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谢贫穷》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0篇)

《感谢贫穷》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上面歪歪粗粗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

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节日很快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孩写的一段话:“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他想问问她。

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的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

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爸爸在哪里上班?”“爸爸在家,下岗了。”“妈妈呢?”“不知道……走了。”

他再一次看了看他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才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她笑了。“能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带着她来到教室,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好看,因为自己爱漂亮的妈妈花很多钱买布鞋穿。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怕焐脚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

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俗,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他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她脸上的笑容很美。

【问题】

8、为什么说女孩送给老师的礼物很特别?(4分)

答:

9、作者用“很明净”来修饰“女孩子”,有用“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来描写女孩子的.眼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0、下面两小题,任选一题作答。(4分,两题全答按第一题给分)

⑴简述老师带着“她”到教室问大家自己为什么穿布鞋的原因。

答:

⑵概述文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

11、假如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标题,你准备拟怎样的标题?(3分)

答:

12、结合文章设想一下,若十年后,这个女孩再回母校见它当年的老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4分)

答:

【参考答案】

8、因为这件礼物是在硬纸板上画的、周边很粗糙、图形很不规则、花花绿绿的一双皮鞋。

9、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女孩子的心灵纯洁和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很单纯、很纯真。

10、二题选一。⑴老师这样做意在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贫穷和富有,特别是能让女孩确认自己不贫穷。⑵关注学生成长,工作细致,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重教育方法。

11、示例:《特别的礼物》、《鞋》、《一双纸皮鞋》、《教师节的礼物》、《贫穷与富有》等。

能给予就不贫穷阅读答案 篇2

答:

9、作者用“很明净”来修饰“女孩子”,有用“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来描写女孩子的眼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0、下面两小题,任选一题作答。(4分,两题全答按第一题给分)

⑴简述老师带着“她”到教室问大家自己为什么穿布鞋的原因。

答:

⑵概述文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

11、假如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标题,你准备拟怎样的标题?(3分)

答:

12、结合文章设想一下,若十年后,这个女孩再回母校见它当年的老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4分)

《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1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12.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1B12、“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2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个诗句写所望之(),用后()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36.近望的句子是()

37.细望的句子是()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40.透过《望岳》中()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习及答案3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①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现出诗人②、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近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7.在古代诗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鸟,诗人借鸟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伤感悲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满怀豪情;“,”表达了喜悦之情。(2分)

答案:

5.答案示例:①积极向上②忧国忧民(2分。每空1分)

6.答案:D(2分)

《种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种 花

丁立梅

①我在我妈门前种花。花的种子是我从网上拍来的,上面标注的是“小野花”。好,就它。因为野,好长。

②我妈听说我要种花,乐得眉开眼笑,一迭声答应,好啊好啊,家里有的是地方。她早早就把门前的一块地给收拾出来。我携带着我的花种子回家。我妈高兴,她屋里屋外不停来回转,一会儿找铁锹,说要把地再整一整,一会儿又说要去地里挑蔬菜,给我中午炒着吃。她的嘴一直咧着,合不拢了。她说,你一到家,家里的门檐都变高了变亮堂了。这话说得我既开心又黯然。我们兄妹大了,各自有了家庭的牵绊,难得回老家。家里只剩我妈我爸两个老人,暮气笼罩下,都是冷清。我爸也忙活开了。他给那块地追加了底肥,还用钉耙给划拉出漂亮的地沟。

③种子刚种下,我妈就给浇了一遍水。然后是天天向我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有鸟来啄食,我妈又多了一项任务——赶鸟。整天更忙得不可开交了。十八天后,种子们终于出芽了。我妈不时就跑去看一回,说,啊,那些小芽儿,像些小虫子在爬。我在心里面好笑,这些小花儿,不单充实了我妈的日子,治愈了我妈的孤独和冷清,还让我妈学会用比喻句了。花儿们疯长起来,很快密密地长了一堆儿,你挤我我挤你的。原先的地方不够它们住了,我妈忙着给它们间种,把屋后也栽上了。抽枝了,打花苞了,这都是大事儿。我妈很细致地向我汇报。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语调里,都带着笑。

