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共8篇)

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起步,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跨越。在这一历史跨越中,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到XX年年底,完成“两基”验收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比例达到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3.3%,同时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非普通高中学校的也占一定比例。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扫除文盲,中国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扫盲目标: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XX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XX年至XX年,中国青壮年文盲已经控制在4%左右。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16%,且危房多数集中在农村。经过30年的建设,到XX年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150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到3.6%。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老三室”改造工作不断深化,“新三室”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据统计,XX年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达到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农村初中专任教师达到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和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99.0%、96.0%和81.2%。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挑战

在新的发展观视野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要以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起点,不断梳理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服从和服务于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大局。

——农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农村教育体系,按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按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阶段上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农村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普通高中“一头热”的倾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县域看,农村教育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村级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县城、乡镇和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仅面临城乡间教育公平问题,而且面临县域内县城、乡镇和村不同层次间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村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凸现。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大量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镇谋求生活和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身份,在农村和在父母所流入的城镇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镇儿童差距悬殊,加之外界相应的支持措施不健全,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心理和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农村教师工作时间紧,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在许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一师一校的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要教一个或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科目的培训,其他科目的培训限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经费等而无法进行。这种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的空间,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问题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是为建设农村,还是为流入城市,即“留农”和“离农”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农村课程发展取向陷入在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之间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农村毕业生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都可以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离农”和“留农”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过早地对农村学生进行城市或农村定向教育,农村课程仍然要考虑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问题。相比较而言,在农村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强,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弱。总体来讲,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策

当农村教育的数量增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后,中国农村教育必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成为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恒久主题和战略重点。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主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农村教育需要从不同维度作出战略应答。

——在去二元结构思维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在去二元结构思维的框架下形成新的思路,也就是在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定位基础上,谋划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干预,重建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框架,并在这一新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更新、更系统、更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加速提高的具体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在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高质公平发展。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要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农村师资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内在活力,不断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即推进教育质量公平。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不但不会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早已证明,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的重要性要高于富裕人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会有效加速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了解劳动力流向基础上提高农村职成教育的相关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必须考虑这些受教育对象未来流向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如城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上,可以变输出地教育为主导为输入地教育为主导,并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象不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而且获得了输入地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生活适应和工作适应时间,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打破“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输入地政府、输入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由国家、输入地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学校学生共同分担教育费用。

——在做好教育需求分析基础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序发展。从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的生源需求看,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理论上的发展空间不等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空间。实际上,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需求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并买得起。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是,在充分估计和形成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定扩大规模,从而实现有序发展。

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职工教育也成为企业重视的关键问题, 受到企业有关领导的重视。教育体制改革下, 职工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教育改革背景下, 有助于职工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有效设置, 加快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教育改革有助于激励职工的学习自觉性, 使企业人才的素质得以提高;教育改革的号召, 有助于使企业的管理人员重视职工教育, 加大职工教育投入, 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 从而实现社会的价值。教育改革使得各层都在纷纷改革管理体制,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工学习的效率。

二、当前职工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职工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职工教育的过程中, 原有的职工教育管理体制仍旧处于传统的阶段, 上级部门所管理的事物较多, 使得职工在教育问题上难以有自己的自主权和积极主动性。

(二) 职工教育自身机制僵化

职工教育体制僵化, 有不少的职工经常按照上级管理层的指示进行操作, 这样, 使得职工难以很好地适应自主服务, 缺乏自主改变的意识, 不能够自主进行教育。

(三) 政策措施难以配套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一部分政策和配套措施难以真正完善, 当前企业所运用的用工制度和培训制度都没有特定的人员进行管理, 这样, 就会使得职工教育在一些机制方面难以真正受到约束。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减少人才的储备工作。

(四) 教育思想需要加以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中, 一般职工教育只是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 并没有很好地将实践落实到位。这种情况下, 就会使得学习和实践相脱节, 严重阻碍了职工教育改革的进程。

(五)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职工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受到教师素质以及理论水平的制约, 教师素质及理论水平高, 就会使职工在理解方针政策方面比较容易。教师素质稳定, 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职工的教育质量。

三、当前职工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措施

(一) 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 加强职工教育

根据市场的需要, 必须以职工的岗位培训为重点进行培训, 不断地对职工进行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落后的企业和产品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发展, 职工素质需要不断的提高, 加强新技术、新技能的改进。在这种条件下, 需要将企业的岗位培训作为重点, 加强企业职工教育。

(二) 适应市场经济, 改革管理体制

职工教育的实施, 不仅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 而且需要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为了适应这种体制, 就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自主办学能力, 不断地将企业的动力机制从内部转向外部, 使企业能够真正做到自主办学。

