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案例(共10篇)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及文 章的主旨。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掌握“萦绕、惊羡、颓丧、歉疚”等词语的读音及书写。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少年两次失误后的表现有何不同,反映了少年怎样的心情?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语境来为人物设计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美国费城的小男孩。这位体弱多病的男孩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故事感人,又发人深省,让我们获益非浅。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男孩。不过 ,他不是外国小孩,而是一位英俊的中国少年。
明确要求:认真倾听,听完故事后,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备注:对课文内容作一些处理,选择文中主要情节讲述故事)
二、倾听故事,概括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要求: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说明:不让学生接触文本,采用听故事这种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为概括打基础。
三、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故事中的这位英俊少年是散文《顶碗少年》中的主人公,作者是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人,与我班的两位同学是同乡;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与老师是校友。
板书:顶碗少年
赵丽宏
四、沉浸文本,理解课文
1、思考:结合课文内容,请谈谈你对这位少年的印象。
①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有关内容,并简记自己的观点。
②朗读感悟,交流。
说明:引导学生抓住少年三次表演的动作、神态进行分析
2、训练: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在两次失败以及在老者的鼓励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
①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的心理活动,任选一处形成文字
②组织交流活动
3、小结:探究少年成功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老者的鼓励
②主观原因:自身的努力
五、拓展思维,提升感悟
1、本文主要写了顶碗少年,为何文中多处提到观众的反映?
2、读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迪?
六:作业:(2、3选做)
1、抄写词语:优雅 惊羡 颓废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2、选择以上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3、第五段中有一处省略号,请试着补出其省略的内容
课后感想:
今天,区教学指导团的4位专家来听课。我们三个学员都上《顶碗少年》,安排在上午第二至四节课。之前,我已组织备课组的三位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对课的整个流程已了然于胸。我的课在第四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虽然结尾有些匆忙,但还是完成了原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达到了原定的目标。
上完课,坐下来讨论,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这样的机会我已等待了很久,这样的场面我也等待了很久。这些,本来是我最熟悉,也经常经历的。可惜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曾经组织过很多次的研讨活动,可那都是在评别人的课;自己也上课,但往往听不到切中要害的点评。久而久之,我对于自己的教学现状越来越不了解,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越来越没有把握。教学指导团的成立,对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面对专家,我满怀着虔诚,愿意把自己交给他们剖析。
评课活动很轻松。导师们的长者风范,让我们如沫春风。此时,他们与我们是那样的近。老师赞扬我们:教学思路完整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作业布置实在。三堂课虽然有统一的教学思路,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有的导入不错,有的板书不错,有的过渡不错,有的点拨不错,有的小结不错……老师建议我们:对学生发言要有点评,要下功夫钻研教材,要善于抓住机会启发学生思维……
时间悄然而过。因为下午有课,我们不得不告别。
带着导师们的建议,我重新走进了课堂。下午第一节课,我要在另一个班上《顶碗少年》。
下面让我再现一下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
一、课堂导入环节
当我介绍作者赵丽宏是上海崇明人,并问谁是崇明人时,看到陈国君高高地举起了手,班中很多同学脸上充满了羡慕之情。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反映印证了导师的话是正确的,也让我明白,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老师作精心的设计。
二、课堂讨论环节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这个环节我在上节课的处理上是有欠缺的。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字、词、句去分析。在下午的课上,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学生对少年高超的顶碗技术啧啧称奇,对他面对失误镇定从容的风采赞赏有加,特别是对于他面对两次失误依然坚持,最终获得成功的勇气欣羡不已。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两个词,“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句中的“急忙”,“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句中的“轻轻”,这两个词是我在备课时没注意到的,上午的课,有学生提到后一句,但我没引导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去思考。下午的课上,巧在学生也提到了后一句,我就引导他联系前一句,学生马上体会到了少年的聪明。因为这一动作上的细微变化,正是少年成功的原因,也许正是老者对少年传授的经验。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出了另一个话题。老者到底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这一处的答案就丰富多了,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了。可以从调节少年的心态上去考虑,可以从鼓励少年的角度去思考,更可以从老者传授经验上去考虑……这时我又引导他们把冗长的想法压缩成一句话,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却更浓了。导师要求我们钻研教材,意义就在此处。
三、设计心理活动环节
