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师《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精选7篇)

名师《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篇1

教学设想:

阅读,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师,只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对话者之一。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认知,而要强化并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引导并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去创造意义。

基于这样的阅读理念,我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只字不提作者、背景、评价等相关材料。紧接着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讨论,目的就是不想让现成的或教师的结论左右学生的思维。我想听一听学生原汁原味的情感认知。下面,就是讨论课的情形。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孔雀东南飞》,大家对《孔雀东南飞》是不是有了点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印象啊?

生:是。(异口同声)

师: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猜一猜、说一说《孔雀东南飞》。

生:“猜一猜”?(有同学疑虑地说)

师:嗯。请问刘兰芝为什么要离开焦仲卿?

生:老师,您说得不对。不是刘兰芝“要”离开焦仲卿,而是被焦仲卿的母亲逼迫,被他们家赶出了家门。请注意是“逼迫”。(我的话音刚落,一女生就抢着说)

师:好。那么请问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要“逼迫”她呢?

生:她看她不爽!(一个瘦高个子的男生说着。“不爽”引得同学们一阵大笑。)

师:为什么看她“不爽”?大家一起来猜一猜。

生:因为刘兰芝任性。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她婆婆说她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大家抓紧时间猜一猜。

生:因为刘兰芝与焦仲卿“门不当,户不对”。

师:有根据吗?

生:刘兰芝是“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焦仲卿是“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师:还有吗?

生:因为……因为……刘兰芝没有生孩子。(一个女生低着头,红着脸,小声地说。)

生:对。(不少同学附和着)

师:为什么没生孩子就逼她走呢?(我紧逼一句。许多同学陷入了沉思,保持着沉默。)

生:老年人都想抱孙子。(一个大胆的男生说)

师:这是事实。那么我们从封建伦理道德来看呢?

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师:什么意思?

生:“无后”是大不孝,因为“无后”就是断香火,就是断子绝孙。所以焦仲卿的母亲就找借口“逼”她走。

师:有一定的道理。还有吗?(我想继续挖掘)

生:有。我认为是嫉妒心理。(一个胖乎乎的男生说)

师:谁嫉妒谁啊?

生:焦仲卿的妈嫉妒刘兰芝。

师:啊?怎么说?

生:因为刘兰芝长得漂亮,又聪明能干,焦仲卿非常爱她。他妈担心刘兰芝会取代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担心儿子会疏远她。

师:好。你分析的角度较新。还有吗?(沉默一阵之后,我总结道)刚才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推测了焦仲卿的母亲逼迫刘兰芝的种.种原因,既有伦理方面的,又有心理方面的,我认为大家猜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

首先,请女同学说一说“这个婆婆怎么样?”

生:不好。(异口同声)

生:夹石。(方言词,意即蛮不讲理。)

师:为什么?

生:她横挑鼻子,竖挑眼。

生:鸡蛋里挑骨头,生找毛病。

生:她虐待刘兰芝。

师:“虐待”从何说起?

生: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不是虐待是什么?

生:她棒打鸳鸯散。

(女同学义愤填膺地声讨着。)

师:面对这样的婆婆,我们怎么办?

生:不理她。(性格直爽的女生说)

师: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时女子在家庭里没有地位。

师:那么“婆婆”不是很有地位吗?

生:婆婆年轻时也没地位,可她现在有了。噢,对了。这就叫做“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看来,刘兰芝也只有慢慢地“熬”了。

师:好了。现在请男同学说一说“这个妈妈怎么样?”

生:好!(我的话音刚落,男生就异口同声地说)

师:要拆散自己婚姻的妈妈还是好妈妈吗?

生:是。

师:为什么?

生:她虽然逼迫刘兰芝,但也是为着这个家,还是为她儿子好。

师:我们的男同学真是好样的,这么热爱自己的妈妈,真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的妈妈没有白养你们,她们听了一定很高兴。

生:还好样的?爱,那也要看怎么个爱。对的,我们要爱。不对的,我们也不能爱。(一个女生听了我的评论,生气地说)

师:唉!真是“隔层肚皮隔层山”啦!女同学说婆婆不好。男同学说妈妈好。那么请问男同学如何解决婆媳矛盾?

生:先和母亲好好地谈谈,尽量做好母亲的思想工作。

师:做不通怎么办?

生:分家。单过。(一男生干脆地说)

师:其他男同学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容易吗?我们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生:不分。那就和他离婚!(一个女生坚定地说,其他女生附和着。)

师:唉!到了这种程度,你看这日子还怎么过?(大笑)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难断”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僵持不下,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和谐幸福。同学们,你们会成为焦仲卿吗?

生:不会。

师:你们会成为刘兰芝吗?

生:不会。

师:那我就放心了。我衷心地祝愿你们将来爱情幸福,生活美满!

名师《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篇2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 (师板书:忠贞) 从她与府吏说的话可以看出。“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还有就是当她被迫回娘家之前她对焦仲卿说“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再有她在最后被家人逼迫无奈只好“揽裙脱丝缕, 举身赴清池”, 她愿意用死来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诚。

师:很好, 那么除了忠贞你们还能读出什么?

生2:刘兰芝被婆婆百般刁难, 被迫回家, 刘兰芝对婆婆说的“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 以及对小姑说的“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即使她被百般刁难, 也怕婆婆在家操劳, 这些都说明她的善良。 (师板书:善良)

生3:我还觉得她漂亮 (师板书:漂亮) 。文中有“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师:既然大家谈到了漂亮的问题, 那我就想问大家, 焦母是不是因为刘兰芝太漂亮, 怕自己的儿子贪恋女色、耽误前程才驱遣刘兰芝?

生:不是。

师:如果不是, 原文中有没有什么根据?

生4:我认为不是。焦母说“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可怜体无比”就是说长得漂亮, 说明焦母不是怕儿子贪恋女色, 反而想给他找个更漂亮的。

师:后文是不是还有一个地方也提到这个问题了?哪里?

生5:“东家有贤女, 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 便复在旦夕。”

师:看来美貌并不是一个错误, 连焦母都说“我给你找一个美丽的女子”。但刘兰芝除了漂亮还有什么特点?

生:很有才。

师:对, 她太有才了!原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师生同读, 师板书:才华)

师:可是在封建时期, 才华对于女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

师:看来才华带给刘兰芝的非但不是婆婆的欣赏, 反倒是招致了婆婆的不满。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焦母认为刘兰芝“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懂规矩。

师:不懂规矩, 什么事都自己作主。焦母说她凡事都自己作主, 那么大家想一想, 刘兰芝的主见来源于什么?

生:才华。

师:来源于才华。可刘兰芝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她认不认为自己事事都自作主张呢?

生6:刘兰芝不这样认为。她说“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没有什么事情是违背婆婆意志的。

师:兰芝认为“我不是自主的”, 婆婆认为“你就是自主的”。看来在是否有主见上, 兰芝与婆婆是存在分歧的, 这似乎可以构成她被驱遣的一个原因。这是我们从她的漂亮和有才华想到的。刘兰芝给你的印象还有什么?

生7:她很勤劳。 (师板书:勤劳)

师: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7:“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师:还有吗?

生8:有反抗精神, 敢于斗争。 (师板书:反抗精神) 因为她对焦仲卿说“非为织做迟, 君家妇难为”。她觉得是婆婆故意在刁难她, 她受不了了。

生9:我觉得她是通情达理而不是具有反抗精神, 因为她是主动提出要离开的, 不想让丈夫为难。

师:通情理 (板书:通情理) 可是她自己想走吗?我们先留下这个问题。还有什么?

