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推荐8篇)
这里提供的论证,与以往发表的金融学和经济学文献不同,它遵循学术史的逻辑,首先界定经济学、金融学和行为学的基本问题,其次界定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最后讨论行为金融学应当具有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
引言
一门学科为什么能够独立存在?基于常识的解答是,任一学科在人类社会里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出于好奇或实践。
,最初以“提问”的方式(例如屈原《天问》),然后以“对话”的方式(例如柏拉图《对话》),最后以“陈述”和“对陈述的检验”方式(近代科学实验提供了这一方式的规范形态)。
知识各门类的演变路径由什么样的力量塑形?学术史和知识社会学能够提供的视角大致就是法学家卡多佐(B.N.Cardozo)在解释影响司法程序的四种力量时所采取的视角。
对初始问题的解答在人群之内达成共识(主体间客观性)之后,便形成了“知识”,即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里记录的苏格拉底对话所得的“知识”定义之一:“有根据的真确信”(justified true belief)。
这里所说的“根据”(being given an account of),是以共识为前提的(否则就难以解答“葛蒂亚问题”)。
达成共识的根据,为学科演变提供了“对话”(dialogue)的框架。
在后来的演变中,这一框架可能被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不断重塑,并呈现为相当复杂的演化路径。
例如,卡多佐指出的司法实践的塑形力量,可划分为“社会需要”和“道德习俗”――据此而来的司法判断是沿着“社会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判断。
此外还有司法实践内部的塑形力量,称为“法官信念”(acquired convictions)和“逻辑自洽”――据此而来的司法判断是沿着“演化方法”和“哲学方法”的判断。
注意,社会需要和道德习俗这类外部力量通常表现为政治格局对学术资源在各学科之间配置的影响,这种政治影响和由此呈现的学术嬗变,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知识各门类在上述演化中往往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学术传统)。
这些学科可分为两类:(1)由独立的基本问题界定的学术研究范围及方法。
(2)在不同基本问题界定的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并由这些学科基本问题及方法派生的学术研究范围及方法。
例如,经济学是由基本问题“什么决定价格”和“价格决定什么”界定了研究范围及方法的学科,它的核心理论被称为“价格理论”。
又例如,金融学是由基本问题“什么决定金融资产价格”界定了研究范围及方法的学科,它的各种理论通称为“资产定价”理论。
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学术思想史,脉络清晰,呈现了下列七个知识模块:(1)关于“理性”假设。
(2)关于“科学解释”。
(3)经济学基本问题。
(4)金融学基本问题。
(5)行为学基本假设。
(6)行为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
(7)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
作为专业化教育方法的必要补充,跨学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1)将全部知识视为相互联系并演化的模块,主要考察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如何依具体情境而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意味着的学术演化趋势。
(2)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旨在为每一知识模块以及每一核心概念划界,也是在“划界”(demarcation)这一活动中体现着康德式的批判思考。
作为对比且与此互补的是被称为“应试教育”的专业化教育方法的两大特征:(1)局限在特定知识模块内部的分析性知识。
(2)特定专业的学术传统内部的权威性思考方式。
一、关于“理性”假设
经济学的芝加哥主流学派关于理性的基本假设,被称为“完备理性假设”。
与此相对立的,是所谓“有限理性假设”。
这两大假设之间的对立及长期争辩,清晰地呈现了界定理性假设的两大要素:(1)个体对现象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注意,这一界说意味着,任何解释,不论是否符合事实,只要令人信服就足以将待解释的现象理性化了。
(2)主体客观性(inter―subjectivity)。
这里需要解释:假如笔者反复且感受强烈地梦见一位早已逝去的朋友,笔者可能确信那位朋友仍然健在。
不过,因为笔者的其他朋友不能如此确信,故笔者的确信缺乏主体间客观性。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清楚地描述了我们想象中的上述两要素,就等价于界定了我们自己关于理性的假设。
假如笔者想象中的理性是“完备理性”,那么它等价于这样的描述:首先,笔者相信每一个人对每一现象都有至少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
其次,笔者相信所有个体对每一现象所提供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的集合有非空的交集。
这就相当于假设个体行为永远基于全体共享的知识,于是这就等价于假设没有与所考虑的行动相关的私己知识。
又假如笔者相信的,是与完备理性假设对立的“有限理性”假设。
那么,笔者所信的,等价于这样的描述:首先,笔者相信至少存在一个人,他不能相信关于等待解释的现象的全部解释。
其次,至少存在一个人,他不能共享与他相关的全体知识。
为凸显这两类理性假设之间的严重分歧,笔者构造一个例子:笔者见到一位老友正在若无其事地饮一杯葡萄酒并且笔者相信那是一杯毒酒。
那么,假如笔者关于他的行为有完备理性假设,笔者就应假设他知道那是一杯毒酒,所以笔者必须设想他试图结束生命的各种理由,然后,笔者不会有所行动,因为笔者的干预很可能违背他的旨在谋求最大幸福的理性选择。
另一方面,假如笔者关于他的行为有有限理性假设,笔者可以立即行动阻止他饮毒酒,因为笔者的行动很可能对他和笔者而言是一种帕累托改善。
类似地,关于中国的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在以往30年里,经济学家们表现出两类几乎相反的立场。
其一可被称为“泛自由市场”(笔者称之为“简单自由主义”)的立场,其二可被称为“批判自由市场”(通常也冠以“新左派”)的立场。
如果不考虑经济学家与他所坚持的立场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笔者相信,导致了如此严重分歧的,主要是他们关于中国大众的各种行为的理性假设。
持完备理性假设的经济学家,不同意对市场有任何政策干预。
因为,任何政策,归根结底旨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可是,这些人具有完备理性,所以,他们同意参与市场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市场必定改善了而非降低了他们的福利。
另一方面,持有限理性假设的经济学家往往提出干预市场的政策建议,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政策可以改善一些人的福利。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位全心全意试图帮助我们人类的火星人观察地球上的市场生活时,如果这位火星人对地球人类的行为持有完备理性假设,它的立场必定就是简单自由主义者目前所取的立场。
可是如果它假设人类行为基于有限理性,那么,它将干预我们的市场生活。
这一心智实验表明,如果我们反对的是斯大林时代流行于苏东社会主义各国的中央计划体制,那么我们可以持有与这位火星人相近的理性假设。
如果我们努力要改善的是“市场生活”本身,那么我们应持的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
假设,必须是有限理性假设。
后者意味着不存在完美的市场生活,恰如不能假设完备理性一样。
二、关于“科学解释”
如前所述,为现象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也就是将现象予以理性化的过程。
由此不难看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可因解释者和倾听者所处的社会传统和知识背景而有巨大差异。
近年来, 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 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 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 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 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 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 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 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 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 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 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 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 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 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 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 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 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 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 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 