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在两次失败以及在老者的鼓励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这个环节我在上午的课上,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对学生的答案作点评,对于学生的一切回答全盘接受,不作否决。其主要原因是我在安排上的一个小小失误。第一个学生在补充第一处心理描写后,我没有抓住机会让同样选择第一处的学生进行交流。于是下面的局面就失控了。学生不去倾听别人的答案,只顾回答自己的答案。东一榔头,西一斧子,我的点评也就无从下手了。下午的课上,我作了一些调整。采取逐个击破的方法。三处心理活动的设计,逐一解决。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比较起来方便。一个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其他的学生都在倾听,他们自己就可以发现不妥之处,进行否决。一个小小的变化,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感悟启示环节
这个环节上的失误,主要在于我没有考虑到作者。作为文本的创作者,赵丽宏他到底从这位少年身上学到了什么,然后他要传递给读者什么。读者只有领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文本的含义。下午的课,对这个问题我也作了一些微调。提问:作者对这件发生在二十多年的事,为何念念不忘?他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哪些启示,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学生马上注意到了文章最后一句话:我确信,他是一位强者。继而很自然地引到了对“强者”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强者的含义。从文本内部,挖掘其自身的含义,不让他有穿靴戴帽的感觉。这时学生的感悟才可能是真实的,才可能是从心灵里面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
上完课,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我急于要把我的感受告诉导师们,告诉我的同事们。学生们的表现让我讶异,这个让所有老师头痛的2班,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实在太精彩了。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很想知道,老者到底对少年说了什么;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知道老者对少年到底说了什么,但我认为,他应该向他传授了自己的经验;还有的学生说:老师,同学们给老者设计的话太长了,文中明明写着,他只说了一句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种智慧的火花,是可以迸发出来的。只要老师给予他们机会,为他们搭建舞台。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为他们留足思维的空间。
9月27日,是一个很平凡的日子。对于我,却有另一番意义。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找到了迷失了很久的方向,也让我烦躁的心沉静下来。教学的天地很广阔,它有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该做的事有很多,该学的东西有很多,我一定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听课有感:
听了三节语文课,感受颇多。虽然老师们上的是同一篇课文,但在这三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三位老师根据她们各自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水平的高低差异,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学。这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她们各自独特的风格,都令我难以忘怀。王祎的雅、薛花的稳、姜老师的细,都在课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姜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能力相对较差,但姜老师深情并茂的范读,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在那一刹那,我忽然想起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老师首先表现出对语文的强烈的热爱,她的这种热情也必定会传达给她的学生们。坐在课堂上的我恍惚间有种重返中学时代的感觉,姜老师上课时奔射出来的那种风采让我想起了一位中学时代为我打下坚实基础的语文老师,他们同样有着深厚扎实的语文功底。细腻却不乏激情的情感教学是每一个老师所不懈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的有限,一开始学生的表现平平,但姜老师及时恰到的引导和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姜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强烈的启迪性、热切的鼓励性和精当的指导性。同时又落实好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解读文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姜老师精心营造的这种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内容、学有收获。
王祎的课我听的比较多,也越来越喜欢上她的风格。当你来到她的语文课堂上时,便会发现课堂上的她,言语举止间无不透露着一股只属于语文老师的温温尔雅的典雅之气。而且可以看出她和学生的感情十分融洽,与学生之间已经有了非常默契的配合。相较其余几个班级的学生,该班学生显然基础更好,能力更强,因此很多问题无须老师过多的点拨,学生早已回答得相当到位甚至精彩,因此王老师的教学语言既不缺乏生动形象又相当的精当简练,有启发性。
薛花的课我是第一次听,她在课堂上的那种沉稳淡定的气度,着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精读课文时她要求学生圈画出顶碗少年前后两次失败的不同表现的语句,从而品味理解。这一设计无疑是降低了学生品读文本的难度,在文中前后两次完全不同的碰撞比较中,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这就好象给学生设定了一个阶梯,让他们循序渐进地走向目的地一样。她的这个教学设计我个人认为十分切合她所任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这三节课上,学生们都真正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人,课堂里的学生能全员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也很好地落实了听、说、读、写。特别是在口语表达上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的来说,这三节课很实在,不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喧闹,不为了热闹而进行七嘴八舌的讨论,没了虚而不实的热闹场面,而是多了一份学生思考问题时的宁静的美丽,沉思的美丽。这也更好地诠释了何为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
听了三位老师的语文课,我收获颇多,发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要不断地学习、改进。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向更多老师学习。
蔡一鸣
