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论文(精选8篇)
超越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模式,但现代心理幸福感研究动摇了其霸主地位.笔者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贡献以及局限,并根据研究新进展对幸福感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建构,认为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统一,走向整合是必然趋势.
作 者:苗元江 龚继峰 MIAO Yuanjiang GONG Jifeng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年,卷(期):36(5)分类号:B842关键词: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 整合
霍尔巴赫说过, 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 一种我们希望它延续不断、或我们愿意在它之中长久生存下去的存在方式。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和苏彦捷 (2010) 也提出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动机。由此可见, 幸福是我们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
幸福感的研究目前在心理学界异军突起, 主要得益于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开拓的积极心理学新领域。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以Wanner Wilson于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为标志。对于幸福感的界定主要有快乐论和实现论两种视角, 即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与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y well-being, 简称PWB) 两种不同研究取向。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幸福感所指的是主观幸福感 (SWB) , Diener等人 (2003) 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如下:主观幸福感 (SWB) 是一种人们对其生活进行评价的科学分析, 这种评价分析既是当前的又是长期的 (比如对过去几年的) 。这些评价包括人们对事件的情绪反映、人们的心情以及对他们所形成的满意度、成就感模式和在婚姻和工作等领域中的满意程度。
自幸福感研究的出现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 除理论的提出外, 西方学者在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然而这些研究的对象大多聚焦在青少年、大学生、城市居民与老年人身上 (Phillips、Cheng、Yeh&Siu, 2009) , 却很少关注员工及工作方面的幸福感 (Seligman&Csikszentmihalyi, 2000) 。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理念的深入渗透, 现代企业意识到只有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 尊重员工、关怀员工, 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与此同时, 积极组织行为学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学界对员工心理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
研究表明, 高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高的工作满意度, 而具有更多积极情感的员工往往能够获得同事更好的评价, 管理人员对于快乐员工的生产能力、工作质量、可靠性和创新力也会给予更多的正性评价 (Staw, 1994) 。相比工作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更能准确有力地预测员工绩效, 实证研究也表明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与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而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无关 (Wright、Cropanzano, 2000) ;Cropanzano、Wright和Staw通过纵向研究说明了工作幸福感不但与工作绩效显著相关, 而且对其具有影响作用。除此之外, 主观幸福感还可对离职倾向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
二、国内外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概况
(一) 主观工作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感这一概念引入与工作相关的研究时, 不同理论支持者对工作幸福感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支持快乐论 (hedonic) 的研究者认为工作幸福感是员工对工作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 其操作化定义包括三个方面:整体工作满意度、情感幸福感和工作层面的满意度、情绪体验;支持实现论 (Eudaimoni) 的研究者则认为工作幸福感是指员工的心理幸福感, 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优秀的品质以及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也有学者认为工作中的幸福感就是较高的工作满意度、较多的正性情感和较少的负性情感, 主要指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情感和认知评价, 这与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是一致的。综上所述, 工作幸福感即工作中的主观幸福感或主观工作幸福感。
(二) 主观工作幸福感的维度。
Bradburn在1969年通过研究发现, 影响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因素不同, 因此他是最早提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是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独立维度的学者, 他还提出了主观幸福感是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假设。1976年, Andrew和Withey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 即认知维度, 指个体构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 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自己的满意程度。同年, Campbell等提出了工作幸福感的领域维度, 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情感, 而且取决于按照特定标准对自己所处境遇的判断和相关的高级认知过程。
Diener等人于1985年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Bradburn的观点, 即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 而是彼此独立的两个维度。而Diener (2004) 在发表自己的理论研究时总结提出, 可将工作幸福感分为对工作进行情感评价的积极情感 (positive affect) 、消极情感 (negative affect) , 以及对工作进行认知评价的整体满意度 (global satisfaction) 和不同领域的满意度 (domain satisfaction) 四个维度。Diener认为工作中出现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情感评价, 而对工作的认知评价即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满意度。
