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精选6篇)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篇1

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在思想、内容和方法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定义语文教学,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如何建构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21世纪语文教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多源性、丰富性和时效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信息社会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信源明显增多和扩展。信息量得到极大丰富,信息的时效性也越来越强。

信息的多源性、丰富性和时效性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于: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发展了智力,增长了才干;消极影响在于: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息量在学习信息总量中的比重逐步降低,课本和教师的地位相应降低,引起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师生感情的淡漠。

2.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信息社会的语文教学,信道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从各种传媒获取知识,也可以向教师传输信息,发生“逆向输送”的情况。信息传送的双向性的作用在于:

(1)扩大了语文学习领域,增加了语言实践,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

(2)读写与听说兼顾,语文能力全面发展,智力和才干得以发展。

(3)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弥补教学不足,实现教学相长。

3.生动形象的信息形式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声、光、电和数字编码等信号形式,电视机、DVD、电脑等声像器材,把语言文字以色彩、图象、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形式是单一的语言文字,单调、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当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4.信息导向的多面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学生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得的信息,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是非分明的,有是非颠倒的;有真假易识的,有真假难辨的;有与学校教育一致的,也有与之相悖的。信息导向的多面性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消极影响还可能会大于积极影响。这给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文教学中的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越发突出。

小结: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决定了21世纪的语文教学必须是重视能力、讲求策略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入手,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对21世纪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理念提出了。

二、“四大支柱”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观点是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生存)。

(一)“四大支柱”的内涵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精,由冗返约的学习方法。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学会共同生活的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四大支柱”的主要特征

1.“四大支柱”强调以“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

2.“四大支柱”对于智育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实际能力的掌握。“四大支柱”不仅要求学会做事(能在不同环境下胜任、愉快地工作),还要求学会生存(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应变能力)。

3.“四大支柱”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方法,才能在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自学继续学到工作中所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

小结:正是由于“四大支柱”具有强调德育为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等三大特征,所以能较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显示出其革命意义。对语文教学,它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三、“四大支柱”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学会认知”的导向作用。教学生“学会认知”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语文教师应教学生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二)“学会做事”的导向作用。学会做事,即教会学生学会未来工作所需职业技能。语文教学中,口语交谈训练和书面沟通训练应该齐头并进;大力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学生获取语文信息和组织文字语言的能力。

(三)“学会共同生活”的导向作用。学会共同生活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用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实践的合作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学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学会发展”就是要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力。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将来能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小结:“四大支柱”理念对语文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了21世纪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对我们进行语文课程创新,建构新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符合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的语文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四、运用“四大支柱”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新模式

(一)语文课程再认识。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有学语文、学做人、学创造等功能,能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

(二)运用“四大支柱”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看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取向应是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教师应该可以更经验性的去观察和反省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弱点,运用“四大支柱”理念,找出对学生最有利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及语文学习策略,建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语文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多种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

(1)当语文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较浓厚,语文学习也会较轻松和容易。

(2)当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意义时,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会较强。

(3)当语文教学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时,学生同时能学到其他的新事物,语文学习的内容会较丰富而有趣。

(4)当语文教学能够尊重学习者个别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大的压力的时候,学生学习语文就会比较有信心。

2.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应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进行规划。

(1)为学生提供大量读写的机会。通过为学生创造读写环境,重视阅读乐趣以及有意义的书写,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进行多功能、多目的的读写教学。通过结合生活中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阅读与书写活动,培养学生实用的技能。

(3)重视思维与讨论。通过对话、沟通,帮助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建构起学生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重视方法与策略的学习。通过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阅读与书写活动,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利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1)营建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2)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鼓励学生敢说“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3)重视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强调学习的“顿悟”“豁然开朗”。

(4)经常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5)想象是创新的原动力,应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大胆想象。

