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六年级森林防火教案(精选7篇)
四年级下册五.六.复习二课时教案 陈洁
Recycle2 主备人:陈洁 二备人: 时间: 课题:Recycle 2 Read and think Let’s play 课时:Lesson3 课型: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熟练拼写4~6单元要求掌握的词和句子,并用重点句型造句。 2.能读懂Read and think中的短文并正确判断。 3.能和同伴在游戏中熟练回答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读懂Read and think的短文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文后的题目。 教学难点: 能用重点句型造句。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磁带。 2.教师准备骰子一个、4~6单元重要词汇的图卡。 3.学生准备写有4~6单元重点句型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Step1. Preparation 1.Let’s sing the song “Animals on the Bus”together.(P83) 2. Free talk(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可根据需要使用图片).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n Bei Jing? Can I wear…? How much is the …?/How much are they? Are they ….?/How many…do you have? Step2. Presentation 1. Read and think (1)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Kunming/Beijing/Lhasa/ Hong Kong? Ss: It’s……(此时教师可以出示图片) T: Can I wear …? Ss: …. 以此讨论出不同地方的不同天气情况和应该根据天气选择合适的衣服。 (2)T:John is in Beijing now. Is it hot in Beijing? Read it quickly. 学生认真阅读短文回答。 (3)学生再次阅读短文,完成课本上的判断题。 (4)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b. Read in groups(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朗读竞赛). 2. Let’s play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进行问答练习。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名同学做代表抛骰子,骰子掷到哪一格,这一组的学生就回答哪一格的问题,若是答不出或答错就停走一次。 Step3. Practice 1.单词记忆大比拼。 教师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复习4-6单元的四会单词。然后,听写,看看谁记得又快又多。(此活动也可以分类别进行,如animals/vegetables/clothes ....) 2. Game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分别选一名代表抽取写有不同单元的四会句型的卡片,大声读出来并替换其中的重点词语造句。每组另选一名同学书写听到的四会句子,写出正确句子最多的小组获胜. Step4. Production 以旧换新。 教师继续和学生做Let’s play 部分的游戏。不同的是,骰子掷到哪一格,这组的同学就要根据这一格的问题提出一个类似新的问题,并且回答出来。 Step5. Progress A.做检测题(基础训练或配套练习上的有关题目) 说明:教师可根据时间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适当安排做题内容。 B.总结课堂,评价学生表现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表扬课上表现好的同学。 五.作业布置: 1.听读Read and think,并试着模仿短文写一篇小练笔。. 2.回家和家长一起玩Let’s play的游戏。 六.板书设计: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n Bei Jing? Can I wear…? How much is the …?/How much are they? Are they ….?/How many…do you have? 七 教后反思: Recycle2 主备人:陈洁 二备人: 时间: 课题:Recycle 2 Listen and write Let’s play Let’s sing 课时:Lesson2 课型: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在听听、说说、唱唱、玩玩、写写中复习有关服装、动物和蔬菜的单词。 2.运用有关句型谈论服装价格、尺码等;理解句型I’m going to….。 3.会唱歌曲“Animals on the bus”。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谈论服装价格、尺码以及不同天气的科学着装,如:How much is it/are they? What size? Can I wear…? 等。 教学难点: 能听、说、读、写有关动物、服装、蔬菜的单词;灵活运用有关句型。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磁带和一张中国地图。 2.教师准备有关动物、服装、蔬菜的图卡和词卡。 四.教学过程: 一、Step1.Preparation 1. Let’s chant.(P47) Mmm!It’s warm today! Take off your jacket! 2. 利用词卡和图卡复习有关动物和蔬菜的单词。 教师先出示词卡,学生读出单词后教师把图片贴到黑板上,然后找几个同学拿着词卡给黑板上的图卡“配对”,操练完所有单词后教师在图片上方板书出“Bus”。 Step2.Presentation 1. Let’s sing. (1) T: Look! The animals are on the bus. Listen and answer: What animals are on the bus? 教师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听一至两遍后回答问题。 (2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熟悉旋律和歌词。 (3)学生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2. Let’s play (1)T: Now ,there are some animals on the farm, too.