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 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 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 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 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 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 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 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 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 (下转279页) (上接253页) 究工作, 比如, 根据开题报告要求, 运用自己已有知识, 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 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 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 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 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获得一份适合所学专业、令人心仪的工作, 是每一个即将毕业大学生的美好愿望, 然而, 不可回避的是时下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到的新人马上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能够独当一面。但是, 应该看到的是, 在职场上, 同一个单位中, 每个员工都想表现出自己的优秀品质, 因此职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7-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金融学课程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有的称为《货币银行学》,有的称为《金融学》,并且在其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都选择《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唯一课程。国内比较这方面的经典教材是黄达老先生主编的全国优秀教材《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以后更名为《金融学》),其他各校自编教材从内容上看基本也秉承该教材的体系。这些教材基本都偏重于宏观金融,而对于微观金融则关注不够。而且全国同类教材结构体系过于趋同,缺少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色教材。从各高校《货币银行学》或《金融学》的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一是金融基础理论,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内容;二是金融市场和机构介绍,包括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简介、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简介;三是货币理论和政策,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等相关理论和政策;四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包括金融抑制、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内容;五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内容,包括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设计看似面面俱到,但正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非金融专业对金融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只有一学期36课时或54课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难以突出重点和专业特色,学生学后可能就是记住一些专业名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和规律还是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未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高校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完这门专业基础课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会对在货币银行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普及金融知识式教学而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因而需要在这一门课内使其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的金融现象基本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而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基本来自于金融系或金融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而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改革没有跟上金融实践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年年在谈,年年在研究,但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谈得不够。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却是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而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过于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忽视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则会使学生因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其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
1.新教材的建设因循滞后,缺乏前瞻性。从金融学教材建设来看,一方面过于注重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延续性,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大胆进行内容设计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国内社科领域的研究大多重务虚而轻务实,亦即重宏观而轻微观,致使在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上还是偏重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金融发展等宏观内容。而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以后,对于非金融专业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内容,金融中介理论等微观金融方面的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应有体现。国内难以编出适合多种需要的优秀教材,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金融学教材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作为非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因此,作为金融学教科书,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基本掌握金融的运行逻辑和规律,不致投身社会后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而手足无措。
2.缺乏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有效机制。实际上,即使在教材没有更新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根据金融实践的发展和各个专业的特点,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更新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但从教师目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自身知识结构没有随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进行及时追踪和更新;另一方面也缺乏主动进行大规模教学内容调整的动力和激情。
3.缺乏鼓励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教学管理体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效,还需要其他各个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如大纲修订、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现在许多高校为管理方便,往往规定教授同一门课的老师必须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制卷、考试、阅卷,这就极大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因为如果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选取和编排,这样就难以做到整齐划一,而创新又会冒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因此许多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落后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沿袭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