结语: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巨大冲击的背景下,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强调了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学的目标也逐渐以语文学科各层次的能力指标代替传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方向将是建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活用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及语文学习策略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模式。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篇2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在思想、内容和方法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定义语文教学,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 如何建构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21世纪语文教学的冲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多源性、丰富性和时效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信息社会中, 学生语文学习的信源明显增多和扩展。信息量得到极大丰富, 信息的时效性也越来越强。

信息的多源性、丰富性和时效性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于:学生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也发展了智力, 增长了才干;消极影响在于: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息量在学习信息总量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课本和教师的地位相应降低, 引起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师生感情的淡漠。

2.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信息社会的语文教学, 信道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从各种传媒获取知识, 也可以向教师传输信息, 发生“逆向输送”的情况。信息传送的双向性的作用在于:

(1) 扩大了语文学习领域, 增加了语言实践, 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

(2) 读写与听说兼顾, 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智力和才干得以发展。

(3) 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弥补教学不足, 实现教学相长。

3.生动形象的信息形式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声、光、电和数字编码等信号形式, 电视机、DVD、电脑等声像器材, 把语言文字以色彩、图象、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形式是单一的语言文字, 单调、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当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4.信息导向的多面性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学生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得的信息, 有积极的, 有消极的;有是非分明的, 有是非颠倒的;有真假易识的, 有真假难辨的;有与学校教育一致的, 也有与之相悖的。信息导向的多面性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 消极影响还可能会大于积极影响。这给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语文教学中的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越发突出。

小结: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决定了21世纪的语文教学必须是重视能力、讲求策略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入手, 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 对21世纪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理念提出了。

二、“四大支柱”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观点是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生存) 。

(一) “四大支柱”的内涵

1. 学会认知 (learningto know) 。

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 由博返精, 由冗返约的学习方法。

2. 学会做事 (learningto do) 。

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社会行为, 集体合作的态度, 主观能动性, 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3. 学会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together) 。

就是在人类活动中, 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学会共同生活的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学会发展 (learningto be) 。

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 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充分开发潜能, 发展个性, 提高素质, 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 “四大支柱”的主要特征

1.“四大支柱”强调以“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 就是强调要把“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

2.“四大支柱”对于智育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实际能力的掌握。“四大支柱”不仅要求学会做事 (能在不同环境下胜任、愉快地工作) , 还要求学会生存 (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应变能力) 。

3.“四大支柱”对于知识的学习, 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认知, 学会学习方法, 才能在进入社会以后, 通过自学继续学到工作中所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

小结:正是由于“四大支柱”具有强调德育为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等三大特征, 所以能较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更显示出其革命意义。对语文教学, 它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三、“四大支柱”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 “学会认知”的导向作用。

教学生“学会认知”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语文教师应教学生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二) “学会做事”的导向作用。

学会做事, 即教会学生学会未来工作所需职业技能。语文教学中, 口语交谈训练和书面沟通训练应该齐头并进;大力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学生获取语文信息和组织文字语言的能力。

(三) “学会共同生活”的导向作用。

学会共同生活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用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实践的合作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 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 “学会发展”的导向作用。

“学会发展”就是要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力。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使学生在将来能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小结:“四大支柱”理念对语文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了21世纪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对我们进行语文课程创新, 建构新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符合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的语文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四、运用“四大支柱”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新模式

(一) 语文课程再认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 “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有学语文、学做人、学创造等功能, 能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

(二) 运用“四大支柱”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看出, 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取向应是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教师应该可以更经验性的去观察和反省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弱点, 运用“四大支柱”理念, 找出对学生最有利的教学方式, 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及语文学习策略, 建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语文教学模式。

1. 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多种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

(1) 当语文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时,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较浓厚, 语文学习也会较轻松和容易。

(2) 当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意义时,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会较强。

(3) 当语文教学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时, 学生同时能学到其他的新事物, 语文学习的内容会较丰富而有趣。

(4) 当语文教学能够尊重学习者个别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大的压力的时候, 学生学习语文就会比较有信心。

2.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应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进行规划。