④再一些天后,花终于开了,居然是漂亮的格桑花和波斯菊。红的,粉的,黄的,白的,不一而足。我妈的屋前屋后,像是来了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整日里喧喧嚷嚷、蹦蹦跳跳,好不热闹。蝴蝶们也来了,恋恋地绕着花飞。我妈说,没魂的蝴蝶啊。她那是形容蝴蝶多。那景象我不用想,也知道是怎样的绚丽。

⑤村里人没见过这些花,又好奇又羡慕,有事没事,爱转到我妈门前来看。孩子们更是日日频相顾,跟我妈讨得几朵回去,开心得不得了。有人开始试探着向我妈讨要一些,回去栽种。我妈起初还吝啬着不肯给。我让她放心,这些花性子都泼,一长就是一大片,只要想要的,都给。于是乎,我妈门前总有人去讨花。我回去,我妈告状似的说,烦死了。我看她说这话时,是多么口不对心,她脸上的笑容里,分明写着快乐,那种给予的快乐。

⑥今天我妈又告诉我,隔壁村子里的谁谁谁也跑来跟她要花种子。格桑花开了,我妈专门弄个罐子,收藏这些花种子。那罐儿比金镯子还珍贵,她看得可紧了。我问我妈,给她了吗?老太太端起架子来,狡黠地笑着说,她来要了三回,我才抓了一丁点儿给她,要的人多哩,我要省着点。她计划着明年,把门口的路边,也都给种起来。

⑦我笑她,那不是谁都可以采了吗?我妈被我点破了心事,她嘿嘿两声,讪讪笑着,有些不好意思。

⑧我很高兴,一个村庄都将因这一把花种子,而花开沸沸了。

5.梳理妈妈种花的几个主要阶段和事件,根据提示写在下面横线上。(6分)

(1)种子刚种下,(妈妈) 。

(2) ,(妈妈)忙着间种、屋后栽。

(3)再一些天后,花开了,(妈妈) 。

6.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这话说得我既开心又黯然”的含义。(2分)

7.根据上下文,请从修辞和情感角度赏析下面的描写性的句子。(3分)

我妈的屋前屋后,像是来了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整日里喧喧嚷嚷、蹦蹦跳跳,好不热闹:

8.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这些花性子泼”前后照应的语句,并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9.文中多次描写妈妈的“笑”。从全文看,“笑”包含了哪些快乐?(6分)

答案:

5、(6分)(1)浇水、赶鸟、看芽儿 (2)花儿疯长起来 (3)赠花和种子,收藏花种子

6、(2分)爸爸妈妈因“我”回家而高兴着,忙碌着,但我们兄妹大了,由于家庭的牵绊难得回家,家中冷清,老人孤独,“我”心里难过。

7、(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儿盛开鲜艳,绚丽的情景,衬托出了妈妈精心呵护花儿的快乐心情。

8、(4分)(1)因为野、好长。

(2)花儿们疯长起来,很快密密地长了一堆儿,你挤我我挤你的。

(3)那景象我不用想,也知道是怎样的绚丽。

(4)一个村庄都将因这一把花种子,而花开沸沸了。

9(6分)(1)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的快乐

(2)母女间亲情浓浓的快乐

(3)把花和种子赠送乡邻的给予的快乐

《守灯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守 灯

侯发山

凌晨两点,守灯正睡得迷迷糊糊,被妈叫醒了。

海那边,万家灯火,海这边,黑魆魆一片。守灯随妈进灯塔里巡视了一遍,没发现异常,便开始保养机器。眼下是夏天,白天这里接近50摄氏度,只能把活儿撵到晚上。一台台设备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无疑,这是妈天天擦拭的结果。

