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翻译译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段落翻译译文(精选8篇)

段落翻译译文 篇1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段落翻译译文 篇2

关键词:翻译教学,译文鉴赏,翻译策略

1 引言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翻译及翻译学研究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转变。最初, 翻译研究是着眼于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的。如今, 翻译的研究领域和空间已经得到很大的拓展, 已不再仅限于语际间的转换, “翻译再也不仅仅被认为只是一种工具或技能了, 它也不仅仅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实践, 而更多的指的是通过语言等传播媒介将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的实践, 或者说充当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者的角色” (王宁, 2012:5) 。王宁更是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 翻译研究应当摆脱“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取而代之的应当是翻译研究的“世界主义”的兴起, 即倡导研究翻译的“文化协调功能的转变”。而学生对于翻译性质和功能的认识, 对于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的认知, 以及大学翻译课堂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翻译教学现状

传统的翻译教学, 是外语学习高年级阶段一项复杂的、融汇了外语专业各门课程知识的、高度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在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中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娴熟的语言技能, 而且要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及其文化有相当的了解, 并知晓翻译领域当下的发展现状, 不然就只是闭门造车, 固步自封。这也对教师的素养有了相当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能通过学生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翻译技能, 教师自身还要有一定的从业背景, 积累丰富的实地翻译经验, 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

然而, 当今大多数的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堂, 从本质上来讲, 因受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影响, 或因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和与时俱进, 除了相关基本语言理论的介绍外, 仍囿于传授至上而下的翻译技能, 即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求“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它重点着眼于两种语言的字、词、句、段落和篇章等微观层面的语码转换, 旨在将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指导教学的理论陈旧单一, 仍沿用早期的翻译研究的成果,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使学生对于翻译的认识仍囿于语言转换的微观层面, 而没有打开视野, 意识到翻译学习和研究更广阔的领域及其发展嬗变。这样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会过于重视对等和忠实于源文本, 而忽略文本的整体性, 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或失败。

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兴盛的文化研究的影响下, 许多翻译理论家呼吁“翻译的文化转向” (Transculturation) 。随之, 在翻译课堂上, 必要的时候教师也谈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意识行态因素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尽管如此,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讲, 当前的翻译教学大多停留在灌输翻译技巧上, 教师教授怎么解决问题, 却没有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 也没有紧跟翻译研究发展的步伐。随后翻译研究不断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 如交际学、传播理论、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但是前瞻性的理论成果并未及时地用于指导实践教学 (秦熊怡, 2008:123) 。要弥补这一鸿沟, 除了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教学模式的转换及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外, 翻译学习者可以通过译文鉴赏来拓宽视野, 了解翻译研究最新的动态, 跟上该领域发展的步伐, 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3 译文鉴赏的重要性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文心雕龙·知音》) 。其中刘勰所提及的“披文入情”指作者因情动而创作出作品, 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而读者欣赏作品也要入情, 通过文辞去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走进文本, 走近作品中的人物, 倾听并与之交流。这种文本鉴赏思想不仅可应用于文学作品原著的欣赏, 引申而来, 其精神亦可用于翻译学习中译本的欣赏。在文学领域中, “披”并非指泛读或浏览, 而是指鉴赏者的细细品味, 要求鉴赏者“披沙拣金, 披山通道一般”深入细致地咀嚼、体味文学作品的语言” (周甲辰, 2009:120) 。在进行译文鉴赏中, 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 同时与原文作者和译者进行交流, 才能从中获益, 从而开阔视野, 吸取有益的翻译经验。

翻译鉴赏对于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 除了要有扎实的外语和母语语言功底外, 翻译能力的提高需要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 还要接触翻译技巧之外的东西, 如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翻译历史、相关的翻译理论, 并多读一些有影响力的译著。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原著的译本欣赏, 翻译学习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 在翻译过程中, “应当尽量避免哪些败笔, 绕开哪些陷进, 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习哪些方面的经验, 从而达到语际转换的自由和娴熟 (张文斌, 2008:93) , 使源文本的思想和风格在译作中再现出来。除此之外, 文本鉴赏能不仅深入究里, “挖掘原文作者写作的背景、意图、方法, 探索作品形成的原因和它对所处时代和对后代的影响” (秦熊怡, 2008:124) , 还能开拓视野, 了解译者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探索其原因, 从而提供很好的借鉴。

