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5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 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谓语也复杂多样。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
本章从造句法方面展开研究。英语注重形合,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汉语则注重意合,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
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比如:一不做,二不休(Over shoes, over boots)。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比如:孤掌难鸣(One man, no man)、玩火自焚(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等。
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如:Harm set, harm get(害人反害己)等。
第四章 繁复与简短
在这章中,作者基于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内容,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长短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英语句子要比汉语长的多。
首先,汉语常用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较多。其次,正如前几章提到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很少用关联词,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词序,大大限制了汉语单句的长度。再次,汉语定语修饰语一般要前置,一个词所能承受的修饰词语非常有限。最后,汉语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句子舒缓。相反,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有:英语常采用各种表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连词、词的形态变化等。另外,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还有各种并列、附加、修饰成分。英语还常用先行词“it”及其他预指性代词,把真正的主语或宾语移到后面,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而汉译英时则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第五章 物称与人称
本章作者对英汉物称、人称的运用作了对比。其中,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主要表现为:第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则多为人称主语。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英语句中主语为an idea,而翻译成汉语时,主语却成了“我”。英语用抽象或无生命的食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无灵主语”和“有灵谓语”,从而使句式带有拟人色彩。英语还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且“it”还被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第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则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英语的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在文学作品、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中运用的较多。
第六章 被动与主动
本章就英汉主动被动语态的运用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在英语里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主动语态为多。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受施事原因、句法、修辞、文体的影响。在施事方面,具体的原因有: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而明;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要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就多用意义被动式,比如: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these several days.“已经有好几天没人管它们啦”。其次,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例如:The Harry Potter series of novels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已经译成了许多种语言。”再次,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另外,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最后,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比如:处置式、“为……所”式等。
由于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英汉互译时,特别要注意句式的转换。
第七章 静态与动态
这一章作者就英汉叙述特点进行了对比。其中,英语呈现为静态倾向,汉语则为动态倾向。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为:
一、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情感等概念。虽然名词化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但也会使语言抽象,还会减少富有活力和的动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加明显。
二、英语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比如:a hard worker—someone who works hard工作勤奋的人。
三、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通常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四、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英语常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如: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意思为“他正在读书”。英语里大量的弱式短语往往削弱或淡化了原来所要表达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语的意义,增强了静态感。例如:give rise to(arouse)。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be,它的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除了be之外,have,become,grow,等也是英语常用的弱式动词。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汉语的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动词连用。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置于主要动词的前后,形成动词连用。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来表达动词的意义,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呈动态。
第八章 抽象与具体
作者借第七章所提及的名词化,引出了对英汉抽象、具体的讨论。作者认为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语表达抽象化的原因有:首先,英语通常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而名词化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化。其次,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再次,抽象词语意义模糊,有利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另外,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这些手段主要有:用虚化词缀构词,比如前缀 “inter”可以表达“相互”的意思,后缀“ity”可以表示性质、程度等;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介词作为虚词,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或成语。最后,英语词义内涵广泛,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英语表达抽象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汉语,由于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也没有形态变化,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具体。而且,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等)大多来自外语。例如,“性”译自英语的-ty,-ness,-ce等。因此,汉语只能采用一些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比如: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二、范畴词可以用来表示行为、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complexity复杂性,relativity相对论等。
三、由于在汉语里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四、虽然汉语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却很丰富,汉语可以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比如:feed on fancies画饼充饥;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饥似渴等。
最后,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化虚为实”从而通行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汉译英时,“化实为虚”来化症结,提高转换的可译性。
第九章 简接与直接
英语通常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使得英语表达较为间接,汉语则比较直接、明快。
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就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如表示“死亡”,英语有pass away,join the great majority,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汉语则有“逝世”、“寿终”、“作古”等。英语委婉语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繁,而且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有官方委婉语(比如:用“collateral damage”来表示“平民伤亡”,用“police action”来表示“侵略”等)、职业委婉语(比如: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表示“秘书”,用“sanitation engineer”表示“垃圾工人”等)、学校委婉语(比如用“Shows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factual material”来表示“撒谎”等)。
