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精选8篇)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篇1

“传承传统精髓 弘扬红色精神”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

根据党和政府提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和《青州经济开发区—开展“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我校特以“传承传统精髓 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并拟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办学宗旨,坚持“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这一核心理念,为了把 “红心向党推优工程”推向深入,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教育办学之路,把我校打造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个性鲜明”的特色品牌学校。

二、活动发展目标

创建红色育人平台,打造德育特色品牌。其特色主要体现在:育人管理人本化、育人行为规范化、育人环境红色化、育人质量高效化。

传承与弘扬是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深化红色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活动实施途径

继续秉承红色传统教育,深挖红色教育的育人底蕴,把学校的红色教育的德育特色打造成学校的德育教育品牌。

1、以红色教育为载体,创新德育内容

学校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向少先队员进行队史、团史教育、党史党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党、了解党,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通过丰富直观的教育形式,增强少年儿童对党 的感性认识,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2、整合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多元德育教育

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为了让德育的资源有效的回归生活,我们将整合学科德育资源,拓展红色教育的育人空间,培养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的能力,增进学生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从小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贡献力量的决心。

(1)深挖语文学科的红色育人底蕴,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在传统文化课堂中进行传统教育、德育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生。(3)在音乐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完成灵魂的塑造(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红色教育空间(5)请进来,走出去,利用传统节日丰富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3、提升活动效果,开展“四个一”活动、实施“十个一”行动

为提升活动效果,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开展了:确立一条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确定一名自己心中崇拜的英雄,会唱一首自己喜欢的红色革命歌曲,制作一个红色网页(网站)的四个一”活动,使少先队员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发现心中一位崇拜的英雄”——通过开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比赛、“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故事(演讲)比赛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心目中,确立起至少一位崇拜的一位英雄人物。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确立一条激励向上的人生格言”——通过开展“我喜欢的革命志士格言”征集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至少确立一条人生格言,激励学生将时常戒勉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会唱一首喜欢的红色革命歌曲”——适时开展艺术节,“革命歌曲”歌咏比赛、“我当小小歌唱家”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制作一个红色网页(网站)” ——根据个人日常知识积累,或在网上搜集整理资料,制作一个以“知党、爱党、跟党”为主要内容的红星网页,并在网上发布交流,以此让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对党的感情,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少先队员要从小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组织少先队员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围绕“红心向党”的主题,开展以下“十个一”行动:

“寻找新变化,感受新气象” ——组织少年儿童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切身感受生活新变化、农村新面貌、社会新气象,了解近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少年儿童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走近模范党员,学习时代先锋” ——组织少年儿童走访身边模范共产党员和各行各业忠实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感受他们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引导少年儿童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明确党、团、队的特殊关系,增强对党的深厚感情。

“民族精神代代传” ——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向公民道德楷模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学习,见贤思齐、争先创优,在少年儿童中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自信心。

“手拉手,扶贫帮困” ——以“手拉手,扶贫帮困”为目的,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和贫困山区小伙伴之间的通信、互访,引导少年儿童交流和体会家庭、社会、祖国的新发展,并通过写作、书画等形式共绘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憧憬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

“争奖章,强素质” ——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实施《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普及开展“雏鹰争章”活动,进一步以雏鹰奖章为激励手段,突出实践环节和参与过程,帮助少年儿童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阳光体育我能行” —— 以适宜少年儿童开展的趣味体育活动等为主要依托,组织少年儿童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我能行”意识,锻炼强健体魄,锤炼顽强意志,学会团结协作,健康茁壮成长。

“自护促平安” ——深化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通过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平安自护营”和主题征文、模拟训练、游戏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儿童自护自救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平安促和谐。

“红领巾小社团践行生态文明行动” ——以红领巾环保小社团为基础,深化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做起,倡导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创建“快乐中队”——以中队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少先队员小主人的作用,通过深化队干部民主选举、小干部轮岗、快乐的中队活动创意征集等途径,引导少年儿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开展活动,努力营造人人都平等、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探求、人人都创造、人人都追求美好的少先队和谐文化,使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少先队集体中快乐成长。

“促和谐,做贡献” ——以特色小队、社区少先队组织等为基础,依托社区内学校、机关、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少年儿童广泛开展社区少先队活动,参与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积极发挥少先队员“小宣传员”、“小监督员”的作用,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的时代新风尚。