4 翻译课程译文鉴赏的范畴和方法

首先, 翻译学习者应该广泛阅读翻译批评及翻译鉴赏方面的书籍以及名家译著。很多古今历史上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都已经有了其中文译本, 个中不乏名家译作, 有些甚至有不同的译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同一外语作品的不同中文译本进行对比鉴赏, 寻找有益的借鉴。而许多汉语名作也有了英译本, 如崔永禄先生主编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 (2003) , 张培基译著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2006) , 戴康选、谢百魁译的《中国历代散文一百篇》 (1996) 等等。这些著作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鉴赏阅读书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这些作品视野开阔, 时间和空间跨度广, 能为翻译学习者提供很好的借鉴, 也是翻译学习者锤炼翻译功底的有效途径。

其次,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翻译鉴赏不能局限在文学领域内。因此, 除了阅读大量的文学类翻译批评与鉴赏著作外, 还要鉴赏当今各个领域里应用性文本的译本, 比如当今世界人们接触较多的领域, 如旅游文本、新闻文本、科技文本、说明性文本以及法律文本, 等等。从这些实用性文本的译本中借鉴相关的翻译技巧, 借鉴别人对不同文本的处理方式。这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文本, 由于翻译目的差异, 译者会对源文本采取不同的操纵方式和翻译策略。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Vermeer、Nord和Reiss的著述中可总结出其理论核心是倡导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译者的使命就是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人员之间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由于言语行为、文化期待以及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时, 就需要译者来根据翻译目的调整翻译策略, 而且原作只被视为一种“信息供源”, 对信息的取舍掌握在能动介入的译者手里 (Nord, 2001:12) 。这一理论的直接反映就是当今社会经济浪潮中为了达到各种商业目的而进行的翻译不再亦步亦趋于原作, 而是根据需要随时作出翻译策略的调整, 必要时甚至进行大量的删节等, 以达到一定的翻译目的;而且从传播学的角度讲, 因受译入语国家法规和国情制度等的制约, 往往不得不进行增删。翻译学习者从大量的实用文本中, 可以有效地接触各种不同于传统翻译观念的翻译手段和策略, 得到有益的借鉴和学习, 从而提高综合翻译能力, 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需要;也在国际交流中, 真正扮演文化协调者的角色。

再次, 除了欣赏借鉴名家名作和有经验的译者的译本之外, 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的同时, 教师应当组织或学生自发进行学生译文鉴赏, 主要针对不同学生对同一源文本所作的译文, 共同鉴赏不同学生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包括词语的选择、句子和段落篇章的构建, 思想的和风格的再现, 以及对实用文本采取的不同策略, 从而取长补短, 总结经验, 得以借鉴, 取得共同进步。

5 结语

综上所述, 鉴于当前高校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和国际商贸、文化交流的需要, 译文鉴赏对于翻译教学及翻译学习以及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译文鉴赏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向性作用, 不仅包括基本的对文学文本的译本的鉴赏, 还包括当今各个领域里应用性文本的译本, 以及课堂教学所设计翻译练习的不同学生译本的相互鉴赏、借鉴和经验吸取。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秦熊怡.浅论文本鉴赏至于翻译教学的作用及重要性[J].陕西教育, 2008 (9) :123-124.

[3]王宁.名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中国翻译, 2012 (3) :5-12.

[4]周甲辰.论刘勰“披文入情”说的文本鉴赏思想[J].社会纵横, 2009 (7) :120-122.

实现考研翻译译文通顺的原则 篇3

鉴于该类论述文以具有一定学术理解力的高层次读者为交流对象,主要针对具有一定深度的社会、学术问题,旨在解析思想、阐发论点、辩明事理、展开论述,因此在语言上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用词比较庄重、典雅。倾向于使用正式语体的词语,力求给人以持重感,一般多用拉丁语、法语等来源的大词、长词、抽象词。

二、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倾向于使用长句,力求周密、深入,避免疏漏。对历年考题译句统计发现,定语从句后置、嵌套出现的比例最高,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广为运用,兼有主语从句、分词结构、形式主语、强调句型、比较结构等特殊结构,句子结构呈现出盘根错节、环扣包孕的复杂化趋势。

以2006年第47题为例:

【考题原文】

His function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a judge, (who must accept the obligation of revealing [in as obvious a manner as possible] the course of reasoning [which led him to his decision]).