(1) 为学生提供大量读写的机会。通过为学生创造读写环境, 重视阅读乐趣以及有意义的书写, 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进行多功能、多目的的读写教学。通过结合生活中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阅读与书写活动, 培养学生实用的技能。

(3) 重视思维与讨论。通过对话、沟通, 帮助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建构起学生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 重视方法与策略的学习。通过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阅读与书写活动, 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利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1) 营建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2) 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鼓励学生敢说“不”,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3) 重视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强调学习的“顿悟”“豁然开朗”。

(4) 经常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求异思考, 发散思维。

(5) 想象是创新的原动力, 应设置情境,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

用新的理念进行数学教学 篇3

在我们走人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教材,用好用活

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人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科学评价,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名学生演示。再让其他学生仿照比身高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尊重学生现状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篇4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乏味。永葆课堂教学创造性与有效性的精髓在于对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思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远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先后提出了“三精一清”(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堂堂清)教学理念,以及“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学要求。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学习、选择、判断,兼收并蓄,逐渐摸索出“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一、“四步范式教学”的含义

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教材为蓝本,开发供学生前置学习的《自学导引》学案,在班级建立稳定的且能够互帮互助的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培育起操作简便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作业课、复习课等灵活选择应用“学生自学——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应用反思”四步教学模式。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也赋予给学生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四步教学范式”流程路线图

三、课堂基本结构 上课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物理学的属性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通过某种方式引入课题。第一步:自学。(约15分钟)

1、细读教材,基础梳理。

(1)教师让学生四个明确: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明确梳理要求。(2)教材和教辅或学科“自学导引”资料的配合使用。

2、问题导引,温故知新。

(1)教师满堂问,学生集体答毫无价值。

(2)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紧扣教材设计核心思考问题。

(3)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体系的衔接,合理设置思维的梯度。(4)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呈现思考问题。(5)以问题导引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定时训练,知能跟进。

(1)训练题要重基础,重能力。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对课时内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定时训练不能拔高要求,设置难路虎。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2)布置适量的探究活动思考题或5—6个选择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定时独立完成,完不成的做好标记。

(3)教师巡视检查到位,初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第二步:研讨。(约8分钟)

1、同桌检查,互批互改。

(1)在建构弹性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同桌组合的学习能力,能互帮互学,相互影响,让优生带动弱生。

(2)讨论或批改基础梳理的填空题或定时训练的选择题或探究活动中的问题。(3)若涉及验证性实验,小组内共同完成。

(4)鼓励同桌大胆交流,即使批改错了也没关系。

(5)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中组长或大组长组织讨论解决。

2、组间交流,扫清障碍。

(1)中组长与小组长迅速交流答案,并在中组内交流,解决部分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2)中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认知矛盾提交大组长,大组展开交流讨论,再解决部分中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大组长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将问题提交老师。

(4)各组长要同步做好记载。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各组的学习评价。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

(1)通过组间交流,完成基础梳理和定时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书写,小组、中组和大组批改时用红色笔书写。

(2)各组长将正确答案标示在老师指定的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或发言辩论。(3)教师摸清各大组长在组织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新生成的问题。第三步:点拨。(约12分钟)

1、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1)通过组间交流、批改,正确的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及问题已经比较清晰。

(2)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发言表明对正误的再认识或看法,摸清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解疑难。(3)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精讲,解析疑难。(1)学生已懂的不讲。

(2)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即使讲学生也难懂的不讲。(3)发现极个别学生的问题,不集体讲,进行个别辅导。

(4)采取最优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抓大放小,精讲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学生产生顿悟。教师的讲授必须把对方法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讲得透,点得活。第四步:反思。(约10分钟)

1、当堂作业,现场批阅。

(1)适量、分层布置教材中的作业或教辅(学案)上的作业,因人作业。(2)学生独立完成,不组织组间流动交流,同桌间个别问题可轻声讨论。(3)对先完成的,教师可先当面批改,以激励学生快速完成作业。(4)教师深入学生中检查、答疑、解惑,同时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及时整理,强化记忆。