在解决教学难点时,从三个层面上来突破,将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就能解答,解答不了的,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上课过程中除了精心设计问题外,还要多给一些时间学生读书,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情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
有好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才会生动精彩。下面再现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 。
认识少年
1.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心里活动变化,加以体会。
少年的心里活动描写:
(1)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3)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学生精彩发言
生: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生:“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生:“镇静”表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升华文本
1.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学生写话摘录: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不要灰心丧气,你以很努力了对吧!加油!在最后关头时不要太慌张,脑袋不要抖的太厉害。这样你一定可以成功的。”顶碗的少年想,没错,我前面表演时头摆动幅度太大,这次只要轻抖一下就好了。我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吧。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 。(汤悦)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孩子,在最后关头时,只要轻轻抖一下脑袋,就可以接住碗!千万别紧张,我相信你!你一定会成功的。”顶碗的少年想,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呀!我一定要再试一次,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谢佳颖)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你要记住,在那一个大幅度转身的时刻,不要紧张,像平常练习一样,轻轻把脑袋抖动一下,保持平衡那样就会成功的,去吧,孩子,我相信你,加油!”顶碗少年想,是啊,我应该像平常一样,不要紧张,我也要找回我的信心,再来一次,相信我这次一定会成功的。(惠欢欢)
启迪人生
1. 出示ppt: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这是课文删掉的最后一段。读完之后,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请仿写一段话。
3.学生写话摘录:
是啊,人的一生是一条坎坎坷坷的路,只有一直勇敢前进的人,才可能走出困境,走向光明大道。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再搏一下,也许能迎来光明;在冰冷的河水里,抱住那跟浮木,再搏一下,也许就能坚持到被人救上岸;在无知的逆境中、在迷惘的逆境中,再搏一下,一定就能看到顺境。这就是锲而不舍的力量——这就是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陈彬)
的确,人生就是坎坷大道,谁也无法预知未来,谁也无法改变过去,难免会有一些挫折,这些挫折也许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偶尔的失误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后果,在冰天雪地中搏击一下,也许能凿出一个太阳;在干渴的沙漠中搏击一下,也许能遇见绿洲;在黑暗森林中搏击一下,也许能寻出一条光明大道。但无论怎么样,什么困难都不能把我们打倒,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杨枫)
是的,人的一生是拼搏出来的。惟有向自己理想去奋斗,才能走出自己成功的人生道路。在荒野里去奋斗,定能找到生存之路。在恶劣的天气里去奋斗,就望见火红的太阳。不经历暴风雨怎能见得美丽的彩虹呢?(张翰晨)
是呀,生活对我们来说,不是一架水晶梯,上面有钉子,有裂纹,但是我们不要退缩,要勇敢,要坚强,要拼搏,放手一搏吧,那样也许就能找到温暖——这就是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汤悦)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文章在于引导学生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反应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少年,所以,我以三次表演时少年的反应为主线,以观众的反应为副线。
文中分三次对他的表演进行了描写,尤其是第一次演出时,对他的精彩表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他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不难体会到表演杂技时的艰难困苦,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我让学生结合平常所看到的杂技表演节目想象少年表演时的情景,体会顶碗少年表演杂技时的不易。两次表演之后以及第三次表演之前都写了少年和观众的反应,考虑到人物心理通常由动作、神态表现出来,于是,在体会少年三次表演时的心理变化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表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去想象少年在台上以及观众在台下的情景,特别是第二次失败以后,面对观众的叫嚣,我让学生们想象: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面对这种情况呢?因为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所以学生很能体会少年当时的心情,有的说愧对观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有的说真想一走了之,有的说还是鼓起勇气再来一次?不过,不管少年有什么想法,他都挺过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当文章阅读到那里时,我让学生猜测那个老人的身份,想象那个老人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学生们的猜测、想象合情合理,我为学生的聪敏而欣喜不已。他们抓住“从后台走到灯光下”猜测那可能是他的师傅,从他的表情、动作推断他一定是说了一句鼓励的话。因此,当音乐第三次奏响,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不再像前次那样“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而是“轻轻”抖了一下脑袋,一个“急忙”一个“轻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个词语把少年不同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在阅读时我也引导学生进行了细细的品味。