生10:我觉得她有封建时期女子固有的软弱。她被驱遣回家后本不想出嫁, 但还是不得不出嫁。

师: (板书:软弱) 我们写到这里的时候黑板上已经有矛盾的地方了。有同学说她有反抗精神, 有的同学说她很软弱。我们先假设她确实有反抗精神, 那么她的反抗来源于什么?

生:自尊。

师:很好, 她是很有自尊的。 (板书:自尊) 一个人的自尊都可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

生:语言、行为、形象。

师:我们来看她的美丽形象。她都要离开了还要打扮, 可见她要来的风光, 走的风光, 她要留给婆婆一个最美好的形象。我们再来看她的软弱。当她的哥哥逼迫她的时候, 她的回答的确是很软弱的。可是你们看她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生:“兰芝仰头答”。

师:同样谈到婚事的时候, 她与母亲对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生:“兰芝含泪答”。

师:一个是“含泪答”, 一个是“仰头答”, 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还有在和婆婆对话时也没有流泪, 而和小姑告别时却留下了眼泪。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1:和母亲对话时她是很委屈的, 所以是真情流露。和哥哥对话时, 她不想示弱, 所以仰头忍住眼泪, 她非常的无奈;在和小姑告别时也是真情流露, 在和婆婆对话时, 她要保持自尊。

师:非常好。这里写到了兰芝的眼泪, 那么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她的眼泪?

生12:还有她出门后“涕落百余行”, 她的眼泪表明她的委屈, 她很善良。

生13:还有她做嫁衣时“手巾掩口啼”, 还有“晻晻日欲明, 愁思出门啼”。

师:为什么一个是“掩口啼”, 一个是“出门啼”

生13:因为在母亲面前她不能啼哭, 她很善良。

师:那么她软弱吗?

生:不软弱。 (擦掉“软弱”)

师:说罢刘兰芝再看焦仲卿, 他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

生14:他是一个小心眼儿 (板书“小心眼”) 的男人。他在听说刘兰芝要嫁人的时候匆匆赶来, 却在兰芝还家十余日期间从未来过。他不允许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霸占。他还没有办事能力, 他明明知道母亲很专制、蛮横, 还说“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他是在火上浇油。身为丈夫他应该调节婆媳关系, 他却不知替刘兰芝考虑, 他很懦弱 (板书“懦弱”) 。

师:你义愤填膺啊, 按照你的说法焦仲卿就一无是处了。还有吗?

生15:我觉得他的懦弱是可以理解的。他作为儿子必须孝顺母亲, 他没办法违背母亲, 也不能舍弃爱情, 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婆媳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调和的。

师:很有深度啊!还有吗?

生16:他还有反抗精神。当焦母要驱遣兰芝的时候他说“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他不希望兰芝被驱遣, 体现出了他的反抗精神。

师:那么我们看焦仲卿的小心眼儿, 他的小心眼儿来自于哪里?

生:他的痴情。

师:汉代有“不孝, 弃市”一说, 这样的孝道之下, 焦仲卿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即便他是孝顺的, 在兰芝被驱遣的时候他还是说“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 在孝顺之外还是有反抗精神 (板书“反抗精神”) 的。我们可以想象, 一向对母亲百依百顺的他, 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 显然是对兰芝的爱情在支撑着他, 使他鼓起反抗母亲的权威的勇气, 他性格中的懦弱, 在这时开始发生了改变。在两个人的爱情当中, 在挽救这段即将破碎的婚姻上, 焦仲卿是主动的, 情感外露而热烈。那么刘兰芝呢?她对于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生17:课文中说“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她选择了回娘家。

师:可是第二天, 就在回娘家的路上, 她的情感发生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我们来看送别时, 两个人的对话。我们注意这一段, 焦仲卿的一番话, 其实在前面已经说过, 但被刘兰芝坚定地拒绝了。刘兰芝的态度为什么在这时会发生改变?

生18:我觉得可能是焦仲卿进到车里对她说的那番誓言深深打动了她, 同时, 即将分离的特殊情境也常常会触动一个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 或是源于心底的不舍。

师:感于此情此景, 她终于说道:“感君区区怀!”看来她的心弦这才被仲卿的真情拨动了。接着她说道:“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可见这时兰芝才开始有了对两人重新团聚的期望。可是这种改变对于她意味着什么?

生:重归焦家, 她依然要面对挑剔的婆婆。

师:为了爱情, 刘兰芝已经准备好要牺牲她恪守的尊严。所以在对待两个人的爱情上, 刘兰芝是被动的, 可一但心底的爱被唤起后, 刘兰芝就变得执着而坚定了, 为了爱情, 她甚至可以牺牲 (板书“牺牲精神”) 她恪守的自尊。而孝顺的焦仲卿在爱情面前也是有牺牲精神 (板书“牺牲精神”) 的, 所以他一点都不懦弱。他表面上懦弱其实来自他的孝顺。我们再来看他们的死:“举身赴清池, 自挂东南枝”。刘兰芝的死固然要恪守誓言, 那么焦仲卿呢?在得知刘兰芝死后, 他可不可以不选择死亡?

生:可以。

师:那么他怎样来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呢?

生:不娶。

师: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死亡?

生18:他满怀对刘兰芝的愧疚。

师:至此, 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人物形象。刘兰芝:秀外慧中, 恪守尊严与誓言, 在爱与自尊的冲突中, 牺牲了自尊, 牺牲了生命。焦仲卿:愚孝、痴情, 在愚孝与挚爱之间徘徊, 最终在两难的境地中, 选择了死亡。

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固然有性格的原因, 但也逃脱不了时代的桎梏, 制度的牢笼。“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徘徊中, 我们看到了一对爱侣无力的抗争;徘徊中, 我们见证了他们生死的誓言;徘徊中, 我们感动于兰芝为爱的牺牲;徘徊中, 我们震撼于仲卿生与死的选择!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 也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 总之,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完成对这部作品的解读。理解了这一点, 就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课后反思:

当我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资料中对于刘兰芝与焦仲卿形象的认识都是我不能接受的。刘兰芝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吗?焦仲卿真的就是一个懦弱的男人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为时代的桎梏、制度的牢笼?

其实这类的思考不仅在于这一篇课文。我是比较推崇文本主义与接受美学的, 任何所谓经典的解读如果经不住作品本身的检验, 都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 读者才是作品本身。对于我是如此, 对于学生呢?于是不禁想到自己当学生的时候, 对于课堂上老师的结论, 对于书本上既有的东西总是怀疑多过信服。那么何不让学生自己在作品中寻找结论, 让他们透过经典, 读出个性, 从作品中找到支撑他们理论的东西呢?对也罢, 错也好, 思考本身就是价值所在。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篇3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民间叙事诗,完整的结构、曲折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性格及个性化的语言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本课时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借助人物对话梳理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性格特点,教师加以引导、归纳,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

二、学情分析

学生曾学习过《氓》,基本了解叙事诗的把握技巧,对《孔雀东南飞》的艺术地位通过《木兰辞》的学习有所了解。学生普遍喜欢古诗词,但对长篇叙事诗和文言文阅读有畏难心理,学习较被动,一般等待老师的讲析。《孔雀东南飞》成诗年代较久远,学生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生活了解不多,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古典诗歌和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注释等疏通文本,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与人物性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常见字词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人物塑造的方法品鉴人物性格特点,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

德育目标:依据主人公悲剧命运思考现实意义,培养执着追求、坚强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四、课堂实录

师:前两个课时我们梳理了重点字词,理清了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赏析了本诗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总结梳理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思考现实意义,培养执着追求、坚强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本文的主要人物。首先品鉴刘兰芝的性格特点。提示:人物塑造的方法有哪些?以此为突破口体察人物性格特征。

生1:精明能干、孝顺。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

生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1:忠贞不渝:被遣回家后拒绝再嫁的情节可以体现。

敢爱敢恨:殉情部分可以体现出来。

师:应当说敢爱敢恨这也是爱情忠贞的一个体现。还有其他的补充吗?

