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让生命创造奇迹作文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勇气,让生命创造奇迹作文(精选6篇)

勇气,让生命创造奇迹作文 篇1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尽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颗松树,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比自己重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石块,顽强的向上生长……

植物是那么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放弃一点儿生存的机会,它们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地向上生长。尽管它们生长的并没有多么美丽,但是它们那种勇气和毅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花的勇气》,小小的花儿都能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更说明“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你可能会问:植物都这样热爱生命,人肯定会更加珍惜生命,总不能人连植物都不如吧?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从网上、报纸上、电视上还是经常会看到有人轻生、自尽的时间。拿不他们连植物动不如,难道他们经受不起风雨的`磨难?难道他们命中注定见不到绚丽的彩虹?答案当然是“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勇气。

勇气,让生命创造奇迹作文 篇2

何裕民 教授,全国知名抗癌专家,获全国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等殊荣,在国际心身医学、肿瘤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领域享有盛誉。潜心肿瘤临床治疗与研究二十多年,积累了万余例病例,提出以“中医+西医+非医学手段” “三驾马车”治癌新理念。

提及何裕民教授,我们都不陌生。作为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卓有成效。同时,他又是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在肿瘤的心理治疗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我们请他谈谈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

四成癌症患者有自杀意念

“我们在多年来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约有4成癌症患者有自杀的意念。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思想上压力巨大,出现恐惧、失望等情绪,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病情不断恶化、加重,甚至自杀。因此,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其生命的罪魁祸首。”见到记者,何裕民教授开门见山地说道。

每天,何教授都要接待来自国内各地的肿瘤患者,他也见过太多的悲剧:一位57岁的胃癌患者,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不但对治疗没有信心,还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为了不拖累家庭,他选择上吊自杀,第一次自杀没成功,又第二次……

一位62岁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后,精神恍惚,不配合医院的放化疗,使疾病急剧恶化。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子女无心照顾,一个早上,老人趁人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与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相撞,当场身亡。

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发生过。某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五成以上癌症晚期患者产生过轻生念头,平均每年2例跳楼死亡。

作为多年与肿瘤抗争的战士,何教授深知,对晚期癌症患者,此时“药疗”不如“心疗”,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往往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患上癌症,便陷入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危机心理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须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何裕民教授解释说。

对因干预,才能行之有效

若要对癌症患者给以积极的心理干预治疗,必须对引起癌症患者的“心结”有所了解。何裕民教授介绍说,癌症患者自杀有很多原因,但主要还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还有部分是因为经济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癌症患者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 精神因素

抑郁症是癌症患者非常容易患的疾病。有些癌症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癌症,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病情,看到重症患者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以为得了癌症就意味着死亡,一时间心理接受不了,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感到绝望无助,生不如死,最终选择了自杀。其实,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早期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 肉体因素

选择自杀的癌症患者更大一部分是出于承受不了肉体上的折磨。因为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肉体上承受的巨大痛苦是超乎想象的。长期服用止痛药会上瘾,而且人体会产生抗药性,必须不断地加大药量。这时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极差,肉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驱使他们选择自杀。

◇ 经济因素

家里穷,治病花光了钱,还欠很多债,这些经济因素使患者心理压力大,觉得连累了家人,还不如早点了结。“这是很现实的因素。”何教授说,“有一位60多岁的阿婆,住院多次,一天,其子女在病床前因为经济原因争吵,当天晚上,阿婆就跳楼了。”假如患者子女能够私下讨论这些经济问题,避免刺激患者,同时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心理干预,也许这些悲剧就不会发生。

心理干预,创造生命奇迹

“所以,系统、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位家属、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给患者以帮助,才能让患者把所思所想说出来,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走出沼泽。”何裕民教授说。无论患有什么样的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沮丧,使他们完全失掉生活的勇气。应该让患者明确地认识到,一旦患了癌症,着急、悲伤、忧郁肯定于事无补;相反,只会加重病情。而采取积极、主动、坦然处之的态度,尽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努力配合医生治疗,对稳定和改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时机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忽然惊悉自己生了癌症,陷入心理危机状态,这需要立即予以干预。“不过,需强调的是,此时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对那些尚不知情者,没有必要行此干预,以免画蛇添足,反添其乱。”当然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转移等,这些情况也有所类似。但相对初诊时而言,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二是经过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

