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推荐12篇)
抚州日报,2015.01.10 :03版
在1月5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讲话中明确强调:“要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首次提出,是2014年12月中旬,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在此前的11月,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由此可以看出,在“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部署,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八个方面要求。
际华3513 公司在最近召开的企业二次党代会上, 确定了“十三五”期间, 强化央企党建政治优势, 服务和保障企业创新驱动, 强二进三, 转型升级工作总的目标和任务。
大会对际华3513 公司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十三五”战略规划作出总部署:坚持继承和弘扬企业光荣传统和解放思想相结合, 积极运用新思想、新理念, 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新领域,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 大力营造创新工作氛围、搭建创新提升平台, 形成全员创新良好局面;坚持强二有力、进三有序, 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努力把企业建成从生产厂房、到工艺流程、到技术装备, 各个方面代表着中国制鞋业最先进水平的标杆企业;坚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 夯实发展基础, 提高发展质量, 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基础管理、自主研发、智能化生产和集团销售能力的大幅提升, 加快生产结构优化调整, 夯实发展基础, 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 大力开展对标挖潜工作, 推动企业开放发展, 提升在市场导向下的科学决策能力, 深挖现行管理中的短板问题, 强管理增效益;坚持“发展依靠职工, 发展为了职工”理念, 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追求, 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推动企业共享发展。
2016 年, 是企业全面推进“十三五”战略的开局之年。大会号召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要积极行动起来,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感, 围绕企业“十三五”战略实施, 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员工唱响改革创新主旋律, 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 以新思想迎接新挑战, 立足岗位、创新工作, 为公司实现“十三五”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中的施力重点
从去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江苏调研,到今年年初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提出并不断强调“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全新观点,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这也成为今年两会最重要的热门话题。
“四个全面”被各方媒体认为,它是这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总纲,也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更有理论界将其概括为这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是执政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这一执政方略的“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就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落脚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实实在在地以写实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这个指导思想,他以四大部分来部署如何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的施力重点。
首先,李克强总理强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年初中央深改组第九次会议突出强调各项改革政策一定要落地生根。因此,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并就今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投融资改革、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并实施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
其次,李克强总理强调“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要行稳致远,既要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里施力的重点,总理指出的也十分清晰,就是要从“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七个方面加以着力。
再次,李克强总理将“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独立成篇。他强调,“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增进民生福祉必须体现“全面”,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因此,总理把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等普惠式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和完善也摆在2015年工作的着力点上。
最后,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落实到政府就是“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李克强总理为此强调,2015年,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宪施政、提高效能、倡俭治奢、勤政为民”。特别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
经济新常态下必须把握好三个重点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去年以来这不仅成为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郑重判断,也已经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乃至社会各界的一个普遍共识。今年一月的CPI增幅只有0.8%,PPI已经连续30多个月在底部徘徊,制造业经理人指数基本徘徊在荣枯线下沿。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开篇的话说,就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大”。但也有着另一个共识: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状态,这是经济新常态的首要特征,中央要求各方面必须主动适应这样的新常态,要有直面问题,克难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其实,按照李克强总理对2014年工作成绩的肯定:“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不仅“增速稳、就业稳、价格稳”,而且“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定2015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考虑到了需要和可能,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是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2015年经济工作,总理明确提出了“双目标”(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结合”(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和“双引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为此,李克强总理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三个重点:
第一,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本届政府施政以来就着力于宏观管理政策创新,其要点在于“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不搞政策上的“大水漫灌”,着力于定向调控;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以激发市场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强改革调结构促进总量平衡。两年多来,我们可以看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用得当、松紧有度,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稳中有进,妥善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的一年,宏观政策取向将更加富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第二,要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在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化解“三期叠加”矛盾的重要关口,在稳住增长速度稳定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以结构调整换来产业升级,要由规模和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在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要紧抓机遇,推进发展中升级和升级中发展,让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红利全面释放,从而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要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李克强总理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30多处提到创新。从去年以来,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成为今年这份年度报告最鲜明的主题。创业创新不仅适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也客观存在这样的良好市场环境与舆论氛围。尽管前进道路上依旧困难重重,但总理满怀信心地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
