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作文初三(精选9篇)
模范像一座灯塔,让你在迷失的海洋中寻找方向;模范像一颗明星,为你照亮前进的路。要说我身边的模范,那一定就是小A了
我身边的模范,成绩优异。说起小A,那是活生生的学霸。班里各个考试的第一次次都被她包场,一个个鲜红的满分,一张张全对的试卷在她眼中就像路边的野草一样平淡无奇。她就是我的模范。看着她好学的背影,我心中也定下了一个目标,要考出和她一样的成绩。身边的模范,如明灯,为你点明前行的方向。
我身边的模范,品德优良。小A作为我的同桌,资助了我很多。她从不因为自己成绩优异而趾高气扬,相反,她十分关照周围的同学。当我正因为一道难题而愁眉不展时,她常常走上前来,用笔在簿本上写写画画,纷歧会儿,清晰的思路就呈现在我的面前。试卷上的,是工整的答案;她脸上的.,是甜甜的微笑;我心间的,是无比的温暖。
她就是我身边的模范。有了她的资助,我渐渐有了战胜一道道难题的信心,在学海上勇敢冲过一道道惊涛骇浪,直达美好的彼岸。身边的模范,如春风,温暖心田。
我身边的模范,刻苦努力,还是我多年的挚友。当我因学业繁多,上课走神时,看到她眼睛中闪亮的求知的光芒时,我会不由自主的回到课堂,跟上老师的节奏。当我懒得记条记时,看到身旁她桌上挥舞的彩笔,一行行公整的字迹,我会不知不觉的拿起笔来。在平时,我们经常去公园散步,互送礼物……总之,我们走的很近很近。她就是我身边的模范在她的影响下,我的成绩进步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年级前几。身边的模范,如丝丝细雨,润泽一棵棵幼苗,伴它们成长成参天大树。
一、用好课本这个素材库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六册教材中, 现代文共131篇, 其中记叙文108篇, 占82.4%;说明文17篇 , 占13%;议论文6篇 , 占4.6%。从数据上看, 教材中的阅读篇目以记叙文为主, 但同时说明文和议论文也不乏典型选文:例如八年级上、下册各选有《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压扁的沙子》、《旅鼠之谜》等说明文, 其中有事物说明文也有事理说明文, 还有科学小品文;九年级上册选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议论文, 且选文在立论、驳论均有兼顾。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库, 如何用它来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 在复习中重视文体, 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可见写作时文体必须清晰。因此在进入初三复习阶段, 我对六册书的现代文进行归纳、梳理, 突破册的框架, 按文体复习, 并用文体典型的课文指导学生写作,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体。要求学生写小说需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写散文要具备“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写事物说明文要有典型的事物特征等。
通过整合指导, 学生训练, 学生在写作时文体是不会混淆的。
(二 ) 整合课文的写作技法, 在写法上指导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这六本书中可以运用的写作技法很多, 根据作文的需要加以整合, 指导作文写作时挑选学生易于运用的文章技法让学生运用。
初三下半年最后一篇作文是《我的初中生活》, 作文指导课时我用幻灯片带领学生回顾了三年的初中生活, 有精彩运动会, 有难忘的春游, 有激情的篮球赛, 有灵动的课堂等等。回忆很热烈, 而习作却很平淡、枯燥, 缺乏生动的描写。讲评时我找出了有特色的课文片段描写:
例如:《背影》一文中用“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来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感人场景。
《社戏》一文月下航船去看戏时调动身体感官的描写去看戏途中的愉快心情。
《云南的歌会》一文用“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个场面的描写构成全文。
带领学生朗读揣摩课文这些精美的片段, 品味优美的语句, 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将这种场景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随后写作练笔, 学生把描写手法运用到作文里, 文笔更加细腻:写军训生活时, 侧重调动身体的感官, 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写难熬的军训;写篮球赛时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上篮的优美动作等; 有的学生则仿用《云南的歌会》的写作手法, 从三年初中生活中截取初一军训、初二篮球赛、初三上课三个场景, 来刻画初中生活等。
《智取生辰纲》是双线索的文章:《智取生辰纲》一文中采用了“杨志押送金银担”和“吴用智取生辰纲”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借鉴这种双线索写作手法, 给学生出了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题。
生一写《门》, 一条线索是由奶奶老家小木门写到进城后的铁门再到经济好了用上防盗门指纹门的变化, 另一条线索则写出人与人直接由亲密到疏远隔膜的渐变, 最后文末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信任。
生二写《电视》一文, 写了他们家由9寸的黑白电视到19寸的彩电再到现在的56寸液晶电视的变化, 另一条隐含的线索就是人与人由原来的融洽交流到现在被电子产品“掌控”变得冷漠的变化。
课文在文体、内容、写法等方面都为写作提供很好的例子, 在初三总复习这个关键的阶段, 教师要最大化地用好课文, 让它成为实现高效作文的平台。
二、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 亲身经历的作文素材最具生命力
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初三的学生纵使繁忙, 但做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 教他们细心品味亲身经历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感官去体味繁忙生活的味道, 找到生活的美, 用“我手写我心”。
(一) 写出生活。 布置了《幸福》的话题作文, 学生议论哪里来的幸福, 天天都是上课下课、作业、吃饭, 生活枯燥无味道。于是课堂上和学生回顾一天的生活, 找找幸福的点:早上起床的一杯温开水; 课堂老师的谆谆教诲;精心制作的美味午餐;傍晚热闹的运动场景; 校园一隅繁密盛开的羊蹄角花; 放学后父母的爱心车; 晚上作业时甜美点心等。一盘点, 他们发现身边幸福的事情很多, 文章百花齐放: 例如《幸福的每一天》《像那花一样幸福》《花开的幸福》《那杯温热的白开水》《幸福盛开》等。以下是学生作文片段:
花盛开在长满浓密绿叶的大树上, 那是三棵并排而生的树, 中间那棵较为高大, 在操场的那边笔直地立着, 而我在这头抬眼望去, 三棵树组成颇有趣味的“山”字。走到更近处, 看见上白下紫的羊蹄角花朵在深深绿叶的映衬下, 无一丝妖冶的气息, 宛如开在天堂的圣花, 洗净心灵的尘埃。就这样静静地望着, 即使看不清花朵的模样, 只见满树交杂的白色与绿色, 就在心中装满了满满的赞叹, 这花可开得真美! 和身边的同学边赞花, 边交谈儿时玩花的趣事。……
一次赏花, 美的不是那些花, 而是那些笼罩在赏花人身上淡淡的泛着幸福的光晕。这便是幸福!
