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设施分析(通用7篇)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随着专业水平和整体能力的提高,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深入理解行业应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将数据中心IT 基础设施服务中的人员、技术、流程整合在一起实现服务的高效管理和提供,并且在提供异构平台的整体服务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服务优势。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IT服务行业前景研究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IT 基础设施服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其服务产品覆盖面广,专业技能的广泛性和精深度较高。IT 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需要有效的服务资源管理和服务程管理,对人员、技术、流程进行全面、精准、高效的管理,以保持客户满意度和最佳客户体验,并有效控制成本。IT 基础设施服务行业以熟练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快速处理与解决问题能力,保证业务系统不间断的运行作为其主要技术衡量标准。
1953年至2012年全国及各地区资本存量测算
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绝对水平看, 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 东部区域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增长速度看, 最近二十年中西部的总量和人均水平的年均增幅均高于东部, 追赶效应明显。
按1953年不变价格计算, 1953年全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为202亿元, 1978年上升为1113亿元, 1992年提高到3074亿元, 2003年是17213亿元, 2012年达到76927亿元, 是1953年的242倍, 年均增长10.6%。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1953~2012年间总体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 (除1961~1964年间以及1968年以外) 。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变动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 受重大事件 (自然灾害、国际经济危机、国内政府换届) 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比如, 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影响,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大幅提高, 实际同比增长23.14%, 比1957年提高了13.33个百分点。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 1961~1964年间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增幅均为负, 其中1962年降幅最大 (-5.64%) 。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实施大规模刺激计划的1998年和2009年,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实际增幅均超过了20% (分别是21.42%和23.75%) 。另外, 受政府换届影响, 2003年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实际增幅也超过了20% (20.38%) 。
第二,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的变动与融资模式变化密切相关。国际规律表明, 随着一国发展阶段不断提升、金融市场逐渐完善, 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将从财政投入、信贷支持转为证券融资。随着一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 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将从最初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 转向以银行信贷为主, 最后才实现以证券融资为主的成熟模式。与之相应的是,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的时点恰好是1998年和2003年。
1998年以前, 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完全依赖财政投入。1998年以后, 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开始介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将贷款直接投入地方融资平台, 各地则以当地财政收入为担保。截至2011年年末, 仅国家开发银行一家以融资平台为载体的城市建设贷款余额就达到10280亿元, 占该行全部贷款余额的28%。银行信贷 (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 开始逐步取代财政投入, 成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2003年, 一项重大的土地制度安排 (在经营性用地领域全面推行“招拍挂”制度) 使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显性化上涨,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大涨, 当年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快速上涨到5421.31亿元, 同比增长124%。2011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为3.15万亿元, 2003~2011年间的平均增幅是24.6%。
尽管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土地市场不景气影响, 2012年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降至2.85万亿元, 同比下降14%, 但仍占地方财政收入 (6.10万亿元) 的46.7%。另外, 地方政府除了把土地收入净收益用于城市建设外, 还利用土地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截止到2012年年末, 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面积为34.9万公顷, 抵押贷款5.95万亿元。从某种程度上讲, 2003年“招拍挂”土地供给制度的实施, 直接促成了围绕土地进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融资方式转变。
在全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估计结果基础上, 进一步估算1993~2011年间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基础设施资本存量 (不含港澳台;由于重庆市直到1997年才正式从四川省分离出来成为直辖市, 为保持统计口径一致性, 将重庆市数据归入到四川省进行统计) 。另外, 由于2012年不少省份的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还没公布, 在接下来的省级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中, 只计算到2011年。将30个省市区分别归入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 分别计算东中西部在1993~2011年间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变动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 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绝对水平看, 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 东部区域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从总量看, 2011年东部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达到89456亿元, 是西部地区存量的1.68倍。西部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从2007年起开始超过中部地区, 2011年是53121亿元。中部地区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达到45374亿元, 是西部地区存量的0.86倍。从人均水平看, 2011年东中西部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分别为16134元、10454元和9637元,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均水平分别是西部地区的1.67倍和1.08倍。
第二, 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增长速度看, 最近二十年中西部的总量和人均水平的年均增幅均高于东部, 追赶效应明显。从总量增幅看, 1993~2011年间, 东中西部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2%、17.3%和19.6%。这使得东中西部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比例从1993年的2.82∶1.21∶1缩小至2011年的1.68∶0.85∶1。从人均水平增速看, 1993~2011年间, 东中西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0%、20.4%和19.9%;东中西部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比例从1993年的2.13∶1.02∶1缩小至1.67∶1.08∶1。
