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生活作文议论文(精选11篇)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逐渐与碎片化的生活相遇了,有的人选择远远避开,而有的人坦然接受。我们应当重视碎片化的生活,而非果断拒绝它。
生活碎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行事的效率的降低。最近有研究表明,拥有碎片化生活的人的效率比其他人的效率竟整整高出百分之十。这是有什么原因导致的?正是碎片化生活所体现出的“张弛”之道。一位教授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桌子上有一杯水,你们能举起它多少时间?”学生们有的说半小时,有的说一小时。在举着水杯的过程中,水杯并没有变重,但人却无法继续举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就如同这水杯,我们是无法承受一直的高强度的工作,到头来效率肯定会降低。但如果我们利用碎片化的生活,给工作中插入一些能使我们放松的生活碎片,这样的“驰”,能使我们能更有效地举起这个“水杯”,反而能提高我们的效率。
碎片化生活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那时的.互联网并不发达,而鲁迅仍能运用其那“挤出来的时间”。而我们,也能将生活的碎片之间的缝隙中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现在我们拥有了比鲁迅那时更好的辅助工具,我们自然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如同我们高中生,吃好早饭,从家到学校的这一段时间,就属于碎片之间的空隙。我们固然可以发呆,在汽车上无所事事,但我们也可以拿出手机,了解一下天下大事;也可以拿出一本世界名著,在那里细细品味。碎片化的生活提供给我们碎片化的时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来充实自己。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因遇上碎片化的生活而变得碎片化。随着生活的碎片化程度的增加,每个碎片的时间却在不断地减少。我们可以在一天的碎片化生活之前,为其安排一个计划。当你在做这件事时去思考另一件事,不仅会使你的效率大大降低,更有可能使你误入歧途。当我们进入一个“生活的碎片”,我们便应集中精神,心无旁骛,不被其他碎片所打扰,我们才能真正地接受并利用好碎片化的生活。
艺术,自诞生以来,其含义也不断被拓展,其规则被不断的建立或打破,材料、媒介、科技、技术都能为其带来根本性的影响。今天,我们的生活已逐渐被微博、微信这样社交应用软件“切割”成一段段的短记录、短心情,当我们的阅读量渐渐地是以140字为单位时,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接受是否也会产生“切割”效应?换句话说,我们是更喜欢看轻松愉快的迷你型展览,还是鸿篇巨制的专题性展览?——以这样的思考来观察一场展览,那是香格纳画廊于今冬呈现的一个跨年展:“来自画廊仓库的东西6” 。为什么这里有个数字6?因为这是一个系列展,“来自画廊仓库的东西”从2009年首次推出至今已是第六届,于每年冬季举办,共梳理、重读了10余位艺术家的创作。此次带来的是艺术家石青、向利庆、徐震、章清的录像与装置作品,展期从2014年1月17持续至2月17日。
仓库,给人的感觉或许多是这些关键词:暂时存放、不易搬动、被遗忘、体积大、积灰、积压……当我们看到了实际展出的作品,以上关键词皆可抛之。“画廊仓库”其实可以说是装置作品的一种解读性概念,字面意义给予“装置艺术”一种体积感与空间感的解读,同时也延伸出一个尴尬的现实——作为一个对材料、尺寸、展出方式等各方面都不限制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因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然而人们总是抱着猎奇的心态而非真正从其艺术结构本身去理解、鉴赏(包括装置作品在艺术市场的表现也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所以我们才有这么一个现状,那就是一些倾心、致力于装置艺术创作的国内艺术家如蔡国强、黄永砯、徐冰、张洹等,纷纷去往海外寻求发展;依托海外相对成熟的艺术市场机制和环境,他们主要通过申请专项基金,得到基金会的赞助或者一些重要奖项来支持创作活动,公共基金会往往会对装置等大型艺术作品或作品版权进行收藏。
