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

2025-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共5篇)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 篇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迟子建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土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哲,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剌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土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水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种永恒的光明:19.作者为什么说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答案 ①教堂和人物雕像一样,只有外表的精美,没有内在的美丽(或只有躯光,没有灵魂)。②它们太富丽堂皇,氛圃与朴素的宗教的精神相悖。20.文章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正面衬托。作者赞美安德烈•鲁勃廖大技艺的高妙,以及蕴含的深沉朴素之美的是正面映衬老妇人的清凉与圣洁。(答为“为赞美老妇人作铺垫”亦可得分)21.“光明的获得步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真正的虔诚和信仰应该与自己努力的劳作结合起来。在文中起揭示和升华主题的作用。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答案 ①抓住细节的触动,于细微处落墨。②对比鲜明。静与动、神圣与卑微、崇高与渺小、短暂与永恒等方面的对比,扩大了文章的思考范围和深度。③多用比喻,扩大了语言的信息内涵,也提升了语言的艺术魅力。④用肖像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间 篇2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低头看路阅读题答案 篇3

小题2:站到很高的境界,低头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1分)低调是很美的生活姿态(1分)

小题3:低调是一种自我放松,低调生活是对周围人群的亲善,低调生活更讨人喜欢,低调生活十分惬意,低调生活总能收获以外的惊喜。(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4分)

小题4:对比(2分)如第九小节,运用比喻把低调和高调的生活姿态进行对比 ,突出了低调的人令人喜欢,高调的人让人反感。有力的论证了文章的中心。(具体分析,言之有理)(2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 篇4

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结合文意来看,“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4分)

3.第⑥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第⑩段划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表明手机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计3分)

2.(1)“错过了”健康。(2)“错过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或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负面影响。)(每点2分,计4分)

3.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分)具体、准确而又有力地说明了“专注于手机”给人们身体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1分,共4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 篇5

1、美;海伦·凯勒

2、莎莉文

3、卡内基

4、学习阅读

5、玛莎;贝利

6、香邦先生

7、《圣经》

8、巴巴拉神父

9、书籍

10、教育事业

二、选择题。

1、C 2、A 3、B 4、A 5、A

6、D 7、D 8、A 9、C 10、B

11、C 12、A 13、A 14、D 15、B

16、A 17、B 18、A 19、C 20.C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上一篇:一天的劳动作文下一篇:伊犁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