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幼儿活动中消极等待之我见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减少幼儿活动中消极等待之我见(通用2篇)

如何减少幼儿活动中消极等待之我见 篇1

【摘  要】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虽然从时间安排表中可以看出比较科学、合理,并且紧凑,但其中难免有许多事情是要等待的,因此,如何减少活动中的消极等待,将消极等待变为积极等待,并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已成为了我们幼儿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针对当前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等待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避免消极等待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幼儿  消极  等待  有效

新《纲要》在提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时,要求“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应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可见,隐性浪费和消极等待必将影响幼儿一日生活的有效性。

一、消极等待的内涵。

等待,从广义上讲是指等候的意思,而幼儿园中的幼儿等待现象即指幼儿在某一时段无事可做,例如:晨间活动等待活动的开始、集体活动中等待教师一个个地回答和分发操作材料、喝水、入厕等待一个一个的排队、吃饭时等待教师打饭剩汤、起床后女孩等待老师梳头、放学时等待家长的到来等等,这些在时间上的隐性浪费都能归根为”消极等待“.

二、  幼儿在消极等待中存在的问题。

1、消极情绪的产生(晨间活动)

等待在生活中,等待在教学中,等待在游戏中,等待在每个环节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幼儿作等待,必要的等待对幼儿是有价值的。但有些等待是迫不得已的是消极的,这些等待极容易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消极情绪。

例如:幼儿每天早上在陆续来园的`这一时段里,有的幼儿由于家长的原因7:30钟左右就来了,而老师的传统做法就是让他们先坐着等一等,或者就是在教师的叮嘱下”自己看看书“、”自己玩积木“中等待着,等孩子们来的比较多了,再出去进行晨间活动,这就出现了”消极等待“的现象,而长时间这样日复一日的让来得早的幼儿每天都枯燥的做着相同的事情,孩子们的消极情绪必将油然而生。

2、易激发幼儿间的矛盾。

由于幼儿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自我约束和自制力不能持久,在长时间的活动等待中,特别在自由松散的过渡环节游戏中,往往容易发生一些纠纷和矛盾。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生这样的现象。有的幼儿大胆的尝试,已经完成,而有的幼儿还没有起笔作画,这样教师在帮助有困难幼儿的同时,那些作完的幼儿就产生了等待。这时,教师为了维护整节活动的有序性,便会叫他们将画拿回去,希望他们把画面画得更丰富些,而由于4岁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于是,不一会儿,这些孩子又来了。随后,只见他们在位置上坐立不安,一会儿聊天,一会儿跑到室内的固定区去玩了,导致一些还在画的小朋友也东张西望,没了心思。调皮的幼儿甚至还会在未完成作品幼儿的画纸上添上几笔,破坏别人的作品。此刻,幼儿间的矛盾也随之而来。而这时,教师必将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幼儿在今后的绘画活动中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

3、安全隐患。

幼儿有好动和缺乏耐性的特点,从而他们也不可能长期处于一种安静等待的状态,所以,幼儿的许多不当行为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是在消极的等待中发生的。

每天集体活动过后,幼儿在入厕时,虽然教师是分组实施的,幼儿轮流进行,必然就有幼儿需要等待,但如果等待过程稍长,有些幼儿就会不遵守秩序,嬉水,甚至在厕所里来回奔跑、打闹,极易滑倒,这样,容易对幼儿身体造成意外伤害。

那么教师尤其要对这些比较好动、自我协调能力及控制能力较弱个性幼儿要更加以关注。同时,幼儿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集中等进行活动,教师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三、避免消极等待的有效性策略。

当幼儿的消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仅仅靠幼儿自我控制压抑等方法是不够的,过度的压抑会导致爆发性的情绪发作行为,还会使一些幼儿产生更为消极的情绪和态度,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而教师必须运用适当方式,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幼儿宣泄消极情绪,将幼儿在消极等待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

1、运用有效策略,变消极等待为积极等待。

那么,如何发挥策略的有效性,变消极等待为积极等待?笔者认为,在过渡环节中懂得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少”等待“,多活动,让幼儿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索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如:鼓励幼儿大胆丰富游戏情节,有时孩子们是陆续进入过渡环节的,开始时孩子少,教师会与这些孩子一起玩儿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比如:由于冬天的天气寒冷,幼儿出去活动时需穿上外套,在这个环节中,有的孩子动作快一点儿,有的则慢一点儿。教师可教先出去的孩子玩两人游戏”你抛我接“.还能玩什么?怎么玩?还可利用音乐、体育游戏减少过渡环节中的消极等待