(把图片上方的bus 改成 farm)I am at the farm. I see some animals. They are goats.(教师说完后再重复一遍)I am at the farm. I see some animals. They are goats.同时板书到黑板上。)What can you see?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仿说出句子I am at the farm. I see some animals. They are …并添加同类的新词汇。 (2)T:(指着黑板上的`图片)There are some vegetables on the farm, too. I am at the farm. I see some vegetables. They are tomatoes. (板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仿说出句子,并添加同类的新词汇。 (3)学生在小组内继续此游戏。 3. Listen and write. (1)T: (教师出示衣服图片)What’s this? S1: It’s ….. T: How much is it? S1: It’s … yuan. T:(出示天气图片)What’s the weather like? S1: It’s ….. T: Can I wear my…?(此处的衣服指刚才出示的衣服。) S1: … (2)以此种方法复习有关衣服、天气的单词和句型。 (3)a.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Listen and write 部分,然后听录音,完成表格。 b.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听录音边核对检查。 Step3.Practice 1.游戏:一加一 本游戏是指在Let’s play 的基础上,扩大单词面。从动物蔬菜扩展到水果、衣服、鞋子等单词的练习。让学生模仿说出句子,并增加同类的新单词。 I see some animals. They are goats./ I have some shoes. They are slippers. I have some fruit. They are apples./ I have some clothes. They are jeans.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十一”长假的时候去不同的地方旅游该穿什么衣服,注意简单介绍当地的天气情况。(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把让学生讨论的几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利用天气符合图片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 Step4.Production 暑假,爸爸妈妈打算去黑龙江参观农场。请你给他们介绍一下那里的天气情况,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衣服。同时想象一下,农场里会有哪些动物、蔬菜和水果等,把这些用英语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五.作业布置: 1.鼓励学生课下试着唱刚学的歌曲,最好能够唱给家长听。 2.画出你梦想的农场并用英语简单描述。 六.板书设计: How much is it/are they? What size? Can I wear…? I’m going to… 七 教后反思: Recycle2 主备人:陈洁 二备人: 时间: 课题:Recycle 2 Read and act 课时:Lesson1 课型: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通过游戏及筹备野炊的过程,在实际情景中复习有关天气、蔬菜、水果、食物的单词以及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How much is/ are …? What do you have ? I have … .I want … . 2.能听懂、会说句型:Tomorrow will be … .Let’s go shopping. What do you want to bring? Let’s have a picnic tomorrow.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听、说、认读句型:I want … .I have…. 教学难点: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Read and act 中的主要句型。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磁带和一张大购物单。 2.教师准备有关蔬菜、食物、水果和天气的图卡和词卡。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份购物单。 四.教学过程: Step1.Preparation 1.Sing the song :The Coat in the Window.(P66 Unit5 Let’s sing) 2.复习有关蔬菜、食物和水果的单词。(蔬菜指的是第六单元中学过的;水果主要复习本课时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即可。) 3.Talk about the weather.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出示图卡) S1:It’s …… 依次询问复习有关天气的相关单词。 Step2.Presentation 1.(1)T:(接上一环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1:It’s …… T:Tomorrow will be warm and sunny.(此处可根据上课当天的天气情况回答,如果当天的天气情况很好,教师可以回答Tomorrow will be warm and sunny,too.)Let’s have a picnic tomorrow, ok? Ss: Ok! (2)教师板书、教读Tomorrow will be warm and sunny. Let’s have a picnic tomorrow. 2.(1)T:I want to make a salad(出示相对应的图片). What do you want to bring? S1:(在教师的引导下)I want to bring some bread. S2: I want to bring some apples. (2)板书、教读What do you want to bring? I want to…. (3)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操练What do you want to bring? I want to bring… 3. (1)事先安排好一名同学到黑板前面做售货员,站到事先贴好的图片前面。 T: I want to make a salad .Let’s go shopping,ok? Ss:Ok! 教师拉着几名同学走到黑板前并给分好工,教师和几名学生扮演顾客,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 S1:Can I help you? T:Yes.I want one onion and two carrots. 在黑板前的学生依次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说正确之后就可以拿走相应的图片。(此时教师可以让下面的同学也说说自己想要的东西,以操练句型:I want…) T:(学生依次操练完后)How much are they? S1: ….. T: (询问拿着图片的同学)What do you have ? S2: I have… S3:I have…. T:(指着没有图片的同学)They want to share the food. Let’s share the food with them. (邀请没有食物的同学一起吃东西)Give you a carrot. (2)板书、教读They want to share the food. Step3.Pr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成就情绪,调查