生2:不慕荣华。从拒绝嫁给府君的情节可以看出;做事坚决,不嫁的决定态度很坚决。

师:是坚决吗?(学生议论纷纷,很多同学认为是爱情忠贞让她做出如此坚决的举动)是爱情让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这个情节更能体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来。还有补充的吗?

生3:外表美丽。第九段梳妆部分可以看出。

师:很多同学在讨论中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分析人物性格时既要从外在形象去把握,也要从性格特征去把握。(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点头)还有其他要补充的内容吗?

生4:友好。被休回家时,对小姑子的关心可以看出来。

师:把“友好”换一个修饰性格的词语。(生4及学生纷纷说“友爱”)婆婆如此对她,她依然对婆婆和小姑子如此友好,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齐答):善良。

师:让我们就此深入探究一下,当她梳洗打扮好上堂拜别阿母時,按人之常情,我们会怎么样?(学生纷纷说“生气,可能会骂他”)软弱一点的可能会苦苦哀求,刘兰芝却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反映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齐答):坚强。

师:除了坚强,还能看出什么?从容的回答,这种态度形容一下?

生5:不卑不亢。(学生们情不自禁地点头)

师: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人物性格的把握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这些人物塑造的方法分析出来的。所以通过上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刘兰芝如下性格。(PPT展示)除了这第一女主角之外,还有第一男主角及相关配角,大家试着总结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私下解答学生疑问。

师:讨论结束了,看一下第一男主角焦仲卿?

生6:忠于爱情,为爱情献身。

生6:懦弱无能。他的母亲把刘兰芝赶回家时可以看出来。

师:懦弱无能能不能印证全篇的情节?(学生毫不犹豫的说“是”)那结尾的双双殉情能印证他的懦弱无能?(学生若有所悟,回答“懦弱”)懦弱能殉情?先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性格特征?

生6:孝顺(学生都很赞同)

师:我们再回过头看一下懦弱,开始任凭母亲把刘兰芝赶回家可以说是懦弱,到最后殉情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若有所思,有同学尝试着说反抗,其他同学也越来越多的赞同)抗争,是积极主动的吗?(学生稍微思考后回答“被动的”)是消极被动的,他的性格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性格,由懦弱到消极反抗。那焦母的性格特点呢?

生7:蛮横无理。这么好的媳妇却因为不喜欢说休就休。

师:第四段“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可以看出来。还有吗?

生7:无情。

师:不喜欢的休掉,喜欢东家秦罗敷就娶回来,反映了怎样的性格?(学生回答“爱儿子”)爱儿子是一种表象,从性格上说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自私、强势”)从性格上用什么词概括(学生笑着说“独裁”)独断更好些。(学生纷纷点头赞同)文中焦母的语言很少,但很传神的描绘出了她的蛮横、独断,也正是这种蛮横、独断导致了主人公的悲剧。那刘母呢?

生8:温和

师:这个词有点模糊,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温和的?

生9:开始让她女儿改嫁,女儿不乐意,她同意女儿不嫁了。

师:通过13段和18段刘母的两处话语你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齐答):通情达理的人

师:这种通情达理是基于爱女儿的心理,是一个慈爱母亲的形象。那刘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9:刘兄势利眼

师:把“势利眼”这个词换成修饰性格的一个词语

生9:贪求荣华富贵。从刘兰芝说的“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可以看出他性情暴躁。19段“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可以看出他很不耐烦。

师:“很不耐烦”是性格描写的词语吗?(学生纷纷摇头)它是心理描写的词语。还有其他补充吗?

学生疑惑的表情,沉思中。

师(提示):哥哥的话主要集中在19段,大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一下,仔细体会。“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母亲听了女儿的话,推辞了媒人,作为亲哥哥,用如此态度对自己的妹妹,是基于怎样的性格呢?

生(纷纷答):冷酷。

师:冷酷无情。大家总结的非常棒。这是以上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讨论几分钟后)

生10:焦母的性格,焦仲卿的软弱导致了悲剧。

师:他总结的这两条都是从人物的性格上考虑的,还有其他的吗?

生10:导致悲剧的原因还有封建的思想和封建的礼节。焦仲卿是听他妈的话才把妻子休了。

师:他母亲的性格我们在前面总结蛮横独断,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是他母亲的性格如此呢?

生10(紧接着反驳):刘兰芝回家后也是因为家人的逼迫才改嫁的。

师:不可以说是刘兄的暴戾,贪求富贵才如此吗?

生10(又紧接着反驳):那他们可以不用听啊。(学生的表情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很纠结,找不同意的交流)

生11:现在生活中也有为了富贵这样那样的。(学生哄堂大笑)他们都说是封建礼教如此,我找了半天书也没找到。(学生大笑)

师:的确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纷纷点头赞同)可是你有听说抗争到底走投无路后,双双殉情来结束的吗?(学生若有所悟,纷纷说很少)也就是说,是社会导致如此的,对不对?(学生纷纷点头)所以,导致悲剧原因的性格原因从刘兰芝身上看,她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从焦仲卿身上看,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幸福。从社会原因看,先看一个传统文化相关链接: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工。《禮记·本命》“七出”之罪: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从这些文化现象可以看出来,是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子,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妹妹,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既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学生都点头。

师:池莉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我们应当培养自己怎样的品质来面对人生的囧境,迎接我们的精彩呢?

生12:勇于反抗,勇于挑战。

生13:能屈能伸。

生14:珍爱生命。(学生大笑)

生15:坚强。

师:这是我看了这篇文章后的体会。(展示幻灯片)不慕富贵是大家没提到的,可以说一切品格上的正能量都能帮我们度过囧境。鲁迅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要做高尔基笔下海燕那样的人物,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之后迎接彩虹。

我们留一个作业:请你设想,焦、刘还可能有哪些结局?再与课文作一比较。

五、教后反思

本堂课基本上是按照教学设计预定的各个环节进行的。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之前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也比较准确,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1.在设计中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寻疑析疑,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总结梳理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性格特点,教师加以引导、归纳,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思考现实意义,培养执着追求、坚强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太阳名师教学实录 篇4

第一课时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师:敢积极发言吗?

生:敢。

师:我现在要提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不管问题有多难,不管你会不会答,你都敢尝试一下的,请举手。(学生陆陆续续举手)举得不痛快。放下手。后面犹犹豫豫的同学见到前面的同学举手了,他不举有点不好意思,才把手举起来,所以举手的动作有点犹豫。现在你们想好,敢尝试就把手举起来(学生马上举手)哎,我还没让举手呢,不敢尝试你就老老实实地不举,好不好?

生:好。

师:谁敢尝试我的第一个问题?(众学生马上举手)你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今天我们讲的是第十课,课题是《太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我看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是吧?

生:对。

师:你们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想读咱们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了,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想读,就听我提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谁听出来了,我这句话有几个要求?我要求你用“先总后分”的办法来回答我的问题。

生: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内容没错误,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应该是“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要求”。谁能再说一次?

