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精选8篇)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篇1

2014级历史必修(3)第 四 单元第13课

编写(唐琳)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结构整合】

【目标重难】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基础自修】(《优化学案》P54)

【问题探究】

问题一: 20世纪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蒸汽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问题三:联系实际说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探究一:比较“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异同

【效果测评】

探究二:看图回答问题:图片组:

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其表现是 A.家庭电话普遍使用 B.人们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C.电力成为主要动力 D.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图一:蒸汽机车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2)图一所反映的生产力的重大突破对近代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有何突出表现?

(3)根据图三,列举这一时代出现的新兴工业。图三的联网,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图二:电灯 图三:电子计算机(1946年)

2.20世纪,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

A.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B.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C.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D.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实现了“坐拥天地”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得益于计算机网络帮助,最早出现于

A.二十世纪40年代 B.十九世纪末 C.二十世纪50年代 D.二十世纪60年代

【反思总结】 收获: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篇2

一、理清历史线索, 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 专题和通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题的历史知识繁杂琐碎, 没有相应的框架体系, 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专题都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 教师应首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 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清晰的、宏观上的认识。例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 即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后, 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从大的阶段看, 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这三个阶段。从具体实践看,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 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复习中, 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 将本课的复习主题设计成“百年中国梦———探索”, 设计新颖独特, 应时应景, 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将本课的复习内容加以整合, 设计成“惊梦”“追梦”“圆梦”“拓展提升”四个版块。“惊梦”是指在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列强的入侵, 国门被打开,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追梦”是指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圆梦”是指经历了一系列追梦失败之后, 最终我们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拓展提升”是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谈谈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历史复习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乐学、好学。笔者认为课堂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材料

翻看近些年的江苏高考试题,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材料为载体, 让学生养成根据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以是图片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例如, 教师在讲第二篇章“追梦”时有这样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近代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其实很明确, 就是近代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教师这样设计, 既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发散

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虽然主体知识属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 但很多知识点和必修1、2都有很强的联系, 比如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和必修2的“洋务运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第二篇章“追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试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学生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另外两本教材的内容, 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等多方面全面思考和运用, 这就使复习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理运用讨论,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 小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模式, 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优点, 比如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复习课中, 教师围绕四个版块设计了7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结合材料, 同时, 教师在解决材料问题时多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也较浓烈, 让听课者耳目一新。需要指出的是, 眼下众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模式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 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本课7个问题中有超过一半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虽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很容易在材料和教材中找到。例如, 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种问题就不必展开小组讨论了。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问题, 或者是学生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应该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盲目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 教师在解决第6个问题“材料中李大钊所谓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是指什么?这股潮流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时, 没有给学生一定自主思考的时间, 而是匆忙进入小组合作讨论, 这样的讨论注定缺乏深度, 浮于表面。学生也难以真正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得到实质的能力提升。更有甚者, 一部分学生趁机进行课堂闲聊或者互相抄袭答案,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切入点不应过大, 同时分组要合理, 使学生能人人参与, 各司其职。当然,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积极穿插在各个小组之间, 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篇3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篇4

第10课 梨园春秋

(对应学生用书P35)1.如图物品在当时的用途不可能是()

A.驱魔 B.娱神 C.避邪消灾 D.戏剧的道具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先民的面具主要用来装扮成神灵、野兽,以驱魔娱神,故A、B、C三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经济繁荣

C.瓦舍的出现

B.民间艺人的努力 D.民间歌舞云集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城市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

3.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元朝时,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科举进取无望,寄情于戏曲等形式,因此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C 4.如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昆曲》特种邮票。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错误的是()1

A.兴起于江南昆山 B.鼎盛于明中叶到清中期 C.被誉为“百戏之祖” D.《西厢记》是昆曲代表作

解析:《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5.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下图卷,试图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A.徽剧 C.越剧

B.南戏 D.黄梅戏

解析:“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因此与之直接相关的是徽剧。故A项正确。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材料二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材料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京剧的特点。

2(2)根据你的了解,说出材料三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的含义。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材料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4)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答案:(1)在艺术程式上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脸谱谱式,京剧表演具有虚拟性特征。

(2)红脸脸谱表示忠勇义烈;白脸脸谱表示狡猾奸诈;黑脸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3)①京剧博采众长,成为戏中之王。②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需要。③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4)对待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既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选择题