“创新创业”是促进中国经济潜能释放的关键所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很鲜明的字眼就是“创新创业”。有媒体统计,这份报告有38处提到“创新”。可以说,“创新创业”贯穿在总理整个报告的字里行间。无论是作为整个2015年全年政府工作的重点,还是各项改革的着力点、政策的支持点和施力的落脚点,创新创业都是促进中国经济潜能释放和打造新动力、新引擎的关键所在。
鼓励创新创业,犹如一股春风,伴随着两会的召开和春天的脚步扑面而来。用总理的话说,“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作为应对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
作为各级政府,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切实为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作为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抓手而言,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抢占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生物制药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等关键领域在竞争高地上的先机,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并以此也带动一批创客成长起来。针对市场主体,政府还要切实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就此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是部署新一年工作的指导纲要,又是一份启动全面创新的行动指南。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的工作部署已定,政策的种子已经播下,收成再待来年。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开班仪式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谈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摘 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是蕴含新目标、新要求、新方略、新格局的科学擘划和理论创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对于突破改革瓶颈,实现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四个全面;意蕴;解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是突破改革瓶颈、祛除改革痼疾的关键一招,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擘划我国改革发展蓝图的科学布局和重大创新。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并详细阐述了其理论内涵和战略意义,它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的理论武器和科学工具,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一、擘划治国理政新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目标设定,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擘划了新目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天下大同”是古人治国安邦的最高理想,小康社会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敲门砖”。实现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攻目标。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总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和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最后到党的十八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检验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试金石”,成为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效的“指向标”,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奠基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路线明了,内容全面,内涵丰富,它的关键点在于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统一,将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新目标和根本追求。
二、彰显革弊鼎新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依赖路径,为新常态下突破改革发展瓶颈、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着,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基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破除利益藩篱,释放政府、市场、社会“三驾马车”的整体活力,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一剂“强心针”和“兴奋剂”,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实践就是革弊鼎新,即祛除痼疾,创新发展,建立一套符合当前形势下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新系统、新体制、新制度。在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改革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体制创新,是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困境的关键抉择,新常态下进行革弊鼎新,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推进改革事业发展。
三、蕴含改革发展新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保障力量,是保障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推进改革发展进程的关键一环,为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方略。“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建设对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重大改革都需要于法有据,同时也是巩固改革成果的关键一环,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系统性支持,能够将改革发展事业纳入到法治化轨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和生态良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提升到战略高度,将法治精神、法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以法治建设革除传统人治影响,以法治建设推动改革事业发展,将法治作为我国深化改革事业的“排头兵”和“先行军”。“改革未动,法治先行”,这是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必然选择,也是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的最优方略,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抉择。
四、开创党的建设新格局
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领导主体的纪律约束、严格要求和自我革新,开创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格局。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牢固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地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依法治党和依纪管党相结合,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将中国共产党锤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对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约束党员干部行为,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全面从严治党以高压反腐为起点,以党纪国法为手段,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依托,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为目标,努力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定基调”,为进一步管党治党“明任务”,为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筑基石”,最终实现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魏礼群.“四个全面”:新布局、新境界[M].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大纲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
(五)小结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历史使命和光荣目标共同决定
(二)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党应对考验、战胜挑战的必然要求
(四)当前急需防范和化解危险
正文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2015年2月2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命题、新任务、新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年已进入迈进小康社会的冲刺年,全国人民、全党吹响冲刺的冲锋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实现双倍增长。
2014年国家统计局显示,2014年我国GDP合人民币63万亿左右,比2010年的40万亿增长约58%。
