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精选8篇)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篇1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3.3

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3.4

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3.5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 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4旅游资源分类

4.1 分类原则

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4.2 分类对象

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

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4.3 分类结构

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号,见表1。

表1 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 亚类

AA 综合自然旅游地

基本类型

AAA 山丘型旅游地 AAB 谷地型旅游地 AAC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AAD 滩地型旅游地 AAE 奇异自然现象 AAF 自然标志地 AAG 垂直自然地带

ABA 断层景观 ABB 褶曲景观 ABC 节理景观 ABD 地AB 沉积与构造

层剖面 ABE 钙华与泉华 ABF 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 ABG 生物化石点

A 地文景观

ACA 凸峰 ACB 独峰 ACC 峰丛 ACD 石(土)林 ACE 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奇特与象形山石 ACF 岩壁与岩缝 ACG 峡谷段落 ACH 沟壑地 ACI 丹霞 ACJ 雅丹 ACK 堆石洞 ACL 岩石洞与岩穴 ACM 沙丘地 ACN 岸滩

ADA 重力堆积体 ADB 泥石流堆积 ADC 地震遗迹

AD 自然变动遗迹 AE 岛礁 BA 河段

B 水域风光 BB 天然湖泊与池沼 BC 瀑布

ADD 陷落地 ADE 火山与熔岩 ADF 冰川堆积体 ADG 冰川侵蚀遗迹 AEA 岛区 AEB 岩礁

BAA 观光游憩河段 BAB 暗河河段 BAC 古河道段落 BBA 观光游憩湖区 BBB 沼泽与湿地 BBC 潭池 BCA 悬瀑 BCB 跌水 BD 泉 BE 河口与海面 BF 冰雪地 CA 树木 CB 草原与草地

C 生物景观 CC 花卉地

CD 野生动物栖息地

D 天象与 气候景观 DA 光现象 DB 天气与气候现象

EA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E 遗址遗迹

EB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BDA 冷泉 BDB 地热与温泉

BEA 观光游憩海域 BEB 涌潮现象 BEC 击浪现象 BFA 冰川观光地 BFB 长年积雪地 CAA 林地 CAB 丛树 CAC 独树 CBA 草地 CBB 疏林草地

CCA 草场花卉地 CCB 林间花卉地

CDA 水生动物栖息地 CDB 陆地动物栖息地 CDC 鸟类栖息地 CDE 蝶类栖息地

DAA 日月星辰观察地 DAB 光环现象观察地 DAC 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

DBA 云雾多发区 DBB 避暑气候地 DBC 避寒气候地 DBD 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 DBE 物候景观

EAA 人类活动遗址 EAB 文化层 EAC 文物散落地 EAD 原始聚落

EBA 历史事件发生地 EBB 军事遗址与古战场 EBC 废弃寺庙 EBD 废弃生产地 EBE 交通遗迹 EBF 废城与聚落遗迹 EBG 长城遗迹 EBH 烽燧

FAA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 FAB 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FAC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FAD 园林游憩区域 FAE 文化活FA 综合人文旅游地 动场所 FAF 建设工程与生产地 FAG 社会与商贸活动

场所 FAH 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FAI 军事观光地 FAJ 边境口岸 FAK 景物观赏点

FB 单体活动场馆 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FBA 聚会接待厅堂(室)FBB 祭拜场馆 FBC 展示演示场馆 FBD 体育健身馆场 FBE 歌舞游乐场馆 FCA 佛塔 FCB 塔形建筑物 FCC 楼阁 FCD 石窟 FCE 长城段落 FCF 城(堡)FCG 摩崖字画 FCH 碑碣(林)FCI 广场 FCJ 人工洞穴 FCK 建筑小品 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 FDB 特色街巷 FDC 特色社区

FD 居住地与社区 FE 归葬地 FF 交通建筑 FG 水工建筑

G 旅游商品 GA 地方旅游商品

FDD 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 FDE 书院 FDF 会馆 FDG 特色店铺 FDH 特色市场

FEA 陵区陵园 FEB 墓(群)FEC 悬棺

FFA 桥 FFB 车站 FFC 港口渡口与码头 FFD 航空港 FFE 栈道

FGA 水库观光游憩区段 FGB 水井 FGC 运河与渠道段落 FGD 堤坝段落 FGE 灌区 FGF 提水设施

GAA 菜品饮食 GAB 农林畜产品与制品 GAC 水产品与F 建筑与设施

制品 GAD 中草药材及制品 GAE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 GAF 日用工业品 GAG 其他物品

HA 人事记录 HB 艺术

H 人文活动 HC 民间习俗

HAA 人物 HAB 事件

HBA 文艺团体 HBB 文学艺术作品

HCA 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 HCB 民间节庆 HCC 民间演艺 HCD 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 HCE 宗教活动 HCF 庙会与民间集会 HCG 饮食习俗 HGH 特色服饰

HD 现代节庆

HDA 旅游节 HDB 文化节 HDC 商贸农事节 HDD 体育节

数 量 统 计

8主类 31 亚类

155基本类型

[注] 如果发现本分类没有包括的基本类型时,使用者可自行增加。增加的基本类型可归入相应亚类,置于最后,最多可增加2个。编号方式为:增加第1个基本类型时,该亚类2位汉语拼音字母+Z、增加第2个基本类型时,该亚类2位汉语拼音字母+Y。旅游资源调查

5.1 基本要求

5.1.1 按照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5.1.2 保证成果质量,强调整个运作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5.1.3 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项工作。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主,并逐个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包括访问、实地观察、测试、记录、绘图、摄影,必要时进行采样和室内分析。

5.1.4 旅游资源调查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二个档次,其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不同。

5.2 旅游资源详查 5.2.1 适用范围和要求

5.2.1.1 适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的旅游资源调查。5.2.1.2 完成全部旅游资源调查程序,包括调查准备、实地调查。

5.2.1.3 要求对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提交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5.2.2 调查准备 5.2.2.1 调查组

5.2.2.1.1 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调查区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有关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吸收旅游、环境保护、地学、生物学、建筑园林、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

5.2.2.1.2 根据本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培训。

5.2.2.1.3 准备实地调查所需的设备如定位仪器、简易测量仪器、影像设备等。5.2.2.1.4 准备多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5.2.2.2 资料收集范围

5.2.2.2.1 与旅游资源单体及其赋存环境有关的各类文字描述资料,包括地方志书、乡土教材、旅游区与旅游点介绍、规划与专题报告等。

5.2.2.2.2 与旅游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形资料,重点是反映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专题地图。

5.2.2.2.3 与旅游资源调查区和旅游资源单体有关的各种照片、影像资料。5.2.3 实地调查 5.2.3.1 程序与方法

5.2.3.1.1 确定调查区内的调查小区和调查线路

为便于运作和此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统计、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将整个调查区分为“调查小区”。调查小区一般按行政区划分(如省级一级的调查区,可将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地区一级的调查区,可将县级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县级一级的调查区,可将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也可按现有或规划中的旅游区域划分。