未来十年我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预测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固定资本存量的比重, 在未来十年的提升空间有限。
基础设施投资在总投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国际经验为预测未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空间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基础设施投资量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进行国际间比较, 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价格水平的统一处理是两个基本前提。KLEMS数据库提供了1970~2007年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 (主要是欧洲经济体) 分行业的投资和资本存量数据, 根据数据库的行业分类标准, KLEMS数据库中属于“基础设施行业”的有:“电力、气和水的供应业”、“交通和仓储业”和“邮政和通讯业”。第一类可称为“城市 (市政) 基础设施”, 后两类分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设施”。中国上述三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在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年鉴》中都可以找到。这就使基础设施投资量和资本存量的国际间比较有了一致口径。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的国际比较
1970~2007年间, 各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固定资本存量的比重基本趋于稳定, 主要集中在10%~20%的区间。2007年13个经济体的平均比重是14.18%, 比重最低的国家是德国 (8.87%) , 最高的是捷克 (23.74%)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分别是, 美国 (10.83%) 、日本 (16.47%) 和英国 (11.64%) 。
我们只选择了1970~2007年间都有完整数据的9个国家, 但从结果看, 有6个国家的该比重峰值在起始年份 (1970年) 、两个国家在结束年份 (2007年) , 只有一个国家的峰值在时间段里 (2004年) 。这说明, 如果数据的获取年份能够延长, 各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的演变情况就能得到更完整的展现。
1970~2007年间, 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动程度要大于资本存量占比。2007年, 13个经济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平均值是14.61%。其中, 比重最低的国家是挪威 (9.55%) , 最高的是捷克 (21.60%)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分别是, 美国 (12.50%) 、日本 (11.51%) 和英国 (16.03%) 。
1970~2007年间, 各国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的峰值对应年份及相应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各国峰值的平均值是19.63%, 人均GDP水平的均值是16093国际元。按照到达峰值点的时间顺序, 依次是美国 (15.49%, 1970年) 、芬兰 (23.68%, 1976年) 和日本 (21.32%, 1978年) 等。
——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情况
为便于国际比较, 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 选取“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基础设施行业, 这一统计口径与KLEMS数据库的口径完全一致。1981~2012年间,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本存量占比的峰值分别是25.64% (1998年) 和21.84% (1999年) 。2000年以后, 两大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换言之,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本存量占比峰值在十多年前就已达到, 目前正在逐步下降。
与前述介绍的14个主要经济体相比,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占比属于中等水平。2007年中国两个指标值分别是17.20%和16.58%, 均高于2007年14个主要经济体的均值 (14.61%和14.18%) 。但如果按照中国2012年的指标值 (12.84%和12.38%) 进行对比, 就会低于2007年14个主要经济体的均值。原因在于2007~2012年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占比总体处在持续下降阶段。
进一步将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的峰值状态与各经济体相比较, 可以发现两个现象:
第一, 中国上述两个占比的峰值水平都很高。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的峰值是1999年, 对应的比重是21.84%, 仅低于澳大利亚的27.17%和芬兰的22.81%。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的峰值是1998年, 对应比重是25.64%, 是所有经济体中最高的。
第二, 中国峰值点对应的人均GDP水平都不高。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达到峰值, 所对应的年份及人均GDP水平分别是1999年 (3162国际元) 和1998年 (2993国际元) , 远远低于各国达到峰值的人均GDP水平。这说明, 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 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是在较低发展阶段相继达到峰值的。
之所以出现上述两个现象, 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 各国数据时段还不够长。发达国家这两个指标的峰值可能在更早时间出现, 特别是大部分国家可能在二战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就出现过峰值, 但受数据限制, 只能显示1970~2007年间的峰值水平。第二, 基础设施具有技术相对成熟、需求空间相对明确、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社会效益相对较大的特征。越是后发国家基础设施的起步水平就越高, 基础设施也容易成为驱动挤压式增长的主要投资领域。第三, 中国特殊的体制。特别是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拥有强大的资源动员和支配能力, 驱动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在更短的时间内释放。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投资占比提升空间有限
按照中国未来人均GDP水平的预测结果, 2022年中国人均GDP预计将达到16420国际元, 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人均GDP处于相近水平的年份分别是1973年、1991年、1989年和1987年。有关发达国家在相当于中国2022年的发展阶段上, 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和资本存量占比的均值分别为14.91%和11.59%。
中国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和资本存量占比分别为12.83%和12.38%。从国际经验来推断, 中国未来十年要达到上述6个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还可以提高2.0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则反而要下降0.7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年均增幅只有0.208个百分点, 资本存量占固定资本存量的比重年均降幅是0.079个百分点。
“栏目化”的提出是基于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播出的准时性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电视节目大量增加,电视作品种类逐渐全面化、细分化、专业化,电视机也大量普及,但电视台的节目播出经常不准时,严重影响了播出效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电视节目的栏目和播出时间没有固定化,栏目本身的时间长度也没有规范化。
尤其是纪录片领域,由于纪录片创作的随意性和无规划性,这样的问题更严重。这样,只有将纪录片实现栏目化,才会为广大电视观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纪录片作品。由此可见,纪录片栏目化是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纪录片节目达到规范化,类型化和个性化标准。有利于组织节目制作与播出安排,便于受众定期、定时收看。以使节目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观众群。这不仅对于纪录片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影响,都有着现实积极的作用。