三、解决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我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首先,要选编适合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优秀教材。可以组织专家专门编写适合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材,条件许可的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中译本或直接采用原版教材,因为我国现代金融理论基本都是舶来品,选用国外知名教材的好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理论前沿,相对我国金融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内容庞杂的金融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和调整,对于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重复的内容,如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应该略讲或让学生自学;对于无法在其他课程学到而又不像金融专业学生有后续课程深化拓展的金融基础理论和运行原理,则应精讲。再次,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应该在传授基础金融理论和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内容设计和调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金融知识有不同的应用需求,比如,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强调投资和风险管理以及银行管理理论,而会计专业更需要掌握银行等金融中介的运行原理,财务管理专业则需要侧重公司财务和投融资决策,而国际贸易专业则对外汇和汇率问题、国际收支和国际金融体系有更高要求——这样的内容设计,既能达到传授基本金融原理的目的,又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金融学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学科,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使其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内容进行精选精讲外,还应结合实际,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用所学金融理论分析现实中的金融现象。比如,讲货币政策,可以结合我国历次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讲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讲股票市场,可以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变化讲解投资理财知识、风险管理理论等,这样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心理,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来出身社会的应对能力,还是十分有帮助的。
3.建立有利于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机制。教学内容改革的主体在于教师,因此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探索。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使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付出的努力也能得到至少与科研方面相似的回报。当然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的评价可能不像发了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拿到什么级别的课题那么好衡量,但只要管理机构有决心,也是可以通过设定指标进行评价的。其次,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对进行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大开“绿灯”,允许相关教师在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为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营造较为宽松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晓平.“研究型”与“教学型”院校的主要分类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3]徐颖.教学型大学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9,(1).
[4]张绍云,张家胜,陈会荣.《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5]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1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20xx年至20xx年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 刘纪鹏; 刘妍;20xx年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见证成长》作者周宏波;20xx年刊登于《股市动态分析》 <正>20xx年,中国证券市场20岁生日,《股市动态分析》作为中国最刊创刊的专业性证券类期刊也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而中国机构投资者初具规模也就是三五年内的事,每年的“最佳机构投资者”春节特刊也正在见证中国投资人成长的步伐。自20xx年首次推出“最佳机构投资者”特刊以来,每年上榜机构风云变幻,新机构名字层出不穷,今年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投资者队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开始有些机构连续两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华商基金、华夏基金,私募机构的尚雅投资。《中国股市成长质量及其对策研究》作者牟长利; 龙子泉;出版。本文主要给我们讲述了我国的沪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对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分析。并给投资者以建议。
《中国股市暴涨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设缺失》作者:王一静,文献来源:[J].现代商业, 20xx股市的成长,也是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的一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我们国家的股市发展存在着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进。
《从A股市盈率变化看股市投资机会》作者:金开安,文献来源:[J].投资北京, 20xx <正>股市的低估,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买入持有的好时机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20xx年触底反弹,20xx年到20xx年长期盘整、交易低迷的弱势阶段。本文主要说了我们怎么利用市盈率来把握投资机会。
《危机下的中国投资机会》作者:马晨 文献来源:[J].中国金融家, 20xx文献主要讲了大中华区是如何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充满投资机会而且经济结构互通的地域?中国的股市表现领先全球,哪些行业将出现最佳的投资机会?A股市场的短期和中长期走势如何?流动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研究》作者:刘红 , 唐继碧,文献来源:[J].会计师, 20xx,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养老方式从以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断增加,政府对养老产业大力支持,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进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献来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xx摘要:采用“沪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等权投资组合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非系统风险分散效应,计算了沪深A股系统风险总量,并从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出发探讨了合适的规避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市投资机会 在哪里?》作者:刘浩,文献来源:[J].卓越理财, 20xx, 摘要:<正>20xx年上半年,根据各种理论推算出的“铁底”——5000、4800、4000、3500……,都没能阻止股市大盘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谓“铁底”中一路畅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绝地反击?《中国股市投资策略探讨》作者:刘光彦 文献来源:[J].商业研究, 20xx,摘要:来中国股市大幅波动,暴涨暴跌的次数不计其数,许多参与群体损失惨重。然而,中国股市在让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认真研究中国股市的运行情况及涨跌机理,探讨其投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争夺资源:故事远未结束》作者:彭波,文献来源:[J].证券导刊, 20xx,摘要:一年来,一边是股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边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股市随着最大的制度障碍的消除,被压抑的上升动能开始逐步释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资源与能源、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被视为这轮牛市的开始。