(1)教师用1分钟时间归纳总结本节的内容,规律,公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并在后面的巩固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2)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基础联结成网。

(3)学生整理笔记,及时记忆或消化理解。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篇5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 能引导学生走进学习的佳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因为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开创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2. 贴近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的产生基于好奇心、求知欲、求能欲,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 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好之必求之, 求之必得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我常常找一些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练习, 大胆创新, 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展现的机会, 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 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 展现学生的创造力, 展现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成一个开放、快活的体育课堂。

二、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改变教学形式,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以往的体育教学, 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后, 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身心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来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创造。例如:在做热身运动时我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 课前我给他一段时间准备, 因为学生之间相互了解, 能从自身出发安排内容, 学生课前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有利于学生进行下面的内容。或者在准备活动时, 我为学生提供器材, 让学生自己去活动, 学生就会开创自己的思维, 编排花样去活动, 在基本部分中, 我让学生设计教学内容,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学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 当他的教学设计被我采纳, 别提有多高兴, 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种形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为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

2. 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在一节游戏课中, 我不是先安排好游戏内容, 而是给学生提供器材, 让学生利用器材分组创编游戏,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然后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让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培养创新精神。再如:教学生跳绳一课中, 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自我实践能力, 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不是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学习, 而是让学生分组创编跳绳花样, 要求学生创编5种跳法, 学生在一起探究, 我到各组给予指导, 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创编的成果, 教师给予评价, 课堂上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以往教师只注重讲授, 不注重学生体会的模式。

3. 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在准备部分中, 往往安排队列、对形、各种跑的练习, 基本内容中有短跑、长跑、跳远、球类等一些竞技性强的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学习, 学生学起来比较单调、枯燥, 学生的情绪低落, 兴趣大大降低了,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为学生创设愉快、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灵活、多样、贴进学生的生活,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与性别特征。为此, 我在准备部分安排学生喜欢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找伙伴, 发展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基本部分中, 多安排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如:足球、篮球、羽毛球、打口袋、游戏等等, 教学时间不安排过死, 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现的空间。

4. 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激励学生创新

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激励, 专门对学生的创新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如我在每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 评定出“最佳创意奖”“进步最快奖”“课堂表现奖”等有新意的奖项, 专门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 这种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 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知道,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将在教学中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其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充分发挥创新激情, 促使创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顺利进行。

摘要:创新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需要教师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树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并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用新的理念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篇6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小学毕业生全部无选择地进入初中学习,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参差不齐,而且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异。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必然会导致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和學困生“吃不消”的不良后果。而传统的“着眼中间,兼顾两头”的教学法,既不可能为学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也很难使学困生有较大受益,难以扭转“中平优不尖,学困生扔一边”的不良局面。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力图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体系,由以往的以学科为中心、考试为中心转轨为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从而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有用之才。

面对初中学生学习现状与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差距,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转变。如何在同一课堂内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变“同步走”为“异步走”,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已成为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分类导进”(以下简称为“分层导进”)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模式十分有利于辅差培优,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若再用新课程理念作指导,加以优化改进,将会使课程目标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

二、“分层导进”教学的实施与操作

所谓“分层导进”教学,就是指在常规编班下,把一个班的学生根据其在某一学科中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等)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导进”教学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化,是顺应“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分层导进”,不仅仅指学生的分层,还涵盖着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测试分层、评价分层等诸多方面,它是广义上的分层,同时分层还具有动态性、关联性等特征。

1、学习层次

学习层次的划分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然后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兴趣、智力能力和平时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把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学习层次:A层次是按《课标》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对象,B层次是略高于基本要求的教学对象,C层次是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对象。学习层次的划分可用明分法或暗分法,暗分法往往不利于师生密切配合,明分法不仅让教师心中有数,而且使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以便其对教师提出的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要求给予积极的配合。但明分法一定要做好思想认识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并说明学习分层具有动态性,在一定时限内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变化而给予合理调整。学习层次划分时可把学生自愿和教师的考查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目标分层