一个电视节目形态的诞生与存在,必有它的道理和缘由,就是要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纪录片发展,同样如此。这个需要细分下来,不外有三:“一是政治需要,二是经济需要,三是文化需要”。“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的有机体”。“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才有社会的进步”。同样,对于一个文化形态的纪录片栏目来说,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互为结构关系的政治经济基础。
中国纪录片发展,在它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各个领域重大变革的影响,还有特定自身环境和自身发展规律,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基本支点。
1、纪录片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在纪录片历史始终扮演着浓墨重彩的角色,贯穿着整个纪录片史。国际上看,从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到“形象化政论”,从一战到二战的战时宣传工具到20世纪60年代“真实电影”的“如有思想内容。即被排除在外”的政治干预的回避,再到从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隐晦政治”的发展。而中国纪录片从受前苏联形象化政论模式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纪录片运动,政治色彩日益淡化,但纪录片与政治的关系仍是丝丝缕缕,涵盖在国家意识形态之下的。这些都是政治在纪录片史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政治与纪录片的关系具体有两点:第一,纪录片以政治事件、政治生活作为题材:第二,纪录片与政治的相互依赖。
首先,政治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成为纪录片的重要题材来源之一。政治题材主要涉及到:“政治事件、政治活动、政治人物、政治机构、政治问题、政治制度等,这些人、事、活动等集中体现了不同集团、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观念的矛盾冲突,是社会生活的焦点所在”。中国纪录片创作量较大的是政治人物的题材。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领袖的宣传。政治题材纪录片较大的特点在于直面矛盾,戏剧性强,有利于创作者抓住冲突的焦点,把握人性的凸显点和情感的爆发点等瞬间价值。
中国纪录片创作传统对于政治一直比较保守,当前也存在着将政治抽象化的问题。政治是一个具体的、感性的概念。它的多义性分涉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法律、监狱、军队、医疗、福利、教育”等等,因此,对于政治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开放思路,多层面记录社会现实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当下中国社会改革阶段。各个领域都在作大幅度的质变。这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素材,用镜头记录下现阶段每个领域的真实现状,将政治生活化,深入化才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正确态度,而将政治与生活相剥离。使政治变成标签化、抽象化。最终必然是“只停留在空泛的议论上,只愿意追求声势和气派,节目越搞越长,哲理越来越深,而细致的材料,实际的探讨则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回避了现实的难题。”
其次,政治与纪录片的相互依赖。
纪录片依靠大众传播,记录原生态的现实,从本性上靠近新闻和时事,对现实的关照使它与其他纯粹的象牙塔艺术形式区别开来,对主流意识形态来说。它的存在价值的最大化效果可能会影响到社会高层的决策。甚至还会影响到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稳定问题。首先,当纪录片代表主流意识形态时,它具有文化整合功能。减少文化矛盾,凝聚人心,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秩序:而当纪录片在主流意识形态范围外对其进行反省,批判,意图改良时,它又具有社会监督功能。对现行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体制内部的缺陷进行自我批评,以促进其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比如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批纪录片《望子五岁》、《舟舟的世界》、《英与白》、《深山船家》等作品都有穿透生活表层。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本质。达到对人类生活,对自身,对世界的自审,超越了制度层面去观照人,对社会现实起一定的监督作用。正因为这样的社会功能,政治对纪录片的依赖就显得较为突出。
纪录片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一方面。纪录片发展依赖政治的引导。一个电视栏目的健康发展,首先是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立足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与鲜活的素材,反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倾听人民的呼声。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大的动力。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最重要的是维护党和政府的利益,与人民保持一致。鲜明的立场、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传媒政治属性的重要体现。而传播链条上层层递进的放大效应。使舆论的政治导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政治的宽松度直接影响着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这一点不言而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只能以政论性的专题片形态存在,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三分天下,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纪录片运动,纪录片以精英姿态或者与大众文化合流,在电视栏目化的浪潮中求得了一席之地。这无疑是处于中国政治宽松度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发展了自身生产力,作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中国纪录片与政治达成了合谋。1993年《东方时空》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二者调解的结果。其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诞生,凤凰卫视的横空出世。CCTV10的新生。纪录片终于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了。
2、纪录片与经济的关系
纪录片作为电视产业中投入周期长、低效益的片种,其创作承受的经济压力往往是最大的,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与经济的
关系显得较为突出。经济不仅在宏观上如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纪录片的发展水平和走向,而且在微观上如经费和收视等对纪录片的内容,形式,风格。创作者以及制播的各个环节发生作用。
从宏观经济上来看,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纪录片需要,也有着不同的受众群,而时代特征最终是由经济来决定的。这一点不仅表现在经济状况所能提供的物质、技术对纪录片制做有决定作用,也深刻地体现在由经济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而这些都是纪录片生存发展的土壤。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可以说是经济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这个大转变时期,“经济学的概括是从计划经济或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法学的概括是从礼俗到法理或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社会学的概括是从乡村的农耕的社会向城市的工业的社会转型,总的来说,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此次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媒介支持首先从纪录片这里得到呼应”。纪录片通过对平民生活和平民存在状态的关注,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众文化形态的地位。这是中国电视传播平民化的最早的成功尝试之一。其意义在于促进民间社会的自觉意识。对市场经济的意义重大而深刻。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从微观角度以及媒体的区域性发展来看。电视纪录片栏目多建立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教育水平,居民素质,收入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纪录片潜在的目标受众,有了受众就有了市场。“总体而言。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范围越广。其电视收看量越少,但对不同节目或栏目的要求会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喜欢的节目会相对稳定。”而经济落后的中、西、北部地区几乎很难维持纪录片栏目生存的现状。当然。纪录片栏目办好了,办出品牌后。又反过来促进栏目的经济收效。这两者是相互的。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就是一个例子,“超女”的成功至少说明了这样一点:小至一个栏目,大到一个频道,它的发展离不开卓然有效的经济保障。