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我们称作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何教授解释说,相对而言,后者更加困难。对此,经验丰富的何教授认为在进行慢性心理危机干预时,应细分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绝对晚期,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此时,患者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至于乐观,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暂时也不至于严重威胁生存,应对措施得当,患者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许能柳暗花明。

因此,何教授指出,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此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治疗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对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何裕民教授认为主要是“两个目标”:

一是调整期望目标。这一阶段的许多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其实,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从过去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癌细胞(这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的思路转变,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

何教授说,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二是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自己定活到孩子考上大学;最低目标实现了,再一步一步调远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就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五年、十年,并走向 “接近康复”。何教授说,这类事例在我们治疗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激发出来的生命潜能是巨大的。有目标,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

何教授对肿瘤患者的诊治,一直是坚持药物和心理干预并重。然而,他知道,“癌症患者需要更多人的关爱。”因此,在采访的最后,他希望借助《家庭医药》告诉所有的读者朋友—— “积极给予肿瘤患者以心理干预,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留住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 篇3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崔芳囡指导:李利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0-2-26,那是一个让我记忆忧新的日子。因为,在肿瘤科,很少有这么年轻的病人光顾,因此他一进门,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光是我。

他蜷卧在病床上,我只能看到他失去血色的脸庞,显得极其苍白。就在进入病房的那一瞬间,他睁开了原本闭着的眼睛,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当他看到我的时候,他的嘴皮轻轻的动了动,我听见他好像在说:“医生,救救我”。

他叫孙鹏志,22岁,还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生。可是他得了睾丸癌,更可怕的是癌细胞已经侵犯了身体的很多地方,肺、十二指肠、腹腔,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我看到每位医生脸上都写满了无以名状的表情,我猜想每位都不医生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会发生在如此年轻的生命身上,毕竟,他只有22岁!

希望——能够挽救他如此年轻的生命!主管医生连夜查阅了睾丸癌的最新治疗进展,贾主任组织科室专家研究最佳治疗方案,当最后决定用化疗结合中药调养的方式进行治疗时,男孩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对照顾他的医生说:“医生,我有希望了!”

他是家中的独子,也是他父母毕生的希望。他的父亲,是当地乡镇医院的医生,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给他治病,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很多的债。儿子的病让这个原本贫寒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但他父亲说:“为了孩子,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

求医的生活很艰苦,每天晚上父亲只能花5元钱租一张行军床,睡在病房的过道上,每天早上,当大家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就起床了,蹑脚蹑手地走到儿子床前,听着儿子均匀的呼吸声,用手轻轻地摸一下儿子的额头。父亲的饭菜也很简单,几乎没有肉。尽管生活很艰难,父、母亲都没有放弃救治他的希望。

化疗的痛苦让人难以想象,恶心、呕吐、疲乏、无力,时时刻刻考验着他的身体和意志,看到他那痛苦的表情,我真的不知道能在为他做些什么,除了跟他聊聊天,开开玩笑,我只能默默地为他祈祷。小鹏志很坚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他希望他能恢复健康,回到他喜爱的课堂。所以尽管在病床上,他还是每天都坚持自学,他希望他能够和他的同学们一起走进考场。卧床生病的时间痛苦而漫长,他用电影来排解卧床生病的孤独与忧伤,《美丽心灵》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他希望他能够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那样恢复健康。小鹏志坚信,在医生精心的治疗和他积极配合下,他一定有战胜病魔的希望!

经过谨慎的摸索与实践,小鹏志的病情终于有了转机,半个月后,小鹏志能够坐起来了,再以后,他可以在父母的搀扶下慢慢地行走了。当医生告诉他的父母,肿瘤对化疗敏感,他们的儿子很有痊愈的希望时,他们都抑制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

两个疗程后,消化道出血止住了,肺内的肿瘤已经消失了,腹腔的肿物缩小了;四个疗程后,腹腔内还剩一个小的肿物。下一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手术?继续化疗?还是放疗?主管医生恳请外科、放疗科的多位主任医师会诊,最终得出结论——放疗。一天一天地,小鹏志的病好了起来,放疗25次后,腹腔的肿物明显缩小,各项指标基本正常。为了巩固治疗防止复发,主管医生