成就情绪是指与成就活动或成就结果直接有关的情绪[1]。学习中的愉快情绪及完成困难任务时的愤怒情绪属于成就活动有关的情绪;成功带来的自豪情绪及失败引起焦虑和羞愧情绪属于成就结果有关的情绪。研究表明, 成就情绪对学习、记忆、动机、发展、心理健康和神经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影响[2]。如成就情绪可以通过改变大脑的多巴胺水平来影响长时记忆, 通过影响注意过程和认知资源的使用, 通过引发和维持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通过触发不同的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模式, 通过促进或妨碍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节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而且研究表明, 成就情绪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中的个体都非常重要[2]。
尽管成就情绪在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长期以来成就情绪研究却仅限于考试焦虑研究和成功或失败引起情绪的归因研究。在过去的十年当中, 虽然学生成就情绪的研究有所增加, 但与认知和动机研究相比, 成就情绪研究仍然较少, 对小学生数学成就情绪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因此本研究试图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成就情绪进行调查, 探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数学成就情绪的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 选取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龙岸中心小学、怀群小学、桥头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426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392份, 有效回收率为93.3%。其中, 仫佬族小学生100名 (25.4%) , 汉族小学生104名 (26.5%) , 壮族小学生159名 (40.7%) , 苗族小学生5名 (1.3%) , 侗族小学生5名 (1.3%) , 瑶族小学生4名 (1.0%) , 15名小学生民族信息缺失 (3.8%) ;其中男生228人 (58.2%) , 女生164人 (41.8%) ;五年级学生237人 (60.5%) , 六年级学生155人 (39.5%) 。
2.研究工具
数学成就情绪问卷采用Pekrun等人 (2007) 编制的数学 成就情绪 问卷 ( 中文版本) (AEQ-MChinese) 。该问卷共由37个项目组成, 包括学生对数学课、数学考试、数学作业的情绪体验。其中, 愉快数学成就情绪包括9个项目,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自豪数学成就情绪包括6个项目,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愤怒数学成就情绪包括8个项目,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焦虑数学成就情绪包括6个项目,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羞愧数学成就情绪包括8个项目,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该问卷采用5级计分, 1分表示十分不同意, 2分表示不同意, 3分表示中立, 4分表示同意, 5分表示十分同意。
3.研究程序
在自习课上,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测试, 问卷当堂收回, 测试时间约为15分钟。对未能完成全部题目和整份问卷明显呈规律性作答的问卷进行剔除。
4.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中的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数学成就情绪的平均数和标准分
由于数学成就情绪问卷中5种数学成就情绪所包含的项目数量不等, 为了对5种数学成就情绪之间的得分进行比较, 我们分别将5种数学成就情绪的总分除以其项目数后进行描述统计,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平均分最高的数学成就情绪是愉快情绪, 接下来依次是自豪情绪、焦虑情绪、羞愧情绪, 平均分最低的数学成就情绪是愤怒情绪。
2.数学成就情绪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成就情绪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男生的愉快数学成就情绪显著低于女生 (p<0.01) ;男生和女生的焦虑、愤怒、自豪和羞愧数学成就情绪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3.数学成就情绪的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成就情绪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 五年级学生的愤怒和羞愧数学成就情绪显著高于六年级学生 (p<0.01) ;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愉快、焦虑、自豪数学成就情绪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4.父母外出务工对数学成就情绪的影响
