采用传记研究的方式, 展现出一位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揭示出教师身份认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广大英语教师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及其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叶澜.创造: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N].中国教育报, 2002-09-13.

[2]朱益明.论校本教师培训的方案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5) .

[3]Holland, Lachicotte.Identity and Agency in Cultural Worlds[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钟启泉.对话钟启泉教授: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 2006-12-15.

[5]Bauman, Z.From Pilgrim to Tourist or a Short History of Identity[A].In Hall, S.&du Gay, P. (ed.)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C].London:Sage, 1996.

[6]庞丽娟, 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学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 2005, (4) .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篇3

摘要:通过一名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经历,运用叙事研究,展现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指出课程安排、教学顺序与深广度、教学方式、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主要原因之一,只有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改革;教育观念;教育实习;叙事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26–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余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1]。那么,高中化学教学做得如何?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真实现状是什么样的?

虽然有些研究者已经关注到了高中化学的课程安排与管理、课堂教学、作业负担、学业评价等问题,但大多只关注其中某一个点,且研究方法集中于定量研究。本文将基于教育实习的角度,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一名职前教师的实习故事进行叙事研究,揭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真实面貌。

2 研究方法的选择

定量研究一般使用问卷或量表收集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而质性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途径收集资料,讲究研究者即研究工具[2]。前者的特点是精确,但往往无法深入到事物内部;后者虽然没有精确的数据,但其特点是将事物生动地还原出来,这是那些冰冷的统计数据无法做到的。

本文选择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叙事研究,力求将高中化学日常教学工作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以便进行剖析并探寻其中的原因。

3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选取实习生小Z同学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学习优异、勤学善思,他于2015年秋季学期被分配至南京市某名牌中学(简称“A校”,下同)高一年级化学组进行教育实习。A校是南京市民心目中最棒的中学,这里的教育是最一流的,教师和学生是最优秀的。一直以来,A校也被认为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好。假如在A校高中化学教学中都能发现某些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问题,其他学校就可想而知了。

4 研究过程

笔者调阅了小Z的实习日志,将其中反映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课程安排、教学顺序与深广度、教学方式、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对于每个方面,先摘录小Z实习日志中有代表性的片断,再对其加以分析。

4.1 课程安排

叙事1:

第一天进入A校,来到高一年级办公室,见到了我的师傅L老师。他向我介绍了这里的基本情况:A校高一年级共8个班,其中(1)班为理科实验班。高一化学组有三位老师,教龄均在十年以上。他本人除了担任三个班的化学教师以外,还兼任高一年级组长。另外两位老师,J老师教两个班,兼任1班班主任和高一化学备课组长;H老师教三个班,兼任5班班主任。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上下学期分别完成“化学1”和“化学2”,每周三节课。学生升入高二时分文、理科班,文科班开设“化学与生活”,理科班开设“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随后,他把自己的课表给了我一份。

听了L老师的介绍,我不禁犯起了嘀咕:必修部分不是应该每个模块36学时吗?选修部分难道不实行“走班制”吗?这里真的是传说中的A校吗?

小Z发现了两个问题,它们都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比较典型的:一是课时超标,一些研究者经过调查认为,多数教师虽然了解课程标准关于课时的规定,但他们觉得教材内容太多,36课时非常紧张,无法深入讲解和练习,不足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所以多数学校课时超标,甚至个别学校每周安排4课时[3]。二是课程结构没有选择性,对此已有多项研究显示,中学大多实行强制选修,即要选修的课程已被统一安排好,学生学习的模块和顺序都是一样的,没有选择的权力。例如,绝大多数学校给文科生只开设“化学与生活”模块[4],却基本未向理科生开放[5]。

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6]。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关研究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咎于高考(包括高考方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即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安排。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和招生考试制度有必要做进一步优化;但另一方面反映了应试的功利心态在很多教育从业者的心中依然挥之不去,考试要考的就教,不考的就不教,例如理科生高考不考“化学与生活”模块,鲜有学校为他们开设此模块[7]。

4.2 教学顺序和深广度

叙事2:

叙事3:

国庆长假结束,高一化学也进入了第二章的教学。第一节第二课时讲的是分散系的分类和胶体。L老师完成本课时后,我以为下节课他会讲解习题或开始后面新课的教学。没想到,他居然讲起了三种分散系的稳定性,胶体的分类,胶体的渗析、电泳、聚沉以及布朗运动等等。花了整整一节课,讲的都是教材上根本没有的内容。虽然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我还是感觉这样不太好吧。

超前和超标也是新课程必修部分实施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问题。所谓超前,就是某个知识点原本可以在最适合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却被教师人为地提前了。所谓超标,就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拔高,以至于知识的容量和对学生的要求超出了课程标准。例如常见离子的检验,课程标准要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很明显,它最适合放在“离子反应”一节的最后,不仅可以体现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再比如说,花整整一节课讲教材上根本没有的“超标”内容,怎能不占用宝贵的课时呢?因此,超标、超前、超量、“一竿子插到底”地进行教学,势必导致课时紧张[8]。

4.3 教学方式

叙事4:

进入A校实习将近一个半月了,高一年级三位化学老师的课我都听过。虽然老师们比较注重学科前沿,但他们平时的教学却大多以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为主。以L老师执教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为例。他首先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强调不能拆成离子形式的物质。然后,他演示了一个实验,也是我认为这节课唯一的亮点:将Ba(OH)2溶液、小灯泡、电池用导线串联,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后面半节课,完全是学生在做离子方程式书写的练习题。坐在教室后面听课,面对眼前沉闷的课堂,我时常感到担心,真的很害怕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会被逐渐消耗殆尽。

叙事5:

学校要求每名实习生都要上一节公开汇报课,我跟L老师经过沟通,决定把“氧化还原反应”作为课题。在讨论具体教学过程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我:L老师,我想在课上做一个演示实验,就是锌铜原电池,让学生感受一下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L老师:做实验啊……实验的不确定性很大哦……

刚好路过的J老师:我不建议你做实验,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做实验太浪费时间。更何况,你能保证实验一定成功吗?

我:我就是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这还是我看到XX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受到的启发。

J老师:那只是在文献里面!

L老师:XX老师的文章还是很有深度的。文献里面确实可以这么写,但实际上一般不这么做。

J老师:而且你现在是新教师,不要去搞创新。如果你能把知识点讲清楚,这本身不也是一种能力吗?

小Z这次实习经历非常宝贵,因为听的全是常态课,而非教学技能大赛等场合下的授课,这对全面、深入了解最真实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我们隐约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有些微妙。以L老师的这节课为例,演示实验本身其实很不错,若不是简单地作为对已有结论的验证,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认真分析思考,可能会有更大收获。或者还可以给学生提供Ba(OH)2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试剂。他们会发现,Ba(OH)2溶液与稀盐酸虽然能反应,但是看不到明显现象。此时向他们提问:怎样才能“看见”这个反应的发生?学生会想到,要事先在Ba(OH)2溶液中滴加酚酞。接着追问:怎样证明Ba2+和Cl-是不参加反应的?就此引出离子检验的话题。这样既完成了知识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证据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师对这句话应该是非常熟悉和认同的。然而J老师的话却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一个现实: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因为它“浪费时间”,还不一定能“成功”。所谓“成功”,就是得到预期的现象。如果实验出现丝毫意外情况,就不是“成功”的,时间和精力就被“浪费”掉了。再加上应试观念作祟,以及纸笔测验对实验的考查存在弊端,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成绩不一定会变差[9],于是一些教师选择了“讲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殊不知,实验符合预期固然很好,但出现意外并不等于失败,它反而是考验教师教学机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绝佳机会。若教师没有回避或搪塞,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意外结果以及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加深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优良的智能、健康的心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等综合科学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0]。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化解认知冲突,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知识储备被充分调动,亲自实践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思维,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些应该是学校教育最需要赋予学生的,也应该是学生需要形成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4 作业布置

叙事6:

A校高一化学组为学生统一订购了两本教辅材料(分别简称“教辅1”和“教辅2”,下同),当成平时的作业。作为实习生,我经常需要帮师傅改作业,所以我也每样准备了一本,仔细研究起来。我发现这两本教辅都存在三个问题:一些习题对学生的要求偏高;一些习题出现在了不恰当的位置;一些知识点的讲解超出了教材范围。而在这三个问题上,教辅2表现得尤为严重。