生:老师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

师:(打断)提出了三个要求。

生:第一个要求是……(学生思考,教师对他耳语)第一个要求是是放开声音。(众笑)各自……放开声音……

师:(打断)第一个,各自。

生: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大家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好啦,听懂了就按要求做吧。(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谁想站起来读?(学生陆续举手)好了,停止举手。刚才举手的同学还举起手来,没有举的不能举了。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你自己争取到的。你举手不果断,机会就让给别人了。在课堂上你想说话,就得快点举手。犹犹豫豫就没有机会锻炼了,听清没有?举手不果断就没有发言权了。

生:听清了。

师:现在举手的同学站起来。没有举手的不许站,你没有权利。好,站起来的同学读第一段,读完了就坐下。第二段谁想读就赶快站起来,站起来就读,包括现在站着的同学。自己争取机会。现在开始。

(站着的学生一齐朗读,读完后教师马上说:“坐下,读第二段的赶快站起来,接着读。”全体学生站起来,一起读完第二段)

师:好,都坐下,不要再站了。为什么不站了呢?大家都起来读过了,就不这样读了。我现在想给一些同学特殊照顾:谁觉得自己平常朗读基础比较差?举手。有没有差的?有,我就给你一次机会。(无人举手)这样吧,特别

再想练一练的举手。好,举手的站起来,一起读第三段,开始。(学生读完第三段)

师:咱们作一个人哪,不管你是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去工作,都要有自信心。什么叫自信心呢?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经过努力把工作做好。有这份自信,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现在我问:谁敢举手表示一下,我是全班读课文最好的?好,你第一个举手,请你读第四段。(学生读文)

师:读得确实不错。你先别坐下,他现在站在奥运会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要比他读得好,你就站在台上,他坐下。谁能把他读坐下?(学生争着举手)

师:好,你来读下一段。(学生站起来读第五段)

师:(问读四、五段的两个学生)你们俩个谁觉得自己应该坐下来,就自己坐。(众笑)两个都不坐?那我可不客气了,(指刚才读第五段的学生)你该坐下来。哎,你先别坐,你得坐得明白是吧,第一,读错了一个字;第二翻页的时候不痛快,读到快该翻页了,就该事先准备好。等读到那一句时,马上把页翻过来接着读,中间就不至于中断。你没有提前做好翻页的准备,所以你读到这句的时候中断了。接受不接受这个意见?(生:接受)好,你先坐下。(指站着的学生,问大家)谁能把他再读坐下?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好,你来。我有一个条件,你要读不坐下他,罚款。罚款十元。(众笑)行不行?行?那你带钱没有?(众笑)没有?没带钱你为什么说行?(众大笑)那你先读,下课再说,你一定要把他读坐下。(学生开始读第六段)

师:非常遗憾,语速太快,缺乏节奏。那罚款怎么办?这次给你免了,因为你勇气可嘉,行吗?坐下,找一个女同学把他读倒。(女生开始读第七段)

师:把句子中的“它”字读得再低一点,再重读。(女生重读)

师:这回该谁坐下?(学生指男生)

师:都认为他?好啦,你这一届的朗读冠军当完了,你该坐下了。(学生争着举手要读第八段)

师:咱们大家读最后一段,把她读坐下好不好?

生:好。

师:拿出精神来,开始。(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

师:(问女生)这回你坐不坐?该坐下了,大家把你读坐下了,但是你也跟着一起读了,所以把你读坐下的其中也有你自己。是吧?战胜别人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最困难的。你今天尝试了,非常好。刚才你们读到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这一句话概括了……

师:(打断)我说的是“一句话”三个字,在句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就是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世界了。

师:没说清楚。

生:这三个字起一个总结作用。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总结作用的,除去“一句话”这三个字,还有什么词?

生:还有“可以这样说”。

师:“可以这样说”,可以可以。

生:还有“总之”。

师:“总之”,变成四个字是什么?

生:“总而言之”。

师:还有什么?

生:“说来说去”。

生:“总的来说”。

师:“总的来说”,还有吗?咱们试一试吧,我说这个带有总结性的词,你们读下面的句子好吗?

生:好。

师:先按书上的。“一句话”,读。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总之——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总而言之——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不管怎么说——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总的来说——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再听,综上所述——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还有一个词,也是带有总结的意思,你们注意啊,你说什么?

生:这个词是“反正”。

师:对了,注意:“反正——”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刚才这些词是不是都是起总结作用?

生:是。

师:对了,所以你们想,咱们汉语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一个意思能用不同的好多词来表达。还想不想读课文?

生:想。

师:这回大家默读。拿出一支笔来,做两个工作: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认真思考,哪讲了什么事,你明白了,就把它划下来;哪里有疑问,就画个问号,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读了这么多次课文烦不烦?

生:不烦。

师:对了,你要想学会阅读,就得读,没有别的办法。一边读,一边认真思考,这是唯一的办法。(学生默读,勾画)这么多的同学都划完了,咱们试一试,你先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师:这是从那个传说里读懂了,是吧?

生:是。

师:你说这传说的事是真的假的?

生:假的。

师:哎!这就奇怪了,这篇文章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的东西可不能来半点虚假。可是为什么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先讲一个假的故事?

生:因为……

师:没考虑好。

生:因为他是一个传说。

师:为什么要先写传说呢?有什么内容就直接写什么多痛快!

生:因为他先写传说,把太阳引出来,然后再介绍科学知识。

生:我觉得应该是先吊吊读者的胃口。

师:吊一吊读者的胃口?有意思。一开始你们读这个传说,觉得挺有意思是吧?有意思就愿意往下读,这叫“引人……”

生:“入胜”。

师:(问刚才回答的同学)你读的课外书多不多?

生:您说的是读什么课外书呢?

师:各种课外书,博览群书。(生无语)谁读得多?(学生争着举手,指一个学生)你说你读得多,我考考你,敢答应吗?还是那样,考住了罚款!(众笑)

生:以后再给您?(众大笑)

师:以后再给我,行。第一个问题,天上十个太阳,射下九个去,射太阳的这个人是谁?(对大家)别人不许说啊!

生:后羿。

师:后羿的太太叫什么?

生:嫦娥。(在别人的提示下)

师:那他妻子呢?

生:嫦娥。

师:他夫人呢?

生:嫦娥。

师:怎么都是她呀?

生:太太、妻子和夫人都是一个意思。

师:对。那我问你,后来嫦娥去哪儿了?

生:月亮。

师:去月亮了,她在月亮上住的那个别墅叫什么名字?

生:广寒宫。

师:哎呀,真的考不住你啦,那就别罚款了!你看,多读书就是懂得多。好了,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太阳非常大。

师:非常大,有多大?

生: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比得上一个太阳那么大。

师:对,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那么大,对。这是你的收获,把它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非常热。

师:嗯,非常热,有多热?

生:有一段课文说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六千多度。

师:好,把这些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太阳离我们虽然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我们才能生产我们的用品。假如没有太阳,那一切都不能生长了,我们再不会有一个人活着。

师:你把你这一段话概括成四个字。

生:没有太阳就……

师:(打断)四个字,太阳和我们的……

生: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四个字。

生:非常密切。

师:什么非常密切?

生:关系密切。

师:对,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

师:因为它有杀菌的能力,所以它还有什么作用?

生:还有……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

师:预防、治疗,两样。你能用两个字把这两样都说出来吗?

生:治病。

师:治病?没有把预防说进去。从“预防”、“治疗”这两个词中各提出一个字就行。

生:预治。

师:哪能“预治”呀,“预防”提出一个什么字?

生:“预”字。

师:提“防”字。治疗呢,提出什么字?(学生有说“治”有说“疗”)应该提出治疗的“治”。“防治疾病”是吧?我再问你,你知道太阳为什么能杀菌吗?