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检验父母亲外出务工对数学成就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 父亲外出务工和母亲外出务工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0.573, p=0.721) ;父亲外出务工的主效应不显著 (F=1.076, p=0.373) , 表明父亲外出务工对数学成就情绪无显著影响;母亲外出务工的主效应显著 (F=2.860, p=0.015) :母亲外出务工学生的愉快情绪显著低于母亲没有外出务工学生 (p<0.01) ;母亲外出务工学生的焦虑和愤怒情绪显著高于母亲没有外出务工的学生 (p<0.05) ;母亲外出务工学生与母亲没有外出务工学生的羞愧和自豪情绪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三、讨论与分析
在本研究中,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数学成就情绪从高到低依次为愉快、自豪、焦虑、羞愧和愤怒, 说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考试中, 以自豪和愉快为代表的正向情绪高于焦虑、羞愧和愤怒为代表的负向情绪, 总体上来说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成就情绪比较积极。
在本研究中, 男生的愉快情绪显著低于女生;其它的成就情绪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熊俊梅等人对高中生数学成就情绪的研究表明, 高中男生的愉快和自豪情绪显著高于高中女生, 高中男生的焦虑、羞愧和愤怒情绪显著高于高中女生[3]。这种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女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因而比男生表现出较多的愉快情绪;而到了高中阶段, 女生在数学学习中已经处于劣势, 因而比男生体会到更多的焦虑、羞愧和愤怒, 更少的愉快和自豪。研究表明, 随着年级的增高, 女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会逐渐转变为劣势, 其中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3]。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持有的认为女生的数学能力不如男生的观念。这一刻板印象导致女生不愿意在数学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从而使女生在数学上表现出较低的成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女生认为自己在数学方面没有优势, 所以付出较少努力, 进而导致女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劣势。因此, 要改善女生在中学及以后数学学习中的劣势, 首先要从改变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开始。
在本研究中, 五年级学生的愤怒和羞愧情绪显著高于六年级学生, 其它3种学业情绪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董妍和俞国良研究发现, 初中生的正向成就情绪多于高中生, 负向成就情绪少于高中生[4]。徐速的研究发现六年级学生的正向成就情绪显著高于八年级学生, 负向成就情绪显著低于八年级学生[5]。董妍和俞国良[4]的研究及徐速[5]的研究似乎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负向成就情绪、越来越少的正向成就情绪。但本研究的结论与这一趋势并不一致, 因此该趋势是否具有普遍性仍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进行检验。
在本研究中, 母亲没有外出务工的学生比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愉快情绪, 更少的焦虑和愤怒情绪。这可能是因为小学儿童与母亲更为亲近, 有事情喜欢告诉母亲, 更希望能从母亲那里获得温暖和帮助。母亲外出打工, 小学儿童少了重要的倾诉对象、情感慰藉和支持, 便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而影响到小学儿童的学习, 影响到其数学成就情绪。吴霓等人[6]和罗静[7]等人的研究也表明, 父母外出务工, 尤其是母亲的外出务工, 会导致儿童学习成绩显著下降。何朝峰等人的研究也发现, 母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比母亲未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8]。因此, 从有利于小学儿童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讲, 母亲与小学儿童最好不要分离。在本研究中, 父亲外出务工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数学成就情绪没有显著影响, 这可能与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在家庭中, 父亲更多承担着挣钱养家的角色, 对孩子的抚养和照顾较少顾忌, 因此父亲外出务工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成就情绪无显著影响。何朝峰等人的研究也发现, 父亲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无显著影响[8]。不过, 我们并不能据此推论父亲外出务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无显著影响。父亲外出务工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来进行检验。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成就情绪从高到低依次为愉快、自豪、焦虑、羞愧和愤怒;男生的愉快数学成就情绪显著低于女生, 男生和女生的焦虑、愤怒、自豪和羞愧数学成就情绪不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的愤怒和羞愧数学成就情绪显著高于六年级学生, 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愉快、焦虑、自豪数学成就情绪不存在显著差异;母亲外出务工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成就情绪有显著影响, 父亲外出务工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成就情绪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Pekrun, R.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emotions:assumptions, corolla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2006 (4) .