(三) 主观工作幸福感的测量。
工作幸福感注重的是个人内在的主观感受, 因此测量这一概念时大多以自陈报告法为主。从纵向来看,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大多采用单项目 (single-item) 自陈量表的方法, 单项目自陈量表通过提一个问题来询问被试对工作的整体主观幸福感。随着测量学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 不少研究者尝试构建多项目 (multiitem) 总体满意感量表。多项目自陈量表主要从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多项情感量表有情感平衡量表 (affect balance scale, Bradburn, 1963) 、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Watson, 1988) 、工作情绪量表 (job emotional scale, Fisher, 2000) 、工作情感量表 (job affect scale, Burke, 1988) 和工作相关情感幸福量表 (job-related affective well-being scale, Van Katwyk, 1995) 。具有代表性的多项认知量表主要有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SQ) 、工作描述指数 (job description index, JDI) 和彼得需求满意度问卷 (nee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NSQ) 。由于主观测量中受试者的记忆会对测量产生影响, 使结果产生偏差 (Kahneman, 1999) , Stone在同年提出了使用体验抽样法 (experience Osampling method, ESM) 来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这种方法在工作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中也有使用。
自陈报告法在工作幸福感的研究中使用广泛, 然而由于获得的是主观性的测量结果, 可能会出现偏差, 因此需要使用其他客观测量法来进行补充, 普遍使用的有如下几种: (1) 生理测量法。如通过测量被试的血压、体温、心律、皮肤导电系数来判断他们的情绪; (2) 知情者报告法。又称观察者报告法, 指邀请知情者或专家提供或测量被试工作中有关快乐的行为信息; (3) 任务测量法。
(四) 主观工作幸福感影响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文化、人际关系、婚姻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特质、气质类型、遗传、性别、自我效能、应对方式、自尊等。
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类似, 也分为外部和内部, 但切入点较小, 主要围绕外部的工作环境和内部的个人特质,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个人特征。
个人特征主要包括人格特质、气质类型、应对方式和自尊等几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格特质。Headey和Wearing在1992年提出观点, 认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基准线分别由外倾性和神经质这两种特质决定, Rusting和Larsen在1997年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观点——研究发现具有外倾特质的人在实验中对含积极内容的图片反应更为强烈, 而具有神经质特质的人则对含消极内容的图片反应更为强烈。
2、外部激励。
这里的外部激励主要指的是工作中的经济回报。虽然财富与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动态的相关关系——当人们的收入增加后, 只会在一定时间内感到幸福, 一旦适应这种收入水平后, 人们的预期也会随之上升, 便不再觉得幸福, 但国内学者 (王佳艺、胡安安, 2006) 研究发现, 工作幸福感与绝对收入水平无关, 而与相对收入水平相关;并且相对收入水平的比较对象对工作幸福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结果显示行业平均收入水平比同事平均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
3、工作特征。
不同性质的工作对大脑的唤醒程度不同, 而研究表明绝对唤醒水平影响主观幸福感, 除此之外, 唤醒水平的变化也会产生快乐。
4、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契合度。
这一因素包括人——环境 (组织) 匹配及人———环境 (组织) 匹配方向, 而这也是工作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的新方向。随着互动心理学及个人与组织契合研究 (person-organization fit, Yang、Che&Spector, 2008) 的兴起, 学者们发现在研究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同时, 强调环境与个体因素的重要性, 可以加强对员工幸福感的预测力。
三、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意义及未来展望
自20世纪60年代起, 人本主义思潮便席卷全球,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渗透进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现代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 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因此, 对工作幸福感的研究不仅能够从实践角度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能够引起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重视, 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 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然而, 通过梳理、总结前人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有关工作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于国外学者, 而国内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多为理论研究或文献综述, 因而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进行跨文化研究。另外, 国内外工作幸福感的研究集中于主观幸福感 (SWB) , 而几乎不涉及心理幸福感 (PWB) , 因此我们未来的研究走向可以整合工作中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最后, 我们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工作幸福感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Bruce Headey.Subjective Well-Being:Revisions to Dynamic Equilibrium Theory Using National Panel Data and Panel Regression Method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6.7.
[3]张兴贵, 罗中正, 严标宾.个人-环境 (组织) 匹配视角的员工幸福感[J].心理科学进展, 2012.20.6.
[4]王佳艺, 胡安安.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28.8.
[5]Diener, E, Scollon, C N, &Lucas, R E.The evolving concept of subjective well Obeing: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happiness[A].In Costa, P T, &Siegler, I C (eds.) .Advances in cell aging and gerontology[C].Amsterdam:Elsevier, 2004.