守灯五岁之前没离开过这个岛,对这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岛再熟悉不过了,没有土,没有草,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想种点儿蔬菜都难,日头太毒,从外面运来的土过不了几天就被烤得焦干。台风一来,这些土很快就会被刮散,被海水冲走。上学后,守灯每到假期返岛时,不忘背上一大包泥土,好让妈踩一踩,接点地气……

给养船半月来一次,送些蔬菜和淡水。周围除了鸟叫、风吼和浪涛,寂静得没一丝生气。

清理完灯笼,妈又用牛皮软布擦拭灯器。守灯说:“妈,我来吧。”妈不让,说:“擦这个是要紧的活儿,也是个细活儿,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损伤。”

看妈认真的样子,守灯心疼地说:“妈,您这辈子就没想过走出这荒岛?”

妈叹道:“说不想是瞎话,但灯塔离不了人,若是夜里灯灭了,就会出大事。”

守灯知道,这个小岛周围有多处险滩、暗礁,夜间过往船舶,都需灯塔指引。

“守灯,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吧?”妈轻声问道。

守灯明白,妈的潜台词是:你毕业后有何打算?妈还不到50岁,头发已经花白相间了,脸色黑红黑红的,额头上的皱纹一道道,像是刻出来的。守灯鼻子一酸,说:“妈,我想把您带到城里去,让您安享晚年。”

妈固执地说:“我不走,我要在这里陪你爸。”

守灯的爷爷民国时期就在这里看护灯塔了,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十多年前父亲被台风卷走后,妈就接管了守护灯塔的任务。妈说,虽说没找到父亲的尸骨,但父亲的魂在岛上,在灯塔里。

“为啥给你取名守灯,守灯守灯,就是要确保灯不出问题,让来往的船只安全地经过。”妈大声说道,似乎生气了。

妈终于把话挑明了。妈曾不止一次地对守灯说过,他的命是渔民给的,生他时难产,当时台风突来,大雨倾盆,是渔民叫来了医生,母子才平安。

“你不回来,妈就一个人守!”妈的声音哽咽了。

随着守灯的成长,小岛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灯塔变了,塔身由矮小到高大,灯塔能源从乙炔到干电池,再到太阳能。装上新设备后,妈看不懂设备上的英文标识和操作说明,原理也搞不明白。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就自学英语和航标专业教材,每天写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她已摸索出了一套初步诊断和治疗灯塔小毛病的方法。

守灯决定向妈摊牌,不能让母亲胡乱猜疑了。他揽过妈瘦小的肩膀,说:“妈,我在学校跟导师进行了智能化航标系统设计的课题研究,实现遥测遥控功能不再是梦想。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两百座灯塔,不,全国的五千余座灯塔,采用自动化系统,就不用人看守了。”

“真的?”妈又惊又喜,眼里蒙了一层雾。

守灯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妈您放心,塔上的灯不会灭,我心里的灯更不会灭!”

“你这孩子,咋不早说?”妈轻轻捶打了守灯一下。她眼里的雾散了,泪出来了。

这时,一艘船从灯塔旁边缓缓经过,拉响了汽笛,嘹亮,悠扬。守灯心里暖暖的,满满的。他知道,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凌晨两点,妈妈叫醒儿子,母子一起进灯塔巡视,但妈妈又不允许儿子擦拭灯器,可见儿子是一个粗心大意、业务不精之人。

B.在外求学的儿子每次回岛时,都要带泥土回岛给妈妈踩一踩,可见儿子很体贴母亲,但他对母亲不愿离开海岛的想法不是很理解。

C.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守灯人工作环境的艰苦,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儿子提出带妈进城和科技化守灯的情节作了铺垫。

D.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带妈进城安享晚年,但妈妈不愿离开,这是母子两代人因知识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也是小说情节突起波澜的原因。

E.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朴素,主旨深刻,为了刻画妈妈的形象,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衬托以及插叙等多种手法及方式。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以“守灯”为题的作用。(6分)