【分 析】

此题体现了考研翻译论说文的措辞、结构特征。

首先,使用了analogous,reveal, manner, reasoning, decision等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来源的词汇,obligation为法律术语,端庄凝重。

其次,句式结构上环环相扣。“His function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a judge”是主句,其中“that”用来替代“function”,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职责与法官的职责类似”。

接下来who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出场,补充说明“judge”的具体功能是“who must accept the obligation”,即法官必须履行一种责任。而这一责任的具体内容则接着通过一个典型的英语名词结构“A of B”写明(obligation of revealing the course of reasoning),of后就是责任的具体内容,即 “revealing the course of reasoning”(揭示推理过程)。

方式状语“in an obvious manner”,进一步添加信息,说明reveal的方式。出于表达的需要,方式状语前置到动词 “revealing”之后,并与“as ... as possible”的结构套用,形成“in as obvious a manner as possible”,使句子更加复杂,意为“用尽可能清楚的方式”。

最后又添加了which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which led him to his decision),对推理过程(course of reasoning)的作用补充论述,说明“这一推理过程可引导法官做出评判”。

整个句子结构环环嵌套,层层深入,井然有序,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

那么,面对考研文章中的复杂句,如何翻译才“通顺”呢?著名诗人、翻译家余光中先生在谈翻译时,曾举过这样一个趣例。孩子猛咳不止,妈妈看到说:“Don誸 cough more than you can help.”“Help”在这里是“忍住”的意思。类似于这样的汉语表达:“忍着点,能不咳,就不咳。” 可是,如果同学们照搬英语比较结构句式,翻译成:“不要咳嗽起来比你能不咳的咳得更多。”那就贻笑大方了。

要用通畅的汉语句子来表达庄重有序的英语长句,关键是要在宏观上把握语言结构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三项重要的思维和结构的转换中,即化整为零、以动传静、反客为主。

一、化整为零

这一转换的基础是形合、意合的界定与区分。2006年第47题凸现的就是英语句子的形合法(hypotaxis)。特征为主从分明、等级森严。结构是在一个主句统辖之下,在不同的地方添枝加叶,插入各种从属结构,层层展开。从属结构包括动词的非限定形式、介词短语和各种从句。整个句子可比作“枝杈形”结构,语法层次严密,关系紧凑。

比较而言,汉语则采用意合法(parataxis)。特征为平起平坐、前仆后继。也就是说,汉语句子关系往往是并列的,有人称之为“流水句”,或“波浪形”结构,各个子句彼此之间在没有连接词的情况下,宛如“万顷碧浪,层层推进”,而推进的动力就是时间或逻辑顺序。

刚才探讨的2006年第47题,我们需先化整为零,用简单的小句把意思平铺直叙,并列地写出来,转换为中文的结构特征,然后再传译出来:

His function is analogous to the function of a judge

A judge must accept an obligation

The obligation is to reveal the course of reasoning

This must be done in an obvious manner, and as obvious as possible

The course of reasoning led him to his decision

我们将其逐句对译出来:

他的职责与法官类似

法官必须履行一项责任

即揭示推理过程

且尽力用最清楚的方式表述

正是这一推理过程引导其作出了判决

最后我们按照自己的汉语表达习惯,把这几个句子按照逻辑编排到一起,至于句式或长或短,语言或文或白,则纯属风格差异的问题了。

【参考译文】

他的职责和法官类似,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要用最清楚明白的方式去展示自己作出决定的推理过程。

二、以动传静

如前所述,英语句子是以主谓为主轴,以动词为核心的多层结构。但是由于英语动词在句中,前要与主语一致,后要与宾语、补语照应,形式变化多样,受多方牵制,使用极不自由,所以每个句子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动词。而名词、介词由于含义准确丰富、表达凝练简洁、没有词形变化,备受推崇。尤其在强调端庄准确的论说文中,这种静态表述可以使句子结构变得严谨,避免歧义。如:

China誷 vast size and resources, her extraordinary economic progress over recent years, have made her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英汉翻译中要实现表达通顺,另一项重要的转变就是化静为动,尽可能避免照搬原文的名词结构,将英文中看似静态、实则蕴含动态的名词、介词、分词,甚至形容词,转换为中文中呼之欲出的动态表述。比较下列两句译文:

【参考译文1】

中国有着广阔的面积和丰富的资源,她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她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中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参考译文2】

中国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地位日趋重要。

可以看到译文1中多个“的”字结构都是照搬原文静态表述的产物,而译文 “翻译腔”浓厚也来源于此。译文2并列使用动词主谓结构,以动化静,语言因而显得通顺自然,简洁流畅。

请看2006年第48题:

【考题原文】

I have excluded him because, while his accomplishments may contribute to the solution of moral problems, he has not been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approaching any but the factual aspects of those problems.