[6]Larsen, R J and Fredrickson, B L.Measurement issues in emotion research[A].In Kahneman, D, Diener, E, Schwarz, N (eds.) .Well O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C].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9.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SWB企业员工幸福指数
引言
所谓幸福,从古代快乐论代表伊壁鸿鲁到主张幸福论的亚里士多德,再到后来边沁主义的功利主义幸福说,统观所作定义,莫衷一是。幸福作为一种个体感受,在个体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等方方面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高效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在衡量组织效益的同时也将目光从只注重投资效益进而生产效率等“硬数据”转向评估员工幸福感等的“软数据”。美國通用电器的“无边界”组织、摩托罗拉的“肯定个人尊严”的理念,丰田公司“提案制度”以及风魔全球的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等都是以提升员工幸福感为核心的“幸福”管理模式。我司作为顶梁国企,为了打造幸福企业,“身体力行”地提升员工幸福感。本文拟以中国移动某公司为研究基础,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公司的员工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电子问卷调查,意在通过分析员工幸福指数的和谐指标及其相关数据,更为全面地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有效地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让员工保持快乐,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忠诚度,从而找到一条激励人才的新途径。
一、员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与测量
员工幸福感是员工在工作场域中的积极心理状态,反映了个体在工作中的生理唤醒状态和心理满意水平,是衡量组织员工心理健康的指标。[1]当今学界将幸福感研究分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 SWB)和心理幸福感两大取向。而对幸福感研究颇深的泰斗人物Diener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的30年进展》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所谓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 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 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 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 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 两方面。”
员工的幸福指数是通过关键和谐指标(KHI)测评出来。关键和谐指标(KHI)测评管理办法是以“动和管理”理论为指导提出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借鉴了“KPI”的做法,以调动各级管理者“和谐凝聚动力,动力营造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形成一套量化测评的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并以此为导向,持续改善公司人文环境,提升员工满意度,增强企业凝聚力。“重导向”和“可测评”是KHI测评管理办法的设计原则,该办法以“公司导向”为关键点,从“员工幸福感”、“员工敬业度”、“企业社会责任心”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重点关注“人本氛围”、“团队建设”、“成长环境”和“社会责任”四个视点。
本研究基于KHI模型,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中国移动某公司的员工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电子问卷调查,有效被试728人,其中男性348人(47.80%),女性380(52.2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728份问卷,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23份,有效回收率99.31%。
二、影响因素分析
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是员工个体在工作中感觉及体验,其影响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有个人收入,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组织及工作关系等。本次调查市公司各部门、分公司得分率呈现明确的差异,从被调查的员工在幸福指数量表的得分情况显示,市公司幸福指数总体得分77.724 分,各分公司幸福指数总体得分77.601 分,市公司比分公司高0.123分,而本次调查共涉及13个部门、分公司,得分率最高的是人力资源部82.60分,得分最低的是A分公司 75.92 分,相差7.49分。这说明不同类别、不同单位的幸福指数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因此,个体所在组织及工作单位对员工幸福感有相当的影响,员工的幸福感与公司或者部门的生产率,收益率及工作稳定性呈正相关。
而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则主要体现在个体的人格特质层面。研究发现员工的整体人格特征与具体人格特征都会影响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员工主观幸福观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度也不尽相同。踊跃于履行公司绿色环保责任、参与公益活动、协作工作的员工,人格中越带有正性因素,同时其对团队活动满意和社会贡献的认可会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也会越强。
员工的工作特征影响员工个体的经济收入,身心健康等,同时也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一大重要因素。员工的工作要求、工作需求所产生的压力、工作复杂性、晋升机会等都会牵扯到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高低。本次调查工作压力关注度得为70.47分,超时工作关注度得分73.49分,晋升机会公平度得分为74.19分,工作认可度得分为74.4分,以及个人成长关注度得分为74.41分,以上数据表明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对员工的工作性质有羡慕的正向关系。管理者必须认真关注和细致处理好员工的工作特殊性及其所产生的林林总总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留住并且开发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好更快更强的效益,构建幸福企业。
三、提升员工幸福感的策略及展望
每一个个体的终极目标,都是毫无例外地追求着幸福。而一份能给个体带来幸福感的工作是多元综合的最大化。一个优秀的企业,在其发展的道路上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兼顾员工的幸福,应当最大程度地使最大多数的员工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第一,幸福管理,建立包括员工幸福指数指标在内的幸福管理体系。员工幸福指数和企业财务报表一样,都是企业运行状态的“体温计”。幸福管理不是员工援助计划,而是管理理念的转换。幸福管理是比薪酬更有效的管理途径。通过员工幸福指数体系的实施,可以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提高员工满意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忠诚度。传统的管理手段过多强调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要,而较入关注员工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建立在此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方法并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幸福指数的管理理念有助于改变企业与员工间的“父子关系”价值导向,引导企业通过关注员工的积极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优势,这也是留住优秀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设计工作,灵活转变,尽力满足员工的需要。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幸福感。人具有某些意识或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或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幸福感水平升高,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成也不能增加幸福感。设计工作的背景是假设不同类型的员工有不同的需要。管理者可以使用弹性工作制、轮岗制、工作外包等多种方法,根据员工个体需要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外包把工作中比较乏味的环节放到合作企业(如客服、夜班),根据员工需求和兴趣双向选择岗位。这样员工对目标也会有比较高的承诺,充分发挥才能。
第三,幸福复原力,关怀员工的内心。主观幸福感和人格之间存在较稳定的关系。培养员工幸福复原力可以帮助员工较好的面对挫折。职场上难免遭遇失败,就像失恋一样,这是人生中最常见的创伤。有人会在失败后一蹶不振,而有人却会在失败后再攀高峰。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狗等动物一旦经历过它们自己无法控制的打击,最终都会接受这种打击,而不再试图逃避。这就是所谓“习得性无助”。他们发现,人类也是如此。但奇怪的是,在经历过无法逃避的打击后,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永远都不会陷入无助的境况,其原因便是乐观主义。Luthans认为职业韧性是一种可开发的能力,它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中进步以及从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
第四,培养员工的组织支持感。这对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当员工对组织方面的支持产生积极的认知体验时,他们对组织本身也会产生比较正向的看法和信念。这种正向的信念会使员工在自己的贡献与组织的支持之间比较容易找到平衡点,进而提高对组织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的满意程度。并且作为对组织的回报,员工也会提升自己对组织的承诺和忠诚度,并且会提高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相反,如果员工感到组织轻视自己的贡献和福利,员工对组织责任的认
知会相应减少。例如:GM 和Ford公司则发现,企业在组织支持策略上每花费1美元就可以得到9 美元的效益回收。因此,员工会减少对组织的情感性承诺和降低工作表现,甚至產生离职的意愿和行为。
第五,尽量让员工体验成功。根据自我效能理论,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 效能,从而提高幸福感。企业应针给员工提供相关职业培训计划和导师指导,建立工作技能和知识分享体系。企业应运用组织内外的资源尽可能地帮助员工完成目标,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成功,以提高其工作成就感。