生:因为太阳的光线非常热,所以它能杀菌。

师:不对。

生:因为太阳光放射紫外线。

师:对了,太阳光有七色光谱。知道哪七色吗?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在红的外面有红外线,紫的外面呢?

生:紫外线。

师:紫外线就能杀菌,不但能杀菌还能杀人。(众笑)你们不信吧?

生:信。

师:现在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大量的紫外线由于没有臭氧层的阻隔,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对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已经警告最南端的一些城市的人们,从上午十点钟到下午两点钟,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好不要外出,防止太阳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你的妈妈、你的姐姐涂防晒霜,也是为了预防紫外线的伤害。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人类破坏了臭氧层,紫外线对人类也就有害了。(指一个学生)你去写“杀菌”、“防治疾病”。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中心温度大概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多倍。

师: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师:到黑板上写上这点。

生:我还知道煤炭和太阳有很大的关系。

师:怎么回事?

生:因为没有太阳,植物就没法生长,没有植物就没有煤炭。

师:怎么没有植物就没有煤炭?

生:因为课文上写……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别用课本上的,把课文内容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生:就是植物……

师:远古的森林怎么样?

生:远古的森林非常茂盛。

师:怎么样了?

生:埋在地下,过了很长时间就变成煤炭。

师:对了,随着地壳的变动,比如地震啊、泥石流啊、滑坡啊,把森林埋在地底下了,下面可是高热、高压,长年累月它就变成什么了?

生:煤炭。

师:好,坐下,还有没有?

生:我还知道了,没有太阳,我们人类就没法生存。

师:不但人类不能生存,上面还说什么不能生存?

生:动物、植物都不能生存。

师:动物和植物加一块叫什么?

生:动植物。

师:动植物,有一个简单的提法:生物。生物的生存状态叫什么?有一个新词。生存状态叫什么?

生:生态。

师:对,叫生态。它们的生活环境叫生态环境。地球上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是谁帮助形成的?

生:太阳。

师:(对刚才回答的学生)那么,你到黑板上写“形成生态环境”。(对刚才说煤炭的学生)刚才你说煤炭的形成,这个煤炭也包括在太阳形成的生态环境这里面了,是不是?

生:是。

师:好啦,还有没有?

生:我还知道了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师:说得对。

生:我还知道,雨水、雪跟太阳也有一定的关系。

师:对了,书上说,地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变成了云,云后来变成了什么?

生:云后来受冷以后,就变成小水滴。

师:变成雨了,那么遇冷就变成什么?

生:雪。

师:这是云、雨、雪,看看下一段还能形成什么?

生:还能形成风。

师:对,云、雨、雪、风都是地球上的什么类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归哪个局管?

生:气象局。

师:是气象变化。没有太阳形不成气象变化对不对?去写上“气象变化”。

生:还有,人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三千五百年。

师:把这句话非常非常简单地说出来,步行,多少年?

生:步行三千五百年。

师:对,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还知道坐飞机去至少需要二十年。

师:对,也写上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是个大火球,会发光会发热。

师: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写到上面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的中心温度比表面强。

师:是表面温度的……

生: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你看看黑板上,如果还没有,你就上去写,如果有了你就坐下。(学生坐下)

生:我还读懂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如果没有太阳,烧暖炉也不能,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煤。

师:对呀,你也不可能去烧炉子是吧?谁还有?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谁说?

生:太阳还可以控制我们哪个地区冷,哪个地区热,就是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这个地区就非常热,哪个地区吸收的热量少,这个地区的天气就非常冷。

师:你刚才头一句说太阳能控制冷和热,太阳怎么控制?

生:太阳晒到地面,有些地区……

师:要晒都晒了,怎么就有地方冷,有地方热了?你不是说控制?怎么控制?说不明白了是吧,你们将来学地理的时候,就会学到这个。太阳晒到地球上,因为地球是圆的,有的地方太阳光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斜射的地方就冷,直射的地方就热。比如赤道部分太阳直射,它就热,两极的地方是斜射,所以它就冷,明白了吧?还有吗?

生:我通过读课文还知道了世界上的万物都需要太阳。

师:哪些是万物,你举个例子。

生:比如各种植物,还有鸟、虫、兽类。

师:黑板上有没有?有,你就坐下,没有,你就上去写。(学生看后坐下)

生:我还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是啊!刚才咱们念“一句话”、“总之”、“总而言之”不就说的是这句吗?“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去,写到黑板上。

(到此,学生的第一次板书已经完成,下面是板书的照片模拟图)

(此处略)

师:同学们,课本上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大家都自己读懂了,而且写在了黑板上,那咱们这课书已经学完了。

生:还没有。

师:还有什么没学?是不是还有疑问?

生: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还没有做。

师:你看看“思考练习”里哪个题还不会?

生:还没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当下咱们先不背,下课再背,这个留作课后作业。

生:我们还没有说查到的资料。

师:还没说查到的资料,这个先不说,刚才你们读书的时候我看到了,每个同学都有资料,查了好多资料,这样那样的,非常好,咱们课堂上先不说。

生:还有课后的第一个问题还没有……

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你读出来。

生:第一个问题是“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

师:那你到黑板上去找一找,肯定有。(众笑)

生:我不知道为什么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如果钢铁碰到了大火球,为什么会变成汽呢?

师:为什么钢铁到了太阳表面就会变成汽,你们

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来说,说错了还要罚款。

生:因为普通的火球没有太阳的温度高。

师:我问的是为什么太阳的温度那么高?

生:因为太阳……

师:答不出来了,准备钱吧。(众笑)你们听说过原子弹吗?

生:听说过。

师:原子弹爆炸时非常厉害吧,周围几十公里都寸草不生。太阳内部就像原子弹一样,长年累月,不断地进行热核反应——这位同学要急着说什么?

生: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因为它里面含有氢原子,然后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了钛原子,就能同时发出光和热,太阳就是用原子来作……作燃料的大火炉。

师:他把热核爆炸又解释了一下。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子,又变成了什么原子,你再好好查查资料。总之就是原子的裂变反应,关于这个,咱们说不明白,以后再学好吗?

生:好。

师:将来你们当了物理学家,我老了,躺在病床上,你们去看我的时候,先放下给我买的礼物,像苹果什么的,再给我讲这个故事好吗?(众笑)

生:好。(大笑)

师:还有没有绝对新鲜的?再找一个同学。(学生争着举手要发言)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太阳,所有的庄稼、树木才会发芽、开花、结果?

师:这个问题新鲜。

生:没有太阳,为什么就不能开花结果了呢?

师:植物、草、庄稼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

师:对,就是因为它是绿色的,绿色的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然后经过它身体内部的一些变化,制造它所需要的营养。(学生插话“产生叶绿素”)不是产生了叶绿素。它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所以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大车间。我们到森林里去散步,觉得空气清爽,因为那里的氧气比较多。但要注意,在夜晚没有太阳的时候,植物就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你们回家告诉父母,睡觉的房间里不要养花。到了晚上,它会跟你争夺氧气。明白没有?好了,不说了。所有课文上的内容,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把课文上讲的都写在黑板上了,那么咱们不用讲了,下课吧。

生:不行。

师:你们自己学了那么多的资料,课文也都明白了。你们还想学什么?

生:我想学分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我想请老师把这个课文再讲得更细些。

生:我还想把我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师:那你说说什么问题?

生:就是小水滴为什么能在空中飘浮呢?

师:你想象的“小水滴”不是形成云时的小水滴,形成云的小水滴其实是雾状的,你看过雾没有?

生:看见过。

师:大雾起来了,到处是灰朦朦的。那是什么东西?都是非常非常微小的小水滴。能不能飘浮啊?