如果将contribute to the solution of moral problems翻译为“有助于解决道德问题”,其可读性明显优于“对道德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请看2003年第63题:

【考题原文】

The emphasis on data gathered first-hand, combined with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brought to the analysis of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 makes this study a unique and distinctly important social science.

这是考研翻译史上一个空前的难句。其中分词和抽象名词环环套用,表面上是静态表述,实则外静内动,如果照搬原文静态描述,中文翻译必将不伦不类(如将第一小句翻译为:对被第一手收集到的数据的强调,被与被引入到对过去和现在种种文化形式的分析中的跨文化视角相结合……)。我们试将它们全部转换为动态表达,就会发现句子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译文】

强调收集第一手信息,加之用跨文化的视角分析过去和现在种种文化形式,使得这一学科成为一门独具特色、举足轻重的社会科学。(变色部分为转换过来的动词。)

三、反客为主

被动语态是英语论说文的一大特色,体现出其端庄凝重、公正客观的语言风格。

请看2000年第75题:

【考题原文】

Additional social stresses may also occur because of the population explossion or problems arising from mass migration movements — themselvesmade relatively easy nowadays by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

如果翻译为被动,则势必出现这样的译文: “今天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被……弄得……相对容易”, 不但别扭而且容易产生歧义。Themselves这里指前文提到的mass migration movements。通过主客转换,将原文动作主体和客体换位处理,立刻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用by后面的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作主语,而themselves转为宾语。

【参考译文】

人口猛增或大量的人口流动——今天,现代化的运输手段使之变得相对简单——引发的种种问题也会对社会造成新的压力。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信者也。”也就是说译文不通顺是不可能真正忠实于原文的。傅雷先生的教诲则更为振聋发聩,“假如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与特性,就能传达异国文字的特性而获致原作的精神,那么翻译真是太容易了。不幸那种理论非但是刻舟求剑,而且结果是削足适履,两败俱伤。”

作者简介

商务英语段落翻译 篇4

2.Look at Beyond Petroleum.It says it is an energy problem solver.Yet not much green has come out of its entrails.Each country has abiding cultural icons, its sacred cows that make global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quite challenge.What is culturally and politically correct in one country may not be so in another.看BP公司。它宣称自己是能源问题解决者。尽管其并没有太多绿色环保的产品从其中流露出来。每个国家都有其长久的文化图腾,它们的文化图腾物使得全球化的企业的交流遇到了挑战。在一个国家文化或政治领域现在通行的现象或做法并不一定在另一个国家也可行。

3.a striking number of business schools have changed their courses in the past few years.although HBS, which invented the MBA, is continuing its familiar case-study method of teaching, it has introduced a popular new course in “leadership and accountability”.Post-Enron, most business schools have introduced or have beefed up their teaching of ethics, often under the banner of leadership.在过去几年大量商学院改变了他们的课程。尽管HBS(创造了MBA),继续着他熟知的案例教育方式,他也引入了关于领导能力以及责任感的新课程。后安然时代,大多数商学院引入或是加强他们的教育理念,打着领导能力的旗号

4.the company,which is shortly to join the s&p 100 index of leading companies,is not without its critics.The not-always-loveable Mr Jobs is still stuck in a greedy-looking share-option “backdating” scandal.苹果公司,这家即将就要进入标准普尔100指数的公司,也并不是完美的,没有批评。并不怎么讨人喜欢的的乔布斯至今还深陷在一个指责他过于贪婪,将期权回溯的有效期提前的丑闻之中。

苏北英语翻译大赛译文 篇5

美国父母真的那么糟糕吗?

作者:杰布里姬

前不久,美国的父母们有了和“虎妈”一样的焦虑。我们是否以提高孩子的自尊的名义而过分褒奖了他们呢?不逼迫他们进行无休止的小提琴训练,不撕碎他们制作的不是那么完美的生日卡片,就会使孩子们失去到名常春藤盟校就读的机会吗?就像蔡美儿在她的畅销回忆录《虎妈的战歌》中所写,我们是不是在养育“软弱”而“享有特权”的孩子呢?