1.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A.春秋战国

C.宋代

B.唐代 D.元代

解析: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故把中国戏曲艺术称为“梨园”可以追溯到唐朝。

答案:B 2.下列关于南戏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戏是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主要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 D.南戏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南戏主要是宋代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多出现在喧闹的集市和专门娱乐场所——瓦舍,而不是主要在宫廷内流行,故B项错误。

答案:B 3.《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中的“瓦”是()A.专门的贸易场所 C.旅舍

B.专门的娱乐场所 D.学校 解析:“瓦”是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答案:B

4.《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反映了()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 B.歧视汉人 C.艺人地位低下 D.杜绝明星崇拜现象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职业服装,也并未提及汉人。而从“禁优(艺人)盛服”可以判断当时艺人地位低下。

答案:C

5.如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 C.山水画

B.书法 D.戏剧脸谱

解析:通过图片的形状看,其创意取决于戏剧脸谱。答案:D

6.据载,“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为乾隆帝所宠爱。后因臣下议论,道光帝将其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据此,京剧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C.融合吸收了多个剧种曲调 D.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解析:京剧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兴盛不衰,关键是适应了人民大众的审美及价值观要求,这从材料中的“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可以得到印证。A是京剧产生的条件;B与题干内容不符;C是京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4 7.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A.忠勇正义 C.凶猛残暴

B.奸诈狡猾 D.刚直果敢

解析:京剧红脸表示忠勇正义,例如关羽;白脸表示奸诈狡猾,例如曹操;黄脸表示凶猛残暴,例如宇文成都;黑色表示刚直果敢,例如包拯。故A项正确。

答案:A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答案:C

9.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说法正确的是()A.京剧被誉为“百戏之祖” B.昆曲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C.京剧形成于元朝

D.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京剧融合多种戏曲,集古代戏曲之大成,京剧形成于清朝,故A、B、C三项错误。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D

10.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A.艺术不能脱离群众

B.艺术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推陈出新 C.艺术门类之间应相互学习、兼收并蓄 D.艺术应保持原有风貌,不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戏剧发展的认识。戏剧发展来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必须与时俱进,各艺术门类之间要相互学习,故A、B、C三项观点正确。D项,固守陈旧的艺术风貌而不求变化是不可取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解析:第(1)问,“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查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第(2)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篇5

(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2、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D.行为有违 “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3、(2010·北京模拟)右图是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4、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礼

B.义

C.仁

D.忠

5、“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7、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被一些学者称为“专制君主参谋集团”的学派是:

A .儒家、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8、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他学说的衰落

9、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时代特色”是指()

A.新儒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B.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C.新儒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的陈旧观念 D.新儒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10、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D.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11、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称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南昌市城雕·鹅湖之会

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

B.“天理”是不是 “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2、“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13、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李贽“异端”

D.经世致用思想

1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 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5、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称赞的“他”指的是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16、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7、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自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事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8、下列属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反对重农抑商 D.主张“经世致用”

19、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20、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 抗清斗争高涨 B. 社会相对安定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21(20分)、君与民的关系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演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材料二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8分)

(3)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6分)

(4)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2分)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高2013届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轻义”等信息可知,儒家认为商人的行为有违 “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因此将其列为四民之末,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公元前4世纪中叶”可知,稷下学宫出现于战国时期,故选B项。A、D两项中的“齐鲁大地”与材料中“当时中国”不符,排除。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

4、【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中“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反映了爱人的思想,这与孔子“仁”的思想一致,故选C项。

5、D

6、【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B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A项是荀子的观点,C项是墨子的观点,D项是韩非子的观点,均排除。

7、【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儒家主张实行仁政,道家主张无为,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为“专制君主参谋集团”的学派是法家,故选C项。

8、A

9、B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科举产生的士大夫”可知材料应该出现于隋朝之后,排除B、C两项。依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明理学对封建制度的维护,而不是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思想,故排除D项选A项。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心学之体系,力学与心学的最大分歧是世界的本原是理还是心,故选A项。B、C、D是二者的共同点,均排除。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 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等信息可知,这位学者属于理学家,“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选 5 C项。A项是邓小平的言论,B、D两项是心学的观点,均排除。

13、【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心”“意”“良知”和“格物”,这些都是心学强调的重点,因此应该选B项。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究理”。这从材料中“道理便在上面”和“”道理方泱洽通透这出信息可以看出。因此,所谓的“究理”其实就是格物致知。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熹在理学上的成就,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6、【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先天不足”,“时代性的缺陷”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他们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时代局限性,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以A项为基础,均排除。