《中国股市投资价值分析:基于行业角度》作者:钱竞,文献来源:[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xx, 摘要:自20xx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又经历了欧债危机,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大盘指数不断跌破低点,中国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众多股民被套,财富大幅缩水,基金公司普遍亏损。中国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长线投资机会还有待考验。
《中国股市投资风险结构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玮 , 陈卫平,文献来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xx,摘要:从介绍股市投资风险特征着手,通过对中外股市风险结构的实证分析比较,指出了当前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比例过高,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结构性失衡,并围绕这一失衡现象对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运用投资机会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长性》作者:潘立生 , 任国宏 , 赵惠芳,文献来源:[J].财会月刊, 20xx,摘要:本文使用投资机会集方法并选用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度量公司的成长性,并对投资机会集方法和传统的托宾Q值方法和市净率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投资机会集方法比托宾Q值方法。
《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理论与中国实证》作者:范利民 , 陈浩武,文献来源:[J].管理工程学报, 20xx,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对长期投资者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并实证,表明时变性特征降低风险资产长期收益率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降低其在长期投资视角的风险。
从上我们得到:中国股市成长性与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投资机会与其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他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各自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下为提纲: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背景、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成长性,对中国的成长性展开分析
第三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并研究不同时期的投资机会是怎样变化的
第四章,通过选取样本和萃取数据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五章, 对本文做出总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思路来寻找出我所需要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鉴国内学者的理论成果及实证检验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实证方法,并找出各类实证检验结果的相同于不同之处,提出我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找到能够验证我问题的方法。
再次,对我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相对于前面较理论化,但是会更加具体到细节。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1. 2.28-3.6: 确定论文题目,明确论文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开始查阅资料。
2. 3.7-3.20: 收集资料,撰写任务书和文献综述。
3. 3.21-3.27: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 3.28-4.3: 整理资料,拟定论文大纲。
5. 4.4-5.8: 整理资料及相关数据,撰写并修改论文初稿,最后完成论文初稿。
6. 5.8-6.7 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定稿。
7. 6.10-6.23 论文排版打印,论文答辩。
七、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论文)结果的预测:
指导教师:
八、所 在 专 业 审 查 意 见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金融学生所学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中,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成为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金融学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由于选题不当导致论文不能如期完成或质量低下,因此探讨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十分必要。
一、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是确认研究对象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和关键性步骤,无论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如同导演选材,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对了,目标找准了,论文就成功一半了。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选题不当。当前,金融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选题随意性强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欠认真,指导次数少,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选题不重视,往往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或者是拟定的参考选题多年不变,早已失去选择价值;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整天忙于应聘、实习、考研,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因此论文选题很随意,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本科论文的开题报告本应是学生初步确定选题和教师对之提出建议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学生迟迟不交开题报告甚至论文完成才填写开题报告的情况,论文开题流于形式。
(二)选择“大而泛”的宏观性课题,导致写作中难驾驭
宏观性研究的往往是一领域,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根据金融本科生的学识水平和对本科毕业论文篇幅的要求,本科生缺乏研究这样的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不仅收集材料存在困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如“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论金融风险和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等,就属于太宏观、太大的题目,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近期目标,涉及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等问题;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就每个具体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所以最好就其中一个问题写作,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三)不注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选择已经过时淘汰的题目??