4、从我做起,争做优秀红星少先队员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活动,是把“红星少先队员”的形象利用学校的墙壁文化展示给全体同学,同时把他们最崇拜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人生格言一同展示,激励全体同学向“红星少先队员”看齐,用“红星少先队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你追我赶,带领全体学生学英雄,见行动,争做红星少先队员。

四、具体措施

1、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显赫的位置铸建一尊彰显红色校园文化核心的主体雕塑,在校园墙壁、橱窗、走廊、楼道等处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好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在校训、校风、学风等催人上进的警世言词中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的精神。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班级红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充分利用 “五一”、“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及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蕴涵红色文化的竞赛活动的开展和作品的展示丰富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3、学校要充分发挥黑板报、播音室、宣传橱窗、红色文化网站、红色文化博客、红色文化论坛等主阵地作用;引导红色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努力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宣传设施和强化宣传内容。

4、坚持开展“十六个一”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深入细致得到落实。

各班每节课前要唱红歌,每天各班黑板上要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每周一学校要举行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各班要利用每周班会开展班级红色文化活动;每月要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期学生要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每期学校要举行一次全校师生红歌赛、全校师生红色故事会、全校师生红色文化征文与红色文化楹联赛、现场红色美术与红色书法作品展、红色课件作品展、红色网页作品展等,每期至少选择一条红色旅游路线作实地考察学习,每期至少请一位“红色”英模到学校作宣讲报告,对学生进行榜样和励志教育。

5、让班上每一面墙壁会说红色的话。

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有效阵地精心设计,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体现班级红色文化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让每一面墙壁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红色文化的声音。

6、学科教学中实施“5-3-2-6-3-6”活动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语文教师每期做好五件事,即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天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史教师每期做好三项事,即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每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不低于两次,每期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不少于五个,每期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至少一次,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音乐教师每期做好两项事:教唱红歌不低于三首,每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体育教师要在每节课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集合排队齐如整。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美术教师每期要各安排两次以上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微机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六件事:积极制作和开发红色文化课件,创建红色文化网页、论坛、博客、博客群、QQ群等,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优秀课件、优秀网页、优秀博客的评选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到处传扬。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该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的理念,有效落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7、制定《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细则》,评选“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示范班级和红色个人之星”。学校要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专项工作给予奖惩。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凡学校验收达到规定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凡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单项检查不到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批评。通过采取定期检查、评价、奖惩等措施,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五、制度保证

建立《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细则》等规章,约束、引导和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创建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学校拟投入巨资打造此项目,并以此为窗口,构建青州市“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

六、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篇2

第一,在教育中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物质、精神文化瑰宝,树立民族自豪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荣,爱祖国,进而培养自尊、自信、有责任感的民族品格。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不但地大物博,而且更有举世无双的文化内涵。有了解才有仰慕,在“哈韩哈日”日渐兴起的青少年一代中,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仰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传统文化中的“入世”哲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人生的追求。做有远大理想的接班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民族振兴,社会需要为己任,也正是素质教育素要达到的首要任务。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下,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也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第三,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传统道德规范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正是我国传承千年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环节。以道德自律,以规范约束行为,为父母培养孝顺的孩子,为单位培养忠信的员工,为国家培养知理行义的公民正是传统文化春风化雨的社会责任。

当今社会的竞争中,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人难于立足。新时期的中国需要道德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而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优秀典籍正是承载素质教育重任的优秀教材。

第四,我们现行所尝试的素质教育脱离不了时代的需要,世界的需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外来文化,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保持我们作为文化古国的优秀传统?如何将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传承下去?无疑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我们日常进行的教育实践中是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另外,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也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研究传统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推进学习能力是一条必经之路。

总之,当前倡导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的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传统教育,在既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曾做过尝试。

其一,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学作品的美感,丰富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学习《静夜思》《春晓》《咏鹅》等唐诗时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辞的洗练,创设意境极具感染力;学习《两小儿辩日》《晏子使楚》等篇目,让学生钦佩古人的智慧,和语言的生动表现力。古典诗篇佳作对学生语言、语感培养的作用是现代文教学所不可替代的,学生的文学气质也正在优秀诗文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生成了。

