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演讲稿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诵读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演讲稿(精选15篇)

诵读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演讲稿 篇1

大家好!

今天,来到仰慕已久的--大学出席 “中华诵?--经典诵读进校园--大学篇”晚会,我感到十分高兴。有着1传统历史的--大学景色优美,是中国现代学制最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一所在国内外都享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大学。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对在--大学成功举办这次晚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华诵”活动进校园,是教育部党组决定和倡导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用雅言也就是普通话诵读经典,体味、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砥砺心志,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是中国传统的治学、修身途径。今天,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在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诵读亲近、熟悉经典,理解、热爱经典,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文字和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进而把握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有利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公民语言文化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应该大力提倡,积极推进。

诵读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演讲稿 篇2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 学生对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区分比较含混

三所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况表明, 有两所学校在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学的区分度上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对于二者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上基本相似, 学生很多时候感觉上国学课与上语文课区别不大, 甚至把国学经典诵读课当成是语文的附属课。同时, 国学经典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古诗文, 背诵古诗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 这容易让学生对经典诵读形成不正确的认识态度, 从而难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二) 教材缺乏, 学生的经典读物来源比较单一, 数量较少

表1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经典诵读读物来源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学生所背诵的经典诗文主要来自课本, 只有24%来源于课外读物和其他渠道。据了解, 三所学校为学生订购的经典诵读教材都只有一本。以上表明学校或者家庭提供的经典读物数量较少, 学生所接触到的国学经典读物有限, 学校在教材采用的多样性和对学生知识领域拓宽等方面做的探讨不够, 对经典诵读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1]。

(三) 经典诵读活动形式较单一, 课堂缺乏活力

结合表2、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 课堂是学生经典诵读开展的最主要平台, 但活动形式以学生朗诵及教师讲解为主, 形式单一, 课堂枯燥, 缺乏活力。学生在课外进行经典诵读的主要场所为家庭, 反映出大部分家长注重家庭的人文熏陶, 支持经典诵读的开展。而学生课后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仅有23.84%, 说明学校极少在课外安排经典诵读活动, 但开展课外活动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可[2]。例如, 课题组通过参与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组织的校园经典诵读活动, 明显感觉到, 活动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朗诵、舞蹈、歌唱等方式, 展现出对经典诵读极大的热情。

(四) 学生个人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态度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 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本身是感兴趣、不抗拒的, 学生喜欢国学经典, 而且能正确认识到国学经典将会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表5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教学能提高应试能力的比率并不高 (12.16%) , 可见学校对经典诵读的态度是宽容的, 没有往应试教育方面进行“助推”。但是我们从表6学生对背诵国学经典的态度数据来看, 喜欢背诵的学生只占一半。在排除掉一些可能由于其他科目带来的背诵困扰和负面迁移的影响后[3], 我们认为, 单一的背诵形式, 可能使学生由喜欢国学到谈“背”色变。

二、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 既要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国学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又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国学的知识点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既能加深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记忆, 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修养, 从而保持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4]。与此同时, 在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的编排与选择上, 还需考虑其与现行语文课本间的相似性与区别性。

基于上文提到的含混的现状, 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点, 在有效结合二者的前提下突出国学经典诵读的特色, 避免给学生造成其教学与学习性质相类似的错觉。因此, 需要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正确认识, 最好配备专门的国学教师, 形成一套与语文教学既有交叉又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二)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承载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 教材的质量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内容的选取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工作,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作品中选取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并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材料, 是一项值得探讨的工作[5]。国学经典诵读小组根据几所学校的现状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认为教材的编排选取应该更突出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的特点。为此, 本课题组围绕上述特点进行了大胆尝试, 编写了一本《国学经典诵读》试用教材, 目前正在相关学校进行实践试验。

科学性, 是指内容的正确性和正面性、各单元的层次性与衔接上的递进性以及整体的系统性。对于刚接触国学经典作品的学生来说, 其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极具经典与代表性的, 并且内容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文章的篇幅不应过长, 以精简凝练为主;教材的版式设计应该活泼, 色彩多以鲜艳为主, 科学的教材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6]。