本课教师认为,约在2017年,我国GDP可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计划。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重要措施、主要任务,作了整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留死角,全覆盖,无空白,无例外,即全面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的改革现在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现在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象征着改革进入新阶段,翻开新的一页。改革之初,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从局部、外围做起,最后实现整个体制转轨。我们现在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再是改革之初的简单任务和目标,面临的全是新难题。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依法治国是全方位的铺开,全覆盖的推进,不留死角,不留空白,毫无例外,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各领域。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围绕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作出周密部署——六大任务,包括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 201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提出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并作出安排和部署。
(五)小结
2014年12月,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工作,首次提出“四个全面”。
2015年1月13日,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召开,总书记作会议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要在“四个全面”的格局下进行。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正式提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命题。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概括、新论断、新任务和新发展。
“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概括和结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总书记,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历史重任,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组织推进的系统思考,得出的重要判断和重要命题。“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命题和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新发展,揭示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和核心目标。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历史使命和光荣目标共同决定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艰巨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要努力完成的光荣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有宏观的、反映中国特色基本规律的战略、方略来做保障。
“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判断和命题是当前全党的战略方略,它服务的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的艰巨历史重任和光荣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提出光荣的历史使命和艰巨的历史重任——两个百年目标。
第一,到2020年,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四个全面”的第一个方面。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100年献礼。
第二,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书记的带领下,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习总书记发表讲话,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命题。中国梦是对两个百年目标的进一步高度凝缩和概括。
(二)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深化的需要。改革需要重要的战略、方略和顶层设计。现在改革处于在深水区和攻坚期,更需要科学的、系统的大战略,猛攻有效的推进改革的大体系。
(三)党应对考验、战胜挑战的必然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应对考验、战胜挑战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现在面临四大考验,需要组织精良的队伍,分工明确的工作,从而战胜各种挑战和考验。
中国共产党现在经受四大方面的挑战: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四大考验有如四波滔天巨浪,反复冲刷着队伍。事实证明,有些党员干部没能经受住考验最终被依法裁决。
总书记强调制度建设,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市场经济大潮、改革开放的滔天巨浪,没有章法约束,党组织便无法应对。
(四)当前急需防范和化解危险
一、政党适应性与党建的关系
在20世纪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转型中,曾经的共产党政权相继解体。这一现实导致很多人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改革转型中,共产党必须要放弃执政党地位,社会主义必然会演变为资本主义。但是相较于采用休克疗法的苏东巨变,对现有体制采用渐近改革的中国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放弃执政党的地位,而且发展了社会主义,在领导中国转型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强大的政党适应性。政党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部适应性,即政党组织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二是内部适应性,它强调的是政党组织通过自身建设和发展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并保持政党的适应能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所具备的与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是中国政党国家体制保持稳定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凭借其强大的政党适应性有效地充当了重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组织化力量,而且通过提升其自身的合法性确保了对国家实施有效治理的政权合法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也正是缘于以上原因,才使得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有效地平衡了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的建设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上党的建设是针对党治国理政的工作全局,特别是针对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多方面外部环境而言的。狭义上党的建设就是党的自身建设。以上两者是统一的,不难看出,党的建设与政党适应性紧密相关,一方面,广义党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外部适应性,通过在治国理政中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维持自身发展、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狭义党的建设则是通过组织结构、思想意识和权力配置等政党内部的变革提升内部适应性。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党建的关系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完整的宏大系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四个“全面”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有效地整合、协调这四个子系统。在这一战略布局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的建设必须在四个子系统之间发挥协同、互动的关键作用。因此,围绕“四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决定了这一战略布局能否贯彻执行,也决定了党的建设成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党建的根本导向。
为了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必须要加快进度小康社会的构建,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坚持依法治国,这对我们党的外部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和发展机遇。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战略目标就是要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全面小康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除了囊括了覆盖人群,还囊括了地域的全面。同时,评价指标也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映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建的根本导向。
(三)全面依法治国与党建的互动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而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党自身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因此必须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与党建的互动关系,包括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制度的协调与创新,实现国家权力与政党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党的领导行为和政党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培养党员的法权人格等。
(四)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建的具体要求。
党的建设不仅要提升外部适应性,而且也要通过组织结构、思想意识和权力配置等政党内部的变革提升内部适应性。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使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形势下党建的具体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要求:一是从空间范围全面覆盖了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各个领域。二是从主体责任方面体现了从严治党各个环节的一贯性和经常性。
三、结语