(三) 加强综合配套设施落实改进, 强化各方面责任

企业要将职工的教育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 将职工的教育作为企业年底考核的重要评分标准, 并纳入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中。企业要使职工科学地学习技术, 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让教职员工看到教育的积极性, 充分参与到职工教育的行列中来。

(四) 转变思想, 注重技术培训

在企业职工教育的过程中, 要首先加强职工的思想转变, 在教学的内容方面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对广大职工进行教育, 使其掌握一些基础技能, 从而提高其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同时, 要着眼于企业职工实际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按时举办一些具有实效性的企业文化专题活动等。

(五) 提高师资教育力量, 加强素质提高

在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过程中, 首先要依法建立严格的教师任职制度和相关的考核制度, 同时企业要尽可能创造一定的条件服务于企业的教育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快企业职工教育的发展。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要求职工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加以提高和转变。在此条件下, 职工教育不仅面临着许多机遇, 而且面临许多挑战。这就更加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注重对职工教育的重视, 加快企业职工内部的培训和思想教育问题, 加强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时期职工素质的提高,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摘要:新时期, 教育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基础上, 企业内部职工教育的发展既面临着许多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需要加以重点审视。对教育改革下职工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做了详细的介绍, 并就当前职工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改进措施做了详细的探讨, 希望以此促进职工教育的改进和提高, 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教育改革,职工教育,发展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刘建生.新时期电大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0 (5) :48-51.

[3]王忠江, 李亚晶.浅议当前职工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2) :94-95.

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 篇3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行动的定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指出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互联网与继续教育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方式,而“互联网+”时代需要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而是从基础设施到制度组织的全要素变革。我国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内部问题的积累与爆发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加速变革的步伐。在当前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开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继续教育改革如何能借助互联网+与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变革的潮流和趋势相一致和契合,成为继续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一、新常态时期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的变化,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也面临新的形势。

(一)社会层面:学历补偿教育规模大幅下降,在职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迅速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学龄人群开展的学历继续教育(高起专、专升本教育)生源规模迅速下降;起初通过增设热门专业、降低招生门槛等方式仍能维持原有生源规模,但是近两年即使是国内知名高校开设的学历继续教育也面临生源快速下滑的局面。同时,学历水平和毕业高校在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中的“信号”作用逐渐弱化,对个人能力和素养的考核更加趋向综合和全面,再加上近年来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声誉下滑严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一纸文凭”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下降。这些现象说明学历继续教育已经逐渐与我国公民的学历层次和学习需求脱节,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型社会的人才战略相背离。与之不同的是,面对潜在的巨大市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与规模迅速扩大,办学主体由最初的公立学校逐渐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等。培训对象涉及从幼儿到老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培训内容满足学习者从知识技能到素质修养、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从就业求职到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迅速繁荣说明教育逐步回归到提升知识与技能的本质上,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而非功利主义,更加贴近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制度层面:继续教育的发展亟待顶层的规划与设计,亟待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学历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业余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形式。每一种教育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与体系,但是时至今日,这些教育形式都在相对独立的运转着。多种形式并存,但服务对象相同或相似,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竞争,再加上价格机制、准入机制、监管机制等旧制度与新形势的冲突,造成教育质量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需要基于目前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顶层设计并实施综合改革才能得以解决。

(三)认知层面:存在教育方式不能适应新生代认知方式与习惯的变化

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认识这个世界,媒介形式的改变是显性的,但是认识的改变却是隐性的,媒介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从而也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学习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更习惯于“读图”而非“读文”,思维更加发散而非保守、学习更加强调互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等。这些渗透和改变在信息时代无法阻挡,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习者学习特征的改变。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中随处可见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保证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重视学习活动设计以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为学习者创设个性化、泛在性、自适应的学习环境”“开展翻转课堂、小班教学、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改革”等提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并收效甚微,其关键点在于组织机构与相关人员难于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缺乏推动改革创新的动力以及技术、人才、经费等基础保障缺失。

二、互联网+时代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互联网+为构建信息时代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机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要更加完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转换通道,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是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展培养方案、课程注册、教育教学、考试考核、学分认定、学习成果转换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依靠传统方式难以实现不同学校之间、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不同考试制度之间、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互联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搭建高等教育学分存储、认定和转换公共服务平台,纳入高等学校学历与学位授予标准、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汇集高等学校及社会其他机构不同课程形成优质课程“超市”,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如实记录存储学习者在不同高等学校、学习机构,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有效监督在线平台的课程质量、教学与学习过程、学分认定和转换结果。这一平台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服务最为基本和底层的架构,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和学习者之间搭建桥梁,是教育服务最有力的体现。