(3)小说中“妈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到“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E、C(答E给3分,C给2分,D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A项,原文妈妈说“擦这个是要紧的活儿,也是个细活儿,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损伤。”强调的是擦拭灯器要细心、耐心,但不能据此推出守灯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B项,从原文看,守灯与妈妈相依为命,守灯对妈妈不愿离开海岛的原因是有所知晓的,守灯想把妈妈带到城里,是心疼妈妈,并非不理解。C项,分析准确,但不全面,还有用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的重要作用未概括进去,因此2分。D项,误会的产生并非因为知识的差异,由后文守灯说明原因后妈妈又惊有喜的表情,可知如果守灯早点把原因告诉妈妈,是不会产生误会的`,但对情节的分析准确,因此1分。E项,分析准确,3分。

(2)①“守灯”,既是故事中守灯妈妈儿子的名字,也表达了母亲的希望:儿子能像他的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一样继续守护灯塔,让船只安全通过。

②“守灯”是故事的线索,一家三代守护灯塔的历史以及对守灯岗位的价值认识,皆用“守灯”发起和串联,使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清楚。

③“守灯”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了主题。守灯含有守护心中明灯的含义,表达人生旅途中要坚守心中明灯,为他人亮起指明方向的明灯的主题。

【解析】每点2分。

(3)①细心严谨,灯塔里的设备都被擦拭得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擦拭灯器极有耐心。

②乐于奉献,虽然海岛环境恶劣,但为了过往船只的安全,留在海岛守灯。

③忠贞不渝,丈夫在海岛守灯被台风卷走,不幸早逝,妈妈对其一直念念不忘。

④心存感恩,难产时渔民相助,为报答渔民救命之恩,坚持守灯。

⑤乐于进取,她虽只有小学文化,但自学英语和航标专业教材,每天写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解析】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其它表述,如“爱岗敬业、善良尽责、吃苦耐劳”等,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4)①该句用拟人手法,把船舶当作人来写,赋予船舶以人的情感,把船舶通过灯塔鸣笛致谢的礼仪变成了人向值得敬佩或仰慕的对方致敬的行为,突出了灯塔和守塔人在船员心中地位的崇高。

②海岛周围环境险恶,暗礁丛生,过往船舶,尤其是夜间,没有灯塔指引,几乎无法安全通行,因而过往船只都真诚地向坚守岗位给他们带来光明指引的灯塔和守塔人表达崇高的敬意。

③守塔人妈妈,接过丈夫的守塔重任,几十年如一日,牢记职责无私奉献,在荒岛守灯,确保灯塔不出问题,让来往的船只安全经过,值得他们致敬。

④守塔人的后辈(守灯)适应时代发展,利用科学知识,通过遥测遥控技术,立志让灯塔实现自动化管理,既保证了航行安全,又免除了守灯之苦,忠孝两全齐美,值得人们致敬。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选自《论美》)

17.“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与“彼”分别指什么?(用第1段中的词语回答)(2 分)

“此”指代:“彼”指代:

18.选文中提到了多个有关“美”的概念,其中与“最高的美”内涵基本相同的有(写出两个即可):、(2分)

19.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这句话可以帮助理解第2 段中的哪一观点?( 2 分)

答:

20.下列句子的意思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2分 ) 【 】

A. 美貌的人并不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B .按照几何比例不可能画出最美的人像。

C,外形不美的人事业上却大有作为 。

D.各种形式的美都是难于直观的。

2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

A.第1 段文字以两种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B.第2 段文字通过三个层次美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即品德美重于外在美。

C .第2 段文字末划横线的句子,意思是说美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

D.选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虽然都是理论分析,但文笔生动,颇有幽默感。

【参考答案】

17. 此:美貌(或:容颜俊秀。或:外形美)(1分)彼:才能(或:(有所)作为。或:内在美)(1分)

18. 内在美、奇妙的美、优雅行为之美(答对任意两个即可。答“整体美”或“难于直观的美”也算对)(2分)

19. 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或:最高的美是难于直观的)(意思对即可)(2分)