回到此次展览本身。香格纳画廊给出的策展思路是:“绝不仅仅局限于挑选并排列存放于画廊仓库而较少露面的大型作品,更在于发掘作品间不易显露而却实在联系的一系列相互映照的母题。”纵观整个展览,这一母题可以归纳为“碎片化”。
且看,无论是石青的电力大楼切片组装的自行车(《上海店里百货大楼的自行车》),还是向利庆的随机数倒数计时器(《8小时倒计时》),抑或是徐震的永远指向不明的硬币(《永不倒》),都在这万籁俱寂而萧瑟冷冽的季节和仿佛永不停歇的庆典与审视中,不约而同地检验、放大和戏弄着偶发、巧合、机运、叠加、不定数等等语词——似乎当代艺术永远都只是那么几个零零碎碎的关键词叠加,却难以成一篇章、成一故事。比起往昔艺术崇尚的规则、秩序,当代艺术更崇尚机遇与自由;似乎艺术从来只是诞生于灵光一现的灵感中,而非辛勤浇灌的耕耘。就像章清占据了面积最大的展厅的装置作品:《皆有可能》——这是于2007年至2009年间创作的3组作品,整个展厅错落有致地悬挂着8块因事故而变形的汽车引擎盖,每个摺面均刻有骰子点数,暗喻了天灾人祸的无法预料。
如果说《皆有可能》是直观的视觉形式呈现的“碎片”,那么同为章清作品的《来不及》更多的是给观众心理“抓痒”。该作品是由6台老式电视机组成,共分有6段视频,每件播放3秒14毫秒,内容都是没有结束的事件,观众可用摇控器打开电视捕捉情节。因为打开的过程比较慢,但你握着遥控器急切想看个究竟时,视频就戛然而止——这简直是对信息时代最好的讽刺:大量的信息你还没来得及看、或者没有耐心等到结局就给Pass掉了。而《新阅读对焦法》则拍摄了公共空间的一些流动字幕,并只取景其局部,播放时特殊视觉阅读显得急促且累人。
21世纪以来,当代艺术逐渐走向“扁平化”的审美理念,不管是新兴的卡漫艺术,还是一直都是大众宠儿的波普艺术,都似乎熟稔“拿来”主义。就像安迪·沃霍尔们那样,用一些广告牌、名人海报什么的“拼”成作品;还有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他发明的“融合绘画(Combine Painting)”便是将生活中的实物与新闻图片相组合来创作作品。当然,当代艺术背后巨大的商机是主导这一审美品位的主要因素。
那么,这些装置艺术的“碎片”,是否就是用完即弃?纵观装置艺术如今的处境,再联想到上海双年展每届都展出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装置作品,而它们如今安在?希望好歹有个仓库可以容身。但是我们知道,其中大多数的命运是被拆解、归零。在快消时代,艺术品也大都是快消的了;也许,艺术品也可以“电子化”、以数据代码的形式来保存,不知这是艺术史的幸或不幸?这大概也不是今人能回答的。不过,比起草间弥生艺术中的这种“自发性的原生力量”,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则更多是自觉而自主发展的力量。所以这里的“碎片”即使是支离破碎,但也不乏对视觉语言的凝练思考。举个例子,被认为是卡拉瓦乔画派追随者的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有一幅很出名的画叫《玩牌者与老千》——画里的人物或许像是无情物般的躯干(这是拉图尔风格给人的直观印象),但整个场面很有意思,不是因为拉图尔出色的画技,而是“言之有物”,也即是他把他的画变成一个图解文字游戏的乐趣。扑克牌游戏暗喻老千欺骗富有青年的心计,那些游戏规则、象征语言乃至人物的眼神、交谈的姿态,都引人入胜——由此可见,我们接受拉图尔的艺术表达,并非来自他纯熟的绘画技巧或者色彩表现,而是一种“视觉效果”。拉图尔认为视觉语言是具有欺骗性的,这一点和前文所提到的章清《来不及》异曲同工;徐震的《永不倒》也有同样意味。于当代装置艺术而言,从作品本身的视觉效果到展厅空间的互动场域,再到材料本身的话题性以及来源于当下生活的片段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具有“视觉效果”的优势。拉图尔认为,在真实的人生面前,他是如此无助——“只是一个画的制造者”,所以拉图尔所创造的视觉解读性的绘画语言是对自己道德沉沦的一种慰藉(约翰·伯格语)。今天,艺术早就不再是为宗教服务,艺术在真实的人生面前依旧“如此无助”,艺术家却早已放下信仰与道德审判的负担,在本雅明称之为“灵光消逝”的年代,艺术不必再要背负“永恒”、“经典”的责任,它有时候可以是短暂的,抑或仅仅为某个展览而做,我们或许更信奉享受当下的信条。那么,艺术作为一场狂欢、一场盛宴,即使作为“用完即弃”的碎片又如何?