论文选题应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金融体系不断变革,许多新政策、新机构、新工具不断出现,应该说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但一些学生不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向,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在毕业选题时,查找的资料过于陈旧,如2006年还有学生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引进外资银行,提高银行竞争”等早已过时的题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抄袭几年前的文章。
(四)选题过于平淡,缺乏创新
学术论文讲究原创性,人云亦云,乃论文之大忌。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选题没有意义。有些金融学生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挑战性,无新意,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对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途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有关论文已很多,当然这些选题并不是不能再写,而是应从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否则简单的重复没有意义。
(五)选题不切合实际,提出一些空而高的口号
有些学生在选题中不切合实际,盲目求“新”。如“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组建跨行业战略联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等。商业银行国际化无疑是方向,但目前乃至长期不能实现,因为银行国际化的前提是企业国际化,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全球500强,几乎都是跨国性的,进入我国的就有300家,所以外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占领市场。而我国规模大、跨国性企业不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银行谈何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呢? 在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一直审慎,尚在试点中,探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实际。
二、对金融本科学生选题的几点建议
金融本科论文选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上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本科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重视论文开题环节,提倡集体指导选题
建议在本科论文选题之前,由专业教师就选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作专题指导,并就开题报告的规范书写、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给学生作统一讲解,改变过去单个教师“一对多”指导模式,实行集体指导、集中指导,教师组(教研室)共同协商研究本科论文的指导问题,避免由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学生论文选题质量。
(三)提高学生获得学术研究信息的水平,指导学生多方位收集资料,为选题打好基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层出不穷,而金融学生选题陈旧反映出学生对新信息的掌握较欠缺。因此建议: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整理最新金融信息,关注学术研究发展信息;二是鼓励金融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各种学术研讨会;三是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就新的金融政策展开讨论、思考。
(四)选题中注意的方面
1、注意学术价值和社会实用的结合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学位论文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研究应讲求应用性,即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论文选题应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探求真理。
2、注意量力而行
金融本科学生应从自身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选择熟悉并感兴趣、有获取资料的条件,并估计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论文题目。
(1)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应泛”,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做。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金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在实际中,有些选题很好,但受知识、水平、资料有限,难以完成,最好放弃,不要好高骛远。
(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论文的选题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文献资料的掌握,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新视角。因此,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
3、注意选择自己熟悉及兴趣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与适用范围
1.指导思想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这一工作环节的管理,规范写作,提高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报告,以下统称毕业论文)的撰写制作。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可参照本标准的原则要求、按外文写作规则制作。
3.执行与监督
本标准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执行。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毕业论文原则上不能提交答辩。
二、毕业论文结构
1.毕业论文构成项目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封面、中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
2.各项目含义
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内容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200~500字之间。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5个。
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英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由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翻译而成。
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的对应页码。
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正文字数应在8000字以上为宜。
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三、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1.纸型及页边距
毕业论文一律用A4型纸(210mm×297mm)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5.4mm,地脚(下)25.4mm,订口(左)31.7mm,翻口(右)31.7mm。
2.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另起页,上空一行后另起一行居左空两格用4号黑体标注“内容摘要”四个字,以冒号结束,接着内容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内容完后另起一行居左空两格,用4号黑体标注“关键词”三字,以冒号结束,接着内容用小4号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5个,词间空一格。行间距取固定值22磅。
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在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同一页的下半部。“Abstract”空两格居左,用4号Time New Roman体加粗,以冒号结束,内容用小4号Arial体,标点符号用英文形式;“key words”在内容结束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居左,用4号Time New Roman体加粗,以冒号结束,关键词内容用小4号Arial体,词间空一格。行间距取固定值20磅。
目录:另起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空一行顶部居中,“目”与“录”之间空两格;内容空一行居左,用小4号仿宋;并注明内容的对应页码,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连接,最后采用分散对齐。行间距取固定值22磅。
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律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用,回行顶格,行间距一律取固定值22磅。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⑴”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一行居左顶格用小4号宋体排印内容,回行顶格,行间距取固定值20磅。每篇参考文献应以阿拉伯数字标出其编号,并加上“[ ]”括号。具体编排方式为:
书籍格式:[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4.正文中的表格
正文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小4号黑体,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表体:表体的上下、左右和其余表里线一律使用0.5磅实线。表中数码文字一律使用5号字。表格中的文字要注意上下居中与对齐,数码位数应对齐。表体下应注明资料的来源。
5.正文中的图
图的插入方式为上下环绕,左右居中。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图的名称)”,用5号黑体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全文图应连续编号。
