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翻译及赏析(推荐11篇)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这首诗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看似简陋的对话,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表面上给人以朴素无华之感。但是,细细品读,却是内涵深刻,意境极其深远,充满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艺术构思非常诡秘。虽然是写思念之情,但是,却没有一个“情”字呈现在字里行间。虚实兼备,相得益彰。比如,“巴山夜雨”就是实际景物,而“共剪西窗”则是虚幻的`想象。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晚唐闻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窘不得志。大中末年(约858年),病逝于郑州。
《无题·相见时难》应是诗人与宋真人初恋的产物。李商隐二十三岁去河南王阳山东峰的玉阳观学道,其西峰灵都观有位姓宋的女道士,她是侍奉公主的宫女。由于两座道观之间的往来联系,李得以邂逅而一见钟情。但这一对情人偏偏生活于道观,除了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还要加上森严的教戒限制,因而他们的恋爱就变得十分艰难。《夜雨寄北》则一般认为是李羁旅巴蜀写给妻子的爱情诗。这两首千古绝唱,虚实相生,异曲同工,具有撼人心扉的艺术力量,堪称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
一、艺术概括,实中生虚
诗人通过艺术的概括,创造“笔所未到,意有所忽”的艺术空白,言外有意,实中生虚,虚实相生。请先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高度概括了诗人黯然伤神的真实感受,然而,相见何难,分别何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李初恋的宋真人年轻美丽,能歌善舞,倾城倾国,使得李思慕不已,这从他的其它初恋诗中可见一斑。“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镜槛》),描写恋人坐在镜台前,恰似芙蓉,又若翡翠。在《日高》中,诗人想象水晶门帘里正在睡梦中的恋人,像红日高照的一朵芍药花,醉态朦胧,楚楚动人,对其爱慕至极,乃至“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贴死屏风上”,诗人幻想自己能学得道家轻身无影之术,飞进西峰灵都观,越过重门,再变成一只粉蛾贴于屏风尽情欣赏,即使贴死在屏风上也心甘情愿。其相思之情炽热如此,而在现实的环境和自我心理压力之下,却幽会难得,故而分别因为“相见时难”而更其难分难舍。其中蕴含的缠绵悱恻之情留待于读者的揣摩与体会。再请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则以一问一答概括夫妻之间的切盼与无奈。而一对恩爱夫妻,久久相离,其酝酿积蓄于心中的千言万语,诸如问候,寒乎?饥乎?忧乎?安乎?……亦留待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李妻王氏为王茂元最小的女儿,彼此之间一往深情,这有诗人另作为证,如《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诗人写王氏美若出水芙蓉,是颇知名的美人。她善解人意,知书达理,关心丈夫,体贴入微。尤其是末一联“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梦溪笔谈》云:“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棋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王氏以弹棋为隐喻,棋局中心为相互争夺而难弹之处,言外之意是劝丈夫别接近政治中心,那里是非最多。李只身滞留巴属,不得而归,只感“万里峰峦归途迷”(《凤》),夫妻牵挂,怎一问一答了得!个中滋味确待读者切己体会。
二、缘情写景,情景相生
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岁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是说景情可以相生。古人又有以景为实、情为虚,故化景物为情思称为化实为虚,化情思为景物称为化虚为实。所以情景相生也即虚实相生,这在两首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还是先说《无题》,诗人缘情写景,借“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抒发分别的百般痛苦。暮春季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韶华易逝,花因如是,人又何尝不然。仅此一句,闲愁万种;离情别绪,凄婉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兴兼用,化虚为实。一对恋人海誓山盟,彼此忠诚,全在春蚕、蜡炬的意象之中。再说《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用巴山、夜、雨、涨秋池几个意象,层递组合,把胸中的愁绪写到无以复加。“巴山”隐言羁身穷山恶水,刘禹锡曾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夜”,言黑暗笼罩,实见心中阴霾浓厚。“雨”字一出,令人顿感凄凉,再点“秋”字,又厚增一层哀愁。此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化虚为实,化情丝为景物,深得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立象取境之法。又句中下一“涨”字,实乃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用一“涨”字令人想见诗人独处巴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间秋雨淅淅沥沥,声声入耳;点点滴滴,都在心头。似乎分明感到秋池多已涨满,只觉万般愁绪交织着黑夜秋雨,一起笼罩心头;秋池凉水涨而渐满,心中愁绪积而愈深。两首诗哀情生哀景,哀景又更生哀情。
三、虚写对方,实写自我
诗人从对方着墨创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称之实,借对方写自我则谓虚;然而写对方只是想象,故又为虚,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才是目的,因又为实。诗人言人写己,亦实亦虚,曲折有致,委婉感人。也还是先论《无题》,“小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想象分别后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恋人,惟恐云鬓衰变,红颜消退,青春渐逝。留命以待沧桑,保容以续悦己,其苦情密意,从一“愁”字流溢而出。思及此处,诗人怎不相思万分。同时,诗人又想象到恋人对自己的割舍不下,虽身处另一方,却想到诗人郁郁而孤,幽幽而思,必会长夜苦吟,日复一日,岂不身心憔悴。然此情无计可施,唯有默默祝愿诗人,应觉月光寒冷,而能懂得自我保重,以待来日。一个“应”字又是怎样的一种万般无奈与聊以自慰。念及此境,诗人又怎能不望穿秋水。热恋双方彼此相思,其期盼之情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再论《夜雨寄北》首句一问一答,巧留空白,发人想象,其中“君问归期”当然可作虚写对方,上有所言,此不复言。这种从对方着墨而虚写自我的笔法,在李的爱情诗中是常见的。且看他的《摇落》,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的思念,末二句:“遥知粘洒意,不减欲分襟”,却从京城其妻王氏写起:遥知妻子思念自己,泪洒衣襟,与当年分手时一模一样。虚写妻子泪洒沾襟,乃实写自己思断柔肠。而诗人的幽幽相思,切切眷恋,又全在言外。虚写别人,实写自己,似虚还实,实而又虚。其境幽幻,其情动人。
