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优质教案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作者满怀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情怀。
说明: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中的第一位。(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首联、颔联中多处触犯律诗大忌,但却显得气势奔腾,
由传说起头,一泻而下,转、承、起、合一气呵成,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通过各种
形式的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气韵。探寻作者从感怀传说到远眺风景最后抒发情怀的情感脉络,
了解作者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读懂该诗的重点。
2.多样式的反复朗读是体会诗人归思、怀旧之情的重要方法。
说明:
尾联诗人抒发了思乡、怀旧的情怀,这种种情感的产生由首联、颔联的传说引发,因此
了解相关传说,有助于感受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感受诗种创
设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范读《黄鹤楼》(如有录音也可)。
引起兴趣,初步熟悉古诗。
以学生熟悉的大诗人李白的故事入手,并补充前人对该诗的赞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朗读课文
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悉古诗所写的内容。
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以多形式的朗读感受诗的气韵,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深入了解
整体感知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通过“为什么愁”和“愁什么”这两个提问,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该诗,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的情感。
熟读成诵
复习旧知
要求:
学生课后反复朗读背诵该诗。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课后背诵《黄鹤楼》
回忆、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把具有相关内容的古诗组合在一起,便于学习积累。
思路点拨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练习举隅
1. 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我校遵循“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在着力打造“教学精品工程”中,把“加强优质教案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进行攻坚突破,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按照学校工作布署,我部坚持“重调查、打基础、抓质量、强管理”的工作思路,从2007年10月开始,将我部17个教研室近两学年上课的高、中、初级职称计135位教员上交的493份教案(高级职称每人3份,中初级职称每人5份),由专家评审组按统一标准和专业对口的原则,进行了集中评审与质量分析,并逐份写出了评审意见。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优秀教案和缺陷教案进行展评,组织全体教师参观学习,对照优秀找差距,盯住问题抓整改。召开了专题表彰总结大会,给予优秀教案获奖人员通报表彰与物质奖励,由评审专家对教案评审结果进行总结讲评,包括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内涵分析等,强化了质量意识,明确了整改的目标与方法。
1 493份教案质量分析提供的警示信息
我校教案格式采用全军医科院校统一下发的由霍仲厚主编《示范教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年第1版)的模版。该模版较为全面科学的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要素结构与内在规律,分为首页、续页、尾页三部分,共由10个栏目组成。我们制定的“教案质量评价表”共12个评价指标,按百分制评分。
1.1 评审结果
1.2 统计的定量显示
表1显示:80分以上仅占76.5%,79分以下占了23.5%(其中有3.2%不合格)。虽然教案优良率占主体,但这不是“优质课堂教学”目标所期望的结果。并且这个统计不是随机抽样结果,每个教员都是上交自己认为“好”的教案,同时参评人员比例约占整个教员队伍的60%,因此实际情况优良率更低些。我们期望的目标是,斩断79分以下分布的尾巴,均值重心左移至90分以上这样的正态分布。这是我们面临的整改任务。
表2显示:横行看,高、中、初级职称都有不合格教案,并且79分以下比例不小,表明各职称级别有一个要解决思想重视与精力投入的问题。纵向比,同高级职称相对照看,中级与初级职称优秀率明显低于高级职称,且79分以下所占比例两者明显高于高级职称。这提示对中初级职称教员,还要解决一个“明确如何写教案”的问题。
1.3 问题的定性揭示
首页部分。首页记载授课教员与授课对象的基本信息、教学有关要求、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长与科主任审阅签署意见等。填写不完整、不准确、不简洁、不规范,比较普通。“教学目的与要求”不明确具体;“内容大体划分与时间安排”层次不明晰,时间分配不合理,累计课时数与总课时数不相符;“教学方法”缺扼要标注;“重点难点”确定不准确;“审阅意见”缺具体意见,或只一个签名或空白;教案完成、审阅、授课三处时间的先后逻辑次序混乱等。
续页部分。续页是教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是核心部分。“基本内容”栏,层次结构欠鲜明,编号不统一或时断时续;重点难点内容只写一个标题,内涵要点展示不充分;有的缺教学理念引导,只是讲义条款的抄录与内容的压缩,照本宣科;专业外语词汇不足或缺失,前沿知识引入不够,“三基”知识体现薄弱等。总之,没有消化教材,缺乏精选内容与科学重组的创造性劳动,设计不到位较为普遍。“辅助手段与时间分配”栏,空白或写得不全居多;时间分配与首页划分不一致,或不够或超过总时间;缺幻灯片(PPT)内容标题或编号标注;各知识单元旁缺必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标注,重点难点旁无解决方案等。一些教案走两个极端。一种2-3节课续页不足4页,甚至1页多,标题式提纲(骨瘦如豺型)。另一种两节课续页达30余页,整个抄讲义(臃肿肥胖型)。