(二)互联网+为创设智慧学习环境创造机遇

多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都大力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要把学习者作为服务对象,有效捕捉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这与“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不谋而合。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较纸介、广播电视、传统课堂最大的差异就是多点互动传播,信息不再单向点到点流动,而是多主体间的交互。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一是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控制学习步调;二是学习者可以随时反馈学习状态和结果以调整学习效果;三是学习者之间可以自由开展交流与协作。在“互联网+”时代,为了充分激发和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需要为学习者创设智慧学习环境。

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校园为代表的“智慧”概念相继出现。有学者提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其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二是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三是既支持校内学习也支持校外学习,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的5G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助推器,逐步实现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育。

(三)互联网+为再造继续教育链条与模式创造机遇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变革早已突破了技术的范畴,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要素的方式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模式和生态。“互联网+”的第一层意义在于数据连接,打破信息与其他要素的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第二层意义在于通过数据的连接形成新的协议和合作,而“互联网+教育”谋求的不是教育的技术化或互联网化,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当前继续教育体系仍延续相对封闭的服务模式,教师以教育机构自身教师为主,课程资源以教育机构自建为主,学生在不同教育机构间缺少流动,数据信息在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教育和非教育机构之间缺少流动对接。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以追求全链条的组织架构和功能为目标,独立自主地提供教育服务并进行相互竞争。“互联网+”时代将推动产业要素的流动并逐步打破固化的组织机构关系。

在当前MOOCs浪潮的推动下,一大批风险投资和互联网企业涌入教育行业,探索虚拟学习社区、游戏化学习、在线教育直播、学习资源共享、智能作业批改等技术和模式。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教育服务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整体看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仍处在探索和积累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主体不断地改革与推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薄弱,投资风险巨大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和资金门槛的不断提升。在2000年前后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搭建起了以卫星通信和教育骨干网为基础的远程学习平台,其技术水平与当时国内公共网络的差距并不大。但是时至今日,几乎没有哪一所高校能够独立建设起主流技术水准的网络学习平台。近年来,虽然高校在信息化方面持续投入,部分高校投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但是这与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相比却相去甚远。同时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团队,而互联网行业的用工成本在当前整个职业序列中名列前茅,令大多数高校望而却步。单纯依靠某所高校的力量几乎无法构建起包含网络带宽、机房设备、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人员保障等诸多要素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

(二)思想观念固化,改革动力不足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我国仍以公办教育为主,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当前,我国公立教育机构相较互联网企业而言,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反应严重滞后,在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沿用传统方式的思维惯性严重,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思维,缺乏主动开展改革的动力和危机意识。目前能够推动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但是这种方式相较市场机制而言缺乏灵活性与效率,和社会、用人企业、劳动者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高校特别是继续教育决策者、管理者需要积极了解和认清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形势,力所能及地推动相关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三)办学声誉下滑,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必须与社会的逐利倾向相区别,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但是当前继续教育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以追求暴利为目标的企业依附在高校身上生存,以高校的声誉为掩护,以侵害高校信誉乃至整个继续教育行业信誉为代价谋取利益。这些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监管缺失有关,特别是事中事后的监管以及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面对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规模,只有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办学、监督、评价相互协调和约束的继续教育动态发展机制,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四、对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合作,促进非核心功能社会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的社会,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基本都实现了产业化分工和协同,规模集群效应显著,产业效率成倍提升。但是在服务业特别是教育服务行业,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和协同并未形成体系,大多数高校机构齐全、独立运转,缺少与社会上其他机构的互动和分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继续教育的成本与投入高昂,单纯依靠某家单位无法构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体系。例如搭建服务特定地区或全国的分布式网络,处理大规模并发需求的硬件系统,专业化的视频录播制作体系与支持等,这些专业化的体系架构需要技术、人员、资金的支撑,需要与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构建服务整个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信息化体系。例如目前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搭建了性能优异且向社会开放的分布式计算网络,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势必比“单打独斗”节约成本。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华文慕课”正是基于阿里云平台而搭建,为全球范围内学习北大课程的学习者创造了条件。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教育质量和声誉的下滑主要是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和监管缺失造成的,不能因此否定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尝试。继续教育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相较普通高等教育开展了更多类型和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资源建设、专业化分工、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案例与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学习者创设更加个性化和智能的学习环境,为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实践提供条件和支撑,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师徒制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适于学生自主选课学习和督学、助学及全程跟踪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学习者选课、学习、考试、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全信息化管理,鼓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