(二) 写出情感。蒙田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正因为他们所写文章有了情感, 因此更加打动读者。
要毕业了, 许多学生舍不得老师、同学、班级。引导他们表达出这种情感, 学生也写出了很多感人的文章, 如《记忆藏在每个角落》、《我的班级, 我的最爱》。
(三) 写出思想。 身边的新闻层出不穷:环保问题, 食品安全, 公交车风波……引导学生多了解关心热点时事, 在了解事件, 阅读他人评述之后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文章因有思想而深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即使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老师的讲课, 父母的叮嘱, 上学的风波, 旅游的见闻, 考试的感受等等, 只要用心观察, 精心选材, 认真细致地刻画, 写到文章中都是独特的风景。在大考中能打动阅卷老师的文章, 常常就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三、 运用积淀下的古诗文提升文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积累, 构思再好也难以写出精彩的作文。相反, 若能在作文中旁征博引, 即使构思略显浅薄, 也可以靠文采取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虎豹无文, 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 而色资丹漆, 质待文也。”苏轼也说:“凡文字, 少小时须气象峥嵘, 彩色绚烂。”可见作为一篇优秀的文章, 文采是必不可少的。初中三年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美的词句用在作文中提升文采。
(一) 巧用古诗句为题
古人云: 题好一半文。凝炼, 蕴含深意的诗句常被用来当作文题。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听取“蛙”声一片》、《春蚕到死丝方尽》、《只有香如故》等。
古诗文也可以运用在文中当小标题。《水祭》一文, 全文以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诗句为框架和线索, 写出了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小标题的四个概括性画面。通篇围绕“水”的话题, 写出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内容全面概括, 特别是“拍卖会”、“杏花村”更富有创意, 引发人们珍惜水资源、改造水资源的思索。这样一篇文章构思巧妙, 文采飞扬, 一下就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 巧用古诗句开头
例如某学生的《让大脑放假一天》:
我向往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向往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的雅兴;向往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的舒适怡情。因为我的大脑每一天都是在紧张的工作。
(三) 巧用古诗句结尾
例如《充盈着“书香”的天空》一文:
进入“书香”的大门, 已是几年以前的事了。我放弃了不少玩耍的时间, 选择了读书。我一直恋恋不舍的是黛玉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销香断有谁怜”;我难以忘却苔丝的温柔与三毛的细腻; 我也对《家》《春》《秋》的结局难以释怀……当我与母 亲去秦淮 河时 , 我仿佛看见了朱自清笔下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那积淀六朝历史的沉沉的绿, 是六朝金粉所凝的吗? 我常想, 那剑桥大学的康河柔波的映衬下, 是否还有一位诗人吟着:“轻轻地,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撒哈拉大沙漠中, 是否还有一个坚强女人在竭力地描绘着她的“梦中小屋”……
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融诗意与哲理于一体。引用诗词能增强文章的文采, 可以在某一段中点缀一二, 给文章添一点亮色; 也可以吸取古人的思想当作文的主题。
大国解读
它们分别位于太平洋的两岸,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拥有不同的版图、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它们曾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叉,也曾发生过偶尔的碰撞,但之后却背道而驰。但30年前,这两条线越走越近,开始手牵手、肩并肩,关系日益密切起来——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建立邦交关系。
30年来,它们不再固守着自己的轨道,有了一些愉悦对话、欢快的舞蹈,虽然偶尔还都有些臭烘烘的脾气难改,但已属于天晴前的雷雨天气,在看清楚彼此的利害得失之后,会及时回头。在不断地权衡、试探、磨合中,它们的关系日益健康、成熟起来。
一、追寻那些定格的历史画面
1、“乒乓外交”打开友好之门
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在两国运动员、官员的私下接触中,美国方面频频表示访华意愿。4月4日,美国第三号乒乓球员科恩与中国球员梁戈亮练了10多分钟球后,无意中搭上中国球员的交通车,庄则栋主动赠送一幅绣有黄山风景图的杭州织锦给科恩,并合影留念;科恩后来回送庄则栋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运动衫。这一戏剧性事件被新闻媒体广为报道,也影响了毛泽东主席的决策。4月7日,即将离去的美国队接到了访华邀请。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就改善、松动两国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
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充当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外交特使,小小银球弹开了中美彼此紧闭20多年的国门。这一事件艺术地表明了中国领导人改变国际战略的意图,因其所包含的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被国际舆论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2、基辛格的“波罗行动”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代号为“波罗行动”,意指此行像700年前的探险家马可•波罗造访遥远神秘的东方。他成为第一个踏上新中国领土的美国高级官员。
7月8日,在巴基斯坦的招待晚宴上,上演了一幕被载入外交史册的精彩政治剧,基辛格按照“剧本”突然表现出肚疼难忍的样子——巴基斯坦当时正流行痢疾,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立马高声宣布因为伊斯兰堡太热,基辛格应该到靠近群山的总统别墅休养。而次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一行已到达北京,周恩来派叶剑英等人到机场迎接。
基辛格访问的两个任务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为尼克松访华进行预备性会谈。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说美国准备逐渐减少驻台的军事力量;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基辛格保证通过谈判解决越南战争;双方商定了尼克松在1972年春天访问中国,并起草了公告稿。
基辛格临行表示,访问成果“超过了他原来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秘密使命”。