尾页部分。尾页记载授课结束时的小结、布置课后作业与思考题以及对本次课的客观评价。“小结”栏缺对所讲内容、尤其重点内容的梳理总结,写了些无关紧要的空话。“实施情况及分析”栏,或写得不全,或未写在点子上,或抽象不具体,或几份教案一个模式的套话复制。
2 影响教案质量的不利与消极因素
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有些教员除了制作幻灯片外,没有全面系统考虑教学各环节要素成份,长期以来无纸质教案。有的以工作太忙为由,备课粗糙,甚至应付。有的认为自己上课多年,内容很熟悉了,临上课前翻翻讲义,仓促上讲台。本次评审,有的教员匆忙赶急,给打印课件配个首尾页上交,出现缺项或差错就不可避免了。总之,缺乏责任感与严谨作风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认识不足,甚至产生偏颇。有些教员“教案写得好,不一定讲得好”,“没有教案同样可以讲好课”,甚至认为写教案是“形式主义”等。诚然,上课效果跟一个教员表达能力有重要关系。但是表达能力不强的教员,事先不考虑设计好教案,肯定效果会更差。同样,善于言词与思维敏捷的教员,若事先深思熟虑设计好教案,效果肯定会更上一层楼。教案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案是万万不能的。
内涵不清,心有余力不足。一种情况是对讲义,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的区别与依存关系不明确,尤其年轻教员居多。另一种是对教案中有些项目的内涵不明确,尤其是对续页中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含混不清。如有的教案之所以抄讲义,缺乏教学理念作统领,无法实现内容的科学重组。再如,对如何突出重点与化解难点,缺乏理顺认知途径与展现逻辑思维机制的思路与对策,抓不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管理不严,“审阅”流于形式。首尾页内容填写不全,明显有误,续页内容干瘪或臃肿,一律写“同意实施”过关,说明既没有“审”也没有“阅”,教学组长与科主任负有把关不严的责任,也跟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监控不得力有重要关系。
3 加强优质教案建设的具体措施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风教风建设。与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大力倡导与弘扬敬业爱岗、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的人梯精神和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把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业绩与评定职称、晋级评优、物质奖励等切身利益挂钩并落到实处。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监控测评机制。出台教案管理制度、优质教案范本、教案内涵要点诠释等文件,供每位教员严格遵循。建立起校、部、科教案三级协调管理与监督机制。严肃审阅把关制度,有问题要指出并返回修改,杜绝“病态”教案入课堂。教学督导专家要在课堂第一线,坚持经常性检查与具体指导。
开展相关的岗位练兵活动。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员,要举办岗前书写教案培训班,加强书写教案的基本功与素质修养培养,结业合格才能取得上岗资格。每学年开展一次教案评审与评比活动,遴选优质与缺陷教案展评,奖惩兑现,强化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适当的时候,邀请有关专家教授传授撰写教案的经验与体会,并进行现场指导。
4 写好一份优质教案应把握的内涵要素,弄清讲义、教案、讲稿、课件的区别与依存关系
4.1 提高对教案的重要性认识
教案是以课次为单位编写的教学方案,是融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组与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匹配,形成的一个可执行文件,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案质量优劣影响教学效果优劣,教学效果优劣关系教学质量高低。撰写教案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职责与教学素质的综合体现。
为说明几者的区别与依存关系,将其与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作一类比,见图1。
改编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电视剧本是将小说主题与思想转化为人物对话与活动,包括场景设置、道具安排,特写设计等,有它的内在要求。写教案则是精选内容,科学重组,匹配方法手段,使知识有效活化。根据剧本才能写分镜头脚本,但重要场景与特写设计在剧本中已拟定。对应则先有教案,以后才能写出讲稿,抽取教案中内容要点、图形表格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4.2 设计教案应把握住三个侧重点和各栏目中的内涵要素
精选内容科学重组设计是聚焦的核心点。优化匹配教学方法以活化知识的策略点。突出重点以及化解难点是关注的着力点。
首页。把好两个原则:①“完整、准确、简洁、规范”;②“严把审阅关,毛病不大犯。”
续页。“基本内容”栏,精选内容,理念引导,科学重组。呈现:①知识逻辑结构框架(鲜明);②各知识点上内涵要点(充分);③配置相关图形表格(合理);④外语专业词汇及短文(适量);⑤学科交叉与前沿知识(可能);⑥注重联系临床实际问题(可能)。
“教学方法手段与时间分配”栏,在各知识单元旁相应匹配:①时间细分配的标注;②幻灯片内容标题或编号;③重点难点解决方案(思路与策略);④教学方法与手段标注。
教学方法指启发互动、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类比说明,形象比喻、分析阐述等。教学手段指幻灯片、视频、动画、模型、道具、板书等。
尾页。①“小结” 栏,梳理总结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它对所讲内容起强化巩固作用。小结要有层次,画龙点睛。能写出有利于理解或形象记忆的小结更好。②“实施情况及分析”栏,内涵要求分为两层:一是对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扼要客观评价,其效果主要依据收集的学生反馈信息来衡量;二是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作为经验积累,供以后教学参考)。
以上仅指出了撰写教案应把握住的内涵要素。写教案是一门学问,非一日之功。要不断加强教育新思想与新理论学习,要善于总结与积累经验,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还必须坚持好“两性”:严格贯彻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定准教学目标,坚持科学性;要凝聚教学新理念,发挥创造力,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突出创新性。