20. B (2分)

阅读小练习及答案 篇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5题。

①一位获得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同学在介绍学习经验时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交流思想大有益处。”他的话,引起了(yǔ)会者的共鸣。

②中国自古便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说法,足见我们的先人早已认识交流思想很有益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也说过:“倘若你手中有一个苹果,我手中也有一个,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萧伯纳的这段话,同样充分地表明了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

③思想的互相交流还能开阔视野,严密思路,增进友谊,提高修养。历史上不少中外名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唐朝的张籍在《祭退之》一诗中,就说到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他们事事互相交流,不仅提高了写作技巧,开阔了作品意境,而且成了莫逆之交。在科学史上也有一段水火相容的佳话。德国化学家维勒和李希比性格 A ,人们说维勒是“一盆冷水”,而李希比却是“一团烈火”,然而共同的志向使他们密切合作,相互磋商,一同成为有机化学的创始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变幻不定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举措得当,为国争光,赢得各国政治家和人民的赞誉,那是与他善于和别人交流思想分不开的。

④互相交流思想,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探求科学知识,互相讨论交流人生意义,不仅能增长知识、增进友谊,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果狭隘地认为学习是竞争而拒绝交流,结果只会封闭自己,作茧自缚,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从发展角度来看,现代社会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浩若烟海,而目前我们中学生所学的,还只是前人已掌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认识方法,只有及早养成乐于和善于交流思想的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合格的跨世纪新人。

⑤不断交流思想,使自己博采众长而臻于完善。这对每个人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应当是大有(bì)益的。

1.根据文句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他的话,引起了(yǔ)________会者的共鸣。

(2)这对每个人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应当是大有(bì)________益的。

2.第③段中“A”处应当填写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③段中选用中外名人作为__________论据,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和政治三个领域选取代表人物来证明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第④段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第④段中“乐于”和“善于”语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

1、①yǔ;bì。

2、截然不同(答案不唯一)。

3、事实;文学,科学;交流思想;正反对比。

4、不能互换。一是因为“乐于”和“善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二是因为互换之后与中心语就不照应了。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节选)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性行淑均 淑: (2)悉以咨之 咨: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5)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出师表》选段中,诸葛亮总结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

18.两段选文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分别呈现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出师表》:诸葛亮

《马说》:统治者

答案:

[三](15分)

15.(5分)(1)善 (2)询问 (3)痛心遗憾 (4)尤,尚且 (5)通“饲”,喂(共5分。每小题1分)

16.(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原因:亲小人,远贤臣。 建议:亲贤远佞。(共2分。每问1分。意思对即可)

《晒客》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

晒客

杨暄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奖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老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才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场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扰,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1.从原文看,下列对“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 最初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可以贴到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D.晒客中的“晒黑”族,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披露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晒客借助网络“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B.“晒客”晒出的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

C.“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量。

D.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可以做主。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观分析。

参考答案:

1.A A项“说明……出现了新‘网客’”在文中无依据。B项是对“晒客”的定义;C项是对第五段内容的正确理解;D项是对“晒黑”的正确概括。

2.D A项“隐私内容”和原文中的“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不相符;B项“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无中生有;C项应该是“反映了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1)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尽心上》)

(2)归,还也。有,实有也。言窃其名以终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或曰:“盖叹世人莫觉其伪者。”亦通。旧说,久假不归,即为真有,则误矣。(《孟子集注》)

(3)正义曰:此章指言仁在性体,其次假借,用而不已,实何以易,在其勉之也。而行仁,本性之自然者也。汤、武利而行仁,视之若身也。五霸强而行仁,则力假之而已。然而久假而行之,而不归止,安知其非真有也。杨子曰:“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三月不归,孰曰非儒也。”亦同其旨。(《孟子注疏》)

1.出自(1)段文字的一个成语是 ;根据三段文字,(1)段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 。(2分)

2.试评析第(2)(3)段文字对第(1)段中孟子观点的.不同理解。(3分)

试题答案:

1.久假不归;仁义(2分)

上一篇:议论文事例的选择下一篇:商务英语函电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