生:可是它是液体呀!

师:是啊,因为它是雾状的。你去过有瀑布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你学过《瀑布》这篇课文吗?

生:学过。

师:瀑布落在地上,溅起了无数细微的水花,作者说它像什么?“如烟、如尘、如雾”。那个小水滴细到什么程度?细到如烟如尘还如雾。烟和尘能不能飘浮? 生:能。

师:如雾,雾能不能飘浮?

生:能。

师:就是这个道理,你再好好想一想。我想问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要大家把手里的课本都交回来,然后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上面印着什么呢?(指黑板上的所有板书)就是把黑板上现在所有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印下来。我说:“同学们读吧,这就是《太阳》!”你们读得懂读不懂?

生:读不懂。

师:为什么读不懂?这不是你们把课文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的吗?你们反而读不懂了?

生:因为这样太乱了。

师:太乱了,缺少什么呢?

生:顺序。

师:对啦,没有顺序,东一句、西一句。那么咱们给它理理顺序好吗?

生:好。

师:我们就按照课文的写法,第一条应该是什么?谁看出来了?

生:第一条应该是“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师:对。(在板书中该条旁边标出①)这是第一,谁看出第二个,就跑上来标序号,不用举手了。下面都是这样,一直标完。

(此后,学生争先恐后自动跑上来标序号)标出的结果是:

⑴太阳离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⑵步行去太阳要三千五百年

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⑷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⑸太阳是个大火球

⑹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⑺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⑻关系密切

⑼形成生态环境

⑽产生气象变化

⑾杀菌防治疾病

⑿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下面,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就按照你们标出来的顺序,⑴⑵⑶……挨着印下来发给你们。我说“读吧!”这次能读懂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还不能读懂?

生:它没有互相连接的词语。

师:没有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吧?大家注意,咱们举个例子。第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板书“(1)一亿五千万公里远”)第⑵,步行要三千五百年。(板书(2)“步行三千五百年”)第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板书(3)“飞行二十几年”)大家细心看,这三条实际上都说了一个什么情况?一个字。

生:远。

师:(指板书)这是什么关系?前面一个,后面三个。

生:是不是……总、分关系。(较犹豫)

师:对,是总分关系。咱们今天先不说它总分关系。打个比方:这⑴、⑵、⑶三条好像是三个少先队员,这个“远”在前面领着它们,它是什么?

生:老师。

师:不是,不是,是小队长。一个小队长领着三个少先队员。注意了,(指黑板)你们写的这一片里面还有好几个小队长。有的就在黑板上面,有的在黑板后面藏着,你们能找到吗?第一个小队长叫“远”。还有哪些小队长?

生:还有“大”。

生:还有“热”。

生:还有关系。

师: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

师:对了,关系密切。四个小队长都找到了。你们把“远、大、热”还有“关系密切”都放在一起,让它们比一比,是不是一边高?

生:不是。

师:谁高些?

生:“关系密切”。

师:对,“关系密切”高一点。“远、大、热”都说的是太阳本身,而它(指“关系密切”)它不但说了太阳,还连上谁了?

生:地球。

师:对,连上了地球。关系是指谁和谁的关系呢?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它显然要比别的小队长——

生:高。

师:对。在四个小队长中它高出一些来。这样,它还能当小队长吗?

生:不能。

师:提拔了,该当什么了?

生:中队长。

师:对了,它在课文后半部,我们可以说它是第二中队长。那么这“远、大、热”三个小队长就不能有一个中队长管管它们吗?那么这个中队长该叫什么名字?

生:叫“特点”。

师:“特点”,写在小学课本里的,是一些很深奥和很难懂的特点吗?

生:不是。

师:都是普普通通的特点,那么叫什么特点?

生:平常特点。

师:没有这么说的,但你的意思我懂。

生:一般特点。

师:对,第一中队的中队长,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一般特点。

师:中队长都有了,该不该有个大队长?

生:该。

师:大队长叫什么名字?

生:太阳。

师:对啦。大队长就叫太阳(众笑)懂了没有?

生:懂了。

《春酒》名师教学实录 篇5

学情分析: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思乡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对通过细节措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已有了解,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的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其它作品。

教师:准备思乡的音乐

课堂实录: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过新年的情景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讲怎样过

年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看一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讲课之前,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琦君?生介绍:

师:讲得很好,我补充一点,去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桔子红了》的作者就是琦君(出示介绍琦君的图片)

师:下面我检查第二个预习,请一个同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示生字词) 生注音,其余同学改正,但仍有一个是错的。

师:挑剔应读“tī ”,新华字典484页上是有这个字的,我们的参考书上把这个字的读音标成了“tì”,这是不对的,大家记住:尽信不如无书。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想一想都写了哪此事情?

生: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泡八宝酒。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生:作者通过春酒表达了对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深情怀念。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的是思乡之情?

生:写到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福、小孩不能在客厅、厨房里玩;吃东西不能随便抓;说话要讨吉利;元宵节后分吃供品等,这些风俗都是家乡所特有的,写风俗就是要表现家乡的风俗之美,从这里可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作者写到喝会酒,乡亲们互相起会,融洽地置办会酒,体现出乡亲们的善良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好人情的赞美。

师: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四、研读赏析,品味细节

师:平常老师经常给大家讲,真正感人的文章,打动人的往往是朴素的语言中蕴涵的真挚的情感,以及那些真实的细节描写。现在大家自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思乡之情是怎样打动你的。,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自读进行勾划,教师巡视)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里写出了我对春酒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的急切心情。

师:为什么肚子胀得蜜蜂似的,不是像小猪一样呢?

生:因为像蜜蜂一样,更显出可爱的姿态,突出我的天真可爱。

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里写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欢,很馋的样子,也写出了我的可爱。

师:讲得好,还有喜欢的地方吗?

生: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段话写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一点点”,指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说明我舍不得喝。“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这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小花猫舔着我衣襟上的酒就呼呼地睡着了,说明小花猫也喜欢八宝酒,足以证明八宝酒的香甜。(掌声响起)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

生:有,小时候有人到我们那里来照相,妈妈就叫我赶快去照,当时,我手里拿着一个烤红薯,听到妈妈的呼唤后,我就把烤红薯放在裤兜里,欢喜地跑出去。结果在跨门槛时摔了一跌,人一下子就扑了出去,烤红薯压扁了,裤子也弄脏了。结果照了个哭笑不得的相。(生大笑)

师:真富有情趣,活脱脱的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就展现出来了。 师:这篇文章除了写天真活泼的我之外,还写到了哪些人物?生:还写到了母亲。“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写出了母亲的善良,大方,同时也有自豪之意。

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里写出了母亲得到表扬后得意但又不好意思的样子,一副贤妻良母的模样。

师:对母亲的描写还有吗?

