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精选8篇)

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篇1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安监总局党组认真传达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

2月2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安全生产实际,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自觉用讲话精神指导安全监管实践,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骆琳主持传达学习会并谈了初步学习体会,他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理解社会管理的科学内涵,切实掌握社会管理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正确把握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认清社会管理的艰巨性、复杂性;深刻理解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发奋努力扎实工作,把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社会管理的各项指示落到实处。

骆琳强调,安全生产监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范畴,与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扩大就业、收入分配改革等工作,同时做出安排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把安全生产事故列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肯

定总体状况是好的的同时,指出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在分析原因时,指出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引发不少社会问题;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实现安全生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骆琳指出,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要求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必须重点抓好的8项工作,对安全生产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安全生产工作要遵循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要求,继续探索建立与国情和艰巨繁重安全监管任务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强化各级安监机构和相关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职责,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安全权益机制。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权益始终作为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建立健全能够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安全生产呼声的诉求表达机制,合理调节企业与劳动者安全生产利益关系的协调处置机制,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和健康利益的维权机制,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合法权益。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安全管理和服务。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外来务工、企业临时用工、矿山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工程包工队等特殊人群的安全监管,继续推动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企业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加强安全培训基础信息资料管理,确保所有企业、所有从业人员都能够得到政府部门切实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管和安全服务。

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安全管理和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

监管系统的基层基础工作,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到基层,努力建设好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市县安全监管机构,继续推进乡镇监管机构建设和委托执法,不断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加强和规范对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管理,强化各类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

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要健全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三个体系”,切实做好加大公共安全投入、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企业安全责任三个层面上的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安全管理。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促使企业自觉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的安全监管,提供切实有效的安全监管服务,依法严厉制裁少数企业严重忽视安全生产、不顾工人死活的违法犯罪行为。继续推广广东等地经验,深入探索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实施科学监管的有效途径。

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篇2

1.1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出现的问题

1.1.1 缺乏规范的食品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大法是《食品卫生法》, 其管辖的范围很窄, 仅仅规定了食品生产以及经营环节的食品安全, 没有规定其在种植、养殖以及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和食品有关的添加剂、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以及使用, 可是食品安全问题指的是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所以监管就会出现盲区, 导致有关食品安全部门出现监督滞后和监管不力的现象。同时, 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款非常的笼统, 缺乏操作性;对违法犯规行为缺乏较重的惩罚, 这些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

1.1.2 监管模式分段管理, 缺乏清晰的职责

2008年大部制改革之后, 政府对食品监督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卫生部门带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 对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负责。农业部门监督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以及进出口环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监督食品流通环节。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各个部门依照生产、流通、消费分段监管理食品安全, 并且监督不同环节的食品安全。

1.1.3 食品质量标准存在缺陷

我国食品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等4级构成, 总共将近3000项。虽然数量上不可谓不多,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1) 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食品标准相当一部分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 (2) 我国食品产品的行业标准一直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各部委制定, 这就难以避免标准政出门、互相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的现象。 (3) 标准的评估修订没有及时跟进, 有的标准竟然超过10、20年都不修订,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1.2 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思考

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上良好。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标准, 加强了安全检测, 也增加了对食品安全的投入, 这些都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与公众热议的中心;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以及层出不穷的地沟油事件, 这一件一件都基本上成为了各路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 也不断挑战着社会大众的底线。因此要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健康发展应做到如下几点:

1.2.1 对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并且规范食品市场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人引起的。市场上的不法分子受到利益的驱使屡次进行恶性行为, 这些人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可是, 我国缺乏完善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缺乏统一的执法主体, 导致较大的实施难度和较轻的处罚等。为了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改善, 我国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执法, 借鉴国外先进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对我国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 还要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将食品安全的各项规定具体化, 严格惩罚违法者, 保证法律的效果。还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督体系进行完善, 最大程度降低认为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2.2 加快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