3、尼克松访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1972年2月21日上午,美国总统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走下舷梯的尼克松主动把手伸向前来迎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总理说了一句永载史册的话:“总统先生,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这次越洋的握手震惊了世界,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正如尼克松所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一到北京,毛泽东就在中南海会见了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交换了意见。在当晚的欢迎晚宴上,尼克松的一言一行都透露了他为访华做足了功课,他不仅煞有介事地用筷子夹取美食,而且用上了“你好”、“谢谢”等简单中文,尤其是在致辞中非常用心地加入了一句毛泽东的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另外,2月23日在钓鱼台的一场会谈之前,周恩来准备脱掉呢子大衣时,早到的尼克松很自然地接了过去,很让人感动,当这个镜头传回美国时,也轰动一时。
在这种友好的气氛下,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回顾了经历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并确定了共同的基本原则。
尼克松在访问结束时说,他在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继任总统福特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4、美国的邓小平“旋风”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公报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决定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为了进一步增进中美双方的了解,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出访美国的国家领导人。就是这位个子不高,带着四川口音的中国领导人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旋风,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在美国,邓小平充分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无论参与谈判,还是面对美国记者,邓小平都是自信幽默、举重若轻。有一次,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记者突然问到,您此次访美,中国有没有反对的声音?一旁的卡特听到这么敏感的问题,有些紧张,邓小平却机智地回答道:“有,台湾当局就不赞成。”这番幽默的回答,引来美国记者的热烈掌声。
卡特政府精心安排了邓小平的行程与活动,以增强访问的效果。特别是在华盛顿的最后一晚,在肯尼迪中心,卡特为了让美国公众领略邓小平的风采,在国会不批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自筹资金精心准备了一场欢迎晚会。当时,宇航员格伦、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都被邀请成为晚会的“报幕员”,除此以外,晚会还邀请了很多著名的美国明星,其中包括乡村歌手约翰丹佛。最牵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最后一个节目,由200名美国儿童组成的合唱团,用中文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
离开华盛顿之后,“邓小平旋风”在西部牛仔的故乡——得克萨斯州再一次刮起,美方安排邓小平去竞技场看传统的马术表演,这位中国领导人的到来,好像给美国民众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全场2000名观众立刻迸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时,美国方面准备了一辆马车,请邓小平坐,绕场一周,走了一会儿,邓小平就摘下帽子站在马车上向大家挥手,观众热烈鼓掌喊叫,气氛达到了高潮。
邓小平访美既是一次文化之旅、亲和之旅,也是一次科技之旅、合作之旅。短短9天的访问,从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敦、得克萨斯州到西雅图,从考察美国工业到领略航天科技,一路下来中美签定了几十项合作协议,这给新生的中美合作关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5、里根访华,见证两国“蜜月期”
1981年初美国总统里根上台时,作为美国共和党右派的代言人,在总统竞选期间发表了一系列亲台言论,引起中国政府的严重关注。邓小平当时指出:如不给以打击,“它就会更嚣张,肆无忌惮”。可谓“不打不相识”,经过中国政府同里根政府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进行了几轮坚决的斗争和谈判后,里根终于在1982年7月13日致信邓小平,承诺美国不谋求执行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也不会无限期地向台湾出售武器。美方同意逐步减少售台武器,以最终导致问题的解决。美方据此修改了联合公报稿,双方于同年8月15日达成协议,并于8月17日正式公布,简称《八•一七公报》,这使紧张的中美关系得到了缓解。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应邀访华,成为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任时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这个时期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把双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中美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展开并向深层次、高级别发展,这不仅表现为双方在体育、文化、艺术、经贸、外交、高校、民间等交往方面,还表现在科技、投资、军事、互派留学生方面,更表现在双方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协商、采取一致行动诸方面。另外,那时候,中美高层往来频繁,1984年1月中国总理访美,1985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也对美国进行了访问。
里根访华期间,登临长城,参观兵马俑,还在复旦大学作了演讲。在欢迎酒会上,里根引用唐代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描述他此行访华的目的;里根访华期间,学会了“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回到美国后,里根在各种场合常常重复这句话,成了他的至理名言;而里根的夫人南希很欣赏中国旗袍,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为她连夜赶制了两套,在之后的答谢宴会上,南希身着华丽无比的红色旗袍出席,为宴会增辉不少。
如果说尼克松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那么里根至少又迈出了一大步。
6、乔治•布什访华后,中美再现波折
1989年2月25日至27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布什送给中国领导人的是得克萨斯州人穿的黑色长筒皮靴;李鹏总理赠给布什夫妇的是中国的飞鸽牌自行车。20世纪70年代,布什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期间,和夫人芭芭拉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一时被传为佳话,被称为“骑自行车的大使”。
然而1989年布什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又开始出现波折。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到处煽风点火,造谣生事,惟恐中国不乱,以期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六•四”事件平息后,美国联合西方六国对中国实施全面制裁,断绝经贸、人员往来,中断军事交流与军备销售,并在国际上对中国进行孤立、打击和遏制,中美关系跌至建交后的谷底。
1992年,乔治•布什为谋求连任美国总统而取悦国内顽固的亲台派,决定出售给台湾150架先进的F–16战斗机,致使脆弱的中美关系再受重创。
