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第二单元(共8篇)
1《画》
【学情分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总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 个字。认识走之儿和竖心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4、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5、难点:了解诗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6、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有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人”、“火”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课文。
1、出示国画,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2、这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画,读准三拼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古代有一位诗人,见到此画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来写这幅画的。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诗。(范读)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读给小伙伴听听,读准字音(特别是前鼻音和翘舌音)
4、开火车、个别读等,巩固生字读音。
4、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远、近、春、惊、听、声、色(“色”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
三、理解古诗的词句。
1、远看山有色:外出郊游时,远远地看,山有颜色吗?(看不出什么颜色,但能看出山的大致轮廓。)
指名学生“远看”这幅画,看到的山有颜色吗?(板书:远看)
生:站在教室里看画里的山是有颜色的。(可以说说什么颜色)(板书:山有色)
说说山上有哪些颜色(红色——满山的红叶;绿色——满山青翠的松柏;„„)
2、近听水无声:小溪里的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吗?(会)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呢?(板书:近听)请一名学生走近,仔细听听。(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和水。)
(板书:水无声)
3、春去花还在:春天花开花也会凋谢。可是为什么这里的花会一年四季开不败呢?(因为是画上的花)(板书:春去 花还在)
4、人来鸟不惊:(板书:人来)指名一学生上讲台和鸟儿打招呼。
师:人来了,鸟儿惊不惊?(生:小鸟直蹦跳,它害怕了。)“害怕”就是“惊” 再指名一学生和画中鸟儿近距离打招呼。
师:人来了,鸟儿惊不惊?(生:小鸟不惊。)那是因为它是画中之鸟。(板书:鸟不惊)
5、让我们把古诗完整地读一读,知道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四、朗读指导
1、指导朗读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范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3、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4、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
五、识字: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这些字该怎么记? A、熟字加偏旁:远近还;B、熟字变形:人
(八)无(天);C、熟字加笔画:来; D、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竖心旁; E、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六、写字:
1、观察生字“人”和“火”在四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先书空后练写。“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
“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2、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文”、“六”。
2、复习巩固11个生字。
3、进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
一、1、2、复习导入
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A、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B、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3、二、1、指名背课文。学习诗中的反义词: 理解“远”、“近”
A、出示“远”、“近”,让学生看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B、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
2、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中还有几组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又快又对。“有”和“无”;“来”和“去”
三、1、2、3、四、1、2、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完成课后的“我会说”
四人小组练习说反义词,看哪一组说得多 小组派代表汇报。指导书写“文、六
指导认读“文、六”,说说这两个字的异同
观察“文、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书写生字。“文”的撇从竖中线起笔。“六”的横在横中线。
五、举办猜谜竞赛
出谜 给同学猜,猜对的小朋友获得优胜,如若猜不出,揭示谜底后也可获优胜。
六、实践活动: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多,记得多。
【教后反思】:
四季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此类的儿歌。对于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这首诗歌的段式基本相似,学生便于仿说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收集一些描绘四季景色的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知道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句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出示课题,齐读。(四季)
2、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四季!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2、出示生字卡片,你会读哪些字,做做小老师来带大家读一读。注意:“说、是”是翘舌音。
3、开火车认读生字,想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交流,汇报。学习4个新的偏旁。加一加:对 说 叶 秋 肚
归类: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全包围结构 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
4、去拼音读生字卡片,并放在课文中进行朗读。请学生分句读,注意:“尖”是三拼音。“青、挺”是后鼻音。“穗”是平舌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秋天是怎样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秋季的景象:果子熟了、稻子丰收了、天气凉了„„
1、让我们读读文章是怎么写秋天的?(1)指名读。思考:这一句写的是什么?(2)看图认识“谷穗”。在图上指出哪儿是“穗”。谁会鞠躬?(做一做动作理解“鞠躬”)谷穗为什么要鞠躬呢?(谷子熟了,压弯了腰)(3)提问:谷穗为什么说他就是秋天?
2、谷子熟了,压弯了腰,农民伯伯多高兴呀!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3、试着背背这句话。
4、句式训练:。我们知道秋天还有许许多多的景象,你能当当小诗人,像课文那样试着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说说,选出最好的句子交流。例句:落叶黄黄,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苹果(),他()说,我是秋天。
(),他()说,我是秋天。
四、巩固练习
1、认读课文后的生字3遍。
2、大声读课文3遍。
3、寻找春天、夏天、冬天的景物特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其他三句话,知道春、夏、冬三个季节的特征,感受每个季节的美丽。
2、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
3、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做开火车游戏)
2、背诵描写秋天的一句话。
二、学习课文其他三句话。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近生机勃勃的春天!