然而,法国的父母们却完全没有这种忧虑。与蔡女士的书一样,记者帕梅拉·德鲁克曼最近发行的《养育宝宝》很是畅销。书中高度赞扬了法国父母的“智慧”——他们爱孩子,但却不像美国父母那样总是以孩子为中心。另一本名为《爱斯基摩人如何为孩子保暖》的新书则对不同的养育方式进行了比较,其中称赞了阿根廷人在特殊情况下会让孩子熬夜,以及日本人教育孩子们彼此要一决高下的做法。

这些对外国家长养育子女方式的热捧引出一个问题:美国父母真的有那么差劲吗?

显而不是。我们当然爱自己的孩子,并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问题是,我们并不确定,在我们这个充满了紧迫感、以成败论英雄的国家里什么才是最好的。或许,美国父母会更加关注的,不是国外最新潮流,不是各种国际测试成绩排名,而是一个非常美式的想法:追求幸福。

那些刻板的美式教育方法随处可见:蹒跚学步时,父母会准备好随时冲过去,以保护孩子不会跌倒;在认知阶段,父母会担心孩子不能顺利通过皮亚杰所说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稍长大后,他们不会放过孩子显露天赋的任何蛛丝马迹;到了二年级,孩子做个提康德罗加城堡的木棍立体模型,父母熬夜也要帮着完善;等到了中学,就会带着他们去各种足球、小提琴、芭蕾舞或者击剑的兴趣班;进入高中,竟用网上的等级书籍来检测孩子的学习情况;到大学后,还要打电话给教授询问孩子的详细情况;而最近NPR的一个报道指出,现在竟有家长替孩子递交简历,陪孩子参加求职面试,甚至要求设立一个“带父母去上班日”。

研究人员发现,整体上,美国父母确实花了比其他发达国家的父母多得多的时间来陪他们的孩子,(如果说是法国的父亲,单从时间的分配上看,你或许会认 翻译比赛(非专业组)

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技巧 篇6

历代都有名匠、名品产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We can see famous craftsmen and fine works in each dynasty , which has formed a deep cultural accumulation.

分析:本句中是没有主语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句子补上主语。所以出现了“we”。

段落翻译译文 篇7

《雕的心》是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中鲁迅颇为偏爱的一篇童话。描述了敢于冒险拼搏的雕王家族与平凡胆小的人类在偶然的机会下互换了孩子,五年之后,雕王子的锐气被消磨干净,不敢向上奋进,胆小怕事,人类的孩子却成为了拥有雕的心的勇士,当他们再次回到各自父母身边时,雕王子却因失去雕的心被雕王夫妇啄喉而死,人类的孩子也被冠上“反贼”的帽子被处死。通篇童话体现了“爱太阳,上太阳!不要往下走,不要向下看!”(鲁迅译,黄韬编,2014 :233)的雕心与安于现状、无知懦弱的人心之间的鲜明对比,呼吁了人们留存“雕的心”,追求自由平等,而不是不思进取,甘心低头。在当时“西学东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这类主题翻译作品的出现无论是给儿童还是成人,都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鲁迅精心的选材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以往“硬译”风格的翻译策略体现了鲁迅在翻译童话的过程中与主流翻译规范的互动,并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规范。

一、图里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

吉迪恩·图里是埃文·佐哈的同事,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建立在多元系统理论上的描述性研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图里的描述性研究。图里的主要著作有《翻译理论探索》和《描述翻译学及其他》等 .

图里认为,翻译中的社会文化纬度会改变译者的认知系统,这样就会使译者在翻译中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翻译作品。图里在《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中还提出了“翻译规范”这样一个核心概念。所谓的“翻译规范”是指在目的语文化里制约译者取舍的标准或约束力。

图里在其《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中对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就约束力而言,社会文化对译者的约束力分布在两个极端之间,一端是绝对的规则,另一端是单纯的个人喜好,中间地带则是一些主体因素占据的,即所谓的规范。因此在每一个层次都涉及两套规范系统。译者总面临着在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选择,即初始规范的选择 , 若译者选择向原文语言和文化靠拢则偏向充分性 ;若译者选择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靠拢则为接受性。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通常受到另外两种规范的制约 :预先规范与操作规范 ; 前者涉及翻译文本的的选择,后者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译文的句子结构、词语选择做出技术性安排与处理。