6.正文中的公式
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⑴”。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公式应使用Word公式编辑器编写。
7.正文中的数字
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模糊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8.正文中的标点符号
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9.正文中的计量单位
除特殊需要,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10.页码标注
从“中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部分到“参考文献”部分为止,排印连续的阿拉伯数字页码,页码号居中。
四、印刷与装订
1.印刷
论文一律用A4纸打印,单、双面均可,推荐双面印制。
2.装订
论文一律采用左侧装订。装订顺序如下:
封面(从教务处网页下载、内容手填)
中英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表(从教务处网页下载、内容手填)
论文指导情况记录表(从教务处网页下载、内容手填)评语与成绩评定表(从教务处网页下载、内容手填)
2.份数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本质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用人合同,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 共同负责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1]。就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而言, 可以理解为以金融机构为载体, 以真实金融业务环境、真实金融业务流程为背景实行全真化教学, 通过聘请金融机构业务骨干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等途径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 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一线岗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 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 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的基本标准。对学校而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根据按需生产, 促进就业。
二、金融本科“订单式”培养的必要性
“订单式”培养一般应用于职业教育以及制造业领域,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应用尚处于探索之中。
(一) 拓展金融行业就业空间
金融行业吸收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在我国, 作为三产支柱之一的金融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为行业发扩张留下巨大空间, 将成为吸收毕业生的重要领域。从目前看,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两极化明显, 对人才的需求分为高端和低端两块, 两类人才都较缺乏。“订单式”培养模式定位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将为金融行业提供基础人力资源, 拓展就业空间。
(二) 缓解校企之间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众多高等院校金融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采用“三段式”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的教学模式, 过多强化理论教学, 缺少实用金融技能的培养, 学校不了解金融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 忽视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培养出来的理论型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脱节, 学生受过了高等教育却无法适应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性岗位, 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订单式”培养模式要求金融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注重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街接,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吻合, 促进了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化,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 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直接上岗工作, 实际上是在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之间启动了“人才直通车”,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企之间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 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动态的, 然而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革对人才需求的转变, 人才培养采用传统的“3+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过多强调理论教学, 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 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 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实际经验上看“3+1”模式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第四学年对于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学生却利用这段时间四处找工作而使企业实习流于形式;二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不够紧密, 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不如后实习模式。金融专业采用“订单式”培养可以实施“2+1+1”模式, 即两年在校基础理论教育、一年在校专业课程学习、一年在金融企业实践培养。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意向解决, 因此, 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金融实践能力的提高上;另一方面, 学生利用第四学年深入的金融企业具体岗位锻炼, 可以获得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 节约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
(四) 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效率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具有很大的外部性, 这种特性决定了政府教育资源的分配应优先配置初等教育。目前, 我国政府财力有限, 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现象比较普遍, 而市场规则决定了普通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就业为本”, 为此许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引进人才, 进行实训中心与实践基地建设。但苦于经费不足, 一方面形成大量“高校债务”,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社会需求标准。“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金融行业与高等院校各自在人才、实践等方面资源的优势, 通过双方之间的优势资源整合, 提高教育效率, 减轻高校对财政投入的依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效率[2]。
(五)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学校、金融企业、学生三者的有效之举
“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实施形式, 突破了学校依赖企业接纳学生, 企业依赖学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 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互利关系。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企业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 校企双方真正把对方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发展, 把对方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 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 使得校企双方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有了基础, 使校企的相互持续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这才是它的根本意义所在[3]。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 就业导向明确, 企业参与程度深, 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
三、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运作步骤
金融学专业根据金融企业人才需求, 与金融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学生就业订单, 与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和业务部门在教学、师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共同开发课程, 共同教学, 共同对毕业生进行跟踪, 其运作步骤见图1。
(一) 行业岗位调研论证