使消极等待变为积极等待如:吃下午餐时,吃得快先吃好的,可以找个朋友玩手指游戏”石头、剪刀、布“在等待教师分餐点时大家来玩一玩”我的飞机开始飞“把幼儿排队等待的时间变为游戏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幼儿独立自主、心情愉快。让自由活动和小游戏把幼儿从教师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从单一的等待中解放出来,是幼儿在充实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下一环节,但由于幼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的状态下难免会出现混乱无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积极利用幼儿的好模仿、好胜心强等特点运用一些技巧如:评五角星、榜样、表扬等方法。

2、减少集体活动中的消极等待,追求教学有效性。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教师作为集体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集体活动中要尽量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因此,如何减少集体活动中的消极等待,追求教学有效性?

(1)充分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通常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首先要做好物质材料(教具、学具)的准备,其次,要做好有关活动的知识准备,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

(2)追求教学有效性。

在集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追求教学有效性,

3、教师与保育员直接的协调配合

如在幼儿起床的第一时间上关注幼儿,把检查幼儿衣物整齐,梳头等环节贯穿渗透于幼儿盥洗后的任一环节中,克服了时间上消极的等待浪费。

如何减少幼儿活动中消极等待之我见 篇2

一、案例呈现

案例1:户外活动,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跳布袋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前一位幼儿必须跳到终点处,下一位幼儿才能开始。于是,轮到跳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游戏着,而排在队伍里等待开始的孩子不是无聊地东摸西看,就是叽叽喳喳聊着天,甚至有的孩子还追逐打闹起来。十几分钟后,老师提示收拾器械,有的孩子很开心,有的孩子则嘟着嘴说:“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才玩了两次呢。”

案例2:盥洗时间,小朋友排队到盥洗室洗手,动作迅速的孩子抢着排在前面已经在抹肥皂了,而后面还拖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轮流。当最后一名孩子站到洗手台前,前面的孩子已经喝完水换好衣服在座位上,时而互相嬉戏打闹,时而无聊地摸摸这摸摸那,有的孩子还有些不耐烦地拍打桌子。

案例3:科学探索活动,老师在巡回指导孩子的操作。几个速度快的孩子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拿着自己的操作卡到老师面前要求检查。老师看后表扬了他们,随后又投入巡回指导中。那几个孩子回到座位上后发现周围的人都还在操作学具,于是趴在桌子上安静地等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操作完毕,活动室渐渐活跃起来,有的追逐打闹,有的聊天唱歌,各自有各自的游戏。此时老师重申活动纪律,要求已完成的孩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己则继续关注还没完成的孩子,直到全班幼儿操作活动结束。

案例4:音乐活动中,老师邀请一名比较腼腆的孩子来尝试演唱新歌,可是只能看见这孩子嘴唇在动,却听不清他的歌声。下面的孩子开始坐不住了,有的在位置上东张西望,有的窃窃私语,更有甚者喝倒彩……老师看了看大家,示意安静,可是孩子们已然对活动失去兴趣,自顾自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哪些基本环节,又有哪些环节容易出现等待现象。首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基本环节有入园、晨间锻炼、集体教学、区域(小组)活动、自由活动、过渡环节、餐点时间、午休时间、离园等几个部分。而在这些环节中,因为幼儿人数、场地等方面的制约,每个环节都会产生等待。是否所有的等待都是消极等待呢?答案显然不是。对等待现象的区分和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案例4中,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达展现时,其他幼儿的耐心等待就是必要的。这既是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养成过程。事实上,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等待,如排队乘车、餐厅等位、轮流安检、等待交通信号等等,这些必要的等待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能否学会正确的社会规范、处理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懂不懂谦让宽容,有没有倾听习惯,会不会遵守规则和秩序,这些社会化行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锤炼。所以,如果是积极的等待,我们不应排斥。相较而论,案例1、2、3中的等待就属于消极等待了。反思我班幼儿的一日生活情况,消极等待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这不仅造成时间的隐性浪费,也会令孩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逐渐消失。

二、追溯原因

1. 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个体的不同,所以纵向的年龄差别、横向的个性发展、各领域的能力发展、神经系统发育、心理发展、情感发展等均存在差异。以中班幼儿下学期的自理活动为例,在保证幼儿技能掌握、身体健康、无他人帮助介入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幼儿执行速度的调查统计。(见下表)