当然,正因为纪录片创作资金压力大,所以往往有产业界为纪录片出资。这种现象一方面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但“当这种出资的影响力渗入到某一媒体而排除其他势力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种压力。”一方面它使得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不再单纯。渗透了商业意识:另一方面,它使纪录片精神与艺术理想受到了扭曲。这并不是纪录片良性发展的长久之计。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从20年代鲁迅与乡土作家到30年代的叶紫、沙汀、艾芜、吴组缃、蒋牧良、魏金枝、王统照、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他们都曾经出色的描写过乡土中国。2、1995年1月赵树理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___________问世,这部小说受到欢迎的同时“缺点”也被指了出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
3、芭蕾舞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在继承芭蕾舞音乐的同时,努力向民族化方向靠拢。
4、朦胧诗在启蒙主义的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两个方面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对接。
5、舒婷的_______________ 获得1997-------1998年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6.白居易反映人民疾苦的两组著名的讽喻诗是《_________》和《新乐府》 7.柳永是
词风的代表人物,苏轼是 词风的代表人物 8.《窦娥冤》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
9.《儒林外史》是(朝代)(作者)所著。10.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_________派。
11.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西游记》、《水浒传》、《 》、《 》 12.《论语》记载了_________及其弟子的言行。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诗经》
2.元曲四大家
3.“三吏”“三别”
4.元白
三、单向选择:(20分)
1、《阿Q正传》收入鲁迅的哪一部作品集()。ABCD ABCD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
2、下列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角度的是()。A、伤逝 B、家 C、荷花淀 D、山峡中
3、长篇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
A、叶圣陶 B、吴组缃 C、沙汀 D、巴金
4、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A、沉沦 B、呐喊 C、彷徨 D、女神
5、收入鲁迅小说《彷徨》中的是()。
A、孔乙己 B、阿Q正传 C、铸剑 D、祝福
6、短篇小说《拜堂》的作者是()。
A、沈从文 B、废名 C、台静农 D、郁达夫
7、以历史题材传做的小说时()。
A、鸭的戏剧 B、社戏 C、铸剑 D、祝福
8、与沈从文、萧乾、废名、等一起被称作京派作家的是()。
A、凌叔华 B、丁玲 C、萧红 D、钱仲书
9、《金锁记》被收入哪一部作品集()。
A、传奇 B、流言 C、地之子 D、缀网劳蛛
10、被叶圣陶赞赏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诗是()。
A、再别康桥 B、死水 C、雨巷 D、凤凰涅磐
1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白话文新诗集是()。
A、女神 B、星空 C、死水 D、云游
12、在“五四”时期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的是()。
A、郭沫若 B、闻一多 C、艾青 D、冰心
13、《创业史》的作者是()。
A、柳青 B、周立波 C、赵树理 D、孙犁
14、从观念出发把英雄塑造成高大全式的人物,为此《智取威虎山》 删去了()表现反面人物迷信、凶残的设计。
A、深山问苦 B、深山庙堂 C、胸有朝阳 D、开山、坐帐 15在现代文学史中为朦胧诗开设专题的是()。
A、中国当代文学 B、新时期文学 C、新时期文学六年 D、现代诗歌
16、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的作者是()。
A、林斤澜 B、张兴劲 C、胡河清 D、汪曾祺 17、1992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主编书刊室编选了一部余华的作品集《河边的错误》。
A、陈思和 B、陈俊涛 C、李平D、王干
18、新中国成立前后,围绕着赵树理()展开一场小小的争论。
A、《小二黑结婚》 B、《李有才板话》 C、《邪不压正》 D、《求雨》
19、不是一切火焰都只是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这首诗作者是()。A、舒婷 B、北岛 C、顾城 D、江河
20、()被批评家称作“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
A、沈从文 B、汪曾祺 C、废名 D、钟阿城
四、简答题:(25分)
1.《诗经》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
2.汉代的大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局限?
3.简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的含义。
4、鲁迅是如何评价“京派”和“海派”的?
5、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切入口是什么?
五、论述题(15分)
1.试论《史记》刻画人物的特点。
2.试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答案
一、填空
1、茅盾、萧红
2、三里湾、典型化不够
3、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4、人文精神、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
5、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6. 秦中吟
7.婉约 豪放 8.关汉卿 王实甫 9.清朝
吴敬梓 10 桐城
11.三国演义
红楼梦 12.孔子
二、名词解释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4.元曲四大家:指元代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倩女离魂》。3.“三吏”“三别” :杜甫的代表作品,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三吏》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元白指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两位诗人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社会,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诗人,因主张相近而并称。
三、单向选择
A、D、A、A、D、C、C、A、A、C、A、D、A、B、C、D、B、A、C
四、简答
1.四个方面:反映人民悲惨生活和反抗精神;反映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恋爱婚姻方面的问题;反映人们生活和爱国主义精神。
2.汉大赋在思想内容上浓墨重彩地进行铺叙,多写帝王贵族的京都、宫殿、林苑、游猎,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标榜歌舞升平。赋末对帝王贵族说几句规劝、开导的话,以此标榜作赋的目的是进行讽谏。但由于它铺陈渲染而造成的倡导意义,要大大高出于讽谏的意义,因此有人称大赋的这一特点为“劝百讽一”。在艺术形式上,汉大赋辞藻富丽,具有“铺张扬厉”的风格特点,有时不免堆砌辞藻,冗长拖沓,过犹不及。3.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以三春晖比喻母爱的温暖,母亲养育子女,关怀备至,如同春天阳光照耀小草,给予一切不求索取。以寸草心比喻子女心意,以草木无法报答春日的温暖比喻子女无法报答深厚博大的母爱。
7、鲁迅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人看病,可谓入木三分。
8、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切入口是“城”与“人”的关系。评论界一直没有给这位又影响的作家一应有的评价主要是老舍始终关注文化问题,与二三十年代文学的阶级剖析法不同的结果。
五、论述
1.试论《史记》刻画人物的特点。
(1)精巧的剪裁和布局(互见法;材料的详略安排)。(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的环境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5)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试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1)王维的山水诗善于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创造诗中有画的明秀境界;而孟浩然的山水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诗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1、我国铁路的作用和特点?