调查线路按实际要求设置,一般要求贯穿调查区内所有调查小区和主要旅游资源单体所在的地点。

5.2.3.1.2 选定调查对象

选定下述单体进行重点调查: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表调查区形象的旅游资源单体。

对下列旅游资源单体暂时不进行调查:明显品位较低,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开发后有损于社会形象的或可能造成环境问题的;影响国计民生的;某些位于特定区域内的。

5.2.3.1.3 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对每一调查单体分别填写一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见本标准附录B)。调查表各项内容填写要求如下:

① 单体序号:由调查组确定的旅游资源单体顺序号码。

② 单体名称:旅游资源单体的常用名称。

③ “代号”项:代号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即“表示单体所处位置的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单体所属类型的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单体在调查区内次序的阿拉伯数字”。

如果单体所处的调查区是县级和县级以上行政区,则单体代号按“国家标准行政代码(省代号2位-地区代号3位-县代号3位,参见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3位-旅游资源单体序号2位”的方式设置,共5组13位数,每组之间用短线“-”连接。

如果单体所处的调查区是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则旅游资源单体代号按“国家标准行政代码(省代号2位-地区代号3位-县代号3位,参见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乡镇代号(由调查组自定2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3位-旅游资源单体序号2位”的方式设置,共6组15位数,每组之间用短线“-”连接。

如果遇到同一单体可归入不同基本类型的情况,在确定其为某一类型的同时,可在“其他代号”后按另外的类型填写。操作时只需改动其中?quot;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其他代号项目不变。

填表时,一般可省略本行政区及本行政区以上的行政代码。

④ ”行政位置“项:填写单体所在地的行政归属,从高到低填写政区单位名称。

⑤ ”地理位置“项:填写旅游资源单体主体部分的经纬度(精度到秒)。

⑥ ”性质与特征“项:填写旅游资源单体本身个性,包括单体性质、形态、结构、组成成分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以及单体生成过程、演化历史、人事影响等主要环境因素,提示如下:

1)外观形态与结构类:旅游资源单体的整体状况、形态和突出(醒目)点;代表形象部分的细节变化;整体色彩和色彩变化、奇异华美现象,装饰艺术特色等;组成单体整体各部分的搭配关系和安排情况,构成单体主体部分的构造细节、构景要素等。

2)内在性质类:旅游资源单体的特质,如功能特性、历史文化内涵与格调、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背景、实际用途等。

3)组成成分类:构成旅游资源单体的组成物质、建筑材料、原料等。

4)成因机制与演化过程类:表现旅游资源单体发生、演化过程、演变的时序数值;生成和运行方式,如形成机制、形成年龄和初建时代、废弃时代、发现或制造时间、盛衰变化、历史演变、现代运动过程、生长情况、存在方式、展示演示及活动内容、开放时间等。

5)规模与体量类:表现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数值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体积、容积等;个性数值如长度、宽度、高度、深度、直径、周长、进深、面宽、海拔、高差、产值、数量、生长期等;比率关系数值如矿化度、曲度、比降、覆盖度、圆度等。

6)环境背景类:旅游资源单体周围的境况,包括所处具体位置及外部环境如目前与其共存并成为单体不可分离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文物、民族等;影响单体存在与发展的外在条件,如特殊功能、雪线高度、重要战事、主要矿物质等;单体的旅游价值和社会地位、级别、知名度等。

7)关联事物类:与旅游资源单体形成、演化、存在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等。

⑦ ”旅游区域及进出条件“项:包括旅游资源单体所在地区的具体部位、进出交通、与周边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区(点)之间的关系等。

⑧ ”保护与开发现状“项:旅游资源单体保存现状、保护措施、开发情况等。

⑨ ”共有因子评价问答“项:旅游资源单体的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和使用范围、污染状况与环境安全。

5.3 旅游资源概查 5.3.1 适用范围和要求

5.3.1.1 适用于了解和掌握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旅游资源调查。5.3.1.2 要求对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5.3.2 调查技术要点

5.3.2.1 参照”旅游资源详查“中的各项技术要求。

5.3.2.2 简化工作程序,如不需要成立调查组,调查人员由其参与的项目组织协调委派;资料收集限定在与专门目的所需要的范围;可以不填写或择要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等。旅游资源评价

6.1 总体要求

6.1.1 按照本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6.1.2 本标准采用打分评价方法。6.1.3 评价主要由调查组完成。6.2 评价体系

本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

本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

”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6.3 计分方法 6.3.1 基本分值

6.3.1.1 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

”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6.3.1.2 ”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6.3.1.3 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4档。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见表2。

表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评价评价因子

评价依据

赋值 项目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

资源要素价值(8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

学价值、艺术价值。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

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见。

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

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见。

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较多见。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优良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

体结构很和谐、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中等;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疏密度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谐、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

2-1 4-3 7-5 30-22 21-13 12-6 5-1 25-20 19-13 12-6 5-1 15-13 12-9 8-4 3-1 10-8

发生或频率较小。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

完整性(5分)

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

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

资源影响力(15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世界承认的名牌。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构成全国性的名牌。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牌。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构成本地区名牌。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或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与。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250天,或适宜于8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适宜游览的日期超过150天,或适宜于6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附加值

6.3.2 计分与等级划分 6.3.2.1 计分

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6.3.2.2 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已有工程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证。

5-4 3 2 1 10-8 7-5 4-3 2-1 5-4 3 2 1 -5 -4 -3 3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提交文(图)件

7.1 文(图)件内容和编写要求

7.1.1 全部文(图)件包括《旅游资源调查区实际资料表》、《旅游资源图》、《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7.1.2 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的文(图)件类型和精度不同,旅游资源详查需要完成全部文(图)件,包括填写《旅游资源调查区实际资料表》,编绘《旅游资源地图》,编写《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旅游资源概查要求编绘《旅游资源地图》,其他文件可根据需要选择编写。

7.2 文(图)件产生方式

7.2.1 《旅游资源调查区实际资料表》的填写

7.2.1.1 调查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结束后,由调查组填写。

7.2.1.2 按照本标准附录C规定的栏目填写,栏目内容包括:调查区基本资料、各层次旅游资源数量统计、各主类、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统计、各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名录、调查组主要成员、主要技术存档材料。7.2.1.3 本表同样适用于调查小区实际资料的填写。7.2.2 《旅游资源图》的编绘 7.2.2.1 类型

--”旅游资源图“,表现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旅游资源单体。

--”优良级旅游资源图",表现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单体。7.2.2.2 编绘程序与方法 7.2.2.2.1 准备工作底图

① 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视调查区的面积大小而定,较大面积的调查区为1∶ 50000 -1∶200000,较小面积的调查区为1∶5000-1∶25000,特殊情况下为更大比例尺。