工作对于个体而言不仅仅只是谋取经济收入的方式,更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和展现自我能力的途径,塑造幸福员工需要公司和组织付出努力,打造幸福企业也需要公司与员工的共同配合。在如今我国涉及民生、就业以及劳动关系等社会难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下,提升员工幸福感以打造幸福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调查研究及本文能为这一重大课题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Kathryn M.Page&Dianne A.Vella- Broadrick: The “What”, “Why”and “How”of Employee Well-being: A New Model[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9,90(3):441-458.
[2]娄伶俐.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J].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王燕,李悦,金一波.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
[4]马丁·塞利格曼.如何培育复原力[J].哈佛《商业评论》,2010.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一方面可丰富和深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另一方面可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主观幸福感(SWB)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
(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WannerWilson(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开展,主要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家庭经济收入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均采用自评量表进行。我国研究者测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时通常采用以下五种量表:
(1)Andrews&Withey(1976)编制的人面量表是有关总体幸福感的非言语性评定量表;
(2)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时性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
(3)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
(4)Kamman&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是以被试近期内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为基础,测查其主观幸福感;
(5)EdDiener(1995)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
从总体看,这五种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施测时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这表明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国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当面对主观幸福感这样复杂的心理体验时,我们不能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影响,因此,使用前对量表的修订是非常必要的。此外,用自评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其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被试反应倾向以及其他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是未来主观幸福感测量的一种趋势。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对SWB的影响。根据人们体验幸福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将社会文化分为个人取向文化和集体取向文化。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之间的相关在前者中比后者明显。在个人取向的文化中(如欧美国家),个人较注重自身的主观体验,倾向于区分自己与他人,直接表达个人态度和内心感受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自我相关的情感如自尊,与SWB关系尤其紧密。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个体必须和外界社会规则保持一致,个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不被看作行为的决定因素、因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有关自我的情感取向对决定生活满意度显得不那么重要。
2.工作学习对SWB的影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工作学习对SWB的影响不同。Katja等对芬兰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校获得的满足和愉快是影响中学生SWB的重要因素之一。反之,在学校中的挫折失意是引起中学生,尤其是女中学生,不幸福感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青年人,工作学习的负荷量和从工作学习中获得的满意情绪,都与SWB呈现出正性相关。中年人在工作学习上的负荷量依然与SWB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从工作学习中获得的满意情绪不再是影响SWB的重要因素。对于临近退休年龄或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工作和学习不再对SWB产生重要影响。
3.家庭环境对SWB的影响。从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青少年体会到的家庭结构松散、父母关系欠佳和严重的家庭矛盾,都是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
二、遗传因素
遗传率的基因一行为研究为遗传因素与SWB的相关性,提供了有力证据。Braungan等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有学者认为,人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的水平不同。因此遗传因素影响着SWB的各个方面,是预期SWB的重要因素,但个人所体验到的SWB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因而SWB不仅仅是某种特质,它也有类似情景的特性,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都对SWB水平产生影响,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通过个性影响SWB。
三、遗传一环境因素交互作用
1.人格对SWB的影响。Diener认为人格因素是预测SWB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在他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中,认为人格影响着人们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SWB增加或减少。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反过来又对SWB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不能单独由人格来解释。因此人格对SWB的影响超出了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对生活事件做出反应的心理素质倾向,人格的影响也包括人的行为,它可以增加或减少奖励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外向者对奖励信号敏感,其敏感性以积极情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促使外向者接近奖励刺激,由于社会情境相对于非社会情境更具有奖赏性,外向者的积极情感增加,也导致社会活动增加。
2.年龄对SWB的影响。Okma等人对l8~90年龄段的个体研究发现,SWB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有人发现大学生的SWB体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有比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高的生活满意度。在对我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SWB测查中,发现青年人群在评估SWB的多个维度上,均不同程度的高于老年组。
3.性别对SWB的影响。在总的SWB上,男女差异不显著。但在SWB的不同维度上,两性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如有人发现女性报告的积极情感水平较男性高。Fujita等人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不好或难以控制的事件时,可能导致她们难以抵制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生活美好,则她们比男性更能感到强烈的幸福。所以女性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上都较男性强烈,但在总体的SWB水平上又与男性相当。
影响SWB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各因素对SWB的影响是综合的。
一、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通过调查研究,青少年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主观幸福感测试的各因子来看,生活满意度表现为正性水平,其中家庭满意感总体趋势在中等水平以上,学业满意感较低,正性和负性情绪体验也不是很高。但在测试过程中,有学者也发现在被试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青少年的家庭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下,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经研究显示,家庭结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功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部分青少年的家庭满意度。