当顶碗少年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一步步丰满,最后,再让学生读首尾两个自然段,体会顶碗少年给作者的启示,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表现以及日后应持有的态度,也让学生集会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教师还要搭建桥梁指导学生认识文章的写作特点,初步品味评价,进而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能力。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本篇课文选自京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课,它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叙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3.教法和学法分析: 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情怀,所以我采用“读—思—议—悟”的教学方法以及创设情境,结合课外资源,力求凸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创设的情境,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①读思结合法②课堂交流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积累语言。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顶碗少年能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还能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顶碗少年能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还能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教学重、难点:
弄清顶碗少年能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还能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迪——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互答,举手回顾 师:过渡:顶碗少年为什么能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还能最终获得成功?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边思考疑问,边标画批注。学生默读课文,标画、批注。
设计意图 :回顾课文内容,引起学生思考。回忆疑难,明确学习目标。
二、交流、释疑。
结合学生的反馈归纳总结:
(一)自身——心理素质:不怕失败、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投影出示)逐句出示、体会。
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以第二句话中的“不知所措”为突破口,体会顶碗少年深处的出镜。)不知所措什么意思,少年为什么会不知所措?
我们可以用书上的哪些词语来概括少年当时所处的处境呢? 在这种绝境里,少年能怎么做呢?
(1.下台,结束表演;2.继续表演)两种选择会对少年今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绝境、山穷水尽、冰天雪地)
设计意图:体会少年第二次失败后,所处的处境。为后边明理铺垫。
(二)老者——他人的鼓励、指点。
1.师:这个时候一位老者的出现帮助了少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老者是怎样帮助他的?谁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投影出示)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学生抓住老者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2.口语练习
师: 老者可能对少年说了些什么才使他重新镇静下来呢?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
。学生补白,集体交流。
3.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自身——扎实的技术功底。(投影出示)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险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体会
设计意图:体会顶碗少年高超的技艺。
师:少年在老者的帮助指导下,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始了第三次尝试,课文中有一句话对少年的第三次表演进行了评论。请找出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体会“惊心动魄”、“搏斗”的含义,再次体会少年所处的处境。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次表演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一名学生朗读
体会“掌声”的含义。(不仅是对少年精彩表演的肯定,更是对少年精神的赞扬)品读、明理
1.过渡:这场演出虽然是作者在20多年前观看的,但作者仍记忆犹新,时常想起。
为什么会这样?(投影出示)
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学生谈理解。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投影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冰天雪地、温暖的春风”这些词语的含义你读懂了吗?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把己的理解写出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启迪”,体会情感,谈感受,明确哲理一是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三是阅读与写作有力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写作水平。
四、总结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顶碗少年为什么能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还能最终获得成功。
五、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课堂是按照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中解疑→升华情感的教学思路来设计的。在教学中注意
1、理清课文资料,了解课文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透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链接语了解学习资料
1、这天我们学习第四课:顶碗少年
2、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看我们能够怎样来学习课文?
3、指名说
二、整体感知,了解资料
1、读词:
异国沉着抚摸肩胛愧疚附和露天结实
2、自读课文,完成第一个问题,作者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3、哪几个自然段写少年表演的过程?(3~7)
4、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圈画批注,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交流
2、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归纳
如:你谈的很好,这部分作者是抓住少年(神态)(动作)描述,来突出表演的难度大、惊险
如:这部分是抓住(观众的反应)来突出表演,精彩、紧张、惊心动魄。
3、引导: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资料,是作者抓住少年,动作、神态及观众的反应来写表演的惊心动魄。
4、再来浏览一下课文,作者还抓住什么反应表演惊心动魄?