英语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较常用作修辞手段。克制陈述是指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间接肯定是指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如用no small代替great等。委婉否定则是指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例如:I cannot consider the matter as in any way urgent.我觉得此事毫不紧急。婉转暗示指用含而不露的言辞留下余音,让对方去寻味。
在汉语里,人们常会用敬辞与谦辞来表达尊敬和自谦,比如:请教、过奖、愚见等等。总的说来,汉语比较注重直言、简明。委婉、含蓄的陈述方式在汉语里远远不如英语那样流行。
第十章 替换与重复
本章主要就重复现象对英汉进行了对比。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常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
具体来说,为了避免无意图的重复,英语常采用以下三种表达方法:
一、用替代的形式来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替代的形式主要有:名词性替代,如: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以及名词 the kind,the sort等;动词性替代,即用替代词来取代谓语动词,主要有:代动词do,复合代动词do it,do that,以及替代句型so+do+主语,so+主语+do等;分句性替代,即用替代词so或not来取代充当宾语的that从句,用if so或if not来取代条件从句等等。
二、省略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等;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英语常承前省略相同的谓语动词或谓语动词词组的一部分,汉语则常承前省略相同的主语而重复相同的动词,而且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英语还常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等方法来避免重复。
汉语的重复倾向与其语音文字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往往促成用词造句的重复倾向。具体来看:
一、汉语单音节文字的特点便于字和词的重叠。重叠构词可以使词语音节匀称,而且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有名词重叠(如:天天、日日夜夜)、数量词重叠(如:一滴滴、一个个)、动词重叠(如:瞧瞧、试试)、形容词重叠(如:深深、干干净净)、附加式重叠(如:水汪汪、衣冠楚楚)、偏正并列式、动宾并列式、主谓并列式及其他形式的重叠(如:假情假义、有声有色)。此外,象声词也常常采用重叠的形式,如:哗哗、轰隆隆等等。而英语叠音词一般属谐音或拟声现象,有许多词来自儿语,通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
二、重复,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来强调作者的意思,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除了词语的重复之外,汉语还常用相似、相对或不同的词语来重复同一意义。汉语“意复”的现象尤其常见于四字成语和谚语,如:称心如意、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也常见于运用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如:观看、古老、树木等。此外,汉语一些连接词或副词的连用也常有意义的重复。
三、汉语讲究音节匀称和词句整齐的倾向集中地表现在修辞上的对偶和排比。对偶是把结构相似、意义相类、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以提高表达效果。它应用范围很广,在对联、诗词、成语、广告甚至公文都可见到这类形式。
随着我国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的逐步增多,我国的汉语文化对英语的语言组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多的英语词汇添加上了汉语词汇的元素。具体的来说,在众多的英语词汇组成之中,人们已经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英语单词和汉语词语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就可以看出,两种语言之间是可以产生深度的交流和融合的。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逐步增多,汉语对于英语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证明,世界上的所有的语言不是裹足不前的,而是动态的向前发展的。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的语言研究专家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研究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之上,并从汉语的国家化发展为研究的突破口。但是,在进一步的英语汉语有机融合的研究过程之中,还需要对于汉语和英语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研究,寻找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促进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具体的分析出这一研究的具体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概念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之中,语言并不是裹足不前的,而是要根据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变化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建立在一个开放的语言发展系统之上的。目前,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势必会不断地吸取其他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意识的精华,进行对英语的词汇组成和语言结构的更新,保证英语语言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特点。综合起来说,就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地吸取其他的民族的语言,来完善自身语言的发展。
从上文之中的介绍来看,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概念也就显而易见了,指的就是英语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吸取汉语之中的文化精髓,并将汉语之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吸引到英语语言之中,但是,由于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存在着一些较大的认知差异,为了有效的排除这些差异,从根本上促进英文和中文的有机融合,就需要对中文词汇和英语单词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促进中英语言文化之间融合程度的提升。
三、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类型和研究范围
1.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对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集中在对于不同类型的英语词汇的汉语词汇,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进行研究,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工作,可以看出,目前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根据汉语的音译法产生的英语词汇研究,来实现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主要就是进行音译的中文词汇和英文之间差异。具体的来说,该部分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是根据汉语的拼音拼凑和英文之中的涵义进行分析而得来的。一般情况下,汉语的音译法主要包括二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我国的普通话的直接音译衍生出来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第二种来源是中国各地方言所衍生而来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这种英语中的汉语的来源主要就可以归类成为语言之中直接转移。通过对该类型的中英词汇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由于所形成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汉语词汇和英文词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二种类型,是通过意译法衍生出来的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的区别研究,这种英汉词汇对比是通过对汉语之中的词汇的意思的转移的研究而体现出来的,指的是通过语言之中的转移意思传达出来的。通过对该类型的词汇研究,可与看出,中文词语和英文词与有着较为明显的含义差异;
第三种类型,是通过音意结合法衍生出来的英语词汇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种形成英语的汉语词汇是通过语言之中的混合形式所实现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各种的汉语语言混合而成的,都是要遵循英语之中的规则的。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有着最广泛的研究价值,也是目前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焦点之一
2 . 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主要指的是进行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异研究的重点内容的剖析,一般情况下,所进行的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指的是通过进行对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含义差异研究,可以有效的分析英语之中的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分析汉语之中包含的风俗文化、地理位置等信息以及英语中相应的信息,对于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内容差异的具体影响;
(2)指的是通过透视英汉词汇对比之中的方言的内容,进行对于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中的知识的起源和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之间的关系;
(3)是进行对中国以及西方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之中,英语和汉语的发展的历史渊源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提升英汉词汇对比的历史渊源感;第四,是集中的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各种词汇关系之间的研究,并对具体的拼写特征和拼写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词汇的基本构成角度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四、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内容
在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内容的划分的过程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类别进行具体的分类,并在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过程之中,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分类探讨,进行多方面多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分析研究工作:
1 . 进行英汉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的对比研究工作。首先,要进行研究的是英汉词汇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对比研究工作,对于相关文献的查询,可以看出,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分别主要指的是不同的地域之间的语言之间的互相借取,以及不同的民族之间的语言之中的相互借取。在进行这一部分的研究的过程之中,主要明确的就是:如果一种语言并不能够有效的描述一个民族内部的生活状况,这个民族就会在后续的研究过程对这种语言进行不断的完善,并针对这种语言之中不存在的部分进行创造,并在创造的过程之中,充分的结合本民族的实际语言的特点,进行对这一语言的不断的完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些民族之中的创造力就是保证语言的动态发展的最根本部分。与此同时,也正是这种方式,有效的帮助世界上的语言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语言结构。截至目前为止,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基本上大部分的英语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就是通过这种创作方式所产生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英语在形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民族文化变化和汉语在形成的过程汇总,所经历的民族文化变化,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分析研究工作。
2.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汇编。通过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的文献查询研究,可以看出,截至目前为止,进行的英汉词汇对比的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政治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中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政治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Maoism(毛泽东主义)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Kuomintang(KMT,国民党)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中文政治类型的独特性,结合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研究;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经济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family-contract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的意意译的翻译方法、laisee(利是,又称利市,吉利的意思)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等。而在英文中,一些关于insurance and freight类型的词语,都和汉语词汇存在这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经济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商业经济背景,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三个方面,是宗教信仰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宗教信仰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Confucianism(儒教,儒家思想)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Taoism(道家思想)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词汇中,Christ则没有采用音译的方式,可以看出,在进行宗教信仰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四个方面,是生活用品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生活用品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Nankin(白底青花瓷器)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pekin(北京宽条子绸)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中,一些诸如圣杯之类的词汇,也是和英语当地的生活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可以看出,在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中国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生活方面的差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英汉词汇产生的影响,进而完成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五个方面,是动植物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动植物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kaoliang(高粱)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lychee(荔枝)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中,也有着很多具有着英国特色的英文词汇,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势必会存在着动植物类型的差异,随着年代的推移,也自然的形成了词汇组成上的差异,这也是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六个方面,是地理常识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地理常识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the Lunar New Year(春节)采用的意译的翻译方法、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采用的意译的翻译方法等。而在英语范围内,也存在着很多的西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点的表达和翻译形式。产生这种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就是集中在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上,这也是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英汉互译;语法衔接;对比研究
现在,世界上为世界语言专家学者所公认的、所推崇的英语语法衔接理论是由英国语言学界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共同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分分析照应、替代、省略等语法衔接手段。我们知道汉语和英语都有自己的诗歌文化,而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是符号文字,汉语讲究主、谓、宾。而英语则单词之间的连接关系多变且灵活。笔者将以上述两位学者的理论为基础,探究如何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保持两者之间语句含义、语言修辞的等效性。
1.语法衔接概述
在“地球村”这个名词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预示着未来的地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在地球上生活的各个民族也将得到融合。那么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要靠什么来保证呢?明显地不能够让地球村上的居民仅仅只是使用一种语言,此时语言之间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翻译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省事的活。它不仅要在原有的语言结构基础上,搭建一个全新的语言交流平台,而且还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翻译者的国家文化、社会文化的干扰。简单来说,翻译人员不仅是源语言的吸收者,还是源语言的消化者。源语言在经过翻译工作人员的理解、感悟之后将其改写成另一种语言。为了保证这个翻译工作能够完美的完成,语法的衔接功能作用重大。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原文的句子结构的翻译,另一个就是关于语法结构的翻译。语法衔接主要是被利用在语法结构中,而且语法衔接不仅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作用重大,在同一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样。中国的历史悠久,不同时代之间似乎总有一种语言产生。例如我国的汉子就历经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行书的发展。面对于古文言文,即使是同一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时代环境背景之下所产生的文章尚且需要经过翻译之后才能够为现今人所理解。刘勰曾在其的佳作中说道:夫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便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又道: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可见语言衔接语言翻译工作中的重要。
2.英汉互译过程中的语法衔接处理
2.1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理论介绍
根据两位学者的理论,衔接手段的主要是由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部分构成。其中语法衔接则分支为照应、替代、省略与链接四个分支。而词汇衔接则涵盖了词汇的重述、同义、上下义和搭配部分。在大学英语翻译中,学生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整体文章的脉络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含义链接等,还要综合把握住文章的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对于我国现今大学生所头疼的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以及考研英语中所涉及到的翻译、阅读问题,往往会有学生不能够把握好整体文章的脉络和文章大意。特别是学生在面对文章中的长句时,对于句子的分段处理时常不当,对于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宾语从句、主句从句等,学生都不能够准确识别。如果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连句子的语法结构都不能够理清的话,那么就会很难将文章的整体意思表达明白。针对这种情况,学生不仅要深刻地理解两位学者的语法衔接理论,还要在平常里要加强关于英语翻译能力的训练,熟能生巧。
2.2照应处理
两种语言之间虽然其的语法结构存在着种种的差别,但是总会有一些知识点是相通的。学生在进行英语语法衔接时,会碰到文章中需要进行上下文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也就是英语中的代词的把握、理解。在汉语中,也存在着代词,例如你、我、它等都是代词。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中,会发现英语中的代词用处极多,几乎每个句子中都会出现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等。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英语语言文化比较重视结构的精简,使用代词能够避免后面文章表达中的啰嗦语句部分的出现。而汉语则是注重整个句子的语境,更强调情感的表达,强调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相融。例如在英语的关于赞赏一个物品,赞扬一件事情的感叹句的表达:How wonderful it is.句中的it就是一个代词。如果所称赞的对象需要长篇大论来解释的话,那么此时it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而要想准确理解it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就需要联系起上下文。而对其翻译成汉语时,学生就需要根据上下文翻译的需要,有时候会要将it所指代的内容译出。
