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的困惑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鼠的困惑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4篇)

老鼠的困惑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

“这太可怕了!”他们叫道,“世界上到处充满了危险,你可千万不能去!”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小老鼠坚定地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大海,我早该去了!无论如何,谁也改变不了我的主意!”

“既然我们已无法阻止你,”父母说,“那么,就希望你一路小心谨慎吧!”

第二天,天边刚升起第一缕霞光,小老鼠就碰到了危险。

一只猫从树后跳出来。

“我要吃掉你!”他说。

幸而旁边还有一条窄窄的小路,使小老鼠有幸能够逃走。但他已有一截尾巴,被咬在猫的嘴巴里了。

下午,小老鼠又受到了老鹰和狗的袭击,被咬得浑身是伤,鲜血淋淋。他还被追赶得迷失了道路。一路上,他受尽惊吓,疲乏极了。

傍晚,小老鼠缓慢地爬上最后一座小山。于是,大海一下子展现在他的面前。他贪婪地观望着。一排排海浪,不时滚到海滩上,这时,晚霞正铺满天空,大海上金光闪闪。

“多美呀!”小老鼠叫道,“我多么希望爸爸和妈妈跟我一起来,让他们也看看这美丽的大海!”

晚霞隐去了,月亮和星星开始出现在大海上空。小老鼠静静地坐在山顶,完全沉浸在一片深长的安宁和满足之中了。

走那么多艰难的路程,才换来片刻的`欢乐,但这也是很值得的。

1.本文以什么为顺序?请从文中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老鼠要去海边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他父母的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时间为顺序。天边刚升起第一缕霞光——下午——傍晚——晚霞隐去了。

2.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他父母不支持。

3.很多快乐要历经艰难才能得到。

老鼠的困惑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2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指出:“‘生成性’应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基本特性和价值追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动态生成”呢?加之“动态生成”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而为了提升本文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笔者将结合“动态生成”中的弊症,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从解决问题的维度提出些许看法。

一、对“教学内容”的本真追求

目前,“动态生成”的首要弊症在于:“刻意追求生成,背离生成的规律;立场不明,成为课堂毫无主见的中立者。”具体而言,这类弊症表现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味追求多元解读,缺乏教师引导,课堂成为学生的“讨论场”,而非“学习场”。例如,下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简案:

1. 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分析林冲人物形象。(5分钟)

2.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5分钟)

3. 组内组员自由发表意见。(10分钟)

4. 每组推举一名组员参加班级讨论。(10分钟)

教师将发言学生关于林冲性格形象的分析写在黑板上,如“英雄好汉”“冲动”“软弱”“武艺高强”“杀人犯”……

显然,透过上述案例,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变了味的“动态生成”,就形式表征而言,这节古典小说阅读课确实有一定的“动态生成”特点:“活动讨论”“多元解读”……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样的语文课真的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缺少了什么呢?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这节课缺乏语文教师的积极引导。丧失了教师指导的语文阅读课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没有教师意见介入的“多元解读”只能是“学生观点的拼盘”,而非是“思想的熔炉”。这样的阅读课例在现实教学中比比皆是,如将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解读为“违反交通规则”的典型,提倡向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学习“拒绝改嫁精神”,将寓言《愚公移山》中愚公的行为理解为破坏生态等。这些原生态的学生意见与上述课例中将林冲的形象定位在“杀人犯”如出一辙。

面对上述窘境,语文教师要有警醒的意识与干预的策略。语文教师一则要沿着语文课的本真、语文课的本味去积极引导学生,二则要在引导过程中不断创设“动态生成”的条件。

二、对“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义

自从“动态生成”进入一线教师的视野,很多教师就一直困惑:既然课堂教学须要增加“动态生成”比重,那么,原有预设的教学目标有何价值意义呢?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很多语文教师也由此困惑:已确定好的“人物形象”“结构特点”及“内容情感”等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定的“旁逸”,致使学生的学习路径并未依循教师原有设计目标延伸,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当我们的教学思维中有了“动态生成”的观念之后,我们也要与之对应,适时调整已有对“教学目标”的定义。已有的“教学目标”观念大都处于静止状态,缺乏“动态”意识,常常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课程目标”指导的是整个课程,一般不会轻易变更,相对抽象;“教学目标”指导的是某一课的教学过程,可以根据教学实情适时变动,相对具体。因而,我们会发现:很多教者将“课程目标”的相对稳定性,错位地安置在了“教学目标”上,便造成了横亘在“动态生成”与“目标达成”之间久久的困惑与不安。下面看一个关于《祝福》的案例:

师:鲁迅小说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起着积极的暗示作用。例如文中第一段中“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显然,“四叔”和“四书”谐音,透露出鲁四老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那么,在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有着暗示作用呢?

生1:我认为第一段中“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中的“剩”这一细节,暗示着我是一个多余的人。

师:嗯,这位同学紧紧抓住了一个关键动词“剩”。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还有没有呢?

生2:“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这个细节描写体现出祥林嫂的落魄,同时也为后文她的死埋下伏笔。

生3:这样的伏笔还有很多。例如还有一个细节“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这个心理细节描写也为祥林嫂的死埋下了伏笔。

师:不错,从细节暗示谈到了人物形象,也谈到了对情节发展的作用,那么,还有没有细节彰显主题思想的例子呢?

从教师的范例来看,这个案例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细节对人物形象的暗示作用”,透过学生的回答,我们能够感受到课堂的流动:由人物形象分析开始转移到情节。教师在这里,并没有武断地钳住学生的讨论,而是巧妙地总结道:“从细节暗示谈到了人物形象,也谈到了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推衍到另一个话题“细节彰显主题思想的例子”。显然,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然而,教师却也机敏地捕捉到了这一动态变化,适时调整了课时教学目标。显然,这样的课例从教学目标上而言,属于“超纲”,但放眼于课程目标,小说阅读教学肯定离不开“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以及“主题思想”。所以,从更大更宽的范畴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

三、对“课堂追问”的积极探索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富于启发的动态连续性提问,是教师课堂提问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深化门径。实际上,追问也是进行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手段。我们先来看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个实录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的标题在翻译时有两种译法,除本文标题外,还有一种译法为“套中人”,现在大家比较一下哪个更好。(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分别请一个代表发言。

生:我认为,这一个“装”字非常重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个“装”字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不是他自己的责任,是别人,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师:同学们,这两个不同译法的标题或许各有千秋,但这个“装”字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他点明了小说的深刻主题,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可见作者的矛头不是指向别里科夫。而是指向——

生:沙皇专制。

师:同时,更深刻地告诉我们,别里科夫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

生:一类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呢?

生:课文最后。

师:好,我们来一起看小说的结尾。这段话四个句子有两层意思,大家看表示两层意思过渡的词语是什么,两层意思的重点又是什么。

生:“可是”。

师:从这个过渡词语可知意思的重点在前还是在后?

生:在后。

师:在哪一句?

生:在最后一句。

这段课堂片段,既有题目理解,也有关键语言点的捕捉等内容,课堂流程动态感强,教师引导也不显生硬。而这一切的呈现,得益于教师精妙的追问。追问,不仅问及学生思维纵深,碰撞出闪亮的思维火花,更问出了语文课的灵魂。真切的语文味不仅会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会将这种情趣固积于学生的内心。这便是“动态生成”中“追问”的异样魅力。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唯有廓清疑惑、更新理念、探索方略才是积极应对的有效思路,才能让“动态生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行走得更加平稳与自然。

E-mail:lili79928@163.com

老鼠的困惑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3

①这是一位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

②为了理想,他毅然出门远行,来到堪萨斯城谋生。起初他到一家报社应聘,想替他们工作。编辑部周围有较好的艺术氛围,这也正是他所需要的,但主编阅读了他的作品后大摇其头,认为作品缺乏新意,不予录用。这使他感到万分失望和颓丧,和所有出门打天下的年轻入一样;他初尝了失败的滋味。

③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替教堂作画。可是报酬极低,他无力租用画室,只好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临时的办公室。他每天就在这充满汽油味的车库辛勤地工作到深夜。没有比现在更艰苦的了,他想。