(三)细分教育市场,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不同的高校都具有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开办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化教育产品和服务。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市场主要聚焦于经济、管理、国学和教育等人文社科领域,参与主体众多,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小,市场竞争激烈,这种情况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为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支持手段,理、工、农、医等依靠传统继续教育模式难以开展的专业领域都可以逐步开发。例如目前交通和工程技术类院校为“一带一路”的行业企业提供面向产业技术工人、中层管理人员、企业高管在内的一系列继续教育培训,医学卫生院校为养老产业从业企业和人员开展从产业政策、医学护理、技术装备等在内的一系列专业培训等。这些新思路和做法为继续教育行业拓展了新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不同类型的高校、社会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对继续教育市场进行细分,精准定位,精准设计,精准开发,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竞争力,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四)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继续教育质量控制体系

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核心功能是知识生产与质量保障,知识生产为教育传播提供教学内容,这既是高校本身的核心使命也是高校相较其他社会机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质量保障是高校品牌形象与声誉的核心,无论开展何种分工与协作,高校都必须将质量控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招生、教学、考试等核心环节牢牢管控。“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质量控制手段,基于大数据可以开展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基于即时通讯可以构建虚拟组织组织生源,基于虚拟现实和远程监控可以探索远程和网络化考试等。新技术为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手段,但健全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才是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高校必须积极的在继续教育的办学和合作过程中探索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牢牢掌控质量控制的话语权和执行力,才能逐步扭转目前继续教育声誉下滑的局面。

“互联网+”为继续教育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亦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继续教育发展之路,以在这场技术和教育变革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015教育发展统计公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EB/OL].http:// education.news.cn/2016-07/07/c_129125272.htm,2016-7-7.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文学出版社,2019.

[3]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4]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5]秦宝庭.教育与经济增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6]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南宁:广西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严继昌.“十三五”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4).

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 篇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给通信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每个通信工程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大数据的概念是什么

“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在海量信息中挖掘,开拓所需要领域的信息内容,并对信息整合分析,发掘信息的内涵与外延。大数据发掘有着明确的经济目的,并引导实践的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数据已经超出了技术层面的意义,且还是方法论和价值观的体现,大数据的特点如下:

1、数据海量,发掘范围广。大数据的重要特点就是信息量大,知识的产生都以信息的形式出现,因此数据的规模不仅是大,而且是越来越大。各种设备和终端随时进行数据的加工和创造,而大型数据平台如网络运营,小型数据平台如个人电脑等出现的数据量会达到或接近EB乃至ZB量级,而且数据量呈现的是几何级增长,远远超出其他很多领域代数级增长的速度。据数据显示,仅2015年,全球的数据产生量就超过8.1ZB,数据量之大令人咋舌。

2、数据分类广,涉及领域多。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主要是文本,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以及网络日志等存储形式在信息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数据规模更大的存储方式也会不断出现,因此,对数据处理平台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3、数据价值被海量的内容稀释。大数据条件下,信息的使用者对数据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数据潜在价值的挖掘中,有效信息在总数据中的密度越来越低,提取的难度越来越大,大量精力和时间需要花费在信息的分析和总结上。

4、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大数据挖掘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前景越来越被看好。就像金矿的规模越大,淘金技术的被重视程度就越高,技术提升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数据挖掘技术的全面推广也会给通信工程领域带来新的契机,相关领域都会得到带动而高速发展。

二、通信工程师在大数据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2.1通信工程师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机遇

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应对市场需要,通信工程师利用大数据对自身服务的调整来迎合客户需要十分重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行为,改进产品设计、了解用户的偏好和消费倾向,及时准确进行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同时要给予用户美妙的使用体验。因此,通信工程师施展才能的天地是广阔的,这个时代给予通信工程师的机遇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在技术层面,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络数据变化,调整资源配置,同时分析网络日志,提高网络技术来加强网络利用率。同时注意知识更新,知识和技术与时代同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数据时代对通信工程师的理论才能和业务素养要求很高,即使有一片大有作为的天地,是否能取得成功也需要面对诸多的`挑战。

2.2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条件下通信工程师面临的挑战

大數据产业有鲜明的互联网特征,因此,对大数据产业而言,运营商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已经过时,传统的信息系统无法应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发掘。这样就阻碍运营商自身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依据市场的需要,通信工程师必须全面应对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运营体系,改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组织架构,实现管理经营和市场系统的合理对接,从而新型的数据应用将驱使运营商的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型。通信工程师要随时面对职业角色的变化,能以不同的形式与社会需要接轨,互联网的特点要求通信工程师清楚了解其他交叉学科的进展情况,不能仅仅涉足该领域而忽视其它领域的发展。

