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本学我们数学组拟定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让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一刀切”、“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解决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
2.解决教师“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3.通过有效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将教师教育机智融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课题内容及研究的意义:(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上,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2、备课分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设计分层练习。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3、讲课分层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分层训练,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4、作业、练习分层:课内外作业,分基础题、综合运用题,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生 “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课内课外分层指导:因人因组而异,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特长学生品质的指导,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对特长生细心呵护重点培养。
6、考核分类检测: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的教学现状,每个数学教师带一个班,每班40人左右,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在数学课中按学生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教学中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课堂享受乐趣,考试体验成功,活动展示风采。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发展观。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4、通过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使学困生得到心理保护,成绩有明显提高;中等生得到迅速发展,信心培增,积极争优;尖子生达到优上加优,冲击名校。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探索能力的状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二)理论依据
1、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09.4——2009.9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明确研究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分组的方法及实施过程.(二)、对比试验: 2009.9——2012.2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开研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按照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试验基础上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形成理论.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原则上“进则上,退可下”。向学生阐明“分层递进”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意义;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据情而变,动态平衡。
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要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布置作业分层:对三个层同学的作业的布置有所不同: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稍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课外辅导分层: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单元考核分层: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三)、结题阶段:2012.2——2012.7 主要工作:组织研究试验成果,形成分层教学实施办法,撰写研究报告,申报试验成果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师资保证:
本课题组由***老师担任,其余5人,市学科带头人一名、市优质课获得者二名,区优质课获得者一名,区教坛新秀一名,课题组成员都是既能干又肯干的优秀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一协作的原则,以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制度保证:
(1)学习研讨制度。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
(2)通报例会制度。要及时填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每个阶段课题研究情况。
(3)专题调研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及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专题调研(原则上每学期一次),通过听汇报、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
(4)协作交流制度。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5)经费保障制度。学校将拿出专项资金,实行课题研究专款专用,给予经费保障。实行专款专用,由课题负责人统筹安排使用。
(6)评比表彰制度。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数据整理、实验案例、论文总结等成果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全程录像;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教师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研讨等全程录像,保留原始资料。
2、论文:把课题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论文、反思等编辑成册,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结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力争在省以上刊物、杂志发表。
4、争取在我校召开市以上“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现场研讨会,力争在全市推广。
七、主要参考文献
1、《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 刘树仁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灵性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有效发挥学生潜能
制定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步骤。分层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有效程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难易程度科学制订教学目标,为分层教学奠定基础。在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情况:学生已有的数学能力、课堂要实现的数学目标、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分层目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从而促使全班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在“小数乘法”的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情况,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一是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乘法笔算;二是能进行复杂的乘法笔算,并学会运用四舍五入截取小数近似值,将整数乘法方法运用于小数运算,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乘法简便运算;三是能进行复杂的整数、小数混合乘法运算,能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具有解决乘法应用题的能力。以上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逐一完成;对于全体学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的目标设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样统筹兼顾的分层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课堂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灵性运用分层教学策略,有效促进深入探究
在分层教学中,分层占据着很大比重,其意义不亚于真正的教学策略。想提高分层教学效率,合理分层教学过程的实施特别重要,它是学生参与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将其进行科学分层。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表示优秀层面的学生,B层次表示水平一般的学生,C层次表示学习有困难,需要教师重点关注与指导的学生,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例如,在“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相关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A类层次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自学方式找到规律,并学会运用规律。对于B类学生,教师可以在其自主学习时进行指导与点拨,给予其适当提示,帮助其完成对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总结与学习。而对于C类学生,教师要全程指导、认真讲解,帮助其克服所有困难,直至理解算理并学会运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师要巧用科学的分层教学策略,提高分层教学效率,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能够合理分层、科学分层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特点,教师只有分好层,并认真研究学生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特征,才能为更高效的分层教学奠定基础。