定向性, 就是要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走向, 即针对何种教学类型、规定教材所编的容量、为怎样的教学对象而编写、需要多少学时学完等一系列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立体性, 即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教材设计和编写不应仅限于一两本教科书, 而应同时考虑配套的教学用具和用书, 尤其是考虑声像文本的制作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当中, 增设了著名诗词曲目的推荐学习网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 希望从视、听结合的角度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记忆[7]。

(三) 注重输入形式的多样性与输出的有效性的统一

输入是指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在经典诵读形式方面, 应该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来增加他们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

虽然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是以古诗文的形式呈现的, 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对于如何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形式上应该是要多样性的。例如,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 将古诗文配以古今中外名曲, 以视频、音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将文章编成各种有趣的节目, 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进行吟诵、接龙、讲故事、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早上、中午、放学时分的吟诵, 以及结合室内与室外的场所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输出是学生对所习得的经典诵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与习得的一个检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对于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很快就会忘记[8],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输入之后, 要求他们进行复习、巩固, 而小学生的自控力往往是不高的, 因此这一环节可以由学校或者课堂教师进行指导, 此阶段多是学生进行各种比赛、讲故事、表演, 并评选出“先进学生”“诵读之星”“最佳进步奖”“故事大王”等来鼓励学生。

我们认为只有将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知识输入与学生的自觉输出相结合, 不断地进行交互强化, 才能取得学生对经典诵读知识内化的效果。

(四) 根据内容的有效吸收与否, 分阶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

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主张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可以主要通过反复背诵国学经典, 只注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9]。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 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 主张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认知意识。例如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细化知识的讲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 指导他们深入理解与领会国学经典作品的内涵。

(五) 形成校园、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格局

环境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课堂、校园与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品行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与习得在教学中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系统、有组织、有意识地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目前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经典诵读的知识都是以这样的形式获得的;而习得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的无意识学习, 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 不仅需要课堂的有序输入, 同样也需要整个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的无意识输入, 让学生“沉浸”在经典诵读的环境中[10]。改善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现状, 不能依赖于他们的自觉性, 而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处处见得到、时时摸得着的人文环境, 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理解经典。

此外, 应获得学生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力支持, 激发他们本身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 让广大的学生家长也融入到经典诵读的浪潮中来, 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学生经典诵读氛围的熏陶。

三、结语

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全面推进经典诵读、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通力合作分不开。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时, 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经由学生检测的, 应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和谐而充满诗性的经典诵读课堂, 从而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 架设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让中华文明与华夏优良传统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路江, 马俊杰, 王志诚, 等.测量愿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虎平.大众文化语境下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探微[J].语文建设期刊, 2016 (14) :7-8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 2012 (9) :73-75

[4]程红霞.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J].华夏教师期刊, 2015 (s2) :81

[5]刘旭相, 孔涛.传承国学经典助推素质教育[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2 (4) :46-49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7]张晓军.浅谈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6 (1) :147

[8]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9]邱美容.浅谈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0) :56-57

国学经典诵读之 篇3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诵读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演讲稿 篇4

习蒙妈妈,选择邻居,孩子不学,破机机,唐燕山,义正方,教五个孩子,全名杨。国学喜欢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教室,吹进我们的心里,了解传统文化,改善自己的耕作,促进传统文化,美好的爱情中国。

神圣的土地,千年的国家遗产,什么是中国学校?也就是说,长江流向东方的水面,波浪冲刷着英雄,河流的历史可以承受时间的洗涤和深入数千年,也可以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从中受益精神财富,深厚文化

门徒的教训我们的人生的规范,教导学生行为的生活规范,不教,过去的父亲,教导疏忽,惯性句的分割短,意义深。孔子对学习和朋友的态度是值得学习和学习的,三行,我一定要阎艳,敏感,好学,无耻的朋友从远方问好,享受自己。第一句话意味着几个人走到一起,这必须能够做我的老师,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学习,更多地向别人要求,第三句话告诉我们 真诚对待朋友们,这些话,虽然孔子从两千年开始,但着名的话,意义深远,就是所谓的:海纳河流湖泊大,如果我们想拥有雄伟的山脉和海,它必须是从普通人身体学来滴。