“头顶那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找找句子,有何感受?
四、提升写法
1、结合板书归纳:
同学们,直接写少年的表演(正面描述)突出就行了,有必要写观众的反应和碗吗?
板书:(侧面描述)
(观众反应烘托表演,碗牵动着观众的心,是大家关注的目标,同样起到烘托作用)
是呀,不可小视,这种多角度交差写法,更能突出表演惊心动魄,更吸引人,使我们心中有如身临其境,感受。)
2、作为一个少年,与我们年纪相仿,应对一次次表演失败,内心必须有许多想法,作者写到了吗?
(1、写到了,从哪儿明白的?(动作、神态))
(2、没想到,只写到什么?透过少年的动作、神态,我们能感受到少年内心活动吗?)
3、指名说
台上并没有慌乱,此时少年想……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心里想……
听了老人的话,少年镇静下来,心里想……
4、此时少年那么丰富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呢?(你无法了解别人的内心活动的写作要真实。)
5、你猜想老人说了一句什么?
6、小结:是呀,在失败面前不放下,少年沉着、拼搏使他成功,获得全场的掌声,也令作者难以忘怀。
五、学习最后,揭示道理,总结升华。
1、齐读第八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资料,想象你从文章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资料写下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来自于拼搏”
“成功来自于鼓励与关爱”
3、总结升华
整篇文章紧扣围绕“惊心动魄”来描述杂技表演的精彩,那为什么作者不用“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为题,而用“顶碗少年”呢?
4、小结:是少年应对失败的态度,是少年坚持拼搏,不轻易放下,使作者总有一阵激动,同时给作者启示,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那就是应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像少年一样,勇敢应对,勇于拼搏,就会成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楚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从中体会顶碗少年是怎样成功的。[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在《桃花心木》一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很有智慧的种树人,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很有拼搏精神的少年,那就是《顶碗少年》(齐读课题)这篇文章的作者赵丽宏先生20年前看了这位少年的表演,20年后还记忆犹新,那作者看到的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呢?
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了解我们怎样学习此文。
二、自读课文,读通全文
1、检查生字
2、概括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预设
一、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
1、自由读3-7自然段,边读边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
2、全班交流。
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加以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杂技表演。预设
二、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预设
三、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预设
四、这是一场能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两个角度体会)
1、少年前两次表演失败了,正当他不知所措时,一位老者出现在他的面前,低声安慰了他,少年镇定了下来,第三次表演成功了,想想:老者会说什么?
2、少年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预设
五、这是一场让作者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读一读文章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从中加以体会。)
1、齐读这两节课文。
2、小结:是的,从文章前后照应的这两节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这是一场让作者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因此(出示灯片)“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齐读)
3、说说从文中的省略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感悟写话。过渡:其实不只是这位少年,作者还对文中的白发老者印象深刻,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时常会想起他。小练笔: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3、全班交流。
小结:很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由此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难怪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是的,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齐读句子)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课文学完了,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板书:拼搏就能成功)
五、探究写法,指导习作。
1、课文中“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没有让你觉得重复的感觉?读到这句话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课文中有三处地方出现了“„„”,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主要写的是顶碗少年,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观众的反应?