②调查区政区地图

7.2.2.2.2 在工作底图的实际位置上标注旅游资源单体(部分集合型单体可将范围绘出)。各级旅游资源使用下列图例(表3)。

表3 旅游资源图图例

旅游资源等级 五级旅游资源 四级旅游资源 三级旅游资源 二级旅游资源

图例 ■ ● ◆ □

使用说明

1、图例大小根据图面大小而定,形状不变。

2、自然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主类A、B、C、D)使用蓝色图例;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主类E、F、G、H)使用红色图例。一级旅游资源 ○

7.2.2.2.3 单体符号一侧加注旅游资源单体代号或单体序号。7.2.3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

各调查区编写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基本篇目如下:

前言

第一章 调查区旅游环境

第二章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第四章 旅游资源评价

第五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篇2

一、海水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实施情况

“海水资源利用调查与研究”是908专项的一项专题调查, 其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国沿海地区海水资源利用现状, 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水资源利用的需求, 以及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同时通过在我国沿海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附近海域进行调查, 取得第一手数据, 掌握海水资源利用取水水质适用性以及海水资源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情况。“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专题评价, 其目的是全面掌握国内外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预测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与开发利用潜力,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及相关政策建议;同时,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提出我国沿海地区的适用性海水利用集成技术及标准规范建议。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以下简称“淡化所”) 高度重视908专项工作, 专门成立了908专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具体负责专项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同时, 根据科研实际和海水资源利用调查和评价两个专题的具体需求, 由专职人员成立了项目组, 全力以赴开展项目的研究、实施工作。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应用历史悠久, 但一直未开展系统的海水资源利用的情况调查, 历史数据较为匮乏。同时, 由于这是淡化所首次承担海水资源调查任务, 项目组也缺乏相关的调查经验。从最初的调查实施方案、航次计划的制定及随后的备航、海上作业、人员培训、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 所有的一切对于项目组而言, 都是陌生的, 都需要从头学起。面对全新的领域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项目组全体同志在淡化所领导和专项办的带领下,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 团结一致、不畏艰难, 以苦干、实干的忘我精神, 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 全力以赴地开展了调查与评价的实施工作。经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 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和评价两个方面, 都已取得了多个阶段性成果。

其中, 在全面调查海水资源开发利用采样准备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项目组又针对天津、青岛、长岛、嵊泗四个重点地区, 分别选取了一个海水利用项目, 并在其取水海域进行了海水资源利用取水水质适用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了海水资源利用对水质具有较高的宽容度, 这为在全国沿海推广应用海水利用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 对天津海域三个海区和嵊泗一个海区、宁波国华宁海电厂排水海域的海水资源利用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调查, 从多方面对海水利用后的排放进行了考察;同时, 还完成了天津海晶集团长芦盐厂调查, 为海水综合提供了前期研究的基础数据。

项目组在进行外业出海调查的同时, 还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 形成标准数据集, 并对部分要素进行了图件的绘制, 从而更直观地将调查数据加以表现。目前, 已基本完成“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数据集及数据库”, 方便了数据的查询与引用。初步完成了《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报告》《国内外海水利用技术现状调查报告》两个调查任务分报告的编写以及评价任务《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地位与需求预测报告》《海水资源开发利用集成技术及标准规范研究报告》《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报告》《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和发展模式研究报告》四个分报告的编写;搭建完成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基本完成“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的评价 (方法) 体系”研究。这些调查报告与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海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进行了论述, 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成果应用情况

“成果需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淡化所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和“评价”两个专题执行过程中始终贯彻的原则, 因而在专题任务实施过程中, 一些中间成果和阶段性成果已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专题研究中, 结合我国沿海地区海域特点和国外经验, 首次形成的“我国海水综合利用区选划指标体系”, 第一次为我国海水综合利用区的选划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体系框架和指标权重, 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好评, 其对政府开展海洋功能区划、宏观调控海水利用产业布局、规范海水利用工程建设和科学利用海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对天津市沿海进行海水综合利用区选划过程中, 项目组将这一成果和专题调查数据相结合, 通过初步搭建的“海水综合利用区评价选划指标体系”, 依据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 并综合相关专家意见, 经过广泛的研究与综合分析, 在天津沿海筛选出的三个目标海区 (汉沽区、塘沽区、大港区近岸海域) 内共划出15个海水综合利用区。其中膜法海水淡化区4个、热法海水淡化区4个、海水冷却区4个、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区3个。这些选划出的海水综合利用区为天津市新的海洋功能区划修编中海水综合利用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浙江宁波强蛟镇国华宁海电厂排放海域进行的重点海水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调查, 通过十个站位的水质、水文、生物要素观测, 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子课题“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的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 项目组根据此次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评价任务实施情况, 完成了《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规范》的研究和编制, 将为今后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提供操作依据。

此外, 在外业调查中取得的数据与在内业工作中绘制的图件, 也已成为“数字海洋”系统关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数字产品, 为相关成果更广泛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其他成果将被集成至《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评价研究报告》和专著《中国近海海洋—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中, 为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快速发展、海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水利用规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路线与方法 篇3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路线;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5

1 耕地后备资源的定义

耕地后备资源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类。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可复垦采矿用地主要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2 技术路线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国土部制定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考虑实际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全部成果。

3 技术方法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和一年不能保证收获一季、受轻度污染不能耕种的耕地;数据汇总,建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开展数据库质量检查,形成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4 操作程序

4.1 确定调查评价区

依据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确定调查评价区。

4.2 确定调查评价指标

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可开垦土地自然条件宜耕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评价指标。

4.3 获取宜耕性指标

4.3.1 生态条件 搜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环保规划等图件,从中获取关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资料信息。

4.3.2 年积温资料 积温资料从国家下发的底图中提取,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从气象站获取,修正有关指标。

4.3.3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降水量指标从国家下发的底图中提取,对不符合实际的,可以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比如,上游有水库且有输水干、支渠到达本区域,并有分水计划,就可能利用地面水发展灌溉。不考虑目前是否有灌溉条件,而是考虑有无建设灌溉条件的可能性。

4.3.4 土壤污染状况 土壤污染调查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访问获得,或者从环保部门提供主要污染源获得。

4.3.5 排水条件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获取相邻农用地单元的排水条件。不能获取的,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排水条件不考虑目前是否有排水条件,只考虑有无建设排水条件的可能性。

4.3.6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层厚度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土层厚度。母质类型可以从地质图上获取,或找专家实地鉴定。

4.3.7 地形坡度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坡度图,提取每块图斑的坡度级别。

4.3.8 盐渍化程度 可以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乡级或县级土壤图获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束以来,土壤盐分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可以通过野外典型调查和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对盐渍化程度指标进行修正。

4.3.9 土壤质地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壤质地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表层土壤质地。

4.3.10 土壤pH值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壤pH值信息、土壤盐渍化程度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土壤pH值。不能获取的,可以野外实地用袖珍便携式pH计测定。

