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阅读(精选8篇)
散文的含义很广,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记叙、说明、描写)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与之对应的还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记叙文都属于散文范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又属于另外一种分类方式了,这其中有这分类交错的现象。譬如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都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写,也可以以其他的体裁来写。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一般运用联想手法。
4、.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5.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6.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叙述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7.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8.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9.叙述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0.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那个词或短语。
11、叙述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动作和感情,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如冰心的《谈生命〉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
(4)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卖蟹》
(5)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白杨礼赞》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times;times;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
16、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作用: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17、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句子的特点(修辞、手法)
(2)位置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关键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18.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0、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2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23、描写(或抒情)方式:直接、间接(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等)
24、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境;社会环境点示背景,衬托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不管是抒情, 还是叙事, 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 有神韵。”
——选自《季羡林谈写作》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形式自由、技法灵活、情感真挚, 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在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中, 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占有很大比重, 且相当一部分考生感到散文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下面我们有的放矢, 结合考点去揭开散文阅读的神秘面纱吧!
一、认准一个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告诉我们散文选材的自由与灵活, 但散文写作也决非恣意而为。我们阅读散文时, 要注意透过“形”来抓“神”, 从而较好地把握文意, 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我们要注意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过渡段以及概括性的句、段, 捕捉其中的动情点, 然后聚焦文章中细节描写的段落, 仔细品读抒情议论的句子, 这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口, 从中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必要时还可以联系相关的写作背景。
二、抓住一根文脉:线索贯始终
线索是珍珠项链上的丝线, 它把一颗颗价值连城的珠宝系在一起, 共同构成美丽的奇珍。阅读散文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把握其线索, 理清其顺序。可以作为线索的有: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把握散文的线索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 思考散文的题目。有时题目本身就是线索。第二, 速读全文判断。在速读全文时, 可在文中划出文章叙述最多的人、事、物、情。这些人、事、物、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文章要求补充线索, 例如2010年福建省永春县中考阅读《囚绿记》选文以作者对长春藤的感情变化线索安排行文:___→观绿→___, 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解答这类试题要仔细分析题干中的提示语, 答案要和“观绿”结构相同, 都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细读原文, 答案不难浮出水面:爱绿、囚绿。
三、寻找一个交点:情与物契合
文章贵在含蓄, 散文之美往往是因为作者的情感并不是苍白地喊出, 而是巧妙地融于景与物之中, 因此我们阅读散文时, 要善于找到情与物的契合之处。如写竹的散文, 人们发现竹的特点是有节, 空心, 于是就有了“未出土时先有节, 到凌云处也虚心”的赞颂。
四、赏析一些妙处:语言有风格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 好的散文在语言上一定有自己的风格:或简洁流利, 笔简意丰;或形象生动, 绘声缓色;或朴素自然, 风韵天成;或节奏分明, 读来声调铿锵。常见的考试形式有: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等。
如2010年芜湖中考阅读《鼓浪屿的快镜头》试题:“攀篱翻墙的喇叭花, 广播的是小草小花小道消息。”说喇叭花“攀篱翻墙”, “广播的是小道消息”,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答这个试题, 可以采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结合句子语境) ”的模式答题。答案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表现了喇叭花调皮、热心、可爱的情态。另外, 语言赏析要遵循“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的原则。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要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分析句子的作用, 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上则可从表达的情感、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角度去考虑。
五、发现一些技法:曲径通幽处
散文的写作手法是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内容。例如, 《海燕》 (高尔基)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知道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并理解各种手法的含义。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象征、联想、对比、衬托 (又称烘托) 、动静结合、卒章显志、象征、以小见大、渲染和托物言志等等。其次, 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判断。我们不难得出答案: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用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等。
六、探求一种高度:片叶知森林
关键词:散文;初中语文;策略
散文不仅文辞优美,具有美的形式,更带有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具有美的哲学思辨,散文讲究的是形散神不散,要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散文,体会到散文中的意蕴,了解作者凝聚文章的悠悠情丝,那么教师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从背景、词句、细节、主题等方面指导学生深度探究散文,从而更好地感受散文的特殊魅力。
