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的一些问题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学徒制的一些问题(精选7篇)

现代学徒制的一些问题 篇1

2010年6月,新余市委、市政府拟投资60亿元规划建设江西职业教育园区,拟把职教园区打造成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园区,新余乃至江西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新能源科技城项目研发基地,新余市现代学徒制实验基地。目前园区已经入驻3所高职院校。今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教育部的两个会议,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和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这两个会牵动着千里之外的江西省新余市市长魏旋君,她被特邀北上,作为唯一的设区市代表在会上发言。

在新余市教育局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的材料上称:魏市长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思考”的发言,“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和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的充分肯定”。会上,鲁昕副部长表态:新余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上升为国际水准、世界水准的范例。

自此,从职业教育“新余现象”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新余试点”再次引起全国职教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中国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新余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新余试点”,“看上去很美”。

“新余现象”面对新产业无能为力

自2005年后,新余职业教育被外界称为“新余现象”。这一年,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新余召开,让这个全市只有110万人口的赣东北小城因“职业教育”而名声大噪。

新余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1所,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9.34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而新余市中职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比例为59∶41。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一度成为新余市的一张“名片”。

2007年,随着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塞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新余,很快聚集了一批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传统“一钢独大”的经济结构被扭转,钢铁行业占据财政收入75%的经济状况被终结。新余被外界誉为“世界光伏城”、“中国新能源之都”。

产业的更新换代,让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尤其强烈。塞维公司的用工缺口一度达到3万余人,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却苦于用工荒。当时新余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动用全市力量,由政府各部门组成12个招工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为企业招聘技术工人。

这种奇特景象背后,却招致很多人的质疑:新余的职业教育不是被称为“新余现象”吗?这么多职业院校,怎么就不能为新余企业提供用人保障呢?

让新余人引以为傲的职业教育在新兴产业面前,显得如此无能为力。“2005年前,新余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都采用基础教育的模式,课堂上基本全上理论课。有的学校会添置一些实训设备,但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更新换代的需求;2005年后,新余职业教育的招生量因为各地生源封锁而大量减少,导致职业教育发展滞缓。”新余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廖春荣向本报记者分析个中原因。

此外,新余职业教育长期“两头在外”,即招生在外、就业在外,95%以上的生源都来自外地和毕业去了外地,也使得学校和当地企业用人对接困难。

还有很多农民工,因为没有相应技能得不到相应培训而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新余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新余那么多职业院校面对企业用人需求却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干着急,更有大量农民工只能眼巴巴看着企业大门而望“门”兴叹。

由此,被誉为“新余现象”的职业教育,面对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拷问。

产业升级呼唤“学徒制”职业教育

“新余市是新能源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没有战略性人才,没有战略性培养模式,也就不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天津的会议上说。

而这种战略性培养模式,在鲁昕眼中,就是现代学徒制。

在即将赴任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之时,在新余分管教科文卫已经8年的副市长万筱明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她说,新余职业教育在2008年遭遇新产业的拷问之后,新余在思考,怎样处理这些新兴企业的用人问题,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对接。

万筱明认为,这不仅仅是新余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整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的员工。只不过新余的特殊情况,使得新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

新余的职业院校被形势所“逼”,开始进行一些适应当地企业用工需求的探索和实践。

新余学院设置了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太阳能学院;创办了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定位在为新能源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学校主动找到当地企业,寻求校企深度合作。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在更名前数次与塞维沟通,双方签订了共同创办“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的协议,还与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在协议中,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还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和培训专业教师,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师傅”,给予他们技术指导,优先接收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则承担企业部分员工的培训。

学院还在大二就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企业还有学生之间签订三方协议,以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稳定;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与新余新概念餐饮公司合作,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就去公司属下的酒店学徒实习。

这些探索和实践,在鲁昕眼中,就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创造的中国特色的学徒制”。

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鲁昕反复强调这一点。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万筱明这样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

“其实,现代学徒制很简单,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这4个问题都是企业和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鲁昕对“现代学徒制” 理解更加具体而形象。

现代学徒制和之前职业教育已经探索出来的订单式培养、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模式有何不同?新余市教育局廖春荣解释,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这些,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半工半读,工学结合。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集团办学。学校可以收购企业,也可以承包企业车间,企业也可以承包学校专业。

廖春荣认为,现代学徒制,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案例和实践都可以尝试。

“现代学徒制”的美好画面

当职业教育的新探索和实践得到教育部的大力肯定之后,新余决定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

2010年,新余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建立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实现国家案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将新余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区。

在这个方案中,新余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现代学徒制”画面:

招生即招工,凡是有职业培训意愿的,都可以进入新余职业院校就读学习。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入企业带薪学徒。

招工即招生,企业新招收的熟练工人,在进入企业上岗之前,全部安排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企业文化等岗前培训;招收的非熟练员工,须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并根据员工意愿,选择职业院校就读,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上课即上岗,学校实行灵活学分制,进入职业院校的企业员工,不固定学习时间和期限,随到随学,修满学分为合格。学历教育学生,也可以根据企业订单要求,灵活安排学习,传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作息制度被打破;建立课堂、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毕业即就业,学生在学徒期间,如果学徒和企业双方满意,即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学徒毕业后即可正式录用为企业员工。

为实现这些美好目标,方案中要求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和平台建设。在今年6月天津召开的会上,新余市长魏旋君向全体与会代表介绍,新余将为此作出如下举措,比如设立处级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制定多种方案,拟分3期投资60亿元建立全省职教园区,还将建立3个关键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就业准入机制,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优先录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考试考核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市政府将每年安排2500多万元奖励现代学徒制成效突出的企业,各项奖励和优惠政策向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倾斜。并对学徒每人每年补助2800元,学生在企业每月还能领到500~800元学徒工资。

“新余试点”看上去很美

而当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新余时,却发现“新余试点”同样遭遇“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在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洪友群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怎么配合,不愿意招收学徒工。

之前与塞维签订的合作协议已经变成一纸空文,公司承诺的办订单班、设立“塞维奖助学金”、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共同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应用研究所”等等合作均没有兑现;而今年,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一个学生都没招。

企业也不愿意花钱培训员工。一家新能源企业与学院签订了3年员工培训协议,只在第一年派出100多名员工接受培训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黄胜告诉记者,从自己2010年5月到岗后,先后从新余的各职业院校招收了1000多名毕业生。这些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与正式员工同岗同酬,企业需要花更多的人力、财力去一对一地帮助这些学徒生。