四、虚写未来,实与当前
诗人写当前为实,幻想未来为虚;虚写未来,又是为了写当前的真情实感。当前的情感藏于心中,这又为虚;用之虚写未来而创造的意象,却又为实。这样,当前与未来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现实与幻想回环比照,似真还假。如此,感情的抒发也就更加迂回动人。还是先说《无题》,客观的种种阻隔,精神的种种障碍,诗人与恋人不得一见,然而对于未来,却在无奈中怀着希翼,“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幻想着,期待着青鸟传书,与恋人后会有期。未来究竟如何,成为留于读者想象的空白。比照现实,更见爱情的执著。其缠绵悱恻之情,因而不绝如缕。再说《夜雨寄北》,诗人幻想回到京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红烛摇曳之下,与妻临窗而坐,如胶似漆,倾诉思念,共享团聚的温馨。然而“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而诗人却只能是真实地处于孤寂凄凉之地的当前现实之中,则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形成了往复的对照;今宵——他宵——今宵形成了回环的时间对比。“巴山夜雨”重出递进,幻想中的温馨将现实的凄苦比照的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动人心魄。其结构也因此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夜雨寄北全诗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下面来看看!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李白与杜甫吧,他们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现存有《李义山文集》,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夜雨”,表示时间,“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文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对象,一作“夜雨寄内”。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2、听录音朗读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生听录音的同时注意划分节奏。
3、教学朗读
学生听完录音后自己大声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四、赏析内容(1)翻译全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这里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自己翻译,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内发表见解。(2)赏析诗句 第一句中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中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诗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五、深入探究(出示课件中的问题)
(1)请发挥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传达出的意境。
某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一片黑夜迷茫,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孤独愁苦,思念妻子(友人),盼望归期。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举手回答,教师点拨。
六、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此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
夜雨寄北<有家难归,夜雨涨秋池——现实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一)填空: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李商隐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何时能够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再_;[话]:_回叙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问答
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3、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4、成语“剪烛西窗”源于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6、下面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地憧憬。
D.“ 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
《论诗》赵翼
原文: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一)填空
1、解释词语
才人:有才华的诗人 风骚:文学才华
2、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二)问答
1、“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句话有人认为是故意贬损李杜,说说你的理解。
“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读者需要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
2、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3、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4、阅读赵翼《论诗》这首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羁旅之愁,思归之苦。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在他那里,叶子始终是骄傲而委屈的。
又是为什么呢?
骄傲许是笃定那人心里多少有她,委屈呢,却是理智偶然在线时的怅然,这又算什么呢?策略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成年后的叶子也玩过这游戏,只是不曾去验证有多少人会不经意间想起她。
某一日,看到阴天快乐发的状态,心里咯噔了一下。那条状态是这样写的:
我现在的状态完全就是: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你一理我我话比谁都多,然后你有一段时间不理我,我就会自己默默想是不是刚刚话太多招人烦了,又开始回归高冷。
可不说的就是自己?自己太缺少主动联系自己的好友,这感觉,有些凉。
什么感情都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叶子又何尝不知,只是心下有些许怅然:有谁会真正在乎自己呢?