其二,在传统文化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国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故事。作为民族的传承者,青少年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这些值得他们骄傲,继而成为其行为楷模的人物和事迹。讲授《山海经》中的许多篇目时,孩子们惊异于祖先们伟大的想象力和战胜自然的勇气与智慧。岳飞的《满江红》弘扬了爱国情操,《闻鸡起舞》树立了崇高理想,《完璧归赵》彰显了无畏强权……传统文化课堂引领学生飞向历史的天空,使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

其三,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枯燥无味的背诵和简单机械的讲解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兴趣,只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做到寓教于乐,达成教育目的。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每天清晨的诵读时间,学生们的诵读比赛,《三字经》小故事会……都是简单易行的教育方式。另外,在自习时间播放“中华传统故事”和“百家讲坛”等视频节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比较深奥文本的理解水平。

其四,学习传统文化离不开课内外广泛的阅读,课堂的容量毕竟有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离不开课堂,但绝不应局限于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推荐给学生的篇目,可以有目的地向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名篇佳作倾斜。比如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山海经》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孩子们接触传统必不可少的启蒙。

其五,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绝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国画、围棋、书法、武术、戏曲、舞蹈、民族乐器等文化形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这个花园中的奇葩,青少年性情活泼,接受能力强,对这些文化形式容易产生兴趣。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艺术鉴赏,兴趣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懂得审美,做传统文化的鉴赏者和传承者;有爱好有特长,做有生活情趣的人。

最后,学校和教师不是传授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只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紧密配合才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项教育工作想要成功都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如此,家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用好的言谈举止,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孩子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 篇3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高尚师德

师德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根本,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包括观念、品质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师德修养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开始,各个时代都出现过师德优秀的教师,他们对师德修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没有师德的教师显然是不成功的,尤其是对仍是一张白纸的小学生而言,拥有高尚师德的教师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从正面和侧面对小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积极的影响,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内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一、传承传统文化,铸就高尚师德的途径

江泽民曾经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在新时期,教师不仅要会讲授知识,更要会用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小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传承传统文化,铸就高尚的师德。

1、恪尽教师职责。教师在铸就高尚师德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恪尽教师职责。在《师说》中韩愈曾在其中说过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对于这一句话,不同时代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见解。在中国古代,很多教育家主张奉献,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这一思想在现在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以利于师德的修养。当代教师的职责就是向学生讲授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2、砥砺“师志”。教师不仅要恪尽教师职责,还要砥砺师志。例如,孔子在一生当中不断为为自己树立目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志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代学儒。因此,教师在提高师德修养时,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砥砺师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且每一次进步之后都要再次为自己树立更大的志向,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丰富度和技能,从另一方面来看更能锻炼自己的心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观念;也能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点,从而可以培养出促进国家建设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3、积聚“师智”。在传统文化中,“学而不厌,博学知新”是增强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作为教师的前提就是积累知识。而且在近代时期,蔡元培也曾指出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程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知识缺乏,无法对疑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也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就会大大打击小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教师的要求也要越来越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的激情和兴趣,大大地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要对自己有个公正的评价,虚心向别人学习,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系统,终身进行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可以及时地用最简洁的思路解决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4、磨练“师能”。“乐教善教,讲究教法”,教师不仅要乐教,更要能善教。教学不仅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才能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将师德传播给学生,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师德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些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学习传统的优秀师德修养,将传统的优秀师德与现代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从而可以更好地磨练师能。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的教学理论,更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实践,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结语

道德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建设道德水平显得极为重要。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素质,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在新时期,教师师德的修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结合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创造属于新时期的师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积极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创新的思想对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为社会培养出素质水平高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习心得 篇4

息县二小:李丹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多么的荣幸。教师这个职位是多么的神圣。要想成为师之典范,必先成为一个好人!对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

1:教师须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须修身养性让自己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3: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4: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努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汪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篇5

周道全

摘要: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忧虑。由于语文学科富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又是传承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这决定了语文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缺失;人文素质

一、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载负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濡染,完善内在的道德情操,不仅是时代赋予语文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更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依然可以作为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借鉴。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名著读得越来越少,人文教育严重缺乏。不少学生不读文学名著,只看教科书和参考书。传统经典文化是人文素养的主要来源,最近今年中学课本虽然增加了不少文学名著和古文阅读篇目,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考试形式还是制约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精力。如果要获取我们民族的文化素养,还是应该多读几本传统经典著作。究其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当然这更需要语文老师的有效引导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语文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的文化性,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教育,如果一个学生从来没有读过《论语》《孟子》《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如果一个学生对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了而乐”的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等一无所知,他的人生境界会有多高?他的民族文化性格会有多强?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普及和运用,它们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们沉浸于现代技术带来的感官感受。青少年学生在信息社会受到的负面影响很明显,他们越来越少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及思考,少了对民族文化的感悟与传承。特别是外来文化的浸透,许多青少年热衷于外来文化,同时疏远了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喜欢圣诞节而不喜欢端午节,韩国的“江陵端午节”申遗这件事,就连中国名人也要抢了去,对国人的震动不小。