二、《雕的心》的翻译目的

在图里翻译规范的分类中,预规范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即翻译政策。翻译政策是指在某一特定语言、文化、时代里,决定翻译文本选择的因素(芒笛)。五四前后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转型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救亡启蒙成为了翻译的直接意图,鲁迅选择《雕的心》这类童话作为自己的翻译对象,不仅是想通过童话这类儿童文学的翻译给中国儿童输送养料,更是通过拯救儿童从而达到拯救民族的启蒙教育。

(一)“救救孩子”,为中国儿童成长提供养料

鲁迅幼者本位的思想确立了他不仅要“立人”更要“立儿童”的观念和追求。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转型,翻译作品繁杂多样,翻译规范变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翻译家们开始质疑晚清时期遗留的主流翻译时尚,他们在探究翻译本质的甚至也在革新这着翻译的语言。主流的翻译观点忽视了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未来意识薄弱。相对于各类外国文学翻译的译介,儿童文学始终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此时的翻译家也开始为儿童教育担起责任,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开始在五四时期得到相应的关注。鲁迅在与弟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中就包括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这是至今王尔德童话最早的中译本。鲁迅反对中国当时的奴化式教育,在他看来,中国孩子的温顺、胆小、精神不振 , 是中国实施的奴化式教育的结果。“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 , 甚而至于打扑 , 使他畏葸退缩 , 仿佛一个奴才 , 一个傀儡 , 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 , 待到放他到外面来 ,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 , 他决不会飞鸣 , 也不会跳跃。”(侯计先,2010 : 101)于是在他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中,有着“拼搏自由”主题的《雕的心》毫无疑问地被鲁迅所偏爱。“爱太阳,向上看”也成为鲁迅借雕之心为中国当时儿童教育提供的积极口号。

(二)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教育与拯救全民族

鲁迅的政治立场在他翻译的儿童文学中也可以体现,作品的选择均是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在《雕的心》译文中,多有提及对社会的担忧和对现实不满,“读了这说话的诸君,也请祈祷祈祷,使能给以救这世界人类的‘雕的心’罢”;“下面是弱者的世界,下面是无聊的人类世界”(鲁迅译,黄韬编,2014 : 239)。在童话《雕的心》中,通过对人心与雕心的对比,体现了鲁迅反对奴役和压迫的政治主张。宣扬《雕的心》中鲜明的主题成为鲁迅选择翻译的最重要目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翻译的政治意图也是翻译家的选择文本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处在列强欺凌掠夺的危难时刻,当时的各种体裁翻译作品的直接目的也都是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惊醒世人。此时的鲁迅顺应五四时期的翻译主流规范,选择《雕的心》一类的童话作品,为自己的政治立场表明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三、《雕的心》的翻译策略

童话翻译属于鲁迅翻译文学实践的第二阶段,即五四时期前后,此时,新的翻译规范在文化转型中通过讨论、探索和不同翻译家的翻译实践而逐渐得到确立。最关键的概念“信”的本质也逐渐得到确认。与此同时,白话语言规范也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巩固。白话文不仅仅是一场工具的革命,白话文还张扬了现代人道主义、平民思想和科学理性精神。(廖七一,2010 : 140)。与之前《域外小说集》译文的晦涩难懂不同,翻译童话的过程中,鲁迅坚持自己“直译”的翻译策略的同时,兼顾译文读者群,形成了自己保留作品丰姿与“顺达”的译文特征。《雕的心》作为鲁迅童话翻译的代表作之一,其译文在符合当时主流规范的同时,同样体现着鲁迅的翻译特点

(一)白话文的使用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时期白话规范也逐渐确立,顺应这一翻译规范,鲁迅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转变,翻译也从之前的文言过度到白话翻译,特别是童话翻译的接受者大多为儿童或者少年,在儿童读物的语言方面,鲁迅也做过强调,他认为在当时儿童文学少的可怜的年代,不使用白话而造成儿童无法读懂的情况是不可饶恕的。在《雕的心》译文中,鲁迅用词生动活泼,一改以往晦涩生僻的风格。

“家家饰着灯火和旗,祝炮的响声,花火的炸声,鼓动欢心的音乐,远远的飘来,市人穿了好衣服,摇着提灯和旗,来来往往的走”。(鲁迅译,黄韬编,2014 : 238)