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学徒工?黄胜并没有正面回应,他说“现代学徒制”需要企业、学生、政府、企业4个方面共同努力,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就能很好地推行“现代学徒制”了。

对这些企业而言,政府承诺的“现代学徒制”各项奖励没有到位,学徒工的薪酬基本都是企业支付。

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主任邓志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3点原因:首先是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有问题,到企业学到技能本领后,一旦就业不如意就跑了,企业花了钱培养人才,却发现是替别人培养孩子,当然不愿意招收学徒工;其次是招收学徒工,员工管理难度加大,企业成本也大大增加,而政府方面的补偿和补助没有到位;第三个原因是,企业完全利益导向,缺乏人才培养规划,有订单的时候,什么人都要,没有订单的时候,就不愿意接受学徒工了。

邓志勇建议,政府要筹措资金,给接纳学徒工的企业必要的补偿,例如奖励和税收优惠;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政府也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和职教经费扶持;职业院校方面,加强对学徒工的过程管理,在学生学徒期间也要跟进管理,有专门老师带队、及时调整学徒生就业心态,避免学徒工流动性太快,尽量减少企业的用工损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余市承诺“按平均每生每年1300元的标准补助学生学费,中职生补助两年,高职生补助1年”,仅仅针对新余籍的学生。“新余试点”被宣传出去的一些成绩,例如“有10所职业院校到企业承包生产线,提供了1万个实训岗位”,也被同行笑话。一位职业院校的负责人称“这怎么可能,有哪家企业会把自己的生产线承包给学校?”而众多职业院校期盼的就业准入机制,目前还在纸上谈兵,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

现代学徒制的一些问题 篇2

关键词:加拿大,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

加拿大在职业教育中效法西欧学徒制, 同时又结合本国实际, 在施行中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创新, 形成了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它糅合了技术培训与学术教育, 将学习根植于职业情境之中, 在发展学生技术与学术双重能力的同时拉近了学术机构 (学校) 与市场 (企业) 的距离, 培育了一大批素质良好的技能型人才。加拿大在学徒制项目开发、运作、管理及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理念和策略可为我国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促进青年就业提供借鉴。

一、加拿大现代学徒制的建立与发展

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加拿大主要以优惠的移民政策大批引进欧洲专业技术人才来满足各行业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 这些人才为其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因为有了便捷的人才来源渠道, 当时的加拿大政府并未意识到技术培训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时至20世纪70年代, 随着西欧国家经济复苏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加拿大的欧洲技术移民大为减少。由于此前并未在本土技术人才培育上占得先机, 为追赶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步伐, 加拿大几乎从零开始探索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20世纪80年代末, 现代学徒制逐渐流行于西方各国。加拿大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初也着手在阿尔伯塔省、卑诗省、安大略省等主要省份创设学徒制项目,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技术人才的需求。

与欧洲学徒制一脉相承, 加拿大现代学徒制旨在为广大青年, 特别是不继续参加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打通职业生涯的发展路径, 帮助他们搭建沟通学习与就业之间的桥梁。项目开设范围按学区进行划分, 参与方除了学校, 还包括学区管理部门、企业以及由行业协会资助成立的学区培训中心。10年级及以上年满16周岁的学生都有资格注册成为学徒。一般学徒培训多安排在高中的最后一学年开始进行, 学生可在参与学徒培训的过程中获得学分, 以替代这个阶段本应在学校里修习的课程学分, 并在培训完成后可同时获取行业基础资格证书。随后有兴趣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可以加入该行业协会, 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学徒在培训期间修得学分后, 也可依个人志愿进入社区学院学习, 将来亦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可见, 加拿大学徒制主要在高中后教育阶段实施, 同时在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衔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学徒制固有的“传帮带”到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型, 其核心在于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拿大学徒制明确学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双重主体, 并特别强调企业要成为主要的培训基地。培养过程中, 技术指导人员“从行业中”来, 是业内资深技术人员;学徒则“到行业中去”, 紧随行业发展, 以上岗、动手为基本训练方式。学徒们须在行业资深技工的指导下完成企业在岗实习 (占80%~85%) 和培训中心的技术训练 (占15%~20%) 。[2]在实施过程中, 提升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是值得关注的环节, 加拿大政府除了解决学校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两者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更是在处理校企之间的权责关系和互相之间的合作方面做出了努力。

至21世纪初, 在扬弃与革新欧洲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拿大现代学徒制影响日渐广泛, 涉及150个行业, 覆盖全国。参与的学生规模也一直保持稳定发展。据官方统计, 加拿大参与学徒制的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293, 838名增加到2012年的444, 672名。[3]加拿大政府肯定了现代学徒制对本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已将其提升为国家人才开发的战略措施, 称“现代学徒制在保持加拿大工商业的竞争力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4]

二、加拿大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

(一) 加拿大现代学徒制施行中存在的问题

1. 学徒项目产业附加值低, 社会认可度不理想

加拿大学徒制项目自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 所涉及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属冶炼、建筑业 (包括水电管道、木工、泥瓦工、油漆工等) 、机械装备和汽修等传统工程行业。这些行业入门要求不高, 但后期发展的路径也不宽阔。而21世纪以来, 商贸、电子、医疗保健、自然科学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均有长足的发展, 却并未成为学徒制项目的主流。在加拿大, 技能型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并不算高, 尤其与德国相比。一般而言, 这些传统技能型工作需要耗费更多体力, 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也不如文职工作舒适。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父母希望子女将来能进入大学深造取得学位的占64%, 中学生自己有此意愿的占61%。[5]行业客观事实和人们主观偏好等种种原因, 使得学生和家长并不十分看好技能型职业, 这直接影响了学徒制项目的参与率和完成率。

2. 学校教育中学术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失衡

无论是普通综合性学校教育, 还是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都难以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把握学术技能与职业技术技能的平衡发展。例如, 木工学徒项目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技巧, 来自普通学校的学生在数学运算上游刃有余,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就很难上手;相反, 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动手能力强, 但在数学能力方面则比较弱。2004年, 在未顺利完成项目第一阶段培训的学徒中, 约有24%数学基础相当薄弱。[6]这是学生基础准备工作不到位的表现, 同时也是学校和教师的疏漏, 他们未能预知木工这样的操作技能型行业也需要一些学术修养。