17、A

18、A

19、C 20、C

二、材料解析题

21、(1)重民生。戒奢从简;轻徭薄赋。(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3)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4)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22、解析:本题考查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情况,需要结合材料,在弄清材料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篇6

一、单选题

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A、 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 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 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 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

A、 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 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C、 盐铁官营

D、 工商立国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清代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

A、工商食官 B、鼓励贸易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天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说明

A、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B、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C、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 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 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 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 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最为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认为:《春秋》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 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A、 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B、 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C、 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D、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没有阻碍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C、对于重农抑商政策应该客观地分析

D、从经济史发展的角度应该肯定重农抑商政策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成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感知课文。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诗文本进行鉴赏

(3)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在古典诗词中,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在古代,战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有慷慨的豪情壮志与征战建功的理想,有战争带给人民的心灵痛苦,有长期征战在外对家与亲人的思念和有家不能回的凄楚,无不涌动着感人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二、进入新课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注生词。(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读书阅读的习惯)

2、词语积累:(加强文言文诗词积累学习)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 岂不日戒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

小人: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君子所依

君子: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刚刚生长出)

柔(嫩芽)刚(硬的芽)斯(助词和语气词)

孔(很)载(助词)

3、师生共同鉴赏课文,疏通大意。

三、整体感知

1、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与家人音信不通,思念之情日益加深,内心痛苦悲伤。不过,在总感情基调上,主人公不消沉,不沉沦,在战斗中保持了一个战士的本质,毫不懈怠,保家卫国的斗志昂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和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一起。

止、2、理清思路: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四、研读探讨: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明确: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对家的渴望。⑵ 诗歌为何要写士兵采薇的画面?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士兵生活的艰苦,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面带饥色的士兵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想着返家的日期。他们情感是焦急忧伤和痛苦的的。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他们也在一天天变老。诗歌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

(3)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写出了士兵思家不得归的内心焦急。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的更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出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2、研读第二部分:

⑴ 提问:诗歌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营造出怎样的情景?体现什么感情?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⑵为何这首诗总基调低沉,但读后却不感压抑 ?

明确:诗中的士兵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积极的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他们虽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但为了保家卫国,一切的痛苦在守卫国土的豪情面前又变的渺小了,诗歌用士兵激昂的豪情表现了和平的渴望和对家的爱。

3、品味重点语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当年士兵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时,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现在,经过岁月,磨难,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却看到的是雨雪霏霏,人的一生是这样的短暂,大多在战争中度过,陪伴士兵的只有风,只有雪,人生的凄凉和内心的感触,是士兵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又是那么漫长,谁理解士兵内心的伤痛和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一起涌上心头,所以回家的心是凄凉的。

分析:

1、衬托: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 【板书设计】

主旨 采薇 思归

疆场 归途之哀

情感基调

爱国慷慨

悲伤

痛苦 勇敢

思乡、厌战 怨 凄凉 写法

重章叠唱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 篇8

回归课本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三、四 古典诗歌——唐诗宋词

基 础 梳 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___通____,____ 2.家在虾蟆陵下住

____通____,____ 3.曲终收拨当心画

____通____,____ 4.早生华发

____通____,____ 5.一尊还酹江月

____通____,____ 自我校对 1.匪 非 不是 2.虾 蛤 蛤蟆 3.画 划 划一下 4.华 花 花白杯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较长的句子(2)秋月春风等闲..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寻常,平常(3)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色彩(5)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鼓出来,出众地显露出来(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7)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8)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朝前(9)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兄弟排行第一的为老大(10)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去和来(11)弟走从军阿姨..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妇女

5.尊 樽酒(12)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13)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1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承接(15)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怎样,怎么办(1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②与男女情爱有关(1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国家(18)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向 自我校对

(1)指七言诗(2)随随便便(3)第二年(4)脸色,容貌(5)突然爆发出(6)于是作

(7)整理(8)副词,刚才

(9)年龄大(10)走了以后(11)指鸨母(12)称心如意(13)晚年(14)这以后(15)为什么(16)英俊,有功业(17)地方(18)刚才 2.填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③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1)度④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闻⑤崔九堂前几度.⑥高祖为人有大度

.(2)尔③无他,但手熟尔.④非死则徙尔.⑤子路率尔而对.①尔来四万八千岁.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①猿猱欲度愁攀援.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而昨非(3)是③觉今是.④是又在六国下矣.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之情(4)尚③而无骄尚.④尚贤使能.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①连峰去天不盈尺.②欲呼张良与俱去.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②宫中尚促织之戏.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5)去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⑥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⑦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③危如累卵.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6)危④国危.⑤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自结于王,窃 为君危之.⑥邦有道,危言危行.①独留青冢向黄昏.②回车叱牛牵向北.(7)向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④失向来之烟霞.①海外徒闻更九州.②班白者多徒行.①危乎高哉.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③其带剑者,聚徒

属,立节操,以显其名.(8)徒④孔门之徒.

