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精选8篇)
息
经
济
学
论
文
题
目:凤凰古城收费事件学
院:计姓
名:焦学
号:专业班级:信 算 机 学 院
云 秀 311009030203 管10-2
论凤凰古城收费事件
班级:信管10-02 姓名:焦云秀
学号:311009030203 摘要:
浅绿的沱江水难得平静,吊脚楼的影子孤独的倒着,凤凰似乎回到了沈从文的边城。这个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赞为“中国最美小城”的地方,正在陷入一个利益博弈僵局。一张148元的门票,引爆外界的热议,让旅客数量锐减,也搅动了当地各方利益格局。
湖南省凤凰县人民政府4月8日印发关于凤凰县旅游景区门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于4月10日起,所有进出古城游客均需购买148元凤凰旅游景区门票,包括9个景点以及原来就需单独收费108元的南华山景区。4月11日,凤凰古城实行“一票制”第二天,大批商户和当地居民因不满“一票制”政策关门歇业,同时聚集在古城北门码头附近,这一政策引起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普遍质疑。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群体,一些地方政府似乎已经想不出一个好的疏导方法,或者说已经懒得去想,最终导致一个愈来愈清晰的现象:什么管理到最后都变成了收费,什么改革到最后都变成了涨价。改革竟成了选择性的改革,瞅谁软捏谁。到底还是被他们发现了,原来老百姓的奶酪最容易动。
关键字:凤凰古城
旅游
收费
经济
政策
图1:凤凰古城风景
图2:凤凰古城商家罢市抗议收费
一、前言:
历史上的凤凰,美名远扬。可是近年来,却名声不佳。一则,商业气息太浓,古城淳朴之风难寻;二则,拉客宰客现象严重,屡屡登上网友罗列的“旅游陷阱榜”。前两年,更是发生了19名游客被当地人围殴的恶性事件。事件发生后,凤凰古城旅游公司董事长叶文智演了回“变脸”,先是公开致歉,接着又骂游客“简直就是猪”。这样的凤凰,还配得上“中国最美丽”的称号吗?
对于古城乱象,政府难辞其咎。要说当地政府对此熟视无睹吧,似乎又冤枉了他们。这不,他们不是推出了收门票的“改进举措”吗?如果说,收了门票就能挡住人流,就能让古城少一些喧闹多一份静谧,那倒罢了。可是,人家高副县长明明说,游客是“不在乎门票”的。那么,我们只能理解为,收门票就是为了收钱。
古城收费,谁得益?谁受害?
显然,受益的,是收钱者。一方是经营古城的公司,一方是以土地入股的县政府;受害者,也有两方,一方是要掏钱买票进城的游客,另一方是生意大不如前的古城商户。问题就在于,古城收不收钱,收多少钱,是得益的两方说了算,而受害的两方毫无发言权,他们只有抗议的份儿。于是,凤凰先是被全国的媒体和网民痛批,接着,城内的商铺集体罢市并聚集抗议。
这笔账,凤凰县政府看似算得很精。可是,他们恰恰忘记了两条,其一,凤凰古城这笔资产既不属于政府官员,也不属于旅游公司老板,而是属于全体人民;其二,对古城,政府只有管理保护的义务,却没有借机发财的权利。对于政府来说,管理不善,属缺位,圈地揽钱,属越位。政府如何才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值得深思。
收费并非“前无古人”,平遥古城、乌镇等也是只要进城就得买票,缘何这一次闹出如此大的动静?这当中,有国人旅游休闲需求不断旺盛的因素,有公众权益意识日益增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当地“坐地起价”的随意和无序。事关各方权益,当地要改革和决策时可曾听证、可曾征求民意?是觉得这种事政府有权做主、民意可以忽略不计,还是对决策不自信、担心民意反对?统一收门票当真是为了加强管理之类的理由吗?现实中一次次的经验告诉我们,收费和罚款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道。
二、收费事件的发展阶段:
总体上看,凤凰古城收费事件的网上发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一是3月19日至4月9日;三是4月10日起至今。
第一阶段:3月19日至4月9日
3月19日,人民网刊发文章《湖南凤凰:合并经营古城和神凤景区游客购票3次可终身免票》,第一次报道了凤凰对“古城景区进行整合经营规范管理”。
3月21日,《人民日报》发文《148元“门槛” 定得合理吗》对凤凰古城变“景点收费”为“景区收费”的“整合式”优惠举措予以探讨。当天,人民网评论文章认为,凤凰此举是在在借助古城特色,打“门票经济”的主意。“门票经济”的最大伤害不在于对游客利益的侵犯,而在于景区的公共美誉度、旅游公信力和诚信形象,会大幅度跳水。与此同时,网民的不满情绪也在互联网上蔓延。
3月22日,《新京报》评论文章认为,为凤凰景区收费付出代价的,很可能是古城内以旅游业为生的当地普通人。旅游业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地方政府制定政策,不能不顾及这个利益链条上的其他成员。《潇湘晨报》的评论也认为,有捆绑消费的嫌疑,就像是一种变相的“涨价”。中国广播网报道了旅游业界专家刘思敏的意见,“短期来看,收取门票利益立竿见影,但从长期来看,收取门票并非长久之计”。
当日,针对网民“垄断”的质疑,凤凰县副县长蔡龙为网民算了一笔账。蔡龙表示,现在游客进入凤凰古城风景名胜区,花了1个4A级风景名胜区的票价,看了2个4A级景区,给了游客更好的体验,并不存在垄断之嫌。此后,关于凤凰古城收费的议论,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但总体上仍呈“克制”态势。舆论关注点也集中在“涨价”上。清明节前后,新华网(《凤凰古城景区门票“捆绑收费”惹争议》)、中新网(《游客挤爆凤凰古城官方回应“新政”为游客牟利》)、《羊城晚报》(《国内景区掀又一轮“涨价潮” 进凤凰古城要掏148元》)等媒体围绕凤凰收费予以报道,并没掀起舆论波澜。
第二阶段:4月10日至今日
4月10日,凤凰古城收费进入“实践”阶段,网民对此关注度也迅速增加,最具代表性的点评莫过于“收费的凤凰不如鸡”。
4月11日,凤凰古城今上午多家商铺关门,渡船停运,凤凰县官方出动防
暴警察维持秩序,有网民上传了现场画面,引起广泛关注。凤凰县委办公室和旅游局称,相关部门自中午12点起正召开紧急会议处理。另据凤凰县相关负责人称,系无证导游、拉客人员组织商铺关门,抗议新规,将做好新规解释工作。但据《南方都市报》消息,受访商户均否认此说。
4月12日,中新网报道,凤凰本地男子想带女友回家见父母,却被挡在凤凰古城西门检票口。截至4月18日9时,单是凤凰网转载的该新闻,就有108,324次浏览,1,110条评论。网民纷纷调侃,“好女不嫁凤凰男”。
4月13日,据《潇湘晨报》报道,凤凰副县长高湘文安抚商户,“做生意搞投资,本来都有风险。这几天冷清,事情总有个过程,请大家过段时间再看看,很多人不是在乎这个门票多少的”。“不在乎门票多少钱”激起舆论躁动。当晚,新华社就发出专电,《三问凤凰:谁不在乎门票多少钱》。
4月14日,《长沙晚报》转载的新华社三问凤凰的文章,被凤凰网转载。截至4月18日9时,该文章的点击量高达109,383次,评论数为2,277条。
4月15日,《湖南日报》刊文呼吁,“门票新规要多考虑民生”;微博上一些大V呼吁五一假期抵制凤凰古城的消息,也被媒体关注。新华视点长微博刊发了凤凰政府对收费事件的“回应”,“提升旅游形象”。同日,记者从凤凰县政府获悉消息,凤凰县邻近三地区居民可享受免费待遇;全国学生到凤凰古城旅游票价从80元降为20元。
4月16日,凤凰县常务副县长赵海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个人估计,在五到八年后会取消门票”。凤凰县副县长蔡龙(@湖南凤凰)在@新浪湖南进行了时长1小时的微访谈,回应网民质疑。回应称,“进入县城不收费,收费范围仅是0.9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有利于更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古城,维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同时,公布了凤凰景区门票成本,“所有的税费收入不足古城维护所需的一半”。“商家意见大,是因为近年来盈亏已近临界点,这次凭票进入景区是一大诱因。政府将出台租房指导价,刺激房租下降,游客的开销也许会慢慢降下来”。回应还称,今后会逐步考虑降价直至免费,请求大家宽容理解。围观网民认为,“回答套话太多,无诚意”。
图3:“凤凰古城”一个月的百度指数
三、舆论观点摘要: ⑴ 普通网民观点
网民普遍对凤凰古城收费表示不可理解,呼吁抵制这种行为。网民“ssh1007”说,老是在钱上面动足脑筋,真是太不像话!网民“zy911”说,以后每个城市都可以收门票,比如进入直辖市2,000元,省会1,500元,地级市1,000元。网民“xhqying”认为,凤凰在自毁前程。网民“txycm”说,让他去随意涨,大家长点志气,都不去不就完了吗?为抵制凤凰古城当地政府的荒唐无耻行为,建议在网上发起一个百万人顶帖的抵制活动!⑵ 媒体评论观点
① 收费与政府职能相悖。政府应是旅游市场监管者。过去古城景点无序开发、恶性竞争,黑导游追客拉客,形象损坏,古城环境破坏增大,这些问题暴露了有关部门在市场管理、规范方面的种种不足。对当地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强整顿环境、维护应有秩序、规范经营活动、维护游客权益,而不是简单地将票价一提了之。(新华网)
② 收费是与民争利。原来进城不要钱,要不要游览景点、住宿购物,游客自己
看着办。现在,不管进城干啥,一律先交148元“进城费”。凤凰称这是“为规范市场”“保护游客利益”“政府会帮助商户渡过难关”,冠冕堂皇的解释之下,明明是与民争利的事实。(新华社中国网事)
③ 凤凰应有纠错的勇气。为了凤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凤凰县能及早纠正这种“收费新政”,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公众愿望,尊重公众情感。让那个美好的免费的凤凰重新回归!(《西宁晚报》)
④ 收费违反经济学常识。收费一事真正的不合理性在于,这完全是政策制定者由于对经济学常识的漠视或者无知,做出了一个其结果注定要与他们愿望相悖的决定。(凤凰网)⑶ 专家观点
① 保护古城须抗拒金钱诱惑。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古城镇保护领域的公共服务意识逐步提升,但仍需抗拒“金钱的诱惑”。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若都是“赚到钱的想赚更多钱,没赚到钱的也想赚钱”,那古城镇只会是不堪重负。(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
② 收费决定权在于当地居民。凤凰古城并不是没有权利收费,但关键在于谁来收费是合情合法的。只有当地居民才有权利对古城是否收费作决定,而非政府,亦非叶文智经营的凤凰古城公司、南华山公司、乡村游公司,因此如果凤凰古城要收费,凤凰古城景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经营管理者,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必须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
③ 大门票制有损景区长远发展。大门票模式是损害古城镇等社区型景区长远利益的商业模式,它破坏文化生态、干扰居民生活、扰乱利益格局、妨碍深度体验、制约多元业态,然而社区型景区的经营,应当保留多元文化生态,因为这才是其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
④门票经济应转型产业经济。这种强迫消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旅游直接的经济收入被看的太重,却忽视了旅游对经济的间接带动,对生态环境,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未来转型升级要把吃、住、行、娱乐、购物和交通6个要素充分利用起来,将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
四、凤凰古城的定位
评价凤凰古镇“围城”收费,其实归根结底是一个依法办事的问题。凤凰应如何定位,是文物、文化遗产还是旅游景点?对凤凰的批评要理清思路,大家不喜欢围城收钱?不喜欢票价太高?觉得它提供的服务不够好?还是觉得对古城的保护做得不好?这些问题牵涉了很多方面,打包式的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
这里要厘清一个概念,属于全民所有的并不意味着就都要免费,无论是旅游景点,还是其他问题都是如此。
凤凰古城中现在留存的只有一部分属原始建筑,这些原始建筑中也并没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多的是后来为了商业而盖的新建筑,作为文物来说,古城已经先天不足,而且也无法改造。如果是在最初状态下,保护古城选择“新旧分开”,在古城外建设新景区,那么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但目前能做的保护只能认真区分原始建筑和新建商业建筑,把原始的保护好,减少游客流量、分期预约参观、定期关闭修缮等。而对那些假古董,就可以完全利用起来。那么,这里就存在要掌握好保护和利用的度的问题,国家严格制定了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说开发的度,通过什么机构来掌握,通过什么办法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它的开发处于一个合理的程度。另外,对于那些后建的建筑,还要积极地开发它的新的功能,这样既满足了群众对旅游休闲方面的要求,同时又能够很好地保护并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它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无论是对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都存在片面的认识,总是说它们拥有“先进性”,其实那只是代表了我们的祖先一个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已,保护它们是为了方便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就好比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如何如何好,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按那样的生活方式住在里面呢?对历史的保护应该是全面的,即使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是“恶俗”的文化也是需要保护的。
我们必须认清文物保护意味着高投入、低产出,这就意味着限制参观人数、引入预约机制,不能单靠文物生钱。因为很多文物本身无法产生效益,甚至没有什么观赏性,比如一些国家地质公园,是学习、普及知识的场所,对普通游客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很多地方一开始目的就不正确,把参评的遗产项目当成摇钱树,一旦被列入遗产名录,就盲目进行开发,结果效果很差。
五、从经济角度分析收费问题
凤凰县政府把城内的9个景点与原来的收费景点捆绑到一起,乍一看,似乎游客只要一票在手,即可游遍所有的凤凰景点,而其本质则犹如公然从所有到凤凰旅游的中外人士腰包中“抢钱”。游客只要来了,这148元就是入城的“买路钱”,由不得你不掏。诸如封山、圈景、围城收费的“勾当”,凤凰县政府并非始作俑者。当年的“黄山旅游”,当地政府就率先“封山卖票”,生生把全民资源“变性”为只为少数投资者获利的“市场资源”。有了这样的先例,恐怕就是凤凰县政府我行我素的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底气吧。
凤凰古城采用“套票”制度前,城内全部收费景点的去年门票总收入为1.78亿元。凤凰旅游局长任真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年凤凰的游客为团队130万、散客100万。采用“套票”制度后,假定年游客人数不变,今年的门票收入则可轻松翻番至3.4亿元,对于凤凰县政府、景区经营骨干企业和有心投资凤凰的潜在商家,无疑是在上演一出共同促成凤凰古城上市圈钱的大戏,这是一个“三赢格局”:为地方财政大作贡献,为经营骨干企业长久获利,为上市前参与股改的“注资大鳄”们吃上一颗定心丸。
据分析,凤凰县政府在其中有如下考虑:
其一,县政府轻松空手套白狼。实施“套票”前,1.78亿元门票收入中县政府提取30%,一年为5340万元,实施“套票”后,假定全年游客人数保持不变,3.4亿元的门票按照30%的比例,县政府分成票款为1.02亿元。由于县政府力推套票立下头功,分成比例由原先的30%改为40%,那么政府收入为1.36亿元,增加了3400万元。大把的县级财政进项,还只是静态算账,远非把国内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及凤凰古城资源的极度稀缺性因素对县级财政“增收”的正面影响考虑进去。
其二,县政府以凤凰景区土地所有权入股49%,与古城现有经营骨干企业和其余社会资本共同组建新的“古城管理服务公司”。这是一家典型的“两栖化生存”公司,当经营需要政府出面时,该公司具有极强的行政干预乃至行政决断能力;当经营活动需要披上市场外衣或打出市场旗号时譬如上涨门票,该公司真正大股东县政府,则可将涨价行为标定为公司市场行为。
其三,“套票”确保了门票收入的“行政性强制增长”,这是凤凰古城最终获
取上市的首道入场券,没有这一县政府的行政保障,社会资本凭什么向“古城管理服务公司”注资以迈开上市之途。
其四,古城上市前和上市后,都需进行更大范围和更大强度的扩建性开发。中间发生各类“文保冲突”不可避免。可有了新组建的披着市场外衣的“古城管理服务公司”这一挡箭牌,一旦冲突被曝光,县政府可将责任一推二六五。
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风光、山川资源都是典型的全民资产,之所以此类资源地方化、市场化、私有化风潮在国内一波波爆发,说到底不是诸如凤凰县过度依赖于旅游经济来支撑县级财政,而是对此类资源的合理运用和开发,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泛市场化”的歪道,而纠错之路尚远矣!
六、个人对凤凰古城收费的看法(结论)
我认为凤凰收取门票与现今大部分的游客的价值趋向相背离,也使得很多人反感,而今,网络这么发达,从众性很强。这样也使游客大量流失,甚至游客们抵制旅游消费。收门票费这样做会导致游客数量下降。游客少了,那些开小店的、做小生意的,收入必然受到影响。当这种情出现后,也造成了政府的经济效果和古城商家以及住户利益的矛盾,旅游收益不断下滑,政府收益势必也将减少,等于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我的感受就是,真正的经济效益来自于旅行途中的实际消费,而不是在旅行开始前的关卡,这种关卡势必是一个弊端。
新措施出台,也理应考虑全所有人的利益。凤凰的收费严重的破坏了这里的文化气息,让人们感觉到失去了自由。人们去凤凰古城是为了寻求一份安宁,是为了散散心,可是凤凰当地政府的收费让个世外桃源遭到了破坏,也使得这个美丽小城失去了旅游的意义。地方官员为了谋福利,不择手段的去改变现状,并且把最大的获利者的利益占光了,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且现在法律还不明确,大家对此事件的看法不同,政府应该给出一个正面回应。还有就是对所有人收费也要征得当地居民的同意才可以,没有征兆的就收费也背离了群众。
(一) 会计信息