此外,老师有时还会印一些补充练习给学生做。我觉得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我自己在做这两本教辅的时候,偶尔都会因为题量太大而感到厌倦,更何况孩子们面对的远不止化学这一门学科。在我批改作业时,甚至已经发现有个别学生没有做,还有少数学生抄答案应付了事。

化学作业是帮助学生复习并练习应用所学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的最常用工具[11]。大概不会有人质疑化学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却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不加筛选。有调查表明,教辅图书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化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各类化学知识,都有学生使用教辅图书[12]。统一订购教辅作为平时的同步作业,虽然省事、方便,但市场上的教辅材料问题较多[13],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属于粗制滥造。这就需要教师做到精挑细选,保证每一道题目质量过关、适合自己学生,整份作业既能巩固所学内容,又不会加重负担。第二,缺乏层次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说法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不尽人意——正如A校那样,一个班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发生,极易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4]。第三,形式单调。已有研究显示,学生的化学作业基本上是书面形式,作业太难、太多、没有趣味性,不少学生被动应付甚至抄袭[15]。实际上,实验讨论、社会调查等形式的作业是学生喜欢、会主动完成的[16]。假如教师设计作业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也许学生就不会把作业当成负担,反而会满怀热情地去完成。

4.5 评价方式

叙事7:

早就听说A校的校园氛围民主、包容,经常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原以为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作品展示等类似的活动也会在这里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现实却是只有作业、考试和分数。现在实习已经进入尾声,与学业评价有关的,除了平时那堆作业以外,就是一次月考和一次期中考试。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参与月考阅卷时遇到的一件事:某道填空题的答案是“胶头滴管”,一名学生写“滴管”,被J老师判为错误。我问J老师是不是弄错了,要不要把分数加回去。J老师跟我说:不用,就要严格改。可是我明明记得“滴管”和“胶头滴管”应该都对啊!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单纯依靠纸笔测验考查教育的效果是片面的。这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优异,但在社会上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17]。这就是所谓的“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新课程倡导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使用学习档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正是为了“多一把尺子”。一方面可以避免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防止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另一方面,旨在转变轻视学习过程、过于关注结果的观念和做法。

但从小Z反映的情况来看,评价方式恐怕不光是单一,更是僵化。翻开初中化学教材,里面写道“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18],说明J老师确实弄错了。“严格”并不是要求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它也应该建立在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即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无明显偏差、方法科学、表述规范,即便与标准答案不同,也要酌情给分。更何况这名学生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仅凭纸笔测验评价学生不可取,而通过纸笔测验向学生灌输教师手中的“标准答案”、禁锢他们的思维则更可怕。

5 结论与思考

本文通过记叙分析A校高一化学实习教师小Z的经历,揭示了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真实一面。即便有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在课程安排、教学顺序与深广度、教学方式、作业布置、评价方式等方面也都存在着问题:随意增加课时,禁止学生选课;超前、超量地教学;课堂教学偏重讲授和练习,不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价值;作业布置不加筛选,缺乏层次性,形式单调;评价方式单一、僵化。

似乎不难看出,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虽然课程改革实施了那么多年,但应试教育、追求统一等思想仍然主导着教师的行为,“以学生为本”尚未落实到位。因为要应试,所以超前、超量地教学,于是不得不增加课时;因为离开实验学生的成绩也不会下滑,所以课堂教学偏重讲授,并企图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为片面地追求统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所以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统一布置书面作业,统一使用纸笔测验评价学生。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反观高中化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过分注重化学知识的学习,却忘了学生为什么要接受化学教育、学习化学知识。

从教育本质的角度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19]。可见知识只是一种途径或载体,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严格地说,应试教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它不顾学生身心特点和未来发展,一味地通过讲授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并通过习题进行强化——与其称它为“教育”,不如说是“训练”或“灌输”。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知识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三个部分构成,符号表征的传递、逻辑形式的教学、知识意义的生成是知识教学价值的三个重要维度[20]。这与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相契合的。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则无法充分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教学只会停留在符号表征层面。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切实提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教育观念是造成高中化学教学出现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只有让教师拥有与新课程匹配的教育观念,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学科知识的教学价值等基本问题,才能促进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应确立的几个基本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7):7~10.