会极其凌厉,小山列表,国学有太多无尽的生命智慧,冷漠的明治,安静的志远。

我很高兴洪小厚厚的学术渗透我,所以我深深地感受到厚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理解古典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是把历史作为镜子对古镜,建立正确的展望生活,世界观,实现生活的梦想,实现中国的梦想

国学经典演讲稿 篇5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郭子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带着一种神圣的朝拜,我翻开了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这本书。正如本书作者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影响较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读了这本书之后,更让我觉得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李毓秀的《弟子规》,使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他gap是·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对待,这时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行的基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三国鼎立时的战乱纷争,有着呼风唤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正不阿的张飞;和汉代皇帝的后裔刘备守蜀国;还让我们领略到一代枭雄曹操,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刮目相看,正所谓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矣!

一句“江山如此多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毛泽东思想是当代的国学经典,他的名字和他的光华,将会影响流传几代、几十代以致久远。。。

回想这些,不光是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心里有个大问号,何为国学,何为经典?其实很简单,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朗诵国学经典演讲稿 篇6

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演讲稿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朗诵国学经典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朗诵国学经典演讲稿1

我很荣幸有机会去xx中观看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看着孩子们背诵着不同的经典诗文,表演着各种有特色的节目,不知不觉我已陶醉在那琅琅的朗读声中。

对孩子来说,举行这样的诵读大赛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孝经》、《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大大增加。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同时学生的记忆力也会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无形中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品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是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于是自己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朗诵国学经典演讲稿2

各位领导、家长、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xx小学对各位领导、家长能够在百忙中来参观、指导我校国学教育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现在,家长和老师们都有共同认识,现在孩子缺乏文明礼貌,不尊老爱幼;缺乏合作意识,唯我独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抑制力不强;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厌学得多,学习目标不明确。为啥?这也是我们共同疑问。关键是以前我们只重视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多年来,学校经过多方面探究,寻找了一条教育孩子成才必先成人捷径,那就是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博大精深,通过对国学经典文化学习,不但能够增长知识,更重要是能够砥砺品行,健全人格,涵养性情,提高修养,使孩子们学会做人。

以前学校系统编印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让学生诵读,从这学期开始,学校统一订购了教材,把国学课列入课表,选出专职教师任课,成立了教研组,还确定了研究课题,使国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上学期,学校组织了第一届“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效果非常好,得到了领导和家长大力支持和好评,学生积极性也非常高,掀起了人人诵经典热潮。今天结合中心校十二月份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月活动,学校组织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进一步推进国学教育开展。以后形成制度,每年将组织一次大型展示活动。学校也准备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亮点,操场建好后准备在校园内立孔子塑像,建孔子书院,楼道文化建设也以国学教育内容为主题,让学生时刻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熏陶,力争把我们xx小学打造成国学教育示范校。

最后,祝这次展示活动圆满成功,也希望各位领导、家长参观后多提指导意见。

谢谢!

朗诵国学经典演讲稿3

尊敬老师、亲爱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名篇佳赋,灿若星河,大浪淘沙,留下一部又一部闪烁着光辉思想和深远智慧篇章,这些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精神宝藏!

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全面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举行这次集吟诵、演唱、表演、背诵为一体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就需要我们诵读经典诗文,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眼界宽广;可以使我们拨云见日,柳暗花明。《论语》字字珠玑,教我们如何做谦谦君子;《弟子规》谆谆教诲,教我们学修身齐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诉我们怎样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如何尊老爱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我们懂得怎样感恩。一篇篇经典美文,一句句哲理结晶,不仅能让我们享受阅读快乐,还能让我们悟出做人道理,从而提高人格品位,提升精神境界,追求美好人生。

同学们,老师们!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是短暂,但是,诵读任务是延续,是长久。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滋养下,让我们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氛围里,让我们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朗诵国学经典演讲稿4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正是在这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诵读国学经典致辞。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琴棋书画到礼乐射御,从孝悌忠信到精忠报国,我们无不感受到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文化基因,在我们血液里留下了中华民族烙樱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世世代代仁人志士薪火相传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xx小学从办学开始设立“国学经典诵读”课,我们立足乡村语文教学实际,结合我校精细化管理办学理念和实践,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到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在吟诵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精典文化精髓,使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具体实践中,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口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育人环境。校园本来就是文化传承地方,国学经典所承载中华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核心正是我们需要弘扬和发展。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手段。由于众所周知历史原因,我国教育中对于国学经典传承显得比较苍白,有些经典对于老师来说也比较陌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达到教学相长,提升教师对国学经典认识和理解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补充教师精神文化食粮,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矗随着师生语文素养发展,教学质量也会相应提升。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从诵读教材选择到诵读目标制定,从实施方案酝酿到课程落实检查都有专人负责。