功夫在课外,效果在课内。写好教案的意义就在于此。
摘要:对我部493份教案质量评审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缺陷教案的共性问题及剖析产生原因,从而引发了对教案管理的一些对策思考,对如何写好教案提出了内涵要素说明。
关键词:教案质量,问题分析,对策思考,内涵要素
参考文献
[1]霍仲厚.示范教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2]张军,王玲珠.影响授课效果的多因素分析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569-571.
《学习活动》试用本(下简称“学习用书”),是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其中一本,也是二期课改的载体之一,已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使用。这本书理念新,思路活,弹性大,材料实。其中,“弹性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它无需教师按同一内容,同一步骤来完成目标,而是为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现了教材新的地位和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优质教案,切实、有效的为教师传递了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详尽、可行的参考与帮助。然而,由于地域、园所的差异,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难以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贴近,难以真正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难以发挥优质的教育作用。因此,需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如果说专家、教案的设计者是“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教案实施中对原有教案的创造性使用则可谓教案的“二度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冲破原有教案的束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一、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涵义的认识
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针对本地区文化特点和幼儿实际情况,在深刻领会原教案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开发。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一是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二是教具选择上的开发;三是教法选择上的开发;四是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原有教案的增减,而是灵活的对优质教案的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探索
《亲亲影子》是“在秋天里”主题活动中的一节集体活动,也是“学习用书”中的一节优质教案,它具有选材新颖、目标明确、散文优美等优点。笔者以此节活动为例,谈谈在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探索中的一些思考与启示。
1.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学习用书”中的优质教案大多是一个静止的教学方案,如何使静止的教学方案与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相吻合,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呈现方式进行“二度开发”。
在《亲亲影子》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将静止的教材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将静止的散文诗演绎成一个动画版的PPT,并围绕目标将“季节轮换的色彩变化”及“秋天树叶变黄变瘦、飘落”的动画效果加以强化,使幼儿能直观的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树叶的变化。因此,当教师问到:“秋天到了,小叶发现自己有哪些变化?”幼儿马上能用“小叶变瘦了、小叶变黄了、小叶长皱纹了、小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了……”等生动、完整的话语与老师互动。
由此可见,通过对教材呈现方式动态化的开发,能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具选择上的开发。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为此,教师选择教具的依据首先应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其次要符合教学内容。
优质教案中,教具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往往成为了我们进行教具“二度开发”的主要依据。如,原教案中,设计者选择了桑叶、枫叶、柳树叶等不同形状的树叶及相应的影子图片,试图通过“树叶与影子配对”的游戏,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观察比较形状差异大的叶子,对幼儿来说太过容易。为了使教具更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我们将原先形状明显不同的树叶,调整为形状相似的树叶进行比较。如,在“梧桐叶找影子”的环节中,我们将在形状各异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调整为在与梧桐叶相似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从而提高了观察比较的难度,增加了配对活动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当然,有时教具的开发是随着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本次活动中,呈现方式由“以图片呈现为主的静止呈现方式”转化为“以动画PPT为主的动态呈现方式”,随之“图片”教具也被“音像结合的PPT”教具所替代了。
3.教法选择上的开发。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口授法等。在对优质教案的教法开发中,我们有时会选择和原教案完全不同的教法来进行活动;有时会通过“削弱”或“强化”某种教学方法来调整原教案中的教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教法更贴近幼儿的认知需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亲亲影子》活动的教法开发中,我们主要通过强化原教案中“直观法”和“活动法”来体现的。