二、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目前众多学者已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影响展开了多方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健全的核心家庭是最合理的家庭结构。在这种理想的亲密家庭中,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作父母的不仅夫妻间珍惜情感,亲密恩爱,而且能够一起关心、体贴、疼爱子女,他们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分工合作,使其能够健康成长。相反,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在这种家庭中,或者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或者父母自身存在智力障碍或精神疾患或死亡,或者父母经常在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对子女的教育,或者对子女态度冷漠,或者溺爱、迁就、放纵子女,或者把子女寄养在别处。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们情感严重缺失,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人格也会不健全,从而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主观幸福感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也会大打折扣。和睦的家庭可以给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给予所需要的除学习之外(比如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质的培养,行为规范的指导,社会责任感的树立,性知识的启蒙与教育,性别角
想政治教育对策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高鹏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幸福问题。然而,在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幸福需求的关注还不够,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包含了幸福教育,但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还需要深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对策
作者简介:高鹏(1988-),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学。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大学生们更加渴望追求幸福,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幸福观,指引他们更好地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并在未来的人生中学会享受幸福,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责任。
一、主要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方式与心理品质的结合体称之为人格,人格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处事方法和行为态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发展,所以,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关系。通常,在不同时间里,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它和稳定的人格特点有密
切关系。人格因素主要由尽责、开放、和谐、神经质和外倾组成,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个人健康状况。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设定的生活与事业的目标,其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在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去处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享受成功后的愉悦。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以身体为代价去获取金钱和事业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失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3.自我价值观。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大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在我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
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使研究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我们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分为外部价值观和内部价值观两种。其中外部价值观包含地位、形象、健康和财富等;内部价值观则包含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目标实现。研究表明,自我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内部价值观相关性较强一些,而内部价值中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自我实现目标,明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其内部价值要予以重视,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去追求它,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外部价值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是在长期生活中他们已经学会怎样正确地去面对与自我接受,另一方面是他们只是单纯的消费者,物质财富的多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经济。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来
源于家庭的幸福,而家庭的幸福程度与家庭的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家庭经济背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消费者,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费用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富裕的家庭可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心地享受多彩的大学生活和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努力完成学业之外还要担心生活费用的来源,在这种背负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对其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幸福感水平自然也就比较低。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认可、支持,为他们驱逐孤独与恐惧,使他们拥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某种层次上讲,个体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有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和师生
关系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他们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一个被朋友关注、家庭关爱、为他人所认同与接纳,拥有着良好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不仅有利于他提高自身价值,更会让他产生丰富的主观幸福感。
3.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压力来源之一是就业压力,为人生出路与就业前景担忧,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的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对就业问题还没解决的学生,会感受到无助、焦虑与失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不平衡,即使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意向不同,但因为就业岗位都类似,导致就业竞争越演越烈,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此情况下,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就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人格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不但能够降低大学生对消极情感的敏感性,提高对积极情感的感受度,还能帮助大学生们在自身努力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安全感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人格特性对大学生实现自身目标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种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格特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阶段好好努力,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特性。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也要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才智,使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的需求是在不停递进的,在满足了一个需求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方面却十分贫瘠,对生活不报什么好的预期甚至堕落。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拥有正确的幸福感与崇高的理想,有着为实现自身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决心,才会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感。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其远大理想与内在价值,要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在面对生活问题、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看清问题的本质,把挫折与困难当成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幸福感。
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改掉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懂得幸福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道理,要学会如何