7、江泽民和克林顿的友好互访
1993年,年轻气盛的克林顿上台伊始,采取了遏制中国的策略,将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挂钩,同年7月爆发“银河号事件”,9月,中国申奥由于美国阻挠而未果。中美之间的关系出现一些动荡,曲折,乃至严重的对立和倒退。1996年克林顿连任美国总统后,充分认识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主动行为以改善中美关系,中美之间的伤口缓慢愈合。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应邀访美,10月29日,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宣布中美两国将加强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的这次访美确定了中美关系的风向标。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克林顿应邀访华,如果说江泽民访美为中美关系的跨世纪进程确立了战略框架的话,那么克林顿访华则是在此基础上为两国关系的进展提供新的动力。双方就南亚问题、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和杀伤人员地雷问题发表了三个联合声明。克林顿总统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并公开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然而即使在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时期,也始终存在着一道又一道浓重的阴影,其中尤以台湾问题最为显著和棘手。
8、小布什,创纪录四次访华
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成为新世纪的第一任美国总统,他一改克林顿时期中美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提法,把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还狂妄叫嚣要“保卫台湾”。正是在这样凝重的气氛中,2001年4月1日,中美发生了“撞机事件”,中方与美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严正交涉。而同年的“9•11”事件,给极力奉行单边主义的小布什政权以沉重打击,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迫使小布什一改牛仔作风,在中美关系上采取主动姿态,使中美关系得以逐步改善。
自从出任总统以来,小布什曾四次到访中国(2001年10月、2002年2月、2005 年11月和2008年8月),超过任何一届美国总统,“这充分体现了总统先生对发展中美关系的高度重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这样说。他还高度评价布什执政以来,为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小布什则强调美中关系是“非常重要、建设性和坦率”的双边关系,并重申“在我任期结束前,要把美中关系建设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上”。
9、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
2006年4月18日,胡锦涛主席抵达了美国的西雅图波音机场,开始了对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主席会见美国政界领导人,接触工商界领袖;参观高科技企业,访问高等学府;与精英学者座谈,同企业员工拥抱;向各界人士发表演讲,和青年学生对话。从西雅图开始,胡锦涛参观了微软总部,并在微软公司创始人及慈善家比尔•盖茨家进餐。
4月21日上午,胡主席在耶鲁大学团体欢迎餐会上作了以“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演讲,明确提出致力于“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他提出,中美关系基础越来越深厚,共同利益不断得到拓展。中美之间通过积极的地缘政治互动,在反恐、反扩散及各种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以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取得共识,双方强化战略协调机制,定期开展高层战略对话,完善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扩大共识,增进互信,共同推进21 世纪建设性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全球繁荣与稳定。
1979年,邓小平对美国的历史性访问开启了两国关系的崭新阶段;江泽民主席在二十一世纪前夕对白宫的重要造访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定位起了关键作用;此番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为中美关系发展增加更多稳定因素。
10、中美关系进入“奥巴马时间”
随着美国新一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上任,中美关系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2009年1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在通话中,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奥巴马表示,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加强建设性对话和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美方期待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同中方加强合作。
最后,胡锦涛邀请奥巴马在双方方便的时候尽早访华,奥巴马表示期待着早日访问中国,也期待着胡锦涛访问美国。双方同意今年4月在伦敦20国集团金融峰会期间会见。对中美关系来说,这次通话有着“定调子”的作用,对全球舆论来说,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
而2月20日至22日,美国新一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访华则展现了中美关系的新气象。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等分别会见了希拉里。中美双方就双边贸易、安全、环境、能源等领域交换了意见。
希拉里和杨洁篪外长就建立一个新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达成原则协议,两国元首可能会在伦敦峰会时正式宣布这一消息。在希拉里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了中美双方在环境方面合作的潜力。正如此前说的那样,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这次希拉里访华之旅的当务之急。此外,希拉里还传达了奥巴马政府愿同各方合作应对金融危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临行前,希拉里对中国购买美国债券表示感谢,并称中美将引领世界经济复苏。
从“同舟共济“到“勿临渴掘井”,妙用中国成语的希拉里不仅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亦对外传递了她此行的诚意和积极发展中美关系的决心。
二、中、美榜样之争
通过30年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难免互相融合和影响,有时中国元素占上风,有时美国情调占优势,无形中,一场发自民间的“拉力赛”上演了。从风靡中国的肯德基快餐到威风凛凛的“中国功夫”;从远渡重洋的友谊使者大熊猫,到好莱坞的“美国梦”;从在中国刮起美式英语旋风的“疯狂英语”,到在NBA里的“中国姚”……榜样之争无处不在。
中国榜样
1、美国的中餐馆已有160年的历史
美国的中餐馆遍布“中国城”及周边,那里经常顾客盈门,不仅是华人思乡的寄托,还是美国人尝鲜的地方。可以说,中餐业已经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据美国中餐协会统计,目前美国大小中餐馆已有五万多家,从业人员达三十多万人,洛杉矶、纽约、芝加哥地区为最多。