④尤其令人提烦的是,每天熄灯睡觉时,就能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和在地板上的跳跃声。为了明天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他忍耐了。不过,好歹有一只老鼠与他为伴。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也许是太累了,他一沾着地板就能呼呼大题。

⑤那只小老鼠一次次出现,不只是在夜果。、他从来没有伤害过它,甚至连吓唬都没有。磨难己经使他具备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就这样,一名贫困的画家接纳了一只小老鼠,与它共处一室,倒也觉得这个荒弃的车库充满生机。小老鼠在地板上做着各种运动,表演精彩的杂技。而他作为唯一的观众,则奖给它一点点面包屑。渐渐地;他们互相信任,彼此便一点点靠近。老鼠先是离他较远,见他没有伤害它的意思,便一点点靠近。最后,老鼠竟然大胆地爬上他工作的画板,并在上面有节奏地跳跃、而他呢,决不会去赶走它,而是默默地享受与它亲近的情意。

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⑦不久,年轻的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以动物为主的卡通片。这是他好不容易得到的一次机会,他似乎看到理想的大门开了一道缝。但不幸得很,他再次失败了,不但因此穷得毫无分文,并且再度失业。

⑧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黑暗里苦苦思索,他怀疑自己的天赋,怀疑自己真的一文不值,他在思索着自己的出路、终于在某天夜里,就在他潦倒不堪的当儿,他突然想起了堪萨斯城车库里那只爬到他画板上跳跃的老鼠,灵感就在那个暗夜里闪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他迅速爬起来,拉亮灯,支起画架,立刻画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物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平凡地诞生了。灵感只青睐那些勤于思考的头脑。

⑩这位年轻的画家就是后来的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才华横溢的沃特·迪斯尼先生。他创造了风靡全球的米老鼠。谁能想到,在那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曾经生活过的一只小老鼠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影片的祖宗。米老鼠足迹所至,所受到的欢迎让许多明星望尘莫及,也让沃特·迪斯尼先生名噪全球。

堪萨斯城那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沃特·迪斯尼先生后来说,至少要值一百万美元。其实那里没有什么,只有一只老鼠,那是上帝给他的,上帝给谁都不会太多。

1、本文采用一人称的写法,按________的记叙顺序叙事。.

2、根据迪斯尼成功前的有关情节填写下表。

时间经历结果起初创作进入新的境界被介绍到好莱坞制作卡通片

3、迪斯尼对小老鼠的感情经历过哪些变化?请从④⑤第段中找出词语填写。

厌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近

4、迪斯尼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曾与一只老鼠朝相处

b、屡遭挫折,饱尝痛苦

c、勤于思考的头脑产生灵感

d、困顿之中找到捷径

5、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迪斯尼与小老鼠相处的情节?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揣摩文中画线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简答。

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赖使迪斯尼创造出怎样的“美好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迪斯尼的挫折,灵感和成功,使你联想到时哪些名言名句或事例?请按提示作答。

挫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

1、时间顺序

2、时间:后来,不久

经历:到一家报社应聘,替教堂作画

结果:不予录用,再次失业

3、忍耐——接纳——信任

4、c

5、为迪斯尼产生灵感做铺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6、(1)过渡;(2)与小老鼠和谐相处,相互信任,产生灵感,获得成功

老鼠的困惑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4

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危机感,我们的生活出现了问题,但是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无能为力。阅读的焦虑其实与这种深深的无力感有着很深的关联。也许是我们想从阅读中找到某种共识的存在感,找到某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是为了逃避现实的焦虑。我甚至可以感觉到自己一年的阅读都是为了回应这种时代的焦虑感。

收录在《现代危机》(新星出版社2012年5月版)中的列奥·斯特劳斯的文章,就提出了这样的告诫:“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一种思想在一方面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在另一方面的退步为代价……总的来说,没有真正的进步,只有从一种限制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变。”历史的进步往往以其他方面的丧失为代价。比如我们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确实到了人类数千年不可企及的高度,但是在此之外,我们有何进步呢。反而危机丛生,腐败蔓延,贫富加剧,专横的依然专横,堕落的依然堕落,迷失的依然迷失,挣扎的依然挣扎。艾柯在他的专栏集《倒退的年代》(漓江出版社2012年5月版)也表达出了类似的忧虑,看似进步的时代,却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10月版)中,借用哲学家康德的话说,人类想要永久和平,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于人类的洞察力,另外一种是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人类别无选择。也许,现如今我们时代的危机已经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了。很多人都在寻找这种危机的病因,也有人试图在自我理解的范围内开出一剂良药。