3. 参与主体之间配合度有待提高

学徒制项目的组织实施是多方协作磨合的过程, 这意味着涉事主体中任何一方体系内出现不良状况, 都将影响学徒制的运行成效。加拿大现代学徒制在实行中也出现了参与者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例如, 学校希望培训体系与企业对接输送学徒以提高就业率, 而企业雇主有时可能更希望在人才雇佣上保持一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学校旨在让学徒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 而雇主更关注学徒能带来的经济产出或者培养与提高经济产出有关的专项技能, 因而不会如学校般热衷于为学徒提供获得广泛技能的机会。而加拿大政府又往往不愿意颁布任何可能被解释为向雇主施压的行政指令。学校、企业、政府等主体间因目标与宗旨、体制与价值观念间的差异或权力分配不均衡等因素引起了诸多摩擦。

4. 校企之间权责分配不够明晰

理论上, 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学校与作为经营部门的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播上存在着动机上的区别和冲突。所以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是技术、知识在学校部门的公共分享与企业部门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属性和管理标准上的分歧。与教育和科研部门在知识技术研发、传授上相对开放透明的性质不同,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其技术知识的创新受背后潜在的经济价值所掣肘。这种“私有化”的技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封闭在企业之内或者以“专利”的形式在有限范围内传授, 以使企业获得暂时的产权垄断。可见企业从事技术知识的开发是占有以获利, 而学校则创造、传授技术知识以培养人才, 服务社会。一些企业也因担忧技术随学徒学成后“跳槽”而泄露, 不愿意深入参与。因此, 加拿大现代学徒制在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校企沟通不畅、权责不明、形式主义等问题, 影响了学徒培养质量和项目的后续发展。

(二) 针对问题的改进举措

1. 拓宽行业路径, 加强行业介入, 提升社会认可度

为了提高学徒制的社会认可度, 加拿大除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提升学徒的培养质量外, 还重点加大了行业的介入力度。设置学徒项目的行业包括了强制认证行业 (Compulsory Trade) 和自愿认证行业 (Voluntary Trade) 。自愿认证行业即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徒培训和政府认证也可以从事该类工作的行业, 是相对于对学徒培训要求较高、从业标准严格的强制认证行业而言的。一般情况下, 强制认证的行业在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均优于自愿认证行业, 而一些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往往属于自愿认证行业。为使学徒能有良好的待遇和环境, 加拿大政府一方面试图为部分自愿认证行业设置资格证书, 促使其转化为强制认证行业;另一方面又加大在自愿认证行业开设学徒项目的力度, 为项目的实施和学徒的职业发展路径增添保障。积极参与学徒项目的行业一般设有行业协会, 协会会员通常是业内大中型企业, 员工从业素质较高, 与小企业的同行相比, 他们大多接受过规范的培训, 并持有相关证书, 业务技能娴熟, 拥有更多晋升培训的机会。政府在学徒培训中引入自愿认证行业, 能尽早为有志于从业的年轻人提供深入接触行业和接受规范训练的机会, 为行业培养更对口的人力资源, 有助于学习者将来进入待遇优良、环境较好的工作单位, 在长远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深化校企之间的教学合作, 促进技能与学术平衡发展

在学徒培养过程中, 既有学校教师, 也有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他们的任务是以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弥合学徒项目对职业技能提升的要求和教育部门对文凭、学分认证的要求之间的断层。例如, 在安大略木工培训中心, 技术教练们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木匠, 但在教育管理部门看来, 仅凭这些学习内容还远不足以让学生获取文凭, 学生的知识面也无法得到足够的拓展。一些学徒项目设计在学徒预备期便集中开设一系列课程, 设置学徒预备学分 (Pre-apprenticeship Credit) , 为学生前往培训中心参加技能训练打好理论基础。这些课程包括学生相对薄弱的、该行业常用的基础知识, 如代数、几何等, 也包括在职业生涯中须注意的事项, 如职业道德、行业规则等。[7]但此类课程往往需要有从业背景的教师来讲解才能生动实用, 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 学徒制项目不仅是学生技能增长的过程, 也是教师和教练们磨合的过程。他们采取的磨合方式传统而经典, 即不断加强沟通交流, 建立起相互体谅、理解的合作关系, 为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确保校企合作的顺畅运行

加拿大开设学徒项目的行业主要是由省级政府指定的, 省政府内部设立了学徒董事会或类似机构进行管理。由学徒董事会及其下属的专项部门委员会负责学徒制项目的日常运行、证书认定、学徒行业规范制定等环节。如安大略省学徒董事会 (Ontario Apprenticeship Board) 下设了课程委员会, 负责培训课程设置和评估, 其委员主要由教师和研究人员代表、行会与企业代表以及第三方机构代表组成;阿尔伯塔省的学徒与行业董事会 (Alberta Apprenticeship and Industry Board) 、萨斯喀彻温省的学徒与行业认证委员会 (Saskatchewan Apprenticeship and Trade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均对本省的学徒项目全面负责。掌握着项目控制权的政府作为学校和企业、学徒与雇主之间的桥梁和中介, 自上而下调和学校和企业在目标、利益上的冲突, 解决项目中产生的问题。例如, 为提高学徒就业率和雇主满意度, 安大略省政府专门为学徒和雇主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 增加学徒求职要求与雇主招聘条件之间的匹配度。有些省份学徒注册率并不高, 或者某段时期因就业前景惨淡导致报名人数减少, 为了保护校企双方的积极性, 政府会照常维持资金供给以支持项目后续发展。[8]

4. 落实经费保障, 激发企业和学习者的参与热情

加拿大政府在学徒项目实践中意识到, 就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而言, 对学徒或学校进行补助的成效远不如将经费补助拨付企业来得显著。企业是学徒培训中的重要主体, 也是学徒的雇佣者, 而企业对学徒项目付诸关心的最终目的是获利 (既包括直接经济收益也包括人力资本占有) , 因而对企业进行补助是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加拿大政府为学徒项目提供了强大的经费支持。2004年政府为每名在训学徒的平均公共支出为1, 288美元/人, 是美国类似项目平均水平的6倍多。[9]此外, 还有教育部和大专院校培训部 (Ministry of Train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的直接拨款。一些项目还得到了行业协会联营信托基金的赞助。在此基础上, 加拿大政府对参与学徒项目的企业还给予税收优惠。安大略省政府于2004年开始采用税收抵免制度, 抵免的税额相当于学徒薪酬的25%, 企业用于学徒培训的费用须占员工工资的10%左右。[10]同时, 政府也为学习者发放学徒补助金 (一般为4, 000美元/人) 、学徒激励补助金 (对象为完成一年至二年培训项目的学生, 1, 000美元/年至2, 000美元/年) 和学徒完成补助金 (2, 000美元) 。[11]阿尔伯塔学徒与行业董事会每年为学徒和各类职业培训设立的奖学金有900多项, 还有多种荣誉称号 (如“最佳学徒奖”、“最佳雇主奖”等) , [12]此举使一部分贫困学生得以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并获得就业机会, 大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加拿大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一) 学生为本、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