三、灵性运用分层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的重要过程。分层练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只注重分层教学,不注重分层练习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提高,还容易使分层教学陷入困境。因此,教师要巧用分层练习,有针对性地提升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教师的分层练习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练习册,有选择性地为不同层次学生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分层设计课堂练习。例如,在“认识方程”的课堂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选择性地为学生布置作业。对于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类似于“按要求写含有x的式子”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对于一般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不仅要做学困生做的题目,还要解方程;对于优秀生,教师要尽可能让其将练习册中的所有题目都做完,特别是提高题,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练习是递进的,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掌握了基础性内容之后,再做中等生要完成的题目。分层练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不断调整,是弹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之后,练习就要调整,这也是分层练习的灵性所在。
四、结束语
总之,分层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意识到分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运用好分层教学,就要基于学生实际,灵性分层,从而实现分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07).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分层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6-01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着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较其他学科更为显著。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必须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能力差异等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已更好地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地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笔者认为,只有进行分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对分层教学进行几点研究。
二、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实际是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将学生依据学习情况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努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班级学习中,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程度下获得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实现班级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分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旨在协调班级内学生学习程度的分化,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要求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点,创造和选择适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内在潜能,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得到其能力所能达到的知识,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日积月累,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智能得以开发,灵魂得以塑造,情操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
四、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差异分层。为了落实分落实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学习成绩,在保持原班级组织和学生原座位不变的件下,调整课堂教学与课内、课外指导方法,实现面向全体,分层达标的目的。分层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如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和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风格、方法和个性特长等)。分层采取显性分层的方法,遵循分层意义解析、学生自评选择、师生协商、动态调整的步骤。将全班学成A、B、C三组。A层为学有余力,优秀层次的学生,约占全班人数的25%组为学习有困难;B层为中等层次的学生,约占全班人数的50%;C层为较差层次的学生,约占全班人数的25%;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要做到:教学目标层次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层次性相一致;C层学生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既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B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A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内容分层。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中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教学的内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掌握的那些知识及其掌握程度,由浅到深,又简到繁,以中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层学生略有提高,优生层学生充分发展。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教师统一授课时,教学内容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
4、辅导方式分层。分层辅导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对于优秀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辅导,这类学生往往提出的都是较深的、思维要求较高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大家都能受益;同时将层次稍差点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辅导,以此类推。二是在辅导上发挥学生的作用,毕竟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彼此关系更亲密。其做法是,优秀的学生辅导稍次一点的学生,稍次一点的学生又辅导更差一点的学生,以此类推。这种辅导既可以是问题式的,有问即答,也可以是配对式的,一对一的责任辅导。总之都是有益于学生进步的。
5、教学评价分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那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分层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我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对于学习能力查的学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五、结束语
景泰县九支中学
庞树生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们申报的《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课题,是2011年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作为新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业设计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课改走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改观。课堂上以往那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师生互动、充满探索和研究的氛围。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方向。但在作业设计上,我们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抱残守缺,延续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观念,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作业设计,教师常常随意为之,要么根本不进行什么设计,只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要么即使进行设计,也只是针对课堂而言。设计出来的作业,大都机械重复,毫无趣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学生做作业几乎占据了他们“自学”时间的全部,这些“一点也不好玩”的作业,令学生们感到做作业“味同嚼蜡”。
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是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教学改革,包括对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课后辅导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的全面改革。只有转变全过程的教学方式,提高全过程的教学效益,才能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后作业练习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仅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贯彻于作业训练等各项课外学习活动中。