去获取幸福,通过关心他人、自我完善和回报社会等来感受幸福。班集体是大学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舞台,若所在班集体能够起到促进同学之间和睦、团结、健康成长等良好作用时,那么相信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的主观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性格内向的同学也会积极、热情地投身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去,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特定年龄来说,还处于一种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就业等压力时,心理问题较为突显,易于产生心理障碍,有碍于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技能,使其能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来面对各种压力。在大学生的主修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现代的大学教育看重的是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教育,注重的是技能的掌握与知识的积累,而在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学校应系统地设置心理教育的课程,让学生时刻接触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做好课外的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5.培养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社会与学校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就业难,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困难和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学习生活与就业期望,还会产生不安、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就业压力大会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降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
以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就业现象,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情况,及早做好事业规划,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来锻炼相应职业能力,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三、结论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增强大学生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面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监护人养育的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行为观念、人格塑造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 因此这个群体便显现出很多问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有不少, 黄艳苹和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的差, 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卢利亚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 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有31%, 他们的SCL-90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这些研究都是从消极心理学的视角去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但事实上心理学不仅应该注重不良心理状况的矫正, 而且也应该关注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的诞生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等负性心理的局面,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积极品质, 以促进正常人获得幸福为目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赵淑嫒 (2006) 对七所高中943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 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并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王巍、石国兴 (2005) 对456名中学生进行的测查表明, 心理健康、积极情感、被他人容纳、人际和焦虑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其中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程度最高。目前关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从而获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信息;同时, 丰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为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预测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武汉市新洲区小学和初中选取留守儿童共150名。发放150份问卷, 有效回收率达87%。其中, 男生63人, 女生58人。小学五年级有26人, 六年级25人, 初一24人, 初二19人, 初三27人, 总计121人。采用团体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 对新洲区的小学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和初中的留守儿童发放问卷。所有问卷当场完成并收回。采用Excel录入数据, 然后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何彩萍 (2006) 的寄养儿童幸福感研究中的儿童幸福感问卷进行测试, 该问卷的信度系数基本达到要求, α为0.83, 分半系数为0.82。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 问卷分为六个因子:家庭满意度, 环境满意度, 学校满意度, 整体满意度, 正向情感, 负向情感。总体解释变异率为63.70%。该问卷采用5级计分。1-5分别代表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
三、结果分析
(一)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情况为M=2.94, SD=052, 他们在主观幸福感的六个因子上的得分高到底排序为:学校满意度 (M=3.40, SD=0.90) 、环境满意 (M=3.26, SD=0.88) 、整体满意 (M=3.23, SD=0.76) 、正向情感 (M=2.71, SD=0.73) 、家庭满意 (M=2.20, SD=0.68) 、负向情感 (M=2.13, SD=0.73) 。
(二)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分析
对该区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后发现, 男女学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T=126, P=0.211) 。
(注:M为平均分, SD为标准差, ***表示p<0.001, **表示p<0.01, *表示p<0.05。以下类同。)
根据表3-1显示, 留守儿童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这两个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P都小于0.01。其中男生的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同时, 本研究还分别对各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性别差异检验, 结果显示, 只有小学五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的儿童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T1=2.045, P1=0.05;T2=2.66, P2=0.021) , 并且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前人有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张丽芳等人的研究显示留守男孩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女孩的得分[7]。初中三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
(三)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为考察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特点, 以年级为自变量, 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与总均值分别为因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表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四个年级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其他四个年级之间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差异。在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家庭满意、学校满意以及整体满意这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具体见表3-2。
(注:1为小学五年级, 2为小学六年级, 3为初一年级, 4为初二年级, 5为初三年级)
四、讨论
(一)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偏低, 其中家庭满意因子得分较低
本研究调查得到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为2.94, 低于何彩萍研究中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均分为3.72) , 其中, 留守儿童的家庭满意因子得分较低。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17岁以前的儿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 此时经历“父母缺位”造成的“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困惑已经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也让他们较多地体验到抑郁、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以及家庭互动, 内心难免会产生自卑, 孤独等消极情感, 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对家庭的满意度比较低, 以及主观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的低。此外, 郭金山的研究发现, 缺乏支持、关系疏远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学生形成混乱的同一性状态。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儿童最初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互动有利于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由此可见, 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另外, 研究还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校满意因子在六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究其原因, 可能是近年来由于留守儿童日益成为一个令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 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也正是有了学校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的关心, 留守儿童在学校体验到了积极的互动, 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也得到相对程度的缓解, 建议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帮助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提升幸福感。