不过,中餐馆为它的流行也做出了“牺牲”,在菜品的口味和经营风格上进行了一场适应外国人习惯的革命。在那里,你吃不到辣得流眼泪的川菜,也没有口味特别重的鲁菜,一切都是点到为止。装修风格上向西方的简约、时尚发展。另外,在华府地区和美国南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中餐馆兴起了中式自助快餐,以适应快节奏的工薪人士的用餐要求。
当然,也有一些有文化追求的经营者,尝试用中国餐饮和中国文化影响周边的美国人,“中国城”里仿故宫建筑风格的星巴克就是“战果”之一。在弗吉尼亚州佛寺砌旗镇有一家叫“茉莉花”的中餐厅,餐厅装饰得极富于东方文化气氛,每天女主人都会亲自演奏钢琴曲《茉莉花》,菜的味道也是咸、淡、甜、辣分明,用纯正的“中国味”感染着中外食客。
张纯如在《华裔在美国——一部叙事体历史》中谈到了美国第一家中餐馆的诞生。“1849年,第一家中餐馆开在三藩市Jackson街——这个最早的唐人街区内,最初的生意形态是服务华裔同胞的饭馆。”1849年12月10日的San Francisco Daily Alta California(旧金山《高加日报》)上就报道了一个盛大的场面,约有300多名华人聚集在三藩市的Jackson街上一家店名为Canton的中餐厅共享晚餐。能吃上一顿中餐大约是这些漂洋过海、远离乡土的淘金者略解乡愁的唯一方式。而喜欢吃中餐的不仅仅是华人。不久,许多白人淘金者也发现这种新奇的中国食物十分可口美味,这一发现鼓励了更多华人去开中餐馆来招待白人和其他淘金者。
据说,杂碎也是偶然发明的。有一次,一群酒醉的白人深夜闯入一家即将打烊的中餐馆,要点菜;慌张的店主为避免惹事,赶忙将几盘切好的蔬菜、肉片混炒在一锅,浇上浓浓的酱汁,取名“杂碎”(chop suey)。客人吃了大加赞赏,“杂碎”因此广泛流传,成为日后美国中餐馆的必备菜肴。美国现存最早的杂碎餐馆菜单是一张1879年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现存纽约美洲华人博物馆。
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在《新大陆游记》一文中对杂碎馆有详细的记述,据梁启超统计,当时单是纽约就有三四百家,遍布市区,居美华人以此为生的有三千多人,并且“每岁此业收入可数百万”。俗话说:“男人做餐馆,女人车衣厂”。约有一半以上的美国华侨华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中餐业有关的行业,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谋生之途,亦是侨社的命脉。
2、李小龙,将“Kung Fu”写入英语词典
“功夫”成为中国的符号,从李小龙开始。当成龙的电影风靡世界,当李连杰成为好莱坞动作影星,人们依然不会忘记是李小龙打开了这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李小龙生前曾自信地在一张便笺上写道:“我的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0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将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1970年,李小龙确实轰动了整个西方;而1973年7月20日的猝然去世,使他没能实现自己对家庭的诺言。然而,正如李小龙的妻子莲达在他墓前做的最后的悼词:“他活着的时候,每天都有所创造,他33岁的一生是充实的。”
大学二年级,他在西雅图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在福罗里达州他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他在各种武术比赛中战无不胜,人们争先拜他为师;他集各路之长,自创“截拳道”,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他拍了四部半电影,使得中国功夫电影在世界掀起狂澜……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流星划过天际,却留下了永远都难以磨灭的痕迹。
看起来有些单薄的“李小龙”,因其迅猛的身手,成为当时美国年轻人追随、崇拜的偶像;更因其身上的血气和骨气,理直气壮地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国人的骄傲。一位好莱坞导演评价说:“李小龙是美国电影史上和美国社会史上诞生的最出色的东方人。在未来的200年里,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东方人能够超越他对美国的影响。”
1993年,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好莱坞的名人大道上,成为第一个进入好莱坞星光大道的中国明星。1999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是唯一入选的华人。时至今日,在美国大学里仍有专门研究他的课程。
李小龙是将中国功夫引入好莱坞的第一人,之后才有成龙和李连杰的成就。但在《黑客帝国》之前,也就这“双龙一杰”在好莱坞能打出半边天。当《黑客帝国》里沃卓斯基姐弟让救世主尼奥施展佛山无影腿打败无数个史密斯之后,袁和平等一大批香港武指涌入好莱坞谋生。如今,欧美观众早已将功夫元素默认为动作片的重要指标,现在好莱坞动作片到处充斥着外国演员的花拳绣腿,尤其是香港武指将威亚技术引入,更让蓝屏特效如虎添翼。
3、中国力量“改造”好莱坞
李小龙让美国人见识了“功夫电影”,而吴宇森的鸽子戏和无限子弹法则已成了很多外国导演致敬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末,吴宇森拍了两部戏——《喋血双雄》和《英雄本色》,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吴宇森决定趁这个机会搬到美国工作、生活。就这样,他不小心成了好莱坞第一个孤身奋战的华人导演。经历了《终极标靶》的失败,《断箭》的妥协,最终成就了《变脸》的爆发,做成了美国华人导演的“榜样”。在《变脸》中,他在科幻片里加入了更多人性的东西,他这一改,打破了以往好莱坞动作片是动作片、情感片是情感片的壁垒。改完剧本他还“改演员”,他鼓励美国演员用中国外露的方式表达情感。可以说从《变脸》开始,吴宇森开始改变好莱坞。
《变脸》蝉联了美国一个月的票房冠军,谁也没想到这个纪录很快又被吴宇森自己打破了——《谍中谍2》成为历史上票房排名第15位的电影,收入高达6亿美元。此时的吴宇森,已成了很多好莱坞大明星眼里的“暴力美学大师”、“香港新浪潮先驱”、“杀手教父”,他成了好莱坞最著名的华人导演。2002年5月,吴宇森在好莱坞星光大道按下手印与脚印,成为首位享有这项殊荣的华裔导演。
11岁,多么灿烂的阳光童年,但一个小小的女孩已承担起全家的重担。母亲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但一个小小的姑娘从未品尝过母爱的温暖。连衣裙,多么漂亮的服装,她从未穿过。家庭的不幸,没有让她放弃生活的希望,家庭的重重困难没有让她低下头,她用自己的肩膀为家庭撑起了一片晴空。她就是潘艳红。
潘艳红,尖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小年纪的她就惨遭家庭的重重不幸。母亲在精神病发作时不幸在池中溺水身亡,父亲只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上山砍树时,被一颗大树压断了很多根肋骨,从此不能干重活。因此,潘艳红知道她必须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周末,她必须干许许多多的家务事。烧菜、做饭、洗衣服……可她从未喊过一声累,也从没有埋怨过世道的不公平、不公正。山上的茶叶树抽新芽了,潘艳红便拿起小篮,到山上采茶叶,在绿油油的茶叶下,潘艳红自言自语地说:“茶叶换了钱,我要给父亲买双鞋,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却忘记了自己的鞋还是一针一针地将破缝缝起来的。潘艳红的爱是真真切切的爱,是对生活充满着阳光。试问你能体会她家的贫穷吗?去她家,一路上全是山,大山将她团团围在那个贫穷的小乡村中,那个不足30平方米的木屋中,但她的家蕴涵了无限的爱,那台去年买的电视机已是家中的宝贝,天花板上锈迹斑斑的电风扇,不到酷暑绝不开。可我从未尝过那样的艰辛,从未尝过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没有电视的生活,从未尝过每天做这做那的日子,可潘艳红全体验了,还从不抱怨。与她相比,真是羞愧。我在家中丰衣足食,还觉得家中的一切都不好,电视已经是液晶大屏幕的了,还觉得不够大,偶尔干一下活,便埋怨太累,一到周末,便整天出去玩,学毛笔时,总是嘻嘻哈哈……太多太多的不足,太多太多的娇惯,真是不应该啊!面对潘艳红,我又有什么脸面说我爱家,会独立呢?