一、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之“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死抠文本,只在乎教授学生预设知识点,但却没有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我在教学中总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以散文的背景而言,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散文的背景,而是让他们自己搜索相关内容,并结合文本来思索,尝试揣摩散文的背景和散文的风格是否有关系,让他们把握住散文的情感源头。
例如在学习《海燕》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我让学生自己在网络或在图书馆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一下《海燕》的相关背景资料,并且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对课文的预习之中,促进他们更好地感受文本。我让学生围绕几个内容来进行搜索,一是搜索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高尔基,看看他的生平是怎样的,他创作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第二是查询一下《海燕》这篇散文的创作时代,看看这篇散文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产物。学生很快便开始了自己的搜索,在相关资料中发现高尔基是一个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而他创作《海燕》的时代则正好能够反映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的状态,这篇散文可以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革命宣言书的意义。在了解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再阅读散文的时候,就能够从散文那种气势磅礴的文辞中感受到作者高亢昂扬的斗志,感受到弥漫在整篇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海燕》这篇散文正是作者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战斗檄文,高尔基用“海燕”赞颂了革命者不畏艰险,敢于奋战的勇气。
联系散文的背景进行阅读可以让学生走近作家,感受作家在创作之时的生活状态,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激活作者的心灵感悟。
二、吟咏文辞,领会语言之“美”
胡明道认为朗读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散文语言的理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索散文的内涵,和散文产生强烈的情感互动。由此可见,朗读的方法对于更好地学习散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在读中思索,再将自己领悟的情感投入到诵读之中,以此感悟散文文辞之美。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且思索一些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我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并且注重把握重音,以此来表达文章中的情感。例如在读到“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要用怎样的情感来诵读怎样的句子,让他们想象假设现在自己的面前有一个摇篮,自己要哄里面的小宝宝睡觉,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学生很快便感悟道:“应该是很轻柔的感觉。在说话的时候要体现出对宝宝的感情。”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诵读句子该投入的情感,他们在诵读的时候便会用较为舒缓而轻柔的语气来诵读。我安排学生进行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等,让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更好地诵读《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并且在诵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给人的画面感。
诵读文辞并领悟文辞中的意蕴,这可以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文辞美和哲理美,更好地感受那些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散文韵味。
三、赏析细节,感受人物之“美”
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价值是通过读者的接受和作者的创作来共同产生的,有了美文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懂得欣赏美文,为了提高学生的接受意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专注散文的细节进行赏析,让他们把握住人物性格之美,从而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这篇散文的时候,我便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细节来更好地感受这篇散文中的人物。在赏析细节的时候,我从人物入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本文主要描写的是哪个人物形象?通过哪些细节来描写这个主要人物?学生很快发现这篇文章主要描写“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在描写“我的老师”的时候,选择了“假装发怒”“教学生跳舞”“观察蜜蜂”“教学生读诗”“看老师写字”“解决学生纠纷”“梦里寻师”等细节进行描写。此时还可以让学生一一分析这些细节描写,讨论这些细节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如论述“轻轻地敲、边上”等词可以反映老师并非真的想打我们,而“笑了”等则可以反映师生间的融洽关系。学生在经过细致深入的研读之后很快发现,这些细节描写选择了不同的情景,如校内、校外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体现了蔡老师的美好心灵。通过细节赏析,学生明白了要如何在散文中展现人物形象。
现代散文往往注重细节的掌控,通过细节来描绘人物形象之美,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散文的细节,可以让他们在阅读细节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品读散文中的典型人物,品味人物之美,从而更加了解散文。
四、探究主题,探究立意之“深”
梁实秋在《论散文》中曾经提到,散文是形神合一的,要将作者的思想准确地传递给读者,贾平凹也强调了散文要有情感,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散文中凝聚着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感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探究主题的方法,抓住隐藏在散文深处的特殊意蕴。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便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意蕴,我向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到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现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可以供大家思考,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分析,思考一下哪一种说法最准确。一是通过将百草园的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进行对比,揭露了封建腐朽的私塾;二是通过这种对比来表现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自由快乐的心情,同时对封建教育对孩子进行束缚的做法表示不满;三是通过这种对比和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对于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天真快乐的心理。”我并没有告诉学生那种说法是正确的,而是让他们进行对比和探讨,找出百草园的细节描写,并和三味书屋进行对比,探究作者在百草园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乐趣,然后尝试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讨论探究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立意。
散文之所以给人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觉,主要在于它有贯穿全文的主题立意,如果要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散文的魅力,就要让他们深切探究散文主题,理解作者行文的关键。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散文所占的比重是十分大的,约占有全部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散文的诀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散文灵动如诗,美妙如画,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方法的全方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管海泉.求同辨异,比中见长:从散文教学谈培养学生两种思维[J].语文教学之友,2006(12).