但与理论与要求相违背的是:多年来,人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普遍忽略课外作业练习的研究和改革。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然是一些形式单
一、陈旧的习题,主要以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课外作业一方面是过多过滥,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大量的作业因为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所以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中学数学教育重要环节的数学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根据这种认识调整教学;而学生通过对老师作业的批改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因此,如何合理布置数学作业,使之更有效的发挥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
面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种种冲突,我们认为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作业设计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标下的数学作业设计,教师不仅要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适性的新型作业,使作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就是运用教育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农村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设计作业、进行分层评价,采取分层辅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遵循了人人数学观这一教学新理念,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作业信息
对我校(甘肃省景泰县九支中学)初一学生调查,当前初中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仅占31.4%,时常出现小错误的占30.8%,错误情况较重的占22.6%,完成情况较差的(不会做或只对一道题)占9.5%,长期不交作业的占5.7%。在调查中我们发展:(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80%的学生感到压力挺大,其中有60%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30%的学生认为作业难度偏大;(2)有62%的被调查学生反映每日的书面作业要用近1个小时,23%的学生则要超过1个小时;(3)按教师、家长要求而做作业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而感兴趣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4)40%的学生每天碰到较难的作业会选择一个人解决,20%的学生选择找父母和老师,30%的学生选择和同学合作完成,还有10%的学生选择放弃;(5)82%的学生不喜欢书面作业,更喜欢实践操作的练习,也有5%的学生喜欢口头作业;(6)55%的学生更加喜欢激励性的评语,34%的学生则喜欢分数制评价和星级评价,也有11%的学生喜欢等级制评价。
除了部分由于对所学知识不理解因而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外,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积极,他们虽然大多情况下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作业只是任务这一层次。经常抱怨作业量繁重,难以承受,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信心和毅力,懒得动脑,等待老师讲解。作业迟交、不交的现象严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作业量过重,许多老师都持有“熟能生巧”的态度,搞“题海战术”,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更使学生作业量过大,负担过重,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负面影响;其次,作业形式单一,目前中学数学书面作业为清一色的计算题。这样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找不到乐趣,做作业的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影响,就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
(二)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调查及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现有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不满意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
1.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往往只从本身意志出发,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而在这样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作业面前,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这样单一形式的作业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思维,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和自我潜能的发展。
2.作业中知识巩固题多,应用实践题少。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3.作业现成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与学生真正喜爱的作业不完全相同。很多作业训练就题目论题目,大量地做着机械练习,而老师则被辅导材料、练习册、模拟卷牵着走。
4.作业评价单调。数学教育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还是比较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上述这些问题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相适应的,而且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深层原因,还是陈旧的教学观在作祟。经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师还应该从作业观念这个层面上对作业活动进行再认识。直面新课程,我们教师设计数学作业要以《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切实做到练习设计适度回归生活,关注动手实践,适度倡导开放,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要突出作业内容范围的开放性、学生作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答案的探究性,作业评价也要突破常规,要注重过程、注重创新、注重整体评价、注重个人内差性评价。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这样便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市、县教育局大力倡导教学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思想特别是学生作业的改革和评价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基础条件:我校通过多年的建设,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均属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的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理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事业心强,善于钻研业务,积极参加教研教改,课堂教学方法灵活,深受学生爱戴,教学效果突出,属于学校的业务骨干,加之我校教学研究之风浓厚,教学设备先进。研究对象涉及到全校二十多个班级,一千八百多名学生,且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课题组成员都把课题研究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之中,并且制定了详细地研究计划和实施细则,相信课题实验一定能取得预期成果。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教学模式。1.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四、研究的原则与目标
1.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作业形式,让作业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2.突破过去形式单调、结构封闭、缺乏应用、以个人模仿操作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确立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的作业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提炼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更适合于各层次学生发展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并为同行教师的数学作业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如何改革传统的数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具体地说,应把握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精练化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是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益低,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
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教材,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2.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例如: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还应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布置层次化 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性和发展性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每节课后的作业要求尺度,对全体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对各类学生布置等量的作业内容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满足能力。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可以从数量上将定量性改为弹性型,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调控,把“桃子”挂在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