2. 教师的组织效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时间观念以及班级团队间的分工合作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幼儿等待现象的产生。其中时间观念和团队合作又最为关键,直接影响教师活动组织的效率。如果班级团队沟通良好、配合默契、节奏紧凑,活动效率自然就高,幼儿等待时间自然就短。

3. 作息时间的安排。其实每一所幼儿园都有一份科学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时间安排能够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等待,从而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但是,这个规定的时间有时候也会让老师走向另一个误区。比如有时上午的活动安排比较密集紧凑,老师为完成每一个环节就会机械性地卡时间,这样活动效果肯定有遗憾,而孩子们在老师的催促中也容易产生消极等待。有的老师为了便于管理,过度强调集体活动,忽略或很少开展小组或幼儿的自由活动,这也是造成幼儿消极等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策略

1. 以人为本,正确定位

(1)教师:正观促行动。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避免时间隐性浪费的意识,从深入了解并重视幼儿的“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多观察多思考,巧妙设计过渡环节,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使活动的衔接更加轻松自然,减少不必要的隐性浪费。另外,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使班级拥有良好的常规活动,从而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学习更加科学、有效地落实。

(2)团队:合作显效率。作为一个班级团队,班主任有责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合理分工,默契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离园前的整理时间,主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自选桌面小游戏的内容并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而配班老师则可以在此时轮流给孩子们做整理和仪表检查等。

(3)幼儿:自主更积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帮助幼儿形成自主管理意识,并巧妙利用幼儿的差异资源,充分调动幼儿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如,餐后自主游戏、离园前的值日生工作(协助老师一起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整理任务)、户外活动的自选材料锻炼、按兴趣选择小组学习活动等等。

2. 以“时”为重,提高效率

(1)科学统筹。比如盥洗后喝水换衣服环节,我们可以请幼儿分组进行,一组先喝水,一组先换衣服,这样既可以减免幼儿扎堆做事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又能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当然,喝水的次数我们无需限制孩子,幼儿有需要可以随时喝水,这样也可以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此外,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也容易引发消极等待。此时我会视事件的轻重缓急,灵活进行集体教育或个别教育,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处于积极的活动中,避免消极等待。

(2)化繁为简。幼儿园保教并重,幼儿年龄越小对保育的要求就越高。尤其到了冬季,洗脸、洗手、更换衣物、检查体温、整理仪表等事情会让教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这时,如果我们都把这些事情全部放在离园前完成,就会手忙脚乱。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事情进行梳理,按照轻重缓急、操作方式等合理分散到一日生活的各个保育环节中。比如餐后提醒幼儿洗脸,如厕后协助幼儿整理着装等。

3. 以“事”为主,合理把握

(1)分辨价值,取舍有度。幼儿园里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很多事情,即便在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也需要教师清晰地判断和把握适合的教学模式。如离园前,教师给幼儿看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或提供一些有趣又吸引的小游戏,两者哪个更为适合?毫无疑问是后者,虽然前者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但是却不是当下最适合的。

(2)关注细节,安全过渡。一日生活中,教师们往往会把视线和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关注主要教学关注保育环节中,而活动间的过渡环节,尤其是像小组学习活动时两组人员的交换间隙,这种短时过渡环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其实这些环节更重要,“细节决定成败”,有时或许就是教师的一个不经意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事故。比如分组教学后,小朋友需要交换学习场所,这时如果教师预先跟孩子们交代清楚规则和要求,孩子们就会井然有序地执行,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特别交代,孩子可能就容易出现拖拉无目的、随意跑动等情况,所以关注细节很重要。

(3)减少同步,差异对待。过多的把幼儿放在同一水平上整齐划一地去设计、开展一日活动,容易因为幼儿间的个体差异而进一步造成严重的消极等待现象。因此,教师要摒弃这种观念,减少同步操作,差异对待每一个幼儿。比如,速度慢的孩子在一些生活自理活动上可以适当优先,像吃饭、换衣服等。而能力强的孩子则可以给予更多宽松的时间支配权,让他们自己规划和决定自己的时间安排。这样长久以往,每个孩子都能再自身的水平上得到更多发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立足本位,重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认真思考,合理安排,积极对待,这样会减免许多不必要的消极等待现象。

上一篇:在全市纪检监察工作创新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电机与拖动教案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