[2]王丕娟.谈谈散文的教学[J].中学语文参考,2001(16).
人的思想是一条望不断尽头的路,无时无刻感觉着、思考着。经常站在现实和理想的交叉点,在生活中不断变换着角色,改变着生活的内容。和家人和社会上的人一起经历着、交织着人间的体验。冷暖自知的人生,且努力、且珍惜。
人们用上千年中追寻着一些存在的价值,用一些美丽的词藻来诠释所谓的幸福的东西。怎么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呢?人们为此会有太多的困惑,自然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首先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在发现自己的过程中,受益的则不仅仅局限于自己。首先当幸福来临时你会感觉它的存在,身在福中不知福则是可悲的。当记忆可以有选择加工,人们当然会选择与家人和朋友中那些欢乐与美好。有时会逃避现实的不安。如果相信幸福是永恒的,那可是天生的乐天派,对于这些人来说幸福无处不在,着远看世界的战争和饥荒,幸福则会阻碍你正确的认识世界。有时幸福不必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在这里来说人的心境则影响对世界美好,简单的快乐,生活中的一些小美好,能让自己充满着生机。人们都知道幸福的表情是微笑,然而这样的表情会传染的,使周围的人充满活力。当然幸福也在于释放,用掌心化雪看一些自然的变化,有时会获得一些小惊喜。有时幸福是等来的,会在不经意中自动降临的。有时人会混淆一些概念,问题在于“幸福是什么”而不是“什么使你幸福”。当然对于幸福,我女儿说幸福就是有巧克力吃,有人陪她,有足够的时间来跳跃自己的想法。她只想知其然,从不想之所以然,然而她的想法是天生的哲学家。对世界无处不新,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思维充满灵性生活悠然自得,敢于置疑,并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人们做事有很强的目的性,当找寻幸福的时候也是,有人会不惜代价来为之追寻,在找寻的时候当然在无意中要丢失一些美好,所得到的未必是幸福。人们会将拥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做为幸福的标准,有很多人都相信幸福是用金钱买来的。然而和安心的生活相比,金钱一无事处。当人与人相比钱的多少同时,必定会为之金钱而争吵。
当有一双手在需要的时候扶起你,别人能使你感觉到幸福,能懂得和得到别人的爱是最幸福的。当然能够帮助他人自己也会感觉幸福。人们常感觉自己不幸福的时候是寂寞的时候,当然用一颗包容心看待这世界,会让很多不快化为乌有。别人替代不了你的生活,不能代替你的伤心,所以想从别人相处中得到幸福,先要知道,当别人给予你帮助的时候,你也要需要帮助别人。
人有时会时常感觉自己不幸福,因为我们都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们会为偶尔会后悔和担忧未来。有时不禁要问,命运都是注定的`吗?当我们每天不能趟过同一条河时,未知的将来带给我们的是希望多一点还是忧虑多一些呢?因为我们的心情和想法总在不断的改变,所以幸福也不是绝对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公平的,有的人也是不幸的,要面临最基本的生存的问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部梦想,但梦想给我们提供一个努力实现的目标。
人们不想失去自己所有拥有的东西,而且还不停地想要得到更新和更想要的东西,人们在迷茫中徘徊,不知道何为快乐何为幸福。就这样执着着,任性着,浪费着自己的时间。在一些人看起来天永远是灰蒙蒙的,看不到希望,因为很难面对现实。幸福是简单的,纯朴的。如同孩子眼中的世界,阳光永远是明媚的,河水永远是清澈的,尽管不时会有风雨,但风雨过后必然会有那七彩的虹霞。保持有一颗静朴的心境,幸福真的可以无处不在。
读文学类的书籍,可以让人们的内心愉悦。我国央视的著名播音员白岩松,以前学习成绩不怎么好,除了语文一枝独秀外,其他科目几乎都是“红灯”。在校备受排挤,可他毫不畏惧,他于是一有空就跑到图书馆看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及其他的知识。终于在高中的学习里成绩突飞猛进,令老师与同学刮目相看!后来考入了中央传媒大学播音系,成了当代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他的成功与心里的快乐,归功于书。
读史学类的书籍,可以让人们明白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当读到《大唐通史》时,可以明白唐朝是因为什么原因兴盛,又因何而灭亡。当阅读《宋史》时,可以明白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历史。当打开《明史》《清史》时,可以让你去明白许许多多维护国家安宁、为了主权完整而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总之,人们的身心愉悦与知识量的储备积累,都来源于书籍。
反观现实,现在国人的阅读量让人非常失望:记得我在读一个作家与一个法国朋友在首都机场候机时,人们都拿着自己的电子设备反而不看书的故事时,惊醒了许许多多的人。中国的年均阅读量只有1本多一点,比起韩国的16本,日本的20本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48本来看,国人的阅读量真是少的可怜啊!因此说,没有了书籍,人们的思想就会非常麻木。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书籍,哪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辉煌?哪有鲁迅、毛泽东、周恩来忠贞为国,奋发有为的壮举?对于我们而言,没有大阅读的积累,学习的基础就会荡然无存。对我们来说,不想走出国门时被天下人笑,那么就请坐下来读书,踏踏实实地读书。而培养阅读的爱好、兴趣和习惯,读够一定的量,读够一定的质,然后才是多多益善。所以,读书让人快乐!朋友,请阅读吧!
2.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3.透析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4.研读重点: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5.揣摩关键: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一定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6.张扬个性和唤醒个性体验:散文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它一般要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要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下面就散文阅读、答题方法以及考点分析等方面略作指导。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查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有时也晃衬托,对比,饲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谈感受是散文阅读发展性考题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要如
般,你的要像
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
1、必须用第一人称;
一般情况下, 散文阅读的重要一步是通读文章, 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然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把握散文主旨常用的方法