4.3.11 耕作便利度 收集可开垦图斑所在的区位、交通条件,调查开发后农民是否可以方便进行耕种。

4.4 宜耕性评价

在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将调查评价底图与专题图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将每一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最小上图面积为15平方米,满足不了上图要求的,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到相邻的评价单元中。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在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只要有一项指标不符合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4.5 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

将评价过程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评价单元属性信息表中,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分别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所有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应同时包含综合评价结果和所有单项指标评价结果。

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篇4

——湖北咸宁市贺胜桥镇土壤调查 《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际很强的课程,其实用性及其与农业生产的结合紧密性是我们专业所学所有课程中最大的,而且这一门课程是以其它课程为基础的,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利用了《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土壤侵蚀原理》、《地质与地貌学》等课程所学,安排在大四有其极大的合理性,是我们充分将各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学习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的机会,也是检验我们大学中学习效果的一次良好时机,也给了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体会农业生产,学习实际生产操作的的绝佳契机。

课程的户外实习从2010年11月13日开始,我们一起赴咸宁市贺胜桥镇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壤侵蚀状况等实际情况调查,虽然课程安排在考研这一时间段,给了我们中的部分同学以不小的时间压力,但总体来说,从实习开始到最终结束我们在老师们的辛勤努力指导和带领下,还是认真踏实的完成了课程要求的主体内容,最终得到了三张成果图,个人也体验了生活,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也提高了不少。

对我而言,实习的确受益匪浅,看到最终获得的成果图也是颇有成就感,这些成果也许可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具体实习相关内容大致如下:

一.课程实习内容概述:

1、通过野外调查,完成各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的草图。土壤图: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

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现场调查的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在底图上找到相应地块勾绘出边界,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

土壤侵蚀图;根据现场调查的土壤侵蚀状况,参照相应标准,确定土壤侵蚀等级,在底图上勾绘出边界,标注侵蚀等级。

2、内业:将各小组对应的图拼接在一起,转绘到另一张聚酯薄膜上。

二.课程实习总体过程

1、老师对野外调查的内容、方法、技巧进行讲解,由小组长抽签决定本组的区域并领取各种工具,包括两把铁锹、地质工具包、GPS手持机、底图板等。

2、全区的路线调查。由老师带队,对部分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使大家对整个区域的状况有了大致了解;该区域以丘陵为主,土地利用主要有水稻田、菜地、林地、竹林等。

3、各小组进行本区的区域分析,预测主要剖面点的位置,做好调查计划。我们组抽到了第六区。我们第一天进行路线调查,为接下来的几天做好准备。之后的几天按照已定计划一步一步完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详细调查。各组根据自己的规划,对全区的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具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挖剖面点时,要选在土壤发育条件相对稳定的地方,并且路旁、住宅四周等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不能最为剖面点的位置。剖面的大小要足够。一般要求主要剖面规格为1m×1.5m×1m。对于深度,不同点可能不一样,应尽量挖到基岩或地下水。观察面要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并且观察面上不能堆土和践踏,因为这样会影响剖面的物理性质。挖出来的表土和底图要分别堆放,以防止将土填回去之后影响其原来的理化性质。

(2)、完成剖面后观测剖面,客观描述土体构型并特别注意土壤发生层次。描述土壤构型可用下列发生层次、亚层符号表示。A00(残落物层)、A0(粗有机物层)、A1(有机质层)、A2(为特定的灰化层,一般不用)、A3(过渡层)、H(泥炭层)、B(淀积层)、C(母质层)、D(母岩层)、Fe(铁盘层)、L(网纹层)、R(卵石层砾石层)、A/B、B/C(A向B过渡层,B向C过渡层)、A(耕作层)、P(犁底层)、G(潜育层)、Ag(表层潜育)、W(潴育层)、E(灰漂层)、b(埋藏层或重迭层)、h(有机质聚积)、t(粘粒聚积)。

(3)、对于剖面的观察记载。原则上是每个土种(或变种)设置一个主要剖面,采取内插或渐进法挖定界剖面,实地填写土壤代号,实地勾绘土壤界线。剖面的具体设置、挖掘、观察、记载,按常规的土壤调查及规定的表格进行。土壤颜色的比对要用比色卡,不同土层的pH值要认真用pH试液滴定后再对照pH比色卡测定。调查路线距离50米左右,观察要仔细,记载要认真,查后要有综合评定。我们评定的重点是土壤层次发育的特点。

(4)、对于土壤侵蚀状况,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实地进行分类,并根据地图轮廓和实际分级情况用铅笔勾绘出地块。

(5)、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则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掌握所在地段的土地利用方式,并在图上的对应地方用铅笔勾绘出地块,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对该地块进行标注。最后完成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和土地利用现状草图。

(6)、在进行调查时,若在田间遇到当地居民,可向其询问附近的农业生产状况以更真实地掌握当地的土地状况。

5、比土评图。各小组将绘制好的草图与相邻组的草图进行拼接。在做土壤图时,要保证边界上相邻的地块土壤类型一致。否则,应拿出记录的表格进行分析,确定该争议区的正确土壤类型。若仍无法确定,应回到野外进行实地验证。拼图的具体做法是做好了相邻边界的分析后,将各小组草图裁剪下来,用胶带粘在一起。然后用一张大的聚酯薄膜蒙在上面,进行转绘。对于土壤图,当相邻的地块土壤类型一样时,应将他们并做一块,检查每个闭合图形内的土壤剖面点的类型是否一样及是否有多余的线等。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图,相邻的地块虽一样,但中间有大的道路不能省略的应保留其边界。最后,在图上加上图名、比例尺、制作人信息等。

三.个人在实习中的任务完成过程

11月13日

上午我们做车出发,大约2 个小时左右的样子,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就看到上一批的同学在等待着车的到来。我一下车也没急着搬行李,而是和他们上一批的同学聊了一会儿天,这才得知,他们一开始的几天好像是比较辛苦,加上他们在这几天的天气比较热,所以每个人都黑了许多。

之后对住宿的地方大致看了下,总体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同学们都睡在一起想必会十分的热闹。刚来第一顿饭好像不那么快准备好,不过吃着还不错,乡下的水还是比较养人的。下午没多会,我们来到楼的第三层,老师们给我们开了个会,动员加详细介绍还有就是注意安全。也难怪,这人生地不熟的,出了事儿也不好办,老师还是要费心了的。

11月14日

上午,老师带我们进行了路线模拟调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一个不断上坡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石英砂岩,泥质页岩,第四纪红土,石灰岩四种岩石发育的土壤和母质岩体,这的确令我有了不少思考。湖北咸宁所在的古老岩层的河流

沉积真是历经变化,几经周折。我们第6小组的成员在下午出发去找我们组所在的边界。我们就沿着107国道一直往南走。不过经历了很多年的变化,图上和实地景观有非常大的区别。不过我们不断的摸索,还是发现了其中的遥感影像中的水域和居民区还是比较容易辩认的。我们还咨询了一名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叔人也很热情。我们也得到了重要的信息,如果不是这么一问,我们还不知要走错多少冤枉路呢!