[2]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3]刘超.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课时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下)[J].化学教育,2010,(5):20~24.

[5]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

[7]何娇.陕西省高中化学选修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

[9]朱永侃.“弄巧成拙”的背后[J].化学教学,2007,(2):49~51.

[10]金福华.通过对意外实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化学教学,1999,(6):24~26.

[11]王云生.重新审视化学作业的作用和功能[J].化学教学,2014,(7):10~13.

[12]尹朝莉,杜丞.高中生使用化学教辅图书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57~63.

[13]刘大同.关于化学同步类教辅编写开发误区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70~74.

[14]郭浩芳.化学作业呼唤“量体裁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1,32(12):28~30.

[15]郑挺谊,郑长龙.温州地区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生作业负担情况调查分析[J].化学教育,2011,32(6):44~48.

[16]杭伟华.关于优化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布置与评价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6):18~21.

[1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

[18]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0.

[19]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小学体育教育叙事 篇4

(一)体育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严厉的、体育课是单调的、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老师和体育课下的定义。但是体育老师是有爱心的。

比如,上体育课时身体弱的学生就不能和身体强壮的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体力上就有区别,所以体育老师在分小组时就把学生按大小、强壮、男女分组教学,这是在老师的心中默默分成小组,不是有心观察是看不出的。

体育教师有时也是严厉的,但在严厉中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例如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口香糖。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传球。看着她那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依然我行我素,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问她刚才为什么不认真练习,稍有不慎,就会被球击中,受到伤害。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体育教师也不例外。

小学体育教育叙事

(二)在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内容,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就拿原地踏步走这一块来说真是让我曾经费了不少心思。

口令:一二一

要领:随音乐节奏,两脚在原地上下起落,口令一落在左脚上。抬起时,脚尖自然下垂,离地面约15 厘米;落下时,前脚掌先着地,上体保持正直,两臂摆前后摆动。说完后,我在操场上开始了踏步训练!“一、一、一二一、一在左脚上……

一、一二一……一二一!”,我晃动在学生的队伍中间,一遍一遍地纠正,一遍一遍地查改,末了,只有少数的人知道我所强调的“一”在左脚上,没有办法,我又更换口令,把原先喊的“一二一”改成了“左、左、左右左……”,我想这下学生应该听得懂了吧!从队伍的排头一直走到排尾,能够按照要求做的,屈指可数。我彻底松了劲!

“收队!”幸好这两个字没有喊出口,不然就算是向这些小家伙们低头了。()因为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好主意,我可以用游戏啊,游戏不是最能吸引他们。同学们,我们玩个游戏吧!好!刚刚因为踏步有点蔫的孩子们一下精神了许多!我们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说一,你抬左脚,老师说二,你抬右脚。开始——一!左脚;二!右脚;一!左脚;二!右脚;一!左脚;二!右脚……唉,他们个个反应极快,而且正确无误!嗬,还是游戏的魅力大,我加快了一二的频率:脱口喊出“一二一”,学生也使劲地抬着左脚、右脚、左脚!哈哈,又回到了开始的训练。“一二一,一二一……”这一次,所有的孩子都对了……是呀,有的时候,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学生是极端厌恶的,而且潜意识里抗拒着,唯有换个方式,才能让没有意义的“一二一”变得生动有意思。

看着这些天真的小家伙在我的教导下又一次过关了,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小学体育教育叙事

(三)我们学校场地小,学生人数多,人匀活动面积小。如何在小的场地上上好体育课,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下面本人就实际工作的情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严密的组织

首先,教师必须周密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来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教师除对教材做到深刻的理解之外,必须全面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个部分内容的选择都要根据基本部分的内容、任务和学生的实际,使之前后很好的衔接。做到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部分有次序地顺利进行。在准备部分,除根据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基本部分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引导性练习作为它的内容的一个方面,如集体徒手原地模仿练习垫球等动作。使准备部分的内容紧密地衔接了基本部分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减少了队形变动,又提高了密度。

二、做到精讲多练

教师的讲解要正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才能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小学生多练。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大纲吃透教材,还必须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讲解要注意语言形象直观主动。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小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途径之一,启发式教学用得好,能使小学生在最短时间明确动作要领,有语言启发,用语言讲解比喻,使学生了解动作要领;总之,体育课上的启发有多种形式,合理运用启发教学,要抓住动作的难点和关键,使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指导一点即通,心领神会,从而增加体育中有效的练习时间。

