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共8篇)

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的第二部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处理

本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共安排2课时完成(这里只介绍第一课时的设计)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过程与方法 :⑴以猫叫综合症产生原因为例,引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果蝇的染色体为例,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情感与价值 :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的概念及“倍”的概念。

教学关键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

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借助影片、图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遵循“教必须以学为主立足点”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改变,使蛋白质结构改变、生物性状改变,即生物发生了变异。

那么,基因是什么?它和染色体又有何关系? 回答: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引出新知: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正常情况下,其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都是稳定的。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这就属于染色体变异。

(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的把握: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BCC_CSM1.1 (m) 是全球近110 km中等分辨率的海-陆-冰-气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 其中大气分量模式采用BCC_AGCM2.2, 陆面分量模式采用BCC_AVIM1.0, 海洋分量模式采用MOM_L40, 海冰分量模式采用美国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海冰模拟器 (SIS) ;各分量模式通过耦合器CPL5直接耦合在一起[11]。大气初始场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或国家气象中心T639数值预报产品的多层次温、风及地面气压场, 海冰初始场采用NOAA最优差值的海冰密集度资料。第2代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采用滞后平均预报 (LAF) 和奇异向量 (SV) 扰动相结合的集合预测方案, 每次预测包含150个样本, 分别使用起报日期前4 d的不同海洋和大气初值组合再叠加SV扰动得到, 预测积分10个月[10]。本文所用的实测资料为1991—2010年6—8月CMAP月降水量资料。本文利用第2代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1991—2010年共20年6—8月回报的东北地区 (115~145°E, 40~50°N范围内) 月降水量数据, 并将其插值到2.5°×2.5°空间以便与CMAP (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 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来表述2组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 并对其大小是否显著做统计检验。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 1]之间, 根据已知自由度和显著水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 得出rα, 如果r>rα则数据间相关系数通过检验。

利用线性回归对自变量随时间变化做出回归分析和因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建模的一种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系数判断气候变量的趋势倾向, 并判断变化趋势是否显著, 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了某一时段降水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用公式来表达为: (实测值-同期历史均值) /同期历史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CMAP东北地区1991—2010年平均夏季累积降水量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实况数据 (CMAP) 显示东北地区夏季累积降水量20年平均值多在300~500 mm, 只有辽宁省东南及吉林省局部地区超过了500mm。西部地区夏季累积降水量普遍偏少。东北三省中夏季累计降水量黑龙江最低。东北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由北向南递增的特征。吉林省, 尤其是辽宁省夏季累计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明显。吉林省夏季累计降水量呈由北向南递增的空间分布, 最小值不足350 mm,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区。辽宁省夏季累计降水量呈由西向东递增的空间分布, 最小值也不足350 mm, 位于辽宁省西部。黑龙江省北部、西部、东南部边缘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较少, 不足350mm, 其他大范围地区降水量均在350~400 mm之间。

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东北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在240~440 mm之间。高值区域仍出现在辽宁省东部及吉林省南部地区, 夏季累积降水量超过400 mm。低值区出现在黑龙江省西部及吉林省北部地区, 夏季累计降水量不足260mm。3省中黑龙江省夏季累计降水量最低。东北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的特征, 3省的空间分布特征均较明显。黑龙江省夏季累计降水量呈由西向东递增的空间分布, 范围在240~340 mm之间。吉林省夏季累积降水量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空间分布, 范围在260~440 mm之间。辽宁省夏季累计降水量呈由西向东递增的空间分布, 范围在340~440 mm之间。

1991—2010年20年平均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与CMAP东北夏季累计降水量差值的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可知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数据普遍偏低0~150 mm。仅辽宁西北部分地区略偏高0~50 mm。其中差异最明显的地区位于黑龙江中部及辽宁省东南部, 但由于黑龙江中部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较小, 偏离程度较其他地区更大。3省中吉林省预测产品较稳定。辽宁省预测产品空间差异较大, 差异由西北至东南方向由偏大至偏小变化。在夏季累计降水量空间分布上, 2组数据全省分布状况较一致。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在吉林夏季累计降水量省空间分布上的描述能力最强, 其次为辽宁省及黑龙江省。