11月15日

今天天气很不好,下着雨。各个小组带着馒头榨菜和鸡蛋去定边界,我们一路上走的多是山路,没什么什么人。一路上遇到很多岔路口,最后还是迷失了方向。只好拿地图上的较大的水域青山水库作为定位点,在重新定位之后继续上路。午饭是在路上边走边吃中度过的,下着雨冷的要命。终于在晚饭之前把我们的区域基本上定好了,并知道我们的边界大致上有哪些村落,为接下来几天的调查打下了好的基础。不过我们第一天的既定目标还是没有完全实现,不少路已经很难辩认,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路。

11月16日

今天是我帮厨。本来小时候就有过做菜的经验,现在是分不清楚怎么做了,也不知道油盐应该放多少,但大致的摘菜还是比较拿手的,没什么难度。就是早上要去买菜,起那么早,天很冷,这还是比较考验人的。但咱还是挺过来了的。

11月17日

一大早我们叫了辆“麻木”,直奔目的地——黎首村,具体方位在大屋朱,我们也是到了才知道这么个地方的。这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车的师傅地方比我们知道的多了。青山上的很多林子被砍掉了,很多地方种的芝麻。还有的地方新种上的沙树的覆盖度还比较小,土壤侵蚀比较严重。武广高铁旁边的山丘上的侵蚀沟足足有40厘米!这个区域的水稻土多是瀦育型,有很多鳝血斑。在青山水库旁边,我们还发现了烂泥田,使我们领域中较少的水稻土类型,组内人员还是小振奋了一下。中饭我们吃的有声有色,在青山水库旁边,一组人在那里

野炊,挖了个坑烤了红薯!

这天我们在青山上居然还发现了一条蛇,大冬天的在路上晒太阳。我第一个看见的,本人一生最害怕的就是这东西!想来,湖北咸宁这地方还真是有点奇怪,这么冷的天也有蛇出没。

11月18日

今天我们依然在青山周围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土壤除了第四纪发育的红壤外,还有石英砂岩和泥质页岩发育的土壤。村里的青壮年人很少,很多外出打工,贺胜桥这块不大的地方,居然有至少四条铁路通过,想必以后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所在。有老乡还上来跟我们聊沙树的价钱和怎么种田的问题,没想到咱这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中午在基地吃的饭,蔡院长一行领导来探望我们,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鼓励,不过没什么物质上的帮助,听说上次的都有,还是有点小不满的。哈哈!

11月19日

最后一天真正的室外实习了,所以感觉还真有点不舍,这几天这么在外面跑还真是有了点生活经验,这才则开始进入真正的状态就结束了。

这一天主要是对部分末完成的田块进行增补,挖了不少的剖面,不过很多都都没有记录,因为记录表用完了。不过现在可以颇感自恋的是我这一铲子下去就可以知道这里是什么土壤,感觉很不错。

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吃了个饭,把从当地村民那里用鸡蛋换来的红薯烤了吃了,这几天来的第二次了,还算幸福的事情,工作累了之后这么一玩心情真是不一样。

11月20日

在室内整图,各个组把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都拼在了一起。晚上,帮厨的人弄了很多菜,听说这花了有800多元钱,这儿的物价还真是如老师所说的一样,陈伯还买了土鸡汤。不过这里的鸡汤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喝,勉强过的去吧,咱寝室的班长今个儿还小生了点气。呵呵,他几乎喝醉了,咱没陪他,这还真有点过意不去,不过咱这也不能喝呀。

最后,再总结性的几句:

1.还是首先要感谢几个学长,学姐陪我们过的这几天,还是很辛苦的,他们可是以前来过的,也没什么新鲜感,就是陪我们,很难得的。张老师以前给我们上过课,这次才真正体会到张老师对人原来这么好,态度总是很和蔼的。李老师还是要全面考虑我们的实习也很辛苦,不过老师的学识和乐观的心情态度倒是更让我们印象深刻。

2.我自己这几天来,感觉实际应用的知识还是学习的不够的,理论感觉起来与实际的差距太大,不切合的地方太多。就比如说一个犁底层的厚与薄,它到底处在潜育层的上面还是下面就让我怀疑了很久,以前的知识不牢固的原因呀!这种实践类型的课程真应该多开才好!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篇5

[日期:2011-5-23] [ 作者:-][ 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

农作物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品。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但近年来,随着秸秆产量增加、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应用,加上秸秆资源不清、利用现状不明,分布零散、体积大、收集运输成本高,以及综合利用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秸秆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大量秸秆资源未被利用,浪费较为严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

[2008]105号)“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的精神,2009年1月起我部正式启动了全国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组织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NY T 1701-2009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编制并印发了《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要求以县为单位,调查与评价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大宗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分布和秸秆利用现状,以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与评价过程

本次调查与评价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2009年1月至2月开展秸秆资源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以及试点经验总结、业务培训等。2009年3月全面启动调查工作,全国累计1.2万人次参与本次调查工作,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0万余份。至2009年12月,31个省区市(除上海市和西藏自治区外)全部完成了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在各地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2010年1~3月,我司组织了有关专家对所有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校正、分析、总结,完成了全国秸秆资源数据的汇总工作。

二、主要调查与评价结果

(一)是我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20亿吨。

理论资源量是指某一区域秸秆的年总产量,表明理论上该地区每年可能生产的秸秆资源量。因为农作物分布的比较分散,通常均匀地分布在某一地区,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情况有关,统计起来比较困难。一般根据农作物产量和各种农作物的草谷比,大致估算出各种秸秆的产量,即秸秆理论资源量=农作物产量×草谷比。

由于各地区的土壤、气候以及耕作制度的不同,不同地区同一作物草谷比可能不相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种植类型,其草谷比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同种作物,其丰、平、歉年的草谷比也是有差异的。本次调查采取实测草谷比的方式进行测算。

据调查,2009年,全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20亿吨(风干,含水量为15%)。

从品种上看,稻草约为2.05亿吨,占理论资源量的25%;麦秸为1.50亿吨,占18.3%;玉米秸为2.65亿吨,占32.3%;棉秆为2584万吨,占3.2%;油料作物秸秆(主要为油菜和花生)为3737万吨,占4.6%;豆类秸秆为2726万吨,占3.3%;薯类秸秆为2243万吨,占2.7%,具体见图1。

图1 各种农作物秸秆占总资源量比例

从区域分布上看,华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的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理论资源量分别约为2.33亿吨和1.93亿吨,占总量的28.45%和23.58%;其次为东北区、西南区和蒙新区,分别约为

1.41亿吨、8994万吨和5873万吨,占总量的17.2%、10.97%和7.16%;华南区和黄土高原区的秸秆理论资源量较低,分别约为5490万吨和4404万吨,占总量的6.7%和5.37%;青藏区最低,仅468万吨,占总量的0.57%。