现在到了初中阶段,为了提高我的学习成绩,周末的培训班除了钢琴和羽毛球外,基本就是和学校课内语数外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的三科提高班了。
我是住宿生,周末我的时间是这样渡过的:
周五下午到家,先是上一节钢琴课。匆匆吃完饭,赶着去上新东方的英语培训课,晚上到家已是9点半了,洗漱完毕后,一周以来学校的学习生活已经让我困得不行,赶紧上床睡觉了。
周六照例又要完成一大堆学校的作业,我把作业本上十几条作业要求逐条“消灭”。中间抽空拿手机搜几首喜欢的歌听一下,看看微信群有什么同学的新消息(可怜的住宿生只有周末才能看会手机),再吃点家里的美食,其间中午妈妈带我出去打了一小时羽毛球。一天的时间飞快过去,到晚上临近睡觉看看还有几条作业没完成,看来只能放在周日了。想着我新买的那本小说书,还没来得及看呢,看一会吧,谁知瞌睡虫来了,看了几页我就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曾经想利用周六练半小时书法的宏伟目标一周也没达成过)
周日又是忙碌的一天,上午半天是数学培优课,中午回家吃好午饭,稍作休息,想起钢琴老师说:“我知道你作业很多,不给你太多负担,你平时住校已经不练习了,周末两天各抽半小时碎片化的时间练练手指吧。”好吧,赶紧,周六已经没练了,周日练一会吧。
接下来,刚想再看会手机,妈妈催促我抓紧完成作业,想起还剩的那几条作业,我迅速提笔做起来。下午3点多我还有一小时的语文网课,等课上完,我理理书包,查漏补缺一下,就准备洗澡、吃晚饭、赶班车了。
这就是我的周末生活,听到师长曾经说过:“碎片化不好,什么都想学,什么都学不好,顾忌不到,囫囵吞枣的结果可能是一事无成”可我好像也没法改变呀,问了周围同学,他们的业余生活也都是由同样的这样碎片化的时间构成的。
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幸还是不幸?看到我们的家长也是步履匆匆,生活也是由碎片化构成,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我们都是无奈被动的接受了“碎片化”的生活。
现在,“把巧克力掰成小块吃”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便是“碎片化”。对这种新时代生活方法的态度自然是褒贬不一。现在人们使用这种生活方式,好不容易被拆开来的时间却用来玩手机、电脑,就算是阅读也是一些网络小说。一旦被这些行为充满生活,应当被高效使用的时间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刚上完课,老师布置要背10页单词。在地铁上有10分钟时间,在公交车上有20分钟时间,明明这些时间可以背完3~5页左右,但手却不自觉地伸向了口袋里的手机。随着手指的上下滑动,一部短篇网络爱情小说也就看完了。如此的“碎片时间”就被这样浪费了。这样的行为无异于“长了肥肉”。
如果换种方法,在这30分钟的时间里背背单词,想一些适用于自己的有趣的联想方法,在休息的时间里,就将这些单词记牢了,这30分钟就会有效很多。
生活节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加快。选择更加省力的生活方式在无形中成了很多人的生活信条。如果要用这些碎片时间做些什么,优先选择自然是那些不用动脑的娱乐。但“碎片化”的主旨并不是单纯地省力,它的出现是希望在这些时间里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见缝插针地完成必须的任务。娱乐固然重要,但不能占据“巧克力”的大部分。有意识地将“巧克力”仔细地咀嚼,身体才能更好地将它消化吸收。
只可惜,巧克力的总量并不会变多。浪费得越多,时间自然就少了。巧克力的味道苦中带甜,苦,“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自然是苦的,但最美好的,莫过于在这之后,回过头去看看自己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回味自然是甜的。这回味往往比吸收一堆杂乱信息带给自己的印象要深刻。
但当我想静坐下来看看书时,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前不久,我为了看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很早就写完了作业,却迎来了家长的质疑:“你作业怎么这么快就做好了,你检查过吗?”