一如自己念了那人一整个青春,那人却丝毫不知。
雨,下着,似在诉说着谁的心绪。
一、目标导学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赵翼( ) 冀州( ) 风骚( ) 搔首弄姿( ) ....
涨秋池( ) 涨红了脸( ) ..
(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 ,号 , 代诗人,和 被称为小“李杜”。《论诗》的作者 , 代诗人,著有《 》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 《论诗》: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学习《夜雨寄北》。
1.解题。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你的看法如何?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三)学习《论诗》。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贬损李、杜?
2.“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
3.“各领风骚数百年”中 “风骚”指什么?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诗句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1)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
(2)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 ; 话: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B.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俗的、旧的、陈腐的东西了。
C.李杜的诗与现今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D.李杜的诗篇尽管精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会逐渐不适合后世读者的口味。
4.名句默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二)课内阅读。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对赵翼的《论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D.“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文学写作的事叫“风骚”。
2.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
张?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
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
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
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
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者喜欢的原因是
什么?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
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
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学后反思:
《古诗二首》答案
二、自主预学
1.(1)yì jì sāo sāo zhǎng zhàng
2.《夜雨寄北》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论诗》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三、互动探究
(二)学习《夜雨寄北》
1.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释很合适,解为寄给住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
2.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不相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3.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4.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三)学习《论诗》
1.不是。这里所谓“不新鲜”,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到。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传诵,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
2.江山,这里指祖国河山。
3.“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
4.诗人认为,各个历史时代都会出现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李、杜之后,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都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1)什么时候才能 (2)再 谈论
2.D
3.B
4.却话巴山夜雨时 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课内阅读
1.C
2.诗中的风骚是指文学才华,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3.A
4.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关切和爱恋,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体贴入微,情深意切。
2.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4.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7、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8、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9、 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10、“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11、 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2、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缠绵细腻的感情,在伤别离、诉离愁的古代诗作中独树一帜。