在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上,我们主张教学内容多元化,在诵读好必读书目同时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恰当书目,没有教材可以让孩子们在诵读时候自行抄写并积累成册。主要选择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内容。在学校教学实际中,我们国学经典诵读不能停留在“诵读”层次上,重要是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深刻内涵,从内而外地受到先贤圣人影响,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通圣人礼,知天下事,并且从行动中表现出来。通过经典诵读使我们学生能够从言语举止,行为习惯、内在修养、内在气质上都能够上层次。

在活动落实上,我们通过学校统一课时安排和班级课时安排相结合方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上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诵读量,从而保证了学生诵读事件和诵读量。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站在国家文化建设战略高度,站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高度来弘扬我们传统文化,熔古铸今,就会使我们广大青少年得到美好文化滋养,重整中国人内在理想、良知和秩序,创造一个海晏河清、祥和安乐社会。

最后预祝今天汇演圆满成功!

诵读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演讲稿 篇7

一、确定初步的理想信念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 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 内容丰富多彩。在这浩瀚的古典文学宝库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外, 还能够感受作品的特色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也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

事实上, 当学生在诵读这些经典名句时, 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和激励着他们, 使他们在诵读文章感受文章词句的魅力的同时, 也能够收获词句之外的知识, 特别是对于个人思想认知的教育和引导。例如, 在诵读孔子《论语》这部著作时, 在读到“三人行, 必有我师”, 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要向周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其长处;在读到“温故而知新”时, 又会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在收获这些知识的同时, 学生也能够认识到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感受到孔子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而且, 在诵读我国古代文化经典时, 学生可以在这些名篇名句中很好地培养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如在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 我们可以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在内心深处树立社会责任感;在“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中, 可以知晓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个人理想和信念;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 可以明白应该怎样合理地与人交往……

因此, 通过学生的诵读, 不仅能够很好地锤炼学生的品质, 塑造学生的性格, 还能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这样, 学生才能够有理想、有信念, 能够不断学习和努力完善自己, 来完成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这样就使得现在的学生往往受到家长的过分关心和爱护, 甚至是溺爱。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自我意识太强, 而抗挫折能力较差, 性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 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应该针对学生的这种问题进行调整和引导, 而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就能够很好地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 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品格, 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学生在诵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这几句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得都会有艰苦的付出, 都要经历一定的艰难困苦, 所以大家要敢于迎面困难与挑战, 不要轻言放弃, 而是要勇于担当, 坚信经历风雨才能够看到彩虹。又如, 在学生读《孟母三迁》的文章时, 教师要结合孟母三迁的例子, 给学生谈父母的关爱, 使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 进而珍惜生活, 而不是放纵任性。

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 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通过调查反馈, 家长普遍认为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 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变迁的纷繁复杂。更重要的是, 国学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家长相信, “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 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们认为, 读古人书, 与古贤为伍, 是一个人高尚境界的表现。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重人伦, 求和谐, 盼安定, 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 将会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学生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出必告, 返必面”, 这是《弟子规》孝篇中的一句, 说的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 回来要通报一声, 以免父母牵挂。如五 (2) 班一位家长有一次很高兴地给班主任教师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以前每次用车送孩子上学时, 打开车门的一刹那, 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冲向校门, 从不和父母说声‘再见’, 有时候连说句话他也等不及听。但有一天, 孩子突然很慎重地说学了‘出必告, 返必面’, 知道以前自己都没有做到, 很不对。现在, 每次下车后, 他都会回头说‘再见’。”类似这样的小细节,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诵读学习后纷纷从家长处得到了反馈。有的家长说孩子变得懂事起来, 不回嘴了;有的家长说很少听孩子骂脏话了;有的家长说孩子懂得有好东西要分给大人了……对此, 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家长认为诵读《弟子规》的好处有三:一是促进了孩子的记忆力;二是帮助孩子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三是家长认为教育有了依据, 原来解释不清楚的道理现在书中三个字就表达出了。