见欺⑤秦城恐不可得,徒.⑥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③方急时,不及招下兵

.④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9)及⑤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鸡犬⑥一人飞升,仙及.⑦其贤不及孔子.⑧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①因击沛公于坐.②项王、项伯东向坐.①蚕丛及鱼凫.②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③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10)坐④以手抚膺坐长叹.

?”曰:“坐盗。”⑤王曰:“何坐..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自我校对

(1)①度过 ②推测,估计 ③限度,节度 ④制度,法度 ⑤量词,次、回、个 ⑥度量(2)①指示代词,那 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③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④语气词,表示肯定 ⑤形容词词尾,同“然”,可译为“地”(3)①这,指示代词 ②判断动词 ③正确,认为正确 ④这个,这样,这些 ⑤此(4)①尚且 ②崇尚、爱好 ③矜夸,自负 ④崇尚,尊重 ⑤还(5)①距,距离 ②离开 ③过去的 ④表示动作的趋势 ⑤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⑥离开 ⑦除去,除掉(6)①高 ②端正 ③危险 ④危险,危急 ⑤忧惧 ⑥正直(7)①对着 ②朝向 ③假如 ④以前(8)①空,形容词 ②步行,动词 ③党徒,名词 ④门徒,名词 ⑤白白地,副词 ⑥仅仅,副词(9)①以及 ②达到 ③来得及

④赶上,追上 ⑤等到 ⑥涉及,牵连 ⑦比得上 ⑧比得上(10)①通“座”,座位 ②坐着,坐下 ③坐守 ④徒,空 ⑤因„„而犯罪 ⑥因为,由于

3.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意思,并指明活用类型(1)西当太白有鸟道 .(2)砯崖转石万壑雷 .(3)使人听此凋朱颜 .(4)雄飞雌从绕林间 ..(5)砯崖转石万壑雷 .(6)艰难苦恨繁双鬓 .(7)玉露凋伤枫树林 ..(8)遂命酒 .(9)歌以赠之 .(10)江州司马青衫湿 .(11)商人重利轻别离 ..(12)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自我校对

(1)名词作状语,在西面(2)使动用法,使„„滚动(3)使动用法,使„„凋谢,由红润变成铁青(4)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雌鸟(5)名词用作动词,冲击(6)使动用法,使„„增多(7)使动用法,使„„凋落,使„„衰败(8)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9)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1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被打湿(11)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12)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三、文言虚词(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或作用)利乘便,宰割天下.③因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⑤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1.因⑥于今无会因.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⑧因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⑩因击沛公于坐.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2.其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孰能讥之乎.⑧其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①其间旦暮闻何物.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求救于齐.3.于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赵王⑤君幸于.⑥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①转徙于江湖间.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自我校对

1.①沿袭,动词 ②就着,介词 ③凭借,趁着 ④于是,连词 ⑤介词,依照,根据 ⑥机会,名词 ⑦介词,通过,经由 ⑧介词,依靠,凭借 ⑨介词,因为,由于 ⑩介词,趁着,趁此 2.①代词,那 ②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代仆碑 ④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⑤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⑥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自己 ⑦他们,代指古人 ⑧反问语气,难道,表反诘 ⑨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⑩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3.①介词 在 ②连词,比 ③介词,向 ④介词,由于 ⑤介词,被 ⑥介词,和,跟,同

四、文言句式(判断下列特殊句式)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歌以赠之

4.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5.转徙于江湖间 6.妆成每被秋娘妒

自我校对 1.介宾词组后置句,即“于上青天难” 2.宾语前置句,即“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3.宾语前置句,即“以歌赠之”

4.介宾词组后置句,即“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琶琵” 5.介宾词组后置句,即“于江湖间转徙” 6.被动句,用“被”表被动

五、名句名段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6.朝避猛虎,______________,磨牙吮血,______________。7.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8.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9.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10.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

1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12.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13.门前冷落鞍马稀,______________。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1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6.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当时七夕笑牵牛。

18.______________,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19.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20.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