信息是对事项结果期望的变化 (Theil, 1967) , 这个表述强调结果, 是一个事后定义。此外, 信息的定义经常和决策相联系, Scott (1997, P44) 认为, 信息是“可能影响使用者决策的证据”, 这是个事前的定义, 强调对结果的影响。关于信息的定义, 还包括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者消除;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维纳, 1979) 。很明显, 前者强调信息过程, 后者指出影响的内容, 这两种定义都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信息的了解, 会计信息是信息中的一种, 它既有信息共性, 又有其个性, 为了研究的方便, 本人将会计信息作如下界定: (1) 企业向外提供的信息是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消除不确定性, 有利于其决策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中期报告披露、凭证和财表、审计和分析的报表等由企业生成并被外界利用或被加工后再利用的反映企业相关情况的内容。 (2) 企业提供信息是一种理智行为, 需求者购买信息也是一种理智行为, 其信息的生成与使用都有成本和收益。另外, 为了更好把握会计信息的实质, 还应区分传递会计信息的载体, 载体的数据或文字表述同会计信息之间的区别。通常我们认为, 可能传递会计信息的载体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 (前三者总称为财务报告) , 企业部分临时公告, 除了财务报告之外的其他它会计资料 (如审计报告和财务分析人员的报告等) 。这些载体上量化的数据或定性的文字描述或两者的结合, 蕴涵着会计信息, 一旦使用者进行恰当的分析和利用, 就可以形成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当然并不排除某些数据或文字表述直接为投资者所利用的情况) 。具体而言:财务报告、审计报告以及财务人员研究成果只是传递会计信息而载体, 并不必然意味着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载体所反映的内容, 是载体上的数据的内涵, 是经过投资者的分析、理解形成的, 使用价值的外在体现。
(二) 会计信息的属性
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商品应具备三个条件:使用价值;价值;能交换。首先, 会计信息的生成要通过相关人员收集、整理、审查、分析等劳动才能够提供, 它体现了相关人员如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财务分析人员等的智慧劳动, 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故会计信息具有价值。其次, 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企业内外有关各方人士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 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国家加强对有限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宏观调控, 提高资源的投资效益。所以, 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来说是有用的, 具有使用价值。最后, 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成本的, 如果提供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提供信息的成本, 理性的供给者会停止信息供给。同理, 对于信息需求者来说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 (各种载体费及关注时间投入) , 有用的信息必然使信息消费者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信息的供给有其经济动因, 本质上信息的供求是一种有偿行为且会计信息能够像其它无形资产 (如商标、专利等) 进行保护, 故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可以用来交换, 综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
(三) 会计信息的产权
交易费用贯穿或隐匿于整个产权理论的始末,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降低会计信息交换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实证会计研究文献指出, 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 会计信息的确起着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 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其构成是复杂与多样的。任何受企业影响或被影响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作为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一定的专用资产 (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信息) , 他们对企业的某些资源 (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拥有一定的产权, 必然对反映各自资源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拥有知情权和使用权, 至于把提供的会计信息加工成直接为决策服务的信息是每个决策者的私事。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 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 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 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表明, 一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对该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且承担该企业一定的经营风险。一般来说, 这种风险的大小是与该利益相关者在该企业中投资专用性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的, 投资专用性程度越高, 所谓的“套牢效应” (H01d—up Effect) 越大, 风险也就越大;投资专用性程度越低, 越容易从该企业中退出, 风险也就越小。一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股东 (投资者) 、管理人员、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政府、社区等, 这些常被认为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1) 投资者。投资者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 由于向企业提供了承担经营风险的资本, 并享有收益权和剩余资源的所有权, 而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作为投资者, 要通过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了解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情况等。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 投资者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经济环境下, 投资者通过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将做出购买、持有或抛售企业股票的决策。相反, 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 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股票的自由转让、抛售存在障碍, 因此投资者更为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2) 债权人。与投资者不同, 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 即企业是否能按期足额的偿还本息。对于短期债权人, 由于期限较短, 风险也较低, 关心的是企业短期内的偿债能力。对于长期债权人, 由于期限较长,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较大, 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 因此, 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相关的其他方面同样是长期债权人关注的重心, 如企业的获利能力、资本营运状况、未来发展前景等。这些长期债权人是国民经济有计划运行的宏观组织者和指导者, 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 他们要通过信息进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掌握社会资源的流动情况并评估资源利用效率, 了解企业各种税金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 了解某一特殊行业或重点行业的情况, 并据以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等。 (3) 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制定重大的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 进行财务预测和预算,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他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完成这些职能。 (4) 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同样需要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现实风险和发展潜力等。为此, 他们要阅读和分析财务报告, 了解和获取财务信息, 从而坚定他们为企业服务的信心。 (5) 其他信息使用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关注着企业的会计信息, 对会计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虽然利益相关者有上述十种之多, 但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还要取决以下条件:一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 所有者都能人格化, 最终的投资者都是个人。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主要投资者无不对会计信息倍加关注。二是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使用者对信息的利用程度和效率越高, 他们对信息就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在西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十分成熟, 财务分析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存在以及高超的信息分析技术对信息的需求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投资者需要领带专业分析机构, 但这些中介机构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难以提出改进信息披露的需求。三是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信息需求群体已经形成, 对信息、供给的影响力很大。而在我国, 股票需求群体已经形成, 对信息供给的影响力很大。而我国股票投资以个人投资为主, 而且以投机为主要目的。可见, 信息需求群体并未形成, 个人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也是非常有限的, 在使用者中, 又有成熟与不成熟, 主动与被动, 投资组合与非组合之分,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产生了影响。这一分散的群体对信息需求的形成、反馈, 发挥作用的力度毕竟是有限的。况且, 由于大多数公司中, 国家股和法人股占主要地位, 广大个人股东对任命管理层影响力非常有限, 这一点也影响着他们对信息的需求。
(二) 会计信息的需求动因与收益
(1) 会计信息的需求动因。人们 (利益相关者) 之所以要关注会计信息是出于理性人追求利益的本能。因为会计信息可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 规避了一定的风险, 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故利益相关者有会计信息的需求动因。 (2) 会计信息的需求收益。企业的外部需求者, 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如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 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于投资者来讲, 包括现实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 由于向或即将向企业投入资本, 承担经济风险, 并享有收益权和剩余资源的所有权, 因而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及高度发达的经济环境下, 投资者主要通过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了解企业经营业绩, 利润形成和分配情况, 从而作作购买、持有、或抛售企业股票的决策。对于债权人, 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 即企业是否能够按期足额的偿还本息, 短期债权人同样关心与长期偿债能力有关的企业的获利能力、资本运营状况等会计信息。国家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另一方面还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家的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国家从两个角度对会计信息有需求, 一方面国家要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掌握社会资源的流动情况并评估资源的利用效率, 并据以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同时国家还以投资人的身份要求了解企业的有关会计信息。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有所控制和监管, 指定重大的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 进行财务预算,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显然他们对企业的会计有需求。其它信息使用者除上述之外, 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包括财务分析咨询机构、市场研究机构、顾客、供应商和其它社会机构等, 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关注着企业的会计信息, 对会计信息有不同需求。
(三) 会计信息的需求成本
使用会计信息应付出的成本。任何会计信息使用者都要付出一定的理解成本。虽然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但这种可理解性是“对于那些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士” (FASB) 而言的,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不能真正成为会计信息的消费者。为了取得会计信息, 各类特定的使用者还要付出相应的使用成本, 只是在付费方式有所区别。对潜在的投资者而言是先使用, 后付费。股票的购买价格实际内含了在消费会计信息时所应负担的信息费用;对于投资者来说, 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成本已在当期列为费用, 减少了可供分配给股东的利润,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付费, 只不过付费的方式是从其利润中扣除而已。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提高其决策把握性的同时, 也必须为此承担一定的风险。会计信息有助于决策, 并不表示使用会计信息就能将不确定性因素完全消除。因为会计信息的制度失真和技术失真始终会存在, 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信息的不对称和机会主义问题就不可避免, 即选用会计信息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付出一定的代价。利益相关者在利用会计信息时提高了决策把握性, 降低了风险。对于企业的非相关利益者, 并不因为会计信息而承担风险, 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所以理性的企业非利害关系人不能成为会计信息市场的需求者。
(四) 影响会计信息需求的因素
通常来讲, 会计信息不能直接给使用者带来效用, 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是源自于使用者对利益追逐。故其直接或间接影响收入和成本因素都影响需求。影响收入因素:投入资产数量 (A) 和资产的收益率 (r) , 这与投资者拥有资源和对未来的预期有关, 影响成本因素有:购买信息成本, 理解信息成本等。此外, 人们对会计信息作用大小的预期以及获取会计信息的难易程度都会影响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一般来讲, 收益率越高, 预期的作用越大, 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越容易, 利益相关者会增加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反之相反。
三、会计信息的供给
(一) 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