[2]Pekrun, R., Elliot, A.J., Maier, M.A.Achievement goals and discrete emotions:a theoretical model and prospective tes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 (3) .
[3]熊俊梅, 龚少英, Frenzel, A.C.高中生数学学业情绪、学习策略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 (6) .
[4]董妍, 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心理学报, 2007 (5) .
[5]徐速.儿童学业情绪的领域特殊性研究.心理科学, 2011 (4) .
[6]罗静, 王薇, 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9 (5) .
[7]吴霓, 丁杰, 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 2004 (10) .
1、认读12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这个故事。
3、能够在小组中跟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够在小组中跟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依照课后认读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小节顺序号。
2、给生字注音,认读生字词。
3、同学之间,互查生字词语。
二、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讲的?
1、读文,交流。
2、填空:本文写的是“我”在跟()一起()时,遇到了()前来检查,从而亲身感受到()。
课文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三、森林警察给“我”的印象是什么?你使从哪儿体会到的?
交流
印象:可畏、可敬。
可畏—表现在“查”,查证件、闻鱼饵、看鱼钩。(一丝不苟)
可敬—表现在“罚”,罚款、违法纪录。(关爱动物)
四、美国马里兰州关于钓鱼的规矩以及森林警察的严格执法,是否有点小题大做呢?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
1、组内交流:略。
2、班内交流:明确几点。
(1)森林警察是忠于职守,依法办事。
(2)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3)处罚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讲人情就是践踏法律。
五、事情反战的先后顺序讲故事。
1、做准备——俩人一组互相讲。
2、交流看法
六、我们国家都颁布了哪些法律?根据现实生活中你看到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森林警察
可畏 可敬
一丝不苟 关爱动物
查 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重难点:
1、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2、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8、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扫、支、撒、拉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2、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4、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还会装弶捉小鸟雀,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板书:“我”盼望
五、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8、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师
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八、小结学习情况
1、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收获。
九、布置作业
完成习题精选的练习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愁”“章”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通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讲鲁迅心情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第二、三、四、五段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第一段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小标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写空题的小黑板,请一人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注意“冠”字上面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教学反思:
《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虐()待摩suō()
jiǒng()相抖擞()颓()唐
chóuchú()不能自yǐ()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1.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习作一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习作二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以上这段话很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内容叙述得是否具体;
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结构是否比较严谨;
是否有创意;
是否切题。
范文引路
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
学生快速朗读。
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小组派代表予以点评,宣布本组成员所给分数及理由。
合作批改
同桌交换阅读对方作文。
用修改符号批改,按项目评分。
汇报交流
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几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同桌读眉批、总批,汇报批改意见。
作者谈收获。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一首欣赏曲,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台湾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奏出的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其中既有电声乐器,又有陶笛演奏,更有在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鸣叫声的录音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使人听起来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乐曲中现了几十种动物的叫声,在柔和的月光下,蟋蟀、青蛙、蝉、鸟等如舞动的精灵,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演出了一曲浪漫的森林狂想曲,是一部有现代意味的狂想曲。
教学目标:
1、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
2、熟悉主题,培养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乐曲的曲式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歌曲活泼愉快的情绪,感受真实的音效。教学难点:对主旋律的哼唱与情感体会。
教具:幻灯片课件,电子琴,能制造音效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到过原始大森林吗?(集体回答)你们喜欢大森林吗?如果能让我们亲身去感受原始大森林的神奇,亲耳倾听大森林的美妙声
响,那该多好啊!可是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在内,恐怕这个机会都不多。今天为了弥补这个小小的遗憾,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它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这首美妙的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希望这首乐曲能给大家带来一种身处原始大森林的神奇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
在欣赏之前,老师要提出三个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出示小黑板)
第一:乐曲的情绪怎样?