传统文化传正遭遇着空前的冷落和尴尬,反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让语文教学退居到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语言训练状态,很易让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喜爱,最终会致使语文学习越来越受到冷遇。我们语文老师往往得意于又教给了学生多少“答题技巧”“得分经验”,总结了一套套程式化的答题思路。中学语文教育的普遍现状就是我们教师给了学生,家长,社会要的分数,但我们却丢失了语文教育该有的领悟力,想象力,鉴赏力;让学生丢失了应该有的语文学习兴趣,丢掉了语文教育承载的文化性格培养的根基,丢掉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把与语文文本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力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分析作品时,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反映的作者思想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新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爱国精神,而这在语文教材有明显的体现。屈原在《离骚》中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他们身上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强调的。

在教学中讲述作者生平经历及所处时代,便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孟子。万章下》中有“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后人将这种观点总结为“知人论世”。如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如果不了解欧阳修是怎样的人及其境地,学生就很难理解他在文中流露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渗透。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在诵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记忆力,当然最关键的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还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凭吊屈原的主题,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我们的教育发展史不均衡的。人们对科学技术等理工科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学科,结果导致重功利轻价值,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人文素质不完全是学问高低,“素质”无可量化,难以指陈,它是时代,阶级,文化,家教等在一个人,一代人身上的总和。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可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在学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将受到“弗受”“不屑”的人格尊严的影响。

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诗词,文中蕴涵着诗人深层的思索。教师应善于以古诗文学习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例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古诗文,以古诗文为内容进行书法练习等。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让学生们在亲近古诗文中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诵读环节,加强学生诵读训练,让传统文化篇章陪伴学生的成长。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大量诵读过程中,不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当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篇目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教会学生对蕴涵传统文化的的美文进行赏识,提升其阅读品位,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滋润学生的心田。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下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王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陈淑梅.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J]焦作大学学报,2008,(7)

[4]陈丹青,人文素质低下是百年教育的“报应”[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Z1期

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6

提前考试大作业

学习中心:

课程名称:远程教育导论

题目:1.试作传统校园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2.联系自身实际谈网络教育学习体会。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批次、层次:

学生姓名:

学号:身份证号码:

提交时间

试作传统校园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摘要:传统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两者的培养目标虽然一致,但教育的对象、目的、要求、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本文比较和分析了传统校园教育与远程教育,浅谈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定义、特点、区别和联系、各自的优缺点、探讨了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校园教育;远程教育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网络时代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也遇到了新的机遇,就是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从接受传统教育到远程教育,我有着切身体会,现在我可以轻轻松松的在职“充电”,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让我感受到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很多区别和联系。

一、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定义、特点

美国著名研究者穆尔的教育两大家族: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国内目前较全面的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是“施教者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向受教者传递知识信息,连接教与学的过程。”它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使用多种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行为与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评价与互动机制。

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

(1)远程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分离的,教师教的行为活动与学生学的行为活动相对分离,但处在一个媒体的交互系统中。

(2)远程教育系统中可有多种传播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传统教育即课堂教育,即师生面对面地连续地进行教学,它的特点当然是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物理时空,基本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音。

二、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同传统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象不同。学校传统教育中的教育对象具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并且是充满朝气的青少年,而远程教育系统的学生在年龄和知识程度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要更丰富、更灵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2)教育目的的不同。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外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个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学会做人。远程教育系统当然也有这两方面的目的,但更偏重于知识的学习,热别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以满足人们得知识更新的需求。

(3)教育的要求不同。学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考试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而在远程教育中除了学历教育外,更多的是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学生接受远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所关注的是学习效果,学到的内容能否很快的应用于生产实践。这就要求远程教育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

(4)教育手段不同。课堂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物理时空,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音,远程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不处于同一物理时空,通信交流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媒介来实现的。传统教育是一门课程一名教师。而远程教育是一门课程一名主讲教师,多名辅