计算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与CMAP各年的夏季累计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 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相关计算, 空间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深色区域代表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整体来讲, 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结果在各年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均小于实测数据。同时, 预测模式系统对东北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的趋势描述能力有待提高。东北较大范围地区, 尤其是中部地区预测值与实况值的累计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相关未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东北3省中辽宁地区相关最高, 辽宁省大部分地区2组数值的相关均通过了90%的显著性检验, 其中辽宁西部地区2组数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7以上, 辽宁东部局部2组数值相关性较差。除西北及东部局部地区外, 吉林省大部地区预报数据质量较差。黑龙江省东部及西部局部地区2组数据相关性较好, 而中部地区相关性较差。

2.2 时间分布对比分析

由东北地区降水的实况及预测值与实况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南北部差异较大, 所以本文以44°N为界, 将东北地区分为东北北部地区 (44~54°N, 121~134°E) 及东北南部地区 (38~44°N, 119~132°E) 。细化范围以便对比分析第2代预测模式系统在东北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的描述能力。1991—2010年东北地区北部 (图4a) 及南部 (图4b) 模式预测夏季累计降水量与实况值各年变化及平均值曲线表明, 东北北部20年区域平均夏季累计降水量为354 mm, 模式预测结果为296 mm, 偏少16.4%。20年中有17年模式预报结果偏小, 其中最大值为2009年偏小约127 mm, 共6年偏小值超过100 mm;最小值为2001年, 偏小约2 mm。偏多的年份有1995年 (偏多7 mm) 、2007年 (偏多39 mm) 及2008年 (偏多22 mm) 。差异较明显的年份均为夏季降水累积量处于较高值得年份, 模式预测对于低值年份的描述能力较好。计算2组数据的相关性, 结果不容乐观。实况及模式预测数据均未显示东北北部地区20年来夏季累计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较观测数据, 模式预测结果的波动性较低, 波动程度不一致。东北南部20年区域平均夏季累计降水量为456 mm, 模式预测结果为385 mm, 偏少15.6%。20年中有16年模式预报结果偏小, 其中最大值为1995年。该年东北南部夏季累计降水量达到20年中最高值, 为619 mm, 而模式预测结果为404 mm偏小约215 mm。20年中共7年偏小值超过100 mm, 其中有4年偏小值超过150 mm;最小值为2003及2007年, 偏小值不足2 mm。偏多的年份有1995年 (偏多6 mm) 、1999年 (偏多28 mm) 及2000年 (偏多46 mm) 。差异最小的年份为1997年, 2组数据几乎一致。计算2组数据的相关性, 结果仍较差。实况及模式预测数据均未显示东北南部地区20年来夏季累计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较观测数据, 东北南部模式预测结果的波动性较低, 波动程度不一致。

3 结论

根据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 (m) 研发的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插值到2.5°×2.5°空间分辨率的回报资料及CMAP降水数据, 分析模式系统对1990—2010年6—8月夏季累计降水量的预报能力。

东北地区夏季累积降水量20年平均值多在300~500mm, 呈由北向南递增的特征。吉林省, 尤其是辽宁省夏季累计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明显。东北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模式预测值为240~440 mm, 较观测值偏低0~150 mm, 仅辽宁西北部分地区略偏高0~50 mm。东北地区整体空间分布尤其是吉林省与实测结果较一致, 黑龙江省数据差异较大。

东北中部地区预测值与实况值的夏季累计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相关未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东北3省中辽宁地区相关最高, 吉林省预报数据质量较差。各年内, 模式预测夏季累计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较观测值低。

将东北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别计算可知20年东北北部平均夏季累计降水量为354 mm, 模式预测结果偏少16.4%, 模式预测结果对于低值年份的描述能力较好。东北南部20年区域平均夏季累计降水量为456 mm, 模式预测结果偏少15.6%。模式与实测结果的相关性较差。实况及模式预测数据均未显示东北地区夏季累计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较观测数据, 模式预测结果的波动性较低, 波动程度不一致。

参考文献

[1]丑纪范.短期气候预测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一) [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3, 26 (2) :1-4.