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经过这几种方法对作业分层化处理,对于提高学生做好作业的积极性是切实有效的。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一)由教师主控转向学生自主 1.学生自主留作业
既然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由重教师“教”转向了重学生“学”,即“以学定教”,那么学生的作业也应实现这种转变。学生的作业应该逐步打破“你留我做”、“你留多少我做多少”、“你怎么留我就怎么做的主控现象,应给学生留有一点的自主权。
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每个学生情况不一,如果教师统的太死,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困难和矛盾。这就如过去生产队吃大锅饭一样,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作业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权利。
针对传统学生作业被教师统的过多、统的过死,缺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弊端,我们大胆的进行了学生自留作业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觉得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2.学生自主选作业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内容、形式、范围和要求,而后根据学生实际自主选择,在这一方面我们也作了大胆尝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我们还将继续下去。
(二)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课堂要开发课程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学。同样作业也要开发作业资源,实行开放式的作业。
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的动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学生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我们突破课本、教师、课堂“三中心”观念,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窄的课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去读足读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作业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 1.内容的开放性
过去老师布置作业基本是“以本为本”。比如我们几何背背定理、规律,做几道计算题,基本上跳不出理解、巩固两个范畴,都很不适应新时期培养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些可预见的单一知识传授的作业是封闭作业,而新课程观念下的作业就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这样的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我们可以跳出课本局限,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例如,可以让他们计算NBA中火箭队的积分“德甲”中某一球队夺冠的希望;在学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自找一些统计图,结果学生到过医院(查体温图)、财政局、水利局、土地局收集来了多种多样的统计图,还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已初步了解了统计图的种类和区别等等。2.课前课后开放性
教师布置学生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后,包括课中,还应考虑课前,而且注重开放性。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应用时,让学生在课前测学校旗杆的高度、楼高等,学生没有枯燥地课本计算,而是实践操作,既新鲜又有兴趣,且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探索性的课前预习作业,使得小小的课堂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虽尽而意无穷,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的。下课铃声响了,但思维没断,学习永远是没有终点,作为课后作业就是课堂思维的延续和拓展。
(三)从统一标准转向差异对待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识能力,以及学习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业要求,一刀切齐步走,必然要给不同学生的作业学习带来困难和问题,而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作业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于是我们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因材施教”教法。对于每节题,画出所有学生的必做题,把剩余的题目选择出一部分让中等学生做,难度教大让优等学生去探索、研究。若优等生在学习上还有宽余时间,再给补充一些锻炼思维的题目。有时穿插给他们一大部分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题目。
“弹性作业”改变老师强制式为学生自主选择式,作业设置多样化,在题量和难度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做那些一看就会的题目,而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在作业完成时间上也允许有弹性,有的学生可以在教师辅导以后再完成作业。
这一改变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也不为简单重复的作业浪费时间,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难题,学生兴趣大为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完全杜绝,绝大部分通过作业使知识得到巩固,并且能主动做难度较大的题。以上就是我们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作业布置改革的几个研究重点,作业改革不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包括作业批改等,这都有待于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实践和总结,最终会起到抛砖引玉并全面推广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序号 研究阶段
阶段成果名称
(起止时间)
查阅资料,了解此课题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调查问卷
全体成员
反馈,信息整理,形成调查报告。
形成阶段总结报告,撰写
全体成员
“课题”相关论文或体会。撰写阶梯型报告,整理实践
全体成员
案例。
全体成员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2011.1--2011.6 课题准备阶段 2011.7--2012.12 课题实践阶段 3 2013.1--2013.6 课题总结阶段 4 2013年7月-2013年全面总结,撰写论
申请结题验收。
12月 文及研究报告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庞树生 2.课题成员:庞树生 张述琴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古语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学习,然后找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通过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这里强调的就是复习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可见在古代,古人即已认识到:学与习是两回事。所谓学习,“学”是指接受新知识,“习”就是指要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归纳、总结和记忆已学过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只学不习,学习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
“平时数学教学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过程是育好一片林”。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复习课的重要性。
复习课有着概括面广、容量大,学生做题的时间充裕等优点,同时,教师应对考试有着丰富的解题经验,这样使学生可以少走弯路。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复习过程大多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教师在抽考的压力下,乐于多讲一些内容,不丢一个知识点,不漏一种方法;教师热衷于通过对习题的评讲来复习,以题海战术为主,重复多,复习效率低,学生负担重;复习的内容和所选题目缺乏变化和新意,缺乏重点和针对性,学生机械地模仿和重复操练;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了热情和兴趣。复习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就学生而言既是一次对所学知识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学习过程,又是一次培养 自己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的学习过程。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就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还能记住33%,两天后留下的就只有28%了。所以,人们通过一学再学来刺激记忆,巩固记忆,让自己所学的东西不致被很快遗忘,或者不被遗忘的太多,甚至永不忘记,这就是初学之后的再次学习、重复学习,就是复习。
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目前,教师们积累了不少经验,提出了复习课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此加深理解并系统化。指出复习课要理清“脉络”,分清主次,加以概括,以简驭繁,不仅巩固已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使知识温故而知新,并且查漏补缺,达到融会贯通 目前关于课堂结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复习课应有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