导教师。传统教育的学习者为儿童和青少年,年龄、学习基础等相近的学生组成班级。而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为成人,彼此间差异很大。传统教育以教科书呈现教学内容,教科书是为教师准备的。而远程教育是以学习材料(包括教科书,学习指导,多媒体辅导材料等)呈现教学内容,学习材料是学生自学准备的。传统教育是基于课堂的集体教学环境为主,而远程教育是学习者的个人空间为主,集体学习环境(学习中心)为辅。

三、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缺点

(一)传统教育的优缺点

1、优势: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缺点: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的讲授;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由于受教学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教师,每次有机会听他授课的学生人数却非常有限,不能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课堂教育中由于有几十个学生在听课,各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兴趣是不同的,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

(二)远程教育的优缺点

1、优势:

网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是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延伸。由于教学组织过程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通过网络大学,高考失利的落榜生有了进优秀高校深造的机会;通过网络课堂,普通学校的初高中学生有了听重点校名师讲课的机会;通过在线培训,在职人员有了业余时间自修深造的机会。

网络学习为人们提供了在任何时间、地点、环境下进行学习的选择,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了更多的人员和地区。

网上教育的一大优点便是使学习教育人性化:学生们可根据各自的水平、按各自的速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他们可在聊天室里以文字形式与同学讨论问题、向老师请教,还可在课上或课下随时阅读课堂笔记。而且还可让学生在网上考试,并能立刻得到成绩。网络学习可以对那些白天得要工作,希望能够利用晚上、周末或其它时间学习的,开通了商务方面的所有课程,甚至拿文凭。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与自己周围的学生一起讨论;没有问题时,大家各自思考各的。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2、缺点:

面对面的交互减少甚至没有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孤独。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我个人认为传统教学中的面授和集体学习所达到的沟通、情感表达、人格塑造是网络无法重现的,而网络学习所能提供的及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学习动机方面感觉跟课程学习不一样。主要是对网络学习教学方式不适应,总觉得对“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几个字讳莫如深,羞于启齿,总认为在学历上要低人一等到,缺乏自信。当我们面队的是计算机屏幕,而不是老师的教科书时,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时间久了就觉得课程枯燥、课堂也不像在教室里那么生动热闹,就有种孤独隔离感,导致渐渐停止学习。

四、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既然远程教育有这么多优点,传统教育方式是否会被远程教育替代?教育专家则认为,传统教育方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教育中无法自我修补的劣势,则正好被新

兴起的远程远程教育所弥补,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称谓教育体系中两种互补元素,缺一不可,但是互相之间都不能够取代。

然而仅仅通过传统教育或者远程教育进行学习,效果都是不明显的,只有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在传统教育中与地面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而且这种集中的学习方式更能够充分利用业余和课余时间,对学习中的重难点和薄弱的部分进行补充整理,重新组合知识体系,能够补充细节上存在的问题,学习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因此学习的效果比单纯使用一种学习方式要好得多。

总之,远程教育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我感到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当我有问题时,利用网络教学,便可以解决了。网络学习中可供我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了,而且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我可以先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经对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可以互相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同一问题的看法,互相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我比较内向,平时见到老师都会脸红,更谈不上向老师请教或解答别人的问题了。在网上我就可以无所顾忌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为别人解答问题了。有理由相信,网络学习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经过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于网络学习一定会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也正是强大的教育市场赋予了远程教育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黄正明《远程教育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

联系自身实际谈网络教育学习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教育承载了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希望,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面对全球性人才竞争的严峻考验,我国教育以出色的表现应答: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我们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昂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无锡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等主要教育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将无锡建设成为教育强市;到2020年,全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普及,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将无锡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把教育事业看作是头等大事,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终身教育,提高学历,提高国民素质。对在职人员来说,最好的提高学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方式就是远程网络教育。

首先,远程教育学习,让我节约了不少时间,低廉的学习成本可以说是远程教育最大的亮点。今天的社会人力竞争已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不提高知识水平、不扩充自身能量,可以说将会即刻失去社会竞争力,而现实因素又决定了像我们这类人不可能再去脱产参加专业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

远程教育的出现,却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只要在任何一台能接入英特网的电脑前,通过对一些课件的学习和课程论坛交流,以及在特定的日期前完成每学期的课程作业,就可以让自己足以掌握章节内容的侧重点及关键知识点。而且学习时间不用固定,因个人工作松闲程度自由安排,用二个字来形容就是“方便”。