首先,强化“直观法”。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对象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观察法、演示法和示范法等。通过对原有教案的研读,我们发现教案中有若干直观法的运用。如,故事欣赏时的图片观察;树叶、影子配对时的图片演示等,但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直观法的运用还可围绕活动的重难点适当加强。
重难点一:了解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利用PPT动画,根据树叶的颜色、大小的变化及飘落的动态来演示动画效果,使“秋天植物变化”这一季节特征更直观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重难点二:观察树叶及影子,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以实物(树叶及其影子的图片)、动画(PPT)的形式,通过“并排、重叠”等演示方法,帮助幼儿从形状、大小、方向等不同特征来进行观察比较,突显“观察比较”的活动目标。
其次,强化“活动法”。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加强“游戏法”来实现“活动法”的强化的。
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的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在原有教案中,游戏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亲亲影子”的游戏环节中,孩子在“树叶及影子”的配对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而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讲述和设疑占据了绝大部分,游戏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更好的提高趣味性呢?”中班幼儿移情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成为了我们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我们将故事中的叶子拟人化,取名为“小叶”;而后,教师以游戏的口吻、生动的动画,为孩子展现一段“小叶找影子”故事情节。同样,孩子也在“为小叶找影子”的过程中,欣赏、理解散文内容。这种移情式的教学,增加了欣赏部分的游戏性与趣味性。
4.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教案实施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在语言、行为上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表现,教师需观察与把握其中有效的教育价值,适时、适度的对幼儿生成性的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
如,在“亲亲影子”的配对游戏中,我们发现有40%左右的幼儿无法将树叶与影子配对成功。于是我们开始观察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在配对过程中,大多幼儿都能找到与叶子匹配的影子,但是在重叠摆放时孩子产生了水平、纵向翻转的困难。造成这一困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不会翻转;二是单面的树叶教具阻碍了孩子的翻转尝试。
“翻转困难”是教师在研读、设计教案时没有预想到的,是幼儿生成的一个新的探索难点。因此,是删除难点、弱化难点,还是保留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性资源做一个价值判断和把握。“水平、纵向翻转”也称“心理扭转”,对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挑战。于是我们决定对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保留与开发。首先,我们将单面树叶调整成双面树叶,使幼儿在配对过程中能自由翻转;其次,围绕“翻转”难点,增加了游戏间中讲评,拓展了此环节的教育内涵。
三、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反思
1.正确解读原有教案。在进行优质教案“二度开发”之前,教师必须正确解读原有教案。“正确解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师进行“二度开发”的依据。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是进行“二度开发”的前提。二是了解主要环节。教师需仔细阅读和理解优质教案的主要环节,了解教案的全貌和每个环节的意义,这有助于教师进行“二度开发”。
2.研究分析幼儿。教师需要真实地了解本园、本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认知特点等,确定哪些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哪些是孩子不了解的。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使用上的策略。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一个班级采用“二度开发”后的教案,而另外一个班级仍使用原来的教案,从而验证教案“二度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优化教学。
3.审视教案对幼儿的适切度。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幼儿兴趣和认知水平,发现教案中是否有与幼儿实际距离甚远的活动内容。教师应用审视的目光来辨别哪些内容必须增、删、调整和替换,使教案转变为更适切于幼儿的活动内容。
4.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要真正对优质教案进行“二度开发”仅靠一个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只有建立一支有一定学识能力的团队来集体审议、分工协作、交流探索“二度开发”,才能集思广益,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及深厚的友谊。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李白和孟浩然话别饯行这一场景,体会他们深厚的友谊。
课前谈话:
师:咱们这是第几次见面了?再见是朋友,愿意再跟我打声招呼吗?(指多名)师:很高兴再见到你!
师:看得出来,你也很想再见到我!
师:听得出你已经把我当朋友了!来,咱们握握手!