科学进步可以促进食品安全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应该加大投入于食品安全技术, 加快研发食品安全技术, 加快集成和应用技术。科研机构和高校都要积极研发食品安全技术, 提高其自主创新技术的能力, 提高我国食品的采集加工等环节的水平。因为企业是共性技术创新的主体, 是执行研发应用技术、专有产品、技术工艺的主体, 我国政府要加大扶持企业, 形成以科研院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模式, 促使食品安全技术不断发展, 此外我国还要建立健全我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改善食品安风险评估和语境机制, 促使我国食品安全可以转变为积极防御战略。

1.2.3. 加强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我国公众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 很多人, 甚至食品从业人员缺乏较高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安全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大众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就能简答的检测食品是否安全, 还可以初步评估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及时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同时, 公众较高的食品安全意识促使食品安全监督更加公平和公正, 避免劣质食品原料流入和输出市场的现象。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促使人们具备良好的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此外, 也要加强培养食品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提高食品制造业的进入标准, 重视引导食品从业人员, 促使食品制造更加安全。另外, 还要对加工设施进行更新, 对杀菌技术进行改善, 更好的预防致病微生物, 避免这些病菌污染食品;还要使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 避免过多的化学药物残留;也要加强监管动物药物, 避免兽药的残留;严厉惩罚工厂排放污水的行为。这样就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

2.1借鉴国外成熟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2.1.1加拿大:系统管理法

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管理一直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主要采取分级管理、相互合作、广泛参与的模式, 联邦、各省和市政当局同时承担管理食品安全的责任。联邦一级的主要管理机构是农业部下属的食品检验局和卫生部, 两个部门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卫生部负责制定所有在国内出售的食品的安全及营养质量标准, 以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食品检验局负责实施相关法规和标准, 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省级政府的食品安全机构主要提供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小食品企业的检验。市政当局则负责向经营食品成品的饭店提供公共健康标准, 并对其进行监督。

2.1.2.德国: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把关

一直以来, 德国政府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企业自查和报告制度, 成为德国保护消费者饮食安全的决定性机制。德国的食品监督归各州负责, 州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方案, 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 (BVL) 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在德国, 在食品、日用品和美容化妆用品领域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 都要定期接受各地区相关机构的检查。食品生产企业要在当地食品监督部门登记注册, 并被归入风险列表中。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的高低确定各企业抽样样品的数量。每年各州实验室要对大约40万个样本进行检验, 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有义务自行记录所用原料的质量, 而进货渠道和销售对象等信息也必须有记录为证。

2.2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维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2.1.双管齐下, 加强监管, 严格把好源头关

一是控制源头, 断绝不法分子的原料来源。“地沟油”的市场流通, 与其他商品一样, 都有原材料、生产、销售等流通环节。目前, 作为原材料的餐厨垃圾, 大多被餐饮企业随意处置, 甚至承包卖给他人, 造成原料不可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 要求餐厨垃圾产生单位不得将餐厨垃圾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 就是针对该情况所做出的明确规定。如能照此《意见》严格执行, “地沟油”将因为失去原料而无法制作。但是, 《意见》的具体落实需要各地方政府细化为当地的规章制度, 各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应当从“地沟油”收购流程、收购企业资质、餐饮企业餐厨废弃物排放等各个方面和角度细化“地沟油”的排放和收运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流向餐桌的可能性。如此, 问题则在源头上得以解决。二是运用经济手段, 确保餐厨垃圾按正规途径回收。要有效控制餐厨垃圾, 单靠行政手段还不够, 还得运用经济手段。餐饮企业之所以乐意售卖餐厨垃圾, 是因为有利可图。因此, 专业回收公司须以高价购买, 才能确保控制原料。同时, 政府部门也应制定优惠政策,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 鼓励企业将餐厨垃圾回收后, 采取生物分解、转化燃料等工业化利用, 将“地沟油”变废为宝。