1、学习第1句话。
(1)小朋友自己读读第1句话,要求读准确,读明白!如果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的,过会儿可以请教大家。(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读)(2)想想:草芽为什么说他就是春天?(板书:想)(3)试着背背这句话。(板书:背)
(4)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你能像课文那样试着说一句话吗?(板书:说)
2、学习其他两句话。
(1)夏天和冬天,你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你选择一句话,按照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己来学一学。学生看板书,教师讲解学习的方法和步骤。(2)学生自学,并汇报。教师点拨:草芽、挺、顽皮
3、指导朗读和背诵:找找这3、4话和1、2两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1、2句话是什么对什么说,而3、4句话是什么怎么样地说。自由背——小组合作背——分组轮背——齐背
三、拓展延伸学习。
1、在小组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句话,能干的同学可以多说几个季节。
2、小组合作说出一篇新的课文《四季》
四、练习写生字和新的笔画。
1、笔画
竖弯钩和横折弯钩是要掌握的两个新笔画。教师用一根软铜丝(或电线)先拉直,然后分别折出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让学生清楚它们都是一笔写成。写字时让学生注意观察、体会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的转折的角度,运笔用力的大小。
2、生字,先模仿再写作。
“七”:横在横中线,竖弯钩在竖中线上。“儿”:竖弯钩沿着竖中线。
“九”:撇从竖中线起笔,横折弯钩的横在横中线起笔。“无”:第二横在横中线,撇从竖中线起笔,竖弯钩在竖中线。
五、实践活动
1、以“美丽的四季”为内容,开一个“诵四季”展示会,学生可以用诗歌、歌舞歌颂四季,也可用绘画表现某个季节的美。
2、你觉得哪个季节最美?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再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教后反思】:
小小竹排画中游
【学情分析】:
1、一年级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在理解字词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看图理解.听音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2、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 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认识笔画 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学习伙伴,(出示竹排图),你认识它吗?
(师板书:排)齐读。你觉得这个排字和老师手上的竹排图有什么关系?
师:是的,把竹子一根一根地排在一起,然后用绳子绑起来,就成了竹排。
(将手中竹排图与“排”字比较,让学生在比较图与字的共同之处,掌握排的字形与字义。这种形象识字方法,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更好掌握生字。)
师:你坐过竹排吗?你对竹排有哪些了解?(师介绍竹排:竹排是水上的一种交通工具,以前,在江南一带,农民伯伯常用竹排来运输粮食、货物,现在,竹排主要用在水上娱乐。如果有机会到武夷山或者雁荡山去玩,你就可以坐上竹排去观赏一下两岸美丽的景色。)(竹排离学生生活较远,他们不清楚竹排是怎么样的。师的介绍让学生对竹排有了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今天,小竹排就从河里流啊流,流到了我们这儿,它在河里流的时候啊,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就提笔写了一首诗歌——小小竹排画中游。(学习“中、游”。)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请小朋友翻开语文书,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要求把课文读通、读熟练。
2、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件出示课文)。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文插图正是最佳的教学资源,为此,第一次自由读时,安排学生看课本读,意在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之后的看小黑板指名读,却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教学而设计的。]
三、写字
1、认读三个生字。出示2个新笔画横折和横折钩,进行学习。
2、说说三个字的笔顺,进行纠正。
3、仔细观察三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要注意什么。
“口”: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可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日”: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必须写直。中间的横在横中线。“中”: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2、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和词语。(摘果子游戏)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1、学习第一句话。
(1)读读第一句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演示小竹排活动教具,让学生理解“顺水流”的意思。(3)指导朗读。
鸟儿会唱什么歌?看看图说说理由。(空气新鲜,树木喜人)鱼儿会怎样游来游去?看看图说说理由。(河水清澈)指导读出鸟儿、鱼儿欢乐的感情
2、学习第二句话。
(1)指导学生看图,岸上有什么?(“密”指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2)在图上指出“禾苗”,禾苗怎么样?“绿油油”是描写禾苗颜色浓绿,而且有光泽,说明禾苗茁壮、长势喜人。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学习第三句话。
(1)读读句子,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第三句是重点句,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讲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
(2)江南有小鸟、鱼儿、许许多多的树木、绿油油的禾苗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想想,你坐在这小小的竹排上还会看见什么美丽的景色?(美丽的花朵、一群群的小鸭、成群的牛羊、果园等等)
(3)指导朗读:配上音乐,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江南水乡美丽风光,从而读出喜悦、欢快、赞美的感情。
三、背诵指导。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自由地一句一句练习背诵
3、小组合作背诵。
4、连起来背诵全诗。
四、实践活动
1、用“ABB的什么”格式说词语,看谁说得最多。例如“绿油油的禾苗”“黄澄澄的梨子”“红通通的柿子”“圆溜溜的乒乓球”“胖乎乎的脸蛋”“蓝盈盈的天空”“翠生生的秧苗”“酸溜溜的梅子”等。
2、收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做“我在画中游”的游戏,让学生扮作“小旅行家”,向同学们介绍旅游景点的美丽风光。
五、课外诗歌扩展。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后反思】:哪座房子最漂亮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通过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新房很多,其中造得最漂亮的是小学校,说明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心。全诗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三行诗,介绍了新房子外形的美观漂亮,青瓦白墙,门宽窗大;第二句话三行诗写出了房前屋后的绿化环境,林木成行,花果飘香。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点出了小学校的房子是最漂亮的。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教学难点、重点】: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课文,能基本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2个生字。学写4个字。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村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你去过农村吗?那儿的变化大吗?
2、今天带你们到农村去瞧一瞧(出示课件),把那里的风景夸一夸。
3、学生看图,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提问:请数一数有几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4、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二)、读通课文:
1、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开火车检查自读情况,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三拼音节和轻声音节。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4、多种形式读,开展小组擂台赛。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教案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2、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一句。
(1)自读第一句,说说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图文结合,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3)比较“大的窗”和“大大的窗”等,通过换词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叠词有什么好处。
(4)诗人用这么美的词组写出了这些房子很美很宽敞,可见他多么的喜欢这些房子呀!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句呢?