通信工程师所要面对的技术难度空前加大,分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通信工程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工作很繁琐,执行工作时要做到信息处理准确。有人形象地把数据环境比作垃圾场,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处理堪比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海量信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难度颇大。而且,各媒体和网络平台每天都在产生信息,如果受众不能合理把握,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可避免。要减少资源的浪费,就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慎之又慎,在技术领域更需要精益求精。

通信工程师的就业前景受到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挑战。因为通信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和电气工程专业的相关人才都会对通信工程师的就业带来不小挑战。通信工程师的就业领域与其他学科的相关人才竞争激烈,因此通信工程师需要有自身的技术特点,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工作领域立足。要想与其他领域的跨界人才竞争,通信工程师需要扩大自己的眼界和学术领域。

通信工程的学科理论难度大,更需要从业者在学术上下一番苦工。其中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深奥,因此要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就需要迎难而上刻苦钻研,有了好的学术素养才能为将来的成功铺路。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成为成功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每个人都要面对一定的压力。如何应对压力,减少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如果在长期压力下,人的创造力和记忆力都会下降,工作能力自然会降低。通信工程师的抗压能力一定不能忽视。

通信工程师的职业特点要求长期出差和实地专业设备处理能力。如果长期出差就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同时需要妥善照顾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有时要求攀爬铁塔等专业技术操作,因此又对个人综合技能提出较高要求。

三、通信工程师需要如何利用机遇和面对挑战

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和相关应用发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产物。大数据应用的特点是将海量信息和社会应用的有机结合,因此必然引起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例如信息技术、商业模式和相关法律法规必然产生深刻变化。这一影响仿佛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社会和时代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有了机遇就需要及时争取,通信工程师就有了用武之地。要利用机遇,就需要良好的个人素质。通信工程师需要在学生时代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工作中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业务中,通信工程师又必须有效挖掘和利用信息,对社会的文化思想状况和民众的日常行为要合理地把握和分析,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有效利用信息提供参考和决策。在大数据时代如同沙中淘金和海底捞针一样筛选和提取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高水平地分析和处理信息,是每个通信工程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今时代每个领域、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竞争。任何时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都免不了聚集大量高水平的人才,同时所在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也层出不穷。个人合作基础上的团队竞争趋势明显,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通信工程师要想在工作中大有作为,也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加强修养,和同行交流经验和信息,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地工作遇到的困难要及时想出应对方法,同时要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大数据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这个时代的来临带给了通信工程师这个行业光明的前景。机遇来临的同时,挑战也随之并存。因此,通信工程师就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大数据时代人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峰,张迪.论大数据时代科研方法新特征及其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6,34(2):166-170,202.

[2]王琼,王冬霞,牛芳琳等.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98-101.

[3]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等.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 篇5

摘 要:自从“互联网+”被总理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即迅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迅猛发展。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的会计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了新兴的发展趋势。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摇篮势必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培养“互联网+会计”人才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教育;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大大小小各类企业都将面临一个迅速调整和剧烈变革的时期,企业的财务部门也将从原来的附属职能部门转变为企业的核心职能部门。在线财务服务、网络财务、云会计及云审计等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兴领域初现端倪,“互联网+”为会计行业升级、会计职能转变以及会计人才转型等方面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摇篮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提出

国内“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14日,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表示“移动互联网它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应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战略部署,紧接着各高校不断推出在线开放课程,全面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给我国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带来的新需求及挑战

“互联网+”对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带来的新需求及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互联网+”促使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转型

“互联网+”时代,会计业务将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原本从事简单、重复的会计核算基础业务的会计人员将逐渐被计算机取代,会计从业人员不得不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进行转变。

2.2 报税普遍互联网化

随着“互联网+”融入到会计行业,增值税发票系统不断更新升级,基本实现了纳税人网络化办税,满足支持了纳税人通过互联网可以实时向税务机关上传开具发票、抄税、报税、网上发票验旧、网上系统更新升级等,减少了纳税人在单位与地税、国税之间往返奔波之苦,大大节约了纳税人的时间成本,提高了纳税人的办税效率。

2.3 互联网的会计电算化平台是未来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势必要改变传统会计的工作空间和模式,使企业能够实时处理广阔的网络范围内的各项业务,通过互联网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算账、报账、查账、远程审计和监控等)和事中动态的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单据的处理和电子货币的结算。