2.2.2.从制度上进行创新

(1)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链的管理

1) 严格投入品的管理,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会同有关部门, 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尽快建立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 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制的农业的投入品品种。2) 协同管理农产品产地环境, 各级农业部门应重点解决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3) 细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药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等加大执法监督和打假力度, 鼓励和积极推行HACCP和良好操作规范 (GMP) 质量管理模式, 以确保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控制。4) 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 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猪、牛、羊耳标管理, 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5) 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6) 规范包装标识的管理等方面。

(2) 加快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1)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本着对食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全过程都实行标准化控制的指导思想,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应按照整个生产过程分为产地环境要求、农业生产、工业加工技术规程、包装贮运技术标准、商品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要求六个分系统。2) 完善检测检验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形成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3) 加快认证体系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强化认证师的培训, 保证食品安全认证从业人员的高素质。4) 建立执法与监督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食品安全状况的监测, 确保上市食品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3) 发挥公共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 安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农业、环保、市场管理、质量监督等多个管理和技术学科, 必须多部门, 多学科的共同配合。但现实是部门协调难度大, 管理比较混乱, 有些部门有检测权, 但没有执法权, 有些部门有执法权但又不能检测。从世界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的经验看, 尽管各国之间的有所差别, 但共同的特点是管理主体和分工明确, 且越来越重视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越来越重视产品源头的管理, 并尽量将职权集中于处在食品源头的农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

第二、强化行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从理论上说, 政府有能力检测出食品的质量安全。可是我国农业生产规模不够大, 具有较大的食品生产量和流通量, 还具有繁多的品种和复杂的交易方式, 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进行检测和监督需要很大的成本。所以有关食品企业可以建立行业协会对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第三、加强管理食品责任。我国当前的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不够完善, 使得消费符合标准的食品而遭到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消费者得不到赔偿, 同时生产者只承担已经存在的损害, 不承担潜在的损害, 大大缩小了生产以及经营不安全食品所要承担的责任, 增加了生产者进行不安全生产和经营的机会。所以, 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促使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相互追查, 准确记录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合同制度, 约定购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积极宣传和推广“产地和销地”、“屠宰场和养殖场”的对接和互认。

第四、促使安全技术研究支撑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是一个风险事件, 尤其是当前农产品生产不断应用新技术, 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很多农产品 (食品) 的安全风险就是应用科学的风险, 此种风险只有利用科学手段才能进行识别和控制。农产品安全风险分析、风险管理以及信息交流都应用科学技术。所以政府要积极在食品安全管理的组织、调动以及协调中应用有关科研资源, 不断增加预算和投入, 积极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的前沿问题, 例如食品技术、生产流通确保食品安全的方法、评估污染以及化学危险的方法等。

第五、有效传递食品质量信息。建立健全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促使经验品转化为搜寻品, 有效稳定食品质量市场。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缺乏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大的规模, 可是却具有较高的食品产业链, 所以食品市场不对称的信息导致信息管理无法切实发挥作用。为了保障公众权衡风险以及益处后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 政府重点信息服务是提供公共信息以及教育, 及时的发布有关的食品安全信息, 定期的公布质量抽查的结果, 培训和教育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综上所述, 政府有关部门要促使公众可以充分了解产品的质量, 然后理性消费, 避免市场出现劣质质量的产品。

摘要:在我国,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 如近年发生的地沟油事件, 轰动一时, 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国家竞争力也大大折扣。这使得食品安全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国家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及其制度现状, 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 在借鉴其他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和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举措。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秦富、王秀清、辛贤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2]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邱礼平:<<食品安全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杨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困境与及其解决机制”, 《时代金融》2011年第8期.

