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启示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团队精神启示(精选8篇)

团队精神启示 篇1

一、沟通

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到了最后,两败俱伤。

狮子快要断气的时候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老虎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

【团队故事启示】:相互沟通是维系同事、老板之间的一个关键要素。有什么话不要憋在肚子里,多同同事、员工交流,也让同事、员工多了解自己,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误会和矛盾。

二、信任

两只鸟在一起生活,雄鸟采集了满满一巢果仁让雌鸟保存,由于天气干燥,果仁脱水变小,一巢果仁看上去只剩下原来的一半。

雄鸟以为是雌鸟偷吃了,就把它啄死了,过了几天,下了几场雨后,空气湿润了,果仁又涨成满满的一巢。这时雄鸟十分后悔地说:“是我错怪了雌鸟!”

【团队故事启示】:老板、同事之间要相互信任,很多幸福团结的团队就毁于怀疑和猜忌。所以,对同事、员工要保持信任,不要让猜疑毁了团队。

三、慎重

两只乌鸦在树上对骂起来,它们越骂越凶,越吵越激动,最后一只乌鸦随手捡起一样东西向另一只乌鸦打去。

那东西击中另一只乌鸦后碎裂开来,这时丢东西的乌鸦才发现,自己打出去的东西原来是自己一只尚未孵化好的蛋。

【团队故事启示】:遇到事情要冷静对待,尤其是遇到问题和矛盾时,要保持理智,不可冲动,冲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整个团队。

四、换位

小羊请小狗吃饭,它准备了一桌鲜嫩的青草,结果小狗勉强吃了两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过了几天,小狗请小羊吃饭,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样小气,我一定要用最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它。于是小狗准备了一桌上好的排骨,结果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

【团队故事启示】:有时候,已之所欲,也勿施于人。凡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同事,遇到问题的时候多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这样,你会更好地理解同事、员工。

五、快乐

小猪开始学做蛋糕,但它做出的蛋糕总是不好吃。它问公鸡师傅,公鸡想想,问它做蛋糕的原料是什么。小猪说,为了怕浪费,它做蛋糕用的全是一些快要坏了的鸡蛋,公鸡对小猪说:“记住,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

【团队故事启示】:是的,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同样地,只有用快乐的心情才能构建起幸福的团队。所以,进门之前,请把在外面的烦恼通通抛掉,带一张笑脸进来。如果所有的团队都能这样做,那麽这个团队一定是最幸福的。

团队精神启示 篇2

1. 经营谋略。

讲求经营谋略,在经商活动中把握正确的经营术是商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明清晋商成就斐然,与其经营谋略应用得当有关。

善于审时度势,是经商成功的必要条件。明代蒲州商人王海峰,当蒲州人大多西到秦陇、东到淮浙、西南到四川经商时,他却深思熟虑看中了到人们不愿意去的长芦盐区去经商。当时长芦盐由于官僚显贵、势豪奸绅上下勾结,使这一盐区的运销不能正常进行,商人纷纷离去。但王海峰在了解该盐区运销史、盐政情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断然决定在长芦盐区经商,并向政府提出了整顿盐制、杜绝走私的建议。不久王海峰也成为这一盐区的著名富商,动辄万金毫不在意。又如蒙古牧区货币经济不发达,大盛魁便采取以物易物和赊销方式,以牧民的羊、马、牛、驼和畜产品、皮张等折价偿还。由于大盛魁商号货源组织有针对性,营销方式灵活机动,从而在蒙古草原的经商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例证说明,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消费者要求也不断变化,故商业活动必须灵活机动,才能达到购销两旺。

2. 经营作风。

山西商人认为诚信不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所以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认为经商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义为标准,经商活动属于“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以诚相待。销售商品,绝不缺斤短两,货真价实,童举无欺。如发现货质低劣,宁肯赔钱,也绝不抛售。他们深知,只有讲信用,重然诺,不欺不诈,人们才乐与他们交易。商业盈利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态度来取得,永保信誉,才能成功。一旦信誉丧失,商业必然招致失败。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中国人一贯提倡的节俭作风,晋商一直保持着俭约风尚。山西商人认为“勤俭为黄金本”。明人谢肇制在其著《五杂俎》中称:富商“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清朝康熙帝南巡时说:“夙闻东南巨商大贾,号称辐辏,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而土著者盖寡,良由晋风多俭,积累易饶,南人习俗奢靡,家无储蓄”。这些例子都是晋商善于俭约自律的明证。

二、组织管理

1. 经理负责制。

得人者兴,失人者衰;认真察看则得人,不认真察看则不得人。”这是山西票号经理李宏龄的经验之谈。晋商聘用商号经理,用人唯贤,唯才是举。在这方面,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形成了经理负责制。具体做法是:经理聘用之前,先由财东对此人进行严格的考察,若确认此人可以担当经理之重任,便以重礼招聘,委以全权,并始终格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道,一旦选中聘用,财东则将资本、人事全权委托经理负责,一切经营活动再不干预,日常盈亏平时也不过问,让其大胆放手经营,静候年终结算报告。正由于财东充分信任经理,故而经理经营业务也十分卖力。经理在任期内,如能尽力尽职,业务大有起色,财东则给予加股(人身股)、加薪奖励。如不能称职,则减股减薪,甚至辞退不用。