从这个译文的例句可以看出,鲁迅对句子的处理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一个句子中做了几处的分割,易于儿童理解,语言也是完全的白话,浅显易懂。

(二)坚持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图里在论述初始规范中提出充分性和可接受的性的两个概念,他认为充分性和可接受性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因为翻译从来就不可能完全充分或彻底可接受。(杰里米·芒笛著李德凤等译, 2007 :160)在之前的翻译作品中,鲁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绝对的直译,甚至“硬译”,偏向充分性,之所以如此倡导直译,这与鲁迅想引入西方文学而达到改善国民性的迫切愿望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对当时晚清时期传统翻译观的质疑与批评。在五四时期的翻译界,翻译规范不断从晚清时期的“归化”中走出,向“异化”转变,鲁迅在这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雕的心》的译文中,整篇童话直译风格明显,句子也偏向欧化结构。

“雕这样体面的自由的鸟,是再也没有的了。雕这样强的勇的鸟,是再也没有的了。而且,在动物里面,像雕这样喜欢那高的冷的静的山的,是再也没有的了。”(鲁迅译,黄韬编,2014 : 232)

这个句子中,鲁迅并没有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去组合,断句的方式以及多个定语成分的存在,充分反映了句子的欧化现象。

四、结语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视角下可以得出,翻译是受特定时代的文学、历史、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所以,对于某一译者或某一部翻译作品,单纯地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两种语言符号转换进行分析是不全面的,而要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去描述这种翻译现象作为一种已经存在的客体的产生过程。从各种各样的规范中找出适合于所有翻译活动的准则。鲁迅的童话翻译产生于中国文化转型的五四时期,翻译规范在这一时期也是不断的变化与修正,白话语言规范与“信”的本质逐渐得到确认,鲁迅在翻译童话的过程中,与主流翻译规范顺应与互动,形成自己的翻译规范与翻译风格。鲁迅的童话翻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教育以及五四时期的翻译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鲁迅的童话翻译依旧起到启蒙的“精神食粮”的作用。

摘要:鲁迅是中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理论家与实践家,在他一生的翻译实践中,童话翻译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童话翻译自然也成为了鲁迅翻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领域。本文以鲁迅童话翻译代表作《雕的心》为例,试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视角下探析鲁迅童话翻译的目的与策略,以及在其翻译过程中与主流翻译规范发生的互动。

段落翻译译文 篇8

关键词: 新题型 段落翻译 大学英语教学

传统意义对外语学习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和译五个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翻译能力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译汉约每小时300个单词,汉译英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表达和理解错误。然而这样细化到数字的要求,却没有真正在教学中实现。长久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停留在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学生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要求仅仅是通过考试,获取证书。四级考试多年来偏重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阅读题在整个题型中所占的比例达40%,听力理解占35%,写作占15%。2013年以前,翻译的分值一直占5%,通过单句翻译、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语法、句型、词组搭配能力。因为考试中占据的分值比例小,考察内容丰富多样,在一般教学中,对翻译练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学生一遇到翻译就自动弃题。

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进行了改革,考试委员会对试卷结构和题型作了局部调整,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删除了完形填空,将五个单句翻译调整成一篇段落翻译,分值增加了3倍,文章题材主要表现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题型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段落翻译这一新题型的出现,必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甚至教学的整体安排产生后效影响。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曾经将翻译教学按照目的分为三个类型。其一,为了辅助外语教学进行的翻译教学,即教学翻译。这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双语应用能力,一般采用传统方法开展。其二,为了培养译员进行专业性较强的翻译教学。其三,推行素质教育后进行的综合翻译教学训练。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教学翻译为第一类,一般以翻译练习为手段,检验其他教学内容的习得程度。这种教学的弊端有两点:第一,因为翻译仅仅是英语教学的检验手段,在考试中所占分值偏低,翻译教学沦为翻译练习,教学时间紧,练习空间小。学生不重视,教师通过各种例子展示各种翻译技巧。第二,教学的指导思想,还停留在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比如“增词法”、“减词法”、“词性变换”和“句型转换”等,其实这种传统教学法早已经不符合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发展趋势。语言学在20世纪的最大突破是不再拘泥于语言本身,即语言自身的形式和结构,而是不断地关注语言的语用功能,语言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翻译研究一直紧随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奈达提出了以语言功能对等为核心的翻译理论,纽马克则对翻译进行了多元的定义,根据功能理论阐述了不同的语篇在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传统翻译教学“较真”语言形式的变化,在练习中一味地强调翻译技巧的应用。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样的练习特别具有吸引力,认为学会了几个增减词汇、句型变化,就能够熟练地进行翻译实践,恨不得把所有的练习句型都总结成几个经典,练习熟练后举一反三,就成功得分。其实翻译活动本身是一项灵活多变、包罗万象的语言实践行为,这种试图寻找捷径的学习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奈达论述翻译的实质时用到了这样的表述: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ly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和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最强调的是“再现原语信息”,在完成这一信息的过程中,译者要使用“最切近和自然的对等语”。翻译的增减词语、句型调整如果真的是一种“技巧”,那么这种技巧仅仅是使语言更切近和自然。作为一种高级的语言交际行为,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文化习惯、表达习惯都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还要主动调整,使得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文体上保持最大限度的对等。