生: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这里写出了母亲的善良大方,写出了母亲的助人为乐。

师:文章写出了我的天真活泼,写出了母亲的善良大方,除此之外,还有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认为打动人的还有纯朴的乡情,如“花匠阿标叔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客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这里写出了阿标叔叔的善良纯朴,也写出了以阿标叔叔为代表的乡亲的美好的人情。

五、调动积累,体会情感

师:大家说得真好,的确,有些看似随意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琦君就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对故乡的眷念。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思乡的名句,大家交流一下。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水从来都是白的,但今夜的更白;月亮在哪里都是明亮的,但今夜的月亮更明亮,因为在这样的夜晚,我想起了我的亲人,我的故乡。

生: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出了思乡之情。

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师:除了这些古诗之外,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子思乡的文学作品,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 生:余光中的《乡愁》

师:对,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乡愁》。(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深情地诵读)

师:刚才大家交流思乡的诗,多数与明月有关,难怪诗人席慕容说: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里响起。月亮,总是容易勾起人们思乡的情怀。当你们面对一轮明月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出示一张圆月的图片) 生:我会想到我的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想到我的母亲;想起我的故乡。

生:我的家乡在四川渠县,看到这轮圆月,我就想起了我家乡美丽的渠江河,想起了曾经朝夕相处的亲人们。

师:看到明月,大家都会想起家乡,但我们的感受毕竟不如琦君、余光中强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即便是有淡淡的离愁,那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啊!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感受乡愁,理解一下那些被乡愁所紧紧困扰的人们吧!(播放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学生完全陶醉在音乐声中)

师:每个人都有故乡,对于故乡都会有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鲁迅对社戏里吃过的罗汉豆念念不忘;汪曾祺对故乡端午节的鸭蛋念念不忘;而琦君魂牵梦系的是母亲所酿造的八宝酒。这些让作者终身难忘的美食,沉淀了美好的情思,触动了无尽的思乡之情。那么我们呢?我们对于故乡又会有什么记忆呢?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世界,到那时,我们会发现清澈的滨河曾荡漾着儿时的梦;龙泉山上, 我们曾把梦想和风筝一起送上蓝天;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的桃花开成一处绝美的风景;或许我们也会发现家乡的水蜜桃真是人间无上的美味。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美好的回忆吧!

最后, 我们对那些正在被乡愁困扰以及将来可能被困扰的人们说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反思: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堂课上完后,自己感觉很不错。教学目标完成得比预计的还要好,学生配合也积极,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听课的老师评价很高,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回过头来思考这节课,我觉得做得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在以前的公开课上,我从来没有讲过作者和字词,因为我认为讲这些东西会使讲课的思路不连贯。但是,渐渐地,我意识到这种讲法是不科学的。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学生的字词积累就不够,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作者介绍,它仍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内容,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语文知识得到落实,从而避免了公开课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语文知识传授的作秀的尴尬。另外,当学生都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字的注音错了的情况下,我告诫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鼓励他们动手查字典,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个字的正确读音,更是一种大胆质疑的态度。

2、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不管是在导入部分讲过年的情景,还是在自由朗读,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3、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致胜的关键。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体会毕竟是不深的,让学生感受情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对思乡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受,紧接着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的朗读录音,学生对思乡的愁苦感受又进了一步。而最为关键的还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的歌曲把他们情感完全激发了出来,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这首忧伤的歌曲配以形象的flash动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歌中的“长江水”、“酒”、“母亲”、“信”、“乡土”、“乡愁”等字眼与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是一致的,在淡淡忧伤的旋律中,学生的情感自然就达到了高潮。

4、本节课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师语言的丰富生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如导入的地方就用了一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让他们有了一种想了解,想探求其他地方风俗的欲望。学生交流思乡的古诗之后,我用了一些诗词来对教学环节进行过渡,如提到琦君和余光中有相似的经历时,我用了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学生不仅喜欢这种诗化的语言,也能体会到其中相似的情感。再比如引用席慕容的“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里响起”这样的诗句再配上明月的图片,在这种特定的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与作者在情感深处产生出共鸣。

总体上说,这堂课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进。

1、时间分布不够合理。由于这堂课事先没有经过试讲,在时间的把握上就不够好。比如在讲通过风俗人情来表现对故乡的热爱这一环节时显得太仓促,有点手忙脚乱之感。在品读细节环节上,所用的时间稍微有点多,显得有点散。如果我再上这堂课应该说在时间的调控上将更为合理、有效。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 篇6

片段一:生活激趣

师:刚才我们了解同学喜欢看电视。看一下片头,猜一猜,它是什么节目?(听声音猜)

生:幼幼乐园

师:我也喜欢看的。你知道每天什么时候播出的吗?

生1:6点半

生2:下午6点半

生3:是8点30分。

生4:晚上6点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晚上6时30分。

师:到底是不是晚上6时30分播出的呢?

播放

生1:上面18点就代表晚上6点

生2:18点就是代表晚上6点。

师:也就说,18时30分,就是晚上6时30分。

师:我们发现18时30分是另外一个计时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计时法。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孟老师就巧妙设计了从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中的时间入手来学习计时法,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初步认识另一种新的计时法。这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入手,学生对时间的体验比较深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能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片段二:探究新知

1、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预报。

师:在这里节目中那些你最喜欢的节目?

生1:我最喜欢里面的动画城,它是早上6时

生2:我是喜欢中国动画,晚上7点40分播出。

生3:我最喜欢看神奇之窗,是早上7:30播出。

还有其它………………

师:上面的这些计时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电视上有这种计时方法,还有其它吗?在生活中找找。

生1:电脑上

生2:会场上有

生3:商店营业时间上有

出示肯德鸡的营业时间。

出示汽车票

生:还有电子表也有

3、师:生活中的钟表你会看吗?

出示一个钟表。

出示12时

生1:晚上24时

生2:晚上12点

师:你怎么知道是晚上12点。

生1:那儿有个月亮。

生2:我认为趴在那儿睡觉,有月亮,所以是晚上12点。

师:我们时钟都是顺时针走的,一起来看看。

播放走钟,出示到升旗的时间

生:是早上8点

板书:上午8点

播放走钟,出示吃饭的时候

生1:是中午12点

生2:我也认为是中午12点。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太阳在头上,还在吃午饭

板书:中午12点。

师:时针走了几圈?

时针倒走,并拉出12个数。

师:走了多少个小时,一天结束了吗?

〖评析:从电视中的24时计时法的认识到寻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建构的过程,初步形成了24时计时法的概念。在看生活中的钟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出两个不同的12时,引发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更加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

出示上课。

生1:是下午1时。

生2:我认为是下午13时,

师:下午13时,还是下午1时

生1:我认为是下午1点。

生2:用24时计时法,就是13时。

师:赞成13时举举手,赞成下午1时的举举手。

师:准备好你的理由,然后说说看。

学生讨论。

生1:时针指着1,所以是下午1点

生2:我认为是13时

生3:前面已经把前面12个小时,画出来了。所以后面再加一个小时,所以就是13时。

师:有没有同学赞同下午1点,也是13时的。

师:下午1时就是13时。

继续再走一格,

师:你说说看,你认为是几时?

生:14时

出示晚上8时的

生1:是晚上8时

生2:是晚上20时

生3:我认为是晚上20时。

生4:如果用24时计时法,是晚上20时

板书:晚上8时,

20时

出示晚上11时

同桌互相说说看。

师:如果再走一格,你说说看,应该是几时?

生:晚上24时。

师:又走了一圈。我们同样把走过的一圈再接来了,清楚的看一看。

师:现在钟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

生:两圈

师:一共走了多少小时。

生:24

师:一天结束了,新一天又要开始了。

每年最后的时刻,寒山寺的钟声就鼓响了。

师:第一声钟时鼓响的时间,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如果这个时间用什么表示?

生1:13时

生2:24时

生3:早上0时

师:新的一天开始,就可以用0时来表示。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数学学习不是教师强制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主体通过体验、猜测、实践、总结、反思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总能巧妙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分组讨论、并通过实践验证猜想,使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4、师:上午8时,如果用24时计时法,我们怎么表示

生:8时,因为在13时之前的时候在表上还是这个时刻。

提示,另一个写法:08:00。

师:上午8时,与晚上8时,改成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吗?

生:上午8时,就是8时,晚上8时,应该说是20时。

师:你这个20时,是怎么得来的?

