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解读(精选10篇)
——《空城计》的教学解读
郴州明星学校 谢丰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他集智慧、忠诚于一身,在整本书的描写中,特别是和司马懿的较量堪称是精彩之作。为了刻画诸葛亮的形象,作者采用正面、侧面描写形式,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展现诸葛亮那高超的智慧,“舌战群儒”,“火烧赤壁”等等,让诸葛亮“智慧化身”呼之欲出。湘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空城计》选取了其中的一段。
选取的《空城计》和原文中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文章去掉了故事的起因,这对于学生理解教材,特别是在理解环境的恶劣和《空城计》产生的原因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也许编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是,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些困难。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大致上遵循了原文,却丢失了最精彩的部分,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一大损伤。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而言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等方面展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首先自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但是,选文在人物神态的刻画上却做了两次改写。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空城计》当中,有这样的描写: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焚香弹琴,悠然自得。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惊得出了一身冷汗。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
这是改写的第一处:诸葛亮惊得出一身冷汗。“一身冷汗”当然没有《三国演义》描写当中的那样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害怕,有点儿下赌注的心理。在教学中学生似乎很容易理解成人物形象的害怕。第二处改写:诸葛亮“焚香弹琴,悠然自得”。这样一改,人物的形象顿时一落千丈。面对司马懿浩浩荡荡的大军前来,自己只有五千人马,打是不可能的,不打似乎更加不可能,这不符合诸葛亮的形象。再看看周围的人:各个惊慌失措,说明周围的人害怕。这样改来,让原文的精彩度下降不少。但是《三国演义》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和原文相比较,这里去掉了两次“笑”,其实这两次“笑”一次“笑容可掬”、另一次“抚掌大笑”本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但是编者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去掉了。这在人物形象上刻画上产生较大的区别,前者虽然将人物趋于完美化,但是对于“自信”这一特点似乎刻画不足,在教学中容易将学生引入到“害怕或者着急”这一类词语上面去。这就和前文中的关于诸葛亮的很多描写如: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产生了矛盾。其次,诸葛亮之所以笑,无外乎是为了安抚众人害怕的心理。只有他笑,众人才能安心。这种笑太重要了,稍微露出一丝破绽,那后果不可设想。第二处“笑”那是自信的笑声,因为自信才会有后面的对话,否则,后面的对话从何而谈,主帅都害怕了,下面的人如何说佩服?这两处的“笑”虽说看起来似乎是将人物神话了,但细细品读之后这一切合情合理: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因为之前街亭战的失败,导致这场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此时司马懿恰恰就战胜了。有了之前的失败,诸葛亮当然应该是小心行事,偏偏不巧,司马懿的大军到了,诸葛军队采集粮草未归。司马懿并不是个低智商的人,他同样明白一个道理“人不可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流”。所谓的棋逢对手正是如此。司马懿小心翼翼,毕竟前面是吃了不少亏。这样一来,《空城计》就应用而生。诸葛亮自己也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换而言之,战肯定是不行了,不如来点计谋。基于此,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这一对矛盾体(为什么“笑”要更换成“出一身冷汗”)展开。其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课文中“悠然自得”“一身冷汗”原文中为什么用“抚掌大笑,笑容可掬”)。通过两者的比较,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把握,对空城计产生的原因理解上才能水到渠成。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
《空城计》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我仔细读了一下,我们版本的《空城计》和冀教版的或者原著中《空城计》存在很大的区别,出示(冀教版或者是原著《空城计》让学生提前阅读下)
今天我们就结合下这两种版本的《空城计》中关于描写诸葛亮和司马懿神的句子,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司马懿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仔细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衣,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学生会发现关于“笑”的词语没有了)
3、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这是第一次笑,学生用“”标出和后面的司马懿的“疑惑”对比)
4、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计了!”)
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评析孔明
5、评析司马懿
三、解析矛盾体:课文中为什么没有用“抚掌大笑”而用出了“一身冷汗”?
其实,这并不矛盾,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有点紧张也是正常。
四、研究写法
作者是如何来写人的?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进行
2、通过侧面描写进行
1、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中国有四大名著,你知道是哪四部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诸葛亮,他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作者:罗贯中)解释“计”,计谋,谋略。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过渡: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是否取得成功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理清故事情节
1、师读第一部分,要求学生画出关键词句,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2、指名读第二部分
概括内容:“诸葛亮急中生智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孔明施计”或“临危施计”
3、师:待司马懿临西城下,他看到了什么说些什么?