我心生疑问。我原来的计划真的是被人所看好的吗?不。当我打开浏览器,想学习点知识时,计划同样是那么不堪一击。时间这块大蛋糕本就被切成了许多块,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蛋糕上每一朵奶油的归属都决定好了。
我也尝试过不按计划进行——可笑的是,这好像本就是一个计划。而这个不是计划的计划只进行了一个周末,我就放弃了。那天,早晨起床时,一个自认为很好的想法轻易的被我打开手机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所冲走,然后一天的生活就完全变得一团糟。
有计划也不行,没计划也不行,碎片化的生活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可生活还仍要这样过下去——在我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前。
我仍然尝试着静坐下来——这次是写手帐。我拿出我的手帐本,写下日期——噢,我妈叫我去吃水果了。那等我吃完水果,总可以好好写手帐了吧?可惜,事与愿违,我刚写了个开头,我把就打来了电话,说要晚一点回来。电话刚放下,看到班级群里有人问作业,作热心解答后把手机扔到了床上——只可叫我如何安心?
想了又想,我还是把手机拿了回来。因为我发现,手机离开我之后我更加慌了,恨不得过两秒钟就跳上床查有没有新消息。说了也怪,我把手机拿回来后,便再也没有收到过新消息。
我再一次拿起笔,却找不到洗下去的灵感了,只好作罢。
又一天,我们家的机顶盒坏了,电视看不了了,悲伤的是,要两天之后才能换机顶盒。家里突然变得十分安静,就像一部精彩的话剧戛然而止,我爸要看的新闻联播没有了,我妈要看的电视剧也没有了。晚上的时间变得特别漫长,一时间大家都找不到事做。
傻坐着也不算个事,一家三口都起来找事做。起先觉得无聊,后来也都找到了事干——这个时间正好可以做那些被我们遗忘却又是我们真正所热爱的事情,找回初心。练练字,看看书,好不惬意。
我终于找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试着把一些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手机、电脑等——放下一段时间。用这些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
把手中的生活碎片整理一下,扔掉那些不在我们需要范畴内的碎片,留下我们真正需要的,再把这些碎片拼成我们想要的生活。
先说说出行。现代化的出行工具:高铁、飞机、汽车,让目的地不再遥不可及,比如要前往地球的另一边,最多一天就可以到了,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真的好吗?我们现在的出游,总是在工作日之间抽出一点时间,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每到一个景点,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就走人,看似节约时间,但是旅途的真正乐趣却没有享受到。在古代,出游最起码就是十天半个月,一路翻山越岭,虽然到达目的地需要不少时间,但沿途美景尽收眼底,岂不美哉?