(5)朗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大大的窗”
3、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二句。
(1)看图,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2)教师朗读一、二句,学生比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结合图,学习三、四句。
(1)再看图,问: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2)指导朗读三、四句。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
2、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了”:横钩写到竖中线收笔,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子”:启发学生把它和“了”比较,让学生知道“子”比“了”多一横。“门”:要先写点,横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月”:第一笔是竖撇,第二横在横中线。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笔画横钩和弯钩,4个偏旁广字头、户字头、穴字头、尸字头。
2、学会说叠词。
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
1、生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看图背诵,教师引背)
3、比比谁背的最好。
4、唱一唱课文。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歌曲,先在小组内唱,再到全班唱。
二、巩固识字。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交流:用比较法记偏旁:“穴”与“宝盖头”,“户”与“尸”。
3、开火车给“香、哪、门、们、窗、要、亮、房、们、座、漂、青”组词。
4、创设语境,巩固生字:老师将一些生字藏在一段话中,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自读——同桌检查——指名读)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这儿一年四季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三、词语积累。
1、练习说叠词,先说课文后面的再发散。
2、词语找朋友:宽宽的、胖胖的、大大的、红红的、亮亮的、闪闪的
马路、星星、眼睛、苹果、小手、太阳、四、“夸校园”比赛。(可以说几句话,可以朗诵儿歌或诗。)
五、课外阅读 亮亮的,圆圆的,是我家的鱼塘。红红的,香香的,是我家的花房。【教后反思】:
爷爷和小树
【学情分析】:
通过识字
(一)和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较好地巩固了汉语拼音,能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学会了如何朗读课文。前面的生字教学已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如本课中出现的横、竖、撇、点、横折,降低了学生书写生字的难度。【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弯和5个偏旁父字头、立刀旁、两点水、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重点】:认记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和练习朗读。【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弯和5个偏旁父字头、立刀旁、两点水、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启发谈话: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课题。学习生字“爷”,与“爸”进行比较。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学习5个新偏旁,找找课文中哪些生字中有这些偏旁,这些字如何读,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注意:“热”是翘舌音,“冷”是后鼻音,“伞”是平舌音。
2、剩下的字怎么念,它们的偏旁各是什么?注意:“穿”是翘舌音。
3、生字卡片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4、巩固练习:
(1)看图猜字。“棵”(左边画棵树,右边画个果子)。“穿”(上面一个洞口,下面一排牙齿)。
(2)选偏旁、部件卡片组成字读一读。
(3)比一比,组词:爷——爸、棵——课、穿——窗。
5、找找这篇课文和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认识自然段。看清自然段的格式,自然段一般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请在文章中标好自然段。
6、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暖和、衣裳、撑开”的字音。
7、再读课文。
四、写字
1、看看这些字中,哪个笔画是你不认识的,出示新笔画竖弯,进行学习。
2、认读4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要注意什么?
“不”:竖在竖中线。
“开”:横在横中线,竖比撇长一些。
“四”:写“竖弯”时,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
“五”:竖从竖中线起笔,行笔略向左斜;第三笔“横折”起笔超过“短横”,向右行笔至右半格与“短横”上下对齐处折笔向下,收笔与“竖”对齐。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什么。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笔画、偏旁、生字和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我家门前有什么?小树长在哪儿?(2)能用“什么地方有什么?”说一句话。(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画面为: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北风一阵阵刮过,地上有许多树叶。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些什么呢?
课件画面:课文的第一幅图画。说说爷爷在做什么?(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看图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
(3)什么时候,谁给谁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预防小树被冻坏。)(4)指导朗读。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感觉怎么样?把小树舒服的感觉读出来。
3、学习第三个自然段。
课件画面:夏天到了,小树长得很茂盛。你想夸夸小树吗? 课件画面:课文第二幅插图。小树为什么能长得那么好?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同学们来帮帮你。(2)看图理解“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枝叶茂密的树冠。)这把小伞有什么用?(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
(3)什么时候,谁给谁撑开了绿色的小伞?爷爷感觉怎样?(4)指导朗读。
4、说话练习。
(1)你曾经帮助别人做过什么事吗?