2、创设“大空间”问题情境。所谓“大空间”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而非部分信息。
(二)小组合作,看书整理。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
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
(四)总结梳理,构建网络。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五)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1、比较鉴别练习。
2、综合性练习。
3、探索性练习。
4、开放性练习。
5、解决问题练习。
第二种观点认为复习课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以达到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复习效率的目标。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让学生自主地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第三种观点认为复习课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揭示目标阶段。教学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出示复习目标的方式视需要而定,无论哪种方法揭示目标,最终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提出。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学生也应根据目标去复习,这样的目标,就可以发挥航标灯的作用。
二、再现知识阶段。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就是学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与习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基础训练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多发病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辩论,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
三、疏理沟通阶段。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沟通就是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这里要进行分层次练习。
四、深化提高阶段。教师要引导和帮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以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以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训练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学生间引起辩论、评价,达到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
关于复习课的教学方法,目前提出主要有六种方法:
(一)预习法。预习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因为复习课讲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布置学生预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理归纳法。整理归纳法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
(三)比较法。比较是重要的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复习课中利用比较法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了比较两数的倍数关系以后,可以与已经学过的比较两数相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也就进行了复习。
(四)讨论法。讨论法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复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复习。
(五)变题法。变题是加深对应用题理解的良好训练方法。利用变题法复习有两个好处:一 是进一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二是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比较,防止知识负迁移。
(六)补缺法。平时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作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同内容的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这里的“不同内容”一是按内容多少来区分,有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小学阶段总复习;二是按小学数学知识领域来分,有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同时考虑不同年级教材的特点,本课题研究内容如下:
1、初步探索出适合高段的有效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及课件。
2、初步探索出适合高段的有效的期末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件。
五、研究对象 4-6年级所以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为教学教案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为有效课堂提供保障。
2、行动研究法:
理论联系实践,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并做到总结成果与推广应用相结合。
七、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5月~8月)搜集资料,学习文献,分析小学数学复习课现状,认真分析教材,研读教师用书,初步设计出不同内容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课件。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6年9月——2019年4月)进行实践的探索,过程的调控,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应用并总结出适合复习课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及课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5月~6月)整理资料,反思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课题论文。
八、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 1.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可以随时从互联网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信息,并及时交流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有丰富的经验作指导
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是从事三年以上教学的教师,他们对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研究、积累,我们是很有信心完成这项课题研究的。
3.有求真务实的研究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和所有参与者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校领导作为指导,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均在35岁左右,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
4.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将确保课题人员参加研究的时间,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及满足其它的有关条件。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课题主要成员:
2、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
全面主持课题的申请、开题、实施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条件。具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主要成员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相关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带领组员共同学习。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撰写案例分析并作好课后反思,收集过程性资料,积累经验。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研究活动的拍摄工作以及进行阶段小结。
十、研究的成果。
1、适合高段单元复习课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及课件。
2、适合高段期末复习课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及课件。
3、撰写论文及结题报告。(含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
《小数高段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
单位:
课 题 主 持 人:聂子红
主持人所在单位:魏庄镇明德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地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并试图从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出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与发展;重点强调“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1)通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3)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全新的有效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并将成果推广运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者个性特点、基础、学习目标的区别,还有各种学习内容,方法、要求的不同,也由于学校与教师的不同,所以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应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它是建立于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核心,从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上细化、深化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专业成长,使有效教学成为教师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也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