现代工作的快节奏,也影响了我们的阅读生活。每天早高峰晚高峰挤地铁,拥挤的人群、零碎的时间,只能做一些碎片化的阅读。而不少软件推行的短文则颇受大众欢迎。诚然,现代化的社会追求高效,追求速度。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时间的阅读看似在短时间内毫无效率可言,所以逐渐被人们所抛弃。但是只有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实每天下班放学之后,都应该抽出一段时间读读报纸看看好书,才能让自己在碎片化的社会当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碎片化的生活也让我们难以充分利用时间。自从微博、微信、朋友圈的横空出世,不少年轻人(现在中年人也开始了)都在空余时间刷手机。睡觉前、卫生间、公交地铁上低头刷手机时,不少人心里美其名曰“我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则大大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有这时间不如看书、学习,以增强自己的能力。
当然,碎片化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处。
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每次分别都是充满了不舍与留恋。在古代,分别时要折柳,饮酒,有事还会互相赠诗。但是现在,互联网带给了我们碎片化的生活。只要连上网络,就能与亲朋好友面对面地聊天,大大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购物也变得简单了,以前到实体店购物,既花费精力有耗费时间。然而当今社会,人们很少有这样空余的时间和闲心,于是网络购物应运而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购买并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这些都是带给我们碎片化生活的互联网带给我们的。
有的碎片是根据你的所思所想而构成的,但是,与此同时,碎片中还有另外一个“帮派”——这些就是根据你的长辈或老师的所想让你做的思想而构成的碎片,生活则是由这两个部分的碎片而组织起来的整体。
但是,那两个部分的碎片有时也是相互矛盾的,这就是碎片化的生活的坏处。
例如:你对吉他感兴趣,而你的父母却想让你弹钢琴,最终你还不得不妥协于这个安排,而你的内心实际上还是相对于弹吉他来说,是有点抗拒的,可能还有点排斥,你也许会学着学着就觉得无聊了。
又例如:父母同意你去学吉他,而你却是三分钟热度,才上了几节课,就觉得很累,不想学了。这种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虑。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这种选择都是如上述这样的,还有很多更好的正面的例子,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好的一方面。
那么,到这儿,很多人就要说了,碎片化的生活的好处又在哪儿呢?别急,我这就来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在生活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当然了,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时间也是由碎片组成的,往往当我们争分夺秒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充分的利用时间碎片,我们用这些碎片来做作业,做工作,等等,当然了也肯定会有人利用一些时间打游戏,其实我想说,游戏可能会给你带来胜利的快感,五杀的激动,但是他不能让你有一技之长,你的技术再好,可是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你可能会成为职业选手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如果你用玩游戏的时间来多读几本书,多做几个练习,你的成绩说不定就会提高,你的文笔说不定就会变得更好。
诸如在吃饭,手机端安装了“百度外买”、“饿了吗”等APP软件,只要通过手机下单想吃的东西,过段时间想要的饭菜通过快递小哥送上门。同样通过淘宝等软件,我们原本的购物方式也在改变,可以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选到自己想要物品并下单订购,而且很快通过物流送到指定的地方。而反观以前,对想要的物品,特地去大商场或购物中心才能购买,有时候所需物品还没有,只能到外地才求购,拜托朋友或亲戚从外地带回,耽误时间且不方便。现在移动物联网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物品都可以随时订购,甚至国外的物品也很方便订购,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为我们的生活节省很多时间。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光在购物方面改变很大,在出行方面也改变很大,叫车有滴滴、快滴等叫车软件,事先预定出租车服务。还可以使用共享单车等服务,实现短距离的出行。
随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我们可通过手机随时浏览各种新闻,随时随地把握实时动态;不用特意通过收看电视或收听收音机或阅读报纸才能了解新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和有效。生活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为我们带来方便,同时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节省的时间,我们可以用于阅读学习,快速查询各种资料,帮助我们学习,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购物碎片化,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今天,我要讲的,是时间碎片化。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一天?早上一睁眼就捧起手机,不管有没有重要的事情,先把微信、微博、QQ刷一遍,洗漱完毕后,继续沉迷在手机中,等吃完了午饭,你想放下手机开始干活,可是看到有人又在群里发红包了,于是你又打开了手机。一天下来,你什么都没干,但游戏等级却升了不少。