潘艳红真的很美,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中,孕育了一个美的灵魂。
上个星期,他们班进行了语文二单元的测试,考完试,老师把试卷改出来以后,班上的成绩不算好,李婷得了95分,是班上的第一名。其实考试题并不难。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深受教训,就叫同学们把错题写几十遍。李婷也被抄了一百多遍,然后老师就劝她说:“李婷,你已经考了第一名,可以加十分,你就少抄几遍,你也尽力了。”李婷没有答应,而是说:“我觉得我还该考得更好,一些题都是粗心大意才出错的,我应该和同学们一样,不能搞特殊化,同学们抄多少遍我就抄多少遍,如果我加十分的话,其他和我考一样分数的同学,也该加十分,如果您这样关切我,别人就会说您对我偏心。我还要虚心向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多与他们交流,这样我才会进步。”她的这番话一出,在办公室的各位老师都对李婷赞叹不已。
是啊!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虚心向别人学习,所谓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需取长补短,不能骄傲。古人云: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也不能搞特殊化,应该人人平等,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比,只有坚持原则,大家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他住在我们小区,平常爱穿一身土气的中西装,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脸的右上方有一条长约4厘米的疤痕,所以我赠给他一个既好听又实用的雅号疤大伯。有了这块疤,我们平时又多了一个话题,他脸上的疤是怎么来的。其中充满了恐怖与刺激。每次见到他,我都会叫一声疤大伯好。然后做个鬼脸跑掉,而疤大伯呢,他从来没有生气,只是和蔼的笑一笑,自从经过了一件事后,让我彻底对疤大伯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
那次,小区的下水管道堵了,臭气迎面而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也堵过几次,但也没有这次这么厉害。正当我们无计可施的时候,他---疤大伯来了。只见他面容严肃,双手卷起袖子;把手伸进下水道里,把里面的脏东西一点一点地往外掏。我见了这情景,对疤大伯说;疤大伯,里面这么脏,你掏它干嘛,又不是你做的。他站起来,第一次这么严肃的对我说;小区的设备是大家公用的,既然坏了,不就是大家一起掏嘛,他们不掏,我掏,反正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说完,又把手伸了进去,熟练的把里面的脏东西都掏了出来,下水管道渐渐通了,我心底涌上了一股敬佩之情。他,就是我的榜样。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叫过他一声疤大伯,每次见到他,总是亲切地叫一声‘‘大伯好’’,他会开心的点点头,有时还会摸摸我的头。
各大新闻媒体对刘义权同志感人事迹的报道,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作出的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就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 使向刘义权同志学习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刘义权的名字响彻了大江南北。
一位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档案工作者能成为全国各条战线学习的楷模, 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赞扬和亲自看望, 这在兰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也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榜样, 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的杰出代表。在当今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 榜样的诞生和影响社会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正因为如此, 现代社会中榜样的含金量才要更高, 才要更经得住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更经得住时代和历史的考验。
这是一个需要榜样的时代。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但同时也需要有一种能够感动社会、根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 一种抗拒平庸、立志进取的奋斗旗帜, 一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生楷模。而榜样, 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标杆, 以榜样为精神皈依和行动指南, 会使我们的奋斗更有目标, 前进更有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取的民族, 都不会忽视榜样的力量。在美国, 无论是林肯还是华盛顿, 至今都仍然被千百万人视为民族英雄。半个多世纪前, 前苏联军民在莫斯科击溃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进攻, 到今天仍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 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从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辱的文臣武将、志士仁人, 到反抗压迫、替天行道的义军统帅、草莽英雄;从才华横溢、留下不朽名篇的文坛泰斗, 到才思敏捷、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中华民族的历代先进分子,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也成为一代代人尊崇和学习的榜样。
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 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刘义权同志长期奋战在军队档案战线, 38年如一日, 忠于职守, 无私奉献, 精益求精, 顽强拼搏, 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献身档案事业的人生志向中, 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成为一个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可以仿效的英雄, 成为一个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先进战士, 成为档案战线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格化代表, 成为兰台人心目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这个至今傲视全球的金融大国绝对不是仅靠体量取胜,而是靠最丰富的金融工具和众多全球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以及让中国投资者艳羡不已的健康的市场规范和制度。可是,面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最有优势的美国人也纷纷陷入个人理财的困境。
次贷危机“清洗”中产阶级财富
也许你不曾想过,美国这样一个从社会制度到文化背景,再到金融体系和规则都与我们差异巨大的国度,却是与当今中国人的理财习惯最为接近的国家。他们只不过比我们更早地懂得必须为自己的养老计划做准备,更早地懂得“钱生钱”的意义,更早地开始对投资房产情有独钟。就连美国人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疯狂进入股市,2008年之前又疯狂进入楼市,非理性的追涨杀跌也与中国并无根本区别。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如出一辙。
所以,当2008年次贷危机席卷美国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首先倒霉的是那些贷款进行房产投资的人,在股市大跌导致资产缩水,经济下滑的趋势下,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受到了影响。美国著名民调公司皮尤研究中心专门进行过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状况的民调,得出的结论是“今天美国中产阶级的好日子碰上了坏时候”。在民调中,有53%的美国人自认为是中产阶级,这与学者的研究结果差不多。超过一半的中产阶级认为在过去5年他们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中产阶级对生活满意的人数比例下降到40多年来的最低点。
1999年是美国人在生活上最开心的年代,当时57%的中产阶级称他们的生活远好于过去,认为今不如昔的人数比例仅为16%。而到了2008年却情形大变,认为生活好于过去的中产阶级人数比例下降到41%,而怀念旧时光、大唱今不如昔的人数比例比1999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31%。
经济衰退打乱一代人的理财节奏
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崩塌,股市低迷,职场人士尤其是那些临退休的人,如坐针毡。