2. 人身顶股制。

晋商的成功很大程度得意于其制度建设。晋商在人事劳资上首创的人身顶股制,是一项协调劳资关系,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办法。凡山西商号中的掌柜、伙计,虽无资本顶银股,却可以凭自己的劳动力顶股分,而与财东的银股一起参与分红。总经理身股多少由财东确定,商号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号掌柜、伙计是否顶股,顶多少,由总经理确定。身股的多少按照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来确定。顶身股的激励机制使晋商在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约束制度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内部防范风险的各种运营制度,有效理顺内部的架构和流程,使得总号对分号的管理、各类业务的管理、财务的管理、资金的管理都落到了实处,有效防范了风险,极大地降低了内部败德行为。

三、心智素养

1. 义利相通观。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禁约人们行为的准则。明代山西蒲州商人王文显说:“夫商与土,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放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在义利相通观的影响下,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作为商人经营的哲学基础,成为商人精神价值观的核心。

2. 谋略竞争观。

义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价值观,也是经营管理哲学。但商品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深谋略,通权变,作为商场上的竞争之道,体现出明清山西商人文化观的又一个特色。

3. 修身正己。

明清山西商人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很重视修身正己,并结合自身经商的特点,提出了经商与人才的关系,主张用儒意通商,择人委任。凡被选中者须精明强干,精通本行业务,了解本行全部商业活动,具有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之外的胆识与谋略。故所选拔之人多为佼佼者,颇具重望。

总而言之,晋商的诚信文化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促使其走向辉煌的票号的诞生,也是得意于其传承的“义利信”的诚信文化。在晋商的发展史上,诚信文化为其一次次的发展和辉煌奠定了基础。晋商精神给现代商人的启示就是从商要讲商业道德,要讲诚信,靠坑蒙拐骗能赚一时的钱,但是绝对做不成大企业,而晋商之所以成功,就是搞讲诚信。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封闭和保守,最终导致了晋商的衰败。因此,如何营造积极进取,与本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研究课题,如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剔除与战略发展不相符的消极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另一个课题。

摘要: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作为其灵魂,这种内在的灵魂是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能动力量,而从事这一活动的人就是这一特殊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本文主要从晋商精神的角度分析晋商成功的因素,从中总结出一些对现代商人有所启示和借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

关键词: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心智素养

参考文献

[1]董继斌,景占魁.晋商与近代中国.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1]董继斌,景占魁.晋商与近代中国.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明清徽商“骆驼精神”的启示 篇3

关键词:徽商;“骆驼精神”;启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真正意义上的徽商应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明嘉靖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于鼎盛,号称十大商帮之首,有“无徽不成镇”之誉。嘉庆、道光年问日趋衰败,前后达600余年,称雄300年。其商业资本之巨、从商人数之众、活动地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开拓能力之强,海内无出其右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徽商历时数百年精心筑建的商业帝国,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影响深远,对徽文化的发育和成长届功至伟。具有独特地域色彩、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又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徽商人,培育出一大批商界巨子和时代精英。

徽商凭借什么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发展为雄视天下的大商帮?一言以蔽之,凭的是“徽骆驼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也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正如胡适先生曾把具有骆驼般意志和品质的徽帮商人形象地比作“徽骆驼”,徽商就像骆驼一样,甘于寂寞,不设荒凉,耐得饥渴,无惧风沙,能在茫茫沙漠中,坚毅沉稳,一步一个脚印地负重远行,昂首前进。人格化的骆驼,更是给人以一种不畏道路艰险、忍辱负重、长途跋涉、富有进取开拓精神的深刻印象。“徽骆驼”也由此成为徽州商人勤奋敬业、执著拼搏、坚韧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徽商的“骆驼”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但最重要的启示有三:

启示之一: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地处皖南山区的古徽州,由于大山阻隔,不受战乱骚扰,人口急剧膨胀,山多地少,难以谋生。对穷,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安于现状,好死不如赖活;一种是“穷则思变”,奋发进取。徽商采取的是第二种态度,他们大都怀有远大志向,充满着奋发进取的精神,立志改变贫穷的现状。多少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走出深山去闯荡四海的,将经商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谚,恐怕就是这种经商原因和习惯的真实写照。

徽州谱碟向我们显示,不少人最初走上经商的道路,是与妻子的支持分不开的。她们往往慷慨拿出自己心爱的嫁妆,变卖后交给丈夫经商,自己在家省吃俭用,含辛茹苦,表现出可贵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如休宁人汪应亨欲外出经商,苦无资金,其妻金氏便将自己一直珍藏着的丰厚嫁妆全部拿出变卖,支持丈夫经商,自己在家中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还有些贫寒人家根本无嫁妆可卖,他们的经商资本只有靠借贷或依托亲戚朋友援助。如婺源李士藻家贫如洗,20岁来芜湖打工,历尽辛劳,人剑中年,仍未脱贫,乃决定贷本经商,后来终于家道隆起。也有一些人采取另一种形式筹措资本,这就是合伙出资,共同经商。如嘉靖年间休宁商人程锁在创业之初,资金不足,于是就联合本族志同道合者10人,每人出钱300缗为本,共同前往吴兴新市经商。程锁与同伙盟誓,一定要艰苦创业。三九严寒,他们决不喝酒;盛夏烈日,他们连草帽也舍不得买,只是躲在车子后面以挡炙热。就是凭着这样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家齐心合力,同舟共济,后来终于10人都发迹致富。

当然,也有人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省吃俭用,铢积寸累,攒成一笔资金后才开始自己的经商史的。歙人鲍志道是一个著名的大盐商,但其少年时却家贫如洗,11岁即被迫离家去鄱阳跟入学会计,20岁时又到扬州给一家盐商当伙计,由于他精明能干,使该盐商家业大起,鲍志道由此所得的报酬也多了起来。又由于长期助人经商,耳儒目染,潜移默化,自己也积累了不少从商经验。后来他就利用自己积攒起来的酬金独自经商,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扬州巨商。