2.3替代处理
替代手段,故名思议,就是需要将句子中的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用其它的形式来表达。英语常用的这类单词有do、one、other等。关于英语中的替代和照应手段,两者之间的区别不大。关系不是特别明显,因此,我国也有一些语言学的专家和学者,将照应手段归纳入了照应手段当中。明显差别不大,细微之处总有不一样。省略手段在韩礼德和哈桑语篇衔接系统中,对二者做了区分:首先,替代是一种词汇语法关系,照应则是一种语义关系。其次,在替代关系中,替代成分与替代对象的句法功能是一致的;而在照应关系中,指代成分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句法功能可以是不一致的。最后,替代关系发生在语篇内部,而且大都是回指性的,即替代对象出现在替代成分的上文。中文中关于替代的使用则比较的少,一般用作代词的词语有“的”、“然”、“者”等词语。英文却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替代、从句替代等五花八门。
2.4省略处理
省略指的是把語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是替代的一种特殊形。省略的作用在于突出语篇主要信息,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从而使语言交际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信息上,以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Halliday和Hasan指出“其中省略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语法关系,而不是语义关系。”胡壮麟则认为,“省略指某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从语篇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回找。”可见省略的成分必须从上下文中去寻找,因此省略具有语篇衔接功能。Halliday和Hasan把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中文中关于省略的使用也比较多,主要的则是以主语省略为主。中文中当句中出现一个主语时,后面的分句常常的会将主语省略,但是人们依然会明然句子的意思。而英语却在后续的分句中常常使用起代词来指示前面的主语,从而将需要表达的意思明确起来。
3.结语
关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衔接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去感受和发现。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时间量变才能够引起能力质变的过程。纵然是一些长期接触英语的语言学专家,如果三日不复习,也会生疏。在现今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看得懂、写不来的现象,其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平日里缺乏英语语言的熏陶和翻译的练习,总是考前临阵磨枪、找找感觉。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设立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保障任何时间、人物地交流无障碍。
参考文献
[1]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32.
[2]朱永.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1.
英汉隐喻跨文化对比研究
基于莱考夫的隐喻理论构架,本文从中英文化对比的视角对隐喻进行比较研究.当代认知观认为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人类文化的共性铸就了英汉隐喻中的相似之处, 中英文化各自的特性又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不仅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结构, 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 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 者:赵亚玲 ZHAO Ya-ling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外语系,四川,宜宾,644000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年,卷(期):7(8)分类号:H313.3关键词:隐喻 文化 认知 跨文化比较
摘要:委婉语是英汉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职业名称委婉语是委婉语的一个重要领域分支,对比分析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可以加强人们对中西方职业领域的了解。关键词:委婉语 职业名称 对比 功能 相似性
Abstract: The euphemism is a common phenomenon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occupational title’s euphemism is a significant branch.To compare and analyze function’s similarit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occupational title’s euphemism,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areer circles both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Key words: Euphemism Occupational title Compare Function Similarities
1.引言
委婉语是各个国家使用的语言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作领域中、正式场合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说话者感到自己说话太直接会让对方不舒服或伤害到别人时,出于礼貌或忌讳,会通过调整用词来化解这一尴尬境地。从功能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对促使人们在生活各个方面灵活使用英汉委婉语有一定的意义。大部分文章都是从生理现象、疾病、等方面分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本文主要从职业委婉语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
2.文献综述
委婉语作为英汉语言特殊性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交际功能。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一类语言,提高说话技巧,避免造成尴尬。对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我通过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到了大量相关资料,已有1470篇文章讨论过英汉委婉语。我选取了其中二十篇精华文章进行了详细研读,有很多收获。他们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的研究:
(1)、对英汉委婉语的构词方式及语义特征方面进行对比分析: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周莉在《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比较研究》论文中详细分析了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的异同,但都遵循三个构造原则: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动听原则。对于你有我无的词汇现象做了文化上的分析对比,对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可行的建议。2008年贵州师范大学的张勇在《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语义的民族性特征、扬升性特征、泛化性特征、间接性特征、幽默性特征。
(2)、从文化的视角去分析英汉委婉语:2011年福建武夷学院商学院的张美君的《文化图式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研究》,运用文化图式理论专门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异同,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文化本质,英语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习俗,有助于跨文化交流。而她的另一篇文章《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角度的英汉委婉语对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英汉委婉语看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共同性,有利于加强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
(3)、从功能的角度去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黎婷婷在《英汉委婉语功能的比较研究》中,通过从死亡、体形方面分析了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即达到语言交际中的礼貌作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黄宏也提到了英汉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不过更加全面。他的《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还从疾病、生理现象、政治方面、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商业广告、教育方面分析了避讳、雅化、掩饰、淡化或夸张等功能。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对于英汉委婉语的词义、语义等特征已有一些研究,也窥视了文化的异同,也分析了委婉语的多种功能。但对职业方面委婉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在我们职业生活中也尤为重要。接下来主要从这方面详细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
一、委婉语的产生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本的意思为说的好听些的话。其中eu-意味着good or well, 词根意味着speech,-ism是一个名词后缀(黎婷婷 2010:30)。最早出现euphemism这一词是在11世纪的时候,产生于宗教迷信,是一种禁语的表现,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表现。人们一般很少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提到禁忌领域,也尽量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避免涉及到那些敏感的地带,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人们便使用委婉含蓄,有点拐弯抹角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后来委婉语在各种场合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技巧性的谈话方式可以很好的让人们避免使用敏感性的词语或让别人恼怒的话语。委婉语也有了其他的称号,比如:comfortable words, cosmetic words,gilded words.(张莎莎 2010:112)西方一直有“beat about the bush”的语言习惯。而在中国一直奉行儒家的中庸思想,民族很重视委婉含蓄、不伤害他人、避免直白本意的表达方式,也有社会的一些忌讳现象。比如在古代用如厕、解手来代替上厕所,会显得文雅。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都会用其他字眼来代替,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现在邓炎昌、刘润清认为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 委婉有礼的, 听起来不刺耳的词来代替令人不快的, 粗鲁无礼的, 听起来刺耳的词语(潘敏 2004:43)。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委婉语被广泛地使用着。
二、职业名称的委婉语