师:能再见到咱们五(3)班的这么多好朋友啊,我心里可真高兴!待会儿让我和你们一块儿来继续学习这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好吗?还记得是什么题目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上课!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整体回顾。
1、齐读课题,整体回顾。
师:上节课,咱们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诗句的意思,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全诗)
2、自由读诗,交流体会。
师:来,大声读,看看诗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自读古诗,交流体会:依依惜别)。师:的确,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四行诗里都有所流露。(板书:依依惜别)而课文也就是对这首诗的解读。咱们来对照着看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一、二两行诗句的意思?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三、四行的意思?(1——3自然段,4——5自然段)
二、送别话别,感悟惜别。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相应的地方作上记号,旁别还可以简单的写写你的感想。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找准第二自然段)。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
①你是怎么理解依依惜别的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②那李白是在什么情景下为孟浩然送别的呢?(板书:送别)(暮春三月,黄鹤楼)师:(出示烟花三月图片)在这美丽的暮春三月,假如你就站在这黄鹤楼上,你会做些什么?(和朋友拍照片;欣赏美丽的风景„„)
师:是啊!黄鹤楼可是咱们家乡的名胜古迹,也是“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最喜欢游览的景点之一。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能用动作演示一下吗?(动作演示)一会儿看上面,一会儿又望远方望远方。他们是真的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
(不是的,他们都是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③师:面对这样的美景,他们却浑然不觉,全然不顾,这正是因为他们——(生接: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出示第二自然段,引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他们话别时的哪些情景也打动了你的心?(板书:话别)
(1)、“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永世不绝。” ①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是呀,“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千多年前可不比现在这么方便,相隔两地的朋友要再见一面可是遥遥无期啊!
②听君一番话,你认为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坚强,内敛,重感情。第一层,理解孟浩然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第二层,理解毕竟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③带着你的理解,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孟浩然的话别语。)过渡:那在李白的眼里,孟浩然又是个怎样的人呢?(2)、从“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兄长和老师。” ①“令人敬仰”、“誉满诗篇”。
·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李白用了多个“您”,说明他值得人尊敬。
·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真可谓良师益友。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②有人品、有才学的人,的确令人敬仰,难怪李白会称孟浩然为夫子。你也敬佩他吗?来,带着你和李白这无比的敬仰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这样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伤心,能不难过吗?(齐读:“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②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齐读)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让我们最后一次与孟夫子告别,送出我们无限的祝福吧!(再齐读)
(4)、朗读第三自然段。师:“兰舟未发,已盼君回。”让我们一块儿来重温这感人的一幕吧!老师读旁白,一、二组同学读李白的话,三、四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4、小结一、二行诗句: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诗,相信一定会比刚才读得好。(出示一、二行诗,齐读)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相信你对他们的离别之情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板书:离别)
2、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①理解“伫立”、“凝视”。
师:李白就这样久久地站立着,全神贯注地看着帆船驶向天边,仿佛也融到这幅美景中,成了这景中的一处了。你能猜猜此时他心里正想些什么吗?
(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 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边谈边读。
②理解“孤帆”。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想必江上也一定是白帆片片。可李白眼中,却仅剩一“孤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4、师:孟浩然看着友人久久的伫立岸边,他又会想些什么呢?(指多名交流)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啊!
5、师:他们以诗相识、相知,终成知己。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相聚终有一别。用李白的话说,这正是——(出示三、四行诗句,齐读)用孟浩然的话讲,他们的友谊——就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他们的眷恋之情吧!(配乐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
师: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此时,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课件出示全诗,生齐读,师评:看来,你们也和李白一样抑制不了,按捺不住了)师:认真学习了前面的课文,相信你已经能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了吧?先与同桌交流交流,好吗?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4、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千古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谁愿意来背诵这首诗的?(听得出,你的心情与李白一样激动;的确是首好诗,老少传诵,脍炙人口)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2、学生汇报: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千金易得,知己难觅。短短的两节课,能让我结识到你们这些朋友,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可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待会儿铃声一响,我也要和你们分别了,有什么想对我说的吗?(„„)
①我也舍不得你们!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咱们相隔得并不远,更何况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总有机会再见的!
2、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也送你们两首诗,就当是离别的礼物吧!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生齐读)
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词和预习中的问题批注到课文旁边,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
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关于黄鹤楼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则来学习一篇关于黄鹤楼的古文。
检查预习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原因。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的三大名楼,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课文
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
②学生互相质疑提问,遗留问题提出到班级讨论。
③检查翻译情况,统计普遍情况和特殊情况,纠正错误。
3、说说你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或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可从外观和建筑的特点等方面来谈。)
精读评析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需要时可以小组讨论,写出结论。
1、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2、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侧面写出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3、你觉得文章在写作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归纳,教师总结,大致如下: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
课后学习
积累文中的字词(名:命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黄鹤楼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本词。
2、掌握并运用词中所用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满腔热血、以国事为己任的高贵精神品质。
重点:感悟岳飞积极、昂扬的精神,树立自己积极人生目标,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难点:对词中表达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教法学法:
问题主线 学议讲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精忠报国》激趣,集中课堂注意力,引出作者岳飞,齐读满江红。
学
一、读
1、自由朗读
2、个人展示
3、集体诵读
二、译
结合注解 理解词意 译文展示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议
一、从本词语言及内容看,属
词(词派)。该词派宋代最杰出的代表是
二、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明确:
1、对比 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珠翠绕”“笙歌作”等写出了昔日歌舞不断、富庶升平的景象,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
2、借景抒情 作者先通过“荒烟”和破败的城郭,抒写了作者对国家残破的伤悲,然后通过“花”“柳”“珠翠”“笙歌”等意象描绘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最后写敌人铁骑践踏国土,含蓄地表达了对金人入侵的愤怒。
3、虚实结合 作者先写登楼遥望所见到的荒芜残破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回忆昔日繁华升平的景象,最后想象京城附近金兵遍布的现状。整个上片,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为下片作了铺垫。
讲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创作背景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湖南、湖北百姓的安全。岳飞即接连上书奏请进兵中原,收复襄阳等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通向朝廷进纳财富和纲马的道路。就在这本可乘胜长驱直入收复更多失地之际,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指示岳飞只准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二十万人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诗人形象
岳飞:满腔热血 英勇顽强 关心百姓 精忠报国 以国事为己任 抗金英雄
练
一、再读含情
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去做?