21.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描写古战场险要形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词中描写周瑜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定**》中表现苏轼旷达的胸怀、超脱的性格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2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30.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自我校对

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猿猱欲度愁攀援 3.连峰去天不盈尺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一夫当关 6.夕避长蛇 杀人如麻 7.塞上风云接地阴 8.孤舟一系故园心 9.独留青冢向黄昏 10.百年多病独登台 11.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12.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13.老大嫁作商人妇 相逢何必曾相识 14.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15.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16.无复鸡人报晓筹 17.此日六军同驻马18.烟柳画桥 19.怒涛卷霜雪 20.竟无语凝噎 21.杨柳岸 晓风残月 2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3.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4.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25.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6.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27.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28.人比黄花瘦 29.凄凄惨惨戚戚 30.梧桐更兼细雨

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江渚(zhǔ)

玷污(zhān)

龌龊(wò)

运筹帷幄(wò)....B.崔嵬(wéi)

磋商(cuō)

遭殃(yāng)

怏怏不乐(yāng).....C.嘈杂(cáo)

剽悍(biāo)

绯红(fēi)

妄自菲薄(fēi)....D.蜿蜒(yán)

筵席(yán)

钿头(diàn)

脍炙人口(kuài)....解析:A项“玷”读diàn;B项“怏”读yàng;C项“剽”读piāo,“菲”读fěi。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曲罢悯然

抚膺长叹

连篇累牍

地崩山摧 B.转徒江湖

扣人心弦

浪漫气息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绵延不断

汗流挟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俏 解析:B项“徒”应为“徙”;C项“崖”应为“涯”,“挟”应为“浃”;D项“翻”应为“反”,“俏”应为“峭”。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解析:A项“突出”,突然发出;C项“整顿”,整理;D项“向前”,刚才。答案:B 4.按合理顺序排列下面李白的诗句《沙丘城下寄杜甫》()①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②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③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④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解析:律诗偶句要押韵,中间两联是对偶句。答案:B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A项现代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或者“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B项现代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项现代语序应为“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答案:C 6.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解析:“这是依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答案:C 7.对下面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A.“雨过”二句,写黄昏雨后,晚霞铺水;潮水退去,惟余沙痕。B.“叶声”二句,写落叶飒飒,透过窗纱,时令更迭,已是清秋。C.“堪恨”句,写西风把世道吹换,表现了作者对西风的怨恨之情。D.“更吹”句,词人以吹落天涯的枯叶自比,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

解析:C项“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的侵略势力。答案:C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

答案:(示例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竹叶:竹叶青酒。

3.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前两联中,“重阳独酌”交代了重阳佳节诗人独自饮酒的情形,孤独之情溢于言表;“抱病”交代了诗人又老又病的惨状;第二联则交代了竹叶青酒自己不能喝了,要赏菊自己也无好心情了。把上述内容加以提炼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4.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颈联中,“殊方”指异乡,“旧国”指故乡,将两者进行了比较。“日落”“霜前”交代了眼前的时间与季节,皆能触发人的凄苦之情。“玄猿哭”自然凄凉无比,看到“白雁来”,年老的诗人无奈地知道自己又老了,雁可南归,诗人想回家团聚却不得,怎能不痛苦凄凉呢!

答案:描绘了一幅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运用了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形成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形成对比。)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思亲怀乡、年老多病的感伤从前两联可直接读出;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感从“干戈”中更容易直接看出。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亲怀乡、年老多病的感伤,写出了诗人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③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6.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对具有表现力的字、词的理解能力。在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时,可以先分析字、词所在句子的含意,然后再分析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字、词所起的作用。

答案:“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词人十几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这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在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7.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词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时,一定要分析出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小的内容,表达了什么大的主旨,有没有现实意义等。内容概括要详细,主旨剖析要深刻。

答案: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离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思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8.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9.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此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全文的关键字是“恨”——痛恨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文人的迫害。词的上片描写了“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因恨而见的景物。“缺月”喻示生命中的残缺感;“漏断”暗喻生命历程之不畅。“孤鸿”喻“幽人”,而“幽人”正是苏轼自指。“独往来”“缥缈”,写生命之孤独、漂泊无依,却坚守着高傲的品格。有了上片描述的场景,下片便大展波澜。当“惊起”时回望,却发现这种生命之震撼,心灵的悸动,竟然“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体会着“寂寞沙洲冷”,是一种桀骜不驯的清高,却也饱含了为现实所迫的无奈。

上一篇:论中国诗歌的走向下一篇:经理秘书的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