(2)用“什么时候,谁给谁干什么?”(奶奶病了,我给奶奶倒开水。)
5、齐读课文。小树为什么能给爷爷遮阳?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文中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2、课后“读读说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练习时可先读读左边的部分,感知四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再仿照说说。指导的重点是扩大积累,运用恰当。可先同桌或四人小组练说,再用四张填空卡片变换顺序开火车口头填空,比比哪一组说得恰当而不重复。
3、背诵课文。【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学情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六项内容,包括分别字音,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在第一题和第二题中,分别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使枯燥的比较变得趣味盎然。第三题的按偏旁归类字,也为偏旁加字组成新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最后,量词的运用在这一园地占了较大的分量,作为口语训练,提高量词的准确性自然而然成为重点。【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区分平、翘舌音和声母为n、l的生字。
2、能辨别比较形近字。
3、能根据字的偏旁给字归类。
4、能熟练地读出熟字组成的新词。
5、能照样子,按要求把句子说完整。
6、能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能区分音近、形近字;能熟练读出熟字组成的新词;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部分词语的轻声。理解古诗的意思。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区分平、翘舌音和声母为n、l的生字。
2、能辨别比较形近字。
3、能根据字的偏旁给字归类。【教学难点】:平翘舌音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这里啊,有八位蝌蚪妈妈,他们分别是(在黑板上事先写好八个字母:z zh c ch s sh n l)小朋友们把声母念一遍
2、说要求:这个游戏这样玩:这里有许多的小蝌蚪的头饰,每个头饰上都有一个汉字,根据这个汉字的读音找到自己的蝌蚪妈妈。比如说,小蝌蚪“真”,(老师指着这个头饰)它的妈妈应该是谁呢?(zh)对了,知道怎么找了吗?下面我要请十八位同学来当小蝌蚪,看清楚汉字后,戴上头饰以后站到黑板前蝌蚪妈妈的前面,同一个妈妈的小蝌蚪站成一排。
3、分饰物,(可以请平翘舌音有问题的学生)(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全部分完后,小蝌蚪们和着音乐找到自己的妈妈。
4、(音乐停)向其他的小朋友提问:有没有找错了妈妈的小蝌蚪,纠正。
5、下面请小蝌蚪们再来考考大家,站成一排,把顺序打乱,看看小朋友们还认不认识你们。
6、剩余的同学依次念完头饰上的汉字,并组词。
二、学习第二题。形近字比较
(一)1、作完了游戏,接着我们来玩一个“变字”的游戏,请小朋友们准备好自己的本子和铅笔。
2、(课件出示:了 木 大)齐读三个汉字,现在,这三个字要变了,怎么变呢?就要大家动动脑筋,给这三个自己每个字添上一笔,变成另外一个字。看看哪个小朋友变得最多。
3、学生动手,教师下去检查,添完后逐个地让同学说,学生说完一个,课件出示一个。(了——子)(木——本、禾)(大——太 天)出示完一个新加的字后学生组词
4、一起把课件上的自己读一遍。
1、刚刚我们是添笔画变字,接下来,我们要加大难度,加偏旁变字。怎么变?看(课件出示:十——肚)学生说它的变化。
2、出示要变的字:十 田 青 齐读一遍,然后说要求,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给一个字加偏旁,能干的同学可以给三个自己都变变。
3、学生开始加偏旁。老师在黑板上写好三个要加的字。(十—古、叶、什)(田——苗)(青——请、清、情„„)
4、四人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汇报,给十字加偏旁,加完后请他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再组个词,依次是“田”和“青”。表扬鼓励加得多的学生。
三、学习第三题。
1、翻开课本71页,看看,图片上的小明和小红在干嘛?(拣苹果),他们可不是乱拣的,而是有规律的,看看地上的苹果再看看小明和小红的篮子,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采?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2、学生汇报:小明和小红应该采地上写有和他们的篮子上偏旁一样的汉字苹果。
3、在课本的空白处分别把这十个苹果分装在两个篮子里,比如说,小明的篮子里:
4、学生汇报
5、齐读
6、老师小结:刚才我们给同一个汉字加了笔画和偏旁就变成了不同的汉字,这一题是,同样的偏旁,另外一个部分不一样,也形成了不同的汉字,看来我们的有很多汉字就是变笔画,变偏旁形成的。你有什么启发吗?(我们可以找到规律,轻松地掌握许多的汉字。)
四、布置课后兴趣题目:
A:给这几个字加上一笔变另外的字:(日、口)B:根据偏旁写写汉字:提手旁,穴宝盖、木字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读出第四题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照样子,按要求把句子说完整:屋子里有什么
3、能大致理解古诗并背诵。【教学重难点】:
1、“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2、量词的准确运用。
3、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题(我会读)
1、请小朋友们先自己读读课本上页的汉字,读不出的字做好记号,查看生字表(一);再读给旁边的同学听。教师在巡视中了解认读情况,辅导个别学生。
2、接着读词语的方式,教师点名进行抽查,然后开火车读,比比哪列“火车”的性能 好。读词中注意“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3、齐读词语。
4:造句:从这些词语里找几两个或两个以上,说一句话,注意:造句要合理,词语要读准。5:评价
二、学习第五题。
1、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这句话说什么地方? 我家门口有什么?
2、指名读第二句话。说说:这句话有说了什么地方?江上有什么呢?
3、学生把第三句话补充完整。“屋子里有什么”说的内容不困难,难点是说话时量词可能用 得不恰当,教师要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如果学生用上“有„„有„„还有„„”,教师可加以鼓励。
4、提高要求,想想还可以说“什么地方有什么?”
三、学习第六题。
1、老师请大家来猜一样动物,这样动物的叫声能提醒人们起床,你知道是什么吗?(大公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公鸡是怎样的吗?(鸡冠,尾巴„„)
2、通过小朋友们的介绍,仿佛让老师看到了一只大公鸡站在眼前的样子,可是你知道吗?这里还有一位我国很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通过一首诗向大家介绍了一只大公鸡,我们来读一读。(打开课本)
3、先自己试读全诗,有困难的地方标上记号。
4、指名分句读,其他小朋友注意听,他哪里念得很好,哪里不够,甚至有读错了。进行正音:裁、身、走、平、生、轻。
5、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大公鸡很神气)(这只大公鸡是全身雪白的)
6、我们一齐来读读,不但把字读准了,还要把大公鸡神气的样子给读出来。
7、自由读(可以加上你的动作,如“一叫千门万户开”可以做个推门的动作等)
8、个人汇报。(教师评价标准:读音的准确,流畅程度,声音的响亮程度„„)
9、小组赛读、同桌互读,然后全班同学加上自己的动作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10、背诵。可以读一句想一句,或者把你觉得难的那一句多读几遍,记住它。【教后反思】:
我们的画(口语交际)
【学情分析】:
这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次听说训练,学生已明白它的性质及学习方法,加上有前面学习课文中所进行的对话训练做铺垫,多数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基本的对话能力,但内容比较浅显。【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的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
2、激发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教学难点】:有顺序地介绍自己的画。
【教学准备】: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幅自己创作的画带到课堂。【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指导表述:
1、出示文中插图,提问:图上的小学生在做什么?