我国铁路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是国家主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有自己的特点。从自然情况看,资源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经济发展看,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从产业布局来说,东部地区发展较快;这种特有的自然国情和经济现状,决定了我国铁路的运营特征。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铁路的发展需求,可以说我国铁路运输将长期、持续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具有长距离、大运量、稳定增长的优势,这将使我国铁路包括运输组织工作在内,必须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创新之路。
2、我国铁路技术发展的总原则和总目标是什么?
我国铁路技术发展的总原则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加快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运输能力、质量和效率,重视技术的综合集成,发挥整体效能,推动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我国铁路技术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铁路现代化,建成能力大、质量高、效益好、安全可靠、全面信息化的现代化铁路;实现旅客运输高速化,货物运输重载化,运营管理信息化,安全装备系统化,建设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
3、铁路由哪几种主要技术设备?
构成铁路的技术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铁路路基和轨道、包括车站在内的各种线路、轨道,和为铺设这些轨道而修建的构筑物,如桥梁、涵洞、隧道和各种防护、支撑建筑物等。
(2)铁路的机车、车辆,及为保持这些设备正常运行和处于良好状态而修建的整备和检修设施。
车钩缓冲装置,构成车辆连挂成列车的设备,并用以调节运行中各节车辆之间产生的冲击力。制动装置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设备,用以控制列车运行中的速度,使列车减速或停止。这就是车辆的基本构成。
6、铁路机车的种类和运用?
按照现在铁路线上运用的机车原动力来分,机车分蒸汽、内燃和电力三大类。
蒸汽机车以燃料煤为能源,其能源转换利用率较低,而且污染、燥声都比较严重,目前已基本淘汰,不再用于铁路干线。
内燃机车以燃油为能源,按采用的传动方式不同分为电传动和液力传动两种。目前我国采用最广泛的内燃机车,东风型的传动方式即为电传动,是我国现在使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牵引动力。
电力机车本身不带发电机,而是从沿铁路上方的接触网获取能源,以接触网供电性质的不同分为直流制和交流制等。现在世界上采用最广泛的制式是工频单相交流制,(我国铁路也采用这种制式),电力机车的功率大,起动速度快,在坡道大的线路上有明显的优势,适于在运量大、隧道多,地形比较复杂的线路上运行。我国采用的主型电力机车为韶山型。
7、参加世贸组织对我国铁路的影响?
铁路是国家主要的经济部门,加入世贸组织必定对铁路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既包括机遇,也包括挑战。从发展机遇来看,它有利于铁路吸取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们行业体制改革,同时也能够激发我们的竞争意识,增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推动铁路各类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但是也不能忽视我国铁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下经营,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世界大市场中各类经济波的冲击和影响;现有的各种制度和法规完全与世界管理体制并轨,尚需一段过渡期;现行的一切经济调控手段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的主要信号都是视觉信号。信号又可依其构造形式,布置和用途分为固定信号、移动信号、机车信号、手信号和信号表示器及信号标志等。信号显示以不同的颜色表示其含义,如红色表示停车;黄色表示注意,按规定减速;绿色表示按规定速度运行,另外在调车信号中还有蓝色、白色等显示。信号又以组合不同颜色的公同显示,表示不同的含义,如进站信号多为四显示,分别表示不同的进站速度和经路,是否停车等。自动闭塞区间信号则显示前方几个区间的空闲状态。
11、列车运行图的意义和作用?
铁路运输是一个多专业系统密切配合,协同动作的联动机,列车运行图就是综合各专业部门的设备状态、技术条件、规划出各部门协调动作,有序进行各项作业过程,按约定的时间和位置,准确无误地完成旅客和货物运输任务。可以说列车运行图是行车组织的基础,是铁路运输工作的综合计划。
列车运行图规定列车区间的运行时分,车站的到达、会车和发车的间隔时间,追踪列车的间隔,中间站的停留时分,机车在机务段所在站的停留时间,和列车在技术站的技术作业时间等;因此凡与铁路行车有关各部门的工作计划,都要围绕运行图来制订。所以列车运行图在铁路运输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地作用。
12、车辆的配属和检修?
车辆是铁路运输的主要工具,基本分为客车和货车两大类,由车辆段负责铁路车辆的日常维修、保养和定期检修。根据目前的各项规定,客车分别配属于各车辆段,按指定的线路运行,运用维修和管理,由配属段负责。货车除机保车和部分特种车外,无固定配属段,其日常检修和固障处理,由分布全路沿线的列检所和站修所按规定程序处理;定期修理由列检所按修程规定的日期,负责扣修到期的车辆,送段(厂)进行检修。
等级在编成后,由上级会同调度指定。
15、什么是列车进路?