其次,网络教育把五湖四海的陌生人聚到了电脑屏幕前,小小网线的两端让志同道合的人即刻变成了同学,在这片无限广阔的信息大海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实际上也在无形之中扩大了人群交往范围,且这种交往也让人与人之间由同学演变为朋友,甚至业务上的合作伙伴。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远程教育给复杂的人际增添了些和谐与亲切,让人们之间互帮互助、互帮互学、互助友爱。远程教育也让我从中结交到了不少新朋友,而且也已逐渐给自己日常的工作中带来了一些便利。

中国传统文化与会计伦理教育探析 篇7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会计领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大众对各种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甚至国家政府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表达了普遍的困惑和怀疑。加强会计人员的伦理教育应从在校大学生抓起,会计伦理教育应作为潜在会计从业者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对于会计伦理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百行以德为首”,道德是人所有的品行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当前,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会计领域出现了会计造假,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会计行为人道德意识淡薄、道德意志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不良现象。由于会计活动及其活动结果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不仅影响了会计执业者的声誉,也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产生了重大干扰。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从教育的层面看,教育对传统文化道德的忽视是一个重要诱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并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作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从传统文化和伦理教育的角度,对会计人员或未来会计从业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是加强会计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伦理失范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却日益成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吻合的一种不和谐现象。可以说,重塑道德伦理规范对于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会计领域,从业人员对会计伦理的理解程度总体不高,会计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业信心不足,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一部分人对会计造假现象麻木、认同,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这种现象是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在会计领域的突出反映。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炫耀性消费、即时性消费、奢侈品消费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人逐渐呈现出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认为的“单面人”的特征,只知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是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创造。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简单地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一切向钱看”的经济,进而出现了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社会道德败坏和沦丧的不良现象。社会道德和文化息息相关,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反映出当代中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断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些好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和继承。很长时间以来,在反思过去的同时,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偏激否定的态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文化基础,导致人与人关系冷漠、民族虚无主义泛滥。可以说,社会领域出现社会道德责任感下降、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现象,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空虚,更是缺乏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从这个层面看,会计伦理失范的原因,最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寻伦理道德命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伦理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与人的价值,还理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及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道德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如张立文认为:“中华和合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包涵差异与和生,存相与式能、冲突与融合、汰劣与择优、烦恼与和乐等五大义蕴,进而指出和合人文精神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等五大原理应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原理和最高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会计环境,在会计伦理的建设过程中照搬西方模式而回避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现实的。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的伦理文化,对于会计职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仁义、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公而忘私等等,都被运用到会计职业,理应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尚品质和自觉追求。

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儒家要求人们返省内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目的在于强调互相为对方承担责任和义务。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并推人及于万物。仁表达的意向具有群体性:道德伦理,亲善、和谐、爱人。所谓“博爱之仁”,即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用“仁”这个基本范畴将其他的道德规范统率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了。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道家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作为统治者一定要“少私寡欲”,为百姓着想,“以百姓心为心”。用这些思想来审视会计伦理的“九个层次”,即“伦理意识、伦理规范、伦理活动;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既往伦理、现世伦理、理想伦理”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仁爱”和“兼相爱”思想,对于建构会计道德教育、会计道德评价等会计伦理的实施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再如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儒家主张“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以及“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主张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诚信”更是会计行业的立身之本,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在工作中要以诚待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数据要真实、正确,同时要严密保守因工作关系获取的机密,这些都需要树立“诚信”意识。要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因此,用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加强会计伦理教育,对于大力营造市场诚信道德文化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觉守信意识,弘扬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确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会计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先秦诸子中的法家主张通过法律抑制人们的私心,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在会计伦理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灌输在校大学生既遵守道德约束,又敬畏法律和制度的潜意识。

三、在会计伦理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缺失是造成会计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会计伦理建设就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传统文化也为会计伦理教育提供了内涵深厚、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理应成为会计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要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树立会计伦理意识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环境。道德认同的发生和完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有利于道德主体进行道德认同。“物欲的膨胀、精神的匮乏和人情的淡漠,使现代人在现实社会中迷失自我,当前中国的人文精神正面临失落的境地。因此,关注人本身、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会计伦理意识的树立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自然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构成环节之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进而树立良好的会计伦理道德。

