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光的折射教案

2025-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选修光的折射教案(共10篇)

选修光的折射教案 篇1

一、选择题

(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 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2)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为()A.60° B.30° C.120° D.150°

(3)甲从一面镜子中能看见乙的眼睛,那么乙从这面镜子中()A.一定见到甲的眼睛 B.一定见不到甲的眼睛

C.可能见到,也可能见不到甲的眼睛 D.镜子的位置不同,结果也不同(4)在暗室的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方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5)一条光线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则()A.入射角为45° B.入射角为90° C.反射角为45° D.入射光线垂直物体表面

二、填空题

(1)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6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若入射角增大1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_______.

(2)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成45°角,现用一平面镜把太阳光线反射到竖直向下的水井中,则平面镜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_______.(3)光的反射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_____反射的缘故;在教室里,因“反光”从某个角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三、作图题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2)在下图中根据入射光和反射光的位置,确定反射面的位置.

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必将更加在今后体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

1、更新观念、改变不良的低效的教学方法与陈旧的教学观

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面对大多数学生,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教学,重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物理知识点为载体,选取结合实际的事例,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发散开来,注意同一学科内部的知识整合与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和综合教学,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充分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

2、倡导科学探究教学

以立足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突出科学探究,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是当前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教育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取得成功,要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构建问题模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联系实际与知识的更新

目前综理试卷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增多,这对初中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原因是初中生年龄小,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少,知识面窄,视野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解答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有时会有点力不从心,其能力有待提高。提倡通过多种形式将这些知识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 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学会科学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无论是从着眼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开发学生智力角度,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物理教学的努力方向。4.加强学风建设:

加强与各任课老师的联系,抓好各门学科的联系工作.继续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积极配合.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知识竞赛、综合性活动比赛、辩论会等。加强作业的自主管理,切实提高作业的质量,特别是双休日的作业质量。

5.与家长保持正常、经常化的沟通,力争家长的配合,共同管理好学生。重视家长会的作用,重视做好家访工作,继续进行家校联系单的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校外活动,使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6、改进措施

《光的折射》教案 篇2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光的折射教案示例一 篇3

光的折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与折射规律。2 了解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光折射时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2)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光的折射规律可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归纳得出,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具学具准备

光的折射演示器、水、烧杯、碗、筷子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影子与水中倒影是怎样形成的?

(2)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了,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光折射时遵循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2.教学互动 互动1 将筷子斜插入盛有水的碗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明确

通过观察,发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向上偏折了。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发生折射的缘故。启发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归纳什么是光的折射。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就可以看到,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互动2 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折射时的规律。

明确

通过实验归纳:光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当光垂直射向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潜水员潜入水中看岸上的树木会觉得更高大。在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作出光折射时的光路图。

互动3 探究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巾发生折射时的规律。

明确

通过实验归纳: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说明了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岸上觉得水池底会比实际的要浅。

互动4 用鱼叉叉鱼时该怎样下叉才会准?

明确

我们在上面看到的水中的鱼实际上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鱼实际位置的上方,因此应将鱼叉压低些叉才会准。

3.达标反馈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

(2)下列不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A.海市蜃楼

B.池水看起来变浅 C.小孔成像

D.筷子插入水向上弯

(3)夜观星空,在有风的时候,常见星光有闪闪摆动的情况,其原因何在?(略)

(4)图2-4-1中是光从空气射向水中的情况,其中

MN 是两种物质分界面,BO 是入射光线,OC 是折射光线,∠AOE 是反射角。

4.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讨论等学习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有经验的捕鱼人看到水中的鱼之后,应将鱼叉刺向所见鱼的位置较深处。2.做“硬币游戏”:把硬币放在不透明杯底一边,你向后退至到眼恰好见不到它为止。向杯里缓缓加水,渐渐地你会发现硬币“浮”起来了。

(四)板书设计

2.4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现象

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二、光的折射规律

1.内容。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篇4

2.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在其右侧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该光斑( C )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3.(中考o上海)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 A )

A.0° B.30° C.45° D.60°

4.(中考o河池)如图所示,当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下面哪一幅图能正确表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

选修光的折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教学单元的第二课。这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基础上,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同时,本课又是为下一步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的科学等做知识上的铺垫。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有层次地显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 知识结构:

1、在学生已经知道镜子能反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还有哪些物体能反光

2、深入浅出地讲解光反射的含义。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

4、观察一种常见的光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讲解光折射的含义。

5、学生用光的折射道理解释水中的铅笔变弯折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图做些深入浅出的讲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六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将科学与生活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模式及设计思路:

在小学自然实验类型的课中,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情境,说明实验和做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实验项目。是网络技术与自然实验教学的一次整合。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而造成的种种现象 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

六、教学方法、手段及其依据: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动画的演示引入新课,促使学生“愿问其详”,激发求知欲。

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在分组实验和学具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现象,促使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

3、创设情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的产生和发展,而需教育者的专门评价和培养。”教学时,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

4、学会尝试,巩固运用 宋代教育家朱熹指出:“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学是自家为学,不于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而自家不得”。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另外,本课时教学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课件;镜子、手电等实验物品

八、教学过程 :。

(一)、感受光的世界,导入研究内容

1、动画:在光的照射下一幅图画逐渐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让学生感受“光”,体会“光”。

2、讲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光”的问题。(出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动画,设置情景,激发情趣,置疑,激发求知欲,用以上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点燃学生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

1、认识光的反射

* 通过“小球运动”,引发思考:光能否像小球这样“反弹”? * 选择材料,实验验证。(利用镭射光、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 讨论:光传播到这些物体之后又是怎么到达我们的眼中? * 小结:光的反射。

*进入“光的反射” 站点,查阅关于光反射现象及其光反射应用的相关资料。* 在查阅中,你对光的反射又有了哪些了解和问题。(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设计目的:这一层次经过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认识光的折射

* 讨论:你认为什么反射光能力最强,什么反射光能力最弱。* 提问:光到哪去了?光进入透明物体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 指导演示,学生实验。* 小结:光的折射

* 进入站点自主学习“光的折射”。(提问,师生交流)* 分析小结学生的问题,反馈学习情况。

【设计目的:这一层次经过实验演示、观察、讨论、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三)、强化练习,反馈矫正

光反射和折射知识融合于我们身边事例,设计多组不同程度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别化差异,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与教师提供材料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九、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能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种种现象,能够用科学实践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现象。

十、教学反思

一、围绕概念,展开实验。

实验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基础,是学生了解光反射和折射的必要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实验分为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验两种类型。

1、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安排了一段观察内容。利用计算机优势让学生感受“光”,通过感受“光”,引入研究内容。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主动的“学”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了,使“教”是为学生“学”的需要而服务的。

2、教学“光的反射”。首先设计了“小球运动”实验,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的。在教学与游戏之中,引发思考:接着学生通过利用平面镜探索光反射的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光的反射;之后计算机模拟反射颜色实验了解反射的情况:

3、教学“光的折射”。从观察水中物体的弯折、到计算机辅助说明实验、到学生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到使用放大镜感受人们对光折射的利用。带领学生走过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生活的科学研究之路。进而认识光的折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实验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

二、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供认知材料,认知线索,加强指导,及时点拨、讲解,并帮助学生排除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1、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师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提供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和应用进行查阅。(出示学生阅读内容)有家喻户晓的故事:猴子捞月、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有日出和折射等等,人类已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迷。学生按个人能力去认识、理解。学生在查阅中了解了光折射、反射的现象和应用,这样安排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针对性强。图文并茂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从而达到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的目的。

2、当学生获取信息后,利用习题和自主实验的方式及时反馈加工

3、对学生分层次教学,从学生练习的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初级、中级、高级),使学生主动并且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调节能力,实现教与学新的协调平衡。

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怎样把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怎样让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呢?本节课的后半段设计了这么一段教学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万花筒、潜望镜、哈哈镜……)。课上到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活动积极。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进一步了解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又使他们的想象和能力高度结合。群体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光”的秘密何其多,学生在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的同时,为探索更多“光”的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课让学生从看、听、说、写、想、做六方面做起,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将生活科学浓缩在40分钟之中。这是常规教学无法完成的,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教学过程

利用CAI课件的播放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光体会光从而导入我们所学的内容出示课题《光的反射和折射》通过动画,设置情景,激发情趣,置疑,激发求知欲,用以上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点燃学生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

通过CAI课件对光的直观的演示引发思考“球碰到地面能反弹”那光能反弹吗?下面我们用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首先选择实验用具手电和镜子。我们把手电的光变换各种角度射向镜子来看一看光能否反弹实验的结果正明光是能反弹的也就是说光是能反射的。那吗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光传播到这些物体之后又是怎么到达我们的眼中?”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一下光为什么能传到我们的眼中。从而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讨论、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提出问题“什么反射光能力最强,什么反射光能力最弱”,“反射光能力最弱的光到哪去了?光进入透明物体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导入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光的折射”教师通过CAI课件的演示、学生自主实验来讲解“光的折射”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解决问题教师从中指导。最后由教师作全面的总结。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演示、观察、讨论、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强化练习,反馈矫正

选修光的折射教案 篇6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

面构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光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4.通过“扬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学习,渗透科学家认识事物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波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

2.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3.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分析能力.