列车进路即在接发列车时,列车需要经过和占用的途径;按列车运行需要占用时的条件不同,分为接车进路,发车进路和通过进路。上述三种经路,由列车经过车站的具体线路,和经过的道岔(直向或侧向)组成。为确保列车进路的正确和安全,与进路有关的各项设备和信号,均必须保持在规定位置及状态,并有相应的显示,同时对进路的使用提出相应的条件。如接发列车必须在正线或到发线上办理;客运列车必须接入固线路;挂有超限货物的列车,应接入指定线路;通过列车应由正线通过等。为了保持列车进路的畅通,对列车进路经常占用的线路也做也做出了相应规定。
16、溜放调车的条件和限制?
溜放调车是利用车辆运动中的惯性分解车组,并使车辆自行溜走至指定地点,或以安全速度与停留车连挂。由于溜出的车辆多依靠手闸或铁鞋等简易制动工具进行制动,为了保证运输安全,因此对溜放调车的条件有相应的规定和限制,这些条件主要为以下各方面:
(1)对车辆的限制:凡标有禁止溜放或装有禁溜货物的车辆,以及大部分大型车等,禁止溜放。
(2)对线路的限制:对超过2.5‰的线路(驼峰线路除外)或在线路上停有正在进行技术检查或修理的车辆,进行装卸作业和停留有乘坐人员车辆时,禁止溜放。
(3)“牵引溜放”对参与调车工作人员的配合能力要求较高,为了行车安全,原则上禁止采用。
17、调度监督和调度集中都是什么设备?
调度监督和调度集中,都是列车调度员通过信息通道,直接掌握区段内列车运行情况的设备。设有调度监督的区段,通过设在调度所
采用电力牵引的铁路称为电气化铁路。电力牵引是铁路 牵引动力,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它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可以提高铁路的输送能力,对同一技术标准的线路来说,电力牵引,可以比蒸汽或内燃牵引提高输送能力30%~一倍,坡度愈陡,提高的比例愈大。
(2)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蒸汽机车热能利用率只有6%~8%;内燃牵引有较大提高,总体上说可以达到25%;电力牵引,根据供电单位,不同的能源供应渠道,可以综合利用能源,如水电、原子能等,使用耗能量大幅下降。
(3)提高机车日产量,机车日产是机车效率利用的重要指标,由于电力机车速度快,牵引力大,交路长,自然把效果反映到机车日产量上来。
(4)降低运营成本,由于机车的产量大,热效率高,完成的运输工作量大,换算成本和投资回收期均低于其他牵引类型。
基金资助论文是指以国家为主体, 地方、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军队等为补充的多层次资助体系提供科研经费产生的论文。基金论文代表着研究领域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①且目前我国基金资助项目绝大多数的产出是以论文为主要形式。②③因此, 本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 探讨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运用文献资料信息学常规检索统计方法,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 通过高级检索:“基础研究”[主题];[支持基金] 选择中国所有基金项目。检索时间限定为2010-2014年。检索日期2015 年3 月14 日, 共检出文献3116 篇。
1.2 分析方法
将3116 篇文献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 对出版年份、期刊、地区分布, 研究热点、资助基金分类、第一作者及其单位等方面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2 中国基金资助产出医学论文情况分析
2.1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论文的年度分布
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 2010-2014 年5年期间, 中国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论文的数量总体水平逐步上升 (见图1) , 论文的数量逐年增长, 5 年年均增长513 篇, 年均增长率达16.48%。从表1 看, 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数占总基金论文数的比例整体也呈增长态势。
2.2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论文的期刊分布
3116 篇中国基础研究的基金论文共刊载于1274 种期刊, 由布拉德定律可知, 刊载论文综述约占33%的期刊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 ④据统计结果, 排名前75 种期刊累积载文量为总数的33.15%, 所以可以初步确定这75 种期刊是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的核心期刊, 占期刊总数的5.89%。而前255 种期刊刊登了1764 篇文献, 占文献总量的56.58%, 占期刊总数的20.02%。从表2 可见, 在1274 种期刊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居于首位, 为62篇, 占文献总量的1.99%。其次是科技管理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生命科学、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分别占总文献量的1.83%、1.00%、0.96%、0.90%。
2.3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论文的地区分布
全国各地区争取到基金资助项目的多寡, 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水平。⑤2010-2014 年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见表3, 表4。5 年累计论文量居前的地区一直是人口密集、科技和经济发达、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 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陕西、天津和四川等省 (市) , 其中仅北京市基础研究基金论文量就占了总基金论文量的30.21%, 远远大于其他省市, 其次是上海、江苏及广东;相比之下, 西藏、海南、内蒙古、新疆及甘肃等人口稀疏、科研院所较少、科技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省市基础研究基金论文量所占比重较小 (均不超过1%) 。
2.4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研究热点分布
通过关键词频次分析, 可以得出基础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总体来说, 2010-2014 年基础研究的基金论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转化医学、研究开发、中医药、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及科技政策等研究领域 (见表5) , 表明这些领域是中国基础研究中基金资助的热点领域;此外, 随着基础医学不断地发展, 干细胞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等医学方法技术也逐渐成为国内基金资助的重点领域。
2.5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基金分布
3116 篇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中, 一篇论文有2 个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 按最高一级基金论文进行统计。在这5 年中, 基础研究基金论文来源于全国61 个基金项目, 其中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最多 (见表6) , 共计1504 篇, 占总基金文献的48.27%, 其次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 计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分别所占比重为11.20%、6.29%、4.69%、3.40%。