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七、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其中,科学性对应的是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先进性对应的是创新和特色的问题,实践性对应的是结合本校师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水平现状的问题。通过此课题研究实验使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我校数学教研工作,促进我校数学教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层面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探索: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模式。
2、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3、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人员保证:参与的教师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有一定的教科研经和能力,我们还将发动学校所有数学教师参与探索与实践。
2、领导保证:学校领导对教科研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指导课题研究,为研究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资源保证: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为课题开展提供物质基础。有标准的微机房、实验室、图书室等。校领导为教师进行教科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4.经费保证:学校确保该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
九、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成果形式
1、开题起步阶段。(2012.11~2012.12)成立课题组,确定详细的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分块确定子课题,召集子课题研究成员,审批子课题研究方案。
2、初步研究阶段。(2013.1~2014.6)各子课题按既定方案开展研究;组织相关子课题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一些案例成果。
3、深化、总结阶段。(2014.7~2015.5)分块总结形成规律性的策略、方法,形成总结报告和相关论文,推出优秀课堂案例。4.结题阶段。(2015.6~2015.10)阶段性成果形式:(1)各研究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子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2)、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
十、最终成果形式
1、研究结题报告
2、教学反思
3、课堂教学设计(含案例)、课件、录像课(即随堂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考文献: 1.何兰支等编.《有效数学 和谐课堂》(小学数学)[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2.赵国防编.《有效数学 和谐课堂》(总论)[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3.文学荣编.《做智慧的老师》[M]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版 4.詹明道编.《名师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5.网上资料
一、深入了解学生, 合理运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要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查, 客观的对学生做一个综合评价. 再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把小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接着根据不同的层次为小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 同时对他们进行分层考核和评价. 第二种是隐性分层模式. 这种分层模式是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等, 把学生组成一个个的学习兴趣小组. 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层次差异中互相补充, 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发挥集体学习的效用. 第三种是个别化的学习模式. 这种分层模式以网络为手段,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层次, 然后根据所分层次设定出每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了特定目标, 就会自动进入到下一个层次的学习中.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并没有普及, 基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工作量大且不好把握的特点. 教师在实际的分层教学中, 一定要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选择正确的分层教学模式.
二、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合理制定分层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教师要对不同特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在数学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之外, 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以知识为依据, 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也是值得参考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 学生分层
很多情况下,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会依据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的学生基础掌握牢固, 学习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强, 数学成绩优异, 具有学习主动性. 第二个等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 学习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稍差于第一个等级的学生, 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数学成绩中等. 第三个等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数学成绩处于低等, 智力水平低下, 不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缺乏学习主动性. 但是, 由于是针对小学生的教学, 并且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变化的阶段, 所以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 教师要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 适时调整学生的分层.
(二) 施教分层
这个层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同步教授与个别层次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要根据整个课程教学的目标, 在同一时间完成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同步教学;另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水平之间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对第一等级的学生要少讲多练, 进一步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把握解题技巧;对于第二等级的学生要精练精讲, 尤其是对课后习题的讲解, 注重对他们基础知识的运用与贯通;而第三等级的学生就要对他们降低要求, 尤其注重对他们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 训练分层
训练分层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设定训练习题, 然后根据学生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矫正. 对习题的设置首先分为两大部分, 选作和必做, 其次根据对学生的分层设置基础训练、变式训练、 综合训练. 基础训练主要是针对第一等级的学生而言的, 题目相对容易, 是全班学生都必须要完成的. 而变式训练是为第二等级的学生准备的, 题型难度不大. 综合训练难度较大, 是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个主要是针对第三等级的学生而言的, 综合训练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 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能力.
四、总结
总的来说, 在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中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但是这一教学模式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成功.分层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在合理分层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具体开展分层教学过程. 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是一种可以推广利用的有效教学模式.
摘要:在教学过程当中, 基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会有所差别, 鉴于此, 分层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分层教学如果被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分层教学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漆国兰.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贵州教育, 2011, (21) :40-40, 43.