一方面,房屋持续贬值,而贷款却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退休金账户缩水严重。因此,许多人都希望推迟退休计划,继续在公司里多干几年,直到完全没有经济压力为止。这听上去的确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在年轻的时候都购买过定期人寿保险,一般都是在20年前。那时候,低价、灵活是其最大的优点。他们当年的预期是通胀和低利率。现在的情况跟他们预料的相似,但是他们没有料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现在这些人的处境很尴尬,如果他继续出保费的话,那么一大笔保费是个问题;如果放弃参保,之前所覆盖的一些福利又会丧失。同样,如果一些人购买了终身寿险,高额的保费也是一个难题,而之前投保累计的现金价值可能是一种“诱惑”,因为将这笔现金取出,他就拥有一笔可观的可支配现金,但同时如果不从长远打算,他依然会陷入财务的困境。
弗吉尼亚州的丹和苏珊·斯文森现年58岁,他们打算今年开始放弃人寿保险。丹在1998年从军队退役,到现在一直在国防部担任文职。在国防部,他拥有一份人寿保险,一直到他退休为止。另外,他还在军队中享有一笔退休金。应该说,他有一个不错的退休前景。但是,经济危机爆发了,他的养老金账户严重缩水,退休后的资金来源也要大打折扣。这就意味着,如果他现在选择退保,并且遭遇不幸导致离世的话,那么他的妻子苏珊的余生将会面临经济困境。
即使如今的美国人比欧洲许多债务缠身的国家要好得多,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保障的,但美国人所面临最大的风险在于未来的养老,因为经济形势不明朗,靠长期的金融或房产投资完成养老计划也充满风险。
2008年之后,美国人对股市和楼市失望至极。一种固定收益的年金产品开始成为重要的理财方式,这种年金实际上就是一种保险,由保险公司管理和投资,当然,从目前来看,这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选择。另有一些美国人,在危机后开始投资一些美国国债,但如今美国经济似乎在艰难复苏,投资国债的收益已经越来越低。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债券”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美国,有些地区规定,当地人持有当地政府债券可以减免一些赋税,收益也比国债要高一些,但是像加州政府那样濒临破产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而且这种投资大多只深受富裕阶层喜爱,普通美国家庭并不适合。
这就是经济衰退的可怕之处,普通美国人长期的理财习惯已经被打乱,选择也越来越少,也许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经济复苏的春天早点来临。
美国人的消费观
喜欢透支消费。美国人的信用卡里其实没有一分钱,银行也鼓励他们先用未来的钱,因此,会给消费者提供至少45天的透支免息期。美国人拿到工资后,再按照透支的金额把钱转入信用卡,还款给银行,然后又开始继续下一个透支消费的周期。银行愿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有些人在还款到期日时无法还清全部的款项,这时银行就可以收取透支利息了。但是,银行也担心有些人永远还不清款项,给银行造成损失,所以美国银行对信用卡持卡人的消费和还款情况监控得非常严密。
经常分期付款。美国人喜欢用有限的金钱尽可能地买更多的东西。除了房子、车子之外,绝大部分电器、家具,也都是分期付款买回来的。美国人喜欢尽快地享受到一切可能享受到的生活,决不会等到存够钱再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所以,当你看到一个美国人住别墅、开汽车,家里各种设施齐全,实际上那些很多都不是全款的。
同住一屋,账户自立。在美国,一个家庭中夫妻分立账户的现象十分普遍。丈夫妻子各开一个账户,家里的一切生活开支一笔一笔地记录在案,通常情况下,夫妻双方每个季度或者半年会对共同的生活开支结一次账,如果丈夫为家庭开支花费的数额较大,那么妻子就会主动将自己少支出的那一笔钱划到丈夫的账户中去。现在的美国家庭,不仅一家两个账户十分普遍,而且一个家庭三个账户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除夫妻双方各自拥有一个,另一个则是家庭共有的。夫妻双方每次领到薪金后,都会主动地将事先商量好的等量的款项存到共有的账户上,其余的则各自存入自己的户头。
礼金分担,感情共享。对大多数美国家庭而言,虽然夫妻双方在经济上相对独立,但感情却是共享的。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夫妻之间不管是谁的朋友,都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朋友,而每个人的朋友给家庭所带来的益处,又是这个家庭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所以,夫妻双方用在朋友身上的礼品或者费用是由夫妻二人共同分担的。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榜样雷锋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榜样雷锋作文 篇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叔叔,您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叔叔,您做了许多好事,我们要向你学习。我看了《雷锋故事》这本书,才知道您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就像这次:您发现在车站有一位妇女丢了车票和钱,就用自己的津贴费帮大嫂买了车票。当大嫂问您的名字和单位时,您说:“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看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班也有许多活雷锋,如:林祺?、刘雪青同学,她们是捐款捐得最多的;邓硕同学,捡到红领巾会主动上交给老师;刘飞翔同学,中午没打铃,会主动帮助同学听写;舒小月同学,主动从家里带洗衣粉来打扫学校的楼梯卫生……
雷锋叔叔,您在哪里?哪里需要帮助,雷锋叔叔就在哪里。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学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让雷锋叔叔的精神永远闪烁着光芒。
榜样雷锋作文 篇2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身材不算高大,他的样貌不算出众,可是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二十二岁是他永远的年龄,可是在他如同流星般短暂的一生中却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他忠于职守、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那么,他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雷锋。雷锋虽然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他的精神仍在发扬光大。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像雷锋一样的好人。
有一次,我走在上学的路上,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使人感到十分舒服。我走到一个拐弯处时,突然,一辆摩托车冲了出来,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就有一双手迅速把我给拉到了旁边。之后我才缓过神儿,立马说了一声:“谢谢!”那个人笑着回答:“不客气,我应该做的。”
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你会心存感激,而当你帮助别人后,你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说不出的快乐。
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打篮球。玩的正高兴,一个小男孩跑过来说:“哥哥,你能帮我一个忙吗?我一不小心把羽毛球打到树上去了,你能帮我拿下来吗?”“好的,没问题。”我一口答应了下来。他指了指羽毛球的位置,告诉我球在那儿。我随手找了一根长棍子,然后爬到树上。我尽量把棍子伸的长一些,眼看就够到球了,可羽毛球就像个顽皮的孩子,我用棍子捣一下它,它就换个位置,怎么都弄不下来,可把我急坏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羽毛球终于乖乖的“投降”了。男孩见我把球弄了下来,高兴的都快跳起来了,还一边喊着:“哥哥,你真棒!谢谢哥哥!”这时的我虽然累得汗流浃背,可心里却像吃了糖一样甜。
榜样雷锋作文 篇3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几十年下来了,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一直传唱至今。可见雷锋对人们影响之大。
雷锋这个名字人们耳熟能详,他那“做好事不留名”等形象,也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雷锋,打雷的雷,冲锋的锋!”这一句经典的自我介绍,更让雷锋给人民群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有一次,有一位老大娘正背着孩子艰难地赶路,身上背着个孩子,走路时负担重量,在这种压力下已经吃不消了。
恰巧,雷锋从此路经过,他的.眼睛一下子看到了那位老大娘,心中就特别想帮她一把,于是他走了过去,说:“大娘,我来帮您。”老大娘自然不忍心让雷锋做这件事,便假装说不用。但雷锋非但不听,反而更想帮忙。老大娘见拗不过他便让他帮忙,雷锋两三下便将重物拿起并把小孩子背在肩上走。雷锋整个过程中除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汗,多少次婉言谢绝了老大娘的帮助,雷锋心中一直认为好事要做到底!