(二)是我国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6.87亿吨。

在农作物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秸秆收集以及运输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枝叶脱落而造成损失。考虑到收集过程中的损耗,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并不相同,受作物品种、收集方式、气候等原因的影响,与收集技术和收集半径等因素有关。

2009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48.8%,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56%、17%,保护性耕作面积持续扩大。

本项目通过对我国各地农作物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的留茬高度进行了调查,估算2009年全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约为6.87亿吨,占理论资源量的83.8%。

(三)是我国秸秆未利用资源量为2.15亿吨。

长期以来,秸秆一直是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是保证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宝贵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食用菌基料以及造纸等工业原料等,用途十分广泛。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秸秆的传统利用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调查结果表明,秸秆作为肥料使用量约为1.02亿吨(不含根茬还田,根茬还田量约1.33亿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4.78%;作为饲料使用量约为2.11亿吨,占30.69%;作为燃料使用量(含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约为1.29亿吨,占18.72%;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量约为1500万吨,占2.14%;作为造纸等工业原料量约为1600万吨,占2.37%;废弃及焚烧约为2.15亿吨,占31.31%。具体见图2。

图2 各种用途占可收集资源量的比例

1、秸秆直接还田

秸秆还田分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两种形式。过腹还田实际是秸秆经饲喂后变为厩肥还田,统计时通常归入饲料用途,不计为秸秆还田范畴。本部分仅讨论秸秆直接还田。

2002~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6亿元,累计建设256个部级、315个省市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2009年全国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为3.58亿亩,约占当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3%,秸秆利用量约1.02亿吨。其中,河南、河北、山东秸秆直接还田量居全国前三位。

2、秸秆养畜

秸秆是草食性家畜重要的粗饲料来源。据专家测算,1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吨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但未经处理的秸秆不仅消化率低、粗蛋白质含量低,而且适口性差,单纯饲喂这种饲料,牲畜采食量不高,难以满足维持需要。而经过青贮、氨化等科学处理,秸秆的营养价值可以大幅度提高,是秸秆饲料化的主要技术途径。

自1992年以来,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我部共同组织实施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选择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基础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县级),建设秸秆青贮氨化设施、配备秸秆处理机械、畜舍等,重点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处理技术。2001至2009年项目实施第二阶段统计数据显示,项目直接投资共建成青贮氨化池667.5万立方米,建设氨化站165个,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和小型饲料加工机械4.96万台套。目前我国秸秆饲用量已从1992年项目建设之初的1.1亿吨上升至2009年的2.11亿吨,经过青贮、氨化等手段处理的秸秆处理利用率由21%上升到44%。秸秆养畜的主要省份是河南、黑龙江、河北等省。

3、秸秆能源化利用

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直接燃烧(包括通过省柴灶、节能炕、节能炉燃烧及直燃发电)、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气化和液化等。长期以来,秸秆和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是我国农村地区居民传统炊事和采暖用燃料。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结构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煤、油、气和电等商品能源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应用,秸秆仅在传统利用地区(如三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部)、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人群中使用,目前利用量约为1.23亿吨,主要为黑龙江、吉林、四川、辽宁等省。

近年来,我部积极支持开展了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固体成型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标准制定等工作,建立了一批试点。到2008年底,全国农村地区已累计建设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50处,秸秆热解气化站856处,固体成型加工点102处、年产成型燃料30万吨。秸秆直燃发电也迈出可喜步伐,已建成投产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40多个,分布在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江苏、河南和新疆等省区,总装机容量约82万千瓦。据测算,秸秆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量约640万吨。

4、秸秆种植食用菌

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因此很适合做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我国食用菌总产量约1800万吨,秸秆利用量约1500万吨。

5、秸秆作为工业原料

秸秆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如纸浆原料、保温材料、包装材料、各类轻质板材的原料,可降解包装缓冲材料、编织用品等,或从中提取淀粉、木糖醇、糖醛等。我国秸秆工业利用量约1600万吨。

6、秸秆废弃及焚烧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煤、液化气等商品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直接用作燃料的秸秆越来越少。此外,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秸秆作为肥源的用量减少。不少秸秆被弃于田头和路边、村前和屋后,最终被付之一炬,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我国每年废弃焚烧的秸秆总量约2.15亿吨。

秸秆焚烧的污染和安全问题相当突出。目前焚烧的秸秆主要是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三大类。秸秆焚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省、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焚烧秸秆发生在收获期与下一个播种期之间,时间短,处理量大。麦秸焚烧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陕西、山西等省市,焚烧时段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稻草焚烧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浙江、湖北、上海、江苏等省市,焚烧时段多在10~11月;玉米秸焚烧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等省市,多发生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四)是13个粮食主产省秸秆理论资源量为6亿吨。

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提供了全国80%的商品粮。据调查,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的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6亿吨,占全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的73.2%。其中,河南的秸秆资源最为丰富,为8438万吨,其次为山东、黑龙江和河北,分别为8182万吨、6920万吨和6176万吨。

从品种上看,稻草约为1.3亿吨,占全国稻草理论资源量的63.4%;麦秸为1.3亿吨,占全国麦秸理论资源量的88.0%;玉米秸总量为2.2亿吨,占全国玉米秸理论资源量的81.5%;棉秆总量为1417万吨,占全国棉秆理论资源量的55.8%;油料作物秸秆总量为2815万吨,占全国油料作物秸秆总量的75.3%。

从分布来看,稻草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苏、湖北、四川、安徽和黑龙江等省份,以湖南资源最为丰富,为2755万吨;麦秸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以河南资源最为丰富,为3798万吨;玉米秸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和辽宁等省份,以黑龙江资源最为丰富,为4169万吨;油料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山东、安徽、湖南和江苏等省份,以湖北资源最为丰富,为511万吨。

13个粮食主产省秸秆资源情况具体见图3。

图3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情况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篇6

对九龙山野生植物资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九龙山植物区系特点.对其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突出的野生花卉进行了重点描述,为丰富园林植物种类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九龙山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刘雪梅 王丹 LIU Xue-mei WANG Dan 作者单位:刘雪梅,LIU Xue-mei(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

王丹,WANG Dan(天津市绿化工程公司,天津,300042)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篇7

关键词:伊春旅游气候资源,人体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

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012年10月4日中国气象报社发表一篇文章, 名为《如何利用气候资源开发旅游项目成研究热点》。文章中指出, 气象对旅游的影响仅次于农业, 气候条件也逐渐成为旅游的稀缺资源。相较于农业、航空运输、重大活动等气象服务, 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将为“红松故乡”的二次振兴, 添上腾飞的翅膀。而气象在旅游相关产业的服务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旅游业属于服务业, 给人带来的也是一种感官的体验, 旅游气象服务, 应该更直观的表现人的感受, 简单的数值讲解, 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用一种更“人性化”的指标, 调查评价伊春市的气候资源可以为伊春旅游发展提供软环境支持。为伊春的旅游业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评价与服务, 将会有现实的意义和丰厚的社会价值与回报。