英汉语言里面都有一些关于职业名称方面的委婉语,它可以在字面上提高某些职业或行当的级别,可以将传统意义的低下职业体面话。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来避免直言社会地下、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还可以将难听刺耳的职业美化,让其听起来让人觉得容易接受。但有时也会用语那些社会地位并不低下的职业,只是为了让其在正式场合显得更加庄重得体。
人们有一种常见的倾向,会换一种说法,让职业的名称听起来有点专业的味道,来提高它的级别。比如在美国很多工作或职业不叫jobs,而称作professions,前者指的就是一般性的工作,后者多指受过专业训练或从事脑力工作的职业(潘敏 2004:43)。由于一些服务行业的人很看重社会地位,他们可以借助委婉语的扬升性特征,来取得内心的平衡。其中,engineer一词用到了很多职业里面。以前那些靠擦鞋为生的人本来叫做bootblack,现在也会被人称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sanitary man是清洁工的旧称,现在也可以被叫做recreation engineer, 灭鼠者变成了exterminating engineer, “engineer”用到了很多行业里面。在社会上很受尊重的医护工作人员,“cian”的词尾也被采用。例如在美容院工作的人以前被称为hairdresser,现在可以用beautician来代替,瞬间高大上的感觉。将在餐厅中工作的waiter或者waitress称为dinning-room attendants(餐厅管理员),服务员的地位被提升为管理员。又如:operator(接线员)被称为communication monitor(通讯监察人员),接线员的地位被抬高至监察员。再如:cook被称为chef时,其地位立刻由厨子变成了烹饪大师。dog catcher(捕野狗者)被尊称为animal control warden(动物控制人员)。还有一些美化职业的名称,比如:令人瘆的慌的under-taker(焚尸工)美化为funeral service practitioner(殡葬服务承办人),maid(女仆/女佣人)美化为domestic help(家政助理),家庭主妇被美化为domestic engineer(内务工程师)。
而在中国,职业名称委婉语可以分为讳卑类、讳丑类、优化类(郭伏良,白云霜 2012:117)。人们对地位的敏感度更高,工种在人们的心中地位很有差别。说起工人,很多人就会联想到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不高的人,所以会采用“蓝领”来称呼他们,与“白领”相照应,显得平等。把清扫马路的工人叫做清洁工,把在厨房里工作的伙夫或大师傅叫做厨师,把保姆先是亲切的称为小阿姨、小姐姐现在叫做家政服务员,把看大门的先是叫做门卫现在叫做保安,把农民工叫做外来务工人员,把收破烂的称为收废品的。改进后的称呼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职业的低微性。另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有人从事那些不合法、不光彩的职业,对于这些人们不愿提及、感觉会让人蒙羞、感觉社会阴暗的职业,人们一般会换另一种模糊的说法,稍微隐藏它的本质。尤其是色情服务行业,在有些旅馆或者酒店会提供“特殊服务”,人们对从事那些服务行业的女性为站街女、小姐、按摩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不愿意被别人叫做“小姐”。称男性为牛郎,这真是扭曲了牛郎织女这个美好的故事的本意。现在我们听到很多的“职业粉丝”这一词,也是一种对隐蔽职业的称呼,即那些收人钱财,替人造势炒作。还有在微博上出现很多的“水军”、“网络写手”和“枪手”等。有些还会用新名称使那些还可以的职业更加时尚、得体话,有点夸大作用。比如说,造型师、美容师、配菜师、调酒师、理财师、开发顾问、售前咨询顾问、行政助理、导购员、艺术总监等。这些语言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职业委婉语的相似性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会采用类似的手法创出新的职业名称,去提高、美化旧称。我们发现它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可以平衡人们的就业心理,促进社会就业起到重要的作用;利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促进和谐关系;适应人们讲究文明,美化名称的需要。简而言之,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都具有礼貌性、掩饰性、雅化性,这也是三大交际功能。1.礼貌性
人们处于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很看重礼貌这个准则,懂礼貌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在职业领域里面,讲礼貌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层曾提出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其中有“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我国学者顾曰根提出的五条礼貌原则,第一条即为“贬几尊人”(郭伏良,白云霜 2012:117)。相比之下,我们会发现礼貌性在交际中很重要,更要注意学会赞誉他人。在职业名称委婉语中会采用礼貌得体、令人愉悦的词,这会保留别人的职业自尊心,留面子,还可以满足从业者抬高身份的心理需求。2.掩饰性
有些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很含蓄地表达除了某些“低微”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职业歧视,起到掩饰的作用。就像之前谈到的从事不光彩、不正当的职业,在行内都会有行话来做掩饰,一般群众谈到那些职业时,也会不好直接提起,都会用到委婉语。人们不会像以前那么愤慨,更加冷静了。这也体现了现代人对各种职业的包容态度。3.美化性
当前社会就业情况处于一种紧张、矛盾的状态,有些行业达到饱和的状态,而有些领域无人问津。不是薪水不高,而是现在人们很看重职业社会地位。所以有些行业换汤不换药,换了个岗位名称,提高了档次的感觉,反倒是吸引了部分人的注意。这不仅仅凸显了职业的技术成分,巧妙突出职业被人忽略或可取的一面,体现了职业价值或从事这行业人员的特长,还提升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这种美化的作用,还是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
四、结语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名称委婉语更是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对比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会懂得更多的英汉职业名称,我们会看出它们的相似性,这对我们跨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职业,达到相互了解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莎莎.比较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 [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112.[2] 石磊.从交际功能角度看英汉委婉语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122.[3] 张美君.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角度的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 [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80 [4] 牛煜,杜耀文.浅谈英汉委婉语的比较和翻译策略 [J].陕西科技,2008:71.[5] 孙媛.认知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审美共性与差异性 [J].赤峰学院学报,2013:170.[6] 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7] 伍丹琼.委婉语研究综述及展望 [J].怀化学院院报,2010:103.[8] 郭伏良,白云霜.现代汉语职业名称委婉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 [J].河北大学学报,2012.[9] 马松海.职业委婉语的交际功能探析 [J].山东外语教学,2000:40-41.[10] 潘敏.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43.[11] 徐长扬.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106.[12] 黄宏.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94.[13] 赵丽.英汉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文化蕴涵 [J].西北大学,2010.[14] 康玲丽.礼貌原则下英汉职业委婉语对比研究 [J].长江大学,2012.[15] 方晓梅.简述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J].黄山学院学报,2008.[16] Enright D.J The Use of Euphemism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17] Clair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 [M].Shanghai,2000.[18] Neaman J.S.A Treasures of Euphemisms.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83.[19] 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沟通方式。本人主要从双及物动词为出发点,以BNC语料库以及CCL语料库为基础,进行英汉对比扩展研究,对英汉双及其物构式进行深入了解,在英汉双以及物构式方面进行差差异化以及共同性的研究。这两种语言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英汉双的认识理解,明白双及物构式扩展的含义,并对其加深了解,为后人的语言文化交流提供基础。关键词:语料库 双及物构式 扩展对比
语言学历来的研究热点就是双及物构式,在语言认知环境下,研究双及物构式取得了重大成果。以往对双及物构式的研究主要基于理论讨论,缺少实际的理论对比分析,大部分中的一些例句缺少真实语料,这些往往都来自于非真实语料的原因。本文针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外内有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从扩展以及意义上展开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运用当前的语言学理论对英汉双及物构式深入解释,期望更加深入了解英汉双及物构式的真正含义,并明白其中的共同点以及个性点。因此,使用语料库对英汉双及物构式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把英汉双及物构式有关的现象加以量化是第一个优势,其次则是能够加深我们对语言结构的了解,进而深入探讨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属性,进一步分析研究英语与汉语。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比如,在语言环境的指导下取得双及物构式重大研究成果的邵志洪、黄吕静,在英汉语法构架下,对英汉双及物构式进行了扩展对比研究,通过原本的构式进行了转移,比如比喻、转喻、隐喻等手段,进行了扩展,表达了两者的语言抽象概念。[1]由于英汉语法以及词汇化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在扩展方面出现了不同状态的变化,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这个项目的研究,缺乏语料基础,所以研究结论以及说服力不足,另一方面,造成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化也缺乏深入研究,缺少系统的解释。近年来,随着语料库的发展,以语料库为基础进行研究语言学是当下时代最兴起的方式,因此研究的开展多了起来[2]。比如胡学文,在研究英语双宾构式的时,采用语料库的对比方法,又比如周颖洁、詹宏伟在研究英语双及物构式以及中国学习英语的方面,调查了一系列问题,采用语料库也进行了对比研究。综上所述,只是限制于英语双及物构式的研究,并没有对比汉语进行扩展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主要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及杨百翰大学BNC语料库为基础,作为研究英汉双及物构式的主要语料来源[3]。采用关键词搜索方法查找英语当中的动词:buy、give、pass、hand、bake、steal以及汉语中的动词买、给、拿、偷、租、吃等等。选择这些动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反面的考虑:第一,这些动词的出现率比较高,特别是在英汉双及物构式结构中的应用;第二,在这个词中,比如“give,给”根据原型理论来看,能够反映典型的特征;第三,这些词的应用考虑了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为研究英汉双及物构式提供了研究基础,有利于研究结果的实现[4]。