这就是碎片化时间,虽然它可以助你娱乐、休闲,但这也将会悄悄偷走你的注意力和时间,它是一种“伤害”。或许,你还没有尝试过上面描述的生活,也不敢尝试。没关系,下面这种,你一定体验过。
语文作业写到一半,想到了数学题,数学题刚解答到一半,就搁笔捧起了手机玩了起来。等一两个小时过去,想回过头来做功课时才发现,作文观点忘记了,解题思路没有了,然后就写写玩玩,毫无头绪地乱做一气。本来两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你却折腾了一天。当妈妈问你作业有没有写完的时候,你才想起还有一道题不会做;当爸爸问你PPT有没有做的时候,你才发现连封面都没有设计好;当奶奶问你猫粮有没有换的时候,你才发现猫粮忘记买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碎片化的生活,时间都被手机偷走了。
买东西,用淘宝;写作文,用百度;做数学,用“作业帮”;交朋友,用QQ;连看书,都用kindle帮忙。这是好事吗?我看未必。手机的确可以帮助你走捷径,更快地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但这并不能帮助你更好地完善自己。
手机固然是个好东西,但我认为这至少对学习并没有什么好处。休闲娱乐需要手机,但学习一定主要依靠自己。真心希望以后这样碎片化的生活不会影响到我们。我们要做祖国未来的花朵,而不是成为手机的傀儡。
“碎片化”这个词,被微博带火的词汇,更形象的说法应该是,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的购物总而言之,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生存。
仔细检查自己的生活,根本没有好好利用过碎片化,自己反而被碎片化了。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吃饭、走路,无时无刻都抓紧时间看手机!微信、游戏刷几遍,博览天下,唯我独尊,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器官”。
碎片化的生活让我吃尽了苦头,几乎有空的时候我就看手机,吃饭时候看手机,导致吃饭慢,结果规矩是最后一名洗碗
有一次,我在沙发上看手机游戏,一时间忘了要去上英语课的事情,结果5:00整才想起来,等到那里的时候发现晚了10分钟,被老师发了30道题目。
还有一次我与妹妹去羽毛球场打羽毛球,在路上我与妹妹边走边看手机,导致打羽毛球迟到了,被教练罚了50个蹲起来,真是苦啊~
真正会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的人,会把时间综合利用,做好时间管理,把学习化整为零,又能够把碎片时间拼凑成完整的时间模块。专注力才是我们完成学习和高质量生活的重要途径。这点我以后一定要做到,我在也不要吃无谓的苦头了!
“碎片化的生活”是近几年于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被炒热的一个热门词汇。但:碎片化生活生活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
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在电子产品并不十分发达的前几年,当时的人们会十分专注地运用自己的一部分时间来单独的去做一件事情:例如去阅读一本书,或是锻炼身体,欣赏一首音乐,可是当电子产品普及时,一切又变得截然不同了……
人们的大多数时间全部用于与手机相处,每天两只眼睛也不离开手机半寸。这也导致了许多的学生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行动效率大大的降低,它们将主要的,用于工作的时间用来与手机亲密接触。当那些人用自己的手机完成”正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一天下来没有做好任何一件主要的工作,两手空空,钻进被窝,又准备开始“崭新的一天”
时间往往是如此被碎片化的,我们将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分为碎片。而时间,往往是在你刷着朋友圈,翻看朋友出游时的照片一分一秒的浪费的:时间,也可能是在你闲逛与各大社交网络平台,被段子手们毫无营养的`段子逗笑时而浪费的……总而言之,真正意义上的破碎时间,问题并不时出现于电子产品,而是你对于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以及过度依赖!
所以说,真正的“碎片化时间”只不过是对于“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且喜欢浪费时间现象”的一种美称罢了……
这种类似情况也经常发生于我的身上,每当我想要工作时,只要手机发出信息提示的”嗡嗡“声时,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回复信息,当回复完信息时,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完成任何的学习任务。
【碎片化的生活作文议论文】推荐阅读:
遇到碎片化的生活作文06-15
聊聊碎片化的生活作文1000字06-13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10-11
碎片化的思想作文800字07-01
生活碎片化作文800字11-13
捡拾的碎片作文范文10-05
碎片化购物作文1000字10-11
记忆碎片豆瓣影评12-09
善待生活议论文作文07-02
高三生活的议论文1000字作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