又制定了第5、6周期的化疗方案。可是小鹏志坚持回校参加期末考试,这让医生略略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延迟的治疗是否会对他的病情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焦急的等待着他的归来。等他回来后经过全面细致的复查,医生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放下,肿瘤没有进展!全部治疗结束了,再次复查小鹏志的一切指标都正常。8月12日小鹏志终于迎来了自己痊愈出院的日子。他终于可以回到他心爱的学校,见到久违的同学。他出院了,真的很替他高兴,我心里默默的为他祝福,希望他以后健康平安!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

在他出院的那天早晨,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打开时,一封信从里面滑落,这封信是写给我们大家的,信是这样写的:

我是病人孙鹏志的妈妈,我的儿子在这周就能出院了。在您们医院就诊的这半年里,我非常感谢所有的医务人员对我儿子全心全意的治疗和照顾,我深深的感受到中日医院“病人至上”的服务准则,你们优质的服务让我有种温暖的感觉,让我有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首先感谢的是贾主任和李主任,„„,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您们的救命恩情。

接下来是李主任和几位学生,„„

最后感谢的就是以陆护士长为首的全体护士,„„

中日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不愧于美丽的天使的光荣称号。您的医德、医术和那颗最珍贵的仁爱之心让我真的很感动,很佩服。我庆幸自己选对了医院。”

勇气,让生命创造奇迹作文 篇4

(社会类新闻稿)

家住乌苏市朝阳路社区的买尔哈巴是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妇女,可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用平凡而伟大的母爱为两名汉族弃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买尔哈巴收养的第一个汉族弃婴被人发现的时候,全身只用几张卫生纸包裹着,头骨破裂,生命垂危。经过医生的抢救,孩子总算保住了生命,但留下终生残疾的可能性很大。买尔哈巴不顾医生的忠告,将这个孩子抱回了家。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这个孩子已经5岁了,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上学前班了。买尔哈巴给孩子起名“卡德尔旦”,意思是“珍惜、尊重”,她希望孩子珍惜和尊重曾给与他关心和帮助的人。

其实,买尔哈巴自己有一个女儿,丈夫常年在外,全家的生活靠她一个人的低保金来维持生活,她还要独自照料偏瘫的公公,可就在今年春天,这个坚强的维吾尔族母亲又收养了一名汉族弃婴。

2009年3月的一天,一名早产儿被他的亲生父母狠心地抛弃了,当孩子被好心人送到市人民医院时,体重只有2600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肝病,手脚严重畸形。买尔哈巴得知后,又一次动了恻隐之心,不顾医生、邻居的好言相劝,把孩子抱回了家。从那时起,为了给孩子治病,她几乎每天都要去一趟医院,回到家,她又按照医生指导的方法,每天给孩子按摩手脚。7个多月过去了,在她的努力下,孩子的手和脚都慢慢恢复了正常,认识妈妈了,会笑了。她为孩子起名“阿里木”,意思是“科学家”,买尔哈巴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知识、对社会有用的人。

坚持创造奇迹作文 篇5

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六年级男子800米的决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起跑线。我们班的林坚在人高马大的六年级男生中孤身作战。只见他撒开两腿,双手使劲地摆动着,奋力向前跑,紧紧地咬住了前面的运动员们。

比赛进入到白热化,突然林坚双手捂住了肚子,速度随之慢了下来,脸上露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心里一惊:糟糕!他怎么了?千万别放弃呀!老师也发现了他的异样,跑到他的身边关切地问他:“怎么了?能坚持吗?”只见他咬了咬牙,点了点头。渐渐的,他与领先的人距离越拉越大。这时候同学们已由最初的希望他夺冠变成了希望他能坚持到最后。

当最后一圈的枪声响起的时候,林坚与第一名的选手已相差差不多半圈了。结果似乎已提早揭晓,同学们都急得大声喊:“林坚,加油,林坚,坚持,林坚,快!快!”就在这一片“加油”声中,奇迹发生了:林坚仿佛上足了发条,一下子发力,飞快地越过了第三名、第二名,跑进最后一个直道的时候,他与第一名只有一小段距离了。他的“疯跑”一下子点燃了整个操场的热情,不仅仅我们班的老师和同学,所有操场上的目光都被吸引了,大家忘我地喊着“加油”。还差二十米就到了,他紧随第一名后;十米,还差一步,我们的心都揪起来。还有五米了,他咬紧牙关,冲!冲!冲!超了,超了!林坚以毫无争议的优势率先冲过终点。“耶!”603班的同学都欢呼起来;林坚却因体力不支瘫在老师的怀里。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同学都在传颂着这一刻。