二、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及其理据
英汉双及物构式的研究,大多数范围都是根据原型理论而构成的。判断某个词语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这个词语是否具有这个范畴的属性,而是根据这个词语的原型,看看是否能够满足象似性,英汉双及物构式是一个句法范畴,因此也具有独特的特征以及原型特征,那么所产生的原型效应,因此,扩展英汉双及物构式意义要结合原型效应,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扩展的基础[5]。
(一)双及物构式的句法与语义原型结构
“表达者的行为能够致使客体转移到接受者”,这是Goldberg所认为的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基本语义。英汉双及物构式从理论上来说,是匹配形义的构架,理论结构与句法结构相互匹配,在英汉双及物构式中表现出来,表达者需要与句子的主语、宾语、间接宾语以及直接宾语相匹配。比如:He escaped from the inside of the shoe, because he stole a pair of shoes inside the shoe store.(他是从鞋店里面逃出来的,因为他偷了鞋店里面的一双鞋。)从这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典型的英汉双及物构式结构:他(施事者)+“逃、偷”(及物动词)+店主(接受者)+偷鞋(事情)。这样的及物构式利用语义的顺序将实施者的行为转移到了接受者,在英汉双及物构式中,主要有几个成分组成:第一事件的“发出者”,间接宾语的“受害者”,把直接宾语为承受着。
而汉语当中的及物构式结构与英语的及物构式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实施者+接受者+事件”是汉语及物构式的特点。将意义成功转移,整个结构中呈现“由事件的来源着转向于实施者的行为并转移”的语义结构。汉语双及物构式的组要成分有以下几个部分:主语为“发出者”,谓语动词扩展主语动作造成客体事实转移,直接宾语为“受益者或者是受害者”,间接宾语为“承受着”。
(二)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范围及其认知理据
英汉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结构以及句法会产生原型效应,从而强化构式意义[6]。1.原型效应
原型效应是原型理论导致的结果,双及物构式在原型理论下也能产生相应的原型效应,比如:例句A:John gave Marie a piece of paper.(约翰给了玛丽一张纸)或者是例句B:the John gave the Marie a piece of paper(给了玛丽一张纸)。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成功转移了意义。在语言现实环境中,例句A的对于人们来说接受程度比较高,例句B对于人们来说接受性程度就比较低。英语双及物构式的扩展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语上的语义扩展到间接施事是直接致使的;第二,从双及物动词扩展到单及物动词是谓语动词规则,第三,间接宾语扩展到间接接受者是直接致使的,第四,直接宾语的语义是直接扩展到间接受事的。比如:I am very glad that you can accompany me to watch TV after dinner.(主语扩展)。而在汉语双及物构式上,大致的扩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主语语义扩展到间接施事是直接致使,第二:谓语动词需要从双及物扩展到单及物动词,第三,从直接扩展到间接或者是直接来源扩展到间接来源,是间接宾语;第四,直接宾语扩展到间接受事需要从直接受事进行扩展。比如:这样的时代给了我一些机会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主语扩展)。他还是给这个漫画故事画上了完美的结局。(间接宾语扩展),没想到他给我们的答案十分直接(直接宾语扩展)。
(三)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的认知机制和理据
表明及物构式扩展的范围,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英语与汉语双及物构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之处。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机制主要是来源于转喻以及隐喻的表达,扩展的理据是语义结构的“转移”,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存在着些许差异,也有一定的阐述理据。
1.施事主语的扩展理据
在英汉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结构中,对整个受事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谓语动词,继而才能导致语义的“转移”,其他典型的双及物构式也可以产生相应的转变,唯有核心意义不会改变,双及物构式的扩展基础则是来源于语义结构的完形构式意义。在双及物构式中典型主语是直接施事者,有人担当进而发出转移。比如:在18岁那年,父亲给他举办了成人礼。从这个例句中可以看出主语由施事者转移,致使受事发生改变。而在英语当中,转喻以及隐喻的作用,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基础,主要包括目标以及来源两个概念。隐喻可以理解成来源领域扩展到非直接主语当中,能够成功的转移也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比如:我们都没有合同,公司只给了我们半年的聘书,施事者是“公司”,通过转喻、隐喻机制,成功将“有生命”转为“无生命”。在整个英汉双及物构式中,由“有生命”担当的施事者比例最高,“无生命”担当比例较低,对于扩展而言,汉语扩展的范围主要是抽象名词、自然实体以及事件等方面。而英语当中的扩展范围主要是动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抽象名词、自然界实体等,因此可见,在英汉双及物构式中,扩展范围具有相似性,但是在扩展的比例上有所不同,英语扩展频率较高的则是自然界实体以及抽象名词等方面。
2.谓语动词的扩展理据则是英汉双及物构式当中的谓语动词,主要的依据以及基础来自于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结构完形,即所谓的“致使转移”。
3..接受者/宾语的扩展理据则是将“有生命”的人担当转变为“无生命”自然界实体担当,直接受事进而转移,或者因此远离受事过程。受事宾语扩展理据则是在英汉双及物构式中,由实体空间来作为受事实体,在隐喻以及转喻的作用下,将实体空间映射到其他方面,比如:老师给了我一本《红楼梦》和一本《水浒传》。因此可以看出受事的是实体空间,由于隐喻作用,在认知的过程中进行了转移,映射到了“《红楼梦》《水浒传》”领域。
三、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比例
经过有关研究调查发现,在英汉双及物构式当中,汉语及物构式的扩展要比英语及物构式扩展比例低些。而且英语当中的及物构式中的扩展比例也更高于其他没有扩展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在英语及物构式中的扩展主要倾向于“受事”。在汉语中的及物构式扩展排序可以这样排列:时间名词<地点名词<情绪鸣笛<其他名词,而在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受到“受事”因素影响,扩展顺序可以这样排列:情绪名词<地面名词<时间名词<其他名词。
按照认知语法思想,语义的概念就是表达的意义,就是说话者对相关事件的一个概念化,而在英语双及物构式中,主要倾向于“施事”,以此来作为参照,并把其放在句子中最要的位置,把接受者看出是整个事件的背景,这种方式因此决定了构式意义的不同。随着英语双及物构式的概念化,这种结构也在逐渐的得到固化,概念化视角占据了优势。比如:My father baked him cake.在英语双及物构式中,描述“取得”以及“给予”过程中,语言运用者或许会利用“给予”角度,也或许会站在“取得”视角,如果是在“给予”角度情况下,汉语中常常会选择“施事”来作为认知点,并把其放在句中最突出的位置,把受事者看做是背景,这种构式义就被称作为“给予义”,如果是在“取得”视角情况下,那么会选择“接受者”作为参照点,并把“接受者”放在最明显的位置以此来突出,从而把来源看做是事件的背景,这种构式义就被称作为“取得义”。因此,不管是“取得义”还是“给予义”,在汉语中都很好的兼顾了两者,以此也证明了汉语编码者所观察的视角,比如租、借等动词构成的汉语双及物构式,可以选择“施事”作为参照点也就可以选择“接受者”作为参照点,比如:顾家租了陈家的车(兼有“取得义”与“给予义”),昨天你是不是借了我一本书?(兼有“给予义”以及“取得义”)。由于语言不同,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以及观察语言的视角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性,导致了汉语双及物构式与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汉语双及物构式扩展低于英语双及物构式。
总结:
综上所述,经过研究发现英汉双及其物构死扩展研究,发现两者具有高度的范围并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扩展程度角度来看,英语远高于汉语,这种差异化的体现,主要是因为两者的语言概念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化[7]。
双及物构式的原型效应和扩展范围一样。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展英汉双及物构式具有共同的特性,英语和汉语的扩展机制主要是转喻、隐喻两方面,在直接宾语扩展中,受事者以及施事者的隐喻要大于转喻。如果是在间接宾语扩展中,那么则是转喻大于隐喻。而谓语动词的扩展主要是隐喻方面。因此在扩展当中产生了汉语小于英语的差异程度。基于此,我们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念化原因以及程度的不同导致的差异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这些分析能够帮助人们对英汉双及物构式加深学习,并对其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颜色隐喻,异同,文化因素,翻译
1. 引言
传统的观点认为, 隐喻是一种修辞格, 其功能是为平易的文体增加魅力, 属于文学修辞的范畴。20世纪70-80年代,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由源域 (s o u r c e domain) 到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之间的投射 (mapping) 产生的, 这意味着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 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语义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构成颜色隐喻的两个基本条件。当我们用颜色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 就产生了语义上的冲突。心理相似性是指颜色 (源域) 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色所修饰的事物 (目标域) 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而生动。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颜色隐喻异同作对比研究, 并探讨其形成的文化因素以及在英汉互译中如何处理这些颜色词。
2. 英汉颜色隐喻的对比
2.1 英汉颜色隐喻的共性
人类具有某些相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促使人类在颜色认知上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共性, 因而颜色隐喻在不同语言中有很强的共性。
红色是太阳与火的颜色, 给人热烈与喜庆的感觉。英汉文化中都含有这种隐喻, 汉语中的开门红、走红运, 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新娘的大红袄, 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 更让人联想到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英语中的r e d往往也用来表示庆祝活动, red-letter day (喜庆日子) , to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痛饮) , roll the red carpet for sb. (隆重欢迎某人) 都说明红色与喜庆有关。
紫色在古代中国是帝王的专用色, 是尊贵的象征。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 王朝享国的年数称“紫历”, 祥瑞的征兆视作“紫气”。英语中的p u r p l e也与贵族相关, raise to the purple (出任红衣主教) , born in the purple (出生于贵族家庭) 。