全班齐读第三、四段
师:司马懿是否中计?(中了)
谁能概括这两段的内容?(“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4、让学生分两组读第五、六段后概括内容:“诸葛亮为众官解释计策”――“孔明释计”
板书:开端 兵临西城
发展 临危施计
高潮 司马中计
结局 孔明释计
三、通过情节分析人
我们通过故事情节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开端:这一部分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从那些地方看出军情紧急,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他的智慧?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孔明二千五百军(兵力对比悬殊,说明军情危急、从侧面来表现)
文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一词好像没什么用,不写诸葛亮,写众官干什么呢?删掉行吗?(不行,写众官更能说明军情危急,更能烘托诸葛亮的智谋胆略。)
发展: 诸葛亮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有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这些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是为了严肃军纪,谨防露出破绽。“吾自有计”表明诸葛亮在危乱之中不忘缓解士兵的紧张感。
为了把戏演得更加逼真,诸葛亮还亲自上场担任这场戏的主角。
这段说明他(处乱不惊、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识,从正面来表现)
高潮: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又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什么行动的词语?你看出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表现了诸葛亮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侧面
结局:从诸葛亮释计表现了他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描写众官,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正面、侧面)
空城计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知己知彼,司马懿老谋深算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司马懿输在他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孔明赢在他临危不惧,司马输在他生性多疑。
四、找出文中孔明的“三笑”
1、笑容可掬 ―― 抚掌而笑 ―― 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 胜利的笑 成功之后开怀大笑
故做姿态 脱险之后的欢笑 自豪的笑
迷惑敌人的笑 如释重负的笑 对司马懿的嘲笑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的空城计最终成功了!这一战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他为什么中计呢?孔明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呢?我们一起欣赏《空城计》片断(观看电影片断4--5分钟)。
3、观后讨论:想想他们的心理战,孔明当时是怎么想的?
孔明当时在想:
司马懿可能会想: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年以后,孔明与司马懿在酒宴上相逢,他们谈起了当年的空城计。
诸葛亮:
司马懿:
五、总结: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生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的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学习了这个故事,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开端 兵临西城
发展 临危施计 笑容可掬
高潮 司马中计 抚掌而笑
结局 孔明释计 拍手大笑
孔 明:处乱不惊、足智多谋、有勇有谋、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3.简单了解《三个演义》。
4.积累下列词汇: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2.阅读第一段,简单概括孔明采取空城计的原因。
3.阅读第二段,分条阐述诸葛亮为空城计做了哪些准备。
二、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解题】 1.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检查预习
1.学生自主诵读
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正音释义
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3.学生讨论,明确预习2、3题答案。
(1)双方兵力悬殊,且孔明身边没有武将。
(2)藏起战旗、隐蔽士兵、大开城门、凭栏操琴
四、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明确: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五、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明确: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六、作业
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
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从中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
4
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次的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三、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 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四、学生讨论拓展: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
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6
“空城计”吗?
2. 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公元前666,公子元率兵攻打郑国。郑军弱小不敌楚军,楚军很快就打到郑国国都前,此时郑国危在旦夕。就在这时,上卿叔詹献出一计,说:“城门大开,放下吊桥,士兵埋伏起来,不要让敌人看见。已完全不设防的样子迎接敌人!”
城门前的公子元,见此情此景心生怀疑,认为有诈。又听探子来报:齐,鲁,宋三国来援已到。公子元留下空营走了。
叔詹利用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就退了楚军,这一计实在是极为精妙。在我方弱小的.时候,利用敌人的疑惑,使其找不到玄妙之处。认为有诈不敢进攻,在等待援兵,击退敌人。妙啊!妙啊!
得知这一消息,众士兵愁眉不展,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二千五百士兵。三天前原有五千精兵,为了犒劳士兵,已让其中二千五百名士兵去旅游了。此时诸葛亮却传出命令:大开各个城门,每个城门让几名士兵穿上“拉拉队”衣服,在城门前跳舞,表示热烈欢迎;在城楼上准备一架钢琴和超响麦克风,派几十名士兵穿西装跳舞,再来一些女子进行伴奏,再让几名士兵去准备一个东西,可以让敌军不攻而逃。违令者要跳芭蕾,同事唱:“大河向东流······”
不一会儿,司马懿领众士兵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有几个人大喊欢迎,诸葛亮在城楼上悠闲地渡着步,感到非常奇怪。“里面定有埋伏,不然诸葛亮他们干嘛会欢迎我们!”司马懿说着,端起加特林对诸葛亮那伙人一阵乱扫。诸葛亮高呼:“无敌防弹衣,啥都无法入!”说着,一边弹琴,一边对准超响麦克风大唱:“Comeon逆战逆战来也,王牌要······”同时,几十穿西装的士兵跳起舞来,女子们伴起奏来。这一来,打雷般的声音一下子把敌军的车窗震碎了,司马懿的军队后退了几十米!司马懿气极了,大喊道:“可恶,还我的宝马!”说着,举起火箭筒向前冲。谁知,城门里探出一个大弹头,接着,那东西完全出来了。司马懿定睛一看,大喊道:“快跑啊!那是原子弹!”众将士应声逃跑起来。三秒钟后,军队烟消云散!而那个所谓的“原子弹”,只不过是个模型而已!