爱创造生命的奇迹 篇6

看着曾经美丽、贤惠的妻子忽然间变成了沉睡不醒的植物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丈夫一夜间愁白了头。要知道植物人苏醒一般都是奇迹,可是她能够创造奇迹苏醒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当时他们3个孩子中最大的才10岁,自从出事那一天起,丈夫就开始不离不弃地守护在身边,每天给她喂饭,给她洗脸,给她擦身,给她按摩……

他试图用真情和爱温暖她的心,期待她能有苏醒的那一天,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乐观,尽管他对她照顾细腻,呵护万般,但她一直没有知觉,就那样冷冰冰地躺在病床上,完全是一副活死人模样!

除了工作、照顾孩子之外,所有的时间他都用来陪伴她,甚至一有空闲,他就会坐在她的身边,陪她说话,给她讲述他们曾经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她听不到,但他对她依然不离不弃!

听说针灸能够促进植物人恢复,他买来了书本和银针,准备给她实施针灸治疗。可是他不是医生,他完全不懂医术,怎么办?

经过再三思索,他决定学习针灸,刚开始按照医生的指导,他只能在自己的身上练习,因为她什么都不懂,基本上就有那么一口气,万一扎坏了怎么办,所以他只有扎自己!

就这样每天在自己身上扎三四十处,有时他把自己的手臂都扎透了,但他依然在想:她人都那个样了,我还可惜我自己干啥呀。终于他学会了针灸,可以给她实施针灸治疗了!

或许针灸治疗真的能够促进植物人恢复,也或者他的爱和祈祷感动了上苍,1979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当时大雨滂沱,雷电交加,他像往常一样给她翻身、按摩,然后针灸,正当他给她针灸到合谷穴时,突然她的眼睛眨了眨!

顿时他愣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然后开始大声喊叫,虽然她还是听不见,但他依然大叫:“你醒一醒,你醒一醒……”孩子们听见他的喊叫也都跑了过来,这时奇迹在她身上再次展现,她睁开了眼睛!

他高兴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这一刻是多么珍贵,为了有这么一天,他们全家等了400多个日日夜夜!

可是她的眼睛睁开没有多大会儿,很快便闭上了,这时孩子们开始喊叫:“妈妈,妈妈,你醒一醒,妈妈,妈妈,你别睡了,可怜可怜孩子吧,你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吧,你看看我爸爸,我爸爸一霎时间头发也白了……”

不知是有了意识,还是被这浓浓的爱再次感动,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流淌下来,这时所有的人都看到,她再次睁开了眼睛!就这样睁眼、闭眼,反反复复半年多,她的眼睛才算完全睁开,并且一次比一次睁的时间长!

她苏醒了!在丈夫真情守护和细心照料下,沉睡了14个月的她,终于恢复了过来,并且逐渐开始认识这个世界,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虽然苏醒的徐丽华因为脑部严重受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双手拿不了东西,智商就像一个婴儿,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但丈夫对她的爱依然如从前一般,开始教她说话、走路,并且在他的帮助下,她还学会了练太极……

2005年1月8日,第2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上,徐丽华与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300多名太极高手展开了一场世界级的较量,并且以无比优异的成绩夺得一块金牌、两块银牌!

特殊的经历让徐丽华一夜间成了奇人、神人、名人,不过更让她更加自豪的是,2006年,她被邀请担当第12届都灵冬季奥运会火炬手,这是徐丽华第一次迈出国门,举着有4斤多重的火炬,足足跑了400米!

2008年,徐丽华又击败了3000多名对手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奥运会长春站的火炬手,如今70岁多的她,身体健康,每天仿佛都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正和老伴儿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做客《鲁豫有约》,徐丽华不无感慨地说:“我非常感谢老伴,老伴是我的恩人,是老伴给我第二次生命!”

世界上什么最伟大,或许只有爱,原来爱真的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上一篇:公共行政学复习材料下一篇:购物网营销策划方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