(二)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总体性别差异不显著
研究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这与张丽芳等人的研究有出入。张丽芳等人研究认为, 留守女孩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留守男孩。除了研究工具不同之外, 导致结果不同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求。另外, 研究结果表明, 男生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由于男女人格特质差异的影响, 女孩比男孩心思细腻, 比较敏感, 因此对于父母与自己长期分离的孤独感体验更深, 由此导致女孩正向情感体验低于男孩;女孩更希望有个完整温暖的家庭, 她们比男孩更依赖人, 对家庭的适应性差, 因此对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的这种家庭生活满意度比男孩低。此外,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 所学课程中侧重抽象思维的课程逐渐增多, 而男生普遍比女生更擅长抽象逻辑思维, 因此, 男生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课程上 (例如数学、科学等课程) 的成绩较好, 而女生学习那些课程不如男生轻松, 这也可能导致男女生对生活满意度的体验不同。
(三) 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较低, 初三年级更甚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总均值的比较显示, 与小学留守儿童相比, 初中生留守儿童得分较低, 其中, 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不仅在总分上显著低于其它四个年级留守儿童, 而且在学校满意和整体满意这两个因子上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初中学生一般在十二、十三岁到十五、十六岁左右, 这个年龄的学生处于青春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是由不成熟开始走向成熟、由无序开始有序、由不稳定向稳定的过渡阶段[12], 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有了成人感, 他们希望能有成人的某些权力以更换社会角色, 但由于此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并且其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等也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思维虽然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但是水平比较低, 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在从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过度, 辩证思维没有发展成熟, 他们的思想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以及表面性;他们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深刻稳定的情绪体验, 他们的承受压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此时他们的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因此, 这个时候的学生心理上存在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 明显的不平衡。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存在某种程度的混乱, 自我评价不稳定;再加上初三学生还面临着一个特殊的生活事件——中考, 而王极盛和丁新华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即个体体验到的负性生活事件愈多, 则愈感到不幸福。初三学生在学业压力下, 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体的疲劳, 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焦虑。以上这些因素使初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 对很多问题感到困惑、迷茫, 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 再加上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支持与指导自己, 所以初中留守儿童, 尤其是初三留守儿童对幸福感的体验很低, 建议外出打工的父母多跟自己的孩子沟通, 定期探家或者在孩子初三时多花时间陪孩子而不是在外奔波不知不觉中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要使留守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好, 家长还需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
五、结论
(一)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偏低, 并且留守儿童男女学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但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这两个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 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较低, 且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四个年级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
摘要:该研究旨在调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情况, 希望能给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儿童幸福感问卷对选取的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在统计学上总体性别差异不显著, 但是小学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显著, 初中三个年级的留守儿童性别差异不显著。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另外四个年级得分。此外, 在“正向情感”, “学校满意”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17-02
一、引 言
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观幸福感在美国兴起,一直无法量化的幸福感成为一个可操作、评估、实证研究的科学指标体系。[1]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 beling, SWB)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关于SWB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对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群体,而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于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3]国内学者主要采用肖冬引进和介绍的八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化研究工具,即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3、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以及情感量表2。[4]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总体幸福感量表在大学生被试中普遍应用,还有一些学者根据主观幸福感的维度编制大学生幸福感问卷并实施研究。[5]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知识与智慧,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研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社会生存和竞争的实力。本文就前人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为继续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者提供参考资料。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事件、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研究。[6]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关于人格与SWB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三、大五、大七人格维度及一些具体的人格特质与SWB的关系上。
大三人格与SWB的关系主要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向三个维度来研究的。艾森克(1983)指出,善于社交的人容易与他人相处,更能体验幸福,抑郁和焦虑会诱发消极情感,很少体验幸福,因而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与不幸福相联系。[7]Gray(1981)、Tellgan(1985)、Eysenk(1987)、Larsen(1998)也认为,外向表示对积极情感的敏感性,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具有敏感性。[8]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和国外的研究结论接近。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外向性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提高主观幸福感;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可降低主观幸福感。
大五人格与SWB关系的研究以Costa&McCrae的人格的五因素理论为指导,研究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公正性与SWB的关系。在大五人格与SWB关系的研究中,外倾性、神经质与SWB的关系重复验证了乐观豁达、好喜交往的人更能体验幸福感;情绪低迷,不好人际关系、焦虑的人较少体验幸福感。大五其余三个因子,与SWB的关系研究较少。