[2]丑纪范.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进展和发展前景[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 46 (2) :1-3.

[3]丑纪范.天气数值预报中使用过去资料的问题[J].中国科学, 1974 (6) :635-644.

[4]邱崇践, 丑纪范.天气预报的相似—动力方法[J].大气科学, 1989 (1) :22-28.

[5]丁一汇, 刘一鸣, 宋永加, 等.我国短期气候动力预测模式系统的研究及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7 (2) :236-246.

[6]李维京, 张培群, 李清泉, 等.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及其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 (增刊1) :1-11.

[7]王启光, 封国林, 郑志海, 等.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优化多因子组合客观定量化预测研究[J].大气科学, 2011, 35 (2) :287-297.

[8]龚志强, 支蓉, 侯威, 等.基于复杂网络的北半球遥相关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J].物理学报, 2012, 61 (2) :539-547.

[9]龚志强, 赵俊虎, 封国林, 等.基于年代际突变分量的东亚夏季降水动力-统计预报方案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 (2) :236-252.

[10]吴统文, 宋连春, 刘向文, 等.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业务化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5) :533-543.

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 篇3

修3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 B.萤火虫发光

C.菜粉蝶飞向十字花科植物 D.孔雀开屏

解析:选D。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行为信息。

2.(原创题)“国宝”大熊猫虽然性情温顺,行动迟缓,胆小如鼠。但是,在野生环境中,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一些大型动物都很难找到它,即便是专门的野生动物考查人员,也是如此。然而,它却能在2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人或其他动物,进而逃避保生。它发现人类或动物的依据可能是()

A.声音

B.颜色 C.气味 D.地表的振动

解析:选C。人和动物各自均有特殊的气味,它可以随空气向远处传播,这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化学信息,大熊猫的嗅觉较敏感,可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人和动物,故C符合题意。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答案:B 4.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解析:选D。生产者的种类越多,食物链的条数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越不易破坏。5.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

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答案:A 6.(2012·湛江市普通高中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选A。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

7.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解析:选C。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图中信息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变,群落乙变动不大,群落甲的变动较大,结构复杂的群落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群落甲和乙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来缓冲外来的干扰,群落甲中如非优势种的消失,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选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9.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解析:选B。此天然牧场存在的食物链是。若用网把草罩起来,虫没有了天敌而大量繁殖,使草被吃光。可见完整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二、双项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选A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二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种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的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能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以舞蹈动作示意其他蜜蜂去采蜜,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解析:选AC。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光照时间以提高产量属于物理信息里面的光信息,而非行为信息,所以C错;信息传递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A错;利用黑光灯捕杀害虫,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都可以有效控制虫害,B对;舞蹈动作传递的信息属于一种典型的行为信息,D对。

12.(2012·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测试)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的作用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解析:选CD。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越大,说明破坏程度越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所以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C选项正确;从图中可看出,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因此D选项正确。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持动态平衡,所以A选项错误;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关,所以B选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信息,而不是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引诱剂具有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答案:(1)化学 物理

(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4.(2012·珠海市第一中学月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能保持清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自我调节能力(2)不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逐渐变清澈 恢复力(4)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5.(探究创新题)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哪些?

(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出假设:光能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所需的器材: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水草若干,小鱼2~3条,小田螺2~3个,河水(或放过2天的自来水),胶带,细砂等。

(4)实验过程

①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

②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5)结果和讨论

①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因素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_________。答案:(4)光

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 篇4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

1.(2分)

4,6,8,10,11这些数中与众不同的数是()。

A

.4

B

.8

C

.6

D

.11

2.(2分)

看图选数。

A

.1

B

.2

C

.3

D

.4

3.(2分)

下面的算式()个正确。

A

.2+3=5

B

.5-2=3

C

.3+2=5

D

.5-3=2

4.(2分)

梨可能有多少个?()

A

.15个

B

.45个

C

.60个

5.(2分)

下面三组数中,()的关系与其余两组不同。

A

.5300与5200

B

.9540与9440

C

.7320与7310

6.(2分)

在5和6中间添           个0,这个数才能成为五亿零六。

A

.B

.7.(2分)

哥哥第一次植树7棵,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得多。第二次多少棵?