会计信息产权所有者与会计信息的供给是不同的。从会计信息的生成看, 仿佛其供方主体是会计人员。但会计信息的作用之一就是反映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 用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 而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应是独立于委托方和管理当局 (受托方) 的中立角色。同时由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不具观测性, 所以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指标就成为委托方评价其经营业绩的主要尺度。这些特点决定了管理当局比会计人员关注会计信息所反映内容和结果, 也必然会参与乃至干涉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传递。由于会计人员可能受到管理阶层不同程度的干预, 甚至在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左右会计人员, 因而将会计信息提供的主体定位于管理阶层比定位于会计人员更合理。这一点在西方研究会计准则的实证文献中屡有涉及, 如瓦兹和齐默尔曼在《确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导论》一文中就将理解管理阶层的动机作为准则确定的实证理论的前提 (Watts and Zimmerman.1978) 。另外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 实证会计文献认为会计选择的主体是管理阶层而非会计人员 (Wattsamdl Zimmerman.1986) 。事实上, 将管理阶层而不是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提供的主体, 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得到证明: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审计而言, 尽管由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意见, 但审计委托书中要求公司的管理层 (而不是会计人员) 必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从国外审计案例的关系看, 一旦审计失败, 如果不是审计人员的重大过失, 那么最终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责任的正是管理阶层。
(二) 会计信息的供给动因
(1) 会计信息供给的契约动因。会计供给信息的契约性动因按照契约经济学的思路对企业进行解析,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 而处在这些连接点上的是人。凡是人都不能脱离自利的理性人的约束, 因此, 企业没有明确目标, 诸如最大限度的赚取利润的目标。相反这种企业是由这样一些个人所组成, 他们为了一定产权而与企业这个法律主体签定了契约, 并且只是这些个人才是具有目标, 这就是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当利益机关这向企业投入了专有资产时, 企业就与其建立一个有形或无形合同。当利益机关者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和增值, 必须关心企业生产经营者, 进而了解公司的相关信息, 并根据所关注的信息做出决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获得信息便于企业履行合约的义务, 企业对相关者要求投入专有资本是利益相关者义务。这种合同履行有先后顺序, 即利益相关者先投入专用资产, 企业后提供信息。故从合同履行上看, 企业有提供相关信息动机。 (2) 会计信息供给的市场动因。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私人动因源自于市场力量, 这体现了对企业控制的经理人为个人利益而采用符合利益相关者的行动, 这类市场有两类:经理人才市场和接管市场。对于经理人才市场, 当经理的收益与企业价值通过市场挂钩时, 经理人为获得较多的收益必然努去增加企业价值其手段是通过良好的经营和有效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有广告产品之用, 它能帮助实现企业价值认同) 。经理人同时试图使公司成本最小化, 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就会形成向市场供给信息的动因之一。对于接管市场, 当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价值下降其很可能被接管, 若企业被接管, 经理人也会被解聘, 其在企业收益成为泡影。故接管市场也对经理人产生巨大动力, 经营好企业并提供良好优质的会计信息。
(三) 会计信息的供给收益
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 商品之所以被交换, 是因为交易双方能从交易过程中最大化自己的价值。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 它的生产需要代价。根据经济学原理, 只有在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效益的前提下, 企业才会自愿进行会计信息的供给。作为管理者, 提供会计信息商品, 必然以获益为前提, 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所获的收益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有利于解除管理人员的“受托责任”。会计信息生产的动力源自公司缔结的合同。会计信息对于监督合同的遵循情况是必须的。要提供经营成果的计量就需要挣收益的信息, 以至于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愿意将报告的净收益作为经理人业绩的可靠计量指标之一, 此时管理者都愿意提供信息, 以使投资者相信他在实际中努力工作。 (2) 有利于管理人员在经理人市场上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正如尤金。法玛指出, 让经理人员隶属于经理人市场, 这将赋予其管理服务以市场价值。经理人才市场会激励经理使其公司价值最大化, 这将对经理人提供信息的动力产生主要的影响。首先, 将降低经理人员投机的趋势, 使经理人员更愿意提供影响公司价值的会计信息。其次, 经理将试图使公司的资本成本最小化, 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将形成向市场提供全面可靠信息的一种动力。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3)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使得股东具有行使权力的潜在机会, 如果经理不努力去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公司可能会陷入被接管的境地, 因而, 接管市场也会激励经理人员将公司价值最大化。与经理人才市场相同, 接管市场对于信息生产也具有激励作用。 (4)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有利于树立企业健康的财务形象, 以较低的成本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的资金;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评价, 强化企业自律管理, 提供管理水平和绩效。
(四) 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
根据经济学原理, 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只有在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 才愿意增加会计信息的生产, 企业最多只愿意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会计信息。但应该如何来衡量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收益呢?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非常困难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显性成本。显性成本即企业在会计生产中实际发生的以货币予以支付和计量的成本。如信息在加工、处理、报告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审计费用等, 显性成本一般是随着会计信息生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2) 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是指由于信息的披露而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成本不需要企业实行支付货币, 也很难准确计量,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因信息披露而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不利, 如披露有关研究开发信息、资本运营信息等会使竞争对手得到有关企业的经营动向, 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如果企业披露的信息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够理想, 会影响到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的预期, 丧失对企业的投资信心, 从而对企业的资本筹集产生不利影响。因而正是由于这些不能准确计量的隐性成本的存在, 企业通常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
(五) 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 任何有关企业的商业秘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信息, 企业都不愿公开披露, 如产品成本信息、关于未来理财计划的信息、新产品开发和新项目投产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公布于众, 必然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实力, 损害企业及其相关者的利益。因此, 对这类信息, 企业一般都予以保密。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这里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搜集、整理、披露信息时所付出的代价;效益是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只有那些效益大于成本, 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 企业才有可能对外披露。如果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说明前景暗淡, 那么企业在披露时就要慎之又慎。因为, 这样的信息会降低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 影响企业的现实和未来利益, 给企业带来诸如筹资等方面的困难。
四、会计信息的市场
(一) 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相互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 信息供给与需求二者间关系, 是共用作用相互影响。不能只强调信息供给者作用, 也不能只强调信息需求者的重要影响, 必须将其结合起来考虑。一般来讲, 信息供给是信息需求的前提, 信息需求制约信息供给, 信息供给对信息需求的反作用。 (1) 信息需求对信息供给的作用。会计信息的需求方相对于供给方来说其组成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其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不可能充分满足每一个需求者的全面需求, 只能满足大多数信息需求者的主要信息需求。信息需求对信息供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 信息的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理解的越充分, 真正运用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的主体越多, 市场效率越高, 市场越公平。信息需求者的素质和成熟程度决定了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 从而影响到企业供给信息的目的的实现。公司的投资者众多, 其素质参差不齐, 对相同会计信息的理解也相差甚远。如果会计信息只能被少数投资人所理解和有效使用, 势必会降低市场效力。但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可能同时照顾到所有信息使用者情况, 只能照顾到大多数需求者的成熟程度, 努力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能被大多数的投资者充分正确理解。其次, 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对比可以决定所供给的会计信息的计价原则及质量特征。信息需求各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 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要求。相比较而言, 以历史成本法为计价原则的会计信息更满足可靠性 (Reliabi“ty) 的要求。可靠性是指会计所做的计量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对象和事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认为可靠性包括三个要素, 即可实性、可验证性和客观性。国家及其管理部门更关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税务、工商等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的依据。所以他们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验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 而以历史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更好的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以现时价值法为计价原则的会计信息更满足相关性 (Relevance) 的要求。相关性是指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经济决策是相关的, 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该会计信息可以在投资和信贷决策中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在会计信息的需求群体中, 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心相关性, 希望更多的会计信息能够以现时成本法来予以记录和披露。在具有高度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里,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 投资者和债权人在信息需求的力量对比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因而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越来越多会计账户允许有选择的在期末使用现时成本法计量。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 但相关性要靠可靠性来落实, 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关, 而且不论怎样相关, 会计信息总是只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一般的决策要求, 而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具体的决策需要。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 不可靠的信息只会误导使用者, 很难说它有对决策的有用性。我国目前会计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 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靠性是财务会计本质属性, 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即使在未来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能越来越广, 但公允价值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 而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要力求可靠、充分而公允的反映企业的真相。未来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革, 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 可靠性和相关性缺一不可, 可靠性是基础, 是核心, 两种计量方法长期并存是必然的结果。 (2) 信息供给对信息需求的作用。从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来看, 市场运行有效必然是各经济主体的决策有效, 而决策有效是以各经济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有效为前提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会计信息并不等同于决策信息, 它仅是各经济主体用于经济决策的信息源之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最主要的一个信息源。会计信息供给的内容多少及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该信息需求者所做出的决策的有效程度, 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在有效市场假设的条件下, 如果企业披露的信息是高质量的, 即满足可理解性 (如果不能予以理解的信息使用者将无法使用) 和决策有用性 (如果对决策无用将会失去信息的价值) 的要求, 那么就可以有效抑制信息使用者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 使会计在信息供给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 如果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是真实可靠的, 不仅不能反映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反而可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这就必然导致市场的无序运行, 最终危害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信息使用者不能从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中获得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如决策者可能会花大最的钱用于购买企业的内部信息。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 如果每个人都去购买相同的私人信息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 会计信息供求矛盾