2.6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第一作者及其单位分布
对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的第一作者及其单位进行计量分析 (见表7) , 可以从侧面了解国内从事基础研究的力量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 (M≈0.749×√Nmax) 的公式, 其中Nmax为统计时间最高产作者论文数, 发文量≥M的作者均为核心作者。总文献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最多者 (Nmax) 为中原工学院胡明晖, 共14 篇, 经计算M=2.80, 由此可确定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的核心作者为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不低于3 篇的作者。本研究中核心作者共57 人, 共发表基金论文207 篇, 占总文献量的6.64%;其中发文10 篇以上作者1 人, 7篇1 人, 5 篇1 人, 4 篇19 人, 3 篇35 人。
此外, 从作者单位的基金论文量 (见表8) 也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基金论文产自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含附属院所) , 位列前位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从这两个表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基金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投入和产出较多, 前20 名的作者单位中有8 个为中医药院所, 分别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3 讨论
基金资助项目是经有关专家严格筛选和反复论证而确定的科研项目, 研究起点高、立意新, 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造性和探索性, 代表了国内各学科领域中主要的科研发展水平和研究方向, 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⑥文中统计分析表明:
过去5 年来, 中国每年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论文数量总体水平逐步上升, 其占总基金论文的比例整体也呈增长态势, 这预示着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能力逐年增强, 基础研究科研人员中的学术地位逐渐增高, 相关国家及地方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等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 国内各类基金的立项正逐步加大力度, 努力提升全国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刊载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期刊众多, 而尚未形成固定核心期刊。3116 篇基金论文共刊载于1274 种期刊, 根据情报学中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聚散定律, ⑦⑧即如果将科学杂志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 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 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杂志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因此排名前75种期刊应为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的核心期刊。而前255 种期刊刊登了1764 篇文献, 占文献总量的56.58%, 占期刊总数的20.02%, 根据巴特莱提出形成固定核心期刊的条件:“二八定律”, ⑨即不足20%的专业期刊刊载80%的专题文献, 而其余80%的专业期刊只刊载20%的专题文献, 中国基金资助基础研究所产论文尚未形成固定的核心期刊。为促使形成固定的核心期刊, 各核心期刊可采取以下3 点措施: (1) 重视基金论文的刊载, 以提高本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而让更多高、精、尖的文稿投向本刊; (2) 撰写约稿信, 并将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高的优秀论文优先予以发表; (3) 参加学术会议时与专家、学者达成长期约稿关系。
中国基础研究基金论文尽管地区分布广, 却很不均衡。基金资助基础研究产出的论文来自全国32 个省 (市、自治区) , 然而5 年累计论文量居前的一直是地理位置优越及科研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较好的地区, 如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省 (市) , 其人口密集、邻近海岸, 科技和经济发达、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 有较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然而即使这些省市科研水平较高, 但仍存不均衡性, 单是北京地区, 基金论文比重就已高达30.21%, 位居首位, 而次之的是上海, 却仅占7.91%, 相比之下, 西藏、海南及内蒙古等地广人稀、科研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省 (市、自治区) 所占比重更是微小 (均不超过1%) 。可见中国基础研究受基金资助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雄厚地区, 尤其是国家政府机构聚集地区, 而整体科研实力尚显不足的边远地区, 承担的国内基金资助的项目很少。这表明国家并未妥善协调好国内各地区的科研发展, 尤其是对落后地区缺乏保障措施。因此, 政策倾斜力度还有待加强, 亟需充分挖掘各地的资源优势, 鼓励相对落后地区的科研人员与地理位置优越及科研物质条件较好、科研团队强大的单位通力合作, 取长补短, 从而带动薄弱地区基础研究的持续发展。
中国资助基础研究基金类型来源广泛, 呈多元化态势, 却过于集中。基金资助类型从侧面反映出学科所受基金的来源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⑩5 年期间, 基础研究基金论文来源于全国61 个基金项目, 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是主要支撑力量, 占总基金文献的48.27%, 远远大于省部级和地厅级或其他的基金资助 (所占比重均不> 1%) 。然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国为促进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而设立的最主要科学基金, 是国家资助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点基金投向, 11这也表明中国资助基础研究基金与其相一致。且前5 名的基金类型皆为国家级别的基金项目, 占总基金资助项目73.84%, 由于国家级别的基金资助项目对课题的要求高、评审严格, 所资助的项目及其所产出的论文基本上是该学科的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 中国国家级别的基金资助项目正对国内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但需采取更好的协调措施合理分配, 兼顾国内各地区基金项目, 扩大其在地方的学术影响力, 充分体现各项基金的宗旨, 以最大程度促进当地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