2.4 专业的、借助互联网的代理记账公司开始出现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服务、会计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为代理记账公司提供了全新的业务来源和工作方式。代理记账公司将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远程进行会计日常业务操作,实现远程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查询账簿和凭证、工商年检、各种税的申报与缴纳等工作内容,以及预算的编制、审核,财务分析与诊断。

2.5 对传统会计教学内容的挑战

传统会计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以事后反映为主。“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统会计的教学内容不再满足企业日常发展的需求,那些简单的事后核算将由计算机所取代,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将从日常核算等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分析决策、创造企业价值、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撑等管理工作。所以会计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内容,而是应该融入计算机知识、信息化知识、财务分析与预测、绩效管理、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全面预算体系、资本市场运作等多元知识体系。“互联网+”下我国会计教育的应对措施

3.1 理实一体的创新课堂

3.1.1 移动终端的使用

传统的课堂点名方式往往是教师拿着点名册逐个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在点名册上签到,这势必会浪费不少宝贵的上课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学校教师上课正在逐步尝试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签到。上课时,学生用户通过点击学生机电脑桌面的程序图标进入平台登录界面,输入自己的用户名(一般为学号)和密码,与服务器建立HTTP连接,通过程序发送包将学生信息发送到教师的服务器端,教师只需在终端查询统计学生签到数据。

3.1.2 进行交互式教学

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课程或某个主题建立一个讨论小组,成员们可以在小组中表达他们对目前的课程或主题的讨论意见。如果需要,成员们也可以点对点地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拟定学习进程表进行自学,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或测试题进行检测。课程网站会自动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参加的讨论、作业情况等记录下来,供教师或学生需要时进行查询统计。

3.1.3 课堂演示多样化

在“互联网+”下,教师上课不仅仅是靠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而是可以依赖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投影仪、音响录像资料、教学模拟软件及教学网站等手段进行教学。此外,还可以依靠互动电影开展教学,让呆板的课件生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完美再现办公室、税务局、银行等地点,再设计相应的人物角色,模拟真实的情境,同时嵌入了文本、图像、表格单据及提示板等各种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功能模块。通过互动电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解决了教师们光靠枯燥乏味的语言也解释不清的困扰,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1.4 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教育教学

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教育教学,主要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开发微课与Moocs,利用大数据进行行为跟踪分析等措施。

①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

“互联网+”时代,教师将优质的会计课程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在线课堂等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学生业余时间在家通过互联网去使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再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而且,通过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课堂空间,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听到最优秀教师的讲课。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不断开发微课与Moocs。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使学生取得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开发微课。教师应提前对每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并录制成教学视频上传至指定的网站,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时观看。如《手工会计模拟》中《认识账簿》一节,教师可以用各种实物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等各种会计账簿,使其对会计账簿产生感性认识。

教师还应该不断研究开发各种会计慕课。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观看会计教学视频进行预习,上课时再认真听讲以便于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如《基础会计》课程中如何编制会计分录,不少同学光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很难理解掌握的,经常会出现借贷方向相反或借贷科目用错,这时如果有了慕课,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再看视频复习,理解掌握就变得不再困难了。

③行为跟踪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出勤、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情况等综合数据,分析得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有两位学生,他们在同一次考试中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分,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究竟是因为学习态度问题根本就没有认真学习还是已经很认真学习了但是学习方法不对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果是学习态度问题,那教师就应该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逐步提升学习兴趣;而如果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则教师应该纠正其错误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

3.2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包括专业共建、真账实训、岗位实习和就业推荐一体化的合作模式。由企业和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灵活地揉合在一起,将传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还应充分利用“云平台技术”创建各类产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各个会计岗位实训与实习,同时采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将学生学习及实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分析,以便于学生与企业之间更好地进行双向选择。学校还可以根据“学习行为分析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时隔21年,“互联网+”终成国家意志[EB/OL].http://,2015-04-13.[3]张燕.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4]刘继昀.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435-436.作者简介:

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挑战 篇6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信息化时代浪潮下,大量传统的财会职位已经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当然,失去旧的财会职位,就会有新的职位诞生。伴随着新的财会职位诞生,财会人员的职能需求,以及工作重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对于新的财会职位人员也有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更高的知识以及自身素质。由此可见财会职业正在遭受着非常大的挑战。为了帮助正在从事或者未来打算从事新型财会职位的人员,本文就对新型财会职位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出一些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财会职位 教育 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使得传统财会人员的工作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传统财会人员不再重复机械化的做着同一个工作,摆脱了计算器与账单的传统财会计算手段。可是在改变的同时,也让财会职位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次都来源于新型信息电子商务的出现。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管理的新需求,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新型财会职位信息化的目标得以实现。而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恰恰又一次让传统财会职位受到严重冲击。