第二:乐曲中录制了很多动物的叫声,也就是“音效”。请大家把你听到的动物的叫声记下来,看谁听到得最多,而且最好能模仿其中的一种。
第三:要认真听一下这首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主旋律,也把它记下来,好吗?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欣赏中认真思考,正确的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2、提问:
(1)老师从每位同学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大家都在认真倾听。看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你是否找出来了。
第一:乐曲的情绪怎么样?(板书:欢快、优美)
(2)那么你都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呢?(提问4-5名学生,并请学生模仿其中青蛙、知了的叫声。师根据生答依次贴出蟋蟀、青蛙、小鸟、知了、猫头鹰,并适时给予鼓励)刚才这两位同学模仿得不错。老师把这几种动物的叫声单独录制了下来,想不想听听?每听完一种,你要说出这种动物的名字。(播放录音)同学们听得认真,回答的也不错。我看有的同学已经在偷偷的模仿呢。
(3)乐曲简介:你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所以我再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有关《森林狂想曲》的简介,想不想听?这是一首数码音乐作品,它的曲作者吴金黛来自我国的宝岛——台湾。大家知道吗?台湾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位于北回归线的鸟类集聚地,森林的生态资源相当丰富。这部以《森林狂想曲》命名的专辑共包括8首乐曲。我们刚才欣赏的是第一首,也是最好听的一首。这部音乐作品中动物的叫声是录音师花费5年的时间在原始森林中采录的。乐曲中共出现了一百多种动物的叫声。确实,这部音乐作品来之不易呀!
(4)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没回答。回忆一下,这首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参加了演奏?(提问1-2名学生。有竹笛、小提琴、吉他。)
我们都知道乐器可以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那上面的乐器各属于哪一类呢?竹笛是属于(中华民族乐器)那小提琴、吉他呢?(西洋乐器)一中一西两种乐器组合在一起有没有给人一种特别不和谐感觉呢?(没有)反而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学习主旋律A、B、C。
好,请同学们坐好,刚才我们欣赏的过程中,你是否听出这首曲子有几个乐段组成?(3个)这么欢快、优美,令人陶醉的乐曲,想不想学会?
那好,我们现在就采用学习歌曲的四部曲来学习,不过乐曲没有歌词,就剩下几步?三步。哪三步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第一步:打节奏。第二步:模唱旋律。第三步:唱旋律。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学唱ABC各段的旋律。先来看A段的旋律。a首先师指旋律,生打节奏。b接着,生用la音模唱旋律。c最后,演唱旋律。
d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只有结尾的音不同,其余完全相同。)对,演唱的时候大家注意。(2)自学B段的旋律。
a:大家演唱的非常好,看来A段难不住大家,那好,下面大家运用学习A段旋律的方法来自学B段,看谁学的又快又好。
b生按照学习A段的方法演唱B段旋律。C检查自学情况。(3)自学C段的旋律。a简介弱起小节。
b既然AB两个乐句大家这么快就掌握了,相信C段也难不住大家。下面大家按照学习AB段的方法演唱C段的旋律。
4、用手势巩固ABC各段的旋律。
刚才每位同学学习的都很认真,老师为大家高兴。那么究竟谁学习的最认真呢?下面我们来一个小小的过关测试。看谁能顺利通过。老师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演奏A、B、C各段旋律,请你仔细听辨一下。(生用手势表示)A用1个手指,B用2个手指,C用3个手指。看谁能全部答对,有没有信心。
(1)首先,用吉他音色演奏B 段旋律。(2)接着,用电子琴音色演奏A段的旋律。(3)最后,用笛子演奏C段的旋律。
5、完成练习:
a看来,大家都通过了过关测试。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打开课本,看一下课后有这么一道题。这次测验如果谁能通过就说明你是最棒的!