三、教具

1.演示水波干涉现象:频率可调的两个波源,发波水槽,投影幻灯,屏幕. 2.演示光的干涉现象:直丝白炽灯泡;单缝;双缝;红、绿、蓝、紫滤色片;光的干涉演示仪;激光干涉演示仪.

3.干涉图样示意挂图,为分析干涉所做的幻灯片;或电脑及干涉现象示意的动画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引入:首先演示“水波干涉现象”,并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是什么现象?

(2)是否任何两列波在传播空间相遇都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描述稳定干涉现象的特征,指出干涉现象是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叠加的一种情景;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要得到稳定干涉现象需是相干波源.

(二)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教学: 双缝干涉

1.什么是双缝干涉: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到相距很近的双狭缝上,在狭缝后的光屏上出现亮暗相间条纹的现象叫做双缝干涉现象。

问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在屏幕上形成亮暗相间的条纹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知: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的两列波,当两个波源的频率相同,振动状态完全相同或有恒定的相位差时,就会出现干涉现象。

2.形成光波干涉的条件

(1)两个光源的频率相同;

(2)两个光源的振动状态完全相同或有恒定的相位差。如图所示的双缝干涉装置中,满足上述条件吗?为什么? 分析:一束激光被分成两束相当于两个波源,激光束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两个波源的频率一定相同;两条狭缝距离光源的距离相等,所以两个狭缝处波的振动状态相同。由此可见,通过双缝形成的两个波源就是相干光源。

问题:为什么在光屏上会形成亮暗相间的条纹呢?

如图,根据机械波的干涉理论可知,亮条纹出现的位置一定是波峰与波峰,或者波谷与波谷相遇的位置。我们可以肯定的说,P点就是亮条纹出现的位置,图中P点距S1、S2距离相等,路程差:Δr=S1P-S2P=0应出现亮纹,中央亮条纹。不管波处于哪种初态,P点的振动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A总为A1、A2之和,即P点总是振动加强点,应出现亮纹。

如果P1点也出现亮条纹,那么P1点距S1、S2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Δr1=|S1P1-S2P1|=λ=2×

 2Δr2=|S1P2-S2P2|=2λ Δr3=|S1P3-S2P3|=3λ Δrn=|S1Pn-S2Pn|=nλ 它们对应产生第2、3、4„条明条纹,还有明条纹的地方吗?在P点下方,与P1、P2等关于P对称的点也应是明条纹。

(1)形成亮条纹的条件:Δr=2n·

n=0,1,2„时,出现亮条纹。2

暗条纹出现的位置:

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Q1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动步调刚好相反。Q1点位置与两波源路程差:

Δr =|S1Q1-S2Q1|=Δr=|S1Q2-S2Q2|=2

35λ,λ„处,在P1P2、P2P3、„等明纹之间有第2条暗纹Q2、第322条暗纹Q3„,哪位同学能用上面的方法写个通式,归纳一下。

(2)形成暗条纹的条件:Δr=(2n+1)

光的折射实验 篇7

【实验器材】透明的玻璃杯、白色的白纸、剪刀、尺子、彩笔、手电筒、水。【实验过程】

1.把纸剪成“长等于杯的周长、宽等于杯高”的长方形;将纸右半涂黑,在涂黑部分竖着刻一条直缝。把纸贴在杯的外壁。

2.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直缝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杯壁的白纸上做个记号。

3.在杯内倒入水,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实验原理】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篇8

实验中学 王建儒

“光的折射”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通过“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让一名学生将手放进水中,让其他学生观察,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观察、争论,还有很多同学也争着将自己的手放进有水的容器内观察,大家都感觉很有趣,在水外的手还好好的,一放进有水的容器内为什么就变了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手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的手臂和实际的不一样了?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手臂)的对比上来。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准备了其他的实验,就是把铅笔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可以观察到笔被折断了。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篇9