让学生在接受国学经典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 从中汲取德育养分, 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就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有远大的理念和人生追求, 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而且, 诵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寻根, 寻找民族精神之根, 寻找现代文明之根, 从而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 因此, 我们应努力使学生继承传统, 弘扬传统, 从而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要:国学经典蕴涵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 浓缩了汉语韵律、辞章之美, 主旨上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 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 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因此,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优化学生人格, 重振人文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洁.以国学诵读促进小学低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J].新课程:小学, 2012 (9) .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 篇8

[关键词]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 诵读诗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0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古典诗文丰富语文课堂有其深远的意义。但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习教育,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采用“激发兴趣—导之以法—引导背诵—课外摘录—灵活运用”的古诗诵读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身心修养。

一、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它有兴趣的接受得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读浅显的诗,让他们感到读诗并非难事,以此来调动和激励他们自学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自己能背的古诗背诵给同桌听;然后再把他们接触过的部分简单的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这样,学生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的自信心就增强了。

二、导之以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大量诵读古诗文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数量。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导之以法。

一是学诗授法。以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注重指导学生读诗的方法,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细读—精读—感悟”三步骤自读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二是配诗悟法。学完课本里的一首古诗后,教师补充一首易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求同存异,让学生进行自我体会和巩固。如在学习唐代贺知章的《咏柳》时,我引导学生说: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了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春风能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了春天无限的创造力。这样指导,学生就容易领会和掌握诗歌了。

三、引导背诵

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诗方法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古诗背诵。首先,我引导学生总结背诵古诗的一般方法,即通过适当解说,引起学生对内容产生注意和兴趣。教师可选择一些比较浅易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来引导背诵。这样,学生愿意读,以后也会记得住。教师可采用词组语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有了背诵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系列的背诵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再适当引入一些与古诗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的特性或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或展开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的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这样理解以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会进行关注并产生兴趣。

四、课外摘录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时随手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名人名言或警句、精彩生动的片断描写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原文的内容,丰富和积累词汇,提高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不论是哪一首经典诗文,都经历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刷,最终沉淀而形成。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了工夫,所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诵读,感悟诗意,找出名言名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边引导,边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摘录记住了重点词句,再加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背诵起来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五、灵活运用

在古诗文的诵读学习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作文练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古诗。但对此我不会作过高的要求,不会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产生惧怕心理。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运用效果甚佳。有部分学生就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篇章,有部分学生还能尝试着写诗,并能写出一些小有韵味的古诗来。

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就会出现新的境界。理解了诗意后,学生在习作中或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这句诗,从而将古诗合理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名言名句既能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又能鼓舞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

此外,当我们知道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应注意不要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对此,我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读诗指导”,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的时间和课外活动的30分钟时间,让各个语文组长检查同学的古诗背诵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他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常会面带笑容、心情舒畅。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学生们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在日常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如一个学生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朗朗上口的句子随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们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让大家受益匪浅。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落后,没有先进文化和科技,就会任人宰割;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无知,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和异化,甘为奴隶,受人鄙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背诵国学经典诗文,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就算身在他乡,心也会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精神的血液一代代流淌,永不停息!

[1] 黄桂梅.诵读经典古诗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2010(14).

[2] 金延旭.诵读古诗词,增强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谈我校在推普活动中引入古诗词诵读的做法[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传承经典国学演讲稿 篇9

我很荣幸代表所有新生在这里发言。

时间如水,日月如梭。昨天,我们在考场上为理想奋斗。今天,我们来自世界各地,为了我们的梦想聚在一起。你可曾记得,三年前,我们带着稚气的面孔,有着远大的志向,实现了人生的飞跃;一年前,高考成了我们努力的力量源泉。我们一起经历了黑色的六月,经历了梦想。现在,我们站在人生的另一站——在青干园全新的舞台上,大学生活慢慢拉开帷幕,我们开始放飞新的希望,我们的心开始飞翔。