[5]张建新, 沈明浩:《食品安全概论》, 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张志健:《食品安全导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科技创新烟叶生产加强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纵观全局,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强化的资源限制,以及各国就科技创新展开的激烈竞争,我国在科技创新竞争方面稍显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阻碍。我国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国家烟草专卖局也不断的提出:烟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尤其是在烟叶生产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的地区。

一、科技创新是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烟叶生产是一项对科技水平要求较高的产业。在烟叶生产中,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的提升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烟叶生产利用科技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烟叶生产的必要手段。近些年来,皖南烟区的烟叶生产结合科技创新的力量,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烟叶生产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皖南煙区焦甜香特色优质烟叶专项科技成果的发布、八点精准烘烤技术的推广等。科技创新为烟叶生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自2008年以来,皖南烟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引进实用机械、自动化烤房以及品种和区域优化,特色烟叶面积由5万亩左右增加到10万余,上等烟比例由45.6%上升为68.9%。

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1.人力物力支持。科技创新和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是不相同的,科技创新需要的是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及资金的保证。为了促进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皖南烟区的烟叶生产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展开,逐渐完善了科技生产的设施,先后建立了黄山等5个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单元,并且以技术中心建设为载体,培育出了一支具有专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是15人,中高级职称的4人。同时,皖南烟区还重视培基层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近年来,先后与多家管理培训组织合作,在QC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基础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10余场次的专业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还显著提升了烟叶生产人员的专业水平。

2.自主创新与联合创新相结合。烟叶生产离不开自主创和联合创新相结合,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加强和与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烟叶生产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烟叶生产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皖南烟区先后与清华大学、南京土壤所、河南农大、郑州烟草研究院、青州烟草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了高校科研技术的优势,建立了烟叶生产新品种试验示范、土壤肥料定点实验等项目,推动力科技创新再迈新台阶。

3.实施科研项目。近年来,皖南烟区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构建了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培训出了一批具有专业科技水平的人才,总体上提升了烟叶生产的科技创新水平。皖南烟区结合当地气象局,对烟叶生产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水分、风力光照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适合烟叶生产的最佳环境,以及如何避免对烟叶生产的不利环境,促进烟叶绿色生产具体方案。

4.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烟叶生产重要的是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转化,其中,烟叶生产示范基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场地。皖南烟区建立了6个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园,共计1600多亩,为烟叶生产的组织、技术试验、成果转化搭建了科技场地。烟叶生产示范基地共投资了800多万元,烟叶生产实现了集约化培养,加快了科研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并且将本地的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升了一大阶段。

三、加强科技创新的途径

1.改变传统观念,强化烟叶生产基础。传统观念里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烟叶生产发展的需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烟叶生产观念和"单打独斗"的烟叶生产模式,促进烟叶生产向现代化的转变。烟叶生产的方式要改变传统观念里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的模式,实现科技化的管理,提升烟叶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烟叶的质量。强化烟叶生产的市场主导地位,形成多种模式的烟叶生产劳动力合作和资金合作,强化烟叶生产基础,以利益为驱动激发合作者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最大化烟叶生产的利益。

2.加大烟叶科研投入力度。根据烟叶生产的实际情况,真正需要的是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力量,加快构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制,尽力培育新的烟叶品种,提升烟叶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的能力,加快生态环境的构建,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培训专业化的烟叶生产的队伍,争取做到普及烟叶生产户的科技创新工程,实现个体烟叶生产户的科技效率。加快农业推广服务体制的建立,加快烟叶品种的良性建设。尽量完善烟叶生产设施建设,完备烟叶生产服务机制,构建烟叶生产技术开发、推广和服务的一体化体系。

3.重视科技自主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个口号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科技创新在烟叶生产中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极大地促进了烟叶生产的发展与模式的转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烟农仍然遵循着传统烟叶生产模式,不接受新事物,甚至抗拒科学技术在烟叶生产中的应用,这些做法无疑阻碍了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烟叶生产是一个垄断的行业,并且在20多年里始终是从上到下的管理体制,在这种形式下实行科技创新是有一定限制的。科技创新技术的应用多以从上到下的模式进行,致使一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关心科技创新,而只是跟从上级的烟叶生产模式,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受阻,不能发挥实际效力。同时,一些从事烟叶生产的农户与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烟叶生产的科技创新。烟叶生产想要真正的实现科技创新,就必须要摒弃行传统思维模式。