请你帮小弟弟选择正确答案是()

A

.7棵

B

.12棵

C

.5棵

8.(2分)

五个五个的数,数出35个苹果,正确的是()。

A

.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

B

.十五、二十五、三十五

C

.七、十四、二十一、二十八、三十五

二、填空题

(共7题;共22分)

9.(2分)

由8、6、7、0、5、1组成的最大六位数是________,最小六位数是________.

10.(2分)

9023的9在________位上,表示________。

11.(3分)

16里面有________个一16里面有________ 个十和________个一。

12.(4分)

5个十和6个一是________。10个十是________。78里面有________个一和________个十。

13.(1分)

看图写数

________

14.(5分)

运用给出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

15.(5分)

填一填

三、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6.(5分)

问:吃了几个萝卜?

17.(5分)

数一数,画一画,写一写。

18.(5分)

猜一猜,小明是几号运动员?

19.(5分)

摘苹果,连线.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

1-1、2-1、3-1、4-1、5-1、6-1、7-1、8-1、二、填空题

(共7题;共22分)

9-1、10-1、11-1、12-1、13-1、14-1、15-1、三、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

2、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理解虚像的意义,会用规律找出虚像。重点难点 作光路图 课前准备

以激光光学实验仪为中心的实验

【引入】潜水艇潜望镜的原理,叫学生说出光是如何进入人的眼睛的。

一、光路图

1、光是客观存在的,而光线是指光通过的路线。

2、光的反射定律

P26(1)三线位置(2)两角关系

作光路图要注意的几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箭头要画准

(3)光路要完整

3、光路的可逆性

通过原来光路图改变光线方向(出射角和入射角的符号也发生变化),光路图还是成立说明。如:当你从平面镜例看见别人的眼睛的同时,别人也可以从平面镜例看见那的眼睛。

4、P27 【讨论】镜面反射 漫反射

镜面反射:若入射光线是平行线,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线。如:光滑的镜子,永久乐的黑板,瓶花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

漫反射:即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而反射光则设想各个方向,不再是平行线如: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不做,能从个角度看清出题

漫反射也是遵从反射定律,由于繁盛漫反射的物体反射面不是光滑的镜面,所以,反射方向也是杂乱无章的。人们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慢反射的缘故。如果物体是镜面反射(绝对光滑平面)那么我们讲看不到镜面本身,看到的是它反射来的来自其他物体的想。

5、平面镜和球面镜

观察生活,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用作图发表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练习:

凸面镜:对光器发散作用 如:汽车的后视镜,扩大事业 凹面镜:对光器汇聚作用

如:手电筒,太阳照,探照灯。

三、光的折射

1、【实验】把一双筷子放入空杯子,我们看到筷子是直的。然后往杯子里面加水,发现筷子慢慢的从水和空气的分界面开始发生了弯曲。问:放入其他的物体是不是还是一样?——光的折射现象。

问:前面我们学到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是直线传播的,那现在进入另一种介质,光不是直线传播了,那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2、光的折射规律

让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分析光的折射现象。课件演示,学生小结光的折射定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 篇6

科目生物课题②第25章第2节 现代生物技术时间2012年月日主备教师范老师评价等级年级八年级班别小组学生姓名

【目标】

1、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导课】

赵本山小品中说“克隆绵羊,没爹没娘”,这句话对吗?

【预习】课本—页

一、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1.转基因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什么?

2.转基因技术的任务?

3.转基因细菌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人胰岛素?

4.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的生物技术。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转基因技术与制药: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动植物甚至微生物成为制造药物的“微型工厂”。目前,、、等都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

2.转基因技术与遗传病诊治: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诊断与治疗。能及早准确的诊断疾病,从而预防疾病或使疾病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

3.转基因技术与农业:科学家已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的农作物新品种。

4.转基因技术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方面也可以发挥奇妙的作用。

三、活动:寻找科学家培育克隆羊“多莉”成功的奥秘

1.“多莉”好像有三个母亲,到底哪一只羊是它的母亲呢?