商品市场和产品市场一样, 人们也希望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相互平衡, 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 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是普遍存在的:首先, 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形成的单一供给对应多种需求的局面,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 因此, 仅以单一财务报表来满足所有的信息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的财务报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因此, 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将被限制在这“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之内。由于通用财务报告信息容量有限, 不可能详尽的提供所有的信息, 因此, 它只能针对“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需求”。在此之外, 就很难得到满足。其次, 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必将有所侧重。会计信息主要是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 而对于其他信息使用者, 由于与企业的利益关联性较小, 也较为直接, 因此, 信息需求对企业不具有强制性, 企业只有在满足其他使用者需。最后, 各信息使用者的地位不同, 使得各自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也不相同。如在投资者中, 非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由于人数少、投资关系直接, 其信息的需求会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 除董事会成员和少数大股东外, 其他的广大股民在所获得的信息, 只限制在通用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又如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因此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这部分信息需求, 特别是对一些大额债权人来讲, 通常会在财务报告之外, 再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
(三) 会计信息的价格决定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要想决定价格必须确定价值, 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觉得。价格决定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但由于信息产品本身的抽象性, 其必要劳动时间在目前理论水平暂无法定量化分析。虽然人们不知道生产会计信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但是从供求角度考察价格决定也是合理的。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产品, 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供求双方本身都是理性人, 行事目标是自身收益最大化。
会计信息价格模型。假设条件:供求双方是理性的, 都追求收益最大化;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收益率R且各企业的收益率可以比较;企业能够吸纳利益相关者投入的所有资产;市场是长期的;O
如果供求双方合作则由合作而产生了溢出收益M=HR-NR, 其M在供求双方之间分配决定价格。如果确切知道M中供求方所占的比率为y, 则P=y*M。会计信息市场是个连续搏弈的合作市场和市场经济是收益和风险相对称的经济 (风险在交易中可理解为高收益对应高成本) 。M中供求各方所占的分额y与1-y与各自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有关, 高能力对应着高分额。假定M一定时, 则P=y*M, 即对于供求方来说, 其价格P于其分额成正比, 进而于谈判能力成正比。在短期内, y是一个固定的常量, 由过去的谈判能力确定 (由于谈判是有成本的, 在短期内双方的实力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入门习惯遵守惯例, 以减少交易费用) 所以收益应于M有关, M是一个由经营能力决定的量, 随着经营能力的增强其HR必然增加 (因为在简化的模型中, HR由投资的资源A和收益率R的乘积朋决定, R与经营能力成正比, 成为与信息价格正相关的一个变量。NR可用投入资源A与加权平均的收益率或上一年的平均收益率S的相乘AS决定。在投入资源不便的情况下, M=HR-NR=A* (R—S) 由经营内容能力决定。所以经营能力强的企业能够从为消费者创造的利益空间中获得较大的份额 (通过索要高价) , 这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一种激励。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市场中存在收益必然一起竞争, 这包括经营能力和经营规模的竞争, 进而导致M的增加, 反映高的信息价格, 故Pi=MY= (HR-NR) *y。
因为M (=HR-NR) 和y对于信息供给者说都是可知的, 故价格可由供给方单独确认 (因为HR对于信息需求者是未知的这里R是需求者要购买的信息, 被告知后就不会购买该信息, 而信息需求者通过不付费而使用信息独自享有M) 。很明显, P中也含有会计信息, 当信息供求者向买方索价时即告诉了R即任何真实的索价都会导致理性的消费者不会购买该信息。这就导致会计市场失灵, 而事实上会计信息市场是一个长期搏弈的市场且合作收益远大于不合作收益。一个理性消费者会接受价格P1 (购买信息是有利可图的) , 而价格P1实际上含有供给者向消费者做出的两个承诺:R名二R实, M名=M实。但实际上这个承诺是难变现的 (市场的变化) , 故为了长期合作在现实市场中供给者会在其末做一个价格调整, P2= (R名—R实) *g十 (M名—M实) *h, 以为下一次合作而完整和完成上一次搏弈 (使上一次搏弈中表现为双方都信守承诺, 按y来分配收益) , 故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 其最终价格:P=PI+P2 (g、h为相关的补偿系数, 根据公平原则由双方确定的在短期内不变的常数) 。该价格模型可以表现为初始价格P的确定和调整价格P2的决定, 这比较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会计市场上信息价格的确定和一般商昂类似, 都由供求双方力量决定。不同的是会计价格的决定是一个让补均衡也即是试错均衡。先由信息供给者做一个最优的价格估计, 向价格需求者索取收益, 再由供给者耕具估计量与实际量的差异对需求者进行补偿, 以完成一次搏弈。供给者本身具有信息优势, 也首先承担了信息成本, 故由其报价具有节约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因其微调的公正性使会计信息市场能长期均衡。
五、结论
现实中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公共物品属性, 带来了外部性以及增加了交易费用, 故可以以认为公共物品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很好的履行降低交易费用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作为经济学分析, 会计信息应该具有商品属性, 其产权归属影响市场效率。作为对策, 国家行政部门首先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将会计信息由公共物品变为公有物品, 再由公有物品到私有物品, 其产权界定由不清晰到清晰, 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合理的会计信息价格形成, 使价格成为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
[1]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伍中信、田昆儒:《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德〕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题:2004》,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0]刘宇:《会计信息市场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
[11]贾莉:《会计信息供求搏弈分析》, 《经济师》2002年第4期。
一、信息经济学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
(一)会计政策选择是信息经济学在应用上的体现。在现代企业中,由于两权的分离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作为经济合约履行的基础,它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会计要素本身具有性质、数量不确定甚至难以计量的特性,都无不表明了通过会计和确认计量的会计信息与会计要素本身的性质和数量特征之间难以达成完全的吻合。这不仅在于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已经加入了人们认识程度的主观因素,也还因为会计要素本身的特征是模糊的、变化的,这里必然存在一个弹性空间。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这种弹性空间表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难以用客观性来描述。一旦加入了人的主观判断(也必须有)这时就只能用公允性来描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然而职业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与政策制定者的立场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任意的或者说弹性空间也存在一个可容忍的界限,这个界限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或者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信息经济学理论在此处的应用便表现为通过双方或多方博弈而形成关于会计政策一致的合约安排。
(二)信息经济学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后,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经理人的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增加,股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来监督经理人履行契约的难度就会增加,由此导致契约监督成本很高。鉴于会计收益在契约中的重要性以及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特性,企业选择不同的方法也就会导致不同的代理责任和代理绩效,为了管理和协调委托代理关系,避免某个利益集团产生有损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就产生了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在制定企业的契约条款,以及在监督这些条款的实施过程中会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企业经理报酬契约中、在企业经理与银行签订债务契约时往往都用会计指标定义契约各方的责权利。由于会计数据在契约中的重要性及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特性,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对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较大影响,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就是怎样为企业代理契约等契约关系的确立和考核提供公平合理的衡量基础。因此,基于上述分析,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与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即在双方签约之前,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企业经理(代理人)对企业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比投资者(委托人)具有更多的信息或知识,此时,虽然投资者(委托人)不可能像保险公司(委托人)那样为了避免投保人(代理人)的逆向选择行为所带来的风险而与其签订合约(契约),但事实上,会议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契约,于是企业投资者与经理人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来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
(二)信息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和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即在双方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因而是完全信息),但签约后,由于代理人在执行合约的过程中较委托人容易获取企业信息或知识,此时便又产生了不对称信息,于是代理人仍可以选择最大化自己效用水平的行动,而对于委托人来说就存在代理人隐藏信息(知识)道德风险与隐藏行动道德风险。上述这些情况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的表现为:由于会计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合约,虽然一般会计原则也要求企业的具体会计政策(如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由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对于某些交易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尤其是当某些交易存在不确定性时,会计准则针对企业所选择的核算方法并没有作硬性规定,此时,由于企业经理(代理人)掌握着比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委托人)更多的信息(知识),因此,仍旧具有选择于己有利的会计政策的余地,这种决策行为反过来又损害了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从而产生了会计政策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结果证明,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其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主要表现在:(1)若其他条件不变,对管理者实施红利方案的企业,其管理者更有可能把报告利润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如果企业发生亏损,管理者就会试图把未来所有可能的亏损提前至本期确认,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未来的获利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未来的报酬。(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将会计利润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的会计政策;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紧密相关,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增加当期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将当期会计利润递延到未来期间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或迟延税负等政治成本。
(4)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管理机构的关注,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以使各期收益保持相对均衡。
2、另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利用包括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在内的手段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1)配股现象。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最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的配股资格线,不惜代价采取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力保10%,出现了耐人寻味的“10%现象”。(2)微利现象。已经有一年或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免受特别处理或摘牌的处罚,采取种种手段使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哪怕0.0001%的微利水平。(3)重亏现象。对于无法做成盈利或是首先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做成重亏,可为下年扭亏留一手,以免第二年连续亏损而被特别处理;对于无法摆脱被特别处理命运的公司,则可以做大亏损清洗以前年度累积的包袱,为下年扭亏逃脱摘牌厄运埋下伏笔。
以上种种行为,无不是在非对称信息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道德风险行为的体现,这种行为结果主要又以会计报告形式呈现在信息使用者面前,从而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亦即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决策利益分配,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
三、结论与启示