徽人经商,不怕吃苦,不择行业,只要获利,百业皆可。盐、木、茶、典虽为徽商的四大支柱产业,但徽商并不拘泥于此,只要能获利,徽人无业不就。粮食、布匹、药材、瓷器以及各种手工业,徽商都做得有声有色。徽商是“其货无所不居”。

上述事例说明,徽商创业伊始,走了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但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终于迈出了经商的第一步。

启示之二: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古徽州人民,不仅是山林的骄子,具有山里人的执著和坚韧,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拼搏,为了家乡的富有而攀岭越谷,走出大山,不畏艰难,而且他们勤劳朴实,创造了徽商数百年之辉煌。

古徽州人为谋生而去经商,他们大多都是从当学徒开始的,但决不仅仅是为当学徒或伙计,他们获得了经验,便自立门户,开始自己创业,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新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徽州商人走出穷乡僻壤之后,展现在面前的并非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条布满荆棘、艰难曲折的道路。俗话说,商场如海,深浅莫测。封建社会商业不被政府重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他们面对的是封建官府的盘剥、贪官污吏的勒索、地痞流氓的敲诈、商品市场的竞争等等,多少商舟在商海中触礁、翻船、沉没,然而徽商却驾驶商船,战胜险风恶浪,胜利到达彼岸。

徽州商人中很多是从小就出门学生意,其间也是历尽劳苦艰辛的。徽商鲍绍翔“十四赴杭习贾,贾肆初人者惟供洒扫。居半年,虑无所益,私语同辈日:‘我曹居此,谁无门阂之望,今师不我教,奈何。请相约,如有所闻,必互告勿秘,则一日不啻两日矣。师闻而嘉之,遂尽教”。这种刻苦勤奋的进取精神确实是很感人的。

为了创业,徽商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居无定处。尤其“新婚之别,习为故常”。《初到拍案惊奇》卷二就载,屯溪潘甲与滴珠成亲才两月,就出门做生意了。而且商人经商,常常是数年一归,甚而“出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识其父”。《新安女交征》曾记载:“吾乡其有夫娶妇甫三月即远贾,妇刺绣为生,每岁积余羡易一珠以记岁月,日此‘泪珠也。夫还,妇殁已三载,启视其筐,积珠已二十余颗。”可知这个商人外出经商20多年未归。类似这种现象在徽商中很普遍。有不少人后来客死他多,竞不能归葬。没有这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哪有后来徽商的辉煌。不可否认的是,徽商的辉煌,徽州商妇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商场上也没有常赢贾人。由于各种原因,亏本折阔之事,在所难免。不少人经此打击,一蹶不振,从此在商场上销声匿迹。而徽商却不同,他们有着一种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精神,虽遇种种打击,仍能在艰难中奋起。所以人们说:“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

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

徽商不仅在失利时表现出一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就是在富有以后,也没有小富即安,仍然进取不止,至老不衰。他们正是始终保持着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才发展成富甲一方的大商帮。

启示之三:薄利生财、克勤克俭

以儒学为本的徽商始终把“薄利生财、甘为廉贾”原则作为经营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强调不贪心、不盘剥,不做“一锤子买卖”,商家与顾客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明代有一徽商名程锁在江苏漂水经商,低息借贷便民,从不居中敲剥。嘉靖二十二年谷贱伤民,他平价囤积,次年灾荒,谷价踊贵,他售谷仍“价如往年平”,深得百姓信佩。无独有偶,休宁商人刘淮“客于嘉湖。岁饥,有粉揞米,或言可乘时获利,淮不可,日:孰若使斯土之民得苏之为利大也。乃减价以贸,又为粥以食饥者。”刘淮此举赢得了一方百姓的赞誉和信任,生意自然也日渐兴隆。

“廉贾”之心源于仁。行商坐贾在任何时候都胸怀善心和良知。清末徽商的顶级人物胡雪岩曾经对什么是商人的“良心”作过高度概括,他说:“对朝廷守法,对主顾公平,就是讲良心”。“廉贾”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正确看待钱财,强调人对财富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觉悟,既不视金钱为“万恶之源”,又不被金钱所累,强调钱财要“取之有道”,“仁中取利,义中求财”。“廉贾”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眼光,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不贪婪,不图短时暴富,而是求基业常青,注重打造商业信誉,塑就百年老字号。

古人有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勤不得,不俭不丰”,已成为世人倍奉的箴言。勤俭,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也是徽商精神之一。尽管徽州盐商的奢侈骇人听闻,但我们应该看到,奢侈无度只是少数极其富有的大盐商,他们既不能代表盐商全体,更不代表整个徽商。就绝大多数徽商而言,他们是能够做到勤俭的。

勤是勤劳。徽商之勤,天下闻名。他们长年累月,跋山涉水,奔波不息。徽商的勤劳,不仅表现在创业初期,就是在事业有成,“家业隆起”以后,仍能坚持勤劳不息,可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在勤劳中度过的。俭是节俭,一个人在穷困时,做到俭并不难,难的是虽富犹朴。可以说,大多数徽商是做到了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在扬州业盐的大盐商,面对其他人“踵事芬华、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毫不为动,不仅自己自奉俭约,而且教育下人也要持俭。所以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扬州“侈糜之风至是大变”。

结论

奥运精神的启示作文 篇4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由俄国作家斯特洛夫斯基写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民士兵,在一次战争中身负重伤。后来,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是他却不屈不挠,顽强的与病魔做斗争,为重返建设国家的岗位,他在病床上刻苦自学,阅读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最终出了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继续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

保尔百折不挠、努力拼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在全身瘫痪后却写出了这么深入人心的名作,是多么的令人震撼!此时,我突然意识到,奥运精神不正是如此吗?