加拿大学徒制一方面旨在缓解技术熟练工人短缺、老龄化问题, 保证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其人文关怀取向。近年来, 随着加拿大知识经济的发展, 未获得中学后文凭的青年就业率不容乐观, 因而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青年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使之能够紧随社会发展步伐。作为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工作 (School to Work Transition) 的一种路径, 加拿大现代学徒制侧重职业生涯引导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技术学习能力的获得, 学生将来的就业或升学做好双重准备。例如, 阿尔伯塔省提出了“高技能、高素养、受尊敬、受欢迎”的学徒培养目标。[13]2014年阿尔伯塔省新颁布《储蓄管理法案》 (Savings Management Act) , 以居民储蓄金创立了两项基金:“遗产奖学基金” (the Alberta Heritage Scholarship Fund) 和“未来基金” (the Alberta Future Fund) , 这是目前加拿大国内最大的社会创新性基金 (the Social Innovation Endowment, SIE) 。其中, “遗产奖学基金”主要用来支援该省的学徒项目, 这是该省2015年将要落实到位的支持学徒制发展的最新策略, 得到了民众的积极支持。[14]

(二) 顺应市场、动态协调的项目设置

加拿大的学徒制项目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 具体表现为两方面:首先, 企业直接参与学徒培训。企业不仅派出技术人员到培训中心对学徒进行技术指导, 也接纳学徒到岗实习, 并发放薪酬。企业规模的大小、设备状况的好坏, 甚至企业主对行业发展的预期, 都实质性地影响到学徒培训的质量以及次年学徒注册的数量。其次, 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学习者的反馈都可以为学徒制项目的设计和调整提供依据。随着行业内就业形势的起伏, 学徒注册率存在相应的大小年现象, 即潜在的学习者根据市场行情和个人对行业前景的预测来决定是否参与学徒制项目或者选择加入哪个项目。为此, 加拿大针对发展比较规范、前景较好的行业设置了“红印章 (Red Seal) 计划”, 55个入选行业多为强制认证行业, 所颁发的证书获得全国统一认可, 因而受到广泛欢迎。[15]学徒制项目设置也需有前瞻性, 如阿尔伯塔省北部油砂储量极为丰富, 石油工业的繁荣不仅需要大量勘探、开采、冶炼方面的技术人员, 更有众多衍生行业需要人力资源支持, 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 但当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行业蕴藏的职业契机, 学徒制的设置就起到了就业风向标的指引作用。[16]

(三) 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的运作机制

加拿大学徒制实行政府统一管理, 学校、企业、项目实训中心、行业工会以及其他一些第三方组织共同协作参与的运作机制。省级政府设有专门负责学徒制运行的机构, 通过制定政策、拨付经费、绩效问责的手段控制学徒制的项目开发、课程设置等, 并负责项目运行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省政府专设的学徒董事会等管理机构通常联合各方组成社会团体, 共同开展学徒项目建设。如安大略省政府组织设立了“学习合作集团” (the Ontario Learning Partnership Group, OLPG) , 其成员包括产业—教育委员会 (Business-education councils) 、行业协会和下属各地培训董事会, 省政府定期拨给资金以敦促该组织长期支持学徒项目、协调校企合作事宜。同时, 加拿大还通过权威的非政府组织对开展学徒项目进行总体指导。如加拿大学徒论坛 (Canadian Apprenticeship Forum, CAF) 是自发形成的极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 它聚集了产业界、劳工界、政界、教育界、各地项目董事会和资本集团的代表。论坛定期讨论全国学徒项目的进展、规划、绩效、公平等问题, 并开展针对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加拿大相关主体间的合作联盟、责任共担的体制为学徒制项目的顺畅运行提供了保障。例如, 学徒制并没有在政策层面设置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但无论学徒注册率高或低, 实行小班化教学 (每班15人左右) 已成为各方自觉遵循的规则, [17]即使有时会产生利益分歧, 学校和企业均能征调优良的师资, 确保教学质量。

(四) 工学结合、学分互认的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将基于工作现场的单纯操作技能训练与学校学术知识的教育融合在一起, 使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得到了有效的实现。加拿大学徒培训的时长依行业不同在3年至5年之间不等, 整个过程是学校教育、培训中心实训和企业实习的有序组合。以安大略省木工学徒项目为例, 提交申请的学生在通过面试后, 先在学校学习为期4周的学徒预备课程, 之后转到培训中心度过8周, 接受第一阶段 (即基础阶段) 培训。随后有兴趣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可以参加中级和高级培训 (每一级培训时长均为8周) , 当他们完成了所要求的学时后就可与协会签订实习或就业合约, 作为学徒到企业上岗, 完成余下的培训历程。若学生想获得“红印章计划”资格证书, 则须参加政府组织的书面考试, 70分以上为合格。[18]为了使学徒在参加培训的同时不耽误修习高中学分, 在毕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 他们还有继续深造或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加拿大建立了学分互认的制度, 一方面, 学徒参与培训, 获取行业基础资格证书, 这些学习可通过折合换算以替代本应在学校修习的课程学分;另一方面, 参与项目过程中获得的学分也可以和社区学院、大学的学分互相转换, 学徒在完成培训后如有升学愿望, 依然可以到社区学院学习。这种工学交替、学分互认、技能培养与资格证书培训同步进行的方式, 为青年学徒在学业与职业之间架起了桥梁。

四、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国际中心 (UNESCO—UNEVOC) 指出:在世界范围内, 工作和就业性质的变化减弱了长期、稳定的工作发展前景, 这甚至适用于那些受过最好教育的人。[19]尤其是在亚太地区, 传统中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学术导向型的, 以迎合那些希望获得白领工作的学生或为学生提供进入大学继续学术研究所需的技能和理解力。[20]中国也不例外。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系统职业生涯指导和家庭社会对孩子的职业发展意识引导的缺失, 职业学校的学生其实对“职业”的概念并没有多少理解, 更勿论职业生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能力。在面临多元挑战的新形势下, 以实用主义功利地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是治标不治本。因此, 学校、企业和政府有责任加强合作, 为青年学生提供足够宽广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 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接触职业的机会。