生1:晚上8时,还距晚上24时还有4时。

生2:早上8时,与晚上8时相差12时,中间正好就是12。早上的8时加上12时,就是20时。

师:中午12时,改为24时计时法。

生:还是12时

〖评析: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对比两种计时法来让学生进行认知,让学生认知中能建构方法,教师把观察、思考、创造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并能自主学习。〗

片段三:巩固深化

1、电脑出示上课的时间(10:00)

生:上午10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时间指向10,因为是上课。所以上午。

师: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话?

生:还是10时。

2、下午3时踢球。

生:是15时,下午的3时,加上12时。

3、“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生1:你在看电视。

生2:我在写作业

生3:在放学的路

生4:上午5:00我在睡觉,下午5:00我在写作业

4、分别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呢?

出示作息时间表。

5、通计时法改为24时计时法。

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业

6、电子屏幕上是什么计时法

生:24时

师:你能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吗?

出示14:00电子表

生1:是2时

生2:是2时

生3:是下午14时

生4:下午2时

师:为什么有同学说成2时……,你们同意吗?

7、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说时间。

8、出示公共车站牌。(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时刻)

9、出示火车票。(引导学生观察火车票面上的时刻)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数学练习通过让学生说图中的时间自己在干什么、认识电子屏幕、改写计时法、认识生活中的时间等形式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称赞》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篇7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庆安小学

邢 莉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3、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教学难点:

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以前学过的字宝宝,大家已经和它们见过面了,它们是(出示“称”)生:称

师:我们在学习《称象》一课时见过它。(再出示“赞”)生:赞

师:还记得那句话吗?“诚实赢得…… 虚伪招来……” 生:“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师:课文中它们组成了一个新词,叫—— 生:称赞

师:什么是称赞?谁能给它换个词?

生:表扬 生:赞许 生:赞美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就叫《称赞》,大家来齐读课题。生:称赞

师:声音真洪亮!相信大家课文一定能读得更棒!一起打开书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拼音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们认识了几个动物朋友? 生:两个

师:今天老师还把他们请到了课堂上来,他是……(出示刺猬图)他是……(出示小獾图)

生:刺猬 小獾

师:他们的名字你认识吗?谁来读? 生:刺猬(三声)

师:“猬”本来读四声,和刺连在一起,读轻声。师:“獾”有点复杂,大家一起读。

2.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文中讲了谁称赞了谁? 生:刺猬称赞了獾,獾称赞了刺猬。师:看来他们是互相称赞。(多媒体出示)

师:他还称赞你们呢?称赞你们读书认真,听课仔细。多媒体出示图片(火车上面有生词)

师:只要读对了火车上的词,小火车就可以开起来。每人读一个词,读对了,小火车就会穿上漂亮的衣服。(生接龙读词)

师:有两个小问题想和大家交流,“瞧”为什么是“目”字旁? 生:因为它是用眼睛看。师:傍晚是什么时候?

生: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去。

师:老师告诉你,傍晚是天快黑,还没有黑的时候。(接着指名读)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能读准确,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吧。生同桌读词

师:祝贺你们闯关成功!那就让我们就坐上火车出发吧,闭上眼睛。火车带着我们穿过山洞,越过小河。大森林终于到了。清晨的森林美丽而宁静,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路边遇到了小獾,他们在做什么呢?请同学接读1-4自然段。生:接读课文。

师:小獾做了三个什么样的小板凳? 生:粗糙的小板凳。

师:看上去怎么样?凳子腿有的――有的―― 生:凳子腿有的细,有的粗 生:有的正,有的歪。师: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有一块粗糙的木板,你来摸摸看,什么感觉? 生:有裂缝 生:凹凸不平

师:我来摸摸,还有很多毛刺呢!像这样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 生:粗糙

师:这么粗糙,可是小刺猬却称赞小獾—— 生:一个比一个做得好。齐读该句。

师:我认为小刺猬不该称赞小獾,你们同意吗? 生急于回答。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只有两个字——读书,读1-4自然段,找出理由来说服老师。生自由读。

师:应该称赞吗?假如你就是小刺猬,说说你为什么要称赞他? 生:虽然他做得很粗糙,但是他做得很认真。师:既然认真,为什么还那么粗糙?

生:因为他还没有学会。

师:他正在学,那他学的态度怎么样? 生:认真

师:拿起书,一起读第二自然段,让老师通过你的朗读看出来小獾值得称赞。生齐读

师:有的同学把“糙”读成了造,跟老师读。师:还有什么原因,要称赞小獾呢? 生:到傍晚的时候,拿了几个红苹果……

师:看来你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听别的同学说,还有什么原因你要称赞小獾? 生:他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师:看屏幕,一个比一个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第一个做得有些好,第二个比第一个好……

师:我觉得第一个做得应该很粗糙,第二个比第一个好,第三个更好。师:说其他东西,还会说一个比一个怎么样? 生:一个比一个多。

师:一个和一个,能比较多少吗? 生:一个比一个长。

师:大树怎么比?一棵比一棵 生:高 生:粗 生:长

师:还能说什么?铅笔可以说—— 师:鲜花可以说—— 生说。

师:现在我是明白了,“一个比一个好不是说小獾做得好,而是说一个比一个有进步。你们是聪明的小刺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小獾的优点。你们的细心,你们的热情打动了我,我被你们说服了。咱们一起来夸夸小刺猬!出示句子 生练读

师:现在我就是小獾,谁来夸夸我? 指名读

师:你们一起来夸夸我吧,加上动作就更好了!生做动作。师:真的吗? 生:真的

师:听了你们的称赞,我心里高兴极了。小獾仅仅是高兴极了吗?大家看(出示课件)到了傍晚,他做出了一把椅子,一句称赞的话居然使他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去看看小獾自己是怎么说的吧,自己到课文里找一找,默读4、5、6自然段,把小獾说的话用笔画下来。生小声读

师: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生按要求读书。

师:小獾说了些什么,谁能说出你画的句子?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请大家看屏幕,把小獾说的话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师:请问什么是“泄气”呀? 生:没有信心

师:没有了干劲就是泄气。(板书)

师:假如你就是小獾,泄气了,你还想做吗? 生:不想。

师:这时候,小刺猬称赞了你,让你有了自信。你们相信自己能怎么样? 生:板凳能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师:做好了板凳,还想做什么?

生:还可以做椅子

师:是呀!正是有了自信,他还做起了小椅子。这句话可以怎么读呢? 生:读

师:小獾,你会做椅子了,心情怎么样?别把高兴藏在心里,学生试读。

师:带着自信,带着你们成功的快乐,挺起胸膛来读。生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傍晚发生的事情吧。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师:(对其余学生说)你们是小评委,看谁能够发现别人的长处?(生表演读)

师:“不好意思”是什么样子?不好意思地读一读。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你向称赞谁? 生称赞。

师:听了他们的称赞,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很舒服。

师:其实小评委也值得称赞,因为你们善于观察,发现了他们的优点。师:小刺猬也得到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是怎么做的? 生:小刺猬立刻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读句子

师: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因为这称赞—— 生:消除了疲劳

师:听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高兴极了,因为—— 生: 疲劳-消除(板书)

师:你们看,相互的称赞让他俩成了好朋友,这称赞还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哪!(板书)

师:同学们,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小刺猬和小獾恋恋不舍,让我们再来写写字(出示象形字“采”)师: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

师:回家练习写“采”“背”,再读读课文,下节课来演一演。

板书设计:

刺猬

泄气

上一篇:福建省卫生防疫收费标准下一篇:集团人事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