在过去的40年里,东芝本身随着日本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其业务内容有了较大的调整。日本的财务年度是自上年的4月1日至下一年的3月31日。在2011财年东芝61,003亿日元的营业收入中,来自社会基础设施的营业收入约占了四成,数码产品25%,电子元器件24%,而家电仅占9%。对于比较熟悉东芝家电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东芝的家电业务不到其总业务的一成,说明东芝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社会基础设施、数码产品及电子元器件是东芝的三大支柱。而其中最具有盈利前途的则是与社会基础设施的生产及服务相关的业务。在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计划中,对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以及研究开发,均为东芝工作的重头。东芝要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寻找到新的企业业绩增长点。
企业利润的七成来自社会基础设施部门
在东芝公司,记者常常能够听到他们谈“社会基础设施”一词。这个词比我们熟悉的“公共交通、上下水市政”等词汇要宽泛。东芝员工口中的社会基础设施,除了与市政、发电有关外,还包括了新兴二次电池、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在电力、市政方面有着上百年的生产历史,在电子产品、数码存储及计算机方面有自己独到技术的东芝公司,目前正在以社会基础设施为核心,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了东芝对其内部进行机构改革的信息。2011年,东芝对其社会基础设施部门进行了梳理,除电力系统公司、社会基础设施系统公司外,将东芝电梯公司、东芝解决方案公司及东芝医疗系统公司纳入到社会基础设施部门,这样东芝的主流业务便汇集到了此部门中,交通、医疗、信息安全、水及能源方面的解决方案汇集在了一起,这样更便于为建设智能城市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这样的社会基础设施已经具有了全新的含义。东芝跨越各种行业的生产能力,百余年来积累的综合解决方案经验,开始在这里以一种其他企业难以比拟、难以竞争的方式,出现在了大众面前。
在日本家电产业,特别是电视产业出现了巨大挫折的时候,东芝的电视虽然也面临着种种艰难,但在2011财年,东芝还是拿到了2066亿日元的营业利润。
我们可以看几个数字,东芝的家用电器部门,2011年的销售额为5768亿日元,盈利为57亿日元(利润率为1%),算是勉强获得了一定的利润;数码产品部门,16640亿日元的收入,但利润更低,未能给东芝带来真正的盈利。但由于东芝的产业链相对较长,其他两个部分的收入及利润率,让其渡过了难关:电子零部件部门,16163亿日元的销售(营业利润902亿日元,利润率5.6%)、社会基础设施部门24128亿日元(营业利润1342亿日元,利润率5.6%)。这两个部门让东芝在2011年财年最终能够实现盈余。
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东芝4大领域中,只有社会基础设施领域从2006年以后,一直保持盈利,是东芝唯一一个常胜将军。其他三个部门,利润率本来就不高,而且一直存在亏损危险,或者是出现过较大的亏损。
桐山总裁对记者说:“我们的数码产品部门虽然产量在增加,但利润不高。从获取利润的结果看,2011年财年,东芝利润的七成左右来自社会基础设施部门。”
东芝选择社会基础设施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其原委无需赘言。
独具特色的“综合能源管理体制”
东芝是一家具有发电、送电、变电及构筑智能电网能力的企业,特别在智能电网的构筑上,需要使用智能电表;在收集管理相关数据时,需要有较强的通讯技术。东芝的社会基础设施把电力、电力流通、电梯、综合解决方案、医疗及汽车交通等方面的概念集合起来以后,组成其特有的“综合能源管理体制”。
“我们在中国有发电、变电、高压开关等一系列工厂,很多发电站、电网使用的设备都来自东芝。我们这方面的业务在中国同样做得成绩辉煌。”桐山总裁对记者说。
东芝的强势更多的在于其综合能力,不仅能提供各种发电机,而且能满足输电、变电等一系列的需求。“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桐山总裁特别强调说。除了普通的水电、火电发电机外,东芝的核电技术保证了其能够提供设计施工以及所有发电设备的厂家,而且是全世界唯一一家。中国正在建设的数个核电站中,就有4座与东芝公司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当电力输送到城市中,开始被工厂及消费者消费时,东芝的电梯、空调、照明、控制管理系统也开始发挥了作用。桐山总裁认为,“中国把构筑低碳社会当成了一个发展目标,社会对节能产品、对管理好能源的使用有着较大的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正好是东芝的特点。”
桐山总裁向记者介绍说,东芝在中国推广其综合能源管理体制,分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推广其节能空调、LED照明、新型电梯、新型配电系统等;另一方面,东芝将全面推广其智能电网理念,让整个社会的电力使用变得更为有效。
“在江西共青城,我们参加了新智能城市的建设工作。在这里取得的经验,能够为我们以后推广智能电网,参与中国智能城市建设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桐山总裁说。除了共青城以外,东芝也是天津智能城市、广州智能城市建设的参加者之一。
通过参加建设智能城市,东芝在展现及推广其综合能源管理体制。
新兴工业国是世界最有前途的市场
日本、美国及欧洲,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已经有了很充分的发展,虽然有智能化的需求,但市场规模有限。从中国的城市化比率看,通过30年经济发展,目前已经达到51%,但距离日美欧的80%以上,还有较大差距。即便是让城市化比率提升到60%左右,中国也需要将1亿以上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城市化在今后几年里,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桐山总裁对记者说:“中国是我们最重视的市场。我们不仅在这里生产与社会基础设施相关的发电机、变电设备,并将这些设备供应给中国市场,还将这里生产的各种设备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
东芝正在不断加大在华事业规模。2004年,中国业绩在东芝集团的总比率为6%,但到了2007年已经提升到了7%,2010年为9.9%。在桐山任总裁的时期内,在比率上超过两位数,在规模上取得更大成绩已经成为必然。
桐山总裁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他说:“能够让东芝在中国保持较快地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的城市化才开始不久,对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还非常旺盛。东芝在提供综合能源管理体制、建设智能城市方面的技术、经验与能力很高。”在新中国已经有40年业务经验的东芝公司,在桐山辉夫总裁的领导下,目前正锐意进取,努力拓展着相关事业。
【中国基础设施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复习02-19
中国烟草公共基础知识12-12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汇总04-05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杂志04-15
中国人寿保险基础知识01-18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04-04
中国历史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05-31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之最范文02-07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试卷 中国历史及文化04-16
中国体育场馆设施分析01-29