《夜雨寄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系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李商隐在文学史上与唐朝诗人杜牧合称“小李杜”,在晚唐诗坛上极负盛名。李商隐的传世之作很多,最能代表李商隐艺术成就的是那些无题诗和咏史诗。《夜雨寄北》即景抒情,独具特色,艺术性很高。欣赏这一首抒情小诗,会让我们对他的艺术风格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夜间下着雨;“寄北”,寄给北方之人,“北”,代指他所寄的人。《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即内人,妻子。可见是寄给妻子的诗。李商隐之妻是当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王氏。据有人考证,李商隐客居巴蜀时,王氏已过世,而这首诗正是李商隐在巴蜀时所作,所以怀疑是寄给妻子的观点,而应看成是寄给在长安的朋友的较近情理。我们说这么看来未免有些片面。一方面,从诗的内容看,诗所表达的感情还是夫妻之情的可能性大一些;另一方面,诗是艺术作品,诗中的形象可以看成是艺术形象,未必就是现实中的人物。其次,即使王氏已死,为什么就不能写这样的诗呢?王氏死了,诗人怀念之至,写下此诗更见爱妻之切,诗的`感情就更深沉,更感人了。文学史上写给已故人的诗也是有的。所以,我们仍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王氏之死不足以否认这一点。
这首诗作于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当时,李商隐在剑南节度使帐下充任幕僚,客居巴蜀,可以说是宦游天涯,远离故土,举目无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两种设想:一是李商隐有一天忽然收到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回家团聚。时值寒秋,夜雨绵绵,诗人手捧来信,怀念远方的妻子,遂提笔写下此诗。一是深秋之夜,窗外雨声不断,诗人怀念妻子,久难入睡,脑海里浮现着和妻子分手时的情景:温柔的妻子拉着他的手,含着热泪问他何时回家团聚。这难忘的一幕,不禁勾起诗人的无限情思便和着雨声,写下这首七绝。如果妻子早已作古,诗人又忆起往日和妻子分手时妻子对自己的盼望,而自己终于没能满足妻子,甚至连一面也未见,妻便过世了,那么做成这首诗,就更加撼动人的心灵了。
全诗四句,分三个层次。第一句,第二句,三四句各一层。在品析诗句中学习写法。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君”指对方,即妻子。“君问归期”是写妻子问我回家的日期。“未有期”是“我”的回答。“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吗?唉,很难说呀!我这里仕途坎坷,哪里知道何时是归期?”前半句是妻问,表现的是妻子依依惜别的深情,后半句是夫答,表现的是丈夫隐隐难忍的愁苦。妻子盼着他早归,他又何尝不愿早早与妻子欢聚呢?这一问一答,如泣如诉,透露出他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缱绻缠绵之思令人难忘。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山名,也叫大巴山,八岭,在今陕川边境,这里泛指诗人就职的巴蜀之地。涨,读zhǎng,涨满。秋池,秋天的池塘。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巴蜀在唐时是边远地区,在这里供职和京城相比,往往意味着政治上的失意。因此,文人墨客都把这里看成凄凉冷落的地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蜀多山,荆楚多水。巴蜀当时确实人烟稀少,荒凉冷落。“水经・江水注”描写巴东三峡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因此,作者写巴山,交代地点;写夜雨,交代了时间。巴山夜雨概括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涨秋池,池塘都涨满了水。“夜晚是这样的寂寞,环境是这样的凄凉,秋雨凄凄沥沥地下个不停,把池塘都涨满了。”为什么第二句单单地跳出来专写景物呢?这里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肃杀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诗人的愁苦心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尤其是秋水更是令人感到凄楚和惆怅的。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思天下万民之愁;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伤离别之愁;李Z“西风愁起碧波间”,念征夫之愁;毛泽东“照横塘半天残月”而愁“天涯孤旅”,都是借助于秋水的衬托。秋瑾更绝:“秋风秋雨愁杀人”,凄清的秋雨,能使有心事的人窒息了。我们的诗人也是这样:面对这样荒凉冷落的高山,这般凄清惨淡的秋水,怀着对妻子的朝思暮想,怎不令他愁肠有结呢?正如李清照所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而且这愁绪,也在随着秋池雨水的增长而增添着。真是“了不得”。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写巴山夜雨,处境悲戚,真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什么时候,哪年哪月才能使我们团聚在一起呢?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到来的话,我一定要和你秉烛长谈,倾诉我在巴山夜雨中思念你时的情景”。诗人的心境是苦闷、孤寂的。他愁苦、他伤感,却又无可奈何。但是,诗人笔锋一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预想着将来会面时幸福的情景,相依相偎间情话更反衬出现实的不堪。这种对幸福生活超现实的写法,是虚写。巴山夜雨凄凉景,美妙的幻想南柯梦,这就更增加了人生的悲哀。“剪烛”,古人认为烛花象征吉祥或夫妻久别相会。《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与冯紫英、薛蟠在一起喝酒赋诗,期间有个唱小旦的戏子蒋玉菡也和了一首,其中有句“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灯花,就是烛花,双蕊就是两个烛花。这里“剪烛”是说蜡烛燃久,烛心结成穗形灯花,剪去才明亮,同时也暗示夫妻相逢之喜。诗中用喜景衬托哀伤,又做哀伤陪衬。这种“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虚写手法也是常见的。如祥林嫂对地狱的设想,更衬托出她的孤苦;阿Q对“革命”“发财”的设想,更衬托出阿Q的愚昧和无知。外国文学中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对温暖世界的幻觉,更增加了现实世界的寒冷等等。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中除了衬托手法,虚实相结合手法外,还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一个“期”字两用,一为妻问,一为夫答,既写出爱人对自己的怀念,也写出自己的愁苦;一个“巴山夜雨”重复,一个现实的景物,一个是设想的未来谈话所及的景物,现实的景物给诗人带来的是愁苦,但这愁苦在未来又是夜话的谈资,为夜话增添无穷欢乐。一实一虚,一悲一喜,感情由浅入深,一气呵成,而且这首诗结构上“何当”承“未有期”而来,“却话”继“归期”而来,前后照应,合为一体。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语言也有特色。李商隐多数诗都是“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但这首诗我们读来并不觉得难懂,全篇朴素如话,遣词造句都很平常。这与李商隐在巴蜀期间,学习了民歌语言是分不开的。
【夜雨寄北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夜雨寄北李商隐古诗赏析11-21
除夜翻译及赏析06-11
观潮翻译及赏析12-02
望岳翻译及赏析02-01
《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07-25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0-06
东光原文、翻译及赏析10-26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11-04
除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1-09
小池原文赏析及翻译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