5.应用新型实用工具。烟叶生产要不断的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从“小、实、活、新”入手,做好新型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依据烟叶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新型生产工具,比如,烟叶种植多以丘陵为主的地区可以选用中小型的烟用机械,例如一些绿肥翻压深耕机、覆膜机、移栽机等,提高新型实用工具的利用率,实现轻松化生产烟叶。结合本地烟叶生产的情况选择出合适的实用工具,以科技创新为基础,降低烟叶生产的成本,提高烟叶的质量水平。

6.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主体的培育。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与推广,重视对基层员工与烟农的技术培训,整体提升烟叶生产主体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主体的培育。第一、加强农艺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技术培训指导的层次;第二、加强到户到田的现场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第三,建立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服务人员信息库,完善服务人员的补充体系;第四,加强对合作社建设的帮扶与资源支撑,不断完善烟农服务型合作社体系建设,增强农户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与效益意识。(作者单位: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朝阳,张红胜.我国烟叶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武夷科学,2O06,22(12):261—267.

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篇4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万载县在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国内处花炮市场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支持花炮企业发展,通过加速结构调整、加快产品创新,加强市场营销三措并举,有效地促进了花炮企业持续安全发展.

作 者:汪爱国 辛旭葵  作者单位: 刊 名:花炮科技与市场 英文刊名:FIREWORKS TECHNOLOGY AND MARKET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 关键词: 

★ 企业安全发展演讲稿

★ 校长在初一新生会的讲话稿

★ 企业领导安全生产讲话稿

★ 企业讲话稿

★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石论文

★ 培训会讲话稿

★ 生日会讲话稿

★ 乡贤会讲话稿

★ 务虚会讲话稿

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篇5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5:00

来源:《求是》期号:2005.6作者:翟虎渠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继2004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后,今年又作为“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农业的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重大挑战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通过“两减免、三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保护耕地等一系列重大利农政策的出台,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村“六小”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中央各有关部门具体支农行动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388亿公斤,扭转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2004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稳定国民经济全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2004年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带有恢复性质,基础还不牢固。粮食供需仍有200亿公斤以上的缺口,品种结构和区域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显著缩小,仍然高达3.21∶1左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农业投入不足的状况并没有改变。考虑到气候条件和市场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2005年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从未来较长一个时期来看,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为低下的基础上,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三重压力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约束下,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的挑战。

一是粮食安全。根据普遍的推测,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必须具备6.4亿吨左右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在保持15亿亩的基础上,粮食单产必须由目前的300公斤左右大幅度提高到430公斤左右的水平,比现在单产提高43%,每年至少要增加1.6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我国人多地少水少,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为30%—35%;全国耕地的78.5%属于中低产田,38.7%被侵蚀,36.3%干旱缺水,26.2%耕层浅薄,10.9%渍涝盐碱化,土壤污染正在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草原退化速度每年高达2000多万亩。

三是农业病虫害。目前全国新发生或国外传入的疫病较多,猪、鸡、牛、羊的死亡率较高。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畜产品及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至少有400多种外来生物入侵我国,最具威胁的多达50余种;蝗虫、锈病等传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仍然巨大。

四是农产品质量。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动物性农产品的抗生素、激素残留等,都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全国相当比例的粮食、畜产品和蔬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安全问题。

五是农产品竞争力。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阻力和进口压力显著增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被国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抵消,甚至出现快速失去原有市场份额的趋势。2004年前三个季度农产品贸易逆差达54.2亿美元,而2003年同期顺差5.0亿美元。