(一)无论是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抑或是微观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由于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与信息使用者之间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会计政策选择者的有限理性,从而决定了会计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与契约理论,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使用后的决策风险,必然会敦促会计准则或政策制定机构逐步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或政策(契约)。
(二)自从人类有了会计活动便产生了会计选择问题。一部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会计选择的历史,当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其选择的制度安排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化社会中,我国会计政策制定及选择主体应不失时机地把握所传递的信息并予以敏锐地甄别,且在保证绝大多数相关方利益的前提下,为选择最合适的会计政策而不懈努力。
建立和健全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既是政府加强对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有效组织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十分必要!
一、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了解公务员的需要了解公务员的需要,以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国家公务员在工作实践后无论是对事业、生活趋向的定位,还是对自身素质提升的要求,因人而异,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了解他的需要,并正确引导,合理支持,才能有效调动他的积极性。关于需要方面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层次论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优先次序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据此马斯洛提出了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满足了某种需求,就会被新的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精神,公务员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当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把握公务员的需要类型,对症下药;二是抓住公务员的主导需要,提纲挈领,有的放矢;三是对各种各样的需要进行分类,采取不同对策,逐个击破;四是正确引导公务员个体需要,使他们的个体需要符合客观条件、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遵循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把握需求层次理论,实施激励机制也应当遵循相关的激励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这些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我们在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合理应用,以增强激励的实效。
1、要遵循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使用一个人应当考虑工作动机及保健、激励两个因素,也就是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背景,诸如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诸如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作为一名公务员激励因素满足了,只能是没有不满意的;如果激励因素没有满足,便会特别不满意。至于保健因素,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即使没有满足,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意,但如果满足了,则会产生强烈的满意感。赫茨伯格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就个体而言要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更有兴趣,更具挑战性,从中获取成就感;第二,就集体而言要增加个体的自主权,即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第三,在管理上要改变人事管理的重心,将传统的重合同、重制度的人事工作重心转移到重工作设计、重激励因素方面来。
2、要遵循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与他人付出劳动所得相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大于或等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时,或现在的收支比大于或等于过去的收支比时,便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有怨气。助长满意,消除怨气,也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实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需要体现公平理论的精神,提高公务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投入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
3、要遵循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是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他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阐述了期望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一个激励公式: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效价指某项工作或一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且他判断出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较大。这一理论给公务员管理工作者组织实施激励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应当注重实施多数公务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
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3)尽可能扩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
(三)健全配套制度我们应用激励理论采取激励手段,能够对实施激励的目标有更加清晰的预期。当然,要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严密的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我们对公务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划只有符合公务员制度体系,并受综合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其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如果激励目的与公务员制度体系的宗旨相背离,那么这种激励的负面作用会大于正面的影响,是不可取的,也会遭遇阻力。如考核激励中,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晋升一级级别工资,这是公务员管理制度所允许的,激励结果肯定会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可,激励结果便能够顺利兑现。而“末位淘汰”,通过排名次决定公务员的去留,与公务员管理宗旨不相符,擅自对末位者解聘除名,也不符合法定程度,其结果的兑现得不到综合管理部门的认可。不能正常兑现激励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会失信于广大公务员,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四)造就行政文化激励是一种手段,实施好激励,兑现好激励结果,需要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履行好行政职能和行政职权。政府的信用也是行政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兑现激励结果直接体现政府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客观上需要以政府信用为保障。
二、组织实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自我激励机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这种认可与尊重便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更包含了个体对社会的尽责和贡献,国家公务员更是如此。为此,对公务员管理部门来说,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设法满足公务员对各层次的需求,更要促进公务员追求需要的最高层次。就公务员个体而言,他们需要管理者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素质提升上给予外部推动和促进。加强对公务员的素质教育是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务员实现自我激励的主观需要。二要强化公共管理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能力。公共管理知识教育要以年轻公务员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内容要强调针对性和先进性。三要强化法制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规范公务员的行为。通过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知识的培训,使公务员牢固依法行政意识;通过开展民主评议、优秀公务员评选、“争创文明机关,争做文明公务员”等一系列活动,树立一批优秀人物,激励广大公务员以先进为榜样,完善自我。
(二)鼓励岗位竞争,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岗位竞争为公务员创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而且,由于这个舞台是动态和分层次的,能够为公务员满足低层次动机后,提供追求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因而,使公务员在岗位竞争的过程中,既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又产生围绕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激情。组织实施竞争上岗激励的主要动因就是为了激发大多数公务员产生这种激情,并以此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实施好竞争上岗激励机制的前提是规范竞争行为,只有规范的竞争行为才可能持续激发公务员参与竞争、发奋工作的激情。为此,要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坚持民主竞争原则,把好任用关;要坚持平等择优原则,探索科(股)级公务员跨部门轮岗交流制度,扩大竞争范围。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还需要鼓励公务员多岗位锻炼,支持公务员通过多岗位的锻炼不断提高竞争能
力。目前一些部门实施的“AB角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制度,为公务员掌握多岗位工作技能创造了条件,但需要引导广大公务员正确对待和严格遵守。
(三)强调实绩考核,健全目标激励机制“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人总会有理想和抱负,对公务员实施激励应当鼓励其正确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支持其施展本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因此,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当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对身怀绝技的人委以特别任务,支持其施展才华;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尽量体现系统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公务员实现自我发展留有空间余地;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原则。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充分了解公务员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加强对公务员的实绩考核。
(四)提倡优胜劣汰,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公务员任用制度的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能上”也“能下”,“能进”也“能出”。其实,“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关键是要解决“下”与“出”的问题。“下”与“出”的通道不畅,“上”与“进”之途就要受阻,因此,我们要加大“下” 与“出”的力度。一是破除“官本位”思想。要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使公务员正确认识和对待职务的升降,为干部“能下”、“能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创新“能下”、“能出”的机制。对公共管理、综合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任用要逐步实行任期制;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试行聘用制。同时要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研究配套政策,合理安置被调整下来的公务员,对重点对象实行跟踪考察,对工作需要、有足够能力的干部可以经过考核重新提拔任用,真正体现能上能下和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三是畅通监督渠道。要积极发挥特邀监督员队伍的作用,注重通过考察、考核和举报、信访等渠道收集监督信息,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提高公务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优化用人制度提供有效的监督。
一、选择(将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题 2 分,共 20 分).标志信息经济学产生的著作是()
A .马尔萨克《信息经济学评论》 B .施蒂格勒《信息经济学》
C .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2 .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形成于()
A 20 世纪 60 年代
B 20 世纪 50 年代
C 20 世纪 70 年代 .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者为()
A 格罗斯曼
B 施蒂格利兹
C 莫里斯 .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分支学科的人是()
A .阿克罗夫
B .阿罗
C .赫什雷弗和赖利 .主张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的信息管理”观点的学者是()
A .乌家培
B .张守一
C .银 路 .产生不确定性的条件是()
A .决策结果只能是唯一的B .决策结果可能产生两种
C .决策结果可能产生两种以上.风险厌恶者,其效用()
A .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递减
B .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递增
C .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不变 .市场参加者双方都处在“无知”状态时()
A .信息对称
B .信息不对称
C .信息不完全 .委托代理关系是()
A .一种普遍关系
B .仅指经济领域
C .在部分领域中存在.道德风险属于()
A .外生不确定性
B .内生不确定性
C .既不是外生亦不是内生不确定性
二.简释(每题 4 分,共 20).信息经济学.道德风险 .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 .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市场信号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1. 21 世纪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2. 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
3. 价格信息机制的缺陷分析
四.论述(每题 15 分,共 30)
1. 信号理论及其信号制造模式
2. 试用 道德风险分析火灾保险
信息经济学试题(二)
一。选择(将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内,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题 2 分,共 20 分).“柠檬” 理论的柠檬是指()
A . 旧货
B . 二手货
C . 次品 .信号理论的提出者为()
A . 阿克罗夫
B . 斯彭斯
C . 莫里斯 .将国家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的人是()A . 波拉特