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现路径 篇3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职业学校为满足相互需求合作实施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它能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实战型”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即六个方面、两位一体:一是两个办学主体;二是两种不同身份;三是两种学习环境;四是两类传授教师;五是两项任务;六是两个相关证书。

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原则和步骤

校企双方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实现形式将遵循“试点起步、创新驱动、边试边改、稳步推进”原则。试点分两步走:一是大概用2-3年的时间按照企业的岗位生产标准等探索为该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式、方法;二是在不断积累经验、初步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同时,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双方需要共同组建的管理机构

现代学徒制理事会 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探索工作的重大事项决策,任命企业实践教学、学生管理和课堂基础理论教学及学生管理负责人,审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案。

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委员会 主要负责按照企业岗位生产技术标准、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以及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评价标准,拟定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

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委员会 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职业道德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课堂学习基础理论、在企业生产线跟岗学习实践技能期间的管理分别由学校和企业学生管理负责人承担。

学生的招录与学习方式

现代学徒制学生的招录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所招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基础理论的学习以课堂为主,由学校负责,实践技能的学习以跟岗学习为主,每3-5个学生指定一名指导教师,由企业负责;学生每周四天的时间在企业跟岗学习实践操作技术技能,一天时间在课堂学习基础理论,业余时间自学并完成作业。

学生及相关人员待遇

现代学徒制所招录的学生按在校生对待,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中职生的相关政策,同时从入学之日起由学校负责为学生购买实习意外保险。通过1-3年的学习,凡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的,基础理论考试合格,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参加现代学徒制学习的学生正式录取后,企业同时与学生签订“学徒工合同”,负责为学生缴纳工伤保险等。

深化校企合作的着眼点

第一,主动与企业合作是职业院校对接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教工作者要根据市场需求,大胆探索能满足学习者成长进步需求、企业人才需求的模式,要求职业学校要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设定课程,按照政府产业调整的要求设定专业。因此,职业院校要想满足社会需求必须主动与企业合作。

第二,被动参与办学是当前企业自身发展的“无奈之举”。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这是由双方的自身性质所决定。为了能跟上科技的飞速发展,校企合作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学校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不用再花更多的时间搞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让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技能,还可以为企业节约部分人力资源成本。

第三,校企合作由浅入深符合发展规律。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兴达集团、华龙集团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一是订单培养;二是顶岗实习;三是半工半读;四是引企入校;五是送教下乡(进厂)。

实施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大举措,要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来,让企业文化进校园,让企业岗位技术标准进教材,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让企业成为参与办学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现代职业学校 )

现代学徒制的一些问题 篇4

摘要: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以共建软件技术专业为目标,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建设、考核机制等方面,统筹推出共同管理、融合机制、一体化教学等系列措施,取得良好成效。文章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学徒身份认同、促进“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等改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208月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按照“依托行业、面向企业、服务天津、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台了《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加快了现代学徒制的深入探索和推进。

一、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试点工作

1.搭建“双平台”,实施校企共同管理。一是学院牵头成立了包括重点企业、三所学校、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电子信息科研单位在内的天津中环电子信息职教集团,该集团负责制定学院发展目标及长远规划,协调解决组织机构内部资源调配等问题;二是学院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技术领军人物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与合作管理;三是学院与合作企业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在制度建设、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师资培训、资源配置等方面统筹安排,定期协商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委员会两个平台,实现现代学徒制从宏观管理到具体实施全方位全覆盖,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保障。2.建立“四个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一是在管理上,依托“双平台”,结合试点工作需要,融合教育教学规律与企业的规范管理,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管理规则;二是在教育教学环境上,从“理论、实践、素养”一体化来考虑制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考核,实现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融合;三是在团队建设上,选配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与具备良好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四是加强特色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促进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上述“四个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3.统一标准,开展一体化教育教学。纳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计划的学生与公司签订《企业学徒协议书》,与学院签订《学院培养协议书》,校企共同调研与梳理专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企业资格标准以及公司员工培训与等级认定有关内容,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交替、能力进阶”课程体系,形成“五双、五定”的操作范式。“五双”即“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双评价”;“五定”即“定协议、定标准、定师傅、定岗位、定项目”。坚持“任务教学+项目思想”的思路,以项目教学为特色,在教学中将某一产品或主题分解为系列教学任务,突出训练相应的能力和素养。成立学习小组(团队),模拟职业角色分工,组织项目模拟运营及实施模拟质量及成本考核、激励,推动全过程能力培养的系统化,促进学生整体化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试点管理制度与标准规范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一系列制度和标准。一是制定《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实施办法》《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校企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办法》《校企合作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办法》等;二是出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学院教学标准》《企业教学标准》《双师型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企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实习操作管理细则》《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细则》《学生专业学习训练考核评价规范》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标准规范。以制度和标准规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行为,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三)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

1.研究建立能力提升模式。学院结合试点发展目标及要求,研究建立“工学渐进交替、职业技能螺旋式提升”的能力提升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级、六个阶段,即岗位基础能力层,包括岗位认知阶段、职业体验阶段;岗位专业能力层包括岗位技能学习阶段、专业实习阶段;岗位综合能力层包括岗位训练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2.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学院遵循“面向岗位、突出能力、系统递进”的思路,按照“开发建设、评估评价、调整优化”的流程,引入职业资格及能力标准,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重视对市场敏感性产品及其设计技巧经验的.总结与梳理,共同开发当前有利于培养软件开发、网页设计、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管理等人才的专业课程。3.通过大赛检验专业建设效果。学院自以来已连续9年承办并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软件技术专业将技能大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将产品设计、制作流程、工艺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评价与总结嵌入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强化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从而使课程对接大赛,贴近实际,反映技术发展潮流,促进学生向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4.重视职业素质养成。学院重视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一年级开展职业认识、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二年级开展职业意识训练、职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品格培养等;三年级开展求职技能培养、创业教育、入职教育等。在做好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学院突出素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坚持公共基础课服务专业需要的原则,将公共基础课、德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5.共同实行考核评价。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班级,学生的专业课期末考评分为两部分,理论成绩占考核40%左右,实践考核由企业实施完成,约占60%。企业为主的考核包括:(1)学生按照企业岗位规范和工作标准每周一次自评,载入《学生学习评价记录表》,然后师傅对其表现及自评情况进行评价,给予等级评定。(2)师傅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完成情况对学生开展评价,并记入《师傅指导和评价记录》,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对师傅的指导情况确立一个评价等级,由学校和师傅评价两者结合共同认定学生成绩。(3)企业管理部门根据师傅评价结果点评学生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有附加分,对于未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要求其重修课程。总体而言,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技术路线。