党的事业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党的建设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党所面临的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党的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党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提升领导水平;有助于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党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此不断提升的执政党适应性将会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12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哲学意蕴
引言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立足于治国全局的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建设,关系着民族复兴,是时下党和国家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是国家发展奋斗的主要方向。学习和领会“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思想内涵,从哲学视角对其进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治国理政总体框架的具体体现。“四个全面”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是“中国梦”实现的关键一步。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1]。“四个全面”,体现着中国治国理政总体框架,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全国人民发展各项事业,并取得重大成就,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福建提出“三个全面”思想,同年十二月调研江苏时将“三个全面”升级为“四个全面”[2]。“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符合当前中国发展需求,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符合当前人群群众基本诉求。“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每方面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言简意赅,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现是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是国家建设发展的总体方向。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意藴
通过前文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分析,不难看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实施与实现的重要意义。学习“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思想内涵,从哲学视角对其进行认识非常重要。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意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条件,想要使社会稳定,必须要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质量,国民生活的稳定是立国之本。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加速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文化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增强社会发展协调性,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虽然目前我国距离小康社会仍有一定距离,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正在不断加快,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二)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小康社会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基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利益来发展,进行产业改革、经济改革、政策改革。二零一四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年,我国提出了大量深化改革新主张,实行了许多新政策,为改革创新奠定了政策基础,为国内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重大理论,从多角度全面探索深化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我国发展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三)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及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文明社會建设的关键,是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实现的关键,更是社会主义特色中国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内涵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人民群众集体意识,是实现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来看,都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要发展方向,这是当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其他“三个全面”实现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着促进国家发展的重任。但我国党员人数众多,管党治党任务极其繁重。如果不能从严治党,就不能服民心,就不能保障党的公信力,全面从严治党是立党之本。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做到违纪必究,严格执纪,杜绝一些贪污腐败行为。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回应人民群众对党的期待。全面从严治党是反腐工作落实的需要,是党风、政风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结束语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明确了新中国发展方向,明确了党政建设基本框架,明确了社会建设目标。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因此,我国应积极针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展开工作,加强小康社会建设,落实治党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1]何家玉,落实“四个全面”守纪律讲规矩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N].南通日报,2015-02-12 A01.
[2]赵香.严明党的纪律规矩 严格监督执纪问责 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N].宿迁日报,2015-01-26 A01.
[3]陈辉.守纪律讲规矩坚决惩治腐败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N].盐阜大众报,2015-02-06 A01.
单选题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回答:正确
1.A 2.B 3.C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 发展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回答:正确
1.A 2.B 3.C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回答:正确
1.A 2.B 3.C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推进政治改革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回答:正确
1.A 2.B 3.C 经济政策 开放战略 发展模式
5.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回答:正确
1.A 2.B 3.C 发展和改革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6.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回答:正确
1.A 2.B 3.C 科学特色
先进特色
时代特色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回答:正确
1.A 2.B 3.C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回答:正确
1.A 2.B 3.C 生产力
创新
科学发展
9.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比二O一O年翻一番。回答:正确
1.A 2.B 3.C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0.()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回答:正确
1.A 2.B 3.C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 11.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回答:正确
1.A 十二五规划
2.B 毛泽东思想
3.C 科学发展观
1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回答:正确
1.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B 五位一体
3.C 与时俱进
13.()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回答:正确
1.A 深化改革
2.B 加快改革
3.C 坚持改革开放
14.()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回答:正确
1.A 与时俱进
2.B 开拓创新
3.C 科技创新
15.国家要加大对()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正确
1.A 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
2.B 农村和中西部地区
3.C 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