上述诸多问题,将在长期或较长时期内制约我国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增强,制约农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结合。面对我国农业发展所依赖的耕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刚性制约,面对我国众多人口对粮食及其

他农产品的巨大需求,面对农业效益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缺乏后劲的客观现实,在政策和投入发挥其最大效益之后,要从根本上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在农业GDP增长的贡献中,每一元投入,教育、道路、通讯、灌溉、电力的回报分别为3.71、2.12、1.91、1.88、0.54元,而科技的回报高达9.59元;在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中,每一元投入,灌溉、教育、道路、通讯、电力的回报分别为5.56、2.02、1.95、1.84、1.37元,科技的回报则高达4.41元,仅次于灌溉。另外,对2004年粮食增产因素的分析显示,粮食总产量增长中,政策贡献为8.6%,价格贡献为34.2%,气候贡献为27.0%,而科技贡献为30.2%。

正是由于科技进步对解决农业问题具有根本性作用,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支撑条件,并落实在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诸多措施中。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加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二是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加快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疾病预防控制、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控制、动物防疫技术支撑等系统。三是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四是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五是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和旱作农业示范,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切实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搞好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和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六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七是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进出

境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增强防范和处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等。

三、努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没有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没有一大批先进实用重大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就不可能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的持续发展。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构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总体来看,全社会农业科研投入增长缓慢、总量不足,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偏低是农业科研投入中的主要问题。在1988年至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年平均增长率为负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又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因此,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达到90年代中期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为配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议改革国家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支持方式,建立科研经费竞争性获取和定向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将公益类农业科研涉及的基础性工作、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要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课题,定向委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试验站承担,并由中央财政单列预算,专项管理。

其次,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可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要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通过包括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建成国

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负责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农业科学知识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二是要以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整合区域内国家、部门、地方农业科技力量及科技资源,依据全国农业综合一级区划,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布局、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问题,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负责区域内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知识创新工作。三是与国家基地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相配套,以科研实力较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省、地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依据全国农业综合二级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设50个左右综合性、300个左右专业性的农业科研试验站。这些试验站上与国家基地和区域性科研中心、下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相衔接,负责区域内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在现有管理运行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共建、协作和优化的方式,完成全国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科研机构布局的调整,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中央政府统筹为主的新体制。

第三,加强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为此,要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现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建设等专项经费渠道,配套部门实验室、农作物改良中心、质检中心建设等经费投入,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网络科技环境等,以增量激活存量,整合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资源,建设能满足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专门制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专项资金,对口扶持国家创新中心、各区域创新中心和试验站的建设。

第四,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研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研高级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7.9%。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对此,要结合国家基地和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尤其是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不仅使国家基地和区域中心出成果,同时还要出人才,既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还要通过农业科研活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国家基地和区域中心农业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扩大培养农业科研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 篇6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

2006年1月6日上午,市委中心组举行“东莞学习论坛”第11期专题报告会,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专题,邀请广东省科技厅谢明权厅长作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的专题报告。市委中心组成员、市几套班子领导,市委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市人大市政协正副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市政协专委会主任,各镇区党委书记、镇长(区办事处主任),市直各单位和中央直属驻莞单位负责人共300人参加了报告会。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黄双福同志主持了会议。在报告会上,谢明权厅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今科技发展趋势、自主创新是我国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以及广东科技发展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思路、对策和措施,并对东莞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营造区域竞争优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会领导干部一致认为,整个报告主题鲜明,论述精辟,信息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对于我们全面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东莞区域竞争力;对于我们大力推进“科技东莞”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对于我们建设好松山湖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两自”企业,加快“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有很大的帮助。

报告后,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黄双福同志强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专题,进一步深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内涵,深刻把握自主创新的六个途径,把自主创新作为“新东莞模式”的内核,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升东莞综合竞争力,为东莞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篇7