4、课文结尾用了省略号,你能给文章结尾么?(学生思考后补充填空)
板书设计:(开放式板书)
这是一场
一、教会学生解决阅读上的障碍 阅读障碍包括难读的字词,难写的字词,难理解的字词,这些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熟练的使用工具书,短时间内处理掉。难读的句子即表示观众复杂心里的句子,让学生正确断句,读通顺、流畅。个别段落,老师有必要再次范读。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 选编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精读课文的教学老师教给学生不少阅读方法,怎样抓住文章的中心,怎样领会词语、句子,怎样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怎样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段等等。再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大胆做到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切。老师切不可把时间都包揽下来。我认为,老师要做的就是进行检查、督促,严防个别学生走过场,个别问题老师还需要及时点拨。
三、深刻理会“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写这一场复杂的表演,惊心动魄的表演,难度很大的表演,都是为了突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都是为了教育学生学会自强、自立,面对困难不气馁,不被困难压趴下。教学中一定要不偏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廉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庞兴国
教学目标:
1、积累“座无虚席,目不转睛,不知所措,惊心动魄,不约而同,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冰天雪地”等词语。
2、能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意思,能表述自己的观点。
3、品读课文,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懂得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意思,能表述自己的观点。
难点: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懂得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读记词语,明确学习任务。(约2分钟)
(显示课件1)
1、师:请大家打开书,今天咱们学习《顶碗少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师引导学生留意本文作者)。
2、师:这节课咱们有三个任务。不过在任务开始之前,先读一下有关词语。(显示课件2)
(生齐读出示词语,然后学生默记。)
出示本节课任务(显示课件3:
1、请你勾画;
2、请你评说;
3、请你分析。)
二、概括课文内容——请你勾画。(约10分钟)
1、先明确任务内容。
(显示课件4)请在课文中,用横线勾画,组成非常简洁的一段文字表述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
2、师示范(显示课件5)生把老师打横线的句子齐读。
师:朋友们,相信你们已经知道顶碗少年经历了几次顶碗(生:三次),这就是教师特别喜欢你们的原因,少年三次顶碗的过程,按照这样的方法简单地画一下然后你就画出了这个故事的全部内容了。开始吧!(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
师再提示:找出来的那个文字是表述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开始再检查一下。学生动手画中,教师巡视)
3、学生自由读自己画出来的文字。(学生默读)
4、学生分享。(师及时补充鼓励)
5、师:他终于成功了。经过我们的努力,一个很长的故事一下子就变得简洁明了。
生齐读(显示课件6):一个少年顶着高高的一叠瓷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碗又稳稳的停在了少年头上,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碗又掉了下来。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少年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想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6、师总结:刚才咱们学习的其实是一种方法。通过勾画文字,然后把它连接
/ 2
起来就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好,谢谢大家,我们来第二个任务。
三、理清文章意思——请你评说。(约10分钟)
1、让学生明确任务内容(显示课件7:请你自选角度,用一个成语评说顶碗少年的故事。为什么要用这个成语,要说明理由。)
2、师示范(显示课件8)
师:大家各用一个成语来评价一下少年顶碗的故事,好,开始思考。(学生思考,师巡视。)
3、(学生分享时间)师及时补充以及鼓励。
4、师总结:这是故事本身在表演的时候给观众的那种心里感触,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然后取得成功。作为顶碗少年来说,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再看,老者和顶碗少年的表现来看,他们是处变不惊呀,他在一种很难堪的,很紧张的氛围下,处之泰然,镇静自若。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顶碗少年的失败是出人意料的,他的成功也是出人意料的,这就告诉我们,技术呀要精益求精,只有技术精益求精才能出类拔萃呀。你看这些成语都可以灵活运用。
5、生齐读(显示课件9)
四、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请你分析。(约10分钟)
师:这个任务很有意思。你觉得整篇课文,哪个地方的表达是处理的最好的,或者换个说法,那个地方写法是最好的。
1、师提示。(生默读思索中)
2、交流时间,师及时补充以及鼓励。
3、师总结:谢谢大家,我发现你们的话真是说得很好,不过,我觉得除了大家所讲的都很好之外,还有几个地方我们需要来细细地品析一下。
(显示课件10:第一,好在气氛的渲染;第二,好在略写第三次顶碗;第三,好在结尾的抒情和议论,给人以无声的启迪。)引出精美句式。
4、生齐读(显示课件11):“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你看,这个对称的句子反复地表达我们需要拼搏,这个句式太漂亮了。我建议大家把些话背下来:“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好不好?