2、在老师眼中,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小画家。今天小画家们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这节课就让我们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画,好吗?
3、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大声说一说。
4、创设情境:现在老师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小画家们,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呀?
采访内容:你好,请问你画的是什么内容?(展示作品)你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谢谢你精彩的回答!
二、小组交流、介绍:
1、自由组合成两人小组。一人扮演小记者,一人扮演小画家,进行对话。教师参与其中,引导提问、介绍。
2、指名小组表演。评议(仪态,说话内容)
三、全班交流,作品展示:
1、将每个人的画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图画展览。
2、互相观看、自由问问、说说。
四、交流评选:
1、讲解本次画展所设的几个奖项:“七彩画家奖”(色彩用的最美妙的)、“异想天开奖”(最具创意的)、“神笔马良奖”(画最传神的)„„
2、根据各奖项要求,请学生评选出心目中的小画家,评选时要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喜欢?有不同意见可展开讨论。
3、评选出各奖项,颁奖。
一、明确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主题
怎样突出单元教学主题, 彰显每篇课文的个性, 既学好语文知识又能领悟思想内容, 实现语文知识与人文思想的统一, 这是教材编排的体系特征, 也是用教材搞好语文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如: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 以朴实而深情的语言文字, 截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描写父亲“背影”的片段, 抒发父子深情。黄飞写的小小说《甜甜的泥土》, 围绕奶糖这个故事情节, 以晓畅的语言文字, 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母子的至爱情深。刘义庆写的《人琴俱亡》, 抒发了兄弟手足情。邹韬奋写的《我的母亲》, 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段, 截取生活中的典型经历, 表现母亲的至爱和深切怀念母亲。此外还有川端康成写的《父母的心》, 通过乘船途中一波三折, 三送三要子女动人场面的描写, 表明了父母与子女血脉情, 骨肉情难分难舍。从整个单元课文内容看, 事例具体, 语言朴实, 真实感人, 可以说:具体事例显真情, 突出了“至爱亲情”这个主题。
二、总体感知教学内容, 深入典型事例, 整体回归教学主题
教学中怎样突出单元教学主题, 彰显课文个性,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1. 总体感知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课前要认真阅读“单元提示”, 通读整个单元的课文, 单元读写专题, 总体感知单元的教学内容, 把握单元教学的主线, 明确教学主题, 形成总体概念。如:第三单元“至爱亲情”是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 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父母情、友情, 情系整个单元教学。
2. 深入典型事例。
《背影》中最典型的事例, 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动作、外貌及朴实的语言描写, 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背影”。在教学中, 要深入课文认真研读, 抓住关键词、句、片段熟读、精读、品读……理解和感悟, 事例感人, 彰显精神。
3. 整体回归教学主题。
在教学中要注重从文章的语言文字, 篇章结构, 主题思想, 写作手法进行教学总结, 整体回归教学主题。如:课文《背景》、《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父母的心》, 以朴实的语言文字, 具体的事例片段, 叙述、议论等手法, “父爱比山高, 母爱比海深”, 突出了“至爱亲情”这个单元教学主题。
三、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 (诱导) 、点拨下, 实施师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探讨与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主导与主体是同步进行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导读与会读。
导读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课文, 读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读精彩片段等。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读的要求, 看课文注释, 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句及课文内容。关键词句及段落要品读, 带着感情读, 反复读, 读中生疑, 读中解疑, “读到深处情自来”。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思考, 圈点、勾画、批注, 读中品味, 读出情趣, 读后感悟。如教学《我的母亲》, 阅读理解的词语有“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歉疚”等。课文中有插图的, 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文段仔细看图, 加深图示和文意的理解。
2. 导想与感悟。
导想, 就是要带着问题读和想, 思考比较。如《我的母亲》写什么?写人, 写我的母亲———生命中的至爱亲人。作者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段, 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纪实散文, 体现了“人因事显, 事在人为”, “具体事例显精神”的主体思路。《我的母亲》课文中有一个片段写到, 作者背书受父亲责打, 母亲一边“饮泣吞声”, 一边又说“打得好”。我们认真思考不难感悟到, “打在儿身上, 疼在娘心里”的思想内涵。
3. 导说与愿说。
导说,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要点说, 说出自己的看法、感受。要让学生说, 愿意去说, 给学生说的机会。导说和愿说在于促进教与学的信息反馈, 激励、唤醒、鼓舞和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4. 导写与能写。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以文带文”的单元整体学习策略,学习本单元课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2. 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本单元中人物的特点。
3. 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学习本单元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导入,引出人物
1.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人物”,课文有《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和《大作家的小老师》,请回忆每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分别是哪个。
板书:菩萨司令朱德、“飞将军”李广、王勃、娜塔莎
2. 你能说说这几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各是怎样的人吗?