翻译教学再也不能停留在表层的翻译技巧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开放、灵活、多边的改革,在本校二年级的两个教学班中进行试验,与另外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形成对比。

第一步,进行翻译练习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入。语言输入的材料选自三个方面:一是四级考试真题的阅读题,二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介绍,三是报纸杂志上的时评散文。四级考试真题阅读材料是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四级考试常考的语法和句型,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仿写巩固句法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在词性区分、时态、主谓一致、长句结构和词组搭配方面的错误明显减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介绍是笔者自编的教材,针对同一个主题,笔者找了很多良莠不齐的翻译材料,请学生甄别它们与中文原文的对等程度。学生虽然自己表达的难度大,但能够准确地找出最佳的译文,通过这个译文和其他译文的对比、评析,潜移默化地积累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自己进行翻译习作的講评,知道一篇优秀习作应该具有的特征和判断标准。报纸杂志中的时评多与生活密切相关,主题丰富,学生通过阅读时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一系列词汇、词组和句型,提高表达能力。

对比结果显示,进行过第一层输入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四级考试阅读理解项目平均得分高出另外两个班级4-6分。同时,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学班级学生,词汇量经过积累和扩大,完成四级真题中翻译项目的时间明显缩短,表达更清晰。完成第二层和第三层输入后,教学改革班级的学生参与英语表达的热情获得提高,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中的语法错误都减少了。在翻译练习中,面对陌生的材料,逐渐开始主动地想办法,变换自己已知的表达方式进行诠释。有一个翻译材料,要求学生翻译“炒年糕”、“乌冬面”等带有地域色彩的食物名称,有些学生就想出用拼音,后面采用英语解释作为同位语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学生面对翻译材料的自信和主动性是这次教学实践的最大收获。

第二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实践。这个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灵活的。一开始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甚至以电影台词翻译配音的方式开展。电影台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翻译难度较低,但是要地道,并且控制在与原文大致相当的长度方面,还要花费一番工夫。等到学生的参与变成自主和自愿的时候,就可以进入段落翻译的实践。可以请学生以句子为单元每人承担一部分,然后让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学生个体翻译的那个句子和小组其他成员的风格不同,组合起来有些别扭,笔者会安排他们讨论并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明白翻译的基本对等具体的要求有哪些,同时也學会保持和原文的文体一致。最后要求学生单人限时完成段落翻译,翻译的内容出自上海市中级口译考试教材,这样的选择有利于感兴趣的学生今后报考翻译证书。实践证明,通过前两阶段的积累,学生在表达上“卡壳”的次数少了,词性分清后,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语法取得很大的进步。

这样的实践唯一的缺点是耗时,有时要耗费整整两节课时才能完成一个小组任务。在此建议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一定要从一年级就抓起,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可以训练学生进行课文中短小段落或者长句的英译汉练习,每月应该至少保证一次独立限时的段落翻译练习。

第三步,在考察方面,不再将翻译作为其他语言习得水平的检测,而是将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对翻译的速度、数量和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采用同学盲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开展。比起传统的给分制,这种方式让大家在互评中再一次得到提高。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的变化体现了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段落翻译分值的和难度的增加都代表了翻译技能在大学英语语言能力训练中地位的提高,对大学英语授课必将发挥强大的反拨作用。笔者愿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接受新的翻译理论指导,积极尝试新的翻译实践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7.

[4]刘兵,杜耀文.大学生英译汉能力的测试与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3,8:16.

[5]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规划下一篇:民族宗教经费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