2.为什么说“多莉”是一只克隆羊呢?

3.你认为科学家利用哪些生物技术是取得动物克隆成功的秘诀?

4.你认为克隆技术的成功有哪些意义?

四、现代生物技术引发和社会问题

转基因产品的;克隆技术引起之争。

【展示】

1.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3.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的讨论题;

4.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 5.活动:培育克隆羊“多莉”成功的奥秘的讨论题;

6.现代生物技术引发和社会问题。

【反馈】

《基础练习》第57页:二.分析说明题;

【反思与收获】

第5章第2节系统分析 篇7

一、基础达标

1.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2.下列关于地球的日期及日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日界线都是固定不变的

B.地球上的日期在任意时刻都有两个

C.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区时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D.国际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3.“地球一小时活动”,旨在倡导人类节约能源,为地球可持续未来祈福.2012年3月31日晚,全球有143个国家的城市在当地时间20∶30顺次参与了熄灯一小时接力活动.

图中数码表示的首都中,顺次进入“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活动”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4.小敏在北京某酒店服务总台的墙壁上看到一排挂钟.她对外婆解释造成不同地区时差的原因以及北京与东京的时差是()

A.地球自转,北京比东京早一小时 B.地球公转,北京比东京早一小时 C.地球自转,东京比北京早一小时 D.地球公转,东京比北京早一小时

5.2008年8月15日16时,第29届奥运哪一座城市的观众收看此开幕式的现场直播节目正好在 1 黑夜()

A.东京(东九区)B.伦敦

C.纽约(西五区)D.新加坡(东七区)

6.乌苏里江畔的人们迎来新一天的第一缕曙光时,新疆喀什的天空可能仍然是()A.烈日当头 B.旭日东升 C.满天星斗 D.一片晚霞

二、综合提升

1.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八区的中央经线是________.东十一区的中央经线是是________.

(2)中时区的经度范围是7.5°W─7.5°E,东十区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西六区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

(3)纽约所在的时区是是________,莫斯科所在的时区是是________,两地的时差是是________小时.

(4)若国际标准时间是2时,则北京时间是是________.

(5)从北京出发去东京旅行的游客,在达到目的地时,将手表的时针是________小时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6)图中各大城市,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是________.

2.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如图1),观察记录结果并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球自转时,产生了______现象.当北京是白天时,美国的华盛顿是______.(2)东京和北京相比,______先看到日出.(3)下列哪些现象主要与地球自转有关______. A.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B.夏天热,冬天冷

C.我们每一天都经历了白天和黑夜

D.夏天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比黑夜长;冬天日出晚、日落早,白天比黑夜短(4)根据地球的自转周期进行推算. 时差的估算:

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15°,所以,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请结合上面的计算方法(图2)和图3归纳出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一课一练 答案

一、基础达标

1.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故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D.

2.解析:地球上的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原则上是以1800经线为准,但存在一波三折的现象),另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0:00和24:00的分界线,这是任何一条经线都有机会成为自然日界线,是不固定的,当这两条日界线重合时即每天北京时间的20:00时,全球同一日期,其它情况下都存在两个日期.由此可见选项A B D均是错误的.根据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对全球时区的划分,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都是半时区,1800经线作为其共同的中央经线,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区时就是1800经线的地方时,但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西十二区的日期晚一天.

答案:C 3.解析: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当地时间(区时)不同,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越在东边的时区,其当地时间越早.从图中经度判断,七国首都位置自东向西排练是④、③、北京、②、开罗、罗马、①,因此顺次进入“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活动”的是④、③、②、①,所以选B.

答案:B. 4.答案:C.

5.解析: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东八区)举行,当北京时间是2008年8月15日16时时,东京为15日17时,伦敦为15日8时,纽约为14日3时,新加坡为15日15时.故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C.

答案:C.