作为搬进新校区后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第一批学生,面对宏伟整洁的新建校舍和万象更新的景象,我不禁感到有些烦躁:我能在蔚蓝辽阔的天空中飞翔吗,一只刚刚离开家温暖小窝的小鸟?但是,面对严格友好的领导,和蔼可亲的老师,胸怀大志的学长学姐,我就释然了。因为我知道,虽然我们离家很远,但我们不瘦,我们有最真诚的关怀。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在这里培养自己的才能,为不久的将来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校区,新起点,青干学院青春勃发,加快超常发展步伐,学院各项事业不断开拓新局面。我们将牢固树立英雄意识,学院的发展将同甘共苦,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时代,毛泽东曾在中间打水,海浪压制飞船;苏轼年轻时曾因才华和学识而令范仲淹大呼:“我老了。;年轻时的奥黛丽?赫本曾以电影《罗马假日》震惊世界各地的影迷。。年轻时的莫泊桑曾以一首随想曲震惊了欧洲文坛。古往今来,国内外的英雄数量一直风流,他们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青春是一朵摇曳的奇葩。“只是同学和少年盛开”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我们要乐观开朗,彰显个性,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同时又要稳重内敛,细心豁达,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传统。年轻人有丰富多彩的梦想,但我们也需要磨砺自己的性格,博学而有抱负,自强不息。新学期即将开始。让我们以前辈为坐标,以前辈为榜样,牢记领导、老师、家长的深深期望。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我们一定会:

1、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目标。明天的太阳只会在明天升起。等待天上掉馅饼只会把希望挥霍成绝望。为什么不脚踏实地的过好今天的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远大的理想,目前需要努力、刻苦的积累。不要什么都不等。很空虚,很悲伤。

2.共同努力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森林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正是不同的性格组成了多彩的世界。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团结一致,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同舟共济,共创美好明天。

3.尊敬老师,乐于学习,持之以恒。“绳子锯木头,水滴穿石头。只要你有毅力,你就能实现你的梦想。现在的我们有远大的志向,却常常因为自己有野心,有才华而暗自失望。花时间等于慢性自杀。今天的奋斗可以换来明天梦想的实现。古人说天道酬勤。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提出问题,取得积极的进步,在学习中取得成功。

4.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大学生活是我们人生的新起点,要以此为跳板,踏上社会舞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开始涉足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仍然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荣辱已成往事,未来却是一片空白。让我们深刻理解老师的教诲,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掌握外语和专业知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严格自律,树立规范意识。没有规则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快速发展。我们将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共同建设文明优雅的家园。

年轻的云雀不会因为声音嘶哑而放弃歌唱,沙漠仙人掌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放弃生命中唯一的开花。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年轻人怎么可能落后?让我们告别盛夏流淌的烈火,接受金秋的丰饶,用青春诠释我们的誓言,用汗水铸就我们明天的辉煌。未来三年我们会一起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三年后当我们离开这片热土,回首我曾经受训的这个地方,回首这难忘的时光,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青春,无悔!

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篇10

一、诵读目标:

引导全体小学生每天诵读国学经典,通过优雅精致的经典语言,浸润于国学经典的氤氲之中,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砥砺品行、健全人格,为精神成长打下民族文化的根基,使他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在实施过程中,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诵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丰富“重德崇智、和谐发展、体验成长”的办学思想;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基本原则:

(一)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得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二)有效整合:学校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注重过程,讲求实效,坚持家校结合。

(三)学生诵读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诵读内容:

教师:

沙河四小教师读本《品茗经典》------名篇 学生: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晨读对韵》12则、《优秀儿歌精选》15篇;《弟子规》。

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三字经》、《千字文》。

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40首;经典词30篇;优秀现代儿童诗27首。

四年级:优秀古诗文30首;词37篇;元曲20篇,《论语》。五年级:现代经典文章片段30篇,现代诗34篇;《论语》。

六年级:《论语》;复习整理(一----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五、诵读时间:

(一)每天晨读20分钟集体诵读。

(二)每天放学在家与父母诵读10分钟。

(三)每周利用阅览课时间教师指导诵读。

(四)每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周进行诵读检测。

(五)假期学生自主诵读和与家长共同诵读。

(六)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诵读活动。

六、诵读检查与评价:

务求诵读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各年级要切实加强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和检查,要善于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用传统节日带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将组织相关人员对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于每月第一周(经典诵读活动周)定期组织诵读检测,对效果良好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学习,对诵读表现突出的班级与个人予以奖励,以此推动整个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沙河四小

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之初探 篇11

关键词:诵读;国学经典;人文素养;高尚情操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热”,所谓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通过跟孩子一起诵读,我发现,国学经典教材中充满了对个人修为、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有益的文句,几千年来都是我国学生的教材,它们不但是教人如何做事,更是教人如何做人的经典作品,所以才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而读经的目的就是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把中华民族最精华的东西给他们,从而对孩子一生性格和道德养成产生促进作用。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到底何在?

一、诵读国学经典,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孩子学习经典不仅有利于学语文,而且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经典是文化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孩子可以在其中汲取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素养,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学科素养,促进对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同时,学生也能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诵读国学经典,培育高尚道德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倡“仁”,孟子崇“善”,以及诚信、孝悌、廉耻、礼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做人之根,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尺、指针。比如,我家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诵读《三字经》,当他读完“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他明白了谦让,懂得了分享。在他做事拖沓、不积极时,我让他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他吃饭慢,总想说话时,我提醒他“食不言,寝不语”。经过两年多的读经,我发现我家孩子在道德礼仪方面明显优于同龄的孩子,他自己也因此变得自信、勇敢。我的育儿过程也变得省心、省力、省时。

三、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习能力

经典对孩子的提升,不仅局限于人文学科,更指向孩子整体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巅峰时期,而智力、情商也处于萌发阶段,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此时学习经典,对于他们记忆力的锤炼、智力的开发、专注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晕染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诵读国学经典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

诵读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演讲稿 篇12

12 月31 日, 在瑞金市绵塘小学, 1000 名学生手拿《三字经》, 集体诵读国学经典, 以这一特殊的方式迎新年, 话未来, 抒情怀。同学们穿着整齐的衣服, 胸前佩戴鲜艳的红领巾。上午9 时, 在老师的引领下, 集体诵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同学们精神饱满, 感情真挚, 既有激情飞扬的吟唱, 也有清淡儒雅的低诵, 展示了同学们对经典的理解。通过诵读国学经典, 让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 不仅能够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而且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深深融入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们从中华经典中汲取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正能量。

诵读国学经典 篇13

国学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古往今来,无数人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习国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从小我们就开始接触国学经典《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几乎每个小孩都耳熟能详,所以国学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我们甚至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读到这些语句,我的心中不由得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不关注她的衣食住行,她对我的关注却面面俱到···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以为以后赚大钱给父母就是对父母的报答,以为会赚钱就是有能力,就可以居高临下说教任何人。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不仅是赚钱给父母,必须从细小入手,身有伤,贻亲忧,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是切身处地站在父母亲的角度考虑事情。养父母之身、心、志、慧。小时候妈妈经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更明白了“感恩”:感恩天地给予阳光空气和水,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朋友的关心帮助,感恩老师批评指正。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传承国学诵读经典 篇14

《传承国学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策划书:

为响应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号召,丰富我校同学的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个人修养与素质,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让同学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加强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和传播,提高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和实践,传承古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我校特举办“传承国学诵读经典”系列活动。

活动一:诵读实践《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是每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习的。活动目的:学习实践、古为今用、取其精华。

活动地点:学生宿舍、教室、其他公共场所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活动形式:

1.晨读《弟子规》:周一至周五早自习,各班同学利用早读时间熟读、背诵《弟子规》

2.《弟子规》诵读比赛:分设个人、集体两个层次,各班将班内预赛选举出的优秀学生推选至学校参加决赛。

3.经典文化讲座:国学文化方面的光盘讲座。

4.《弟子规》精神进宿舍、进百家:

在校期间,无论是宿舍、教室、公共场所等,大家要实践《弟子规》,做一个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热爱学习的好学生。暑假期间,以《弟子规》为准则,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并且请家长对同学假期的表现做出书面评价,开学交与学校。