(一) 措施

1、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三贴近、三注重”工作要求和“四个有机统一”原则, “五着力”、“五集化”总体设计方式, 全力打造经济型、互联型、高效型、无缝型、责任型和安全型的“六型电子政务”。2、主要工作措施。 (1) 开展信息安全风险技术检测与《指南》安全指标比对分析。通过对玉林市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隐患的测试分析, 以及信息安全需求分析, 结合专家对玉林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项目的具体指导意见, 制定了“三分两优一库”总体技术方案。三分:数据分域存储、安全分区防控、用户分级访问。两优:优化网络安全环境、优化安全管理策略。一库: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库。 (2) 多管齐下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一是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二是开展第三方安全风险评估。三是制定应急处理制度和灾难恢复措施。四是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成立了玉林市信息安全协调小组。五是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 制定并发布了《玉林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3) 搞好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一是强化培训工作。二是定期、不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

(二) 成效

1、全面提升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

2、极大地节约了基础设施投入和行政经费。基于互联网, 全市四大班子各部门统一使用一个平台, 大幅度降低了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3、探索了电子政务“玉林模式”。把政府门户网站系统、协同办公OA系统等十个应用系统集中在同一套硬件设备、一套技术架构、一套管理标准和一套安全体系中,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节约建设成本。

(三) 体会

1、进一步创新渠道, 着力破解建设项目资金瓶颈。

大力整合各级部门力量, 实行捆绑式投入, 按照职责分工要求, 形成集中投入、形成合力, 实现有限资金的效用最大化。2、进一步统筹兼顾, 着力提升试点的水平。深入实施网络数据结构改造等“六大改造”, 实现网络改造、环境整治和试点建设结合等“六个结合”的有机协调。3、进一步加强指导, 着力拓展试点的质量。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加强指导, 靠前服务。4、进一步落实责任, 着力构建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将工作落实到人, 责任细化到岗。同时进一步构建协作机制, 加强沟通协调。5、进一步强化督查、严格问责、着力打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勇创一流的工作环境。由市委、市政府成立试点工作督查组, 并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6、优化安全管理策略。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 加强信息安全工作领导, 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突出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 强化信息安全的日常管理和集中检查。

(四) 对推广应用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1、玉林的经验证明了在我国地市级政府 (含以下) 尤其

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农业 篇8

近十年来,我国的现代科技及装备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多领域的科技集成,各类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高度融合,现代农业发展已初具雏形。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与网络、遥感监测、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诸多应用,传统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被信息化。据统计,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国内外经验都证明,除了体制变迁因素外,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始终居于突出地位。

调查显示,良种的科技固化程度最高,易被农民接受和利用,成为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测算显示,在1985-1993年和1994-1996年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提高的总贡献中,推广优良品种所占份额分别为35%和38%。据农业部资料显示,近年我国品种选育推广水平稳步提升,良种增收能力显著增强,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在粮食增长背后,化肥也立了大功。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巨晓棠曾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0%~50%。因此,良种和化肥使主要农作物实现了高产稳产。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给农业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目前,不少地方农民打个电话就可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者送农资上门,帮助机耕、机收等田间管理和农产品买卖,传统的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耕种收的场面已越来越少。如农业部2012年全国“三夏”农机跨区作业,投入“三夏”生产的稻麦联合收割机达到51万台,全国夏收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0%以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主产省的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6%,玉米机播水平提高到80%。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新农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气象农业的发展,已经在改变靠天吃饭为顺天吃饭或用天吃饭。国家气象部门根据我国农作物区域性种植特点推出了很多针对性较强的气象服务信息。如全国“三夏”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小麦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早稻(或晚稻)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等。目前,可以说,从解决即时、实时气象信息服务为主已经转变到重点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时期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昔日不可捉摸的气象越来越变得可以捉摸了,气象农业的发展,已经在改变靠天吃饭为顺天吃饭或用天吃饭。

上一篇:关于启迪的作文700字下一篇:软件系统销售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