在历届奥运会中,成千上万民运动员都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努力地拼搏着,最终到达了自己想要得成绩。即使是失败也没有什么好气馁的。是因为,再比赛的那一刻他们顽强的拼搏了。从另一个方面说,拼搏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何尝不是一种胜利呀!

北京奥运会已经开始有一段时间了,运动员们正在拼搏着。

这段时间以来,中国队的运动员们已经为中国拿下了不少的好成绩。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拼搏场,那么,不仅是各国的运动员,在全中国的人民都在拼搏!为奥运会而拼搏,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拼搏。我们在拼搏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运动员以自己的实力向中国诉说着:“我是中国的骄傲”。我也要告诉所有的育才学子:“今天我以育才为荣,明天育才以我为荣” !

奥运精神的启示话题作文 篇5

郭晶晶和吴敏霞是跳水老将,在她们夺得金牌的时候,我“哇”地一声叫了起来。当时我太激动了,因为她们又为中国夺得一枚金 牌。 她们比赛时,我多么紧张啊。不过,她们把每个动作都做得很标准、很完美。我想,在这背后,她们肯定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努力 ,才能 换来这枚沉甸甸的金牌。我想,我也要努力,从现在做起,将来肯定能和她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还有一个镜头让我难忘,就是乒乓球女子单打的决赛--张怡宁对王楠。虽然王楠输了,但是她始终面带微笑,我很佩服她。张怡 宁也 很棒,因为她以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这枚金牌,我想,不管谁赢谁输,她们只要能参加就已经很棒了。

我们应该学习她们这种精神,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篇6

2011年04月02日 16:20清华网站【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生陆续回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为他投身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围绕2006年纪念梁思成105周年诞辰及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国内陆续开展的几项活动,研讨并思考建筑界该如何从梁思成精神中获得对现代建筑创作有益的启示。

一、2006年,值得回味的三次建筑学术活动

自2005年11月《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赴四川李庄考察,全力组织《图说李庄》一书的编撰出版,到2006年3月、4月先后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共同策划开展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4月20日举行“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等,均在国内建筑界内外引起反响,从一定层面上构成了中国建筑学研究与普及的思想“地图”。因为这些“寻根”的建筑之旅,留下最多的不仅是建筑文化的印迹,还包括对现代建筑设计创作观的启迪与思考。

1.《图说李庄》一书讲述了什么“一首记载营造学社六载寒窗书写华夏建筑文化的宏伟诗篇,一幅描绘长江古镇千年荟萃中国学界精英的绵长画卷”是《图说李庄》一书封面上的导语。作为该书的策划与主编,要求我们力求该书要特别把握住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所作的突出贡献。因为2006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所以记载并传播李庄文化与李庄精神十分重要和迫切。从此种意义上讲,《图说李庄》是一本普及“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建筑文化读物。

2.“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寻到了什么“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留给后人的不该仅仅是记忆,更要唤起一种精神及联想:这里有对逐渐消失的人和事的追念,更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令人折服及感动之处的理解;这里有对传统建筑文化与工艺留存的迫切认知,也有令人扼腕痛心的现代“建设性破坏”的高速发展的商业之声;这里有无比丰富而细腻的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及固有的东方文化意义及美学价值,但不少现实无情地回答我们的总还是一声高过一声的无奈叹息!恰恰正是这种现实影响力,要求我们该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总括“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的建筑精神。

3.“纪念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昭示了什么

2006年4月20日正值梁思成先生105岁生日,来自建筑界、文博界专家们纪念这位世纪的建筑伟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发言道出来会议的主旨: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纪念梁思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我们究竟该怎样从对梁思成的记忆中、吸取到对今天有益的思想;我们究竟该怎样采取措施和行动才能不辜负先哲对我们的期望。为此,要从古建保护与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不足出发,提倡应该继承和发扬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与文保精神,其核心就是要学习梁思成注重科学研究、对待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一丝不苟、学贯中西、具有远见卓识的精神。

二、我们该如何认知并理解梁思成的建筑精神

两院院士吴良镛指出,只有向学术巨人学习,才能迎接中国建筑科学艺术的伟大复兴。他认为,梁思成的一生有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的家学渊源以及坚实的国内外基础教育背景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他博大的胸怀及不倦的敬业精神时,很有必要从他身上发掘到更深层的蕴藏。那么我们该如何汲取一代宗师的精神力量呢?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估价并总括梁思成给中国建筑界所留下的建筑思想。这里试从六个方面作出归纳:

第一,要学习梁思成在国家危难情况下的勇于担当与默默坚守的精神。这里细分析至少包括如下含义:⑴中国建筑文化应该不应该面对伟大?⑵中国建筑文化可能不可能创造伟大?⑶如何去理解并把握伟大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标准和尺度?所有这些都需要去伪存真,正本清源。这种担当与坚守本质上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传承,它是要有远见与胆识的。早在1955年,梁思成便陷入批判“复古主义”到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暴风雨的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然而,面对沉重的代价与压力,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执着及坚守精神仍令后辈折服。