1.整体入手, 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 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 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 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一文, 从深秋晚景写起, 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再从历史回到现实,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 卒章显志, 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再来回答题目, 就会洞若观火, 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 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 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 结合个人生活体验, 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 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 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6.瞻前顾后, 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 注意句与句之间, 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 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 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 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 那就是, 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二.阅读散文应注意以下要领
1.寻找“情物。“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 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 “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通过白杨, 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 力求上进, 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可以说, 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 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 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2.探究“情缘”。“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 追昔抚今, 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 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3.体悟“情义”。“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 避免节外生枝
4.品味“语言。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 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 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 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 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5.发现“技巧”。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 《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 《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 《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 《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 《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 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 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摘要:如何才能真正渎懂散文呢?笔者认为阅读散文时, 应顾及全篇,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 感受完美的艺术形象, 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简言之就是要学会领悟散文的主旨。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分)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寬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选自《江门文艺》
1散文第二段描绘了记忆中的炊烟图,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散文第三段父亲对“我”说那番话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
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說“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第⑥段又说“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鉴赏】1用心描绘“炊烟”,各显神通
两文都按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全貌,给读者完整印象和认识。前文第二段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后文第五段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
2由形到神,由实到虚,突出主题
两文都采取了由实到虚的写法,先实写生火做饭的炊烟,再慢慢揭示炊烟的文化和情感意蕴,炊烟是行文线索。两位作者笔下,“炊烟”已不再是自然景观,而被赋予了情感和文化,“炊烟”代表故土、乡情文化。炊烟将人间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精神生活也紧密相连。
马文侧重写了三方面内容: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炊烟慰藉思亲怀乡之情;在城市遭到挫折时,炊烟给了前行的力量;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炊烟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王文侧重揭示了四方面内容: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缠绕着游子乡情、绵延出时光推移、氤氲着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
一、1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3点题(1分);前后照应(1分);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1分);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4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2分);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2分);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2分)。
二、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奠定文章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2分)
2第一句话: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
第二句:炊烟将人间的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紧密相连。(“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灵魂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每句2分)
3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每点3分)
4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其次,“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广大。(每点2分)
【作者简介】
吴建刚,高级教师,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