“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活动

为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学生的思想交流,定于四月上旬举行有我校主办的以“传承国学诵读经典”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一、宗旨:增进交流,培养能力,展示自我。

二、原则:以“传承国学诵读经典”为主题,尽情发挥参赛

选手的风采和能力,以各自不同、新颖的角度和方式表达对主题的理解。鼓励创新,鼓励自由,鼓励个性。

三、主办方:育德教育集团教研室

四、参赛对象:全体学生

五、奖项设置

1、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胜奖若干名。

2、奖品:获奖证书、奖品

一等奖:获奖证书+《文学常识》 三等奖:获奖证书 二等奖:获奖证书+笔记本优秀奖:获奖证书

六、活动过程安排1、3月15日前将该通知下达到各班,各班班委做好动员工作,收集愿意报名同学的资料。

2、3月底之前统计报名情况汇总给学校主办单位。

3、比赛场地:教学楼前平台

4、邀请评委:佟利、李涛、崔雨霞、赵凤兰、娄冬梅、单伟红、宗伟

5、比赛时间:4月12日(周二)下午由参赛人员抽签决定出场顺序;4月13日(周三)中午布置场地;

4月13日14:00举行诵读比赛

七、比赛时间:3—10分钟 脱稿与否由参赛者自行把握

八、比赛流程

1、主持人致辞开场

2、参赛者依次演讲,演讲后评委有2分钟左右的时间为

上一选手打分交给工作人员,得分和比赛结果演讲结束后一起宣布。

3、评委点评:佟、李

4、颁奖

5、参赛者代表讲话

九、注意事项

1、参赛者必须提前到场到指定区域就位

2、评委比赛前10分钟入席

3、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观众提前入场

另附:“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一、比赛规则

1、比赛采取除去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以平均分计分

2、评委打分原则从7.5分起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3、演讲时间掌握在每人3—10分钟,超过规定时间扣分,最高扣0.5分。

二、“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评分标准

活动二:观看《孔子》 精读《论语》

孔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生哲理贯穿中国古今文化,是世界著名文化名人。2010年上映的电影《孔子》诠释了一代圣人的奋斗和艰辛、努力和执著、品德和智慧。

活动目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重温经典儒家风范。活动时间:开学第三周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篇15

小学生怎样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键在于强记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在于积累、传承、弘扬国学经典文化精髓。小学生缺乏古汉语知识,很难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的特点,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引导他们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博闻强识,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完成量的积累。

一名小学毕业多年的学生对我说:“小学时诵读‘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这句话,只是朦朦胧胧地知道字面意思,不能深刻体会其含义。后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常常要面临取舍问题,逼着自己做出选择,渐渐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它与‘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指导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犹如播下文明的种子,期待着未来的收获。这些种子会慢慢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成就了孩子们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用国学经典的精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目标,用国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如用儒家的仁、孝、礼、义、信等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以道家的清静、淡泊、和谐、自然等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这些句子或对仗工整,或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并便于记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体会、效仿,以此启迪学生,弘扬传统美德。

此外,我们还可以编排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如,我班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课上,自编自导了《南辕北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节目,学生竞相展示才艺,在表演中收获了快乐。

三、榜样示范引领

要开展好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教师就必须掌握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从而体现良好的言行风范,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诵读不是将学生诵读的内容先行备课,而是把握国学经典的核心精神,有选择地进行诵读。近几年我一直在研读《孟子》《老子》《三字经》《弟子规》等书,每次研读我都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诵读的同时,要自觉地感悟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改善自己的言行,从而在学生面前展示良好的师德、文雅的语言和优雅的体态。

四、尊重经典

有的老师和家长担心,国学经典中有些内容体现出封建色彩或统治阶级的功利思想,对学生身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担忧可以理解,如何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也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国学诵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打个比喻,打开了窗户,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但同时进来了几只苍蝇。难道我们就再也不打开窗户了吗?不,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截住趁机而入的苍蝇,所以我们给窗户加了窗纱。我们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该进行如下处理。

1.必须诵读经典原著,不必躲躲闪闪。这样能整体把握其原著面貌,又体现出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不同朝代著作中的所谓糟粕内容都有其历史的原因,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上一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思考下一篇:转专业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