第二,要学习梁思成高尚的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李庄,梁思成最担忧的是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他曾应邀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编制中国华北及沿海各省文物建筑目录,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清地点,他同时建议美军在反攻日本时,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一位中国学者成为保护日本侵略国传统建筑的恩人,这太不容易!因为就在抗战期间,林徽因的弟弟是在对日空战中牺牲的,梁思成在痛恨日本列强的同时,仍认为保护京都与奈良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梁思成先生崇高的国际主义建筑精神早在60年前绽放的光芒,所以日本人民称梁思成是保护日本文物建筑的恩师。

第三,要学习梁思成“学贯中西”的建筑“国学”的大文化精神。回忆并学习传统是必须的,重在要视传统文化为魂,但也切不可总停留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层面,必须寻求在继承中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认为,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聪明的应用”,即可创造出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所以,今日的“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呼唤中国建筑师瞩目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目的在于不仅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文化性,更便于找寻到属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之径。

第四,要学习梁思成主动开创中国建筑文化新局面的精神。在“国学”倍受关注的今天,我们尤其应树立起建筑上的“国学”榜样——梁思成先生的形象。因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将西方建筑科学方法引入中国建筑营造学社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的建筑成就。195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又提出了建筑的“可译性”与“翻译论”等观点,将中国建筑构图元素与西方文艺复兴时的建筑词汇作了对比性研究。

第五,要学习梁思成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意识与精神。“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让我们顿悟: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是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和竞争力的。建筑师不可作文化遗产的“破坏者”,而要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及创作力做文化遗产的护花使者。如果说,文化品牌是最具生命力的企业资产,那么追求民族文化的企业成长将是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唤醒。因此,“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的完整意义恰恰体现在广泛的文化上,它是在新形势下对建筑文化的抢救、整理与发展;它是对建筑历史的高水准的语言与文化的记录及保护;它不仅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法律认知,更是在全球文化大背景下文化与创意精致化的成功实践。所以,其意义不论对建筑界、还是文保界都十分重大和实在。

第六,要学习梁思成治学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求实精神。在那样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在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先驱者的建筑学、文物保护工作者,尚且能开展那么多历史遗迹的调查、古代建筑的勘察测绘、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工作,留下这么多宝贵的遗产,这本身就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的现时代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科学研究的精神。

第七,要学习梁思成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建筑创作理论的务实精神。早在45年前的1961年7期《建筑学报》上,梁思成发表“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论文章,从现在的观点看,那是在非常时期的又一非凡的理论建树。由于文章对1959年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上讨论过的建筑设计中的理论问题一一涉及,并从实际出发解读了“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所以今天读来仍感到很贴切。如其中对“传统与革新”的论述,很符合今日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基本思想。它对今天的启示在于,不仅要作历史与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的建筑精神中寻求答案,反对简单的形式主义的“西洋化”或“中国化”。

三、梁思成建筑精神留下的现代启示

追寻往事并非仅仅为了怀旧,因为历史与记忆中给予现代诸多启迪与借鉴;追忆学术前辈更非为了留存经典,重在要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找寻到先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巨匠的建筑精神,未来我们还应再做什么呢?建议应具体采取如下行动:

第一,“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作为国家“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已得到了准确定位,并且“四川行”获得学术交流上的成功,所以建筑界与文保界的合作是可能的,是有文化认同的,是会不断产生出好成果的。因此宜在“四川行”后认真总结其成果,适时地再举行“山西行”、“陕西行”、“云南行”、“京津冀行”等,使建筑界及文保界的专家们能尽快且较为系统地沿梁思成当年走过做古建测绘之路全面考察一遍,从而完成新意义下的《梁思成古建之路考察报告》(××卷)系列。我以为该系列书籍将在新形势下成为国内建筑界及管理界有用的参考书目。

第二,建筑测绘是建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它与摄影与素描不同。对于建筑遗产保护而言,不论是日常维修、损坏后的修复、乃至特殊情况下的易地重建都离不开一套完备的测绘图。但必须指出,如今还在教授建筑测绘的高校已不多了,学生们专门去做古建筑测绘实践的则更少,这是“国学”在建筑上的一个丧失。为此建议:全国各高校建筑院系要恢复古建筑测绘课程,《建筑创作》杂志社愿组织承办“全国建筑院校学生古建筑测绘大赛”,用最大的努力传承中国建筑“国学”的经典与精华。

第三,要花大力气倡导并提升中国建筑文化的公众普及力度。建筑作为一种极重要的文化载体要想产生社会效应及影响力就要加大对宣传及传播的投入力度。为此建议:各类传媒要为建筑、尤其是中国建筑及其建筑师开辟栏目,不仅要讲述建筑与建筑师的故事,更要开辟欣赏点评栏目,帮助公众走上品读建筑、认知建筑之路,使中国尽快从文化层面上步入建筑文化大国,而非“工地”大国的境地。