“四个全面”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这一战略布局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将会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常务副主任刘海涛说,“其中,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用制度的现代化为‘物’的现代化提供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有着重要的定位——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求“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3月1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报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开幕在即——此时的中国,正行进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
两会前夕,境外媒体如此观察:“去年四中全会制定的法治政策和措施,哪些将率先从政党意志转化为国家法令,自然成为人们对今年全国两会的最大期待之一。”
“法治在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政策从主要依赖党的文件和政府法规,走向更高层级法律的保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赵国鸿寄语两会。
“我过去就主要围绕法律写提案、提建议,今年我围绕司法体制改革等准备了10多个提案。”曾经推动“酒驾入刑”的全国政协委员、律师施杰说。
今年人代会,一个引人注目的环节,是将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15年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法,对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划分、立法程序、法的适用范围和备案审查作出了全面规范。
15年后——作为规范我国立法体制的一部基本法律,将要审议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备受关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无疑是这场变革的突破口之一!而立法先行,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统一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全国人大代表张素荣认为,立法法的制定实施是我国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修正,将为消除现实立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端提供有效解决途径。
年,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剩下5年多时间。
全面依法治国的步伐在加快——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要抓紧编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中长期规划,以施工图方式明确190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
蓝图绘就,宏图即展。人们期待,即将开幕的全国两会,将为法治中国建设进一步作出生动诠释。
一、“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根本上是发展问题。对于“亦城亦乡、亦工亦农”城乡差距突出的呼兰来说,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呼兰独有的“开发区、老城区、新农村和松江避暑城”“四大板块”区情,全面统筹协调,积极抢抓机遇,补齐发展短板,建成涉及全领域、覆盖全体人群的全面小康。做强开发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开发区医药产业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快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构筑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把开发区打造成新常态下引领区域转变发展方式的试验区、创新区,打造成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主动力。改造老城区,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借力市场,商业运作,加快老城区城市建设板块改造升级,重点推进老城区北部150万平方米棚改项目以及一排干综合整治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老城区历史规划布局不合理、载体功能不完备、层次品位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打造兼具人文特色和现代品位的宜居新城。建设新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以全面城市化为目标,壮大中心镇,改造城中村,建设新农村,打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共建避暑城,打造未来发展新亮点。以义乌小商品城、杉杉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为契机,推动养老与旅游、文化、商贸产业融合发展,把松花江避暑城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高端休闲养生基地。
二、集中攻坚突破,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我们将坚持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严格按照全市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呼兰改革发展实际,坚定不移把改革引向深入。在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重点围绕破解当前开发区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引入公私合作PPP新模式,深化市场化运营,拓宽园区开发建设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推动179项审批事项入驻审批大厅,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实现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互联互通,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启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
三、扎实推进依法治区,营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法治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法治作为保障。当前,呼兰正处在发展关键期,创优发展环境任重而道远,需要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一方面,我们将加快制定权力、责任和负面三张清单,做到所有重点行业一律编制岗位权力说明书,所有窗口部门一律公开办事流程图,所有政府投资项目一律纳入市建设系统招投标平台,扎紧法治和制度的围栏。另一方面,坚持“难为企业就是难为自己、方便企业就是发展自己”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以法治、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营建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筑好巢引好凤”。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基本支撑,从严管党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坚持队伍建设从“严”。真正把严的措施、严的纪律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态度抓好作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干部不踏“禁区”、不越“雷池”、不触“红线”。进一步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让干部感到处处有戒尺、随时受监督。坚持基层党建从“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呼兰加强党的建设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深入开展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强力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坚持责任落实从“严”。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始终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通过落责任、明担当,做到面对问题不回避、面对矛盾不上交、面对困难不低头,以舍我其誰、知难而进的勇气魄力推动呼兰各项工作。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增强青年学生国家意识的意义
1. 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胡锦涛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明确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体力量的青年大学生, 他们国家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对自身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认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等会促使青年学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2. 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错综复杂又脆弱敏感, 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格外艰巨。这需要我们党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立足于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 协调各方利益, 切实推进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大学生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 是开创祖国美丽未来的生力军。只有大学生有思想、有干劲、有理想、有担当, 改革才会有动力。
3. 影响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首次提出, 并取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明确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并指明了具体的前进道路。全民守法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础工程, 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环节。青年大学生身处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他们是法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践行者。他们不仅要做好法治建设的参与者, 积极宣传法治精神, 更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 坚决践行法治理念, 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认真履行自身使命, 用实践行动支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养面临的挑战