好久好久,终于到了目的地,老大娘和雷锋双双喘了口气。老大娘问:“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雷锋笑而不答,只向老大娘说了再见便匆忙跑走了。
雷锋认为,助人为乐是快乐之本,无需留下姓名,谁做好事都一样帮助别人。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心中再次响起悦耳的歌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
榜样雷锋作文 篇4“雷锋”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助人,他的精神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去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去年学校开展 “学雷锋活动”,妈妈帮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雷锋故事》,这样我就认识了雷锋,知道他出生贫苦家庭,学也没上几年,但他热爱读书,吃苦耐劳,乐于助人还不求回报。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决心向雷锋学习,从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星期三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这天天气晴朗,太阳高照,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悠闲地白云。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校门外,然后我们两人一组分头行动,我和高鹤溥一组,我俩看到校园外面的马路旁边的树坑里,有许多烟头、废纸,还有树枝上落下来的枯树叶,就争先恐后地跑过去,弯腰捡了起来,不一会儿,树坑里的垃圾被我们一扫而光。虽然我们觉得很累,但是看到每个干净的树坑,心里都美滋滋的。
接下来,我俩来到校园外面的自行车停放场地,有好多自行车停放的东倒西歪,影响路人行走,我和同伴不约而同的跑上前,把它们扶起来,一个个按顺序摆放得整整齐齐,过往的行人都在不停夸我们。
虽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我们的身心得到了锻炼,也感到快乐。我们要学习雷锋,要有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让这种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榜样雷锋作文 篇5“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更有力量。”雷锋的这句名言也正体现了自己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时时刻刻把自己融入这个大集体的品格!
——题记
好榜样
雷锋,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汽车兵,但他却用火一般的热情对待工作;平日里,他总是热心地去帮助别人,他在日记中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他做到了!
学雷锋做好事
在我们班里就有一位小雷锋——徐俊杰。在一次过马路时,一位盲人老爷爷准备穿过马路,可马路上车很多,很危险。在这个时候,旁边的许多大人却无动于衷。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孩跑过去拉住了老爷爷,他就是我的同学——徐俊杰。在旁边许多人漠视这一幕的时候,只有他迈出了热心的一步!
美滋滋的感觉
一天,上学的路上,我和跛脚老爷爷相遇,他正一瘸一瘸地提着沉重的垃圾袋向垃圾桶走去,我赶忙跑过去帮他一把,老爷爷憨憨的对我笑了笑。我心里感到像吃了块儿糖似的。从此以后,每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我都会过去帮助。每次事后,心里感觉总是美滋滋的!
我们要时时刻刻以雷锋为榜样,以火一般的热情去帮助别人,给别人温暖与快乐!
榜样雷锋作文 篇6“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每每这首歌在我耳边响起,我便想起了那个伟大的人和他那妇孺皆知的名字——“雷锋”,他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现在是三月春分已过,三月的日子所剩列几,马上要奔向新的四月了!
所以,我们更要在这春光洋溢的三月,在这美丽的春天,伴着春风,继续将他那伟大的精神发扬光大。
奶奶在我儿时对我说:“雷锋出身贫困家庭,学也没上几年,但他热爱读书,在他写的《雷锋日记》里也有不少的好词佳句,这也都在于他读书多,知识广,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现在,我们已上六年级了,我们长大了,但是“雷锋精神有没有人去认真发扬呢?”这要画个问号,自从我校申校长要我们在这美丽的三月向雷锋学习,我就知道“雷锋精神”依旧存在,雷锋就像在我们身边的榜样,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微不足道,但他依然不停地去帮助他人,不求回报。
在三月的一个周末,我回到老家,与伙伴们展开了秘密行动,我们要在春光洋溢的“雷锋月”也为家乡做好事!
我和伙伴们成群结对的拿着工具开始认真干起来,有草地的地方都随处可见一块牌子“请不要践踏它,它也有尊严”,我们还整理了草坪,浇了水,让每个小草都昂起头,路上,我们又看见了随处可见的垃圾,像白色塑料袋、易拉罐、雪糕棒、废纸团……这些都是危害环境的“杀手”啊!我们不怕累,弯弯腰,捡起它们,放进背篓里。
眼看垃圾越来越少,我们都很欣慰,虽然满头大汗,但看见我们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回去的路上,我们看见了一个黑色钱包,没有多想,就马上跑进派出所,交给警察叔叔。我们拾金不昧的这一举动,让警察同志对我们也是刮目相看。虽说我们小小年纪,但懂得了做人要厚道,那天,我们唱着歌,兴高采烈的回到家。
【榜样作文初三】推荐阅读:
树立榜样作文07-19
我的榜样作文350字05-26
关于榜样的作文800字07-05
身边的榜样六年级作文10-14
以榜样为题的作文600字06-07
榜样高一作文800字素材参考10-13
学习榜样五年级优秀作文11-14
央视节目《榜样3》学习体会作文10-02
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作文450字07-11
以榜样为话题的高一作文1000字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