包豪斯精神对现代艺术教育的启示 篇7

包豪斯在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中仅存在14年, 却在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对全世界的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包豪斯的历史, 你会发现这里是20世纪现代艺术、设计精英的汇集之地, 并且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和随之而来的欧洲、美国掀起的新艺术运动以及声势浩大的德意志制造联盟都在包豪斯留下了雪泥鸿爪。现代艺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有不少曾到包豪斯学校任教或讲学, 比如伊顿、克利、康定斯基、莫霍利、艾尔伯斯等, 他们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包豪斯的教学, 并将得到的成果反馈到社会上, 而且有大量的文献著作为证。这些文献包括格罗皮乌斯对国际建筑状况进行的研究、克利的《教学草图集》以及莫霍利的《绘画、摄影与电影》。这些在现代艺术史中首屈一指的天才艺术家们, 在那个年代把自身的创作思想转化为教学方法凝结在包豪斯这片方寸之地, 加上期间包豪斯内部的不同派系之间不间断地存在着矛盾甚至冲突, 使得这个学院更加显得有价值。即便是包豪斯的艺术教育距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学术界针对包豪斯的教育思想有着不停歇的争论, 但是笔者认为尽管在不同的时代,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于包豪斯对现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翻阅历来的研究著作, 大多数人持续关注的重点是它所确立的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的确, 目前世界上各个设计教育单位, 乃至艺术教育院校通行的“基础课”, 就是包豪斯首创的, 这些在艺术教育史上, 特别是设计教育史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认为这些经验和方法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包豪斯那种永生的精神和思想。身为包豪斯教师的密斯曾说:“包豪斯不是一所具有明确大纲的学院, 它是一种思想, 而格罗皮乌斯以非凡的精确性, 系统地阐述了这种思想……我认为, 这种思想正是包豪斯对世界上所有进步学校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这种影响, 组织机构办不到, 宣传机构办不到, 只有思想, 才能传播的如此广泛……”

(一) 敢于直面历史问题的态度

包豪斯思想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 它积极地对待了艺术与技术之间长期存在的问题, 并为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在艺术史上, 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历来都存在一条看不到的鸿沟, 就如同中国艺术史中“行家”与“戾家”严格的门户之别。格罗皮乌斯说:“那些学院真正培养出来的竟是‘艺术上的无能者’……, 学院用天才报偿的虚幻希望使他们陶醉, 却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训练使他们具有艺术上独立工作的能力, 以便在生存斗争中能站住脚。这种状况使得他们的能力只具有一种关在画室里训练出来的、不熟悉的水准, 他们对现实的技术进步和供求情况简直一无所知……”对实用主义的推崇是格罗皮乌斯所处的那个工业化的时代的特点, 面对社会存在的问题, 他以战士般的勇气把时代存在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难怪美国评论家汤姆·沃尔夫对包豪斯及其创办人格罗皮乌斯评论说:“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建包豪斯于德国首都魏玛。它其实不止是个学校, 也是一个公社, 一项精神运动, 各种艺术形式的改革运动, 一个可与 (古希腊) 艾比克拉斯学园相比的哲学核心, 而其中的艾比克拉斯则是格罗皮乌斯。他, 三十六岁, 瘦高个儿, 仪表修整, 厚厚的黑头发直向后梳着, 具有女人抗拒不了的漂亮劲。他具有古典德国的高尚和文雅。大战时是骑兵上尉, 英勇、平静、坚定。这些就确定了他要成为这大动乱漩涡的中心。”

(二) 以多维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体现在包豪斯对待传统的态度与教育学生的方法上。有人认为包豪斯完全是对传统的反叛和挑战, 其实不然。格罗皮乌斯说:“我认识到‘新建筑’的任务是怎样也决不会与正确理解的‘传统’相矛盾的。‘尊重传统’并不意味着自得地容许那些出于偶然兴头或出于个人癖好的产物;也不意味着承认过去的美观形式要占主导地位。而是意味着, 并且一直都这样意味着, 在致力于探求所有材料及每种技术的潜在可能性的过程中, 借助传统来赋予新面貌, 从而把精华保持下来。”所以, 包豪斯坚决抗拒传统中的糟粕, 提倡现代社会中新的好的东西。

在教学上这种思维体现在包豪斯那些优秀的教师身上。莫霍利是一位杰出的教师, 他总是头脑清醒, 充满理性。他说:“……设计者……必须懂得, 设计是不可分的, 一个碟子、一把椅子、一个桌子、一台机器、图画和雕塑, 它们的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是不能割裂的, 设计不应再被视作特定领域的专门职能,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设计要求广博的智慧和创造力, 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待作品, 而要从它与个人和公共需要之间联系的角度来看。”所以, 包豪斯培养的是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他们既深刻了解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 又能充分地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物质与精神高度融合的时代。这种既有良好学校教育, 又对社会潮流有着敏锐观察力的学生, 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 关注生活、推崇创造力的教学激情和魄力

包豪斯自建立之始就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的双重道义责任:应该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是怎样的时代, 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用学到的知识, 直接表现自己时代的这种思想意识。这种道义和责任, 造就了一个能够站在时代浪尖上的包豪斯。艺术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实用艺术。格罗皮乌斯一再强调:“包豪斯的目的不是要传播什么风格、体系、教条、公式或时尚, 而是要对设计工作施加一种复苏的感染力。我们的教育不是依靠任何事先想出来的造型意匠, 而是靠探求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形式背后那种活跃的生活火花。”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艺术教育仍旧关注的话题。约瑟夫·艾尔伯斯是包豪斯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师并留校任教, 他主要负责讲解对材料的应用。在艾尔伯斯的课上, 他总是给学生们自由的空间, 鼓励学生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发挥创造力。所以, 五花八门的材料总是会出现在它的课堂上, 诸如木材、玻璃、电线、塑料、波纹纸板, 不一而论。而对于每一种材料, 艾尔伯斯都强调要努力探讨其各种可能的奇妙用途。创造力是时代进步的源泉, 是让世界充满活力的兴奋剂。因此, 在教学中关注创造思维的启发, 仍是当今教育的焦点。