1. 高校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主阵地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事业的中坚, 世界各国、各政党和社会团体都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等优势加紧对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渗透, 高校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主阵地, 青年大学生成为其分化的重点对象。国际敌对势力通过意识形态的冲击、宗教势力的影响和文化、舆论的渗透等方式极力向我国青年大学生兜售其普世价值、宪政民主, 传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而国内极少数反动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内外呼应, 处心积虑地利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力图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青年大学生中一部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同学开始出现理想火炬熄灭、精神上“缺钙”和行为上偏离等现象, 同时相伴而生出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逐步削弱青年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消解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
2. 多元价值取向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作为中国这艘东方巨轮砥砺前行的动力引擎, 全面深化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在全社会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增进团结、增强信心。青年大学生不仅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人, 而且更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参与者。但全面推进改革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这不可避免地触及部分人的利益。而在有图谋的错误舆论引导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 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是非观念不清、价值观模糊等倾向。价值取向的紊乱、道德判断力削弱, 不同程度上消解着社会主流价值观, 弱化了大学生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3. 法治信仰缺失消解着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不管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还是法治社会都必须严格执法。法治信仰, 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近4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法律信用缺失、法治意识不强, 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中国式法治思维尚未形成, 大多数人遇事倾向于通过托熟人、找关系、走后门等方式解决, 而不是依法行事。这导致我国法治建设的根基不牢、法治的权威信仰未能在全社会树立。而在全民守法尚未形成的社会大环境熏陶下, 部分青年大学生无视法律法规, 盗窃、打架斗殴、杀人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屡屡出现,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法治精神、法律信仰的缺失、消解着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如果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法治信仰缺乏, 那么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将难以为继。
4. 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冲击着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当前, 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种矛盾凸显, 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员行为、党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党在青年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党内某些地方、某些党员依然存在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四风”问题严重损害着党群干群关系, 影响着党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形象。这使得敌对势力有机可乘, 用以偏概全、个案替代整体、局部替代整体的方式混淆大学生的视听, 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心存怀疑,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力量、制度和前途缺乏信心。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过程中, 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冲击着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现代国家内聚群力、外御敌侮的重要软实力, 我党历届领导人都重视国家意识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大限度地团结依靠各族群众, 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提出要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倡导科学精神,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国内环境下,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必须把青年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提到战略高度, 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使青年大学生自觉投身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加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高校是传播、实践、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 是培育祖国希望和未来的主阵地, 也是敌对势力实施渗透分化图谋的重灾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 以配齐建强队伍为重点, 以提高工作能力为核心, 以改革完善激励机制为保障, 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为全面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4)
2.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 各种文化思潮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迅猛地传递在所有的国人面前, 冲击着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感, 部分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 国家意识日趋淡薄。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浪潮,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建设方向,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传统工艺和乡土文化等方式, 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3. 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弘扬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 政府要积极推进法治体系的健全、司法的权威和公平, 让全社会感受到法律的存在感和公平性, 增强大学生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 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学校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法律素质的养成教育。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式,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 使学法、遵法、用法、尚法成为校园新时尚。
4. 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需要, 有助于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正确执行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顺利推进, 有利于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才能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才能使青年大学生坚定对党的信念, 才能更好地凝聚青春力量。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 要抓好群众路线教育整改落实, 确保活动善始善终, 成果得到深化和巩固, 促进良好党风的形成。
摘要: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各种挑战, 必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法治精神, 提升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凝聚青春力量。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意识,挑战,培养
参考文献
[1]增强国家意识, 助推全面小康青岛[N].全搜索电子报, 2015-12-20.
[2]冯慧.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红旗文稿, 2014 (12) .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推荐阅读:
学习“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心得体会11-11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06-04
19四个全面论述06-22
学习四个全面10-03
“四个全面”的辩证思维特色10-05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考题12-10
纪委书记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12-13
全面从严治党范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