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需要了解金融行业合作意愿的市场容量和具有合作愿望的金融机构本身情况、需求特点与发展潜力。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 学校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建立意愿合作的企业信息库, 尽量收集更多的合作信息。需要通过走访、写调研报告、组织行业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及合作意向, 了解招聘员工数量、人才类型。同时, 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
(二)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按照企业意图, 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 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要相协调,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4]。根据“三个协调”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 节约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 使学校成为企业储备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人才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重点突出“能力结构”设计, 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和执业能力的培养。见图2。
(三) 签订“订单”协议
“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也是区别于其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学校可以与所确定的金融机构直接签订协议, 也可以双方通过人才中介机构签订三方人才培养协议, 在协议内容上必须明确人才供需双方的职责、人才培养计划和录用标准。聘请除合作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对方案进行论证, 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最后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四) 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 共同培养人才
根据“订单”的约定, 实施“2+1+1”模式, 一二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 三年级根据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岗位进行真实环境, 真实情景的全真化教学, 四年级要求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 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 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即不仅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 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
(五) 金融机构按订单要求录用学生
“录用就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成为区别于其他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特征。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 培养对象的确定, 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 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 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 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 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在“订单式”教育完成后, 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面试、笔试测评综合素质, 符合毕业要求、达到金融机构录取标准的学生由用人单位录用为正式员工, 从事“订单”所规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跟踪与反馈机制, 定期了解学生实习和工作情况, 完善“供货”后的跟进服务, 进一步改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建立, 对于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高教育质量有重大意义, 但在实践中由于金融业人力资源供给相对充分, 使得金融机构倾向于高端人才, 对本科订单模式积极性不高, 加之国家与行业引导相对较弱, 使得模式的推行阻力较大, 因此, 还需要国家、行业与高校的共同关注与积极探索。
摘要:“订单式”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用人合同,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 可以有效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拓展行业就业空间, 缓解就业矛盾, 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效率。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模式,运作步骤,能力结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新林.金融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2]曾庆学.构建适合会计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J].商场现代化, 2006, (2) .
[3]姜进.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培养金融人才的新模式[J].金融教育, 2005, (3) .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报告
一、前言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其大学四年全部教育过程中需完成的最后一门系统性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才、智、艺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1]。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具体要求是:拟订一项课题 (或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设计语言(如计算机技能、图形、符号、绘画、制图、造型、色彩、材质、文字等),结合一定数量的信息、情报、资料、文献等,通过导师的指导和个人的系统性再创造,提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完成能反映自己构思的模型或首板。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的融会贯通,并且熟练应用和掌握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模式;熟悉工业设计专业在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启动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完整、准确、高效率地产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1]。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综合课程。
毕业设计的作品不同于科学技术展的作品和商业展会的商品。它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和作用。科学技术展览的展品主要目的是展示一项新技术或新发明以及应用前景,以供科学技术交流和向厂家转让,可以不涉及具体产品。商业展会的展品是性能、技术、工艺、应用材料和成本控制等都较为成熟的产品,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是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其评判标准都是以“物”为主要对象。
毕业设计的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以“物”为媒介,展示毕业生四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它承担着“以物论人”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的作品来评判作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是否达到取得学士学位的标准。所以,它只要应用已有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已有(或将来会产生)的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重新整合,并通过创新设计赋予新的价值,这样即可认为合格。作品的技术完善度、功能的成熟度和商业指标等并不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
三、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又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运用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几个要素:1、应届毕业生;2、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3、与所学专业和所申请的学位密切相关;4、总结性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来检查应届毕业生在学制所规定的学时内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处在什么水平。据此,确定是否达到该毕业生所申请学历和学位的等级水平。
毕业论文与一般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
1、写作目的不同。学术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提出和解决学术上的某些论点。就此而言,毕业论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它同时还担负着表明作者本人在专业领域内是否已具备符合学位标准的学术水平的作用。
2、评审的角度不同。学术论文是评文。而毕业论文主要是评人,是通过以评文来评人。因此,毕业论文比一般学术论文多了一项内容:要求作者将其所从事的学科,特别是其所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数家珍一般地写出来(即在毕业论文中要有论文综述的章节)。以此表明自己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行家里手”,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是承先启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两者的差别很明显。