(四) 直面困难, 绝境中需找出路的精神

包豪斯自建立之初就一直被各种困难所萦绕。这些阻力来自魏玛政府的干预, 来自经济状况的困扰, 来自艺术界和学术界的争论。包豪斯短暂的生命正好与魏玛共和国的历史是完全重合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 包豪斯与共和国的历史休戚相关, 所以这个短暂的临时政府也造就了一个穷困的学校, 最后甚至学校都被迫迁至德绍。面对寒冬, 格罗皮乌斯带领学生们直接雇卡车从矿区收煤, 学生们可以帮着卸车来挣饭票。老师们带领学生们在工厂制图, 挣取生活费。在学术上, 格罗皮乌斯面对着一些老美院的教员要求重新恢复美术学院的煽动和外界对于其教学思想的抨击。除此之外, 学校内部的矛盾也是此起彼伏, 新老教师在教学上的争论、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过。面对诸多的阻力, 包豪斯能够成立并走过14年的历程, 确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不是靠运气, 而依赖于对教育绝对热忱和绝对纯净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成就了永载史册的包豪斯, 也将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推向空前的高潮, 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

百色起义精神的现实启示 篇8

關键词:百色起义精神;新百色;现实启示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和领导了威震南疆、彪炳史册的百色起义。百色起义的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百折不挠、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百色起义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对于构建“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新百色,百色起义精神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牢记宗旨,一心为民;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严于律己,修身立德”。

一、牢记宗旨,一心为民

1929年3月,在蒋桂战争爆发,国民党左派人物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他们希望与共产党合作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委派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到广西开展统战工作和兵运工作,发展工农运动。邓小平等在工作中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推动了百色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为百色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耐心做团结、教育和转化工作

说服俞作柏、李明瑞释放了被关押的一批共产党员;说服俞作柏、李明瑞实行官兵平等、开放工农等民主政策;对李明瑞身上积极的因素给予充分挖掘和肯定,政治上充分信任,打消了李明瑞的思想顾虑,坚定了李明瑞加入革命阵营的决心,并毅然率部参加了百色起义。

(二)按照实际情况分配土地

从右江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土地分配方式采取三种办法:“分耕”,分田到户,各户自耕,“以人口为标准,以生产之多寡分配”,大部分地区采取这一方式;“共耕”,只是在群众基础比较好的个别乡村进行试点,没有全面铺开;“没收豪绅地主反革命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这三种分配方式由群众在乡苏维埃大会中自己选择。

(三)采取系列策略并付诸实践

坚持党为各族工农群众谋利益的宗旨;坚持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认真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红七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红七军规定“不许叫瑶胞为布龙(山佬之意),不许叫汉族为布滚(外来者)”,对一切含有歧视、不尊重意味的称呼,一律宣布废除。

(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邓小平同志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挂心上,在田东平马集中整训,从自己津贴拿出200个铜板为老大娘修理房子。对侵犯群众利益、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件,如一些干部利用职权将好田占为己有,将差田分给贫雇农的问题,给予严肃处理。

百色起义的胜利奏响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廉洁奉公精神的赞歌。百色起义革命前辈这种精神,造就了众多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奋斗,才有新中国,才有今天的改革开放。今天,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党要巩固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是自称的,而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认可、是不是拥护、是不是信任。

我们要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真正作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带头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实现、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右江革命斗争史、百色起义的光荣传统昭示我们:只有“牢记宗旨,一心为民”,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在“众志成城”的环境下建设得更好,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青春。

1.心里始终装着群众。要铭记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神圣天职,要有一种民事未妥,食不甘味、寝不安眠的高度责任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虽然每个人工作岗位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面对的课题不同,但只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就能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弘扬英雄精神,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掀起创新创业的新高潮。

2.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一心为民、情系群众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做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做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

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四地一带一枢纽”发展战略,继承百色起义先烈遗志,把英雄精神转化为发展动力,把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要坚定地去做,千方百计地去完成。

二、解放思想,科学发展

1929年7月,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受党中央委派到广西工作。在广西工作期间,特别是在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实践中,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根据地军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灵活的革命策略思想,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党的指示和广西斗争实际结合起来,与驻桂的国民党左派重建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广西革命形势发展。

(一)突破“城市中心论”框框

在广西政局急剧变化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同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结合广西的实际,于1929年10月中旬,不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果断地把中共在南宁掌握的正规部队开赴敌人统治比较薄弱而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左右江地区,实现了广西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创新了革命道路的方式。

(二)创造武装起义和平转交形式

当时共产党采取的是“关门主义”,不与国民党合作。而邓小平从广西实际出发,排除共产国际和党内“左”倾错误干扰,同李明瑞合作,借机掌握了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诚邀李明瑞加入共产党。注重团结一切力量,与士兵同吃同住。在做好发动群众、改造旧军队、发展党组织、捣毁旧政权等工作后,从容不迫地发动起义,创造了武装起义和平转交的新形式,最终取得了百色起义的胜利。

(三)创新土地革命运动

1930年,邓小平第二次回到右江之后,政治上,正确实施党的民族政策,使右江各族人民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平等,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形成作了非常有益的实践探索。经济上,制定切合右江地区实际的民族政策、土地政策,明确作出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贸易的规定,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让贫苦农民有田耕、有地种、有饭吃”,发展了右江地区经济。文教上,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设有文化委员会或文化委员;实行平民教育,开展识字运动;创办中小学,各乡村设立夜校和妇女夜读班;设立群众书报社,组织各种文艺宣传队。作风上,深入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严肃处理侵犯群众利益、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件。

(四)果断执行中央指示北上会师。

1930年9月,党中央派代表邓拔奇(邓岗)到广西传达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示,指令红七军(包括红八军余部)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去攻打柳州、桂林、廣州等大城市,以实现“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计划。邓小平听后从红七军本身力量考虑,认为要打下这些大城市没有把握,果断改变中央指令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大城市的错误计划,率领红七军北上江西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保存了红七军的有生力量。