大七是由王登封教授等人编制的土生土长的人格量表,大七人格主要包含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七个因素。目前,关于大七与SWB关系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外向性、人际关系与SWB的关系研究结论与大三、大五中的内外向、外倾性与SWB的关系一致,活泼开朗、乐观积极的人与积极情感呈正相关,更多时间感到幸福;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爱交际的人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更多时间感到悲观,不快乐。行事风格、才干、处世态度与SWB的关系研究目前较少。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大学生作为经济未独立的成年人,来自社会的支持一般有物质支持(物资、金钱及其他的亲社会性行为)、情感支持(如给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语言安慰、父母给子女、教师给学生的鼓励性言语)、信息支持(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指导)、陪伴支持。[9]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成分——生活满意度和情感指数与社会支持的各因子——情感支持、工具支持、陪伴娱乐、亲密感、价值增进均呈正相关,这说明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主观幸福感就越高。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作用不同,异性朋友支持、母亲的支持、老师的支持都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都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同性朋友的支持只对情感指数有预测作用,父亲的支持则没有预测作用。[10]
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它因素的研究
目前,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的自尊、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生活事件、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Furnham(2000)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自尊是幸福感的一个最有力的预测因素。[11]自尊与SWB关系研究中,一般作为中介影响因素。崔凯(2007)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总体幸福感呈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干涉、过保护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预测总体幸福感。[12]余鹏(2005)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其中负性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呈负向预测作用。[13]
三、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幸福感是个体内心感受家庭、社会后整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体验核评价,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人口统计变量
近40年的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很微小,而且每个研究学者之间的研究结论也略有差异,有的研究者得出女孩子在生活满意度上高于男孩子,有的研究者认为性别在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上没有任何差异。有的学者研究表明不同的年级在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上存在差异。[14]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很多,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等。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有的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有的研究则认为,收入只是在人们温饱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才呈正相关,一旦温饱得到解决,经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他们的经济水平是通过家庭的经济实力来表现。有的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低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15]有的研究则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总体学生的平均值。[16]关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上文已有说明。
2.主观因素
(1)人 格
众多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无论是大三、大五还是大七人格特征,其中的一些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国内外研究都认为,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
(2)个体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健康、自尊、归隐方向、控制点等方面探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iener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正相关。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r=0.37,p<0.001)。可这种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一定感觉幸福。[17]大学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的影响,且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范围。
四、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对祖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幸福感可能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影响祖国的繁荣富强,因此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很有意义的。
1.改善个人性格特征
外傾性的人能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幸福,因此可以通过扩大人际交往、结识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改善内倾性的人,让他们更多的接触人群,接触社会,从中体验幸福,感受幸福。
2.改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能让人内心感到快乐、平安与幸福。大学生作为没有经济独立的群体,外界的社会支持会使他们更好的处理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比较亲密,遇到挫折、困惑,父母能即时给予支持、理解、帮助,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恶化,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不到家人的援助。同样,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很深,因此,大学生需要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体验幸福。
3.提升大学生自己的素养
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不断的汲取知识,知识可以让人聪慧,充实,更能体现自身的素养。充实的生活会使人感觉快乐、开心,同时也会体验到幸福。
五、展 望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然很多,涉及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但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几乎上都是国外编制,国内修订的,缺少本土化,故首先需要测量工具本土化。其次,虽然有跨文化的研究主观幸福感,但只是停留在描述方面,应该更深入的研究跨文化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异,毕竟现在全球化,需要借鉴国外大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来来完善大学生自身,能更好的体验幸福,更好的生活、学习。最后,有兴趣的学者可以横向研究成功人士或者纵向研究成功人士的主观幸福感,并总结他们身上的共同点,这方面还没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
1 佟永峰、李 焰、范 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15~116
2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心理学动态,1996.4(1)
3 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97~98
4 李 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83~86
5 严标宾、郑 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6 张兴贵.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3):99~102
7 Eysenck,H.J.I do:your guide to a happy marriage[M].London,Century,1983
8 何 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院学报,1999.4:73~81
9 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89
10 吴丹伟.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 孙丽丽、张晓瑜、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927
12 崔 凯.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13 余鹏等.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3
14 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重庆师专学报,2000(2)
15 严标宾、郑 雪、邱 林.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
16 佟月冬.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
【主观幸福感论文】推荐阅读:
联系主观题07-27
典型主观题12-06
刑诉法主观题05-25
哲学主观题解题方法07-04
中考政政治主观题07-19
主观题精选 文化生活10-25
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11-27
高中政治主观题训练题12-23
2024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10-12
《政治生活》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