(1)发展C层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数学特长,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努力争取成为C层学生。

(3)对待A层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对他们严格要求,热情关怀,使他们感到老师不但没有抛弃他们,而且在极力地把他们往上提拉。这样可以逐步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提高学习能力,逐步发展成B层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落实“合”的目标(即课标基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分”的目标(高于或略高于基本要求的目标)。努力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逐渐缩小差生面,扩大优生面。学习分层一般每学期调整一次,也可中途个别调整。

3、备课分层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的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的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分层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A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C层学生的潜能发展问题,充分解决好“吃不消”和“吃不饱”的问题。

4、教学分层

教学分层是“分层导进”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测试反馈、分层归纳小结知识系统六个环节的工作。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投入学习状态是“分层导进”教学成功的开始。针对知识重点和难点,层层设疑,低起点、密台阶,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尝试一定难度的分层学习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或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课堂教学不断深入的动力。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以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课堂分层练习,应以“双基练习”为基础,并设计一定量的提高性和综合性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基础性问题鼓励A层学生解答,B层学生补充更正,C层学生进行评价;综合性问题鼓励B层学生解答,C层学生补充完善。对表现出色、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课堂小结应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加以提升。

整个“分层导进”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要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要素,搞好调控,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分层导进”中的“导”应导在何处,这是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一般

应着重导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应导在情感的建立与交流上,创建师生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第二,要导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特别要导在问题情境的创设、知识的以旧引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探索及知识重点、难点的突破等關键处。第三,要导在对成功的激励、自我评价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上。

5、辅导分层

辅导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加强分层辅导,包括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应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及解题思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对B层学生的辅导重在对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A层学生辅导的重点要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鼓励其学好数学。除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应发动优生帮带辅导学困生,开展互帮互学、小组共同创优活动,从而使学生整体逐渐进步。

课外辅导是课内辅导的补充和延续,对学困生可结合面批作业来开设“小灶”,对学有特长的学生可利用兴趣小组活动给予“加餐”,以此来加强辅差培优工作。

6、练习分层和作业分层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安排要有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不同的训练目标,同时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A层学生安排作业的份量应较少,难度较低,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尽可能安排一个题目考查一个知识点,适当留一点简单的应用题;对C层学生则可减少一些重复性作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大的题型,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并提倡一题多解;对B层学生应该介于二者之间。鼓励A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作业,B层学生选做C层作业。另外也可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布置三道习题,让各层学生有选择地做,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得。

7、测试分层

分层测试分为随堂反馈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基础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分为80分,A层学生得80分记作100分。提高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满分20分,B、C两层学生必做,A层学生可选做。B层学生得100分记作100分。综合题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分为20分。C类学生必做,B类学生选做,C类学生得120分记做100分。

若A层学生期末测试超过80分,并且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者升为B层学生;B层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超过100分,且有了一定综合能力者可升为C层学生。升层后再按相应层次的考核测试标准进行考查,从而改变了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这样就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因常得高分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思想。

三、“分层导进”教学的效果

通过“分层导进”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表现为:

1、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切合自身实际,学习负担也有所减轻,学习过程比较轻松、灵活、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得以加强。

2、教师改变了以往的面向少数,忽略了多数,忽视全面发展的做法。教师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能重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提高,减小了两极分化,促进了整体发展,中考成绩显著提高。

3、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情感态度有了很大变化,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4、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优生面扩大,差生面缩小,尖子生更加冒尖。

2000年我所带的两个“分层导进”教学实验班在参加甘肃省初中毕业及高中升学统一考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两班数学统考成绩为:平均分86.52分,及格率为93.94%,优秀率为18%,良好率为42.42%。与长庆局二十多所学校统考的平均成绩相比较,平均分高出8.42分,及格率、优秀率、良好率分别高出11%、12%和22%,各项教学指标均居长庆局前列。

上一篇:春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下一篇:《夏天真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