二、试点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试点实施的成效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提升。学院与企业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需求,按照“1名专业带头人+2名拔尖人才+4名骨干教师+教师与研发团队”模式合理配置岗位。一是从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聘请1名企业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并担任软件技术应用中心主任;二是从企业和学院选拔2名拔尖人才负责专业理论建设与学徒培养实践工作;三是培养4名专业理论与实训软件开发的骨干教师;四是组建一支由6名企业工程研发人员、10名专业教师构成的教学研发项目团队。目前,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占24.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占89%;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与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占97.2%。学院与企业互派人员挂职锻炼,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达到19.37天,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提供了人才保障。2.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一是学院以实施精品课工程为切入点,从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入手,以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为基本要求,共同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二是定期举办课程建设研讨会,重视理论知识的分析和实践经验方法的总结提升,并将之融入课程教学。目前,软件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了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构建“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等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了12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双平台,学院重点建设了软件技术等3个实训室、1个软件技术应用开发中心和3个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一体化培养,校企育人质量大幅提高。企业从学生一入校就全面介入、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全新的课程使得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对职业规划有了正确的定位。学徒身份的体验,使得学生通过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以及企业发展、管理、安全、责任、纪律等教育活动,其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增强了就业竞争力。207月首批试点学生150人顺利毕业,其中进入合作企业23人,其余近百人进入天津市知名软件企业,均能胜任其岗位工作。4.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和服务教育教学。学院历来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着力点,通过学生专业社团活动、校内职业技能评比和省部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一等奖。学院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宗旨,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把比赛成果应用于教学,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大赛期间,软件技术系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校企合作交流、专业教学观摩、教材和实训设备展示等活动,强化了技能大赛引领和服务教育教学功能,加强了与用工企业的联系。

(二)存在问题

1.试点处于摸索阶段,教学实践的力度偏弱。由于投入大、见效慢等因素,企业在合作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仍然不强。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稳定完善的政策支持,无法在实习实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科技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上,或多或少存在院校授课和企业教学理念分离的现象,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方式亟待完善。此外,学校考虑学生安全、个人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会轻易加大教学实践的强度。2.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教师长期在课堂上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一线操作经验不足,在结合案例讲解时难以深入。在调查学生对学校的期望时,7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这对学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是很大的挑战。3.学徒对企业环境适应性较差。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转变都很大,学生本身也存在诸如因不了解工作内容而适应能力差、职业情感不强等问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在校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他们的用工需求。

三、改进对策

(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将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高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比重,开展角色互换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引入企业文化,增强学徒身份认同感

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和精髓,明确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培养先进的职业理念和浓厚的职业情感。坚持主动引入企业先进文化,开展“我与企业零距离”等主题活动并使之常态化,让学生在开阔技术视野、提升职业技能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增强学徒身份认同感。

(三)通过校企人员交流互聘,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通过校企双方制度框架的系统设计,将制度约束和机制激励相结合,改革教师聘用和考评机制,加快引进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使其开阔视野,跟上世界潮流。遴选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和培训需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傅的互动交流。通过组成“一师一徒”“一师多徒”或“一徒多师”等多种组织结构,促进“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

(四)不断探索,加强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建设

合作共赢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践需要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必须从招生到毕业各环节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保障,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当,工作得到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何静.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的解困与突围[J].教育与职业,(3):69-73.

[2]郑永丽,侯滨滨,孙娜.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研究: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6):254.

[3]李苏.广东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及其主要经验:以清远职院和番禺职院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2):86-90.

[4]刘志敏.校企合作模式下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7-30.

对现代青少年遇到的一些问题看法 篇5

在从婴儿到青少年的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理解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说到“发展变化”的时候,我们都会联想到人在青少年期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暴风骤雨般的剧变。那对于青少年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要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人在青少年期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暴风骤雨般的剧变是:一方面青少年身体外形和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经验缺乏,言行不成熟,与人打交道笨拙。接着对于这两方面的剧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以那些问题出现:如(1)面对身高的烦恼;(2)面对肥胖的困扰;(3)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怀疑;(4)对考试的恐惧;

(5)面对父母侵犯自己隐私的厌恶等等。最后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青少年的角度上,分别从生理成熟、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解答这些问题。

对于问题(1)面对身高的烦恼。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个体在身体外形的发育上也有快有慢。由于身体发育较早的青少年“看上去更像成人”,身体发育较迟的青少年“看上去更像儿童”,因此他们经常被区别对待,也让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概念。虽说早熟的男孩看上去更加阳刚、可靠、能力强,但是由于社会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期待,这些青少年往往要承受超出他们自身能力的压力;而晚熟的男孩虽然能够更安然地享受童年的快乐,但他们急于要表现自己的时候却常常因为外貌而受到他人的轻视。这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身高长生烦恼,而解决这个烦恼的方法是:了解到“人体从出生到成熟,生理发育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青少年期,女生比男生要早发育,这种现象不仅在两性间有差异,不同的个体在身体外形的发育上也有快有慢。”从而改变自卑的心理因素,养成良好的品行,在学校以及同伴中寻找到自我目标,就能取得了充分的收获以及他人的尊重。本阶段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对于问题(2)面对肥胖的困扰。在青少年期,由于雄性激素会促使脂肪开始沉积在皮下,使得女生看上去体态丰满圆润,皮肤细腻。而这个阶段的女生处于生殖期,她们对于自己在异性眼中的看法特别的看重,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因此她们常常会因为这一时期的身体发展产生困扰又由于对这些知识了解的不够,常会作出一些对自身有伤害的行为,如节食。这时解决这个困扰就要建立在对青少年性成熟的表现的了解,能够泰然得面对这些状况,并从心理上乐观的接受这个时期的到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不仅要应付学习,也常常要为第二性征的出现而烦恼,若没处理好这个阶段,对于今后学业的发展会造成必然的影响。