1 伊春旅游气象资源概况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 松花江、黑龙江两大水系之间, 素有“林都”之称。属寒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干燥、严寒;春季前期冷、后期回暖快、多风;夏季温和、降水集中;秋季霜冻早、降温快。年平均气温为1.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1.5℃,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0.8℃,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42.2℃。年平均降水量为626.2毫米, 其中5-10月降水量为552.0毫米, 占全年降水量的88.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9%。无霜期短, 年平均无霜期为1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53%。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 最多风向为W风。

随着伊春被规划定位为黑龙江的生态功能区, 以及天然林禁伐, 旅游业正成为新兴的支柱行业, 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气候特质, 使得伊春成为旅游避暑休闲的圣地, 森林观光、森林度假、森林探险、漂流、狩猎、滑雪等森林生态旅游活动让游客乐在其中, 流连忘返。对于冬季白天-25℃的气温, 很多南方人是没有体感经验的, 曾经有一位被邀请来伊春采风雾凇景观的香港摄影家, 她感慨到“伊春真的很美, 但真的是太冷了”。旅游业属于以人为本的服务行业, 以人的感官体验为基础对伊春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伊春市旅游气象资源的人性化评价

我们引入人体舒适度指数和穿衣指数, 来评价伊春的旅游气候资源, 用更人性化的人体舒适度指数, 穿衣指数来取代平均温度, 湿度等简单的数值表达, 按旅游的目的确定出适宜不同旅游的月份, 为旅游提供更优质的人本服务。

2.1 人体舒适度指数SSD (表1)

其中t为平均气温, f为相对湿度, v为风速。

2.2 穿衣指数 (表2)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 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 穿衣气象指数共分8级, 指数越小, 穿衣的厚度越薄。

我们以2013年伊春国家基本气象站年度数据资料为基础, 将气象要素数值气象数据转换成以人为本的感官指数:1人体舒适度指数, 2穿衣指数 (表3) 。

3 伊春旅游市场的划分与旅游气候提示

按游客的旅游目的, 旅游市场可分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冰雪旅游。按以上分类对伊春的旅游市场进行划分, 由对伊春区气象站2013年的年度数据资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5月至9月为伊春的旅游气候资源的最佳时间段, 以5月兴安杜鹃的盛开为迎客的标志, 到9月末五花山的观赏, 为伊春旅游市场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度假游的最佳时间段。而11月中旬到次年2月为冰雪特色旅游的最佳时间段, 特色冰雪旅游由于受限制于寒冷干燥的感官体验, 因此冰雪旅游不适合身体调节能力差的年老体弱者, 旅游公司应有足够的健康提示, 为客户群体, 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表4) 。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篇8

关键词:荨麻科;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园林应用;广东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3-0000-00

收稿日期:2015-04-16

修回日期:2015-06-04

Abstract: By combining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sample referring and documentation, the Wild wild Ornamental ornamental resources of Urticaceae in Guangdong was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 total of 14 genera, 69 species, 1 subspecies, and 15 varieties of Urticaceae in Guangdong. And the species of Urticacea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Guangdong on a horizontal, while the most of them were concentrated in a vertical altitude of 600~800m.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Urticaceae was summarize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new cultivars, propagation, and landscape application of Urticaceae.

Key words: Urticaceae; Plant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Landscape application; Guangdong

引言

荨麻科植物是十分有开发利用潜力的野生观赏地被植物资源(图1-4)。我国荨麻科植物不但资源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近年来园林地被植物新秀。苎麻、水苎麻是纺织和工业的重要原料;苎麻属、艾麻属的种子可榨油;冷水花属、楼梯草属、赤车属为南方山坡林下草本植被常见的优势种,其中有些种类已用于城市环境美化绿化,如花叶冷水花以其独特叶色、吐烟花以其“吞云吐雾”、紫背冷水花以其明快的色彩受到大众的青睐,被大量应用于观赏地被和盆栽。目前荨麻科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研究领域仅局限于分类修订[2-7]、系统发育[8-10]、繁殖技术研究[11]、药用价值[12-14]等方面,而其观赏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国内对其植物资源和观赏价值的研究较少 [15-17]。为了发掘其资源,有必要对其观赏特性、分布区域以及园林应用形式进行系统性地整理。本文对广东省内荨麻科野生观赏植物的资源分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应用现状,并对荨麻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繁育措施、园林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旨在为今后的引种驯化、推广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1研究地概况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地处北纬20°13′~25°31′,东经109°39′~117°20′,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 h,年平均气温为22.3℃。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 mm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 mm①。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省内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丰富,拥有野生维管束植物近8000种[19]。

2研究方法

通过历年来多次野外实地调查,采集标本、拍摄照片,详细记录荨麻科的种类、分布状况、生境环境、资源的蕴藏量、开发利用情况等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的标本鉴定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编制广东省荨麻科野生植物名录,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

3结果与分析

3.1 广东省荨麻科植物资源概况

3.1.1 荨麻科植物属种组成

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荨麻科植物共14属,69种,1亚种,15变种,分别占中国荨麻科植物属、种数的29.79%、6.69%。其中种类最多的属是冷水花属,共30种,占广东省总种数的35.29%;8种以上的属有4个,共68种,分别占属、种数的28.57%、80%;单种属有6个,占总属数的42.86%,所含种数占总种数的7.06%。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其次为灌木,稀为小乔木。其中,草本有51种8变种,占总种数的69.41%;灌木19种6变种,占总种数的29.41%;小乔木仅1种,占总种数的1.15%。其中,具观赏价值的有34种6变种,具药用价值的有35种3变种[18]。

由表1可知,荨麻科植物在广东有85种[19-20]、广西179 种[21]、湖南79种[22]、海南50种[23],以广西最为丰富。其中与广东共有荨麻科种的数量分别为广西66种、海南30种、湖南43种,说明广东与广西的荨麻科植物最为相近。这可能是因为广东、广西的气候及其他环境因子较为相似,而湖南年均温偏低,海南年均温偏高,部分荨麻科植物对其生长环境不适应。在这4个省均有分布的属有9个,舌柱麻属、苎麻属、楼梯草属、糯米团属、艾麻属、紫麻属、赤车属、冷水花属、雾水葛属;均有分布的种有17种,舌苎麻Archiboehmeria atrata、海岛苎麻Boehmeria formosana、苎麻Boehmeria nivea、锐齿楼梯草Elatostema cyrtandrifolium、多序楼梯草Elatostema macintyrei、糯米团Gonostegia hirta、珠芽艾麻Laportea bulbifera、紫麻Oreocnide frutescens、短叶赤车Pellionia brevifolia、华南赤车Pellionia grijsii、赤车Pellionia radicans、蔓赤车Pellionia scabra、短角湿生冷水花Pilea aquarum varsubsp. brevicornuta、波缘冷水花Pilea cavaleriei、盾叶冷水花Pilea peltata、粗齿冷水花Pilea sinofasciata、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