百色起义的胜利就是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精神的胜利,从百色起义这片红土地上尝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半个世纪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奏。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正是坚持了党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又不照搬照套别国模式,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右江革命时期尝试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到今天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贯穿始终的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精神。

百色起义留给我们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精神。我们要在百色起义精神指引下,抓住影响百色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利用百色融入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全国全区“两会”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广西、百色的讲话精神,促进百色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打造“四地一带一枢纽”,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别人的胆略和精神,学习别人的气魄和境界,采取边看边干、边学边议的办法,拿出改革创新和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完善保证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右江革命斗争史、百色起义的光荣传统向我们揭示: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新的境界,这是促使一个“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新百色崛起在祖国南疆边陲的助推器,也是保证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法宝。

1.抓住主线,科学发展。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坚定意志、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以百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为百色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贡献。

2.按照要求,创建制度。要按照自治区和百色市领导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先创新,推进百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百色科学发展,促进百色和谐发展。

3.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解放思想,团结务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百色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理清发展的思路,明确发展的举措;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关系;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为推动百色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5.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抢抓机遇,突出一个“抢”字,不抢就会错过时机,工作就要被动,就会落后。抢抓机遇,必须增强紧迫感,要有超前意识,及早动手、及早准备。抢抓机遇,还要抓到点子上,要抓住重大项目、关键环节,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抢抓机遇,困难和压力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百折不挠、奉献拼搏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畏艰辛,不怕麻烦,不怕挫折,把推进百色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严于律己,修身立德

1929年7月,党中央派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广西工作。邓小平同志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信心,以非凡的无产阶级革命胆略,突破当时在党内占主导地位的“城市中心论”框框,10月中旬,在广西政局急剧变化的关键时刻,果断地率领我党在南宁掌握的武装部队,挺进左右江地区;12月11日,在百色成功地举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百色起义,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建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

在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面对白色恐怖和敌人疯狂围剿,根据地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不惜献出生命。1932年9月坚守在甘孟山上的红军战士,英勇抗击10倍于我的敌人后,只剩下16人,但他们宁死不屈,子弹和石头打光了,便与敌人肉搏,最后抱着敌人跳下悬崖。右江地区革命先驱韦拔群在1930年红军北上时,把最好的部队和武器拨给北上的主力部队,自己只带21师的番号和70多名体弱战士回到右江。在反对敌人“围剿”斗争中,他母亲、弟弟、儿子及其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坚持共产党和红军全心全意为各族工农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根据地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密切联系各族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群众战胜敌人和困难,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对违反群众纪律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对不纯分子坚决清除出革命队伍;对革命中的贪污腐化分子给予坚决而严厉的制裁,充分体现革命队伍的崇高宗旨和铁的纪律,保持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当时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在祖国边陲较偏僻的农村,聚居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民族,境内多是大石山区和丘陵山区,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且起义前连年遭受兵灾匪祸和豪绅地主的残酷压榨,经济极其落后,群众生活困苦,虽然起义后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努力恢复和开展生产,但由于当时敌人长年累月的“围剿”和经济封锁,右江根据地仍处在贫困状态,粮食、日用品、药品极为缺乏,军民生活极为艰苦。但是,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困难,团结一致,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岁月里,他们长期钻山林,睡岩洞,以辣椒当盐,野草充饥,围火过冬,经受严峻考验。这种百折不挠、奉献拼搏的革命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解放以来,百色老区人民继承和发扬百色起义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胜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百色各族人民弘扬百色起义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把脱贫致富、扶贫攻坚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使百色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尤其是开创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打造了闻名全国的“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品牌。

今天,我们必须弘扬百色起义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到“严于律己,修身立德”。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四地一带一枢纽”工程、“千亿铝产业工程”建设,构建“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新百色。

1.无私奉献。百色起义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国家的振兴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不畏艰险,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浴血奋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有名有姓的多达3916名,还有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他们精神永生,浩气长存。我们要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精神,淡泊明志,甘于清贫,勇于奉献,把百色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美好。

2.开拓创新。百色起义的成功揭示,不管是革命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即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我们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3.廉洁自律。百色起义的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学习前辈廉洁自律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坦荡做人,磊落为官,在心底筑起一个清朗的精神高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4.艰苦奋斗。百色起义先辈留下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虽然今天不再像右江革命时期那样艰苦了,但光荣的右江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今天,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勤俭办事的思想,反对享乐主义;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作風,反对萎靡之气;强化主体意识,发扬创造精神,反对畏难情绪。

5.为民服务。右江革命中,邓小平同志严明军纪,用纪律约束军队,告诫战士以群众利益为重,为群众利益着想,帮助群众,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群众利益落到实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转化为努力工作、加倍工作的动力,以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信赖。

参考文献:

[1]中国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下)[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2]张少康.光照千秋——纪念百色起义70周年[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中共百色地区委员会,百色地区行政公署。百色起义精神光照千秋——纪念百色起义70周年[DB/OL].新华网广西频道,2004-07-28.

[4]郭声琨.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右江日报,2009-12-16.

[5]刘正东.发扬百色起义精神促进百色思想大解放[N].右江日报,2008-4-4.

[6]许丹婷.百色起义精神是解放思想的无穷动力[N].广西日报,2008-4-13.

[7]刘序畅,等.百色实施“四地一带一枢纽”战略纪实[N].广西日报,2008-12-12.

[8]唐国辉.百色起义精神的启示[N].右江日报,2009-7-14.

[9]杨静萍.试论百色起义精神的内涵[N].右江日报,2009-9-22.

上一篇:初中证明题解题技巧下一篇:创五好支部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