神经元的过度生长,突触的广泛形成使青少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潜力和发展的机会,但只有他热衷参与的活动所形成的联结会被保留下来并良好发展,而这个时期没有被用到的联结就会永远被淘汰掉。举例来说,一个爱读书而不爱运动的少年也许会抱怨自个儿“没有运动神经”,但事实是他较少参加体育活动,导致关于运动技能的神经联结逐渐消失了;又因为喜好读书,使得他在青少年期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形成大量有效的神经联结。同样的对于问题(3)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怀疑,也是同一回事。因为对学习的不热衷,对学习不重视,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而导致学习技能的神经联结渐渐消失,表现为记不牢,对学习力不从心。这时面对这一问题,首先要保持心理上的泰然,不要妄自的否决自己、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接着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多读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书,培养自己的兴趣,促使学习技能的神经联结得以保留下来并良好发展。当然了对于记忆力的培养不是一步登天的,要时常的温故,“温故而知新”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当这些青少年的注意力不能被正常、健康的活动所吸引时,暴力、性、酒精、尼古丁就会诱惑他们,这些有害的东西对他们大脑的影响是很大的。

学校的学习越来越成为现今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今后所办演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就如今的状况来看,制度化的学习、灌输式的学习在学校里站着主导地位,这导致青少年身心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也使得青少年对于学业只有盲目性的学习。而这种种对青少年会形成压力,一旦这压力超过了他们所承受的范围就会使他们产生反抗的心理。而问题(4)对考试的恐惧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学校、老师、家长对成绩的过于看重,使得他们对考试的反感进而发展为对考试的恐惧。记得看过的这么一段材料:有一次,学校的作业要用“考”字组成六个词,一个小女孩组了“考试、考卷、考场、考题”就组不出来了,向父亲求救。父亲让她好好想想,她想了一会儿说:“考分。”父亲让她再想想,并特意把“想想”两个字加重,意在启发她想出“思考”、“考虑”这样的词。女儿认真想了一会儿,报出的答案竟是“月考”。这个例子也许有点极端,但它促使我们思考:学校不应该只注重于成绩。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一个巴掌是啪不响的”对考试的恐惧不仅仅是学校造成,另一方面也在于学生自身上。对考试不要认为它是母老虎,其实它只是给予我们一个改错的机会。不要太看重于成绩。

在青少年期,被抑制的恋父恋母情结转移到了同龄的异性身上,乐于接受他人,寻求与他人建立长期的异性关系;同时也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时的青少年极其注重自己的隐私,又由于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回偷看子女的日记、或疑神疑鬼,导致青少年对父母侵犯自己隐私的厌恶。面对这一困扰,采取的方法是“沟通”。父母要对子女有一定的信任,要及时与他们沟通。

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6

模式试点, 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1现代学徒制发展概述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 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 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 “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前后, 在此之前,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 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造成了致命冲击, 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 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后, 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纷纷实施“学徒制”, 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目前, 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个阶段的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 如在英国, 现代学徒制把培养目标划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 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 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2014〕9号) , 及教职成司函〔2015〕2号文件《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探索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 探索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 是企业发展的需求, 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以解决企业用工与学校教育脱节问题需求, 是企业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的需要, 也是解决企业所需适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同时可以借助学校科研、教学优势,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

2现代学徒制实施必要性

2.1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的需求。长期以来招工难的问题, 一直困扰着企业并限制着企业的发展, 这里我们所说的难, 主要是指企业难以找到企业所需求的技术岗位专门人员。因此, 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 共同育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2.2解决企业用工与学校教育脱节问题需求。企业直接到学校招聘学生, 从表面上看是企业节约了用人成本, 但实质上企业招来的学生不能够胜任企业岗位需求。企业要重新设计员工的培养和培训计划, 其成本和时间要大大增加企业的整个运营成本。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解决企业用人成本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前提;用机制来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 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成本分担、统筹利用教学资源等, 促进建立企业与学校协同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2.3是企业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的需要。企业员工的稳定性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然而从当前企业用工情况看, 无论加工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其员工的流动性都非常大, 有的每月超过15%以上,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分析原因, 一是企业本身的吸引力不强, 二是员工的水平不高但职业期望值过高, 校企共育是建立稳定员工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2.4是企业所需适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企业用人、学校育人这种分离的教育模式, 已经不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应统一目标和标准, 应共同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并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这样才能够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真正落到实处。

2.5是借助学校科研、教学优势,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需求。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现成的体系, 有雄厚的教育资源、科研力量, 是企业所缺少的;企业科研借助学校资源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又可以借助学校资源, 进行员工的技术培训和再培养, 这样即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又可迅速发展壮大自己。

2.6是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 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 离不开员工的教育和培养, 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徒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通过校企合作, 探索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 是企业发展的需求, 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现代学徒制研究的探索和实践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第一批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是国家示范校重点支持专业。本专业与长春市长客金麒保温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重建课程载体重构课程体系, 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 依托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采用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方式,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面向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和维修企业, 按照“守规矩、塑人格、强技能、提学历”的办学理念, 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即专业教师团队化、教学过程流水化、培训项目企业化、人员身份双重化, 实现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的完全对接和融合, 将职业技术和职业精神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培养出能直接与企业需求接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 既可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也可节省企业新进员工的培养时间和培养成本, 更好的服务企业。

3.2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招收初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秋季入学。按照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招生即招工, 入校即就业。入校学生享有企业学徒工 (准员工) 同等待遇。

3.3教学方案制订

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小组, 按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学校和企业实际,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按四阶段进行, 即学校阶段的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教学、企业阶段的岗位基本技能实岗训练、学校阶段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和企业阶段的岗位综合技能实岗训练。学校负责学生学校学习阶段的教学组织, 企业负责学生企业实岗阶段的训练实施。

3.4课程体系开发

专业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过程构建, 并结合四阶段教学过程设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重视岗位技能训练, 重视专业能力培养, 重视综合素质养成。课程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进行。

3.5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学期用一周的时间进行企业认识实习, 专业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 认识企业的生产程序, 了解企业工人的工作过程, 了解企业对工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对所面对的企业工作有基本的认识, 也让企业对学生有基本的了解。

在校完成国家对中职教育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学习。用三周的时间在校内进行钳工基本技能训练, 熟练掌握基本钳工工具的用法。

第二学期开学第一个月, 学生和专业教师全部到企业进行见习实习, 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 进行简单辅助工作, 教师顶岗在企业各个工序, 掌握各工序的基本技能, 并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 重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基本知识。

利用三个月的时间, 在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的授课和专业课程, 教授学生轨道交通车辆构造及电气控制等。

第三学期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企业实岗实训, 学生在企业的安排下, 跟固定的师傅进行轮岗学习, 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

第四学期教师针对企业岗位的技术要求,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讲授轨道交通车辆机械维修、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维修的理论知识, 并利用学校的轨道实训中心的设备, 请企业师傅共同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 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五和第六学期, 学生在企业的安排下, 跟固定的师傅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 基本达到企业上岗要求, 成为一个能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

3.6标准和制度建设

在教学实施前, 完成专业教学标准编制。结合试点专业教学的推进, 逐步完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完成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 完善现代学徒制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管理体系。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我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企业实岗实习不能够按照计划真正实施, 这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解决的最大问题。

摘要:《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2014〕9号) , 在全国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 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在此意见指导下, 我专业进行了现代学徒制实践, 探讨了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取得了人才培养方案等一些具体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J].华章, 2012 (10) .