b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填充)。(全部填写的A的同学请举手)
音效—A—A—B—A—B—C—A—音效—A—B—A—B—C—A—音效
三、模仿、创编。
a没想到有这么多同学表现这么棒!下面来训练一下我们的合作、创编的能力。分小组按照这个顺序即音效—A—音效—B—音效—A—音效。共同探讨、创造分工,模仿森林中你想到的各种声音,看哪位同学模仿的最逼真。
b师生合奏,班级《森林狂想曲》。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依次抽查了。下面我们师生按照这个顺序ABC三段可以演唱,音效部分可以任意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大家准备好了吗?同学们表演得很好,这是我们“班级
版本”的《森林狂想曲》,大家还可以在文娱委员的带领下把C段也学会,就可以按录音里的顺序奏出全部的《森林狂想曲》了。课后,可要加油呀!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能礼待人,使用礼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9.、谈礼貌
2、学习“貌”,指名组词
3、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提醒学生注意:“嫌、盾、训、逊”是前鼻音;
“嗽”是平舌音
“校”课文中读“jiao”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古训 矛盾 咳嗽 粗暴 纠纷
安慰 情操 修养 文雅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指导
2、学生用钢笔描红生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刘德荣
珍惜资源/环保建议书:
一、导入
出示有关资源课件
二、新授(写作指导)
1、介绍有关建议书常识 建议书是个人、单位和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也叫倡议书、意见书。
建议书是应用文的一种类型。其内容很广泛,像弘扬雷锋精神,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援助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开展工作拥军优属活动家等,都可以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面对群体时,虽然也带有建议,但主要是宣传、鼓动对方去做,具有一定的号召性。建议书是面对领导和有关部门时,一般是中肯地提出自己对对方工作的意见和自己的建议,没有要求对方去做的意思。不具有号召性。
2、建议书的格式 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大体相同:(1)、标题 一般只写“建议书”三个字,有时为了突出建议的具体内容,可以写《关于×××的建议书》。题目要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字体要大些。
(2)、称呼 提出的建议希望得到哪些人的响应,称呼就写那些人。要写在第二行顶格,后面加冒号。
(3)、正文 就是建议的内容,从第三行空两格开始写。先写提出建议的理由,再写建议的具体内容。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条写。
(4)、署名 在右下角写出建议人的姓名,即提出建议的团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名字。
(5)、日期 写在建议人姓名的下方。
3、写建议书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提意见、写建议要根据具体问题、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而不能凭空想像,不着边际地提,这样才有助于改进工作方法,开展有益活动。(2)、说话得体,有分寸
首先,所提意见和建议应当比较准确、比较合理,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分寸。意欲晓之以理,首先动之以情,这样写,意见容易被接受,从而到达目的。其次,要使意见和建议在现实条件下行得通,不应该说过头话,也不应该提过高的要求,否则就无济于事了。(3)、内容具体、清楚、实在
建议书的核心部分是所提建议的内容。因此,写建议书不管是分条开列,还是不列条款,都应当把建议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使人一目了然。这样领导、机关、单位和个人在考虑和采纳的时候才容易落到实处。切记不要说空话、套话,不要抽象、笼统。(4)、语言准确、精练
建议书是人们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一种工具,因此,语言一定要准确精练,要言简义明地把具体的办法、具体的措施准确地、一目了然地写出来,而不是过多的分析和去论证。
三、范文赏析
【四、五、六年级森林防火教案】推荐阅读:
森林防火五年级作文600字06-23
森林保卫战六年级作文450字03-16
小学二年级语文《享受森林》优选教案11-13
森林防火主题班会一年级09-18
低年级森林防火知识12-31
保护森林作文七年级12-06
二年级作文:森林服装店06-09
三年级作文森林运动会06-28
森林音乐会作文二年级07-28
三年级童话作文:热闹的森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