B . 马克卢普
C . 阿罗 .进行信息经济学发展史研究的人是()A.伯顿
B . 卢卡纳尔顿
C . 赖利 .信息经济学是()
A . 信息社会的经济学
B . 信息产业经济学
C . 研究经济活动 ` 中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风险较一般不确定性包含()
A . 更少的不确定内容
B . 更多的不确定内容
C . 相同的不确定内容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有()
A . 生产法
B . 收入法
C . 支出法 .市场参加者的信息可能呈现()
A . 信息不完全,但信息对称
B . 信息不对称,但信息完全
C . 信息完全,但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方是()
A . 居于信息优势方
B . 居于信息劣势方
C . 双方处在信息对称状态
.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是()
A . 道德败坏
B . 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关系不对称
C . 代理人拥有独占性的私人信息
二.简释(每题 4 分,共 20)
1. 信息
2. 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
3. 委托人与代理人
4. 对称市场与非对称市场
5. 价格信息内容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对称信息的经济效用.价格信息的特征.信息与经济的关系
四.论述(每题 15 分,共 30).知识经济厂商信息结构特征.如何认识信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
信息经济学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1.A 2.C 3.C 4.C 5.B 6.C 7.A 8.C 9.A 10.A
二.简释(每题 4 分,共 20).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 . 道德风险 指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完全信息就是市场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知识。
不完全信息 不完全信息即市场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的部分知识。.对称信息 指在相互对立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相同的知识,也即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非对称信息 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市场信号 是市场参与者在观察和预测经济活动过程中降低不确定性改变观察结果概率分布的有关事件。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1. 21 世纪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在新的 21 世纪,信息经济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可以列举如下:)经济决策与信息结构的研究。把经济决策当作信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从经济决策展示信息经济学的有机整体。经济的信息意识产生对信息的需求,从而推动信息供给,使信息产业化发展与产业的信息化相促进——构成信息与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有序运动体系。也就是说,研究经济决策与其所需信息的复杂分布、动态结构,能科学地揭示信息的现实价值、信息市场运行的特殊性、信息效益、信息成本、信息价格、信息收益与
成本、国民信息生产总值、国民信息活动收入、消息价格、信息经济结构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可见经济决策与信息结构的研究,可以获得信息经济学奠基性的成果。)信息经济效益分析研究。把信息经济效益分析作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加以研究。效益指标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这里不仅涉及到如何配置各种资源,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产出和最大经济效益,而且还涉及到如何去计量或测算这些效益。这些方法的创立和完善将对信息经济学理论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可以帮助人们从量的角度认识信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指导实际的流通和交换活动,以信息经济效益指标作为信息投资的依据。)信息供需研究。供求关系是信息市场乃至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揭示影响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的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价格及市场的影响,构成信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信息产业研究。信息产业是近年研究得较多的一个课题,成果不少,但深度和规模都不够。今后应当进一步研究信息产业的内容结构,信息产业成长的规律,在大规模调查统计基础之上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信息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预计将有大的发展,因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设备制造业和用户之间的中介,它的发展将推动信息供给和需求,同时也将带动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政府于 1993 年倡导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来,信息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因此研究信息服务业的规划、管理及政策将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信息经济测度研究。从宏观整体上研究信息经济总量与信息经济结构。信息经济学不仅要分析微观和中观层次的信息经济效益的形成和演变规律,而且要揭示信息宏观经济效益的形成发展规律,包括一国信息经济活动规模、信息经济结构、信息经济发展等等,这对一国乃至全球国民信息生产总值和国民信息活动收入的理论构造是必需的。由于信息的广泛渗透性和难于计量性,无论是信息经济的个量测度还是总量测度都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如何从现存的统计体系和经济结构分析出信息的贡献;其二是用什么方法计量信息。这些难题的解决必将使信息经济学获得突破性进展。)微观、宏观信息经济结合研究。这一领域在 1996 年出版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这部力作,使我国学术界能够较全面了解西方信息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金融、证券、保险、税收以及市场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前所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果在 90 年代屡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引起全世界关注。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在这一领域投入力量,全新的经济理论可能会由此生长起来。)网络信息经济研究。需要研究网络革命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面向高速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问题。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网络经济学”的框架,足见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其他科学基金中,以此为题的项目已列入“九五”规划。可以相信,在“九五”规划结束时将会有大批成果面世,迎接 21 世纪学科的新起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研究。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需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高度研究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预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前景,促进创新,“知识经济”将会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为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安排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2.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在这两个个体中,其中之一(代理人)必须在许多可供选择的行为中选择一项预定的行为,该行为既影响其自身的收益,也影响另外一个个体(委托人)的收益;委托人具有付酬能力并拥有规定付酬仇的方式和数量的权力,即委托人在代理人选择行为之前就能与代理人确定某种合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报酬是委托人观察代理行为结果的函数。)代理人和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也就是说,第一,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第二,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因为代理人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随机变量,其分布状况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由于存在该项条件,委托人不能完全根据对代理人行为的观察结果来判断代理人的成绩。
3.价格信息机制的缺陷分析)市场价格不是万能的。由于价格表达信息的隐含性决定了市场知识的不完备性,所以决策必然是非优决策,还需要非市场机制:税收、利率、法规、行政等社会管理机制。)市场价格难以传播全社会所需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关系社会政治关系的经济信息。)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同质商品在市场有两种不同价格,资源配置就不能算是合理的,有效的。但恰恰这是现实的一部分。市场价格本身具有离散性。)格罗斯曼和施蒂格利斯也认为:市场价格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市场参加者的现有(全部)信息,只能反映市场参加者的给信息。这也是有人投资信息能赚钱的秘诀。)在社会通货膨胀加剧时,或有人扰乱行市,倾销,垄断价格时,市场价格根本不能正常反映供求价格,这时价格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大多属于市场噪声。
四.论述(每题 15 分,共 30)
1. 信号理论及其信号制造模式
市场信号是市场参与者在观察和预测经济活动过程中降低不确定性改变观察结果概率分布的有关事件。
信号制造的意义:
不利选择与道德风险等信息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市场运作的低效率,迫使市场参与者不得不借助制造信号的手段来提高市场效率和竞争力,从而使由于非对称信息而瘫痪的市场能重新运转起来。其次,信号的制造能使市场参与者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第三,信号制造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
典型的信号制造——名牌战略选择 :)高投入的广告效应:对于创造名牌,属必需条件,除新品牌进行广告轰炸外,老品牌亦作出反应,最典型的如茅台酒,“国酒亦怕巷子深”。)高质量系列产品:产品性能、价格性能比高;包装上乘,系列品牌。)高水准售后服务:质量保证,包退、换、建立售后维修网络体系。)高技术防伪商标:防伪亦是特殊的市场信号,使其与伪造产品或低质产品相区别。并且,高质量产品通过防伪市场信号,要么使低质或假冒伪劣产品无法提供类似信号;要么使其制造类似信号成本太大,高于名牌厂商制造的成本。)高知晓度:低价位,长虹、联想带头降价的效应。
2.试用 道德风险分析火灾保险。
其原理是作为代理人的投保人比作为委托人的保险公司对于是否发生火灾可能与不发生火灾有更全面的了解。于是,代理人在这种信息优势优势诱使下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假设存在 A、B、C 三种投保人无法控制的状态: A 代表无论投保人如何努力都将发生火灾; B 代表如果投保人粗心大意将发生火灾; C 代表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火灾。很明显,如果保险公司能够观察到出现 A、B、C 三种状态中的哪一种,保险公司就能够分别地对 A、B 两种状态提供保险,理性的投保在风险厌恶原则下将为 A 购买火灾保险。至于 B,投保人就要在保险成本与防火成本孰大孰小之间进行抉择。这样的保险市场将导致有效配置。然而,问题是保险公司并不能对代理人具体行为进行观察,也无法确定投保人究竟属于哪一类风险水平代理人。于是,火灾保险反而可能降低投保人防火积极性,甚至刺激投保人纵火。
信息经济学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题 2 分,共 20 分)1.BC 2.B 3.A 4.B 5.C 6.B 7.ABC 8.ABC 9.AB 10.C 二.简释(每题 4 分,共 20)
1.信息
狭义:信息是一种消息、信号、数据或资料;
广义: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与特点的表现形式。
2.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
公共信息 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市场参加者应具有且能获取的共同知识可称之为公共信息。更多情况下,亦称之为常识。
私人信息 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
3.委托人与代理人
掌握信息多的(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4.对称市场与非对称市场
对称信息指在相互对立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相同的知识,也即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对称性市场是对称信息在经济结构领域发生效用后的市场的特殊表现形式。
5.价格信息内容
所谓价格的信息内容就是市场参加者提出的价格中隐含的市场知识。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1.对称信息的经济效用
① 保险市场上的对称信息意味着允许每个代理人在风险类别上具有一致性。由于不同市场上对称信息的效用本质上一致,所以,在此阐述的一般保险市场中对称信息的分析方法,也能被应用于分析其他市场中对称信息的效用。保险合同的效用是将消费者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能够转移到保险公司业务量中的风险总量一般由两类风险组成,它们分别是自然风险和结构风险。自然风险与损失的随机事件相联系。在自然风险状态下,人们不能获得与风险水平相联系的有关经济结果的任何信息;结构风险则是由于在一个已知总量中缺乏不同风险类别的存在状况的信息而产生的风险。
② 扩大垄断市场。市场细分与保险分类。对称信息对于效率具有正负影响力。一些情况下,甚至不能确切地将这两种影响力作严格区分。如对称信息可能给买卖双方的一方带来利润,也同时给另一方带来亏损。或既可能产生正效率,也可能产生负效率,关键在于个人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③ 降低风险交易。影响风险分类的信息将可能提供潜在的竞争机会。由于个人认识到对风险类别的预测可能会出现机遇,因而比一般情况更为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从而极大地改善决策环境,个人也就在这种被极大改善的环境中获利。
2.价格信息的特征)价格信息的双向性特点:无论对买卖双方,市场价格对于其都包含有一定的新信息,且双方可能同时利用同一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调整在讨价还价中的策略,也就是说,市场参加者所提出的价格在双向意义上传递并利用信息。)价格信息在内容上具有隐含性特点:市场价格的信息内容在形式上是隐含的,时常参加者能否识别,把握,利用价格的信息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进入市场所具备的市场知识经验。)价格信息的现实性(环境性)特点:指价格信息“产生”、递传到消亡(失效、修正)是一定现实市场关系与实际市场环境的产物,离开具体市场关系(买卖)与环境(市场),其价格就不具任何信息内容,也无所谓利用。)价格信息的相对性特点: ① 买卖相对应; ② 价格数量相对,讨价还价; ③ 价格,买卖双方个性因素的相对因素;④ 相对于对方获得一些信息内容。)价格信息的模糊性特点: ① 市场售价讨价还价,非唯一性,成交预期双方均有弹性; ② 与隐含有关,必然模糊;③ 推测双方揣摩对方的心理。
3.信息与经济的关系
信息对经济的决策作用)经济行为不确定性)信息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研究信息成本、价格、流通、消费、收益、分配、产业等
信息——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投入要素)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信息及其服务成为独立商品。增长速度空前加大,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的 20%)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需要用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而其实践增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四.论述(每题 15 分,共 30)
1. 知识经济厂商信息结构特征
厂商信息结构主要指经济代理人信号的分配方式
厂商信息结构基本形式有:)垂直信息结构(等级式信息结构)
① 管理者拥有企业技术完备先验知识,但不能完全控制影响技术的突发事件,不能采取灵活的修正行动;
② 美国厂商普遍采用垂直信息结构,一辆汽车 45% 由企业内部生产创造,其余由外部生产;