nlc202309041119

表1 广东省荨麻科科植物与相邻省份的比较分析

地区属数种数亚种变种数总种数共有种数

广东147011585-

广西17140102917966

海南1347125030

湖南1670457943

3.1.2 广东省荨麻科植物资源地理分布格局

1) 水平分布

广东荨麻科植物在粤东以外其他区域分布较集中。其中,以粤北地区分布最多,共61种,占全省总种数的71.76%;其次为珠三角地区和粤西地区,分别有41种和3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8.23%和45.88%;粤东地区荨麻科植物分布最少,为25种,占总种数的29.41%。糯米团、蔓赤车、小叶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狭叶雾水葛Pouzolzia angustifolia、藤麻Procris crenata等水平分布极广,几乎全省均有分布。而有些种类水平分布则相对较窄,如南川冷水花Pilea nanchuanensis、山冷水花Pilea japonica、羽脉赤车Pellionia incisoserrata等。少数种类仅分布于特定的区域内,如光叶楼梯草Elatostema laevissimum仅分布于粤东的龙门,盘托楼梯草Elatostema dissectum仅分布于粤西的信宜。

2) 垂直分布

荨麻科植物在广东省域不同海拔生境均有分布,在整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在海拔600~800 m和400~600 m两个范围之间分布的种类最多,分别为60种、59种,分别占全省荨麻科植物种数的70.59%和69.41%;其次是海拔800~1000 m、1000~1200 m、200~400 m之间,分别分布有荨麻科植物51种、48种、44种;而在海拔200 m以下分布种类较少,仅有16种,占全省荨麻科植物种数的18.82%(图5)。这说明广东省荨麻科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00~1400 m之间,而在200 m以下和1400 m以上分布相对较少。

图5 广东省荨麻科植物垂直分布

3.2 荨麻科植物的应用现状

荨麻科植物以草本为主,野生种类丰富,栽培种类较少。在园林绿化中,荨麻科的野生种类基本没有被推广利用,但栽培种较为常见,如花叶冷水花、泡叶冷水花、古钱冷水花已被列入园林观赏资源,而对其他种(如山冷水花、楼梯草、赤车、长柄冷水花Pilea angulata subsp. petiolaris和锐齿湿生冷水花)的应用与开发基本空白。荨麻科植物作为优良林下野生观赏地被植物材料的应用非常少,作为切叶和盆栽材料的应用更少,故今后应大力开发荨麻科野生观赏植物,挖掘其作为园林观赏地被和盆栽观赏应用的潜力。此外,广东荨麻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一些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较好,但其他地区该科野生资源流失较快。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荨麻科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重要。

4 荨麻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4.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荨麻科植物资源多数种分布较广,小部分种分布于较为狭小而生境特化的区域内,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居群数量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生境破坏以及人为采挖(主要针对药用植物),使得这些资源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加强对荨麻科植物生境的保护,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把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注重社会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那些应用价值高、种群数量小的种质资源要重点保护;对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种类要着重研究其生长习性、分布、繁殖等特性,建立荨麻科观赏植物资源库。

4.2 加强栽培管养技术研究

根据荨麻科不同种的生长规律、生境以及适应性强弱,制定详细的引种计划。在保证野生种群数量的基础上,开展引种驯化与繁育研究。充分利用区域产地和气候条件优势建立起荨麻科观赏植物的育种基地、育种体系和品种资源库,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或品系以适应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需要,如可以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市场需求量大的种类或品种进行规模化生产,开展一系列的研发和产业化研究。在栽培管理中,要逐步掌握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加大荨麻科观赏植物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力度,解决技术问题,力争产业化。

4.3 加大园林开发利用

荨麻科植物大都喜阴凉潮湿环境,主要观赏特性为叶的观赏性状,其叶形、叶色都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既可作为园林观赏地被植物的新秀,也可作盆栽观赏。通过调查广东省的荨麻科野生观赏资源,根据不同的生活型制定相应的园林应用形式,如花小而量大的种类可作为盆栽和地被;叶片美观、具有花纹的可作为观叶型地被和盆栽;抗逆性强的种类可以作护坡地被植物应用。

5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识不断加强,地被在城市绿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地被植物在栽培管理方面需要予以精心管理,从而加大园林绿化的难度。然而荨麻科的植物栽培管理较为简单粗放,且观赏价值较高,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应用。因此,荨麻科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利用将为城市园林绿化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王文采,陈家瑞.中国植物志第23(2)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 彭泽样,张国梁.甘肃省荨麻科植物小志[J]. 西北植物学报,1984,5 (2) : 122-131,1985.

[3] 段林东,林祁,杨志荣,等.中国12省荨麻科植物分布新记录[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5) :1050- 1052.

[4] 吴增源,李德铢,王红,等.滇东南荨麻科楼梯草属一新系和一新种[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2,34(2): 151-154.

nlc202309041119

[5] 王文采,韦毅刚.都匀楼梯草贵州荨麻科一新种[J]. 广西植物,2008,28(1): 1-3.

[6] 林祁,姚炳矾,段林东,等. 中国楼梯草属(荨麻科)植物省级分布新记录[J].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64—166.

[7] 陈家瑞.中国荨麻科冷水花属的研究[J].植物研究,1982,2(3):1-132.

[8] 康冬丽,潘其辉,易自力,等. 基于rbcL序列探讨荨麻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J].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41(4):255-264.

[9] 王文采.楼梯草属苞片形态和演化趋势[J].广西植物, 2010,30(5): 571-583.

[10] 虞润卿.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1] 周肖荣.苎麻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12] 王坚.水麻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开发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6):48-49.

[13] 王坚.中药野苎麻的研究现状与开发价值[J].亚太传统医药,2011,7(7):150.

[14] 李莉,张庆林.荨麻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23(4),297-298.

[15] 万明香,何顺志.贵州壳斗科、荨麻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与分布[J].贵州科学,2005,23(4):5-7.

[16] 徐耀东,童志刚,敖小朋.园林地被植物新秀----庐山楼梯草[J].现代园艺,2009(1):11.

[17] 易官美.介绍几种新颖优良的地被植物[J].园林,2002(1):49.

[18] 叶华谷,曾飞燕,刘念,等.华南药用植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19] 叶华谷,彭少麟.广东植物多样性编目[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0] 吴德邻.广东植物志(第六卷)[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21] 覃海宁,刘演. 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2] 刘克明.湖南植物志(第二卷)[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3] 邢福武,周劲松,王发国,等.海南植物多样性编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注:①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www.gd.gov.cn/gdgk/

*基金项目:深圳市城市管理局科技项目“野生观赏地被植物的引种及选育研究”(编号:201311)资助

作者简介:

叶自慧/1988年生/湖北孝感人/在读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通讯作者:

陈红锋/E-mail: h.f.chen@scbg.ac.cn

上一篇:10月保教工作总结下一篇:环保执法调研报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