1、利用玻璃砖做实验时看到的光线很多,借助明确要找哪条如何记录下。

2、光路可逆不好做。

3、分析实验证据时借助,学生不能很全面的总结,需要老师有规律的引导。

4、为了及时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练习画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路图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2)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2)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光的折射的现象。

2、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激光笔、水槽、白开水、白塑料光屏。碗、筷子、厚玻璃块、笔、硬币、适量水。

教学过程及教学主要内容设计:

(一)、引入新课。

演示:取出一厚玻璃块,将笔竖放在厚玻璃块的后面,让学生观察,会看到什么现象?(厚玻璃块后面的笔好象“错位”了。)再让学生做两个实验。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大半碗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让学生从侧面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同学们看到了硬币并感觉到硬币好象“升高”了。

师:上述实验中,同学们看见玻璃块后面的笔好象断了一样,并通过自己实验观察到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界面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现象。板书: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

1、折射现象。

演示实验1:往水槽内加一定量的开水,将一些黄色的粉笔末放入水中并适当搅拌,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热开水上面的“白汽”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光沿直线传播。

师:请同学们猜猜,如果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光是否还沿直线传播。生甲:不会沿直线传播了。生乙:可能还沿直线传播。„„

演示实验

2、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角度斜射入开水中,让学生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径迹。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师:甲同学猜对了,请同学们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传播光路画在纸上,并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过入射点的法线,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法线偏折。

师:对,你描述得很好,请同学们看,图中光线AO为人射光线,光线OB为折射光线,PQ为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用∠AOP表示,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BOQ表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在同学们明白了水中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水中硬币升高的原因吗? 生:都是光发生折射造成的。

师:你很聪明,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挂图: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径迹,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也发生了偏折,也是向法线方向偏折。师:归纳以上两道光的折射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师:你归纳得很好(掌声鼓励),大家猜想,如果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是否发生折射现象?射到空气中的光线将向哪个方向偏折?

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也会发生折射,射到空气中的光线可能将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生甲:光路是可逆的。

师:很好,你们的猜想是有依据的,是正确的,两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比较、归纳(掌声鼓励)。

演示实验3:将激光笔发出的光垂直射入开水中,让学生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径迹。

生:光路不发生改变,仍沿原来的方向传播。

板书:

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折射初步规律:发生光的折射时,如果光是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果光是由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折射使池水“变浅”。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硬币升高”实验,你们认为渔民如何叉鱼? 生:瞄准鱼的下方叉。师:不错,这是为什么呢?

生:由于光的折射,从上面看水中的物体,物体的位置比实际浅,所以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

师: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可千万不要冒失下去。因为这实际深度将没过胸部,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

画出从池底某点A发出的两条光线①和②射入空气中的眼睛受骗,池水变浅折射光路图(两条折射光线不能相交,但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折射光线好像是从交点A射出来的。)。(这一过程是难点,教师要巡回指导。)

重做演示实验:把一块厚玻璃放在钢笔的前面,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这种现象是什么引起的。生:也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科学世界“海市蜃楼”。(学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天海面上,因为空气热胀冷缩,上下层空气分布不均匀,使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远处景物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逆着光线望去,就感到看见了远处的物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必要时作补充)

师:很好,请大家做下面的练习。

3、课堂练习

(1)课本节后动手动脑学物理1。

(2)站在水库边往水中看去,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木块、水中的鱼、岸边的树木和蓝天中的白云,由于光的折射而成像的是()A、白云 B、树木 C、游鱼 D、木块(3)课本节后动手动脑学物理3。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当学生归纳得较好时,应掌声鼓励。归纳不太完善的,老师应引导学生或作适当补充、完善。

(四)、板书设计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初步规律:发生光的折射时,如果光是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果光是由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强调: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3、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精彩处: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牢牢把握“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始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以简单而奇特方法演示光的折射路径,以分组实验带学生零距离感受光的折射,在感受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入探究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神奇的传说收篇。整个流程处处有乐趣,彻底甩掉了传统物理课堂生硬枯燥的面孔,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学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后所学的又一光学内容,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思维定势,所以本节知识既要对前面知识有所衔接,又要有所突破,才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更明白光的又一传播规律——折射。

上一篇:六级考试改错冲刺模拟题下一篇:国旗下励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