托尼·朱特就力图融合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优势,呼吁我们建立一个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但是,这种想法与他另一本著作《思虑二十一世纪》中表达的观点产生了矛盾,他在那本书中认为,导致本世纪日益缺乏安全感的部分原因是:过度的经济自由。而作为知识分子或者政治哲学家,我们可能面临这种处境: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想象更美好的世界,而是相反,要思考如何防止出现更坏的世界”。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阿玛蒂亚·森在《正义的理念》(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中也提到说,面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腐败与不义,正义问题所需要的是关注实际的生活,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关注如何减少不公正,而非寻找绝对的公正;允许不同的正义缘由,而不是允许一种正义缘由而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从传统中,从历史中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而不是从建构一种空想的乌托邦理论;最不济也要从已经发生的现实中总结某种经验,正如弗朗西斯·福山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福山今年出版了他的力作《政治秩序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与他之前的任何一本著作一样,清晰而有力。他对历史的观察可谓洞若观火,对政治起源的追溯,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探究我们时代危机的病源所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他的观察与分析都显得过于冷酷。在未来的政治发展中,他赞同一种负责任的威权政府,这种提法与他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敌人》中如出一辙,即一种“市场导向的极权主义”,因为一个国家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增长,按照他的说法,其最适合的体制并不是自由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自由经济与专制政治的混合体制。这就不难明白,为何他钟情于中国的这种政治体制。但是这种分析占据了历史的优势,却失去了历史的人性。政治哲学家眼中似乎根本没有具体的个人,只有那些放眼望去的数字与黑格尔笔下的历史的诡计,我们陷入何种的苦难,他并不关心。

当然这样评价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是不正确的,至少他们之间也不尽相同。我敬佩福山的分析,但是更为亲近伯林的多元主义历史观。而在《以赛亚·伯林书信集》(译林出版社2012年8月版),我们又领略到了这位哲学家更为私人的才华横溢的一个侧面。在伯林的所有思想史著作中都有一种洋溢生动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某种程度上源自他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具有多个侧面,有血有肉的哲学家是我们所喜欢的。伯林对俄国十九世纪思想史的研究有一个偶然的因素,受到了二战的影响。这样的历史的偶然性,让我们意识到历史也不可避免会具有某种特殊的属性,绝非理性认知的解释如此简单。而金雁的《倒转“红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对俄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回溯,与伯林的思想史研究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当然,金雁的书写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熟知中国与俄国之间纠缠不清的历史渊源。对具有历史同源性,并且在二十世纪历史上有着很多惊人类似的两个国家而言,这种相互的参照是不言而喻的:对历史的研究往往都是指涉当下。

除了对大历史的关注,当然也免不了小现实的体验。今年的阅读中有两本书不得不推荐:一本是何伟的《江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月版),还有一本是加拿大的记者道格·桑德斯的《落脚城市》(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2月版)。前者取材于何伟在四川涪陵的教学经历,后者取材于桑德斯多年游历于世界各地的贫民窟的观察。这是两本充满了感性与深思,融合了历史与具体现实的作品。他们所呈现的世界才是那个可触可感的世界,而不是历史学家毫无感情的理性分析。

尤其桑德斯对“落脚城市”的观察,他从中看到了一个城市发展中那个隐秘在城市背后隐秘的动力,并且对城市的管理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但是与桑德斯充满希望的建议不同,我所在的城市管理者已经开始清除他们眼中的“毒瘤”,城中村也罢,贫民窟也罢,他们所带给城市的是活力和希望,但是他们所承受的却是无尽羞辱与绝望。当然,这已经不是我们时代的危机,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危机。

上一篇:2023年水磨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司法精神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