黑色是夜的颜色, 让我们感到神秘、恐惧。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 都有用黑色这一基本范畴来描述、解释一些神秘、非法或阴险的事物。例如:黑钱 (black money) , 黑市 (black market) , 黑匣子 (b l a c k b o x) , 黑名单 (b l a c k list) , 黑心肠 (black heart) , 颠倒黑白 (call black white) 。
2.2 英汉颜色隐喻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以及个人认识都会导致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不同认识, 直接影响人们产生隐喻语言的切入角度, 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隐喻也不尽相同。
2.2.1 貌合神离:同一源域表达不同的隐喻意义
“黄, 中央土之正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帝王之色”, 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如:黄袍—帝王的服饰, 黄榜—皇帝的告示, 黄钺—皇帝的仪仗, 黄马褂—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的官服。而英语中的yellow是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 其隐喻意义多指消极的一面, 如yellow belly (胆小鬼) , yellow streak (生性怯懦) , y e l l o w d o g (忘恩负义的人) , yellow looks (阴沉多疑的性格) 。
汉民族崇尚红色, 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 某些隐喻也为汉语特有, 常表达一种积极的意义, 如:红人—得到上司宠幸的人, 红娘—促成美满姻缘的人, 红运—好的运气, 红尘—繁华热闹的地方, 红颜—美丽的女子。英语中的red, 常表达与流血、殉难相关的事物, 如red hands (沾满鲜血的双手) , red battle (血战) , Red-hunter (迫害进步分子的人) 。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之色, 在汉语中备受推崇, 其隐喻都具有正面意义, 如绿色通道—方便旅客通行的通道, 绿色食品—健康食品, 绿林好汉—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 开绿灯—办事免受阻碍。英语中常用green表示没有经验、易受骗、新鲜等意思, 如green hand (生手) , as green as grass (少不更事) , green horn (无经验的人) , green table (赌桌) , green memory (栩栩如生的记忆) , 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 等。
2.2.2 异曲同工:不同的源域表达相同的隐喻意义
异形同义的隐喻是隐喻民族化的一种表现, 它体现了两个民族对不同事物做出了相同或近似的反应, 即他们赋予同一隐喻意义不同的语言形式。这种异曲同工的表达在英汉颜色隐喻中很常见, 如汉语用“眼红”或“红眼病”表达“嫉妒”, 而英语用green-eyed一词;表示“色情、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东西”汉语用黄色, 英语用blue (黄色电影—blue films/黄色笑话—blue jokes) 。
3. 英汉颜色隐喻形成的文化因素
隐喻作为认知的手段, 反映了人类文化的相似性。英汉颜色隐喻的共同之处就体现了英汉文化经验的相似性。但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因此, 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英汉颜色隐喻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不同民族的认知视角不同
不同民族对同一类客体观察和理解的角度往往有所不同, 即认知视角不同。认知视角的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体验、或经验, 而隐喻又是根植于经验的, 因此不同颜色在不同文化中会有其独特的隐喻方式。白色在汉语中是一个禁忌色, 丧事用白色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由白色形成的隐喻往往具有消极意义, 如:白痴、白话、白食、白条、白卷、白面书生。在英语中白色是一种备受崇尚的颜色, 婚礼上新娘总是身披白色婚纱, 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美感, 象征爱情的纯洁珍贵;由white形成的颜色隐喻往往表达美好、正直与清白无邪, 如: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 a white day (吉利或走运的一天) , white light (公正无私) , w h i t e s o u l (纯洁的心灵) , white hand (清白无辜) 。
3.2 源域在不同文化中的凸显程度不同
由于地区或文化的差异, 某一领域 (domain) 对于一种语言的使用者来说比较突显, 因此可能作为隐喻映射的源域, 在别的语言中可能就不会或很少产生隐喻映射, 如蓝色 (b l u e) 。汉语中蓝色多指其物理意义, 如蓝天;而真正由蓝色形成的隐喻却很少。英国四面环海, 大海的蓝色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因此英语中blue构成的隐喻很多, 如blue Monday (令人忧郁或沮丧的星期一) , blue stocking (女学者) , b l u e r i b b o n (最高荣誉) , blue book (蓝皮书) , drink till all’s blue (酩酊大醉) 。
3.3 不同文化对源域特点的看法不同
不同文化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在选择颜色词去描绘某一现象时有各自的倾向, 因此隐喻概念也就产生了认知的差异。英语中常用green表示嫉妒, 如green—eyed, green with envy, green eye monster。西方人认为植物的绿色是健康、向上的标志, 这对别的颜色是一种挑衅, 所以用“眼睛发绿”比喻“嫉妒”。汉语中常用“眼红”、“害了红眼病”来喻指嫉妒, 这反映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而西方人用“植物的绿”来喻指人妒忌, 恰恰反映了他们的抽象思维, 由物联想到人。
4. 英汉颜色隐喻的翻译
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 在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递原语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在翻译隐喻词语时, 我们不仅要弄清楚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字面意义, 而且还应该理解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地将原语信息传递给读者。根据上文的对比研究, 英汉颜色词的翻译宜采用以下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增译法。
4.1 直译法
直译法指按原文的字面意义直接翻译出来。直译既能保留原文的形象特征又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对于英汉颜色隐喻中不谋而合的颜色词, 我们尽量采用直译。如:He was the first European head of state to visit their country, and they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him. (他是第一个访问该国的欧洲首脑, 他们用隆重的礼仪来欢迎他。)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在两种语言中都含有“铺展红地毯隆重欢迎某人”之义, 此处直译能让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同时还保留了原文风格。
4.2 意译法
意译法即用另一种文字将原文的意义翻译出来。对于英汉颜色隐喻中貌合神离的颜色词, 如果勉强直译, 必然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采用意译为好, 舍弃形象, 译出喻义。如:T h e m e r e mention of his hated cousin’s name was like waving a red flag in front of him. (只要一提他那表兄弟的名字, 他就生气。) 如果直译wave a red flag, 中文读者一定不知所云, 此处只能舍弃其字面意义, 译出隐含意义“做惹别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你红光满面”显然不是Your face is very red (你脸红了) , 而应译成You look so healthy and full of pep或You look the very picture of health and energy。
4.3 增译法
对于那些看似对等实不相同的颜色词, 原语读者心领神会, 而译语读者一头雾水, 因此在翻译时需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补充揭示出来, 以达成文化沟通。如:汉语中“白骨精”一词仅译成the White Boned Demon无疑会使译语读者莫名其妙, 我们应在后面补充其文化信息—a n evil spirit who often took the guise of a charming young woman in the novel Pilgrimage to the West, 这样译语读者便能理解其隐喻意义。
5. 结语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中, 与文化密不可分。颜色隐喻依赖于人类认知模式的共性,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但也由于认知视角、源域的突显程度与特点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颜色隐喻还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其确切的涵义, 切不可似是而非或望文生义。研究英汉颜色隐喻的异同, 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学习与翻译实践具是十分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2) :139-142
[2]李耸, 赵晓丹.英汉语言中隐语的认知与异同[J].东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4 (2) :141-144
[3]陈格兰.汉语与英语中颜色隐喻之对比及文化探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5 (4) :61-63
[4]李元胜.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 (5) :109-112
【关键词】英汉隐喻 认知 文化
引言
古往今来,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一直为人们,尤其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关注。而现在,隐喻研究已不再是修辞领域的专利,它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又从语言学进一步延伸到语义学和语用学。
在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I. A. Richards指出: “语言是不同领域经验的交汇点, 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 而且是它的组成部分, 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应用的心理基础。”(1967:51)我国的语言学者胡壮麟教授认为,“鉴于语言中的隐喻现象首先是思维中产生了隐喻的概念,这就涉及隐喻与认识的关系。”(1997:51-53) 由于语言所限,本文只能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来做英汉隐喻对比的基本研究。
一、英汉认知隐喻简介