3、论文的形式和构成不同。学术论文可以与人合作撰写。主要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一般是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阐明作者的学术观点,然后对所提论点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毕业论文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学术论文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代表的是作者个人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所以只能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
4、阅读对象不同。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象是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士。撰写过程中只需将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阐述清楚即可,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它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而毕业论文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导师和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教授,是写自己对所学专业或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在该研究方向的创新贡献。
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现状
自我国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一直未变。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学时缩短、选修课比重加大,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时间越来越少。各高校为了准时上报就业率的数据,毕业班的课程结束时间一再提前,有些高校已经提前至当年的5月中旬。为此,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已经移到大四上学期的后半段,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开始就进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但即便如此,由于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仍倍感时间上的压力,对设计的课题和论文研究的方向无法深入研究,故完成的质量也大受影响。
1、毕业设计的现状
近年来,各校艺术设计学科本科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一方面,展出的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展览效果犹如“嘉年华”,一年比一年“热闹”,制作费用逐年提高,用于毕业设计展作品制作费用超过五位数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制作的毕业设计模型(或首板)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却逐年减少。
nlc202309041037
制作模型“首板”的过程是二次设计的过程,此阶段要仔细揣摩推敲,是做一个好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等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在确定毕业设计的草绘方案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用Rhino (犀牛)等三维设计软件建三维虚拟模型。该模型有两个用处:其一,加入材质和灯光后渲染成效果图,应用于毕业设计展板、设计说明等;其二,交给模型厂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模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对毕业设计不做深入研究。此外,受三维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本人掌握熟练程度的制约,无法对产品的形态进行仔细推敲,造成用精湛的模型制作工艺制造出粗糙的、没有内涵的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的展览,只反映毕业设计的结果而未反映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仅展示了“怎样”,而忽略了为什么是“这样”。假如毕业设计的作品仅仅是做一个漂亮的模型(可能就连模型都是模型公司制作的),这种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与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相距较远。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十分丰富:包括前期研究分析确定设计方向的过程;设计推进过程中,在每个节点做决策时的取舍依据;后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等。这些内容不是区区两平方米大小的一块毕业设计展板所能展示的。
2、毕业论文的现状
扩招带来的现状是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尤其是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普遍不够扎实,以致于“先天”缺乏做研究写论文的能力,再加上“后天”缺乏足够的研究手段和时间,无法做深入研究。导致毕业论文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严谨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没有创新点、抄袭现象严重等。
从国内某艺术设计学科比较知名的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可以看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对其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
五、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具体实施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根据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应主要注重于两方面:其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结合;其二是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3]。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权重,应要高于对毕业论文的权重。
2、对毕业设计不要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应将考核重点转移到着眼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应允许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不太完善和简陋。要求学生加强设计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作品深层次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而花哨的创意。同时在要求作品的创新性基础之上,再考核其完善度和观赏性。并且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环节,应提倡学生立足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首板,以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在毕业论文的考核环节,可用毕业设计的设计报告或设计总结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在设计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内容:毕业设计课题的甄选依据和过程;分析其现实意义;通过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的数据分析;确定毕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即设计点),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掌控,哪些不能掌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阐述构思设计结构功能方案时,所选用的功能原理和实现原理的结构方式及其依据;做造型方案时,对形式选择根据;在推进设计流程的每个节点,做出取舍时的依据;选用的材料的依据;制作模型或首板时应用的工艺等。
在设计报告的最后,一定要有总结,其内容应包括: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的应用状况;反思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针对设计目标,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发展前景等。总结环节十分必要,能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更快地提高。最后,在毕业设计的展场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导师组的构成中,可邀请设计公司或生产厂家的资深设计人员参加。
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质内容合二为一,不仅反映出毕业设计是“怎样”,而且还反映出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总之,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洪汉池,易际明.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 ]. 科技信息,2010(29)
[2] 陈江. 实体模型制作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J ].美术学报, 2011, 毕业创作专刊: 66-71.
[3] 刘英,许延飞,黄冉.QFD在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24-128.
【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金融本科论文实施细则09-14
金融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简历06-28
英国大学金融本科排名06-07
本科金融学个人陈述ps05-28
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7-10
本科体育专业毕业论文09-11
国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9-20
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09-12
法学专业本科(专科)毕业论文格式10-07
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