[2]石品德, 石搏, 杨早娥.基于高职教育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 .

欧盟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举措与启示 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欧盟;推行举措

一、欧盟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背景

现代学徒制是欧盟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是以学校教育与工作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它将此前单独在院校里展开的职业教育,升级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一系列成熟的法律法规支持下的共同合作,将在企业的实践生产学习和在学校的知识素养学习高效地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合现代产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产业人才。

在欧盟大力推动下,西方现代学徒制在欧盟成员国得到了广泛开展。根据相关报告,28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层面开展了严格意义的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7个,有26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的现代学徒制;2015年,欧盟共有中等教育层次注册学徒570万人,另有620万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结合不同项目参加了企业培训,两类学生约占全部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85.2%,占全部中等教育学生的52.5%。

欧债危机背景下,多数成员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南欧重债国出现青年失业率畸高的现象,北欧、西欧国家也有各自的问题,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多数欧盟成员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欧盟于2013年成立了“欧洲学徒联盟”,旨在推动产业、教育领域主要机构之间的合作,增加欧盟境内的学徒机会,提升学徒素质以缓解青年失业问题。现代学徒制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徒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可获得企业发放的津贴,企业根据生产需要提供学徒岗位,直接反映了企业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且降低了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在教学中,现代学徒制强调师徒间一对一“帮传带”,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情境化教学,促进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获取相结合,有效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培育高质量的劳动者,保障青年就业。因而,现代学徒制受到欧洲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的一致欢迎。

二、欧盟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举措

根据2016年3月发布的《高质量学徒制的20条指导原则》,欧盟主要依据四大原则,推动各成员国实施现代学徒制,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一)完善治理体系,构建各方协调机制

现代学徒制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需要教育、人力资源、就业等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培训机构、学校、基金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协调合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欧盟已经建立起一种“政府立法保障、行业订立标准、校企共同培养”的教育治理体系。

1.政府立法,保障各方利益

瑞士实施《联邦职业及行业教育和培训法》,该法明确了包括学徒、企业、学校、投资人等在内的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各方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职业和行业教育与中、高等教育之间的兼容性和可转换性,建立了相应的学徒培训质量保障标准,确保各方利益。

2.完善机制,保障运行透明顺畅

欧盟通过建立学徒代表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完善培训体系对劳动力市场的反馈机制,建立和动态调整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教育标准,授权企业培训资格、监管企业培训质量,以保障学徒培养质量。例如,荷兰于2015年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合作基金会”,基金会由政府、行业协会、教育基金会、学校和培训机构、企业、学徒代表六方组成。

(二)保障企业权益,激发企业培养人才的动力

学徒制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员工来源,另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带来管理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欧盟成员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第一,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招收和培养学徒。法国中小企业联合会与政府协调,为招收学徒的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包括减免企业税费、提供企业发展咨询、为企业员工提供新技能和新工艺等培训,切实为企业招收和培养学徒解决后顾之忧。第二,建立系统性培训资质和质量框架。丹麦授权贸易委员会对申请加入学徒培训的企业进行资格评估,根据培训项目、教学内容、企业环境等确定企业的培训资质。

(三)提升社会声誉,增强学徒培训的吸引力

提升学徒制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增强职业教育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兼容性和可转换性,欧盟通过在大学录取中保障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同等入学权益,完善学分、学历转换,以及开设预科课程等,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芬兰、法国、挪威、荷兰等国家还出台措施,对非正式学徒经历和能力进行认证,合格后可作为继续深造或经营企业的依据。此外,欧盟成员国还实施了“追求卓越”计划,向职业院校、培训学徒的企业和学徒个人授予国家级荣誉或给予物质奖励,提升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例如,荷兰向企业颁发国王奖章,德国向学徒提供奖学金等。同时,欧洲议会也出台相关法律,授权“职业指导与咨询创新网络”(NICE)提供学徒职业发展和就业相关的咨询、培训与信息,支持年轻人理性择业和创业。

(四)加强质量保障,培育现代工匠

质量是欧洲现代学徒制的生命线。在欧盟指导下,其成员国普遍出台了保障学徒培训质量的国家立法、规定或框架协议,对学徒培训的规划、标准、内容、教学与管理程序、评估等进行清晰界定。例如,葡萄牙于2014年成立了专门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委员会,监督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执行学徒培训质量标准;西班牙针对学徒应掌握的技能等建立质量指标参数体系;奥地利加强对培训质量的同行评议,确保评估的真实、公正、有效。此外,欧盟还建立了定期对劳动力市场及新工艺、新技能等的检测和评价机制,并动态调整学徒培训的标准、岗位需求和教学内容。这些举措切实保障了学徒培训各个程序和环节的质量。

三、欧盟现代学徒制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现代学徒制在促进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需要从制度架构层面理顺技能人才培养流程中的责权利关系。第一,政府切实发挥相关部门的合力,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发挥其作用,有效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出台配套的激励政策推进学徒培训工作。第二,地方根据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实际,完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联动与协调,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二)倡导工匠精神,提升学徒制社会声誉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的流动性,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考录通道,出台政策支持部分行业、领域的职业学校学生经考试合格后进入大学。其次,保障学徒权益,落实好招生招工一体化,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最后,加强学徒培训的质量标准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能根据劳动力市场、行业产业技能更新与发展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的机制,强化学徒培训中针对新技能、新工艺等实用性、前沿性内容的教学,加强对就业,特别是自我创业的咨询指导等。

(三)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在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要转变观念、甘当配角,树立企业是实践教学第一主体的意识,同时按照办学与学生成长规律,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与环境,服务学生终身职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小学英语培训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牛年新春对联80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