四、合理变更体育器材

在小场地上上体育课,还可以合理变更器材。这样既完成了教学内容,也节省了练习场地。如:在进行投掷垒球教学时,可将垒球改用羽毛球进行练习。这样器材既飞行的不远,也不容易出危险,同样起到了锻炼的效果。

张强小学体育教育叙事 篇5

东方广场小学 张强

讲究“诚信”,在今天看来,应是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当中。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诚信的依托,讲究诚信应该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教学”和“育人”我认为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责任。“育人”是塑造出一个真正的“人”的根本,而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应该是诚信。

记得在二年级一堂体育游戏课中,我和学生一起做“丢手帕”的游戏,谁被追到了要站在圆圈的中间向大家唱一首歌.游戏活动开始前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我参加其中的一个组。这个组的学生马上就对我说,“老师,你被追到了唱歌吗?”这时,我就真诚地对这个组的学生说,“我跟大家一样,被追到了当然也站在中间向大家唱歌,好不好?”当时全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跟我们一样,太好了!”游戏活动开始了,同学们兴趣十足,在充满笑声欢语中进行着。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喊了起来,“在老师背后了,在老师背后了!”我转身一看,真的在我背后了。我拿起手帕就跑,那里料到刚跑就被那个学生抓住了。这时,同学们齐声嚷起来,“老师唱歌,老师唱歌。”我就走到中间笑着对大家说:“老师跟大家一样,也要讲信用,讲诚信。现在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唱完后,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老师真讲诚信,我们也应该讲诚信。

高中地理教育叙事 篇6

在讲述热力环流之前,我先以分析“晴天和阴天昼夜温差大小的对比”复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知识心里明白大概意思但是表达出来的并不完全正确,我想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考试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于是我对学生回答的话进行了纠正,同时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A班进行热力环流讲述时,在给了学生气压,高压,低压的基本概念后,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课本上的热力环流图进行分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通过我的点拨得到解决以使自主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独立分析理解比我预想的要困难,以至于讨论的时间比预想的要长了3分钟,大部分学生对于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理解的不是很透,导致对知识分析的思路不够清晰,通过深入各个小组的指导和小组代表的回答,我更准确的找到了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理解时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对高低压的形成有些模糊,于是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其实回想一下虽然这种讨论式的教学过程比以往的传统教授要多用几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明显要比以前更透彻,也更容易掌握,也免去了今后再进行重复教学,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我们可能经常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不敢将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分析,其实在有基本的背景知识和教师的深入指导之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信心。

通过深入学生内部,我还发现班里有一个有明显学文倾向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存在一个问题,她在听课的时候想把老师说的话全都记下来,这样导致她学习习惯非常机械,而且经常会出现自己记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既影响课上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又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始终认为自己不会学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原因就是她的学习方式过于机械,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势必出现对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名同学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使她有一个参与讨论分析问题的环境,逐渐的养成独立分析能力。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我对热力环流进行讲解的时候就顺利了很多,学生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能够及时的将自己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最后,在进行热力环流实例分析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较灵活。

高中体育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 篇7

一、学会倾听

有一次课,让学生玩“钻山洞”的游戏。所谓的“钻山洞”,是把学生排成四路纵队紧靠在一起,然后每人都两脚分开形成一个“山洞”,听到信号后,最后一个开始爬出山洞,立即站在最前面,然后依次爬完。之所以选这个游戏是因为考虑到整节课学生的下肢活动较多,也比较枯燥,用钻山洞这一游戏活动,是想调节一下,使学生上下肢并用,并且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这个游戏在我以前的课上效果非常好。当我向大家讲完规则和要求后,学生的表情并没像我期待的那样,相反,有几个女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不情愿表情。在我看来,他们是怕脏、怕累、怕不雅观。于是,我就大讲作为青少年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多吃苦,不怕脏和累,多多磨炼自己。在我的“教育”下,大家开始玩,男生还不错,女生有几个推推搡搡,但碍于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最终还是钻了,但我明显感到她们情非所愿,这节课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草草收场。