教后反思
在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产生了许多感触, 下面笔者特精选课堂的一个片段作深刻的探讨与反思。
师: (学生对诗歌意思已基本了解, 课文也读得较熟后) 同学们, 从你们的朗读中, 老师感觉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意, 那么你们从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意呢?
生:依依惜别。 (板书:依依惜别)
师:文中哪些地方向我们传递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 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写一写。
学生自由发言、自由感悟、自由交流、感情朗读。他们有的说了李白、孟浩然的对话, 有的谈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整个过程, 学生讲得热烈、读得深切、感情投入。根据学生的交流, 笔者及时总结, 引出通过“语言”和“动作” (板书:语言、动作) 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两位大诗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意。笔者瞧着意犹未尽的学生, 随即问了一句。
师:同学们, 还有想补充的吗?请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觉得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饯行”这句话也能表现两位诗人的离别之情, 因为这里的景色这么美, 而两位大诗人却要在这里分别, 又多了几分离别的愁绪。
生2:我知道, 越是在美的地方、繁华的地方离别, 心里就越难过。
师:说得真好,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反衬的写法, 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老师, 后面的“岸边杨柳依依, 江上沙鸥点点”, 也是景色描写, 也能反映出诗人的离别之情吗?
师:你不仅会读书, 还善于发现问题, 有人能说一说吗?
生1:老师, 我看了书上的图, 沙鸥并不是成群结伴而行, 而是单独飞行, 好像在呼朋引伴, 舍不得对方飞走。
生2:老师, 我知道古人在写离别诗时, 经常会写到柳树, 如“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
师: (一副吃惊状) 你的积累真丰富。“柳”同“留”是谐音, 古代人送别都有折柳的习惯, 看来连柳树都舍不得他们离别呀。这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 同学们都能发现, 真不简单, 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相机板书:借景抒情)
……
【教学反思】
此教学片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的文字材料, 去感受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笔者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 充分考虑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自由读悟为本、以学生独特的体验为本, 整个教学环节, 笔者只用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向我们传递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呢”作为引领, 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体悟、自由交流, 引导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 进行思维碰撞, 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和自由展示的空间。整个过程, 笔者只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 只是一位激励者、点评者。
教学需要预设, 但教学不能只有预设。在本课教学中, 笔者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意外而精彩的资源, 既拓展了课文的外延,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点出了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 将读书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使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摘要:阅读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语文阅读课堂应是自然轻松的、自由的、灵动的、不必过多预设的, 这样的语文课, 才能生成精彩。