【点评】这一环节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整体性认识,把学生的视线从单一的课文中聚焦到整体这一高度,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粗略的了解,形成初步印象,为后面学习写作方法做好铺垫。
二、 例文引路,归纳写法
1. 请大家阅读《菩萨兵》一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朱德总司令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阅读课文并交流:朱德总司令关心藏胞疾苦。
2. 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朱德总司令当时的心情。
突出“急坏”,感受朱德总司令的“二急”。
课件出示: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要求学生读出朱德总司令那种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的着急心情。
朱德总司令不仅这么说,还带头干呢。
课件出示:
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3. 这种对主人公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的语句,就属于正面描写。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直接描写朱德总司令的语句。
课件出示: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
4. 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没写到朱德总司令,却写了藏胞们的反应。
学生读课文交流,感受藏胞们的“返回”带来的“感激”之情。
这些语句并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可我们能通过藏胞们的举动,感受到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深情,这种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5. 比较阅读课文,删除课文第8自然段,即删除侧面描写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在写人物的文章中,只进行正面描写,行不行。
6. 小结:本课就是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让主人公的形象立体化,具有真实感。
【点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知识讲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者利用《菩萨兵》一文为例,巧妙地将描写方法传递给每个学生,并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侧面描写所起的烘托作用。另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教者必须“授之以渔”,方能“举一反三”,课堂上运用课件,直观展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朗诵、比较、感悟,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
三、以文带文,反三归一
1. 阅读课文《李广射虎》,找出课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正面描写: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力气,拉开硬弓。
侧面描写: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2. 再读课文《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找出每篇课文中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语句。
思考:如果只有正面描写,王勃和娜塔莎的人物形象有没有影响?说出各自的理由。
寻找课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关键词。
正面描写:“胸有成竹”“学着口吻”
侧面描写:“拍案叫绝”“深有感触”
3. 小结:在写人物的文章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人物形象更丰满。
【点评】在掌握了哪些内容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的方法后,到写人物的课文中寻找有关语句应该不是问题,但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的好处,应该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者采用小组合作、朗读体会、比较分析等方式,结合具体的课文,多次进行相关训练,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的。
四、 读写联动,归纳提升
1. 小练笔: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妈妈,赞美妈妈是个孝敬老人的人。
提示:正面描写应该是哪些内容?侧面描写选择哪几个人物?在创作中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
2.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3. 交流学生的小练笔,师生适时点评。
4.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积极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更加形象。
【点评】语文是工具性的,语文课必须充满“语文味”,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本节课进行的小练笔训练,就是有效地展示学生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练笔情况,做出适当的点拨与评价,进一步体现着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体现着“生本”的理念。
【总体点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很容易把“走近人物”单元的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即一味地在人物特点上发掘,形成单一的“一问一答”式的繁琐分析;也容易把这类课文上成机械的“形象分析”课,即全部是寻找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用”性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教材这个“例子”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功能。
语文课必须充满“语文味”。在本节课中,教者紧紧围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构文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有效跨越。同时,教者站在单元主题的高度,发掘单元课文的“联系点”“集合点”,找准了学生语言训练的“最近发展区”,高效达成了单元教学目标,让语文课烹饪出充满“语文味”的美味佳肴。
1、可爱,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谐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蓬松的球儿。
5、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砸砸嘴,难道在做梦?
6、《老人与海鸥》写的是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情厚意地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对它们付出真切的感情,它们也会给我们真情的回报。
7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不大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8、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填空
1、可爱,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谐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蓬松的球儿。
5、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砸砸嘴,难道在做梦?
6、《老人与海鸥》写的是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情厚意地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对它们付出真切的感情,它们也会给我们真情的回报。
7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不大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选编了4篇课文:《北京的春天》、《各具特色的民居》、《藏戏》、《和田的维吾尔》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课文后面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6、北京的春节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1.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
3.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
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③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除夕”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④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⑤“初一”