二、综合提升

1.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时区划分.(1)西八区的中央经线:8*15°,为120°W.东十一区的中央经线为11*15°,为165°E.(2)东十区的中央经线为10*15°,故范围为142.5°E---157.5°E.西六区的中央经线为6*15°,故推算范围即可.(3)之间从图示找即可,纽约西五区与莫斯科东三区差8个时区.(4)国际标准时即0时区时间,则北京时间较0时区时间早8个小时.(5)东京位于东九区,较北京时间东八区,早1个小时.(6)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答案:(1)120°W 165°E(2)142.5°E—157.5°E 97.5°W—82.5°W(3)西五区 东三区 8(4)10时(5)拨快1小时(6)莫斯科

2.解析:(1)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当北京是白天时,美国的华盛顿是黑夜.

(2)由于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所以东京和北京相比,东京先看到日出.

(3)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4)根据地球的自转周期进行推算,如图3可知:经度每相差15°为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第4章第3节同步练习 篇8

(2012·利川一中测试)201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旅游。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湖泊附近地区,②为水稻梯田,③为海洋,④为河流沿岸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湿地的概念不包括海洋,或根据教材中海洋中只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才是湿地,得到选项C符合题意。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为保护湿地,湿地不再作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故第2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1.C 2.B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

4.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解析:第3题,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第4题,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答案:3.B 4.B

(2012·潍坊模拟)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6.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解析:第5题,大力开垦湿地会导致湿地萎缩,生态恶化,加剧人地矛盾。第6题,湿地被破坏后,其生态功能会下降,调节气候能力会降低,温差会增大;湖泊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洪水期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流量偏低。

答案:5.B 6.B 7.(2012·杭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国两个湿地的分布区图。

材料2: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由黑龙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低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万平方千米。

材料3: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是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为平坦状高原,平均海拔约3500米。

(1)与B沼泽相比,A沼泽成因在气候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分别说明近几十年来,破坏两个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人类活动。除此以外,其他破坏湿地环境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

(3)以A地区为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A地区和B地区相比纬度高,导致平均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和凌汛形成沼泽。A地区为农耕区,B地区为畜牧区,虽然人类活动不同,却都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 环境问题,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方式,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答案:(1)A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底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的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蔓延。

(2)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工程建设等。

(3)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一、选择题

(2012·西安中学月考)2012年2月2日,是第十六届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湿地与旅游”。据此回答1~2题。

1.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调节区域气候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些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包括()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入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功能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答案:1.A 2.C 3.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下列关于我国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具有调蓄洪峰的作用 B.湿地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解析:选C。内陆地区的湖泊一般不具有调蓄洪峰作用,湿地不具备防风固沙的功能,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地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

(2012·龙岩一中月考)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4~6题。

4.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5.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6.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乙湖水质变差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第4题,洞庭湖萎缩直接造成对长江水的调蓄能力减弱。第5题,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第6题,引水入湖,可以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都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

答案:4.D 5.A 6.C 7.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 B.盐湖、盐沼是湿地

C.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水库不是湿地

D.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湿地概念的理解。A项说法太片面;湿地包括淡水或咸水,天然的或人工的,故盐湖、盐沼是湿地;天然湖泊、河流、水库都是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 8.(2012·湛江高二质检)图甲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乙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双选)()A.湖区降水量减少

B.围湖造田 C.泥沙淤积

D.气候干旱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图的解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理解,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能力。(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小,4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如作为供给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3)此题设问若改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较为可行的方案、措施”则更利于学生把握答题重点,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1)BC(2)调蓄洪水 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气候等(任选两个)供水(蓄水)水产业 航运(任选两个)(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9.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图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

(2)请说明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解析: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表长期有积水。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答案:(1)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2)作用: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10.(案例探究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

材料2:三江源地区图。

材料3: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生活。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图中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A.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 B.珍稀动物藏羚羊 C.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D.当地牧民的养殖业

解析:本题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环境效益、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保护的措施。第(1)题,三江源中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图中的位置来看,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源头金沙江,④是黄河。从而得知答案为D。第(2)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作用,此处湖泊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上,河流的发源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生态作用,为三大河流的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第(3)题,目前湿地减少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湿地退化过程。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蒸发量加大,地温升高,冰川、冻土层得不到水分回补,使得冰川回退。人为原因:主要是水源地周围植被的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源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1)D(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温上升。

人为原因:(草场地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上一篇:闽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期末练习下一篇:全厂停电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