一地有一地的第一。初到的人率先要去的总是那个第一。像北京的天安门,西安的兵马俑,上海的外滩,青岛的栈桥……到武汉,第一当然是黄鹤楼。我这都是第三次来武汉了,可脑袋冒出的“第一”仍是黄鹤楼。好像不去黄鹤楼报个到,就像没来武汉似的。
借住的酒店离黄鹤楼不算远,两三站的样子。时间从容,本想走着去,可天却正下雨,便只好打车了。谁知路遇堵车,那车流,前不见头后不绝尾地堵得让人无奈。司机欺生,提前抛下我,溜了。害我在雨中走了很久的路。可是,那是一段有着茂密树木的路,加上雨,滤得空气清新干净,呼吸都感到畅快。风是轻的,雨是细的,轻风细雨中,偶尔还有桂花香气送入鼻腔,沁人肺腑。擎了伞走在这样的清幽里,又是旧地重游,竟不觉那路长,也不觉得那骗子的可恶了。
去黄鹤楼要穿过一条明清古肆——十年间,我穿过三次了——说是古肆,却一点古意也没有,还是那么大红大绿地夺人耳目。卖的还是那些彩虹伞、百家扇和一点也不古的古玩意儿。我如前一样没有买的欲望,我仍只是拍下它们,仍请人——这里有点儿故事了——和它们合个影,证明我又来过了。
黄鹤楼也还是原来的样子,五层,攒顶,飞檐,明黄的琉璃瓦。内容也还是仙人骑鹤远去的传说、唐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和由传说和诗派生出的一些文人墨客的雅事遗迹。像李白的“搁笔亭”,王羲之的“鹅池”,毛泽东的“词亭”。一座空楼,一条长江,风景虽好,终是不耐看的。添补些人文,供游人流连时品味总也是旅游的一种必要。而我,旧地重游,想看的,想寻找的,也不单是那些经年不变的风景风物,更多的是驻足凝神间对过往人事的凭悼与人生际遇的咀嚼。
第一次登黄鹤楼是2002年秋。南游,从南阳,过襄阳,游长沙,辗转一路到武汉。
到的时候天色将晚,车上看到夕照下的黄鹤楼已有些剪影的悠远了。知道时间有些晚,却性急,等不及第二天,就买票上楼了。于是,便让我有了一次独特的登楼经历:偌大一座黄鹤楼,只我一个人。黄鹤楼乃海内四大名楼之一,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游客摩肩、登者如织的景象是常态;而没有经过特别安排,却只有一个登临者,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奇观奇缘。这让一向自恋的我一下子想入非非起来,以为一定是自己有慧根仙缘,才得以有这独拥仙楼的时刻。我当时被自己的这些念头鼓舞得热血沸腾,激情满怀。想着自古以来,站在楼头总是那些糗不拉叽的男人,他们把女人的脚缠成“金莲”,让她们动弹不得,自己便独霸江山,占尽风流。否则的话,写这“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也许就是蔡文姬;伫风高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就可能是谢道韫、李清照。想着想着,人就愤慨激动起来,见四顾无人,便高门大嗓地喊起自己的“杰作”——
昔人乘鹤纷纷去,
唯有一女伫空楼。
自古山河尽须眉,
今日天高吾独秀。
过后,还把这浅薄可笑的经历录成一篇文字:《一个人的黄鹤楼》,收进我的游记《远方》。不过,清醒之后再没勇气去翻开那一页。
第二次是从重庆乘江轮下武汉,也是路过,也是向晚时分。登楼的过程是怎样的,竟忘了。只记得情绪有些低落,站在楼上,看着缓缓东去的江水,只想流眼泪,完全没有了第一次登楼的慷慨激昂。无人惜别,却无端地伤感不已。且一直有种诀别的感觉,江城此一去,再也不会来了。
世事难料,谁知三年之后,我竟又一次站在楼上,旁边还有个新知——登楼前才傍上的异姓伙伴——也就是在明清古肆乐于为我和“古玩意儿”拍照的男士。他看中我的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看中的他的却是他胸前的那架大相机——我需要一个好摄影师。无论如何,这细雨,这花树,这江水,这古楼,这温润缠绵的江南时节……若不留下几张“玉照”,若再像第二次那样遗忘个干净,这“三登”岂不是又成了子虚乌有?当然,还因为他的男性性别。登楼是个风雅事,也是个体力活,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找个男士互补,应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最佳选择。
执教:张玉琳
教学目标:
1、能朗读全诗,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通过联想和练笔,感受诗人与朋友间难分难舍的友情。
3、能在整体朗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对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一定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词后面是“别”,你能组这个词吗? 你经历过“送别”吗? 送别时你会说什么?
送别时你会做什么?(板书)
二、初读
1、读题目:鹤、陵、孟的书写
2、读全诗
3、整体感知:你读懂了什么?诗人李白有没有写送别时的“说”和“做”呢?
三、细读
1、再次读,提问,全面理解诗的意思。尤其是“西辞、烟花三月、下扬州、尽”(插入练笔:写春天的成语)
2、思考:诗人对朋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诗人是不是对这朋友不喜欢呢?