在与新型财会职位的比拼中,传统财会职位无疑大败而归,传统财会所做的一切工作,除了一些只能由人工进行的工作以外,都已经可以转变为电脑代替完成。财会职业的这一巨大转变,致使传统财会职位大量减少,相关传统财会人员面临着失业的挑战。

一、 财会职业信息化的影响

(一) 传统财会职位大量消失

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企业对产业全局的一个重组,取消大量不必要的岗位来增加企业工作效率以及降低企业成本,而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对产业进行信息化的革新。

在财会方面,目前信息化财会主要以电子商务为方向,实现了多个不同步骤紧密联系的新型财会管理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可以让中间流程少很多不必要的步骤,加快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约了时间,但也不可避免的致使大量传统财会职位被取消。

信息化财会有信息化财会所带来的好处,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准确度,节约时间,减少成本等等,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工作中,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是无法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财会从事人员根据自己职业知识以及经验来作出判断。正因为此,或许传统财会职位会减少很多,但财会职位永远不会消失,而留下来的都是自身素质非常高的人。

(二) 新型财会人员的要求

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致使大量传统财会方面工作职位减少,但新型财会职位也随之诞生,例如数据库管理员等等。这些新型财会职位都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对于数据很敏感,特别是在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还有财会业务工作要很熟悉。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之下,财会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改变自己,加强自身素质,实现新型财会工作理念的转变,只有彻底转变理念,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财会方面的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信息化财会工作环境中生存下去,才能够为企业财会管理提高帮助,为企业的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

信息化的财会工作,已经让财会工作人员从原始重复单一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也意味着这些解脱出来的人员将会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为了重新就业,也为了自身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财会工作,从事财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适应新的需求,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去培养自己素质,由传统的财会理念向信息化财会管理理念转变。同时也要多学习关于信息化数据的管理,只有到达当前信息化企业的需求,才能够重新回到财会职位中来。

二、 信息化财会人才的培养

(一) 课程的改变

与传统的财会教学不同,新型财会课程必须要做出改变,增加计算机信息理念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使用新型财会职位的需求,才能够为企业所用。

学习计算机信息很重要,但作为财会人员,将财会方面的基础理论进行学习并加以分析,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对目前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些也都是财会课程所需要做出的改变。

而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财会理念学校更应该多给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实践来明白一些不懂的地方。

二) 重视基础理念

网络时代对技校学生德育的挑战 篇7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网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多样化、虚拟性、复杂性及隐蔽性等, 技师学院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较大挑战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具有自身特点, 无法准确把握。 在实践中,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不少技校学生无法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 更明确地说, 相当一部分技师学院教师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 能够最大限度地强化技师学院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技师院校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通过利用网络资源, 定期对党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 技校学生无法掌握最新德育理论知识。 另外, 不少教师没有充分采用多种形式, 无法培养出优质的技校学生。 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及时纠正技校学生的认识错误, 尚未重视学校网站建设, 难以科学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当前我们正处于网络新时代,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倾向于利用网络, 德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把握机会, 接受相应挑战。 网络德育系统进一步取代传统德育系统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某种程度上说, 网络德育系统作为新领域, 有待充分开掘。 一般来说, 在局域网中举办的各种德育活动被人们称为网络德育。 当然, 在广域网中举办的相关德育活动也可以被人们叫做网络德育。 更具体地说, 德育内容、思想及目标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师学院德育与网络德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对于技师学院德育而言, 网络德育是其十分重要的延伸。 为了实现技师学院德育现代化, 网络德育是极为关键的选择。 通常来说, 科学合理地设置网络德育课是网络德育的主要表现之一。 另外, 技师学院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 最大限度地将德育融合于网络学科教学。 具体来说, 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 为青少年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 强化技师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网络道德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践中,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技师学院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影响。 从目前看来, 绝大多数技师学院教师面临较大挑战的关键因素在于: 现有的网络德育教育与传统德育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正因为如此, 加强技师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更具体地说, 绝大部分技师学院教师应该不断更新已有观念, 最大限度地提升网络德育意识。 为了尽可能减少网络的负面作用, 相当一部分技师学院教师不断增加全新的德育工作内容, 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之下, 针对技师学院学生缺乏网络道德的情况, 不少教师努力探求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绝大部分技师学院教师应该综合考虑现实因素, 树立正确观念。在此, 教育民主化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实际上, 教师的授课内容已经不是学生汲取德育理论知识的唯一来源。 当前, 技师学院学生与教师之间越来越注重平等交流。 有鉴于此, 在多样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技师学院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带领学生认真进行辨别, 挑选。 除此之外, 网络信息资源观, 不可忽视。 为了更好地开展技师学院德育方面的工作, 我们必须针对具体情况, 对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析, 并细致整理。 从目前看来,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 技师学院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网络, 从而获取有用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应教学质量。