(二)把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伦理道德教育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会计伦理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相对薄弱。因此,要把品行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改进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和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科学、合理、优秀的教育资源,充实会计职业伦理教育课程教学。既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善、诚信、仁爱和德教为先的价值观都是构建会计伦理结构的重要伦理资源,也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如有人认为“儒家‘私德至上’的伦理观念是导致我国会计伦理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教育,以适当的方式或现实案例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感悟和理解传统道德思想,不断提高道德反映灵敏度,进一步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行。“只要有社会生活,就有道德规范,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有道德规范的认同。”挖掘传统文化,把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的道德认同感。

(三)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形式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是一种价值劝说和引导,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的接受,不仅需要个体的思虑、选择,更需要个体的自觉接受。因此,会计伦理教育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定义的阐释。要采取多种教育教学形式,使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会计伦理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以案例为主的方式,不断挖掘和丰富会计领域缺失传统文化的表现案例,通过典型案例来解释会计行业中的伦理原理。在理论教育中,采用音像、声音、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学术研讨、小组辩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教学了解会计职业中会计伦理的重要性,了解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选择原则。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篇8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孔子提倡用智慧(智),用真心诚意的态度(信),寻求一种最佳行为方式(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仁),从而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使大家获得愉快和幸福。儒家经典中的礼、仁为孔子所推崇。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颜渊问仁,孔子教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礼的理解,《礼记·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可见礼的本义关键在一个敬字。敬人是一种美德,假使你敬人人,人人敬你,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有礼有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自然没有杀人抢劫的事情。孔子还说:“仁,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会想到帮助别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达,就会想到要帮助别人也通达。尊重别人,爱护大家,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身心都得安乐,天下井然有序,人人和睦相处,各种家庭、社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的显露里,我们看到的是对人性提出的最高要求,是以文化精神开启人性、熏陶人性、培育人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提倡以完美健康的人格、亲和的态度、积极入世的精神,参与人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原则,有利于当前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故而在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中,应当认真地加以弘扬。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都以术科为主,无论那门学问都与经济挂钩,其最终结果是满足人的物欲要求。然而物欲无穷,人愈去追求,则人品每况愈下,人成为物质的奴隶,甚至触犯法律都不以为耻。这种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只能说是一种物化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应承担起自觉的传统文化继承任务,“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做到“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普及和复兴传统文化,才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二、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潜力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发生过多次传统文化断裂,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亏空:第一次是19世纪末,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包括文化占领,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礼教”和“仁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使传统文化失去了依托;第二次是文革中,社会伦理道德次序发生断裂,使各种利益行为的冲突缺乏社会道德的调解。这两次传统文化教育的剥落使日常社会的伦理仅成为了个人的爱好,而极端不道德的行为缺乏文化机制的约束与法律制度的制约,社会中广泛存在着文化茫然等社会性难题。

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亏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权钱交易、社会腐败、分配不公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的存在,使传统文化教育所推广的道德榜样、文化理想与文化规则被认为是虚伪的,因而失去了感召力,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人们在金钱面前失去了道德良知。无怪乎北大有位名教授曾感叹“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

因此,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要通过道德教育促使良知的回归,在肯定多元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对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发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要根据这一社会特点梳理工作思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新时期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二个走向:

第一,传统文化内容走向多元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指一直来为本民族服务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包括了文化认同教育,以及关系着人类生存的人际交往的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生态意识文化教育和文化情感教育等。

第二,文化教育形式从外力管制走向内心引导。它直接影响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影响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效。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受着三个方面的历史影响:一是受封建私塾“严师”的严厉的教育方法的影响;二是受到建国以来军事化管理的影响;三是受到“文革”时期政治绝对化的影响。这三种教育方式都把“纪律”处于绝对地位,过于强调“灌输”、“管制”、“训诫”、“惩罚”等教育手段,把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文化控制和文化监督,使学生生活在受惩罚的恐惧和焦虑之中。这是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失去实效的根本原因。

新时期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引导为主渠道,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事例的模范性作用。比如:克己奉公、嫉恶如仇、诚信笃实的修身之道;爱岗敬业、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等。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充分开发利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无疑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三、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调查和研究

基于以上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认识,我们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着富余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高校教育理念正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实现了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引入市场经济中最有生命活力的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吸收先进文化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逐步实现由约束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的转变。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把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引向人文关怀这一新的境界。