(生自己背书,师巡视。再师生一起背)
五、总结。(约3分钟)
1、板书设计:(显示课件12)
4*顶碗少年
赵丽宏
失败——再次失败——成功 失败需要拼搏(失败乃成功之母)
2、(课件显示13)
师:第一件任务是概括内容,第二件任务是理解文章的意思,第三件任务是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同学们活动的非常好,我相信你们会有更长足的进步。我希望我们说再见之后,能看到同学们完成一篇读《顶碗少年》有感。,谢谢大家,下课!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重点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电教媒体教学用具:
1、词语卡片。
2、搜集赵丽蓉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和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一、出示目标,质疑自学
二、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应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习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内搜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自然段、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也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在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读些什么?(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5、有选择地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想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
1、思考:假设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3、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① 自由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②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体会。
人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③ 背诵第6、7自然段。
(1)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A、深信当年那个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取的杂技艺术家。
B、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2)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3)同学互背。
(4)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五、检测评价,升华反思。
(一)看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yíng rào zhé lǐ zuò wú xū xí
()()
(chà nà
qiàn jiù
táo zùi()
()
())
()
mù bù zhuǎn jīng()(二)多音字组词。
lù()
zhuǎn()
chà()bǐng 露{
转{
刹{
屏{
Lòu()
zhuàn()
shā()ping
(三)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缩句)
(四)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改为反问句)布置作业:
基础知识巩固和技能训练: 优等生:写读后感
中等生:抄写文中词语和句子 学困生:会默写重点词语 实践和创新活动: 优等生:搜集赵丽宏的资料 板书设计:顶碗少年
学校 刘井小学
五年级 语文
教师
张化格
课题
顶碗少年
一、温故互查
1、比一比,组成词。
疤()洛()膝()嘘()
瘟()
络()漆()墟()
碟()臂()肘()握()
蝶()劈()忖()喔()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犹豫—()嘲笑—()允许—()
灵巧—()希望—()勇敢—()
二、设问导读
资料准备:
作者赵丽宏与他的散文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等。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导航一:我的学习我做主
⒈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2.我能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3.我会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读课文,我会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温馨提示:抓住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第3自然段,描写少年表演的动作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文中描写少年几次表演?结果如何?少年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依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7、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中描写老者的句子,想象老者可能对少年说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者?
8、用横线画出描写几次表演中观众反应的句子。写观众的反应起什么作用?
导航二:我的想法我表述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这是一场“_____________”的表演。我是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温馨提示:可在书上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和描写碗的的语句,将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试着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导航三:我的团队我合作
1.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从“少年、观众、碗”当中,任选一个角度来说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2.班级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3.再次回顾全文,请自选角度,用一个四字词语评价顶碗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成语,要说明理由。
例如:“一波三折 ” 那一摞碗突然从少年头上掉下来,这是一折;接着又掉下来一次,此为二折;但少年恢复了镇静,开始第三次表演,成功了,所以说是一波三折。(成语提示: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处变不惊 处之坦然 镇静自若 坚持不懈 力挽狂澜 永不放弃)
我们组用“————”来评价顶碗少年,因为“——————————————————————————————————————————————————” 4.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请同学们分析分析,你觉得整篇课文,哪些地方表达处理的最好?(提示:开头好吗?结尾好吗?文章结构好吗?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修辞的手法?详略的处理?)
——————————————————————————— 2人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点拨,学生分小组说一说。
三、自学检测
1、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可写多种)
2、你能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和哲理?
3、写话练习: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少年笑了,因为________;老者笑了,因为________;观众笑了,因为________。
4、作者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四、巩固达标
(一)、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一位矮小结(jiē√ jiã)实的白发(fā fà√)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luò√ luó)金边红花白瓷(cí√ chí)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mó mō√)着少年的肩胛(jiá jiǎ√),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1.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2.哪些词语表现出老者“并无责怪”?请抄下来。
3.想象一下,你觉得老者可能低声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 4.这是一位 的老者。
(二)、我会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艰难(nán nàn)附和(hâ hã)..
(三)、我能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成语。
⑴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很多。()⑵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四)、我还会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作者采用()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顺序写了顶碗少年顶了()次碗,()次失败,第()次成功了。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老者对他的(),再加上他自己()。作者从中悟出了()道理。
五、拓展延伸
【《顶碗少年》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顶碗少年教案新10-23
顶碗少年北京版01-02
顶碗少年评课稿07-15
《顶碗少年》读后感作文09-28
初中生优秀读后感:《顶碗少年》读后感09-21
少年王勃的教学07-28
少年王勃教学教案10-01
少年王勃的教学反思11-19
乡村少年宫活动案例06-25
青少年自我保护案例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