四、关注学生心理动态

在技师学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希望能够帮助技校学生, 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技校学生具有自身特点:不少技校学生根本没有升学压力, 自己各方面素质较低, 对知识需求小;家庭背景较为复杂多样, 绝大部分技校学生是留守儿童, 缺乏父母的关爱, 或者是离异家庭子女, 缺少完整的亲情, 还有的技校学生来自贫困的山区家庭, 基础教育缺失。 为此, 相当一部分技校学生缺少监管, 缺少关爱, 在网络交往之中无法自拔。的确, 技师学院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实际状况, 尽全力为技校学生营造较好的情感氛围。 换句话说, 不少技师学院教师通过进一步关心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网络交往给技校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 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领导的高度重视。 另外, 建立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 不容忽视。 从目前看来, 技校学生心理能否健康成长, 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这种虚拟交往的影响。 更具体地说, 形成多重人格, 甚至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 调查中, 因此一些网民中拥有“上网成瘾症”。网络交往是绝大部分技校学生患有网瘾的主要现象之一。 相当一部分技校学生情绪极其低落的关键因素在于:上网成瘾。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 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生物钟不规律, 思维极其混乱。 在现实生活中, 不排除极个别技校学生一时冲动, 发生自残行为。 为此, 技校学生能否真正获得身心健康成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沉迷网络, 迷失自我。

五、结语

网络时代对技校学生德育的挑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调查研究表明, 绝大部分技师学院的课程有较为陈旧的德育内容, 根本不能顺应网络时代德育的变化趋势。 除此之外, 极个别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者不具备相应网络素质, 缺乏敬业精神。有鉴于此, 绝大部分技师学院德育工作应该赶上时代的潮流, 针对技校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提出有效应对措施。 值得肯定的是, 不少技校学生的成长环节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阻碍, 对我们提出了一定挑战。

参考文献

[1]姜德君.论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马崇坤.浅谈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研究的意义[J].华章, 2011.

数字时代对汉语规范的挑战 篇8

据说,中国的文明历史如果按文明传播方式的递进次序而言,大约先后经历过刻木结绳、陶器文、甲骨文、青铜铭文、竹简、布帛等,自从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和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为此,有人曾说,如果没有中国人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大发明的话,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是难以想象的。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传媒却面临着数字传媒的生死存亡的挑战。电脑界的著名人士比尔·盖茨曾预言,在未来15~20年内,数字传媒将取代纸质传媒,成为文明传播的主要承担者。随后微软公司在其发布的正式文件中,对这个预言有所修正,他们认为大约在30年内数字传媒将取代纸质传媒。而最近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则听到了更耸人听闻的预言,一位台湾资深的从事数字出版的人士大胆地提出,可能在未来的5年之内将决定纸质传媒的命运。他认为,随着数字出版物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尤其是网络规模的扩大,将使数字出版物由小到大。而纸质出版物则由于环境保护的增强以及人工费和运输费的增加逐渐萎缩,直至最终退出。对此,从事纸质读物出版工作的人士大多忧心和茫然。由此看来,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文明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然而,笔者却从数字时代的便捷传播方式中,不仅看到了纸质读物的危机,似乎也看到了它对汉语规范的挑战。首先,数量众多的网民,尤其是年轻的网民,创造了一般人难以阅读、理解和认可的网络语言。这些不符合汉语规范的网络语言,虽然难以纳入出版行业的主渠道进行有效的管理,但却在不断地侵蚀大众语言,并有逐渐发展壮大的趋势。其次,从事数字网络工作的运营商,则各显神通,争当霸主,试图占据高端统治地位。为表示他们与众不同的产品特点,不同的运营商有意无意地突破汉语规范。如中国电子书的龙头老大汉王科技公司为凸显该公司的电子纸技术,硬是将人们所熟知的电子书,命名为“汉王电纸书”,煞是令人费解。如果说台湾方面因语言环境氛围不同,在汉语规范里面与大陆有不同的称谓是可以理解的,如将大陆方面有关数字出版的称谓——软件、硬件、数字出版、电子书称之为软体、硬体、数位出版、电子纸。但大陆方面则亟须语言文字专家们及早介入,研究和规范数字时代的汉语言文字。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难道说数字时代将使我们绵延数千年不断的汉语言文字分崩离析吗?

上一篇:挫折,人生作文下一篇:段考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