第二,各高校自成一体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改革和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创新和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显得十分迫切。

首先,对高校现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高素质但又对学校存有高要求的独生子女,他们有个性,自主意识强,生活质量高,性格脆弱,经过高考的洗礼,大部分人学习松懈。因此,我们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时必须转变教育角色,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其次,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排除社会上的不良教育因素的干扰;二是对现有的高校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改造和整合;三是扩大教育视野,及时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

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施中,高校应进行三个战略重点转移;一是在充分利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同时进行文化内容的补充和创新;二是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扩大范围,开发民族语言教育、民族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文传统教育、心理健康咨询辅助、生态环保教育等新的教育资源领域;三是实行教育形式战略转变,改变以往的文化说教的“灌输”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的文化体验视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实施重点。

四、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主要可分为民族历史教育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人文传统教育资源、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验资源等。

第一,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大学作为高深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塑造人。只有这样,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推陈出新。

第二,积极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并藉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义非凡。可广泛收集丰富的民族历史,整理后陈列。通过专题版块,展出器物、图片、书籍、资料、题词字画等形式,学校定时向学生开放,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思想。

第三,积极改善校园生活环境。关怀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给大学生以快乐和幸福,陶冶爱美、向善的生活情操。

高校建设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尽力而为,打造精品”的原则,从“风格、功能、环境、美观”四方面综合考虑,按照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的建设要求,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育人功能,树立“精品”意识,开发高校的文化底蕴,提高师生生活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创造富有生机、蓬勃向上的新世纪校园风貌。

1.美化校园,优化环境,熏陶大学生文化情操。

要对高校进行校园绿化整体规划,校园绿化和美化坚持“环境育人”的思想和景观生态理念,吸收国内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和设计表现手法,继承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和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形成景观有性情、文化有形式、环境有氛围的完整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教学、生活、运动功能区块应层次分明,建筑与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相处和谐,园林文化主题明确。园中石桌、坐椅、道路、亭子、假山、涌泉、石碑、浮雕等小品景观要相映成趣,又要考虑它对人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真正体现它的人性化。

2.布置独特风格的艺术走廊,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偶像。

在悬挂名人名言的同时,可利用教学楼廊道布置有特色的艺术走廊,通过文字介绍、名人题词和学生的摄影作品和书画作品,广泛展现大学生的艺术才华和勤奋进取的精神,增进交流,有利于进行近距离教育。

第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开拓学生视野的隧道,是教学内容的补充。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显性课程所缺内容的补充,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鼓励大学生开展有益的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行动能力。如文学社、漫画协会、专业工作室、绿色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记者团、篮球队、舞蹈队等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开展文化专题社会调查活动,给大学生创造文化体验机会。组织高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新一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爱我父母、爱我长辈、尊我老师、爱我中华等等。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专题实践活动,以演讲、征文、辩论等形式进行全院大评比。

3.打破传统的文体活动方式进行文化教育创新,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校园内的演讲、大专生辩论赛、艺术文化周、书画展览、知识竞赛、设计作品竞赛、专业技能大比拼、学术讲座等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感受美、创造美提供条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能引善、美能导真,从而帮助学生抵御低级的、腐朽的文化。这些传统的周期性学生活动,可根据教育需要,进行文化教育创新,发挥其内在的文化功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感受和教益。

第五、学习传统文化,实施环保行动。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善情感。

从古代的书籍中我们得知,古人在环保方面付出的行动不逊色于我们今人。汉代的“长信宫灯”属于带单、双排烟管类灯具。这种灯具很周到地考虑了解决油烟污染的问题。这是古人的环保意识。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更应重视环保问题。

首先,营造环保文化氛围,提高环保文化意识。可征集布置环保景语牌,陈设分类垃圾桶和废电池专用收藏桶,开设环保专题广播节目,开辟环保宣传窗,举办“留下绿色”主题演讲,邀请环保局专家来校讲座,播放环保电视教育片,举办“地理环境文化节”,以墙报、讲座等形式宣传“爱地球、爱生命、爱自我”的环保主题等等。其次,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实践活动,加深环保文化体验。可组织举办“绿色环保活动周”、“科技环保节征文活动”、“暑期环保社会调查实践”以及与环保局联手开展保护水源环保大行动等。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对高校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明确方向,找准切入口,积极倡导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为塑造新时代优秀的大学生而努力。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优秀素材下一篇:母爱的作文初中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