G. Lakoff 提出的当代隐喻理论引发了新的隐喻研究热潮, 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其标志是1980年 Lakoff和 Johnson 的合著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问世。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的束缚,把研究了2000多年来的一种修辞格一下子提高到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和方法论的高度。 隐喻研究也就从语言学研究迅速扩展到认知科学﹑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等原来与语言研究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领域。认知隐喻研究现在已发展到亟待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提供确凿证据的关键处。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按照Lakoff 等人的理解, 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束定芳:2000)概念隐喻是把一个概念域(始发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到另一概念域(目标域)的隐喻。(Johnson:1981)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始发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 例如:Argument is war 这一隐喻概念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对待争论的方式是由战争的概念知识投射到争论所构成的。
二、英汉隐喻喻体认知对比
(一)共性比较
英汉修辞性比喻在喻体的选择方面常常表现出共性,也就是采用同一喻体去喻指同一事物 ,如英语中的“fox”,意指“狐狸”,同时也具有“狡猾”或/“奸诈”的喻义。这一点与汉语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英汉语言中都有an old fox/一只老狐狸,来喻指老奸巨猾的人“类似汉语和英语都以羊比喻温顺,以钢铁比喻坚强,以狼比喻凶恶贪婪等。此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以自然现象和自身作为喻体的隐喻。尽管英、汉语言中有些用自然现象作为喻体的语境不同,情感表达不同,但人们对这种比喻的接受心理却大致相同。试看以下各例:
The fruits of success 成功的果实the root of the problem 问题的根源
There was frost in her voice.她說话的声音冷冰冰的。
Her eyes were raining tears.她泪如雨下。
(二)个性比较
由于英汉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人的思维活动是靠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勰(465-532)的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是对思维与语言关系的最精辟的论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因而有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沉积了丰富的文化,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按照不同的人生经验用一事物来谈论他事物,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形成了不同的隐喻,于是就有了有关“人生”的下列说法:人生是舞台人生是一场戏/人生是盘棋/人生是旅途/人生如梦/人生如战场等,这也正是事物之间相似的多元性的体现,反映出人类的认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的形式不同,表达相同喻义的喻体不同或喻体相同表达的喻义不同,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喻体对应,喻义不对应。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一些选择相同事物作为喻体来表达不同的喻义。如:英语中的pull one's leg和汉语中的“拖后腿”。这两个形象语言的喻体相同,但意义却完全不同。Pull one's leg的意思是“愚弄某人”而“拖后腿”的意思却是“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eat one's words和“食言”也是喻体相同,意义不同的两个短语。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错误”,而“食言”的意思却是“不履行诺言;失信”。
2. 喻体和喻义都不对应。有些隐喻的喻体所具有的喻指含义和它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在另一种文化里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喻体和喻义,这就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文化缺省现象。正如Lakoff 所预言,“Metaphorical mappings vary in universality; some seem to be universal, others are widespread ,and some seem to be cultural specific.”(1993)(隐喻投射在其广泛性方面多种多样;有些似乎适用于所有文化,有些似乎广泛使用,而另一些只适用于某种文化。 )许多隐喻还与神话传说和寓言有着极深的渊源,英语中有大量与希腊神话,伊索寓言有关的隐喻,比如:Pandora’s box(灾祸之根源),Achilles’ heels(致命的弱点),lion’s share(最大或全部的份额),Damocles sword(即将临头或无时不在的危险)等。而汉语则有许多与中国寓言和传说相关的隐喻,比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对牛弹琴”,“黔驴技穷”,“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英语中的不少隐喻同基督教有关。例如: “my rib”喻指我的夫人,它来源于《圣经》故事,即人祖亚当(Adam)之妻夏娃(Eve)是上帝用当的一块肋骨做成的,而汉语既没有《圣经》的文化背景,又没有用肋骨来做比喻的习惯,因此形成了对应上的空白。类似的还有 Judas(伪装亲善的背叛者),Solomn(聪明人),Messiah(救世主)等。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汉语中有不少以佛教和道教文化为背景的隐喻:“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尘不染”,“不二法门”,“点石成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另外,与传统中国医学有关的隐喻也是英语中所没有的例如:“望闻问切”,“病入膏肓”,“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等, 这些隐喻都独具各自民族文化的色彩。
三、隐喻的翻译策略
隐喻的翻译应看成是语言之间同时又是文化之间的交流,隐喻的意义在于通常与特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则隐喻是否可以翻译为目标语言,其难度如何,如何翻译,并非可以用几条抽象的原则来归纳,它通常取决于上下文所决定的句子结构和隐喻在此的特殊作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来探讨一下隐喻的翻译策略问题:
(一)对等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中属于对应关系的隐喻在喻体和喻义上是基本一致的,很容易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隐喻用法,因此翻译起来就很贴切自然,例如王佐良译的一首彭斯的诗: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thou art, 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譯文: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升,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请!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传诵不衰,它不仅使英美人领悟其美,而且汉民族也共享美的愉悦,“一见眼明.一读难忘。”(王佐良),究其原因,是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很多相似的经历决定了知觉感受的相同性。汉民族也常将“红玫瑰”,“甜甜的曲子”等比做“情人”,“情歌”;汉语也有“海枯石烂不变心”之类的爱情比喻。于是,本体、喷体、喻义的相似和联想的对等使得英汉民族共同进入了美的境界。不过此类例子为数不多。
(二)转换翻译策略
如果不可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
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It’s regrettablee that our appeal remained a dead letter.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如石沉大海。如果我们维持原来的比喻形象,直译为“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一直是无法投递的死信。”那就会有意思上的出入。因为那就会使人误解为找不到倾听呼吁的对象。而原文的意思却是呼吁没有得到反应。
为了符合汉语习惯,适应中国人对某些比喻形象的概念,像这类需要改换比喻形象的例子很多。再比如:at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不宜译为“投一石的距离”,to 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引狼人室),不宜译为“用狐狸看守鹅群”。
(三)异化翻译策略
近年来,在翻译界主张重视异化翻译的学者日益增多,合理的异化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它是尊重各国文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在平等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外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异化翻译认识﹑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必将大大丰富本国的文化财富。比如:Passion was to go to sleep in the presence of Mrs. General and blood was to change to milk and water. (Charles Dickens: Little Dorrit) 在詹勒罗夫人跟前,一个人的激情会变得麻木不仁,热血也会变成掺水的牛奶。这种描写也完全能为我们所理解。热血表示一种奔放的感情,掺水的牛奶表示—种冷淡的感情。这种说法为我们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个冷淡讨嫌的女人模样,因此不妨照直翻译。当原语隐喻在译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时,恰当地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既能形象地保留原文的隐喻意味,又可以逐渐丰富译语中的隐喻表达。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进程,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还是文化现象。隐喻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因此,一方面,不同语言的隐喻本质上必然具有共性,另一方面,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隐喻因带有本社会的文化烙印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英汉隐喻也不例外。因此要注意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妥善处理隐喻的翻译问题“在当今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下,要善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既能把原语中的隐喻意义在译语中表达出来,避免生搬硬套,词不达意,又必须尽可能使隐喻的文化特征和美感因素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Ganman,M. Psycho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Johnson, M.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1.
作者简介:
【英汉对比研究5】推荐阅读: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12-11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07-24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11-05
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对比研究02-02
英汉词汇词法对比06-17
英汉对比翻译解析09-08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06-02
中西方幽默对比研究02-09
中俄高等教育对比研究03-05
汉英隐喻式定中结构对比研究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