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⑥十五,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⑦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⑧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1.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2.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4.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主题: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 特点: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8*、各具特色的民居
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9*、和田的维吾尔
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Lesson 20 Snake poison 蛇毒
How it came about that snakes manufactured poison is a mystery.Over the periods their saliva, a mild, digestive juice like our own, was converted into a poison that defies analysis even today.It was not forced upon them by the survival competition;they could have caught and lived on prey without using poison just as the thousands of non-poisonous snakes still do.Poison to a snake is merely a luxury;it enables it to get its food with very little effort, no more effort than one bite.And why only snakes? Cats, for instance, would be greatly helped;no running rights with large, fierce rats or tussles with grown rabbits just a bite and no more effort needed.In fact it would be an assistance to all the carnivorae--though it would be a two-edged weapon-When they fought each other.But, of the vertebrates, unpredictable Nature selected only snakes(and one lizard).One wonders also why Nature, with some snakes concocted poison of such extreme potency.In the conversion of saliva into poison one might suppose that a fixed process took place.It did not;some snakes manufactured a poison different in every respect from that of others, as different as arsenic is from strychnine, and having different effects.One poison acts on the nerves, the other on the blood.The makers of the nerve poison include the mambas and the cobras and their venom is called neurotoxic.Vipers(adders)and rattlesnakes manufacture the blood poison, which is known as haemolytic.Both poisons are unpleasant, but by far the more unpleasant is the blood poison.It is said that the nerve poison is the more primitive of the two, that the blood poison is, so to speak, a newer product from an improved formula.Be that as it may, the nerve poison does its business with man far more quickly than the blood poison.This, however, means nothing.Snakes did not acquire their poison for use against man but for use against prey such as rats and mice, and the effects on these of viperine poison is almost immediate.(NCE Book Four)
含有come的词组
around about across
along
apart come _______ 发生,产生 come _______ 偶然遇见,碰上 come _______ 1.出现,发生;2.进步,进展 come _______ 破碎,崩溃 come _______ 1.苏醒,复原;2.顺便来访
down at
by between down to
come _______ 1.攻击,冲向;2.达到,了解 come _______ 1.分开,离间;2.妨碍(某人做某事)come by 1.得到,获得;2.访问,看望 come down 1.(物价等)下跌;2.落魄,潦倒 come down to 可归结为 off in into on
in for come_______ come _______ come _______ come _______ come _______
1.进入,进来;2.到达;3.当令,流行起来;4.(比赛时)获得……名;5.当选,就任,上台;6.(钱)到手,被收入 受到,遭到
1.进入,加入;2.开始处于;3.得到,继承 1.脱落,分开;2.结果,表现
1.(表示鼓励、催促等)快,走吧;2.进步,进展;3.发生,开始
round / out
/ through / to /
out with come _______ 1.出现,显露;2.出版,发表;3.结果是 come _______ 1.发表,公布;2.吐露,说出,提出;3.展出,供应 come_______ 1.来,前来;2.绕道而来;3.重又来到;4.改变主意,回心转意;
5.(风、船等)转向;6.苏醒,复元;7.让步,服从,照办
come _______ 经历……仍活着,安然度过 come_______ 1.苏醒;2.总数为,结果是;3.涉及,谈到
up
under
up for
up to
up with
up against
come _______ 1.编入,归入(某一项目);2.受到,遭受(影向、支配等)come _______ 1.出现,发生 2.走上前来 come _______ 突然(或意外)碰到(困难、反对等)come _______ 1.升上来,升起,出现;2.出让,卖出;3.列入 come _______ 比得上,达到(标准等)come _______ 提出,想出,提供
come / go into _______ 实施,生效 come / go into _______ 实施,实行,生效 come to _______ 失败,遭受不幸
come / get to _______ 搏斗起来,开始勉力对付 come to a _______(事情等)达到危急的关头
come to _______ 苏醒过来,开始有生气 come into one’s _______ come into _______ come to one’s _______
显示自身的特点(或价值)
开始活动,开始运转,投入使用
1.恢复理性,醒悟过来;2.(昏迷后)苏醒过来
come to _______
妥协,和解 come _______
come to _______ 显露,暴露 come into _______ come to _______
come / draw to a_______
(预言、期望等)实现,成为现实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关键词:单元模块;略读课文;语用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单元习作教学应具有整体思维观,将教材上的习作教学放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整体中思考、设计。略读课文是中高段教材每个单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精读课文成为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习作能力的功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阅读活动的设计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略中显精,凸显习作指导的作用。
在单元模块下习作教学的研究中,我关注到略读课文的语用价值,并创造性地依托略读课文,根据单元习作要求,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设计恰当的读写训练,从表达顺序、段式、谋篇等方面为完成单元习作搭桥铺路。其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依托略读课文,学习谋篇布局
课例:《藏戏》(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略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抓住特点,介绍我国的民风民俗”。根据学情,我们确定探究某种饮食习俗。学生就这一个话题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发现相关的内容太多,简直不知道该怎样组织语言在一篇习作中清楚地表达。我在单元整组备课的过程中,发现本单元略读课文《藏戏》表达紧凑,在不长的文章中有序地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藏戏的特点,因而在讲授《藏戏》时,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了谋篇布局方法的感悟上,并提示学生可以效仿,帮助学生解决了完成单元习作时思路混乱的难题。