在《空城计》的第二课时开头的环节我请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绘声绘色的讲一讲空城计的故事,这个要求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提的有些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并且这一环节和后面紧跟着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些重复拖沓。这一环节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就会显的更简明更清晰一些。
给孩子的思考时间少孩子们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深刻,所以使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仅仅停留在了聪明和诸葛亮的沉着冷静上,而当一个孩子提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时没有表示强烈的赞许,没有使孩子们认识到足智多谋与聪明的不同。在分析诸葛亮的人物时还是应该多抓住人物身上的细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容态上入手体会情境。当孩子们的认识总停留在一个平面时老师应该适当的加以提高抛给学生一些更高的认识起到教学相长的引导作用,而我在这里却完全忽视了,仍然让他们的认识停留在了自己的层面上。
司马懿这一人物在课文中是不可忽视的他起到了铺饰衬托的作用,用这一人物更反衬出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计高一筹,而对司马懿的分析也不到位,使他没有在学习中起到很好的衬托。
话说诸葛亮因街亭失守,带着两千多人,受到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的追赶,在万分惊险之中,来倒小城阳平。
如何摆脱司马懿的追赶,走出困境?诸葛亮处于两难之中:继续撤退逃跑吧,再走不多远就会被敌人追上;固守阳平小城,敌人用不了多久就会攻破。这时,历来用兵稳重、谨慎、屡败司马懿的诸葛亮改变了过去的思维方式和用兵习惯,构想出一个 " 虚而虚之〃的空城计。于是传令:"将所有丿的旗帜全部放倒,所有的士兵藏进岗楼,凡有擅自出入和大声说话的, 立即硕头!〃接着又命令:"四面的城门全都大开,每个城门口都派出20名士兵装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当追兵到时,不要惊慌。
敌人先锋军来下到城下,见此景,全部止步,无人再敢上前。司马懿听到报告,简直不敢相信。他简直不敢相信。他让大军暂时停止前进,策马向前亲自察看。 见城接之上,诸葛亮笑容可掬,焚香弹琴,旁若无人。再看两小书童,左右待立;城楼上下,无一兵一卒;城门敞开,有百姓扫地,丝毫不见敌人兵压境的惊慌气氛。司马懿寻思:诸葛亮办事谨尤慎,从不冒险,如今这番景象,城内必有埋伏。
今天放学回家,经过邻居王志斌门前,看见他家中的电灯亮着了。王志斌一家不是昨天已经回乡了吗?回家後我立即打电话到他家,但是电话响了很久,仍没有人接听。我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说,这是王先生摆下的现代“空城计”。
王先生为了不让小偷知道屋内没有人,在离家前亮了客厅的灯,开动了电话录音机,让人以为屋有人。又暂停订阅报纸,还请妈妈代收信件,以免门外放了报纸,信箱放满信件,引人注意。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
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
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2、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重点难点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教学活动 活动1【引入】 以四大名著引入主题 活动2【练习】复习复习生字和新词 活动3【讲授】精读 品读,体会,理解深思
1、师:生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课文的内容我们也都了解了。下面,自己按要求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可以在文中标注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两个“笑”
1、师文中有两处描写了诸葛亮的笑,这两个小是否相同,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先在文中找一找。
2、生自主分析问题,并从文中寻找答案。
3、全班交流。
(小组评完后,全班评选,加入学生评价)(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会体味的更具体,理解的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浓,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记忆深刻,不知不觉中达到会复述。)
活动4【拓展】练习拓展延伸
1、议诸葛亮空城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用“智慧来自......”说几句话。
3、欣赏草船借箭的节选,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人物特点,与曹操的人物特点。
活动5【作业】课后练习
1、记录一些三国中的成语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2、教师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献刀》。
我喜欢看神话般的《西游记》,精彩而优势哭哭啼啼《红楼梦》,但我更喜欢看《三国演义》,我相信《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什么桃园三结义还有黄巾起义等等有趣而惊心动魄的故事,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故事就是《空城计》。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天,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带领十万大兵要来攻打他带领的大兵,但是他却让20个士兵们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让这些士兵们打开城门在城门前扫地,把旗帜全拿走,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坐在城楼上,不紧不慢的弹起琴,司马懿见状,以为有埋伏就命令军营撤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十分吃惊,难道诸葛亮用几个小兵就可以赶走老谋深算而且还带着十万大兵的司马懿?不是,诸葛亮是用自己的智慧来打败敌人,不是死博硬拼,不是现出自己的生命来打败敌人,就算有十万大军,没有智慧和和策略。策划,你有十万百万大军你叶赢不了有智慧有策略和策划的小军营,诸葛亮就是深读书和勤奋好学才会这么伟大这么有智慧,如果你深读好书,学到智慧才能赢,你要学会笨鸟先飞,要超前学习才能赢,才能超过别人!
【空城计解读】推荐阅读:
空城计的作文09-17
《空城计》教学反思03-02
《空城计》教学设计06-15
鸡妈妈的空城计10-25
29空城计教学设计06-21
三国《空城计》观后感12-23
《空城计》的读后感12-29
小品《新空城计》剧本台词03-12
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