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自己问自己。正在这时,有两个女生找到我。生:老师,能不能不用这个游戏。师:为什么?你能说出原因吗?生:我不钻别人,也不想被人钻。说完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我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就说:“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既能调节气氛又能使上肢得到活动?”一个女生一听,先是一怔,后又露出喜悦的神情。说:“老师能不能变换一下,两排人面对面手搭肩形成个山洞,女生和男生比赛,男生可以让我们一段距离。我一听,喜上眉梢,脱口而出就说;“好哇!”学生也来了精神:“这样的话,我们都愿钻。”第二次课,我索性把大家全部按兴趣分组,要求每组自己选出组长,然后自己决定跑的路线,玩点花样。然后,学生各自找自己的方案去了。后来的比赛课,大家发挥得异常出色,在小小的一个球场上,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种方式的跑、各种花样的游戏,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我被感动了,因为在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从没有把课完整地过一遍,所以他们的玩法令我入迷。自始至终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不过,令我最心动的是先前与我对话的那个女生,表现十分抢眼。

二、学会体验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对于我来说,体育课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技巧的学习,身体的锻炼,体锻的达标,更是属于我激情四溢,挥洒青春,宣泄释放自我的地方。几年来,操场边的花草树木,球场中的篮球框,都是我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陪着我迎接黎明,送走夕阳。是我心爱的篮球,一次一次带我走出烦躁郁闷,一次又一次令我无限接近梦想。我是一个好动的人,因此,一直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现实的复杂因素使我无缘实现梦想,正是因为如此,我更感谢体育课,因为那是我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我是高三(1)班的C,现在想想那些咬着牙、拖着两条已经快要迈不动的腿,坚持到终点的滋味,其实也是一种挺精彩的体验。说老实话,虽然是很累,但听到自己的成绩,在努力之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也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且现在到了高三,有时候还真要感谢800米跑让我学会了坚持。其实,800米难就难在坚持到底。”

这是学生们的真实感受,这是教师们的成功收获。

三、学会合作

在高一填写选项志愿时,有一个叫W的男生指出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也没什么爱好。他的体能测验成绩确实不尽如人意:50米成绩9.5秒、立定跳远成绩1.65米、800米成绩5分05秒。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他对待练习也是实行逃避政策,不合群,而且没有一点篮球基础,拿着球只会抱着跑,更谈不上传球和运球了。为了提高他学习篮球的兴趣,我告诉这个同学:要学会打篮球,首先要把篮球当成自己的朋友,要想成为朋友,就必须知道球的脾气和性格,因此练习要从熟悉球性开始。于是,我让他首先从原地球性练习开始,等手感增强了,再逐渐过渡到行进间球性练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他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更重要的是,当他获得每一点进步时,我都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篮球的兴趣,进步也越来越明显。对自己的不自信让他不敢与同学一起练习,为了帮助他克服这一心理,我平时在同学面前很注意表扬他的优点。他守纪律,愿意帮助同学,有时篮球滚得很远,他都主动跑过去把球捡回来。于是,我首先从爱护集体出发,对他进行肯定,并让其他同学反思,告诉他们要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良好的班风,并鼓励他们互帮互学。不知不觉,他开始成为了班级的一分子。在以后的练习中,他慢慢变得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一起练习,逐渐融入到班级当中,体验到体育带给他的快乐。

高中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 篇8

“健康第一”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例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掌握这其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授之于学生,同时与学生共同提高成为其倡导者,完善教师自身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健康、健心的先进理念,并倡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运动目标,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体育教师应成为课程目标的教育者

教师要从教练员变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对高中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相互协作,团队精神,体育运动中蕴藏的真善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主体性、运动性和创造性。力图使每个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特别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发挥,包括意识、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充分发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良好的心理品质、团队合作等健康素养。例如,运动技能领域设定掌握运动创伤和紧急情况下需要的一种正确的心态和科学救治方法,如发生意外损伤,观察损伤部位,无损伤可冷敷,抬高上肢等,送医院检查治疗的简易治疗方法。

3.体育教师应成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开发者

教师要大胆改革,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街舞、塑身,这些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在教学领域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例如,高中塑身运动,女生喜欢,那么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确定健身操,呼吸操等具有时代特色项目。

4.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和合作者

上一篇:小学生日本旅游心得感悟下一篇:关于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