以下是本单元习作交流时的部分实录:
师:同学们,有关民风民俗的话题内容很多,该以什么样的顺序清楚地表达呢?我们先来欣赏王××同学的习作,并请她介绍怎样确定这篇习作的表达顺序。(学生展示习作《飘香的奶茶》,此处略)
生:文章的结构我是仿照《藏戏》表达顺序安排的。(出示课件)
课文《藏戏》的表达顺序 习作《飘香的奶茶》的表达顺序
1.总起开头运用排比句 1.总起开头运用排比句
2.藏戏起源的传说 2.奶茶起源的传说
3.藏戏的面具(详写) 3.奶茶的味道(详写)
4.藏戏的说唱形式(略写) 4.在牧民家喝奶茶的经历(详写)
5.藏戏的演出方式(略写) 5.奶茶的作用(略写)
6.总结全文 6.总结全文
生:文章开头我仿写课文《藏戏》,用了一个排比句总起全文,接下来我还是仿照《藏戏》介绍了有关奶茶起源的传说,因为我觉得这样会让我笔下的奶茶更显出其独特之处。我很喜欢喝奶茶,它独特、醇香的滋味我很喜欢,所以我打算详写这一部分。我结合生活经验,自己动笔写了奶茶的味道。可只写味道,又体现不出民风民俗。但可以加上在牧民家里主人怎样对客人呀,这样就能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热情的特点了。奶茶的作用很特别,所以我想介绍给大家,而且我查到了有关这方面的不少资料。最后,我还是仿照《藏戏》这篇课文,以感受收尾。
【反思】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教无模仿,无以立教。就语文教学而言,从学习经验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模仿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经过如此借鉴模仿,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本属难以驾驭的表达,在孩子的笔下也生动、立体、形象起来了,而且能够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开头结尾生动精致。好的谋篇布局的指导,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习作,还会开拓思路,发展思维,并会在实践运用中内化,掌握写作技巧。
二、依托略读课文,学习段落构建
课例:《牧场之国》(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略读课文)
《牧场之国》这篇略读课文在段落构建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课文分四个自然段,四次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因为新疆学生对牧场较为熟悉,文章中有关牛、羊、马的精妙的拟人化语言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品读中,学生不仅领略了语言的精妙,也发现了课文从荷兰牧场的几个方面自然构段,三个自然段都是先描写看到的景物,再表达赞叹之情。
根据文本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练笔环节:
【课堂设计节选】同学们领略了荷兰牧场的风采,我们家乡新疆也有许多迷人的牧场,让我们再次去靠近她、亲近她……
1.播放多媒体课件,再次领略天山南北的风光,帮助学生启思。
2.说一说新疆牧场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3.片段训练:出示一幅新疆牧场图,引导学生把其中的一处景说清楚,在教师点评中注意“拟人、比喻”等写法的迁移指导。
4.家乡牧场的美景说也说不完,让我们仿照《牧场之国》的段落构建方式写一写新疆牧场吧。
5.幻灯片出示:
迷人的牧场
我的家乡新疆,是歌舞之乡,是瓜果之乡,也是牧场之乡。
。
。这就是真正的新疆。
。
。这就是真正的新疆。
。
。这就是真正的新疆。
【反思】在这次练习中,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回忆在新疆牧场亲眼所见的景和物,模仿课文的段落构建方式清楚明白地进行了表达,在笔下再现了家乡的风采。
本单元习作要求是“描写田园风光”,这个练笔就是这个主题下的一种习作表现形式。因为有文本可模仿,所以降低了表达难度,学生练笔的成功,会激发学生的习作自信心,使得他们愿意做更多不同类型的习作尝试。
三、依托略读课文,突破单元习作思维难点
课例:《金色的脚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略读课文)
在一般情况下,略读课文的讲授只需要一个课时,但“教无定法”,在单元模块下的习作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文本的语用价值。
我认为略读课文还可以设计为这样四个板块:读文感悟—片段练习—评价片段—迁移习作。其中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二板块,第二课时完成第三、四板块。也可以这样理解,第二课时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延伸和拓展,是对略读课文语用价值进一步的探究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习作要求是“根据‘鸭子过马路的图片报道,进行合理想象写一个故事。”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方法,教师依据图片面面俱到地讲解,会限制学生思维,学生完成的习作容易雷同,缺少个性化表达。该怎样解决这一习作思维单一的瓶颈问题,有效指导这篇看图习作呢?在单元模块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我从借助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扩写了该单元略读课文《金色的脚印》的结尾。该课文将发人深省的故事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学生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捕捉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真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展开想象写一写正太郎和小狐狸一家分别的场面吗?读一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再对照课文插图想一想哪些字眼和场面可以展开写?请选择对你内心触动最多的地方进行表达。”因为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因而学生很快从图中、从文中找到了各自最想表达的想象内容,学生这样说看图扩写的想法:正太郎抱着小狐狸时小心翼翼的样子;正太郎和小狐狸依依不舍,不想分离的场面;老狐狸对正太郎的感激;分别前、分别时、分别后正太郎的心理活动;用景物衬托人物心情;狐狸一家见面时欢蹦乱跳……学生想象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分别场面时可谓文思泉涌、各具风采,真是在意料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因为有了前期片段训练的铺垫,在完成后面的单元习作时,我只是以分析《金色的脚印》的扩写片段入课,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鸭子过马路”的看图片报道进行想象的习作该怎样完成。不出所料,因为学生在片段练习中明确了自己也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明确了应该怎样借助图片选择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关键词展开想象,带着这种感悟,学生顺利、自主地完成了单元习作,其想象角度之多,内容之丰富是令人感到惊喜的。
【反思】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原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作者将发人深省的故事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文中爱的力量深深打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心,都为狐狸一家最终团聚欢欣不已。因为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因而学生想象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分别场面时文思泉涌、各抒己见,真是在意料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习作要求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个单元往往只需要在学生原有习作能力的基础上再突破一点即可。如果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以片段训练的形式,引导学生领悟单元读写要求、突破难点,那么在之后完成单元习作时,教师就可以放手给学生创造开放的习作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迁移写法,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单元模块下,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遵循“得意、得言、得法”的理念,以“自读积累”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大板块设计为主,关注语言形式和构建段落方式,加强语言应用。在这样的设计下,能够充分发挥略读课文的语用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陈章苗.“语用”视野下略读课文的教学例谈[J].教育教学论坛谈,2015(36).
【课文第二单元】推荐阅读:
50课文第二单元教案07-24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内容06-08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12-05
第四单元课文理解02-24
四年级第三单元课文06-12
第三单元(课文)教案(DOC)11-04
21世纪第四单元课文01-28
五年级语文上第7单元课文知识点06-10
人教版五下第一单元按课文内容填空01-26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课文翻译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