③ 通过专业化与合理的等级控制获得效率;出现问题,从整个组织角度作出决策,但信息质量不高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④ 下级企业缺少能动创造性,增加了控制成本和执行成本。)水平信息结构(民主式信息结构)
① 通过更好地使用某方面的知识,逐渐能对突发事件有更快速灵活的反应;
② 日本厂商普遍采用水平信息结构,一辆汽车 25% 内部生产,其余由外部生产;
③ 企业参与厂商管理,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负责地作出反应。但在协调各自决策与组织目标一致方面,能力有限;
④ 由于缺乏对影响全局的信息的集中处理,同样增加控制和执行成本。
2. 如何认识信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
1.信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
信息商品价值指凝结在信息产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信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出信息生产者和信息需求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信息商品使用价值指信息对人的有用性,也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2.信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性质
信息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必须同时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同的是,信息商品其使用价值由它的内容和信息量体现出来,这一点同物质商品的物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样,信息的内容和信息量也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价值也必须通过使用价值来体现。没有使用价值或失去使用价值的信息产品,就不会用于交流,也不具有任何价值。因此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3.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质)马克思观点:商品通过交换,生产者失去商品的使用权,即失去使用价值而实现其价值;使用者付出相应价值而得到使用价值。在这里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因而是对立的,也就是说互相排斥的。
2)信息商品的特殊性质:由于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商品经过交易活动,生产者在实现其价值的同时,自然可以占有该产品并享用其使用价值;使用者在获得其使用价值后,也可以再次转手从别的使用者那里得到“价值补偿”。这一现象使有些学者得出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不互相排斥的理论。也即是说信息商品特殊性表现在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具备对立的性质。)信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性的特殊表现形式:
①由于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一个“集合”。生产者在交易中所让渡(转让)的只是一个“子集”的使用价值。他所得到的价值也只是这个“子集”所承担的价值部分。
② 对使用者而言,使用者只占用了信息商品使用价值“集合”中的一个“子集”,他所支付的也仅是这个“子集”的相应价值。如果生产者让渡了其信息商品的全部使用价值,那么他将得到高额价值补偿。同时失去所有权(不能再使用该信息商品,即失去该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时,使用者则获得该信息商品的全部使用价值,同时,他也支付了该信息商品的全部价值。
委托-代理关系假设
一般而言,只要在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 掌握信息多(拥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
—— 掌握信息少(没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展开对策的结果。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第一: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确立彼此的关系和利益;
第二: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首先,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其次,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
第三:代理人的非对称信息会对委托人带来不利影响。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式:
一、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医生与病人;
二、单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中央政府与大量的国营企业;
三、多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大量的手机用户与中国移动公司;
四、多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保险市场上多家保险公司争夺投保人的竞争;
五、单个或多个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瞎子背瘸子、经理与员工、生产厂商和经销商等,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
假定市场上某个资本家A希望聘请一个企业管理者B为其管理企业,B对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等市场信息的掌握要比A详尽和全面,A与B之间构成委托-代理关系,A为委托人,B为代理人。
A在建立和维持委托-代理关系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
一、选择代理人存在困难;
二、A难以轻松地设计出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都能够对B产生最大化刺激的合同,因为A不可能在合同中确切地规定B的具体行为和努力程度,即使能够做出规定,A也难以对B进行有效的观察;
三、企业利润的获得与多种因素相关;
四、在建立和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过程中,设计一份对A和B都有利的合同,存在困难。
信息经济学将达成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概括为两个(即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达成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和设计激励机制的前提):——参与约束——激励相容
* 参与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履行均衡合同后所获得的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或者说,代理人接受委托人合同的预期收益不能低于他在同等成本约束条件下从其他委托人处获得的收益水平。
* 激励相容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代理人获得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保证使委托人的预期收益最大化。委托代理的信息结构
委托人—代理人对策的信息结构为不完全、非对称信息环境。
私人信息是使第三类对策与其他两类对策有所区别的原因,这类私人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并且导致人们为了追求各种利益而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在某个战略组合环境中,如果任何一个局中人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战略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单独改变自身战略而提高其效用,那么,这个战略组合就称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构成委托—代理对策中最基本的均衡形式。
委托代理的信任
委托代理的信任,构成市场经济的灵魂。缺乏这种信任是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十分信任,以至于即使进行欺骗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代理人也不会欺骗委托人。
第二节 激励机制设计
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能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收益,然而,要使代理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为,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刺激。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就转化为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激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1)信息蒙蔽——人们为使驴“自觉地”、或“有干劲”地不停地拉磨,蒙上驴的眼睛。
例如:文革时的信息蒙蔽
2)信息诱惑——在驴的头部前面用竹竿挂一个胡萝卜。
例如:改革开放后的信息诱惑
一般来说,这两种方式都属于激励,但后一种激励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经济学的激励范畴。
一、激励机制的目标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代理人可以利用两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实学、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而获得信息优势,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
二是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如是否在工作上真正努力、是否改变原有的行动规则等)而获得信息优势地位。这种信息优势地位的获得通常是代理人在签定委托—代理合同后采取的有利于自身收益(但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私人行动。
委托人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
首先,针对代理人的隐蔽信息而面临的不利选择地位,激励的目标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显示他们的私人信息或真实偏好,即
——如何让人说真话
其次,针对代理人的隐蔽行动而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激励的目标就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尽最大努力工作,诱使代理人不采取道德风险行动,即
——如何让人不偷懒
二、激励机制的框架
“激励”就是委托人拥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成本约束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进行选择时,从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当信息不对称时,委托人无法判断产量与代理人劳动之间的真实关系,由此会导致两类代理成本的出现:
一、激励成本。如果委托人完全按产量来定报酬的话,意味着代理人得到的报酬与其努力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
二、风险成本。当信息不对称时,如果委托人将土地租给代理人,收取固定租金的话,意味着代理人将不得不承担随机因素引发的所有风险。如果代理人比委托人更希望避免风险的话,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激励机制。因此,如果要让代理人承担风险的话,租金就要定得比较低;或者,代理人会要求委托人给他一个最低收入保障,以丰补欠;或者,代理人要求委托人承担部分风险,以维持委托-代理关系。
当信息非对称时,委托人只能观察到代理人的工作时间,而不能观察到代理人投入的真正劳动量,但工资必须依赖于劳动量。显然,如果委托人不能观察劳动的投入量,那么,这种激励机制是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代理人的工作热情的。
当信息非对称时,结果与劳动工资的情况相似,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
人真正投入的劳动量。同时,如果产量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话,该机制使代理人承担了全部风险,如果代理人稍微偏离“目标产量”,将导致报酬为零的结果。这种状况将难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符合三个原则:
——参与约束
——激励相容
——不能让代理人承担过多的风险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分成制却具有其它三种机制所不具备的效率。在分成制下,虽然代理人的报酬只部分依赖于可观察的产量,但代理人与委托人却共同承担了产量波动带来的风险。
分成制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委托人给代理人的固定收入,即给予代理人部分的保险。另一部分则与产出(即劳动的努力程度)相联系,从而既对代理人产生激励,又使代理人不必承担所有产量波动的风险。
小结:
——激励问题: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来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
——成本问题:以最小的成本将不易观察的私人信息揭示出来;
——只要有合理的机制安排,市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良好地自主运行;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主要应放在政策和机制的设计与监管上,设计合理的机制,并辅以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
莫里斯最优税原理de著名的“最优税制设计理论”
基本思想:
政府如何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的最优税制体制。最优所得税制会受到收入再分配改变国民收入总量的影响,其边际条件是收入平等化的收益(即再分配带来的社会效用)与低效率带来的损失(即税制削弱努力动机带来的社会损失)相抵。
通过证明,认为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最高收入的边际税率应为0,即对最高能力 的人的边际收入应不征税。
后来的研究认为,拥有私人信息的人必须应享有一定的信息租金,如果不能享有信息租金,他就会逆向选择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
最优税理论的核心是兼顾公平和效率。
如果信息是对称的,则政府可以根据纳税人不同的能力征收不同的税,这样既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又不损害社会的效率。
第五章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现实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能通过一定的机制得到解决
——每一种机制和制度都存在缺陷和漏洞
——通过在市场中进行长期的多轮博弈,委托人和代理人能够找到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达到均衡。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形成的信息市场,称为一次信息市场。
一次信息市场的含义——信息没有被交易或交易后没有被再次使用或再次进入市场交易
经济生活中的逆向选择的基本思想:
“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不中用的东西,由阿克洛夫首先引入经济学著作。
信息经济学将由于非对称信息而导致交易一方面临不利的选择环境,称为“逆向选择”。
阿克洛夫创造的旧汽车(柠檬)市场模型,提出了三个重要结论
1)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同种商品的质量依赖于价格。这是“便宜没好货”的标准经济学解释;
2)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上买主和卖主的数量要比完全信息结构下少得多,甚至非常少,因而交易市场的运行是低效率的;
3)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四、逆向选择的解决方法
——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保证书:大多数耐用消费品附带保证书以向买者保证产品具有某些预期的质量,即卖方承担了风险而不是买方。
——品牌效应:不仅可以显示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在产品质量与预期不符时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报复的手段,即消费者可以减少未来的消费。新产品也经常与老品牌相关联,因此,品牌也可以向它的潜在消费者保证产品的质量。——广告: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和品质承诺。
——连锁经营:与品牌具有类似的作用,如连锁旅店和连锁餐厅。
——许可制度:可以减少质量的不确定性。如医师许可证、律师许可证等。
第二节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译为败德行为,是指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
道德风险与人类行为的道德水准的高低没有密切的关系,它在人的经济
行为中是合乎个体理性的,因而对这个词汇的使用存在不同的看法。在市场经济中,道德风险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指市场参与者针对自身的隐蔽信息而采取的理性反应。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道德风险的定义: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道德风险存在于下列情况:
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备的合同使得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承担全部的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
道德风险理论的主要思想:
——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市场将只存在“分离均衡”;
——具有不完备信息的竞争性市场可能没有均衡,即使出现均衡,也将可能不是帕累托最优。因此,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市场难以出现高经济效率;
——针对不完备信息的情况,委托人可以通过信息甑别来达到有效的市场均衡。
四、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
——信号发送和信号甑别
——信任机制:信息机制是指在长期的经济交往过程中交易双方彼此掌握的、控制对方和克制自己的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任机制的惩罚措施是有效地降低道德风险的方式。
——部分保险和抵押机制:大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分担风险也是有效地降低道德风险的方式。
1.1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社会发展的能力限制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 社会需要通过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经济的时代下, 知识、创意和技术人才都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缺乏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需要处理的信息也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 需要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就要正确处理各种信息。
1.2知识型员工的比例增大。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和管理质量已经得到了增加。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社会知识型员工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社会对蓝领工人的需求和服务开始进入一个递减的状态, 开始朝着知识技术型人才。例如在美国, 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里, 蓝领工人已经从1995年的20%缩小到10%。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日益普及, 非专业白领比例已经从目前的大约40%降至20%-30%以内。其余的60%—70%的劳动力大都不是知识型员工组成的。与此同时, 生产力、生产标准和生活质量都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美国生产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1.3信息储量大幅提升。随着互联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信息处理量大幅增加。从总体上来进行分析, 当前国内外市场已经是一个整体的市场, 市场已经出现了饱和。但从当前买方市场来进行分析, 将会出现过剩的产品和产能。为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一些特殊的名称和新产品在市场上都是非常畅销。这就要求人们始终坚持管理的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市场。
二、信息经济时代下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
2.1建立信息资源整合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必须在不同的载体、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其中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信息资源在采集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系统的建设;第二, 在集成建设的背景下, 如何使用整合分布式数字信息资源, 包括打开链接、跨数据库检索、一站式检索等。其中还包括如何有效整合数据库资源、数据库服务和工作人员。
2.2提供新型的参考咨询服务。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升级更新, 新的参考咨询服务以机构产生了。主要是指数据库服务从已经的被动服务转变到主动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能够让人们了解人力资源的信息, 可以为人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在进行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给人们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 让人们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
2.3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所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本质就是将数据库资源允许用户进行定制。在理论上来进行分析, 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数据库机制, 支持资源的自助服务。这些信息的推荐不仅是基于数据的智能推荐, 还能够依靠客观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方法。
2.4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网络条件下, 信息资源的共享已经突破传统的地区、时间和其他的限制, 使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全面共享。在目前的情况下, 数据库是一种公共的资源, 需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共享的信息资源系统, 促进资源能够实现共享, 使得资源共享系统的紧密性更强, 还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2.5信息技术和资源管理的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信息系统,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数据库的资源管理当中。研究使用网络技术来不断提高信息收集、传输、分析和发布的方法。从而能够使得人力资源信息能够得到更加系统的保障,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形式有很多。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使得人力资源信息能够得到了系统的管理, 促进资源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摘要:信息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信息经济时代进行信息管理, 人们需要充分注意将一些技术和组织进行有机的集成, 强调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做到系统的动态优化。在进行数据库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做到服务社会, 并要求改善信息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信息管理的特点和发现的方向,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经济时代,信息管理,数据库
参考文献
[1]何金.信息经济时代的信息管理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4) .
关键词:会计信息 经济学 质量 思考
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信息是根据一定时间内的财务数据通过合理有效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交易行为和经营效果做出数据性的统计。会计信息的作用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财务信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同国际市场的接轨,本土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和更多机遇的竞争机会。而一个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是对一个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的有效手段。
一、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关于会计信息的失真,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通常一个企业的经营运作,仅仅制定了一定时期内的财务预算和相应的配套动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以往的被动式计划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压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方向,战略目标以及市场的动态,制定详细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对企业自身的财产,经济行为进行良好的约束,保护企业的产业产权,规范企业的运行模式。理论上的企业会计制度要在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同时,兼顾企业的发展和规范经营。
2.非法收入和逃税行为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常常为了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在经营过程中掺杂着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反市场交易道德交易行为。企业中违约成本与违约收益的存在导致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不断泛滥。而导致这种行为的越发张狂,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在某些部门在执法力度上的欠缺。法律规章的不够完善可以通过时间进行弥补,但是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包庇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正常运行的影响
首先,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产生过程,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可以分为由于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由于企业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两种会计信息的失真中,会计事项失真是由于财务管理中,会计事项的记录不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财务运作和经济活动的成果导致的,很多时候,会计事项失真代表了企业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存在歧义,只有会计事项的失真才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从主观因素上考虑我们还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理解为主动和非主动两种,由于会计信息的统计和计算是处在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部门有可能对企业和市场的经济行为存在主观上的认识偏差导致在会计信息计算的过程中導致结果出现偏差,不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济经营情况。同时,也不排除人为的有意造假,在实际的企业公司中,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常常为了满足自身或者某些人的利益,对会计信息进行串改,使最终企业决策层最终得到的会计信息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对于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着重点是在于当事人是否有意的进行欺诈行为。
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的失真在部分情况下存在由于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和结构上的缺陷导致的失真情况。所谓的会计处理,是指在不断得到企业财务信息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和处理步骤,将财务数据转变为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在实际当中,市场和经济行为都是处在动态当中的,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相对来说是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由于市场变化或者企业经营行为的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不适宜,都是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常见原因。
三、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要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在企业内部,要加强会计系统的建设速度,规范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通过战略化的规划,细化会计信息的流通渠道。加强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通过有纪律、有章程、有计划的会计信息处理机制,可以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高速运转和真实可靠。而针对建设适合我国现有市场情况的会计信息处理制度,需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其中的管理方法,加强我国本土企业同世界市场的接轨。同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处理制度的切实有效,必须吸取国王的经验,听从企业各个部门中各个员工的意见,确保会计制度的实用性。同时,相关机构要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维护自身权威的严肃性,对于任何违反会计准则的违法行为都要予以重罚,使造假者消除造假的心理。
2.强化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经济行为的约束力
在经济学中,针对交易双方有着“契约关系”的说法。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中,我们要考虑到企业交易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强化交易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增加企业违法行为的运作成本,降低企业违法行为的经济效益。通过减少违法者的收入,可以有效地减少违法者的违法动机,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而加强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要通过经济行为中,双方交易合同上着手。同时,要确保制定的合同真实有效,就必须在相关章程的执行力度上给予支持。这不仅仅需要一个科学合法的交易规范,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运作管理过程。同时,要明确加强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是建立在订立关系合同之上的,对于企业的交易行为不存在阻碍,为了加强管理而拖累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不可取的。
四、总结
会计信息是反映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一个企业制定决策的有效参考。致力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分析了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原因,并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别进行了区分。如何在财务工作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加强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贾日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现代商业,2008,(09)
[2]王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太原科技,2007,(01)
[3]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06)
(责任编辑:罗亦成)
【信息经济学】推荐阅读:
信息经济学相关论文07-24
信息经济学大作业01-08
经济信息06-20
信息经济01-07
中国经济信息社06-06
经济信息中心主要工作计划07-10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求职信12-02
人力资源助理简历(经济信息管理)10-29
安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05-29
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个人简历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