[2]罗彩霞.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分层教学[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电子刊) , 2015, (3) :36-3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应试化教学得到逐步改善,教学要求逐渐偏向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及运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小学是一个较特殊的阶段,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且对于数学这种对学生自身条件要求较高的学科而言,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对此,各地区结合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逐渐衍生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新模式。但纵观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运用情况,效果不甚理想,各地区由于教学条件差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分层教学没有科学统一的大纲指导,出现了教学效果的千差万别,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学生的形式分层,教学成果却是和过去一竿子模式无异,这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因此,本文立足于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结合分层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研究,以期为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探寻理论基础。
1.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分层教学的推行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师为之不停努力探寻最佳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目标,但纵观现下实施情况,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各地实施程度不一,老师授课方式不一,教学要求也不一等方方面面的差异,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差异较大,甚至使得原有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加大,简单来说就是不但没有实现分层缩小差异的目标,反而使层次更多,各层次的差异更大。
对于学习,小学生大都存在一定的心理上的恐惧,尤其是数学这门对学生自身条件要求较高的学科,老师在分层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地采取分层的方式,忽略了学生具体的个人情况,致使分层导致学生之间相互的“比较”,而且小学生的思想大都比较单纯,层次稍高的学生无形中就表现得比较自信,而层次相对较低的学生则比较自卑,加之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的授课方式上也是区别对待,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身份”的错误认识,长时间的不良思想积累导致学生思维定势,不利于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进一步学习,甚至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再次,由于分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利于数学高效教学的一种方式,各地区也就没有统一的大纲指导,具体的实施也大都是根据老师自己的经验进行,基于各地区的教学条件差异较大,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的“分层”上也就有不同看法,为了取得最佳效果不惜投入大量教学资源,效果却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分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及指导思想等多方面差异,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传统教学来得实在,这是有悖于不断发展进步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的。
2.分层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各学科中,数学相对较难,对于学生的逻辑能力等要求较高。相对而言,自身条件较好的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自身条件较差的学起来就比较吃力,而小学生本身比较活跃,思维也是天马行空,传统的一竿子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远不能适应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势必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学学科的学习期望,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制订,这样可以把握教学的大方向,对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实现十分必要。分层教学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都进行分层,可以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老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学生自身,乃至长期教学,分层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分层教学对于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变传统填鸭式一竿子教学有实际意义,但实施效果不甚理想,这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笔者就前述结合自身经验对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如下:
3.1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主要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期望要求,这样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分配利用,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的分层不是全部分层,而是要科学地分清楚什么目标可以共有,什么目标需要分层。譬如,在进行数学某一章节的教学时,共有的目标就是学生需要掌握所有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基本的运算能力,但是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就应该有层次性。譬如,对于图形识别教学中的一般知识点,就应该实行共有目标,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改变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差的认知,适当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样就可以实现目标分层,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还能够缩小不同层次学生心理上的差异性认知。
3.2教学过程的分层
教学过程的分层就是分层教学的实施。教学过程的分层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教学要有层次性,但不是说非要把不同层次学生分在不同的教室或是运用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而是有层次性地加以对待即可。以现下的实际教学条件而言,不同层次学生放在同一教室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有效把握好分层教学的进行。首先在内容上老师可以由易到难地进行备课,上课过程中对于简单的知识着重进行讲解,重点关注层次较低的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应有知识上的深入,重点关注层次较高的学生,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听懂和掌握的机会。这样一堂课下来能够实现各层次教学需求,同时可以巩固基础,扩大低层次学生的提升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分层教学更科学健康地发展。
3.3教学考核的分层
教学考核的分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考核和评价。就考核方面而言,首先要做到统一考核,所谓统一考核则是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最直接方式就是考试,在统一考核的同时做到分层,就是对考核内容进行分层编排,做到大范围让所有学生能作答,小范围难点突出层次,突出分层的效果,但不能规定作答对象,给低层次学生作答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挑战心理和学习热情,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分层学习情况。
就评价而言,其实是一个对考核的延续,在考核之后需要对学生当下的学习成果及未来的规划进行总体认知,这就需要教学评价的辅助。具体的评价可以从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多方面进行,但需要对不同层次学生区别对待。总的来说,该环节就是需要各层次学生结合分层前情况、分层学习情况及最后的考核情况进行综合,得出分层的收获,最终帮助学生进一步做好学习规划,之后能更好地分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课题研究计划09-27
小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运用06-25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10-27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06-06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10-27
小学数学“周长”的概念教学课例研究05-24
“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07-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