哪些地方能看出诗人舍不得朋友呢?分析后两句(插入练笔二)
3、小结:作者的诗真特别,临别前,不对朋友说道别的话,也不紧握朋友的手说句珍惜的话,只写朋友走后所见的景物,通过景物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借景抒情。
四、动情读
1、齐读,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受,齐读这首诗 2、指名配乐读 3、全体配乐读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十分著名的一个是说有一个名叫费祎的人,在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纪念费祎,便在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由此流传开来关于它的另一个传说:黄鹤楼原为一辛氏人家开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非常难建。传说中鲁班曾经被一个穷汉领养,鲁班在穷汉家每天上山砍柴,每天从柴里挑一根好材削成光溜溜的木楔存起来,一共做了一百个。穷汉在做饭时顺手把一根木楔添进灶火中,鲁班叹道:“这是无价宝,将来有用。”一百天后,鲁班留言:“放得千日货,自有变钱时。”然后离去。三年之后,蛇山上造起了黄鹤楼,但楼体倾斜严重,楔了这头那头歪,急得工匠团团转。穷汉照着鲁班留下的楔子削了一个,凑成一百,到集市上卖。建筑师见此宝楔,十分中意,花重金买下。建筑师站在龟山上对着黄鹤楼,将楔子一个个抛了过去,九十九个楔子呼呼作响飞过长江,牢牢楔在黄鹤楼上,只有一个木楔落入江中,那是穷汉削的。黄鹤楼因少了一个楔子,还略微有些倾斜,但也千秋无妨了。
同学们,听了黄鹤楼的动人传说,你们一定心驰神往了吧!
脑瓜转一转:
片段一:摘录古诗, 积累迁移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黄鹤楼送别》, 还学会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呀。自古多情伤离别, 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 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课外的送别诗, 谁来诵读一下?
(一生读)
师:这首诗你制成了几张书签?
生:三张。
师:老师给你点时间, 将这三张书签现在就分别送给你的三位友人, 让他们分享你的资料, 和你一起积累, 与你一起成长。
(生离座欣喜地送出书签, 收到书签的学生惊喜, 全班学生目光相随。)
师:还有谁来诵读收集的送别诗?
(生读)
师:你制作了几张书签?
生:一张。
师:啊——?
生:因为我的朋友不多。
师:老师支持你一下, 因为朋友不在多, 而贵于情。但我很想看看, 谁这么荣幸, 能做你唯一的知己。
(生送出书签, 师笑。)
师:拿到书签的同学们, 你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张薄薄的书签, 更是一份真诚的心, 一份真挚的情啊!请妥善珍藏好这张书签, 珍惜这一份可贵的友情吧。
【思考】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一张摘录着课外送别诗的卡片, 它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是文本以外同类学习资源的顺势迁移。它的出现恰到好处, 正合时宜;它的出现, 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并成为本节课的亮点——一张卡片, 它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了无痕迹地将知识与情感相融合。此时, 教师抓准时机设计“一张卡片”的教学环节, 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汲取知识, 体验情感。其间, 当一位学生说自己只制作了一张卡片, 因为自己仅有一位友人时, 教师完全尊重学生对“朋友”的个性化认识, 谁说朋友不能仅有一个?只要真心就好。凭着教学机制满怀好奇地观看谁是他唯一的知己。也许, 这节课后, 他会更珍惜这份难能的友情。
片段二:书写感言, 传递友情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 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 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 请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 送给你的知己、兄长或老师。
(生写)
(生送书签)
师:此时, 我觉得自己很孤独, 很可怜, (摊开两只手) 因为, 我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如也! (师故意尴尬地笑) (生笑)
(听课老师也会心一笑)
(学生立刻明白意思, 有学生送上书签)
师:谢谢, 谢谢你们, 虽然这份友情来得迟了些, 来得勉强了些, 但我还是很感动, 还是要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对我表达的珍贵的友情。
(后排听课的老师中, 有几位开心地向我轻挥他们手中的书签, 因为他们也收获到了友情。)
【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既然一张卡片能承载这么多的教学效果, 教者怎么会轻易放弃对它所有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呢?如果说第一次派送卡片是作为一张知识卡片被交流, 那么第二次的派送, 不论从它上面书写的内容还是送出与收获卡片人脸上流露的真诚、喜悦和惊喜, 此时的卡片真真切切成了一种友情的倾诉与传递, 此时的课堂流露出的不是浓浓的爱吗?学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对友谊、对分别的深刻而个性化的理解, 更是在发送书签与感言的传递中, 跳出文本, 走出文本, 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什么叫朋友, 什么叫友谊。教者充分开发与利用一张小卡片, 让它承载了这么多的教学效果, 怎能不让我有收获, 不让我深思?
【黄鹤楼优质教案】推荐阅读:
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10-07
黄鹤楼扩写作文06-04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06-27
古诗黄鹤楼闻笛赏析09-29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06-15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10-10
黄鹤楼公园春节前安全检查工作简报07-11
世界遗产的作文:黄鹤楼导游词10-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什么06-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注释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